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neighbor grasses interference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rifolium repens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构型的影响



全 文 :书禾草种群对白三叶构型的影响
李响1,王平1,孙守梅2,包国章3
(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吉林省前郭县长山镇畜牧兽医站,
吉林 松原131109;3.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 长春130026)
摘要: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
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
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
>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
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关键词:白三叶;禾草种群;种间竞争;构型
中图分类号:Q948.15+8;S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0)01002807
  竞争(competition)在生物种群之间普遍存在,对于人工草地而言,放牧与种间竞争对牧草的生长都有明显的
影响[15]。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有关牧草种群种间竞争的研究报导较多[1,3,510],
我国尚缺乏对亚热带黑麦草(犔狅犾犻狌犿狆犲狉犲狀狀犲)、鸭茅(犇犪犮狋狔犾犻狊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白三叶(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及红三叶
(犜.狆狉犪狋犲狀狊犲)等牧草的种间竞争研究[11]。牧草种群种间竞争的研究对于提高牧草产量,防止草地退化,控制杂
草,提高牧草种群适合度,均有积极意义。植物构型(architecture)是植物构件在空间排列的一种表现形式[12],草
本植物,尤其是匍匐茎、根茎草本植物,其空间构型有较大的可塑性[1321]。白三叶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豆科牧草,
在我国亚热带中山及中高山的人工草地,白三叶是优良的抓膘、肥地草种,通常与黑麦草、鸭茅混播。考虑到由于
缺少野外天然生态因子影响所造成的室内人工盆栽试验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了野外间苗试验,分析了黑麦草、鸭
茅及鸭茅+黑麦草3类牧草种群组合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的影响。
竞争是塑造植物形态、生活史以及植物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主要动力之一。由于不同植物获得和利用资
源能力的差异,同种植物也由于个体大小,叶量、根系的分布差异,使得资源可利用性对不同植物和同种植物不同
个体间有相当大的差别,导致植物对资源的竞争具有不对称性。根据Grime[1]的植被对策模型,植被的发生、生
长和发展状况主要受竞争、压力、干扰的综合影响,植物的竞争力除受自身的遗传学特性决定之外,还受压力和干
扰因子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开展植物竞争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存策略、植物种间关系对群落发展和
演替的作用以及种群的生态位分化[2]。建植混播草地时,确定建植种的竞争效应和竞争反应,对于获得稳定的群
落结构和动态,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混播草地幼苗活力与种子大小紧密相关,正常播种密度(种子、幼苗营养面积足够大)不会引起幼苗间的竞
争,这时越早生根和分蘖的幼苗,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大,竞争能力也就越大。因此混播时幼苗期种和品
种的竞争能力排序主要是由种子大小和发芽快慢等特性决定的[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地理位置为30°27′N,110°40′E。海拔1895m,年均温7.6℃左右,极端
最高气温30.1℃,极端最低气温-20.1℃,年降水量为1485mm,1-6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日照
1800h,年相对湿度约为80%。草地土壤以棕黄壤为主,pH值约为6.2。
28-34
2010年2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19卷 第1期
Vol.19,No.1
 收稿日期:20090409;改回日期:200908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2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60390908)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响(1983),男,辽宁沈阳人,在读硕士。Email:leehonk@163.com
