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侧枝匐灯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



全 文 :第 41 卷,第 5 期
2 0 1 4 年 1 0 月
湖 南 林 业 科 技
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41,No. 5
Oct . ,2 0 1 4
收稿日期:2014 - 06 - 06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跨区域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2012] TK57)。
侧枝匐灯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
成活率的影响
向建国1,谭红菊2,向兴国1
(1. 张家界倍盛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张家界 427000;
2. 张家界市林业局,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在竹片载体湿软的砂壤泥上,以较细密的网状分布栽培侧枝匐灯藓老枝,并使其有机结合泥土。苔藓
生长基本满盘后,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以相同的管理模式,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苔藓释放秋迁蚜,研究苔藓的种
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种植的 A 组苔藓,其上蚜虫越冬成活率达 45%;栽培时
长一年多的 B组苔藓,蚜虫越冬虫口数较 A组有明显下降,越冬成活率为 36%;栽培时长两年多的 C组苔藓,
蚜虫越冬成活率仅 15%,同 A组对比,下降了 30%。
关键词:侧枝匐灯藓;角倍蚜;成活率;水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S 759.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710 (2014)05 —0043 —04
doi:10. 3969 / j. issn. 1003 —5710. 2014. 05. 012
Effects of planting age of Plagiomnium maximoviczii on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 of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XIANG Jianguo1,TAN Hongju2,XIANG Xingguo1
(1. Zhangjiajie Beisheng Agroforestry Co. ,Ltd. ,Zhangjiajie 427000,China;
2. Forestry Bureau of Zhangjiajie City,Zhangjiajie 427000,China)
Abstract:Plagiomnium maximoviczii,the host of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was cultivated into network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muddy sand soil over bamboo. After plates was full of P. maximoviczii,under the same geographical environ-
ment and management mode,autumn migrant S. chinensis was released into different planting ages of P. maximoviczii,to
study the impacts of planting ages on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 of S. chinen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over-
wintering S. chinensis was 45% on group A when P. maximoviczii was planted at the same year,while the survival rate was
declined to 36% on group B when P. maximoviczii was planted for over a year. The survival rate of overwintering S. chinensis
was 15% on group C when P. maximoviczii was planted for over two years,which dropped 30% compared to group A.
