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oot Distribution of Populus × xiaozhuanica cv. ‘Chifengensis’ Planted Under Low Coverage Belt-scheme

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
!"#$%&$%$(#)*
!!文章编号!$##$($)&""#$%##"(#"%%(#:
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吴雪琼$!"! 杨文斌"!! 李!卫"! 乌志颜V! 张!丽V! 王红霞V!
李向晨V! 陈学勋! 常伟东! 彭!瑞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云南 昆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北京!$###)$+
V.内蒙古赤峰市林业研究所! 内蒙古 赤峰!#"### +.内蒙古敖汉旗林业局! 内蒙古 赤峰!#"V###
收稿日期$ "#$V(#$(V*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沙地补充考察与沙地志编研("编号$"#$V#V"%#+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干旱区低覆盖
度固沙林的水分动态及其应对极旱年的调节机理("编号$V$$*#::*#
作者简介$ 吴雪琼"$)&"*#!女!云南昆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荒漠化防治./(01,2$,0X<@8,7569$:V.;70
!
通讯作者$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01,2$502gFFRK9$:V.;70
摘要!采用根钻法对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下赤峰杨的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烘干法对其
根质量密度进行了测量) 结果表明$赤峰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 # ;0土层为根系主
要分布区域!其在总平均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高达 **.$=+不同径级之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 #." 00径级
根系的根长密度最大!可达 #.:$ ;0/;0WV) 带间根长密度变化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少而后略有增大的趋势!环境因
子影响根系分布!s".# 00的粗根根长密度主要分布于带间) 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赤峰杨吸收根系" r"
00#主要分布于 # # ;0深度区域!粗根" s".# 00#主要分布于地表 # ;0以下区域!带间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区
域!根系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
关键词!赤峰杨+根系+分布+径级+土壤深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2%&20:I2*)*+!"#$%$&ZC*("@;$(+*-( 9WK678+#)(#)&&4 D-1)2#.
T).#0V*$7*W#01(#5#-2J&98#4#
>5W9$234"01
$
! M-./>$02S40
"
! K6>$4
"
! >5+*427(0
V
! +,-./K4
V
! >-./,"012Y4(
V
!
K6W4(012)*$0
V
! I,H.W9$2Y90

! I,-./>$42Q"01

! FH./94

"$.G4,51E7B@AD/XQ27B1D,75 15H P@A,65 C5AD,DDG4,5@A@?;1H@0F7-E7B@ADBF! M@,O,56!$###)$! G4,51+ V.+@A@1B;4 C5AD,D.M!:&20192$C5 D4,AADD4@F"P9:9%ZY4("J*9(04)( f.l.jA< @DJ,156;N.6G4,-@56@5A,AzR4,;4 R@B@Q215D@H 1D27R;7N@B16@K@2D
A;4@0@! D4@B77DR@,64DH@5A,DFR1A0@1A+JP;4156@H HB101D,;12F"Fr#.#$# 1DH,-@B@5DA7,2H@QD4.?0756R4,;4! # W# ;0R1AD4@01,5 375@7--,5@
B77DAFAD@0H,ADB,K+JPAR@B@ADB,g,56"Fr#.#$#.L4@-,5@B77D1D#.# W#." 00H,10@D@B;21AA41H D4@07AD+JP! ;0
WV
.f,D4 D4@H,AD15;@,5;B@1A,56-B70DB@@! D4@+JP,5;B@1A@H 1D-,BAD15H H@;B@1A@H A;B@1A@H A2,64D2F161,5.>7! @5N,B750@5DR1AD4@g@F-1;D7B,5-2<@5;,56D4@B77DH,ADB,KDB,K,5 D4@AD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D41DD4@FEZY4("J*9(04)( 6G4,-@56@5A,A4 01,52F;#< $*0.&$ F"P9:9%ZY4("J*9(04)(6G4,-@56@5A,Az+ B77DAFAD@0+ H,ADB,K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
区不适当的造林方式打破了当地水量供需平衡!进
一步加剧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内
蒙古 "#$# 年夏季降水为近 %# 年来最少!气温为近
%# 年来最高,$- !部分地区出现林分成片衰退死亡现
象!而研究区内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内并未出
现枯稍死亡的情况!但这种优良的低密度%带状栽植
模式下的林分生长状况却少有报道) 根系是林木吸
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定量研究根系密度空间
分布特征对林木根系吸水及其运移模型的构建%林
地水分管理策略的改进以及节水林业的发展至关重
要,V- )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杨树根系分布特征的报
道较多!但是主要针对散生孤立木%均匀栽植和单行
带状栽植的林木以及农田防护林带, *- ) 目前!已
有的相关研究仅限于探讨该模式下杨树细根生物
量%根长密度等的分布特征,V!& )- +然而!针对低覆
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这种特殊栽植模式下杨树根系分
布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本文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
区主要树种赤峰杨"FEZW4("J*9(04)( f.l.jA< @D
J,156;N.6G4,-@56@5A,A4#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行带
式栽植模式下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以便深入了解
行带式固沙林具有的高效防风固沙效果,)- !并为制
定合理的固沙林配置模式及灌溉策略提供依据)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林场内!
