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马铃薯连作田土壤中主要病原真菌的
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李继平1,2,李敏权1,2,惠娜娜2,王立2,马永强2,漆永红2
(1.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作物长期连作后出现土壤肥力不平衡,病原物种类及其数量不断累积,表现出严重的连作障碍。连作障碍影
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微生物作为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
土壤中病原菌种群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土传病原真菌与马铃薯连作的关系,探明马铃薯连作
障碍的机理,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残渣分离法研究了马铃薯连作对土壤病原真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村马铃薯的主要土传病原真菌为镰孢菌、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3种病菌主要分
布于0~10cm土壤层,10~20和20~30cm土壤层则较少,其中0~10cm土壤层中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均随连
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镰孢菌(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p.)为3900,900,2100和5900个/g土,轮枝菌(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spp.)为
200,400,600和1600个/g土,立枯丝核菌(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为7.80,9.58,20.60和22.40个/10g土;建议通过
翻耕或药剂处理重点防治表层土传病菌。
关键词:马铃薯;土壤;连作;病原真菌;种群动态
中图分类号:F154.3;S53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3)04014706
犇犗犐:10.11686/cyxb20130418
马铃薯(犛狅犾犪狀狌犿狋狌犫犲狉狅狊狌犿)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菜作物[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
薯生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逐渐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优势作物,是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
手段之一。据统计,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72.0hm2,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而甘肃省
的中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种植马铃薯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是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繁殖基地及
淀粉加工基地[2,3]。
马铃薯是茄科作物,不抗连作,应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4]。然而,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效益的
不断提高,马铃薯连作现象十分普遍,连作障碍严重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连作常导致
作物生长发育不良,品质及产量下降,抗病能力降低等问题[5]。作物连作年限过长,养分消耗单一,肥力水平下
降,不利于养分的平衡供给,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影响了养分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合理,有害微生
物数量逐渐占优势[6,7]。据报道,引起作物连作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是导致连作
障碍的主因子[8,9]。吕卫光等[10]认为黄瓜(犆狌犮狌犿犻狊狊犪狋犻狏狌狊)连作后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造成养分不平衡;土壤
微生物区系改变,微生物由“细菌型”土壤向“真菌型”土壤转化,土传病虫害加重。
连作提供了根系病害赖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的场所,使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不断增加。据近年来调查统计,
连作栽培导致马铃薯生产中病害加重,尤其是一些土传病害大量发生,如干腐病(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p.)、枯萎病(犞犲狉
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spp.)和黑痣病(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等[1113]。由镰孢菌(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p.)引起的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
薯种植和贮藏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据笔者统计贮藏期平均病薯率为38.6%,严重时造成烂薯、烂窖;轮枝菌