Key words:Plagiomnium maximoviczii;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the survival rate;water management
侧 枝 匐 灯 藓 (Plagiomnium maximoviczii
(Lindb)T. kop)是倍蚜虫优良的冬寄主[1 - 3],属
于提灯藓科 (Mniaceae),它能匍匐生长的特性在
自然环境中能为越冬若蚜提供理想安全的越冬环
境[4 - 15]。在实际生产中,侧枝匐灯藓除了人为的
仿生遮光、水分管理,一般也是以自然生长模式为
主。侧枝匐灯藓不同生长时长所形成的环境对若蚜
越冬产生不同影响,我们比较了侧枝匐灯藓不同种
植年限下越冬若蚜的成活率,以期为人工养殖角倍
蚜虫提供有效途径。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张家界永定区三家馆林场倍盛公司
五倍子基地,基地属半阴半阳缓坡地,具有相对的
湖 南 林 业 科 技 41 卷
阴湿小环境,适宜侧枝匐灯藓生长[3]。该地海拔
556 m,年 均 温 度 16. 1 ℃,年 均 日 照 时 数
1 447. 3 h,年均降雨量 1 396. 5 mm,相对湿度
81%。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
2011 年 8 月 19 日在基地内准备了用竹片做成
的 50 cm × 50 cm 载体 30 个,2012 年、2013 年各
10 个,10 个载体为一组。6 m ×2 m遮阳率 70%的
遮阳网 3 组,2012 年、2013 年各 1 组。1. 9 m ×
0. 03 m楠竹料支撑弓 21 个,2012 年、2013 年各 7
个。一年生以上无杂质侧枝匐灯藓 3 kg,每组
1 kg。
2. 2 试验方法
2. 2. 1 苔藓种植
(1)苔藓选择。2011 年 8 月 19 日进行首次苔
藓栽培试验,采用一年生以上具有老枝的侧枝匐灯
藓作为母藓。因老枝比新枝的萌发率高[4],所以
在实际操作中要积极选用老枝。
(2)藓圃准备。整地:把地整成呈浅 V 形厢
面,厢面要平整。和置稀泥:竹笆载体上放置用砂
壤土与水和成的稠泥浆。从表层下 10 cm处取土为
宜,不用表层或深层土。用平板工具把稀泥整平滑
实,形状为中间稍突出、四周较低的拱形状。栽植
苔藓:把苔藓细分成 0. 6 cm × 0. 8 cm 网状分布在
载体泥地上,整盘分布好后,用手沾水适当拍苔
藓,以能与厢面稀泥有机结合为宜,不要使苔藓深
陷[5]。每组栽培好 10 盘后,插上支撑弓,用遮阳
网及时遮阳并将遮阳网覆盖固定在支撑弓上。
(3)实验对照组设计。A组 3 组分别为 2011、
2012、2013 年当年栽培苔藓;B、C 组苔藓种植年
限自栽培日起至实验完成 (见表 1)。
表 1 苔藓栽培期限情况
Tab. 1 Moss cultivation period
对比组名 栽培期限
A 2011 - 08 - 19—2012 - 04 - 10(233 天) 2012 - 08 - 19—2013 - 04 - 10(234 天) 2013 - 08 - 19—2014 - 04 - 10(234 天)
B 2011 - 08 - 19—2013 - 04 - 10(600 天)
C 2011 - 08 - 19—2014 - 04 - 10(965 天)
2. 2. 2 藓圃蚜虫管理
(1)放置秋迁蚜。2011 年 10 月 6 日对 A、B、
C三组苔藓人工施放秋迁蚜[6],采收个头较大的角
倍作为种倍[7],在室内窗台边覆盖塑料膜,膜稍
宽于窗面,下垂至地面做一宽 20 cm、长稍宽于窗
面、深 15 cm的网兜,把采摘的种倍放在靠近网兜
的地面上,下午 16 时后,把收集来的秋迁蚜用量
杯称重后,每组放入相同数量的蚜虫,每 m2 约放
入 5 万头蚜虫。放置时,苔藓上不能有蓄水或
露水。
(2)春迁蚜虫收集。利用蚜虫趋光性收集蚜
虫[9]。每个实验组用 3 层遮阳网在支撑弓的原遮
阳网上覆盖,两头留采光,采光处用 7#塑料薄膜
做成封闭的收虫门,门内下垂薄膜做成深 10 cm、
宽 15 cm、长等同藓圃厢宽的兜状坑样[10]。
(3)蚜虫检测。用 1 m2 的轻材质方格在藓圃
随机 10 批次抽样,以平均每 cm2 虫口数判定每 m2
虫口数。越冬若蚜检测要在若蚜稳定进入越冬生活
后进行,以有效越冬虫口数为实验基准,有效基准
数是指正确寄生在藓枝中上部叶腋部位的若蚜。
3 结果与分析
3. 1 侧枝匐灯藓生长年限对蚜虫成活率的影响
蚜虫抽检数据统计结果见表 2。由表 2 可以看
出,当年种植的 A 组苔藓,无垫絮层,生长情况
适宜虫居,其上蚜虫越冬成活率达 45%。而 B 组
苔藓 2012 年 10 月施放秋迁蚜时,苔藓杂藓多发,
藓枝老化程度较高,底层有部分老化藓枝成薄垫絮
层,蚜虫越冬虫口数较 A 组有明显下降,越冬成
活率为 36%。C组藓枝到 2013 年 10 月施放秋迁蚜
时,藓枝老化程度更高,垫层成较厚海绵絮状,蚜
虫越冬成活率仅有 15%。经观察,C 组苔藓上层
中新枝在角倍蚜正常越冬需求特性下,不能有效贴
近泥土,增加了蚜虫越冬生活风险。采用一样的管
理措施,苔藓干燥失水系数增大,呈不稳定性,阴
雨连绵期不能依靠基质调控水分,对蓄水的调控疏
散能力降低,越冬若蚜的营养供应和虫居环境因此
受到严重影响,同A组对比,蚜虫越冬成活率下