海拔 $%# "%# 0!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属温带半
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 % *d!年平均日
照时数 " &%# " )%# 4!年平均降水量 V&# V#
00!年平均蒸发量 $ *&# $ )"# 00!年平均风速
V.& 0/A
W$
!大风天气集中在 V*% 月!最大风速可
达 ". 0/AW$) 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由于地质历
史年代沉积了丰富而松散的地表沙质沉积物!在风
力吹扬作用下!形成波状起伏的沙地!受风力和生沙
过程的影响!形成固定风沙土和栗钙土型风沙土!机
械组成以物理性沙粒为主!全旗森林植被以人工林
为主!造林树种以赤峰杨为主)
本文研究对象为 "* 年生行带式配置赤峰杨固
沙林!株距 " 0!行距 % 0!带间距 "% 0) 林分平均胸
径"$&. v$.#;0!平均树高"$".# v$."#0) 试验
地总面积 V." 40"!于 $)&: 年春季用 $ 年生根萌苗
造林) 整地方式为机械穴状!穴直径为 $." 0!深 $
0!造林前以复合肥为基肥施于穴底部!回填少量表
土后植苗) 采取低覆盖度行带式带状栽植模式!行
方向为南北向) 林下有稀疏草本植物!草本主要有
狗尾草"U$&(#4( R4#4Q4%"J.# M@1Q$%$#&"#9C >QB@56.>FAD.n@6.#%甘草 "/:7)7#*4J(
9#(:$0%4%E,A;4.#%赖草"K$7C9%%$)(:409%"T@7B6,# L3(
N@2.#%益母草 " K$"09#9%(#&$C4%4( "J1.l.
j<#% 菟 丝 子 " I9%)9&( )*40$0%4%J10.#% 虫 实
"I"#4%P$#C9C*7%"P4T":49CJ.#%鹤虱"K(PP9:( C7"2
%"&4%n.f72-#%田旋花"I"0R":R9:9%(#R$0%4%J.#%翠
雀"B$:P*4049C1#(0Q4T:"#9CJ.#%山苦荬"6Y$#4Q49C
)*40$0%$"L4<5K.# L3N@2.#%蒺藜 "N#4S9:9%&$#$%&$#
J.#%灰绿藜"I*$0"P"Q49C1:(9)9CJ.#%蒲公英"N(2
#(Y()9CC"01":4)9Cj15H. e133.#%苍耳"W(0&*42
9C%4S4#4)9CU1DB,5 @Xf,HH@B#%兴安胡枝子"K$%P$Q$2
J( Q(9#4)( "J1X0.# >;4,5H2.#%籽蒿"-#&$C4%4( "#Q"%42
)( IB1A;4#%芦苇"F*#(1C4&$%(9%&#(:4%"G1N.# LB,5.
@X>D@地锦 "H9P*"#S4( C()9:(&( J.#%小白蒿 "-#&$C4%4(
T#414Q( f,2H.#%黄花菜",$C$#")(:4%)4(( M1B75,#%
草木樨"A$:4:"&9%%9(R$":$0%J@H@K.#%乳浆大戟"H92
P*"#S4( $%9:( J.#)
"!研究方法
?.=>根系取样方法
防护带一般由 V 行及以上构成一带!本文研究
对象为 " 行!是林带中的特例!这种配置也是低覆盖
度行带式固沙林的特点) 试验于 "#$" 年 * 月至 )
月进行) 由于林木间株距%行距%带间距都差别很
大!因此!本研究假设赤峰杨根系呈均匀分布+然后
在试验地中部划定具有代表性的 %# 0Z%# 0标准
地"包含 V 个林带#!并在其中的每个林带上选择平
均标准木各 $ 株!共选择东向和西向栽植的赤峰杨
共 株" 个重复#!然后以所选的每株样树为基点!