通讯作者。Email:wp1876@126.com
1.2 研究方法
1991年建植人工草地,草地类型以鸭茅-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为主,本试验地所在的试验区草地面积约
14000m2。1995年4月初,在各类牧草生长均匀的鸭茅-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上,采用固定样方,对样地
进行间苗,通过间苗,共分出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白三叶、鸭茅+白三叶、鸭茅+黑麦草+白三
叶及白三叶对照组共7组[这7组分别记为L、D、L+D、L+T、D+T、L+D+T、T(CK),以下同]固定样方。样
方大小为0.5m×0.5m,每组共有5~10个重复样,黑麦草的密度设置为140株/0.25m2,鸭茅株密度设置为
640株/0.25m2。6月末,对各样地的牧草进行刈割,留茬高度为5cm。7月末,测定各样方牧草生物量(干重)及
白三叶叶、茎、分株、分枝密度,统计白三叶分枝强度及分枝角度。本研究把有2个以上的叶簇生位点作为1个分
株,分枝强度是指平均每个分株所产生的分枝个数。本研究用美国DSC2000型热分析仪及长沙JR3500型氧
弹测热仪对牧草进行热值测定。
本研究根据 Wilson[13]的竞争指数(犆犻,competitiveindex)和竞争平衡指数(犆犫,competitivebalanceindex)
来描述牧草种群竞争干扰强度,表达如下:
犆犻=(犠犪犪+犠犫犫)/(犠犪犫+犠犫犪)-1
犆犫=ln[(犠犪犫/犠犫犪)/(犠犪犪/犠犫犫)]
式中,犠犪犪、犠犫犫分别是单生牧草种群犪和犫的产量,犠犪犫和犠犫犪分别是混生种群(犪+犫)中种群犪和犫的产量。犆犻反
映了种间竞争的强弱程度,犆犻值越大,种间干扰竞争越强。犆犫 反映了2个种竞争力的相对大小,如果犆犫 值等于
0,则说明2个种竞争力相同,如果不等于0,则说明一个种的竞争力大于另一个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6和7月的测定结果表明,黑麦草及鸭茅均对白
三叶产生了竞争干扰,白三叶的叶、生殖枝产量及总产
量在黑麦草+白三叶、鸭茅+白三叶、鸭茅+黑麦草+
白三叶、白三叶4组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1)。
作为下繁草的白三叶,其枝叶高度不超过20cm,耐践
踏,大部分人工草地上的白三叶是与一种或多种禾草
相混生。在一定强度的刈牧干扰下,白三叶和作为上
繁草的鸭茅、黑麦草等禾草能够长期混生而保持相对
稳定,在过牧干扰后,白三叶甚至可以成为草地单优群
表1 不同禾草种群对白三叶产量的影响
犜犪犫犾犲1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
狅狀狋犺犲犫犻狅犿犪狊狊狅犳犜.狉犲狆犲狀狊
产量组成
Yieldcomponent
自由度Degreeoffreedom
组间
Interblock
组内
Intraclass
犉值
犉value
犘值
犘value
叶Leaf 3 21 17.62 <0.001
生殖枝Reproductivetiler 3 21 6.20 <0.01
总产量Totalyield 3 21 20.37 <0.001
落[3]。然而,在刈牧干扰较少的草地上,由于草丛基部缺少阳光,其种群竞争力显然不如上繁草的禾草种群。
用 Wilson[13]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不同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竞争干扰强度存在明
显差异。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0.71(表2),总体大
于 Wilson[13]所引述的0.02~0.46竞争指数,说明本研究的人工草地禾草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较激烈。由于研
究地点水热条件非常理想,环境容纳量大,生境稳定,植物种间及种内的竞争异常激烈,适应长期放牧的白三叶一
旦失去了相当强度的刈牧干扰,其种间竞争力明显下降。
经过4-7月份的生长,有禾草竞争干扰的三叶草草地,白三叶的叶、茎、分株密度明显下降,并且不同构件的
密度变化模式是一样的,即构件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白三叶>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其中,白三叶叶密
度分别为8376.8,3526.4,2269.6和387.6片/m2;茎密度为138.79,53.38,44.07和29.76m/m2;分株密度为
5091.2,1824.8,1346.4和876.0株/m2(图1),在黑麦草及鸭茅干扰下,白三叶构件密度仅为无干扰情况下的
1/7~1/6。已经知道,三叶草草丛的极限叶面积指数低于所有的禾草草丛[3],而叶片的减少势必进一步制约构
件密度的增长。
当白三叶的伴生种群分别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时,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犆犻)的减少,白三叶茎、叶及
分株密度逐渐增加,虽然6月份的刈割使禾草与三叶草的高度在恢复生长初期趋于一致,但与白三叶相比,禾草
92第19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0年