44
第 5 期 向建国,等:侧枝匐灯藓的种植年限对越冬角倍蚜成活率的影响
表 2 越冬蚜虫抽检、春迁蚜虫收集数据统计
Tab. 2 The data statistics of overwintering aphids sampled and spring migration aphids collected
对照组项目情况 A B C 描述
2011 - 10 - 06 放虫 5 万头 /m2 5 万头 /m2 5 万头 /m2
2011 - 10 - 26 定居数抽检 3 万头 /m2 3 万头 /m2 3 万头 /m2
2012 - 04 - 07 收虫统计 总 170 袋 总 171 袋 总 172 袋
A、B、C基本满盘,无杂藓,枝长
1. 8 cm。藓叶鲜活,无萎蔫。每
袋约 200 头春迁蚜,共 2. 5 m2
收虫头数 13 744 头 /m2 13 680 头 /m2 13 760 头 /m2
越冬成活率 45% 45% 45%
2012 - 10 - 08 放虫 5 万头 /m2 5 万头 /m2 5 万头 /m2
2012 - 10 - 28 定居数抽检 3 万头 /m2 2. 25 万头 /m2 2. 28 万头 /m2
2013 - 04 - 09 收虫统计 总 174 袋 总 104 袋 总 103 袋
A同上,B、C 盘杂藓多,下层有
薄老化絮层,总枝长约 4. 5 cm,
中新枝条约 2. 5 cm
收虫头数 13 920 头 /m2 8 320 头 /m2 8 240 头 /m2
越冬成活率 45% 36% 36%
2013 - 10 - 05 放虫 5 万头 /m2 5 万头 /m2
2013 - 10 - 27 定居数抽检 3 万头 /m2 2. 2 万头 /m2
2014 - 04 - 02 收虫统计 总 172 袋 总 42 袋
A同上,C盘有较厚海绵状老化
絮层,杂藓多,枝长约 5 cm,中新
枝约 2. 3 cm
收虫头数 13 760 头 /m2 3 360 头 /m2
越冬成活率 45% 15%
降了 30%。
3. 2 蚜虫定居数、越冬成活数及越冬成活率比较
由表 2 可知,苔藓栽培时长 234 天的 A、B、C
组,5 次收虫均数为 171. 8 袋蚜虫,每 m2 苔藓收
虫 13 773 头,若蚜越冬成活率为 45%;苔藓栽培
时长 600 天的 B、C 组,若蚜有效越冬均数 2. 265
万头 /m2,平均收虫 103. 5 袋,每 m2 苔藓收虫
8 280 头,若蚜越冬成活率为 36%,此有效越冬率
基数明显小于 A组;苔藓栽培时长 965 天的 C 组,
蚜虫有效越冬数 2. 2 万头 /m2,同比 A 组降低 0. 8
万头 /m2,总收虫 42 袋,每 m2 苔藓收蚜虫 3 360
头,若蚜越冬成活率仅 15%,同比 A 组降低了
30%。栽培时长 234 天的苔藓,每 m2 苔藓收虫同
比栽培时长 600 天的苔藓多 5 493 头,同比栽培时
长 965 天的苔藓多 10 413 头;栽培时长 600 天的
苔藓,每 m2 苔藓收虫同比栽培时长 965 天的苔藓
多 4 920 头,蚜虫越冬成活率同比提高 21%。
4 结论与讨论
(1)苔藓栽培时长直接决定蚜虫的越冬成活
率。当年 8 月栽培的侧枝匐灯藓到 10 月新枝萌发
程度适宜,苔藓生发基本满盘,杂质少,中新枝长
约 2 cm 左右;10 月放虫抽样为 5 万头 / m2 苔藓,
有效越冬检测为 3 万头 /m2 苔藓。B 组和同步的 C
组栽培苔藓时长一年多后,杂藓多,下层有薄老化
絮层,总枝长约 4. 5 cm,中新枝条约 2. 5 cm,中
间薄絮层对藓叶贴近泥土产生了隔阂,对蚜虫顺利
越冬造成了一定影响。C 组栽培苔藓时长两年多
后,苔藓老化的絮状厚度较厚,连续雨天时,露珠
形成的小蓄水点包裹若蚜生活的蜡球经久不散,没
有贴近泥土,泥土和竹木基质对叶腋部位的蓄水调
节基本为零。以上原因对若蚜顺利越冬产生了很大
影响,从而导致越冬若蚜大量死亡,是蚜虫越冬成
活率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
(2)保持苔藓对水分的需求,及时为苔藓提
供遮荫环境,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对阴湿环境的需
求[13 - 15],对蚜虫越冬成活率有直接影响。把苔藓
的生长期控制在 50 天左右,杂藓生发较少,苔藓
枝长大约 1. 8 cm左右,苔藓覆盖率 90%时,蚜虫
适宜密度寄生苔藓达到理想条件,界定为苔藓最佳
同步秋迁蚜时段。控制栽培期限后,苔藓枝条老化
程度低,苔藓贴近泥土匍匐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得到
充分利用,既保湿利于苔藓正常生长,为蚜虫提供
隐蔽生境,又能通过基质辅助积极调控蓄水,为蚜
虫提供了良好的虫居条件,直接有效提高若蚜的越
冬成活率。
(3)在秋迁蚜施放初期,蜘蛛等天敌在苔藓
上非常活跃,造成了秋迁蚜的大量死亡,不得已只
有根据情况临时提高施放的虫口数,造成人工劳动
强度的相对增加。如何开展生物防控,开展生态立
54
湖 南 林 业 科 技 41 卷
体模式,即苔藓—倍蚜—生物防控,还需要进一步
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燕平,赖永琪. 角倍蚜的两种新冬寄主 [J]. 林业科学研
究,1995,8 (4):89 ~ 92.
