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犆犺犻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
张茹1,2,李金花1,3,柴兆祥3,张俊莲1,2,张金文2,王蒂1,2
(1.甘肃省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3.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为了提高马铃薯对真菌病害的抗性,本试验进行了马铃薯转基因抗病育种的初步研究。通过PCR扩增,从
生防木霉菌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犪狋狉狅狏犻狉犻犱犲的cDNA中克隆到一个内切几丁质酶基因犆犺犻,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33ECR
犆犺犻。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犆犺犻基因转化到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和“夏波蒂”试管薯片中。经侵染
和共培养后,用卡那霉素和羟苄青霉素筛选抗性芽,共获得18株植株,对所得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12株
为阳性,占67%。本试验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防能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马铃薯;根癌农杆菌;转基因植物;犆犺犻基因
中图分类号:Q943.2;S5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09)06005108
马铃薯(犛狅犾犪狀狌犿狋狌犫犲狉狅狊狌犿)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粮、菜、饲兼用型作物[1],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
的经济作物,对病害属敏感型,而植物病害中真菌病害占绝大多数[2]。
甘肃省是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但病害的发生制约着本省马铃薯产业的深入发展。马铃薯干腐
病(potatodryrot)是贮藏期发生严重的病害[3,4],影响产后产量与质量。因此,培育抗病马铃薯新品种十分重要。
然而,起源单一的普通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其遗传背景狭窄、抗性基因缺乏、基因分离复杂、
花粉败育率高、杂交结实较难等,制约着马铃薯抗病新品种的选育[3,5]。因此,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进行马铃薯新
品种的培育依然是抗病育种工作的热点。
优质抗性基因是马铃薯基因工程抗病育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基础。研究表明,利用几丁质酶(chitinase)能够
降解真菌菌丝的细胞壁,破坏病原真菌的结构,从而达到抑菌的目的[6]。其中,生防木霉菌(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spp.)
来源的几丁质酶基因(犆犺犻gene)与其他来源的同类基因相比较,具有更稳定、活性更高的特点[7,8]。因此,转入从
木霉菌中克隆得到的几丁质酶基因是提高马铃薯抗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外源基因导入马铃薯的方法有农杆菌(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介导法、基因直接转化原生质体法和基因枪法[5]。农
杆菌介导法以其简便、高效、低拷贝数等特点得到普遍应用,使用的外植体主要有叶片、茎段、块茎、微型薯和试管
薯等,其中试管苗的茎段和叶片以及试管薯具有取材方便、无需灭菌的特点,被广泛使用。特别是试管薯具有周
期短(4~5周)、转化效率高和不定芽直接再生的特点,因而成为马铃薯遗传转化较理想的外植体[5,9]。
本研究从生防木霉菌深绿木霉菌株(犜.犪狋狉狅狏犻狉犻犱犲)中扩增得到几丁质酶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p33ECR犆犺犻,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犆犺犻基因高频率导入马铃薯,为抗真菌病害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高抗真
菌性病害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植物材料 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费乌瑞它”(Favorita)和“夏波蒂”(Shepody)试管薯,在 MS基本培养
基(pH5.8)上培养,每15d继代繁殖1次。将茎切段转入有滤纸支持物的 MS液体培养基(pH5.8)培养25d,
倒出培养基,加入试管薯诱导培养基,在3000lx下连续光照2d后于黑暗中(22±1)℃诱导试管苗结薯。
第18卷 第6期