的代偿性生长较为迅速,黑麦草、鸭茅草层在2周内即遮掩了白三叶草层,繁茂的枝条造成草丛基部光照严重不
足,抑制了喜光的三叶草的生长,白三叶开始出现黄化现象,茎变得纤细、数量少、节间长、分株少。黑麦草在5~
6℃时开始生长,但是白三叶需要稍高一点的温度,所以白三叶在春季的生长期晚于黑麦草,这明显不利于无刈牧
或干扰较少的草地上的白三叶的生长,白三叶在夏季的生长更为稳定[3]。研究中发现,白三叶分枝上的叶片数量
要多于主茎上的叶片,在牧草覆盖率较低的地段,白三叶分枝数量及生长率较高,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助于白三叶
进行分枝。
表2 不同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干扰强度
犜犪犫犾犲2 犐狀狋犲狀狊犻狋狔狅犳犮狅犿狆犲狋犻狋犻狅狀犫犲狋狑犲犲狀犜.狉犲狆犲狀狊犪狀犱犵狉犪狊狊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
伴生种群
Associatedtree
population
项目
Item
产量Yield(g/m2·a)
单生白三叶
Solitary
犜.狉犲狆犲狀狊
(犠犪犪)
单生伴生种
Singlecompanion
species
(犠犫犫)
混生白三叶
Intergrowth
犜.狉犲狆犲狀狊
(犠犪犫)
混生伴生种
Mixedcompanion
species
(犠犫犪)
竞争指数
Competition
index
(犆犻)
竞争平衡指数
Competitive
balance
index(犆犫)
黑麦草
犔.狆犲狉犲狀狀犲
营养枝叶Vegetativetiler 350.5±92.8 149.8±42.9 133.6±58.9 162.3±68.3
生殖枝Reproductivetiler 15.9±14.2 254.9±140.0 5.3±3.6 282.7±106.2 0.32 1.07
总产量Totalyield 366.4±94.4 404.6±169.4 138.9±61.9 445.0±173.4
鸭茅
犇.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
营养枝叶Vegetativetiler 350.5±92.8 469.6±110.0 89.0±38.9 316.2±107.4
生殖枝Reproductivetiler 15.9±14.2 256.9±111.2 2.1±1.3 333.8±194.3 0.47 1.28
总产量Totalyield 366.4±94.4 726.5±184.9 91.2±40.1 650.0±233.7
鸭茅+黑麦草
犔.狆犲狉犲狀狀犲+
犇.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
营养枝叶Vegetativetiler 350.5±92.8 382.1±147.3 44.8±28.0 291.7±172.3
生殖枝Reproductivetiler 15.9±14.2 473.7±239.6 1.3±0.6 378.7±206.5 0.71 1.82
总产量Totalyield 366.4±94.4 855.8±375.1 46.1±28.0 670.4±370.9
图1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构件密度的影响
犉犻犵.1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狅狀狋犺犲犪狉犮犺犻狋犲犮狋狌狉犲犱犲狀狊犻狋狔狅犳犜.狉犲狆犲狀狊
2.2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构型的影响
与分枝密度的变化模式略有不同,白三叶分枝强度因黑麦草的存在而增加,但因鸭茅的存在而下降。T、L、
D、L+D四组白三叶分枝强度分别为0.50,0.54,0.45和0.45枝/m(图2),可见,黑麦草促进了白三叶单株的分
枝数,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禾草竞争降低了白三叶的适应性,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分枝密度的下降,因此,笔者认为,选择具有高分枝能
力的牧草是克服生态生活型与管理矛盾的一种方法,例如可以解决大叶型白三叶在高放牧强度下的弱存活问题。
0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1
具有高匍匐茎分枝能力的牧草种类,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更高的相互联合的生存能力和营
养转移潜力,以便使整株植物对各自的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缓冲适应能力。
随着种间干扰强度的增加,白三叶节间长度逐渐增加,T、L、D、L+D各组节间长度分别为2.7,2.9,3.3和
3.4cm(图3)。节间长度的增加减少了特定生境中同一匍匐茎上白三叶分株的数量,避免了在不利土壤斑块上
由于分株密度较高而造成的分株死亡,这是白三叶在种间竞争对其生长、生存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适
应对策。有研究表明[3],白三叶匍匐茎的延伸速率受空气湿度影响较大,而繁茂的禾草保证了草丛基部较高的空
气湿度。可以认为,较长的节间是白三叶所在生境斑块质量下降的一种反映。除了节间长度的调节,白三叶的另
一个构型特征表现在它的分枝角度上。像所有匍匐茎、根茎植物一样,白三叶可以通过改变各级分枝的分枝角度
调整种群对某一生境的占有率。图3描述了不同伴生禾草种群影响下的白三叶分枝角度变化。总的来看,在禾
