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Fundatrix Emergence Period,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Autumn Migrant Reproductivity of Chinese Horned Gall Aphid,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4,27(3):393 399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4)03039307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
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唐翊峰,杨子祥,马 琳,刘 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24)
收稿日期:2013012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4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2266)
作者简介:唐翊峰(1986—),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昆虫学研究.
 通讯作者:yzx1019@163.com
摘要: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
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
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
续4 5d,发生期中间的1 2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
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
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
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 46.7%、24.5%和
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
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h后
开始产若蚜,16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h。
关键词:角倍蚜;干母;秋迁蚜;趋光性;生殖
中图分类号:S899.4 文献标识码:A
StudiesonFundatrixEmergencePeriod,QuantitativeChangeandAutumnMigrant
ReproductivityofChineseHornedGalAphid,Schlechtendaliachinensis
TANGYifeng,YANGZixiang,MALin,LIUPing
(ResearchInstituteofResourcesInsects,ChineseAcademyofForestry;KeyLaboratoryofBreedingandUtilizationofResourcesInsectsof
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
Abstract:Chinesehornedgalaphid,Schlectendaliachinensis,isamajorspeciesofChinesegalnutaphids.Like
otherRhusgalaphids,S.chinensishassixformsinitslifecycle,includingautumnmigrant,overwinteringlarva,
springmigrant,sexuale,fundatrix,andfundatrigenia.Thespringmigrantsproducesexualethenfundatrixaftermat
ingintheprocessingofgalnutaphidartificialrearing.Thefundatrixperformskeyrolesinceitisthegalformera
mongalforms.Itsemergenceperiodsandquantitativechangeswereobservedindiferentpreservationconditions.
TheresultsshowedthatthefundatricesemergedfromApril19thto22nd,March31sttoApril4thandApril7thto
10th,whenthespringmigrantbagswerepreservedinEmei(thenaturaldistributionarea),laboratoryandbase
mentofKunmingunderroomtemperature,respectively.Therewere19daysand12daysaheadoftimecomparingto
itsnaturaldistributionareawhentheywerepreservedrespectivelyinlaboratoryandbasementofKunming.General
ly,thefundatrixemergenceperiodlastedfor4or5daysandtheemergenceamountwithinthemiddle1to2days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mayconstitutemorethan70% ofthewholeamount.Thepeakemergencetimehappenedat10:00-16:00andits
amountmayaccountmorethan80% ofthedailyemergenceamount.Furthermore,newfundatrixhasphototaxisto
boththesunshineandlight.Inaddition,theautumnmigrantalsoplaysanimportantrolebecauseitisthetransfer
typefromitsprimaryhost,Rhuschinensis,tothesecondaryhost,Plagiomniummaximovicgi.Theresultsoftheex
perimentsindicatedthatthedensity,ovipositionamountandfecundityofautumnmigrantofmiddlesizegalwiththe
averagesizeof28.2±0.8cm3were387.7±52.3adults·cm-3,26.4±3.8larvaeand27.6±4.2eggs,in
creasedby46.7%,24.5% and23.8% respectivelycomparedtothesmalsizegalwiththeaveragesizeof5.4±
0.3cm3.Theproducingtimeofautumnmigrantweremoreconcentratedandlastedshortlywhenitswinterhostmos
seswerepresented.Theautumnmigrantsflyingat14:00and18:00begantoproducelarvaeaftermigration,then
reachedtothepeakafter4hoursandthewholeproducingtimeslastedfor30hoursand28hours,respectively.
However,themigrantsflyingat8:00begantoproducelarvae2hoursaftermigration,thenreachedtothepeakafter
16hoursandthewholeproducingtimelastedfor36hours.