在正对树干且垂直于树干的带间"带间距 "% 0#%株
间"株间距 " 0#%行间"行间距 % 0#中点至树干间
:%"
第 " 期 吴雪琼等$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每隔 #.% 0用根钻进行根系取样!取样深度为 $ 0!
每 $ 个取样点共 % 层"即 # "#!"# #!# :#!
:# &#!&# $## ;0#!每个取样单元体积为 $ VV%
;0
V
"根钻高 "# ;0!内直径 )."" ;0#) 由于该地区
降水稀少!降水入渗多分布于 # &# ;0深处!也有
研究表明!杨树的细根主要集中于 # "# ;0的表
土层!所以取样深度设为 $ 0!共计 :# 个根样"样
点数Z深度级Z重复YV" Z% Z Y:##)
根样取回后先在水中浸泡!用水冲洗后过 #.&
00的筛使根与大部分土壤%杂质分离!然后在清水
中利用网勺和镊子捡取所有根系) 将获取的根系装
入塑料袋!并依次编号标记!带回实验室将每袋根样
放在坐标纸上!先用游标卡尺分级"根系分析径级范
围设为 #.# #."%#." #.%%#.% $.#%$.#
"h#%s".# 00#!对于连接在一起的根系将其剪开
再分级!以坐标纸为参考测量每一根系的根长!获取
不同径级根系长度!最后将根系置入 $#%d烘箱烘
干至恒质量并称质量和记录)
将获得的各测点的各径级根系长度除以根钻取
样体积即得到各测点的各径级根系根长密度 +JP
";0/;0
WV
#+同样!各样点根系干质量除以根钻取
样体积得根质量密度 +fP"06/;0WV#!根重量密
度不分径级) 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细根分类标准,$$- )
?.?>数据分析
根长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采用 >U>>$*.# 软件进
行k5@ R1F?ckn?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设为$
根系位置"V 个水平!即带间%行间%株间#+土壤深度
"% 个水平#+根系径级"% 个水平#+距树基部距离
""% 个水平#) 同因素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性采用
P<5;15法检验"显著性水平为 Fr#.#%#) 分析前!
根长密度数据经 >41Q,B7 f,2g和J@N@5@检验均满
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等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在
>U>>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用 /X;@2"##* 绘图!
计算根质量密度平均值后用 >表绘制)
V!结果与分析
A.=>根长密度分布情况
表 $ 显示$不同径级"#.# #."%#." #.%%#.%
$.#%$.# ".#%s".# 00#根系的根长密度差异
显著"Fr#.#%#!# #." 00细根的根长密度最大!
约 #.:$ ;0/;0WV+ s".# 00根系的根长密度最
小!前者占根系根长密度的 .*=!而后者仅为
$h:=!前者约是后者的 V# 倍) 不同土壤深度全根
系根长密度的差异显著!#.# "#%"# #%#
:#%:# &# ;0土层的根长密度的差异显著"Fr
#h#%#!而 :# &# ;0与 &# $## ;0土层根长密度
的差异不显著!# :# ;0土层的根系占全根长密度
的 *.%=!而 :# &# ;0的根系仅占 "%.%=+同样!
不同位置"带间%行间%株间#全根系根长密度的差
异显著"Fr#h#%#!株间的根长密度所占比例最大!
而带间最小!分别为 #.$* ;0/;0WV%#.$)) ;0/
;0
WV
!分别占总体的 :."=和 "".#=)
表 =>栽植位置和土壤深度对赤峰杨根长密度的影响
项目
根系径级_00
#.# #." #." #.% #.% $.# $.# ".#
s# s".#
土壤深度_;0
# "# "# # # :# :# &# &# $##
根系位置
带间 行间 株间
根长密度_
";0/;0
WV
#
#.:$#
1
#.V""
K
#.""*
H
#.#%V
@
#.$V#
;
#.#"$
-
#.V)&
1
#."%$
K
#.$)&
;
#.$:#
H
#.$")
H
#.$))
1
#."&*
K
#.$*
;
占根密度总和
的百分比_=
.* "V.: $:.* V.) ).% $.: V%.# "".$ $*. $.$ $$. "".# V$.& :."