[2]赖永琪,张燕平,李正洪,等. 角倍蚜越冬期间的生物学特性
和数量变动 [J]. 林业科学研究,1990,3 (3):254 ~ 261.
[3]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琪 . 营建五倍子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
与实践 [J]. 生态经济,2001 (1):12 ~ 14.
[4] 邱明生,赵志模. 角倍蚜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生长特性研究
[J]. 生态学杂志,1999,18 (2):10 ~ 12.
[5]刘应迪,李菁,石进校. 湘西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筛
选与人工培植 [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4
(6):12 ~ 21.
[6] 赖永琪,张燕平,李正洪. 藓圃养蚜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J].
林业科学研究,1995,8 (4):18 ~ 21.
[7] 夏定久,李志国. 发展五倍子生产必须建立种倍林 [J]. 林业
科学研究,1991,4 (4):467 ~ 469.
[8] 彭新民.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 [J]. 林业科
学研究,1996,9 (5):549 ~ 551.
[9] 赖永琪,杨时宇,杜宗贤,等. 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 [J].
林业科学,1986,22 (4):431 - 435.
[10]张燕平,苏建荣,陈宝姗.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 [J].
林业科技开发,2000,14 (1):24 ~ 24.
[11] 王键,傅小川. 角倍蚜人工繁殖技术的效益分析 [J]. 林业
科学研究,1996,9 (1):87 ~ 91.
[12] 田泽君. 五倍子培育技术 [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13] 李志国,汤先赤,夏定久,等. 中国五倍子 [M]. 昆明:云
南科技出版社,2008.
[14] 杨子祥. 五倍子高产培育技术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11.
[15] 李菁,刘应迪,田宏现,等. 五倍子蚜虫寄主植物矿质营养
元素含量分析 [J]. 林业科技通讯,1995 (3):23 ~ 25.
(文字编校:张 珉

)
( 上接第 42 页)
17 (5):29 - 30,36.
[9] 吴剑钊. 湿地松人工林地径与胸径树高模型的研究 [J] . 亚
热带水土保持,2009,21 (1):22 - 24.
[10] 刘汉奎,于清娟,孙玉梅,等. 刺槐人工林林木地径与胸径
关系的分析 [J] . 防护林科技,2007 (增刊):26 - 27.
[11] 丁树清. 红松地径与胸径的关系 [J] . 吉林林业科技,1988
(3):14,15,20.
[12] 张立华,刘国权. 落叶松根径与胸径的线性关系 [J] . 河北
林学院学报,1996,11 (增刊).
[13] 吴玉德. 天然赤松根径与胸径、树高相关模型探讨 [J] . 北
京农业,2013,24 (4):82 - 83.
[14] 伍静,吴英,龙楚云. 尾叶桉地径与胸径、树高、材积相关
性分析 [J] .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 (6):979 - 983.
[15]张民侠,佘光辉. 盗伐、滥伐林木材积测算及定安研究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 (1):85 - 90.
[16] 邓送求,闫家锋,关庆伟. 南京紫金山枫香风景林空间结构
分析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
(4):117 - 122.
[17] 秦鹏飞,罗文盛,陈 旭. 宣汉县马尾松地径与胸径模型研究
[J] . 四川林勘设计,2013 (2):44 - 46.
(文字编校:唐效蓉)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