Keywords:Schlechtendaliachinensis;fundatrix;autumnmigrant;phototaxis;reproduction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的某些蚜虫寄生在盐肤木
(RhusChinensisMil.)、青麸杨和红麸杨树叶上,刺
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虫瘿,这些虫瘿富
含单宁,是我国传统的林特产品和出口创汇商
品[1-2]。角倍由角倍蚜 (Schlechtendaliachinensis
(Bel))在盐肤木上寄生而形成,是五倍子的主要生
产种,占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3-4]。
角倍蚜是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型昆虫,需要在盐
肤木和藓类上转主寄生,经历瘿内和瘿外世代,才能
完成生活史。自然条件下,角倍在秋季成熟爆裂,有
翅秋迁蚜从裂口处爬出,迁飞到冬寄主藓上产若蚜,
若蚜在藓枝上取食,形成蜡球越冬。翌年春天,越冬
若蚜发育成有翅春迁蚜,迁飞回到盐肤木上,在树皮
裂缝中产下雌、雄性蚜并交配,交配后的雌性蚜产干
母,干母沿树干爬到盐肤木嫩叶取食致瘿,形成角
倍[5-6]。角倍蚜的瘿内世代(干雌)由于有虫瘿的保
护,并有稳定的营养来源,自然死亡率很低,而瘿外
世代包括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性蚜和干母,不
仅要经历秋季、冬季和春季激烈的气候变化和复杂
的虫型转变,而且蚜虫失去了虫瘿的保护,易受温
度、湿度、降水和天敌等外界因子的干扰[7-8],自然
死亡率很高。这正是五倍子自然产量波动大、单产
较低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五倍子产量,前人对倍
蚜的瘿外世代进行了较多的研究[6,9-10],在此基础
上研发的以植藓养蚜、挂放性蚜为主的五倍子人工
培育技术,目前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9,11],其主要
目的就是通过人工辅助培育,提高倍蚜瘿外世代的
数量和成活率;然而,由于瘿外世代虫型多样、虫体
微小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有些虫型的生物学特性
仍不清楚,限制了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提高[9,11]。本
研究针对这些环节,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
化和秋迁蚜的生殖能力等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角
倍蚜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为五倍子生
产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虫源 试验用的角倍蚜来自四川省峨
眉山市川主乡荷叶村(29°30′N,103°24′E),海拔
1050m,为角倍蚜自然分布区。每年秋季角倍成熟
时,采集倍子(虫瘿)带回室内,待倍子自然爆裂时,
从裂口处收集有翅秋迁蚜,转移到侧枝匐灯藓(Pla
giomniummaximovicgi(Lindb)T.Kop.)上培育。
以秋迁蚜和培育后的越冬若蚜、春迁蚜、性蚜和干母
作为供试虫源。
1.1.2 倍蚜的培育和收集 养蚜藓盘:用竹子、铁
丝等制成50cm×50cm的竹盘,上面覆盖2 3cm
的土,种植侧枝匐灯藓,制成藓盘,用于培育角倍越
冬蚜。
收蚜棚:用竹木材料搭建成封闭的棚架,用于有
翅春迁蚜的收集[12]。
春迁蚜虫袋:采用牛皮纸制成虫袋,将春迁蚜装
入虫袋内保存,每只虫袋装春迁蚜100头(±10%)。
春迁蚜在虫袋内产下雌雄性蚜并交配,交配后的雌
性蚜产下干母,干母爬到树叶上取食形成虫瘿。
1.2 试验方法
1.2.1 干母的发生期和数量变化 3月中旬收集春
迁蚜虫袋,随机分成3组,第1组保存于峨眉,另外2
493
第3期 唐翊峰等: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组带到昆明(25°03′N,102°45′E,海拔1940m),分别
存放于实验室和地下室。定期抽查虫袋内的春迁蚜
和性蚜的发育情况,4月初干母开始出现时,在虫袋中
部划2 3cm的口,让干母从裂口处爬出。每隔2h
观察1次,连续记录干母的数量,直至虫袋内没有干
母爬出为止。每组观察200只虫袋。
1.2.2 干母的趋光行为测定 当虫袋内的干母数
量到达高峰时,将开口的虫袋放置于靠窗的实验台
上,让自然光从窗口射入,观察统计干母的爬行方向
和数量。将窗口自然光遮挡,保留一定强度的散射
光,在向窗和背窗方向同时或分别设置灯光(27W
的白炽灯),统计干母的爬行方向和数量。每次放置
1只虫袋,观察时间为6:00-18:00。为了避免学习
经历对试验的影响,每次测定均使用新产生的干母,