草种群的竞争干扰下,白三叶的分枝角度呈下降趋势,T、L、D、L+D 各组分枝角度分别为61.3°,56.9°,51.6°,
52.3°。
图2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分枝密度及分枝强度的影响
犉犻犵.2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狅狀狋犺犲犫狉犪狀犮犺犱犲狀狊犻狋狔犪狀犱犫狉犪狀犮犺犻狀犵犻狀狋犲狀狊犻狋狔狅犳犜.狉犲狆犲狀狊
图3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节间长度及分枝角度的影响
犉犻犵.3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狅狀狋犺犲犻狀狋犲狉狀狅犱犲犾犲狀犵狋犺犪狀犱犫狉犪狀犮犺犻狀犵犪狀犵犾犲狅犳犜.狉犲狆犲狀狊
禾草的竞争不利于白三叶的光合生产,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茎、叶、花、根及总能量现存量逐渐
减少。T、L、D、L+D各组白三叶总能量分别为7962.1,2964.9,1950.4和1462.6kJ/m2,单生白三叶组是白
三叶+鸭茅+黑麦草的近5倍,禾草种群严重抑制了白三叶的能量积累。所有的禾草都在茎基或根茎储存一定
的碳水化合物,白三叶的茎则是它的主要储藏器官,同时也是其觅养生长中最重要的器官(即隔离者)。白三叶茎
13第19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0年
能量分配以鸭茅+白三叶组最高,黑麦草+白三叶组最低,随着种间竞争加强,茎能量分配呈铃形曲线型变化,
T、L、D、L+D各组茎能量分配分别为29.1%,28.7%,33.2%和29.2%。伴随茎密度下降、节间长度明显上升,
白三叶单位长度茎能量因种间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减少,T、L、D、L+D各组单位长度茎能量分别为16.7,16.0,
14.7和14.4kJ/m2,这说明在禾草干扰下,白三叶的茎趋于纤细,这进一步降低了种群的适应性。除了茎能量下
降外,白三叶的生殖分配也随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各组生殖分配分别为4.4%,3.9%,2.4%和2.0%。
无论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繁殖,均受抑于禾草的种间竞争。由于鸭茅与白三叶存在明显的排斥现象[12],较高的
茎部能量分配也许有利于白三叶适应鸭茅的竞争干扰。不同伴生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干扰机理目前尚不甚清
楚,诸如他感作用的干扰机制尚有待研究。随着种间竞争的加剧,白三叶根的能量分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分别
为19.4%,18.0%,18.7%和15.0%(图4)。
图4 禾草种群对白三叶构件能量的影响
犉犻犵.4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狅狀狋犺犲犮犪犾狅狉犻犮犮狅狀狋犲狀狋狅犳犜.狉犲狆犲狀狊
3 讨论
通过分析种间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得知,在轻度干扰的禾草-白三叶草地上,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
强度大小顺序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白三叶的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
度及分枝角度均呈下降趋势,节间长度则呈上升趋势。禾草的竞争降低了白三叶的单位长度茎、根的能量分配及
生殖分配,从而降低了种群适合度,使禾草-豆科牧草群落出现退化趋势。一般而言,在无干扰的生境中,克隆生
长在选择上有优势,植物处于强烈竞争状态,在此情况下,无性系分株比种子形成的幼苗更容易存活。然而作为
下繁草的白三叶在混生草地上能够稳定生长依赖于定期的刈牧干扰,一旦没有刈牧干扰,白三叶将会被高大的禾
草逐渐排斥出草地。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刈牧才能改善下层草丛的光照条件、维持白三叶的正常生长,适度刈牧
将会避免由于强烈的种间竞争引起的构件密度、分枝强度及分枝角度的下降,缩短节间长度,在无刈牧干扰的自
然竞争状态下,白三叶觅养生长将迅速减弱。
Turkington等[14]对放牧草地牧草种间接触频率进行的测定证明,虽然草地上豆科植物与一种或许多种禾本
科植物呈正联合,但大多数禾本科植物与多数豆科植物呈负联合,这种禾草与豆科牧草之间普遍的负联合现象的
原因有待于做进一步探明。植物种间竞争不仅取决于地上枝条的竞争,也取决于底下根部的竞争。地上枝条的
竞争主要表现为对阳光及空气的竞争,根部竞争则主要表现为对水分及矿质元素的竞争。根据 Wilson[13]的研究
结果,大部分草本植物根部竞争的程度要大于地上枝条的竞争。在长期无干扰或少干扰的生境中,白三叶的不定
根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相对数量上,明显低于禾草。Martin和Field[15]的工作证明,在黑麦草-白三叶草
地上,黑麦草的竞争力大于白三叶,并随着生长天数的延长竞争力逐渐增强,他认为禾草的优势在于其相对庞大
的根系。笔者认为,除了根系的差别,光照是牧草尤其是下繁草分布的限制因子,作为上繁草的黑麦草及鸭茅,其
枝条高达60~100cm,株密度达640株/m2,使草丛基部光照强度不及外部光照强度的25%,严重抑制了草丛下