Vol.18,No.6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51-58
2009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0504;改回日期:20090709
基金项目:转基因抗逆耐盐及抗病马铃薯新品系培育研究(GNSW200601),马铃薯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1B053)和
马铃薯镰刀菌干腐病原学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研究(GKLAU0603)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张茹(1978),女,甘肃兰州人,在读博士。Email:chouruer@163.com
通讯作者。Email:wangd@gsau.edu.cn
1.1.2 菌种及载体 大肠杆菌(犈狊犮犺犲狉犻犮犺犻犪犮狅犾犻)DH5α、根癌农杆菌(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LBA4404(由
甘肃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保存),抗性标记为Rifr 和Strr,pMDTM18TVector(购自 TaKaRa公司)、表达载体
p33ECR(东北农业大学馈赠),抗性标记为Kanr。
1.1.3 工具酶及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各种限制性内切酶、T4DNA连接酶购自TaKaRa公司;Xgal和DNA
回收试剂盒购自北京赛百盛生物技术公司;IPTG购自默克公司;抗生素为Sigma产品,其他生化试剂为国产分
析纯。
1.1.4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otatodextrosebroth,PDB)(200g马铃薯,15g葡萄糖,1000mL水);
LB培养基(10g胰蛋白胨,5g酵母提取物,10gNaCl定容至1L,pH7.0,固体培养基加15%琼脂粉);试管薯
诱导培养基为 MS+5mg/L6BA+0.15%活性炭+80%蔗糖的液体培养基;试管薯片分化培养基为 MS+1
mg/LIAA+0.2mg/LGA3+0.5mg/L6BA+2mg/LZT的固体培养基。
1.1.5 优质生防木霉菌的获得 2007-2008年,采集甘肃马铃薯种植地土壤分离筛选生防木霉菌,并通过对引
起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接骨木镰刀菌(犉狌狊犪狉犻狌犿狊犪犿犫狌犮犻狀狌犿)的拮抗试验[10],获得对接骨木镰刀菌抗性强的
深绿木霉菌株(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犪狋狉狅狏犻狉犻犱犲)。
1.2 方法
1.2.1 生防木霉菌株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合成 利用Trizol(天为时代)试剂盒提取RNA[所用溶液、
器皿均经焦碳酸二乙酯(diethylopyrocarbonate,DEPC)特殊处理]:将木霉接种于PDB中,28℃,180r/min培养
24h,过滤干燥后将菌丝放入研钵加液氮研磨成粉末,以50~100mg组织加1mLTrizol研磨;研磨液室温放置
5min,转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0.2mL氯仿,盖紧离心管,用封口膜封口后剧烈振荡离心管15s,在室温静
止2~3min;4℃,12000r/min离心15min,吸取上清液至新离心管中;按1mLTrizol液加入0.5mL的异丙
醇,涡旋混匀,室温放置1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后,离心管边缘和底部形成的沉淀即为制备的
RNA;弃上清液,加入1mL75%的乙醇,涡旋混匀,4℃,7500r/min离心5min;小心弃去上清液,室温或真空干
燥5~10min;溶解RNA沉淀,加入50μL无RNase的0.1%DEPC水溶液,于55~60℃孵育10min,置-70℃
保存。
利用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合成cDNA:在冰浴的无RNase的离心管中加入如下反应混合物:1~5μg总
RNA,2μLoligo(dT)15或2μLRandom或2μLpmole基因特异引物,2μLdNTP(2.5mmol/L),补RNasefree
ddH2O2 定容至13.5μL;70℃加热5min后迅速在冰上冷却2min;简短离心收集反应液后加入以下各组分:4
μL5×FirstStrandBuffer,1μL0.1mol/LDTT,0.5μLRNasin;加1μL(200U)TIANScriptMMLV,轻轻用
移液器混匀。如果用随机引物,将离心管放置25℃温浴10min;42℃温浴50min;95℃加热5min终止反应,置
冰上进行后续试验或冷冻保存;用RNasefreeddH2O2 将反应体系稀释到50μL,取2~5μL进行PCR扩增反应。
1.2.2 犆犺犻基因的克隆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木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DQ462415.1),设计合成引物对:
DJ1(5′GCGGGATCCATGTTGGGTTTCCTCGGAAAATCC3′,划线为 犅犪犿 HI酶切位点),DJ2(5′GCG
GAGCTCTTAGTTGAGACCGCTTCGGATGTTATC3′,划线为犛犪犮I酶切位点),上海生工合成。
PCR反应体系包括10×Taqbuffer2.5μL,2.5mmol/LdNTP2μL,10μmol/L的引物1μL,模板DNA1
μL,5U/μLTaq酶0.25μL,超纯水将反应体系补至25μL。PCR反应热循环参数设置为:预变性94℃4min;
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2min,进行35个循环;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
进行电泳,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结果。
PCR产物回收后与pMDTM18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得到重组子pMDTM18T犆犺犻并送至上海
生工生物工程公司测序。测序后于NCBI中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酶切,连接和重组质粒的转化方法参考《分子
克隆实验指南》[11]。
1.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重组质粒pMDTM犆犺犻和p33ECR质粒进行酶切,电泳回收犆犺犻基因片段及载
体片段,用T4DNA 连接酶连接,得到p33ECR犆犺犻(图1),转化大肠杆菌 DH5α,进行酶切验证。将重组子
p33ECR犆犺犻质粒通过冻融法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中,提取质粒再次用引物DJ1和DJ2进行扩增鉴定。
25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6
图1 载体狆33犈犆犚犆犺犻构建示意图
犉犻犵.1 犆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犲狓狆狉犲狊狊犻狅狀狏犲犮狋狅狉狅犳狆33犈犆犚犆犺犻
1.2.4 转化植株 挑取LB平板上含质粒p33ECR犆犺犻的单菌落,接种于30mLLB培养液(含50mg/LKan+
50mg/LStr+25mg/LRif),在28℃、240r/min摇床上振荡培养至OD600值约为0.5,在6000r/min下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沉淀用同体积 MS培养液重新悬浮备用。
当试管薯长至直径约为0.8cm、外表皮光滑有光泽时取下,除去薯皮与芽眼,切成1~2mm厚的薄片;将薄
片在农杆菌重悬液中浸泡10min(期间不断摇动菌液使充分侵染),无菌滤纸吸干后转入试管薯分化培养基,在
28℃、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d。
将暗培养2d的薯片转至含400mg/LCarb和50mg/LKan的薯片分化培养基上(将薯片嵌入培养基中,减
少假转化体产生),25℃、2000lx连续光照培养(期间每2周换1次新鲜培养基)。当分化的抗性芽长至1.0~
1.5cm时,切下小芽转至含200mg/LCarb和50mg/LKan的 MS基本培养基上进行抗性植株生根筛选,以获
得完整植株。
1.2.5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根据CTAB法提取转基因植株幼嫩组织总DNA[11]。利用引物DJ1和DJ2进行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以非转基因植株为阴性对照,p33ECR犆犺犻质粒为阳性对照。PCR扩增体系为25μL,扩
增程序为94℃3min;94℃1min,50℃1min,72℃90s,35个循环;72℃延伸10min。取5μLPCR产物进行
1%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
2 结果与分析
2.1 犆犺犻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经过RT-PCR扩增从深绿木霉菌中得到1个约1273bp的特异性片段(图2),经过双酶切(犅犪犿 HI和
35第18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09年
犛犪犮I)验证后(图3)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TM18T上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图4)发现其结构与在GenBank
上注册号为X79381.1的哈茨木霉(犜.犺犪狉狕犻犪狀狌犿)(IMI206040)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同源性达99%。进而构建
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33ECR犆犺犻。
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BamHI和SacI双酶切质粒p33ECR和pMD18T犆犺犻质粒,回收后,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33ECR犆犺犻,酶