且使用1次即淘汰[13]。每个处理设置10个重复。
1.2.3 秋迁蚜的生殖能力和生殖规律 10月中旬
角倍自然成熟时,在林间随机采集不同大小的倍子,
测定倍子体积,按体积大小(小于10cm3为小倍子,
10 50cm3为中倍子,大于50cm3为大倍子)进行
分类,置于室内保湿培养,当倍子自然裂口后,收集
初羽化的秋迁蚜,分别用于下列测定。
(1)怀卵量:取刚羽化的秋迁蚜,解剖出体内的
胚胎数,统计怀卵量。
(2)遗腹卵量:秋迁蚜产若蚜结束或死亡后,解
剖虫体内遗留的胚胎数。将秋迁蚜分别放置于实验
室内和林间藓块上,统计室内遗腹卵量和林间藓上
遗腹卵量。
(3)产若蚜量及节律:在迁飞高峰时段收集秋
迁蚜,单头放入底部铺有湿润滤纸和藓枝的培养皿
(Φ=4.5cm,H=1.0cm)中,室内常温下培养,保持
培养皿内的湿度。让秋迁蚜在滤纸上产若蚜,每隔
2h统计若蚜数量,直到秋迁蚜不再产若蚜或死亡。
(4)倍子体积、迁飞时间和藓类对秋迁蚜产若
蚜的影响:分别收集不同体积或迁飞时间的秋迁蚜,
按上述方法测定秋迁蚜产若蚜的数量。在培养皿内
放置长0.5 1.0cm的藓枝,以不放藓枝的处理为
对照。倍子的体积采用排水法测定。
上述试验均设置30个重复。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10和 SPSS21进行统计分析,平
均数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TTest)。为了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干母
数换算为每袋的数量,越冬若蚜数换算为单头秋迁
蚜产若蚜的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存条件下干母的发生期及数量变化
3月11日在峨眉收集的春迁蚜虫袋,存放于峨
眉时,干母发生期为4月19-22日(即迁飞后的第
39日),持续4日,其中,第 2日发生最多,为 22.3
头·袋 -1,占发生总数的71.5%,其次为第3日,第
1日和第4日发生数量很少,分别为1.6、1.0头·
袋 -1,占发生总数的8.3%;日发生数量表现为“两
头少、中间多”,即起始日和结束日少,中期发生数量
多(图1)。存放于昆明实验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
为3月31日至4月4日(即迁飞后的第20日),比
原产地峨眉的干母发生期提前了19日,持续5日,
其中,第3日至4日发生数量最多,分别为9.8、11.1
头·袋 -1,占干母总数的的78.0%(图1)。存放于
昆明地下室内的虫袋,干母发生期为4月7日至10
日(即迁飞后的第27日),比原产地峨眉提前了12
日,但比实验室的虫袋推迟了 7日,发生期持续 4
日,其中,第3日发生最多,为18.2头·袋 -1,占发
生总数的61.9%,其次为第2日和第4日,第1日发
生最少,仅为 2.1头·袋 -1,占发生总数的 7.0%
(图2)。表明虫袋的存放地点会对干母的发生期产
生明显影响,同一批虫袋,当保存于温度回升较快的
地点时,干母发生期比原产地提前,即使在同一地
点,干母发生期也会因为保存环境的温度高低而推
迟或提前;保存地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干母发生的日
节律,但中间的1 2日发生数量最多。
在干母发生期内,不同存放地点干母的日发生
节律基本一致,呈“单峰型”,即夜间到早晨干母的
发生数量很少,10:00以后数量急剧增加,12:00-
14:00达到高峰,14:00以后急剧下降,其中10:00-
16:00干母发生数占日发生总数的80%以上,16:00
至次日10:00干母的发生数量很少(图2 4)。这
种变化规律在发生高峰日更为明显,保存于峨眉原
产地的虫袋,干母发生高峰日为4月20日,10:00-
16:00干母的发生量为18.2头·袋 -1,占日发生总
量的81.2%(图2);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
虫袋,发生高峰日分别为 4月 3日和 4月 9日,
10:00-16:00干母的发生数分别为9.1、14.8头·
袋 -1,分别占日发生总数的82.5%和81.0%(图3
4),表明虫袋的存放地点对干母的日发生节律没有
明显影响。
59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图1 不同保存地点干母的发生期及数量变化
图2 角倍春迁蚜虫袋的干母发生时间及数量变化(峨眉) 图3 角倍春迁蚜虫袋的干母发生时间及数量变化(昆明实验室)
2.2 角倍蚜干母的趋光行为研究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向窗口方向爬行的干母为
77.4%((8.5±1.6)头),向背窗方向为 22.6%
((2.6±1.7)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干母
对直射自然光有较强的趋性。将窗口的直射自然光
进行遮挡,保留一定量的散射光,并采用27W的白
炽灯从两侧同时照射时,向两侧爬行的干母分别为