(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spp.)可造成马铃薯枯萎;立枯丝核菌(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侵染马铃薯引起缺苗、死苗,还可以与
其他病害复合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本试验以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田土壤为对
第22卷 第4期
Vol.22,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47-152
2013年8月
收稿日期:20130107;改回日期:20130318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zx320),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ZS051A25069)和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07109)资助。
作者简介:李继平(1966),男,甘肃静宁人,研究员,在读博士。Email:gslijp@163.com
通讯作者。Email:lmq@gsau.edu.cn
象,研究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规律,旨在明确土传病害对马铃薯连作的潜在影响,揭示马铃薯连
作障碍的机理,为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控和合理种植马铃薯提供理论基础,为马铃薯连作障碍综合防控提供科学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本试验于2011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村(35°14′57″N,104°9′59″E)进行。该地区位于甘
肃省中部,海拔2250m左右,气候阴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7℃,年降水量650mm,无霜期130d左右。
供试土壤为黑麻垆土,有机质含量38.3g/kg,碱解氮76mg/kg,速效磷21mg/kg,速效钾184mg/kg,pH7.6。
1.2 试验设计
研究土壤中不同土层中病原菌的垂直分布规律,设置3个处理,马铃薯连作3年病原真菌在0~10cm(T1)、
10~20cm(T2)、20~30cm(T3)重复3次。研究不同茬口0~10cm土层病原真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设4个处
理,分别为马铃薯-蚕豆(犞犻犮犻犪犳犪犫犪)茬(C0)、马铃薯连作1年(C1)、马铃薯连作2年(C2)、马铃薯连作3年
(C3),每处理重复3次。
1.3 研究方法
1.3.1 标样采集 采用五点取样法,于2011年4月上旬采集越冬土壤,混匀,交叉划线留取样500g装入布袋,
编号,带回实验室备用。
1.3.2 土壤病原真菌分离方法 供试培养基有镰孢菌选择性培养基:松膏18g、葡萄糖10g、蛋白胨5g、酵母膏
2g、牛肉膏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五氯硝基苯0.5g、牛胆盐100mg;轮枝菌选择性培养基[14,15];立枯
丝核菌选择性培养基[16]。
称取土样的方法为将采集的土壤倒入瓷盘,压平,挑出石粒,筛平交叉划对角线,取对角的两部分土,继续筛
平,再取对角线的两部分土,重复多次后,混匀筛平称取相当于1g干土的土壤,其余的土壤装入布袋,放入冰箱
备用。
利用稀释平板法检查土壤中病原菌:称取相当于1g干土的量溶于0.3%的水琼脂溶液,混匀,取1mL土液
均匀涂于各自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每个处理4皿,重复3次,放于25℃恒温箱培养,5d后显微镜下镜检,统计每
个培养皿内真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再乘以1000即为1g土中病菌繁殖体的数量(不确定的菌落进行转接培
养,鉴定)。
利用病残体残渣分离立枯丝核菌:称取相当于50g干土的量用80目网筛过筛,筛子上面挑取残渣,筛下的
土再用400目网筛过筛,筛上取残渣,2次残渣一起用无菌水冲洗2次,滤纸上晾干,再将残渣贴在培养基上,
25℃恒温箱培养,第5天显微镜镜检,重复3次。统计每个培养皿内菌落和立枯丝核菌的数量,计算50g土中菌
落总数和立枯丝核菌总的数量,再除以5即为每10g干土中菌落和立枯丝核菌繁殖体的数量(不确定的菌落进
行转接培养,鉴定)。
1.4 病原菌的鉴定
病原菌的鉴定参考魏景超[17]、Booth[18]、王洪辰等[19]。
1.5 数据处理
采用唐启义和冯明光[20]的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显著性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土壤中主要病原菌的种类
通过对马铃薯土壤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镰孢菌、轮枝菌、立枯丝核菌、粉痂病菌(犛狆狅狀犵狅狊狆狅狉犪
狊狌犫狋犲狉狉犪狀犲犪)、炭疽病菌(犆狅犾犾犲狋狅狋狉犻犮犺狌犿犮狅犮犮狅犱犲狊)、褐腐病菌(犆犲狆犺犪犾狅狋狉犻犮犺狌犿狊狋犲犿狅狀犻狋犻狊)、终极腐霉(犘狔狋犺犻狌犿
狌犾狋犻犿狌犿)等,其中镰孢菌、轮枝菌及立枯丝核菌为主要群体。镰孢菌可引起马铃薯腐烂病,是重要的贮藏期病
害;轮枝菌引起马铃薯枯萎;立枯丝核菌造成马铃薯缺苗、死苗;并且还可以和其他病原菌造成复合侵染,这3种
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8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
2.2 马铃薯土壤中病原菌的垂直分布规律
图1 3年茬口不同深度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
犉犻犵.1 犜犺犲狀狌犿犫犲狉狅犳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狊狆狆.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狅犻犾犾犪狔犲狉狊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Differentletters
indicatesignificantlydifferentat犘<0.05;Thesamebelow.