切鉴定(图5)。
2.3 p33ECRchi工程菌的获得
将p33ECR犆犺犻质粒通过冻融法转化感受态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在含利福平(50μg/mL)、链霉素
(25μg/mL)和卡那霉素(50μg/mL)平板上获得白色菌斑,挑菌落,提取质粒,经PCR(图6)鉴定,表明p33ECR
犆犺犻植物表达载体已导入农杆菌中。
图2 犆犺犻犵犲狀犲犚犜-犘犆犚扩增结果
犉犻犵.2 犚犜-犘犆犚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狅犳犆犺犻
1,2:PCR扩增产物AmplificationproductbyPCR
M:MarkerλEcoT14Ⅰdigest
图3 狆犕犇18犜犆犺犻双酶切(犅犪犿犎犐、犛犪犮犐)结果
犉犻犵.3 犚犲狊狌犾狋狅犳犲狀狕狔犿犲狊犱犻犵犲狊狋犻狅狀
1,2:酶切产物Productbyenzymesdigestion
M1:MarkerVI;M2:MarkerλEcoT14Ⅰdigest
2.4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薯片经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后,分别置含50mg/LKan+300mg/LCarb的薯片分化培养基上培养。10d
后薯征开始膨大并且逐渐变绿,20d后薯片中央出现绿色凸起,30d后绿色芽点抽出绿色单芽(图7a)或丛生芽
(图7b)。抗性芽经生根诱导培养,5d后切口处生根(图7c)形成完整植株,而未转基因植株、白化苗和芽眼苗
均不能在切口处生根。经芽分化和诱导生根2个阶段筛选,获得18株抗性植株。
2.5 转基因植株的PCR分析
抗性植株DNA扩增到1.2kb的特异性片段,与试验预期片段和阳性对照吻合(图8)。在18株抗性植株中
有12株扩增到特异性条带,占67%。
3 讨论
3.1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
木霉菌(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spp.)作为一类重要的植病生防因子(biologicalcontrolagents,BCAs),一直受到普
遍关注[12,13]。研究表明,真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木霉菌主要拮抗机制之一[13]。木霉菌分泌产生的一系列
细胞壁降解酶,如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几丁质酶尤为重要。木霉菌
几丁质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具有以下几下特点[14~16]:1)广谱性:对丝核菌(犚犺狀犻狕狅犮狋狅狀犻犪spp.)、镰刀
菌(犉狌狊犪狉犻狌犿spp.)、交链孢菌(犃犾狋犲狉狀犪狉犻犪spp.)、黑粉菌(犝狊狋犻犾犪犵狅spp.)、黑星菌(犞犲狀狋狌狉犻犪spp.)、腐霉菌
45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6
图4 深绿木霉菌犆犺犻基因的犮犇犖犃核苷酸序列
犉犻犵.4 犖狌犮犾犲狅狋犻犱犲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狅犳犜.犪狋狉狅狏犻狉犻犱犲犆犺犻犌犲狀犲犮犇犖犃
本基因在GenBank注册号为FJ603061,表达产物为内切几丁质酶No.ofthe犆犺犻geneinGenBankis
FJ603061anditsexpressionproductionisendochitinase
55第18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09年
图5 载体狆33犈犆犚犆犺犻酶切(犅犪犿犎犐、犛犪犮犐)鉴定
犉犻犵.5 犚犲狊狌犾狋狅犳犲狀狕狔犿犲狊犱犻犵犲狊狋犻狅狀狋狅狆33犈犆犚犆犺犻
1~4:酶切产物ProductofEnzymesdigestion
M1:MarkerλEcoT14Ⅰdigest;M2:MarkerVI
图6 农杆菌中犆犺犻犵犲狀犲扩增结果
犉犻犵.6 犃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狉犲狊狌犾狋狊狅犳犆犺犻犵犲狀犲犻狀犃.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
1~4:PCR扩增产物AmplificatonproductbyPCR
M:MarkerλEcoT14Ⅰdigest
图7 转基因外植体在犓犪狀选择培养基上芽分化和植株再生
犉犻犵.7 犛犺狅狅狋犪狀犱狆犾犪狀狋狉犲犵犲狀犲狉犪狋犻狅狀犳狉狅犿狋狉犪狀狊犵犲狀犻犮犲狓狆犾犪狀狋狊狅狀狋犺犲狊犲犾犲犮狋犻狏犲犿犲犱犻狌犿犮狅狀狋犪犻狀犻狀犵犽犪狀犪犿狔犮犻狀
a:试管薯分化单生苗Singalshootregenerationfrommicrotuberdiscs;b:试管薯分化丛生苗Shootsregenerationfrommicrotuberdiscs;
c:转基因植株在Kan培养基上生根:1)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在含50mg/LKan的 MS培养基上;2)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在 MS培养基上;