48.2%和51.8%((5.3±1.5)头和(5.7±1.5)头),
差异不显著(P>0.05);当白炽灯分别从一侧照射
时,无论是向窗方向还是背窗方向,有灯光的干母比
例均为79.5%(分别为(8.3±1.3)头和(8.8±1.1)
头),无灯光一侧为20.5%(分别为(2.2±1.5)头和
(2.4±1.6)头),差异极显著(P<0.01)(图5),表
明在自然光较弱时,干母对白炽灯光有明显的趋性。
2.3 倍子体积对秋迁蚜数量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角倍的体积与倍子内的秋迁蚜密度及产若蚜
量、遗腹卵量等密切相关。体积为(5.4±0.3)cm3
的小倍子,其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
图4 角倍春迁蚜虫袋的干母发生时间及数量变化(昆明地下室)
别为(264.2±88.9)头·cm-3、(21.2±3.4)头、
(22.3±3.5)头;而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
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
(387.7±52.3)头·cm-3、(26.4±3.8)头、(27.6±
693
第3期 唐翊峰等: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4.2)头,与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
和23.8%(p<0.05),但室内遗腹卵量与藓上遗腹
卵量差异不显著(表1)。与中倍子相比较,大倍子
内的秋迁蚜单头产若蚜量、怀卵量分别增加了
212%和19.9%,但秋迁蚜密度、室内遗腹卵量和
藓上遗腹卵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倍子内的秋迁蚜
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均低于中倍子和大倍
子,即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
体积的增加而增加。
表1 角倍体积与秋迁蚜数量及生殖能力的关系
倍子类型 倍子体积/cm3 秋迁蚜密度/(头·cm3) 单头产若蚜量/头 室内遗腹卵量 /头 林间藓上遗腹卵量/头 怀卵量/头
小 5.4±0.3 264.2±88.9a 21.2±3.4a 1.4±1.5a 1.4±1.7a 22.3±3.5a
中 28.2±0.8 387.7±52.3b 26.4±3.8b 1.4±2.0a 1.6±1.9a 27.6±4.2b
大 67.0±4.2 358.6±80.0b 32.0±4.7c 1.4±1.4a 1.5±1.6a 33.1±4.5c
  注:平均值±标准差,n=30,同一列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注:同一行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大写字母表示干母百分率,小写字母表示干母
数量。
图5 角倍蚜干母的趋光行为
2.4 冬寄主藓对秋迁蚜产若蚜的影响
在有冬寄主藓的条件下,秋迁蚜从迁飞后开始
产越冬若蚜,持续时间为24h,单头秋迁蚜平均产若
蚜(25.2±4.6)头,各时段产若蚜数量的变化呈单
峰型,产若蚜的高峰期集中在迁飞后4h,即18:00
-20:00,产若蚜量达 7.9头,占若蚜总量的 32%
(图6)。在没有冬寄主藓的条件下,秋迁蚜从迁飞
后开始产若蚜,持续时间为30h,单头秋迁蚜平均产
若蚜(26.8±5.0)头,与有藓类存在时相比差异不
显著(p>0.05);各时段产若蚜数量的变化呈多峰
型,在迁飞后4h达第1个高峰期,产若蚜量达7.3
头,占若蚜总量的27.4%,以后分别在10、14、24h
形成3个小高峰(图6)。从若蚜数量增长的百分率
看,有藓类存在时,迁飞后 8h(即当日 22:00-
0:00),累计产若蚜的百分率已经达到92.1%;而无
藓类存在时,迁飞后18h(即次日8:00-10:00),累
计产若蚜百分率达到90.1%。表明冬寄主藓的存
在与否,秋迁蚜均可以产越冬若蚜,且产若蚜总量没
有显著差异,但冬寄主藓可以影响秋迁蚜产若蚜的
节律,在有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
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
2.5 迁飞时间对秋迁蚜产若蚜的影响
对早、中、晚3个时段迁飞的秋迁蚜产若蚜节律
进行了连续观察,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均
在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h达高峰,然后持续
下降,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h(图7),单头秋迁蚜
平均产若蚜量分别为(26.8±5.7)头和(27.0±