2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1
部白三叶的生长。本研究中各样地虽然在间苗之前是放牧地,但间苗后只在6月刈割1次,牧草种群所受外部生
态干扰较少,生长迅速,环境资源成为限制种群发展的关键,牧草种间由放牧干扰下的低竞争转变为无外部干扰、
营养条件下降后的高竞争,这与Grime[1]的植物种群竞争假说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GrimeJP.Evidencefortheexistenceofthreeprimarystrategiesinplantsanditsrelevancetoecologicalandevolutionary
theory[J].TheAmericanNaturalist,1977,111(982):11691194.
[2] 杜峰,梁宗锁,胡莉娟.植物竞争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4,23(4):157163.
[3] HodgsonJ.放牧管理———科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A].弓耀明,夏景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 夏景新,朱昌平.多年生黑麦草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草地结构及组织转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6(1):
2328.
[5] NoyMeirI,BriskeDD.ResponseofwildwheatpopulationstograzinginMediterraneangrasslands:Therelativeinfluenceof
defoliation,competition,mulchandgenotype[J].Th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2,39(2):259278.
[6] SilvertownJ,SilvertownJ,LinesCEM,犲狋犪犾.Spatialcompetitionbetweengrassesratesofmutualinvasionbetweenfourspe
ciesandtheinteractionwithgrazing[J].JournalofEcology,1994,82:3138.
[7] Kembal W D,PalmerMJ,MarshalC.Theeffectoflocalshadingandderkeningonbranchgrowth,developmentand
survivalin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and犌犪犾犻狌犿犪狆犪狉犻狀犲[J].Oikos,1992,63:366375.
[8] LüscherAB,StheliRB,NsbergerJ.Leafarea,competitionwithgrass,andclovercultivar:Keyfactorstosuccessfulover
winteringandfastregrowthofwhiteclover(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L.)inSpring[J].AnnalsofBotany,2001,88:725735.
[9] WilsonSD.Belowgroundcompetitioninforestandprairie[J].Oikos,1993,68:146150.
[10] GonzalezB,BoucaudJ,SaletteJ,犲狋犪犾.Changesinstubblecarbohydratecontentduringregrowthofdefoliatedperenneial
regrass(犔狅犾犻狌犿狆犲狉犲狀狀犲L.)ontwonitrogenlevels[J].GrassandForageScience,1989,44:411415.
[11] 包国章,黄文惠,张玉发.亚热带中山人工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单生种群生物量动态研究[A].见:张坚中.中亚热带中山草
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90195.
[12] HarperJL.PopulationBiologyofPlants[M].UnitedStates:AcademicPress,1977:2430.
[13] WilsonJB.Shootcompetitionandrootcompetition[J].JournalofAppliedEcology,1988,25:279296.
[14] TurkingtonRA,CavaversPB,AarssenLW.Neighborrelationshipsingrasslegumecommunities:Ⅰ.Interspacificcon
tactsinfourgrasslandcommunitiesnearLondon,Ontario[J].CanadianJournalofBotany,1977,55:27012711.
[15] MartinMPLD,FieldKJ.Thenatureofcompetitionbetweenperennialryegrassandwhiteclover[J].GrassandForage
Science,1984,39:247253.
[16] 王元素,蒋文兰,洪绂曾,等.白三叶与不同禾草混播种群17年稳定性比较研究[J].草业学报,2006,15(3):5562.