3~4)转基因植株在含50mg/LKan+200mg/LCarb的 MS培养基上TransgenicpotatoesrootingonculturemediumwithKan:
1)nontransformationplantonMSculturemediumwith50mg/LKan;2)nontransformationplantonMSculturemedium;
3~4)transformationplantonMS+50mg/LKan+200mg/Lcarb
(犘狔狋犺犻狌犿spp.)、疫霉菌(犘犺狔狋狅狆犺狋犺狅狉犪spp.)、灰霉菌(犅狅狋狉狔狋犻狊spp.)等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能抑制菌丝
生长,抑制孢子萌发及芽管的伸长;2)对真菌细胞壁的降解作用:不仅能降解病原真菌成熟的菌丝顶端,同时也
能降解具有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结构的老熟细胞壁以及菌核;3)协同增效作用(synergism):与其他细胞壁降
解酶、植物病程相关(PR)蛋白、杀菌剂、其他生防因子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木霉菌几丁质酶基因于一个位点上,
单拷贝,克隆的基因能在真菌、酵母、细菌及植物中表达,可用来进行酶的生产或基因调控。几丁质酶基因编码
320~6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含有约20个氨基酸的NH2 末端序列。木霉菌内切几丁质酶基因与酵
母、植物的几丁质酶基因序列是不同的,但与细菌及其他丝状真菌的几丁质酶基因有高度同源性,并且木霉菌来
源的几丁质酶更具稳定性与活性。因此,通过筛选鉴定,发现对病原真菌具有高抗、广谱的优质木霉菌是利用其
几丁质酶基因的资源基础。本研究从深绿木霉菌株中克隆的几丁质酶基因,经过序列分析与在GenBank上注册
号为X79381.1的哈茨木霉(IMI206040)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同源性达99%。
65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6
图8 部分转化植株中犘犆犚扩增结果
犉犻犵.8 犃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狉犲狊狌犾狋狊狅犳犘犆犚犻狀狋狉犪狀狊犳狅狉犿犲犱狆犾犪狀狋狊
1:阳性对照PositiveCK;2:阴性对照NegativeCK;3~10:转基因植株PCR扩增产物 Amplification
productbyPCRoftransgenicplants;M:MarkerVI
3.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是有一定策略的,构建载体时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可分为同源粘末端的连接、平末端的
连接、定向克隆、接头连接和同聚物加尾连接等[17]。本研究中,为了消除载体自身连接和片段多拷贝插入,用了
高浓度的T4DNA连接酶,并适当延长连接时间,最后得到植物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及菌株并通过酶切鉴定与
PCR鉴定,确定连接正确。用农杆菌介导并由强启动子35S控制,已成功地将内切几丁质酶基因犜犺犈狀42转入
烟草等双子叶植物中[18]。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植物表达载体p33ECR所携带的启动子为p35S,该启动子有较普
遍的使用范围,因此对本研究中的植物表达载体p33ECR携带的35S启动子并无改动。
3.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鉴定
采用试管薯薯片作为受体有较高的转化率,说明试管薯是马铃薯遗传转化的理想外植体。在试管薯转化过
程中,采用的抑菌抗生素为羟苄青霉素,其浓度为400mg/L,与本试验同类研究中所用头孢青霉素(200mg/L)
相比[19],抑菌效果较差,经常有外植体被大量污染最终导致薯片死亡,但是头孢青霉素却对外植体薯片愈伤组织
的分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设想经过共培养之后,可以先用头孢青霉素进行抑菌,然后再转移至含有羟苄青霉素
进行诱导分化;或者加大羟苄青霉素的浓度,寻找既可抑菌又可诱导薯片高分化的最适浓度,这对转化体系有更
加完善的作用。
本试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经过PCR检测(图8)结果表明,犆犺犻基因已经初步转入马铃薯植株中,若要从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基因的拷贝、调控表达与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做SouthernBlot、NorthernBlot以及
WesternBlot,对转入基因进行全面了解,对其相应的蛋白功能做全面研究。目前,对获得的抗性马铃薯植株的
进一步检测,以及蛋白分析与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检测试验仍在进行之中。
参考文献:
[1] 于品华.饲用型马铃薯新品系“杂3单选-5”选育研究[J].草业学报,2004,13(2):115117.