63)头,差异不显著;而 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
2h后才开始产若蚜,16h后才达到高峰,以后又出
现2次明显的波动,持续时间为36h(图7),单头秋
79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迁蚜平均产若蚜(25.7±5.9)头,与14:00和18:00
的秋迁蚜产若蚜量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与中午和晚
上的秋迁蚜相比,早上8:00迁飞的秋迁蚜,开始产
若蚜时间、到达高峰时间及持续时间均推迟或延长,
且波动较大。
图6 冬寄主藓对角倍秋迁蚜产越冬若蚜数量和节律的影响(n=30)
图7 迁飞时间对角倍秋迁蚜产越冬若蚜数量和节律的影响(n=30)
3 结果与讨论
(1)植藓养蚜、挂放性蚜是目前五倍子人工培
育的主要生产技术,其中,春迁蚜的收集和装袋是本
技术的关键[9,11]。春迁蚜在虫袋内要经历产性蚜、
雌雄性蚜交配和雌性蚜产干母的过程,其发育历期
由有效积温决定[14-15]。干母是倍子(虫瘿)形成的
关键虫型,其数量直接决定倍子的产量[7]。本研究
结果表明:保存地的温度对干母的发生期影响明显,
而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保存于峨眉原产地的角
倍春迁蚜,从装袋到干母出现需要39d,而保存于昆
明实验室和地下室则只需要20、27d,分别比原产地
提前了19、12d。生产上可以应用这个特性,一方面
可以调节干母发生期与盐肤木展叶期的同步,确保
五倍子的高产;另一方面,可以将虫袋分批保存于不
同温度下,调节干母的发生期,配合多次挂袋方法让
干母分批上树,增加结倍叶片数,进一步提高五倍子
产量。干母的发生期一般持续4 5d,高峰期仅为
1 2d,且10:00-16:00的发生量占日发生量的
80%以上。因此,生产上要定期抽查虫袋,准确掌握
干母的发生期,在干母发生初期挂放,并且在早上挂
放,提高虫袋的结倍效果。
干母在不同保存条件下发生期的差异由积温的
差异引起。张云松等[14]研究表明:角倍蚜(虫袋内)
893
第3期 唐翊峰等: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春迁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为180.20±30.34日度,
发育起点温度为(9.52±1.20)℃。因此,保存地的
温度越高,其发生期越早。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一样,
五倍子蚜的发生期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常常受野
外年间气候条件和寄主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本研
究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且仅有一个年度的定
量观察数据,因此,只反映了角倍蚜在特定条件下的
发生期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对角倍蚜干母发生期的
预测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的变
化抽样观察来确定。
(2)本研究结果发现:角倍蚜干母具有明显的
趋光性。在4组不同光源的试验中,改变强光光源
的方向,干母爬行的方向也随之改变。干母的发生
期通常为4月中下旬,此时气温仍较低,产出后的干
母必须尽快沿树干爬到叶片取食,在不取食的情况
下其活力一般只能维持约24h。干母的发生多集中
在10:00-16:00,此时正好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
段,干母的趋光性不仅有助于其借助黑色的体色吸
收热量,维持自身的活力,同时也与干母在叶片正面
固定取食的生物学特性相一致[9],可能是倍蚜与寄
主植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前人对蚜虫的趋光性
研究多集中于有翅型,对无翅型的研究较少[13]。本
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五倍子蚜的生物学特
性,而且可以应用于生产和实验中对干母的收集。
(3)秋迁蚜是从盐肤木到藓类、从瘿内向瘿外
世代转移的关键虫型,其数量和产若蚜量直接关系
到翌年的干母及倍子数量[6]。本研究结果表明:秋
迁蚜的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倍子体积的
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选择体积较大的
倍子作为种倍,能够获得较多的秋迁蚜,增加越冬若
蚜的数量。秋迁蚜从虫瘿内迁飞到藓类植物上,失
去了虫瘿的保护,面临气温变化、降水和天敌等威
胁,自然死亡率非常高[16],只有尽快产下若蚜并在