[17] 钟华平,樊江文,胡中民,等.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6,15(4):13.
[18] 樊江文.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鸭茅和黑麦草的竞争研究[J].草业学报,1997,6(3):2331.
[19] 向佐湘,肖润林,王久荣,等.间种白三叶对亚热带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8,17(1):2935.
[20]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红三叶和鸭茅化学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研究[J].草业学报,2008,17(2):4753.
[21] 仁青吉,崔现亮,赵彬彬.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8,17(6):134140.
33第19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0年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狀犲犻犵犺犫狅狉犵狉犪狊狊犲狊犻狀狋犲狉犳犲狉犲狀犮犲狅狀狋犺犲犪狉犮犺犻狋犲犮狋狌狉犲狅犳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
LIXiang1,WANGPing1,SUNShoumei2,BAOGuozhang3
(1.Co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2.Stations
of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SongyuanCountyofJilinProvince,Songyuan131109,China;
3.Colege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6,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resultofexperimentofplantthinningshowedthatthecompetitionbetweenthreegroupsofgras
ses(犔狅犾犻狌犿狆犲狉犲狀狀犲,犇犪犮狋狔犾犻狊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犇.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犔.狆犲狉犲狀狀犲)and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wassignificant,
sowastheeffectofthecompetitiononthearchitectureof犜.狉犲狆犲狀狊.Theorderofcompetitivebalanceindex
were,犇.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犔.狆犲狉犲狀狀犲>犇.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犔.狆犲狉犲狀狀犲sowasthecompetitiveindexwiththevalueof
0.32,0.47,0.71,respectively.Withtheincreaseofcompetitiveindexofgrassesand犜.狉犲狆犲狀狊,eitherdensity
ofarchitectureandbranch,orbranchingintensity,branchingangleandcaloriccontentof犜.狉犲狆犲狀狊decreased
whiletheinternodelengthincreasedsignificantly.Thetrendofchangeofenergyalocationofrootandstemof
certainlengthwasthesameofthatofthedensityofarchitecture.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狉犲狆犲狀狊;grasspopulation;competitionbetweenspecies;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architecture
热烈祝贺本刊主编南志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本刊主编,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
院院长南志标教授当选,这是《草业学报》的无尚光荣和莫大骄傲。
南志标教授2004年开始任《草业学报》主编,继承和发扬前任主编任继周院士精益求精的精神,审定《草业学
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严把论文的质量关。关心、关注《草业学报》的发展,精读本刊出版的每一期刊物,发现问
题,及时与编辑部进行沟通,并经常向编辑提供国内外出版业界的信息和办刊经验,为《草业学报》提供了正确的
指导思想和发展平台,为本刊近年所取得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草业学报》200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在畜牧兽医类期刊中排名第1。2009年影响因子为2.486,位居全国1868种科技期
刊第2名。
南志标教授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草业科学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国际知名的草业科学
家。从事草业科研、教学、生产实践40年,以提高草地生态生产力为中心,在草地退化治理和草类植物病害防治
等草业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第1获奖人)和三等奖(第1获奖人)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2获奖人)1项,省部级科技与业务
奖项4项,发表真菌新种2个,修订国家标准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出版著作2部、SCI期刊专辑和
专栏各1期、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各1部,参编著作4部,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4篇。
指导的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南志标院士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有较大国际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之一,兼任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2002-),农
业部草原保护与监测专家委员会成员(2003-),国家科学技术奖养殖业专业组评审专家(1999-2006),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畜牧兽医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2001,2008-)。同时兼任国际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委员,美国
牧草和放牧术语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协调人。作为第1作者或合作者应邀在第19届、20届、21届国际草地大会和
第1、2届中-日-韩草地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主办第2届中-日-韩草地大会。作为第21届国
际草地大会和第8届国际天然草地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为成功举办这两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扬开门办所、办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德州理工
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学术集体成为我国草业领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团队之一。他
本人获国家外专局引智贡献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南志标教授的当选,是对他在农业
事业中长期兢兢业业、科学求真、不断探索创新的认同和肯定。在此,我们热烈祝贺南志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祝愿《草业学报》在南志标院士带领下越办越好。
43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0) Vol.19,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