[2] 夏启中,张明菊.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及其应用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266.
[3] 孙慧生.马铃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李金花,柴兆祥,王蒂,等.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3(2):3942.
[5] 张俊莲,王丽,王蒂,等.转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tNHXI基因马铃薯的获得[J].作物学,2007,33(7):10671072.
[6] 郭金芳,潘俊松,王琛,等.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及其在草坪草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草业学报,2008,
17(6):156163.
[7] 惠有为,孙勇,潘亚妮,等.木霉菌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上的作用[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9699.
75第18卷第6期 草业学报2009年
[8] 杨合同,唐文华,RyderM.木霉菌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山东科学,1999,12(4):716.
[9] SiHJ,XieCH,LiuJ.Anefficientprotocolfor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mediatedtransformationwithmicrotuberandtheintroduction
ofanantisenseclassIpatatingeneintopotato[J].ActaAgronomicaSinca,2003,29(6):801805.
[10] 张茹,李金花,柴兆祥,等.甘肃河西马铃薯根际生防木霉菌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拮抗筛选及鉴定[J].草业学报,2009,
18(2):138145.
[11] 萨姆布鲁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2] 李梅云,王革,李天飞,等.烟草主要真菌病类生防木霉的筛选[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1):1012.
[13] 杨依军,王勇,杨秀荣,等.拮抗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00,6(3):2933.
[14] 徐同,柳良好.木霉几丁质酶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02,32(2):97102.
[15] 王伟,赵谦,杨微.木霉菌对土传病原尖孢镰刀菌拮抗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1997,13(1):4647.
[16] BelDK,WelHD,MarkhamCR.Invitroantagonismof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speciesagainstfungalpathogens[J].Phytopath,
1982,2(4):279382.
[17] 东丽,李杰,朱延明.抗真菌、抗渗透胁迫基因多价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黄瓜遗传转化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8,
3:3741.
[18] 贾晓霞,张金文,王汉宁,等.抗真菌和抗除草剂基因多价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对烟草遗传转化的研究[J].草业学报,
2009,18(1):8693.
[19] 王丽,杨宏羽,张俊莲,等.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铃薯试管薯转化体系的优化及 AtNHX1基因的导入[J].西北植物学报,
2008,28(6):10881094.
犆犾狅狀犻狀犵狅犳犪犮犺犻狋犻狀犪狊犲犵犲狀犲犪狀犱狋犺犲犪犮狇狌犻狊犻狋犻狅狀狅犳狋狉犪狀狊犵犲狀犻犮狆狅狋犪狋狅狆犾犪狀狋狊
ZHANGRu1,2,LIJinhua1,3,CHAIZhaoxiang3,ZHANGJunlian1,2,ZHANGJinwen2,WANGDi1,2
(1.GansuKeyLabofCropimprovementandGermplasmEnhancement,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
Lanzhou730070,China;2.ColegeofAgronom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
China;3.ColegeofGrasslandScienc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antagonisticabilityofpotatoagainstfungaldiseasewasenhancedbyacquiringtransgenicpotato
plantsviageneengineering.AchitinasegenewasclonedviaPCRproductsfromcDNAof犜狉犻犮犺狅犱犲狉犿犪犪狋狉狅
狏犻狉犻犱犲.Thisgenewasrecombinedintotheplantexpressionvectorp33ECRandtransferredintomicrotubers
fromflasksoftwovarieties(FavoritaandShepody)ofpotatovia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mediatedtrans
formation.Afterinfectionandco-culture,18transformedplantswereacquiredthroughKanamycinandCar
benicilinscreeningtests.AfterPCRtestsfortransgenicplants,67%oftheplants(12plantlets)wereposi
tive.Thiswilgivesupportforobtaininghighbiologicalyeffectivepotatovarietiesinfutureresearch.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potato;犃犵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犻狌犿狋狌犿犲犳犪犮犻犲狀狊;transgenicplant;犆犺犻gene
85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