藓枝上寄生形成蜡球,才能持续生长并重新获得抵
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的挥发
物能够刺激雌虫产卵。如棉花挥发物能够刺激美洲
棉铃虫(Helicoverpazea(Boddie))雌蛾产卵[18],甘蓝
叶提取物能够刺激甘蓝地种蝇(Deliaradicum
(L.))产卵[17],盐肤木的残留气味对角倍春迁蚜产
性蚜及性蚜交配具有促进作用[19]。本研究中,在秋
迁蚜产若蚜的培养皿内放置藓枝,可以使产若蚜时
间提前,持续时间缩短。在生产上可以利用这一特
性来促进秋迁蚜产若蚜,提高越冬若蚜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张广学,钟铁森.中国经济昆虫志,第 25册,同翅目,蚜虫类
(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78-80
[2]张宗和.五倍子加工及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1
-21
[3]李志国,杨文云,夏定久.中国五倍子研究现状[J].林业科学研
究,2003,16(6):760-767
[4]张广学,乔格侠,钟铁森,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14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6-272
[5]唐 觉,蔡邦华.贵州湄潭五倍子的研究[J].昆虫学报,1957,
7(1):131-140
[6]唐 觉.五倍子及其繁殖增产的途径[J].昆虫学报,1976,19
(3):282-296
[7]赖永祺,杨时宇,杜宗贤,等.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J].林业
科学,1986,22(4):431-436
[8]张燕平,苏建荣,陈宝珊.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J].林业
科技开发,2000,14(1):23-24
[9]赖永祺.五倍子丰产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
-19
[10]张燕平,李坚强,赖永祺,等.角倍蚜虫袋的挂放方法与结倍效
果[J].林业科学研究,1996,9(4):388-393
[11]杨子祥.五倍子高产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1-16
[12]李 杨,杨子祥,陈晓鸣,等.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春季迁飞
数量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33(9):
2825-2834
[13]付国需,李为争,吴少英,等.桃蚜对不同单色光趋性反应的测
定[J].昆虫学报,2009,52(10):1171-1176
[14]张云松,邱建生,游金平,等.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有
效积温的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7,25(1):16-21
[15]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等.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
[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2):192-196
[16]赖永祺,张燕平,李正红,等.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及
数量变动[J].林业科学研究,1990,3(3):256-262
[17]TingleFC,HeathRR,MitchelER.FlightresponseofHeliothis
subflexa(Gn.)females(Lepidoptera:Noctuidae)toanatractant
fromgroundchery,PhysalisangulataL.[J].JournalofChemical
Ecology,1989,15(1):221-231
[18]StadlerE,SchoniR.Ovipositionbehaviorofthecabbagerootfly,
Deliaradicum(L.),influencedbyhostplantextracts[J].Jour
nalofInsectBehavior,1990,3(2):195-209
[19]杨子祥,吕 翔,杨红燕,等.不同保存方法对角倍性蚜数量和
存活率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1):63-67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