以马铃薯3年茬不同深度的土壤为对象研究马铃
薯土壤中病原菌的变化,结果发现连作3年茬各真菌
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数量不同,0~10cm土层中病原
菌种类、数量较多,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真菌的数量
减少。镰孢菌在0~10(T1)、10~20(T2)、20~30cm
(T3)土壤中的数量分别为5900,1600和600个/g土
(图1),T1中镰孢菌数量显著高于 T2和 T3(犘<
0.05);立枯丝核菌的数量分别为22.4,6.8和2.0个/
10g土(图2),T1处理的数量显著高于 T2和 T3
(犘<0.05),分离比例分别为82%,58%和21%(图
3),T1和T2与T3的分离比例有显著差异,但这两者
之间无显著差异(犘>0.05);轮枝菌仅在0~10cm土
层分布,而10cm以下土层未检测到。
图2 3年茬口不同深度土壤中立枯丝核菌数量
犉犻犵.2 犜犺犲狀狌犿犫犲狉狅犳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
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狅犻犾犾犪狔犲狉狊
图3 3年茬口不同深度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分离比例
犉犻犵.3 犜犺犲狊犲犵狉犲犵犪狋犻狅狀狉犪狋犻狅狊狅犳犚犺犻狕狅犮狋犻狅犻犪狊狅犾犪狀犻
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狅犻犾犾犪狔犲狉狊
2.3 马铃薯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的种群变化
2.3.1 连作田块0~10cm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 马铃薯-蚕豆茬(C0)、马铃薯连作1年(C1)、马铃薯连作2
年(C2)和马铃薯连作3年(C3)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分别为3900,900,2100和5900个/g土,表明不同茬口0~
10cm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不同(图4)。与连作1年和2年相比,连作3年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明显高,两者差
异显著(犘<0.05),而连作1年和2年两者差异不显著(犘>0.05)。随着马铃薯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镰孢菌
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2.3.2 连作田块0~10cm土壤中轮枝菌的数量 C0、C1、C2、C3处理0~10cm土壤中轮枝菌的数量分别为
200,400,600和1600个/g土(图5),连作3年茬口土壤中轮枝菌的数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犘<0.05)。
该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轮枝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2.3.3 连作田块0~10cm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数量 C0、C1、C2、C3处理0~10cm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数量
分别为7.80,9.58,20.60,22.40个/10g土(图6),残渣分离比例分别为85%,57%,59%和82%(图7)。马铃薯
连作1年、2年和3年立枯丝核菌数量显著高于马铃薯-蚕豆茬,差异显著(犘<0.05)。分离比例C3与C0间,
C1与C2间差异不显著(犘>0.05)。随着马铃薯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941第22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3年
图4 不同茬口0~10犮犿土壤中镰孢菌的数量
犉犻犵.4 犜犺犲狀狌犿犫犲狉狅犳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狊狆狆.犻狀0-10犮犿
狊狅犻犾犪狋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狋狌犫犫犾犲狊
图5 不同茬口0~10犮犿土壤中轮枝菌的数量
犉犻犵.5 犜犺犲狀狌犿犫犲狉狅犳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狊狆狆.犻狀0-10犮犿
狊狅犻犾犪狋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狋狌犫犫犾犲狊
图6 不同茬口0~10犮犿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数量
犉犻犵.6 犜犺犲狀狌犿犫犲狉狅犳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犻狀
0-10犮犿狊狅犻犾犪狋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狋狌犫犫犾犲狊
图7 不同茬口0~10犮犿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分离比例
犉犻犵.7 犜犺犲狊犲犵狉犲犵犪狋犻狅狀狉犪狋犻狅狊狅犳犚犺犻狕狅犮狋犻狅犻犪狊狅犾犪狀犻
犻狀0-10犮犿狊狅犻犾犪狋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狋狌犫犫犾犲狊
3 讨论
根际微生态系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并发挥系统功能的有机组合,其中土壤是植物生
长的微环境[21],微生物是土壤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微环境与土壤有机物质循环和转换的枢纽,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22]。
目前关于作物轮作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施蔬菜、瓜果、大豆(犌犾狔犮犻狀犲犿犪狓)和中药材等[2325],关于马铃
薯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26]。本试验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残渣分离法研究了马铃薯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
数量和种类,不同深度土层中病原真菌镰孢菌、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垂直分布规律及马铃薯-蚕豆茬、马铃薯
连作1年、连作2年和连作3年0~10cm土壤中病原菌的变化情况。
作物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与土传病害加剧,土壤理化性质变劣,以及由根系分泌物和残茬分
解物等引起的自毒作用有关[27]。由于作物连作极大影响土壤环境,随之改变土壤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长期
连作造成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根际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结构被打破,使微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病原拮抗菌
减少[28,29],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据报道,土传病虫害是引起马铃薯连作问
题最主要的因子[8,9]。本试验得出,马铃薯田土壤病原菌在0~10cm土层中种类繁多,数量大,土壤病原真菌主
要有镰孢菌、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这些真菌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表明马铃薯连
作土壤中土传病原菌的数量与连作的年限密切相关。因此,在马铃薯种植时建议对田块继续翻耕,药剂重点处理
0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
0~10cm的土壤,以减少土壤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镰孢菌属是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普遍存在于空气、土壤和动植物有机体中[30]。尖镰孢菌(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狅狓
狔狊狆狅狉狌犿)是分布非常广泛的一个镰孢菌[31,32],从大田土壤到草地均有分布,同时也能引起多种作物如苜蓿
(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根腐病和甜瓜(犆狌犮狌犿犻狊犿犲犾狅)枯萎病[33,34]。本研究明确了镰孢菌是马铃薯连作田土壤主要
真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最多,这和它寄主范围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有关。此外,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也在马
铃薯连作田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中的镰孢菌、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不仅直接侵染引起马铃薯干腐病、枯萎病和
缺苗或死苗[35],还通过根蛆或其他昆虫和病菌对马铃薯的鳞茎损伤后造成的伤口侵入形成复合侵染,加重病害
的发生[36,37],这说明了及时彻底清除土壤病原菌在马铃薯病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38]。本试验得出,马铃薯与蚕豆轮作后土壤中立枯丝核菌、轮枝菌的数
量明显低于马铃薯连作,但对镰孢菌数量减少不明显,表明选取有效的轮作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病原菌的数量。因
此,建议在马铃薯田块进行合理轮作,对于前茬作物与土壤病原菌的变化这方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从华.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14.
[2] 吴正强,岳云,赵小文,等.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6):6772.
[3] 何三信,文国宏,王一航,等.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提升措施建议[J].中国马铃薯,2010,24(1):5457.
[4]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39.
[5] 杨振明,闰飞,邹永久.关于大豆连作障碍几个问题的研究思考[J].大豆通讯,1997,(2):2627.
[6] LithourgidisAS,DamalasCA,GagianasAA.Longtermyieldpatternsforcontinuouswinterwheatcroppinginnorthern
Greece[J].EuropeanJournalofAgronomy,2006,(25):208214.
[7] 胡汝晓,赵松义,谭周进,等.烟草连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7,21(5):494497.
[8] 垅岛.防治连作障碍的措施[J].土壤肥料科学杂志,1983,(2):170178.
[9] 马云华,魏珉,王秀峰.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区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10051008.
[10] 吕卫光,余廷园,诸海涛,等.黄瓜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
119121.
[11] 裴国平,王蒂,张俊莲,等.连作马铃薯对抗性酶及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1):3437.
[12] 沈宝云,余斌,王文,等.腐殖酸铵、有机肥、微生物肥配施在克服甘肃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土
壤与肥料,2011,(2):6870.
[13] 李金花,王蒂,柴兆祥,等.甘肃省马铃薯镰刀菌干腐病优势病原的分离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5):456463.
[14] MenziesJD,GriebblGE.Survialandsaprophyticgrowthof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犱犪犺犻犾犻犪犲inuncroppedsoil[J].Phytopathology,
1967,57:703709.
[15] GreenRJ,ParavizasGC.Theeffectofcarbonsource,carbontonierogenratios,andpropagulesof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犪犾犫狅犪狋狉狌犿
insoil[J].Phytopathology,1968,58:567570.
[16] 李世东,陈延熙.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狅犪狊狅犻犾的一种培养基[J].植物病理学报,1989,19(3):190192.
[17]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79.
[18] BoothC.镰刀菌属[M].陈其,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9] 王洪辰,郑重,叶琪明,等.常见镰刀菌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0]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1] 牛秀群,李金花,张俊莲,等.甘肃省干旱灌区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J].草业学报,2011,20(4):236
243.
[22] 柴兆祥,李金花,楼兵干,等.玉米根围土壤中腐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核糖体 DNAITS序列分析[J].草业学报,2009,
18(3):126135.
[23] 李坤,郭修武,孙英妮,等.葡萄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1093114.
[24] 苗淑杰,乔云发,韩晓坤.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203206.
151第22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3年
[25] 张重义,陈慧,杨艳会,等.连作对地黄根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432848.
[26] 孟品品,刘星,邱慧珍,等.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及其生物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079
3086.
[27] 胡元森,吴坤,刘娜,等.黄瓜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Ⅱ—基于DGGE方法对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科
学,2004,37(10):15211526.
[28] MithoferA.Suppressionofplantdefenceinrhizobialegumesymbiosis[J].TrendsinPlantScience,2002,7(10):440444.
[29] YangCH,CrowleyDE,MengeJA.16SrDNAfingerprintingofrhizospherebacterialcommunitiesassociatedwithhealthy
andphytophorainfectedavocadotoots[J].FEMSMicrobiologyEcology,2001,35(2):129136.
[30] SangalangAR,BurgessLW,BackhouseD,犲狋犪犾.Mycogeographyof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eciesinsoilsfromtropical,aridandmed
iterraneanregionsofAustralia[J].MycologicalResearch,1995,99(5):523528.
[31] BurgessL W,SummerelBA.Mycogeographyof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urveyof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eciesfromsubtropicalandsemiarid
grasslandsoilsfromQueensland,Australia[J].MycologicalResearch,1992,96:480484.
[32] AbbasHK,MirochaCJ.Isolationandpurificationofahemmorhagicfactor(wortmannin)from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狅狓狔狊狆狅狉狌犿[J].
Applie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88,54:12681274.
[33] 康业斌,成玉梅,景方.尖镰孢菌对网纹甜瓜的致病性及其防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1):1213.
[34] 李敏权,柴兆祥,李金花,等.定西地区苜蓿根和根颈腐烂病病原研究[J].草地学报,2003,(1):8386.
[35] 喻景权,杜尧舜.蔬菜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中的连作障碍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1):124
126.
[36] KehrAE,BrienMJ,DavisEW.Pathogenicityof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狅狓狔狊狆狅狉狌犿f.sp.犮犲狆犪犲anditsinteractionwith犘狔狉犲狀狅犮犺犪犲狋犪
狋犲狉狉犲狊狋狉犻狊ononion[J].Euphytica,1962,11:197208.
[37] WalkerJC,TimsEC.A犉狌狊犪狉犻狌犿bulbrotofonionandtherelationofenvironmenttoitsdevelopment[J].JournalofAgri
culturalResearch,1981,28:683694.
[38] 裴国平,王蒂,张俊莲.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10,(6):3032.
犘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狅犳犿犪犻狀犳狌狀犵犪犾狆犪狋犺狅犵犲狀狊犻狀狊狅犻犾狅犳犮狅狀狋犻狀狌狅狌狊犾狔犮狉狅狆狆犲犱狆狅狋犪狋狅
LIJiping1,2,LIMinquan1,2,HUINana2,WANGLi2,MAYongqiang2,QIYonghong2
(1.GrasslandColeg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2.InstituteofPlant
Protection,Gan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Lanzhou73007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Soilfertilityimbalance,thepathogenicspeciesandnumbersaccumulationwerebecomingobviousaf
teralongtermcontinouscroppingofcrops,whichshowedcontinuouscroppingobstacle.Continuouscropping
obstaclewasoneofthemainrestrictionfactorsinpotatoindustry.Inorderto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
tweensoilbornefungalpathogensandpotatocontinuouscropping,andexplorethemechanismsofpotato’s
continuouscroppingobstacle,populationdynamicsofmainfungalpathogensinsoilwasconductedbydilution
plateanddebrisseparationmethods.Themainfungigroupswere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p.,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spp.and犚犺犻
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insoilofHuichuaninGansuprovince,threefungalpathogensweremailydistributedin0-10
cmsoil,withlesslyin10-20cmand20-30cmsoil.Andtheincreasingyearofpotato’scontinuouscropping,
thenumbersoffungalpathogensin0-10cmsoilincreasedobviously,amongwhichthenumberof犉狌狊犪狉犻狌犿
spp.in0-10cmatpotato-beanstubble,potatocontinuouscroppingoneyear,twoyearsandthreeyears
were3900,900,2100and5900pergramsoil,numbersof犞犲狉狋犻犮犻犾犾犻狌犿spp.were200,400,600and1600
pergramsoil,respectively,And犚犺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狊狅犾犪狀犻were7.80,9.58,20.60and22.40pertengramsoil.The
resultssuggestedthatfocusoncontrolfungalpathogensinsurfacesoilbyploughingorchemicaltreatment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potato;soil;continuouslycropped;fungalpathogens;populationdynamics
2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3) Vol.22,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