! &#E$) *:E% :E%%
F #.### #.### #.###
!!注$同一主因子下数据后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Fs#.#%#)
由表 "和图 $可以看出$基部距离对根长密度也
有显著影响"Fr#.#%#!总的规律是距树越近根长密
度越大!而在带间两树根系交界处根长密度略有上升
的趋势!其中!以树体附近 #.% 0处根长密度最大!占
总根长密度的 *.=!而根长密度最小的并未出现在
离树最远的 $".% 0处!而是在 $$.%%$$.# 0处!均占
总根长密度的 ".&=!相应的在 %.#%&.%%*.#%).# 0
处的根长密度也非常接近!为 ".)= V.$=!而带间
两树交界处"即离树体最远#的 $".#%$".% 0处根长
密度均占全根系根长密度的 V.:=)
由图 $%"可以看出$行间 # "# ;0深处根系径
级为 #.# #." 00的细根根长密度最大!达到 #.$%"
*%"
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0/;0
WV
+不同栽植位置中!株间根长密度最大!其
次是带间根长密度!行间根长密度次之+从径级来看!
根长密度最大的出现在株间 $ 0处!径级为 #.#
#h" 00的细根根长密度!达到了 #.$"" ;0/;0WV)
A.?>根质量密度空间分布
从图 V可看出$根质量密度的分布情况!不同位
置"带间%株间%行间#根质量密度随着距树基部距离
与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带间根质量密度出现了
与根长密度分布相类似的情况!即根质量密度随距离
的增加而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与根长密度分布情况
不同!根质量密度最大的出现在带间!这主要是因为
根质量密度主要受粗根" s".# 00#的影响!由于根
系间的竞争!行带式种植模式下杨树的粗根多分布于
带间!有利于植株吸收更多的水分与养分)
表 ?>基部距离对赤峰杨根长密度的影响
基部距离
_0
根长密度
_" ;0/
;0
WV
#
占总根长
密度的
百分比
_=
基部距离
_;0
根长密度
_" ;0/
;0
WV
#
占总根长
密度的
百分比
_=
#.%
#.V*%
1
*. $".#
#.$&"
;H
V.:
$.#
#.V*
1K
:.) *.%
#.$&$
;H
V.:
V.%
#."**
K;
%.% $".%
#.$&#
;H
V.:
$.%
#."%"
;H
%.# ).%
#.$*
;H
V.%
".%
#."*
;H
.) $#.#
#.$::
;H
V.V
".#
#."VV
;H
.: ).#
#.$%*
@
V.$
V.#
#."#&
;H
.$ %.#
#.$%V
@
V.#
:.#
#."#&
;H
.$ &.%
#.$%V
@
V.#
%.%
#.$))
;H
.# *.#
#.$)
@
V.#
.#
#.$))
;H
.# &.#
#.$*
@
".)
$#.%
#.$)&
;H
V.) $$.%
#.$"
@
".&
.%
#.$)%
;H
V.) $$.#
#.$V)
@
".&
:.%
#.$&V
;H
V.:
!!注$数据后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Fs#E#%#!不同字母表示差
异显著"Fr#E#%#! !Y$E"&!FY#.")V
图 $!种植位置和土壤深度对赤峰杨不同径级根长密度的影响
&%"
第 " 期 吴雪琼等$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图 "!不同栽植位置及与树基部距离各径级的根长密度
图 V!不同土壤深度及与树基部距离处的根质量密度分布
!结论与讨论
B.=>结论
本研究发现!赤峰杨是浅根性树种!树木根系的
水平生长量多于垂直生长量!研究区赤峰杨固沙林r
" 00的细根主要分布于 # # ;0的浅土层!浅土层
细根寿命较短!而 s" 00的粗根主要分布于 # ;0
以下的深土层!根系以水平根和侧根为主) 由于根系
较浅!因此!无法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细根
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
研究区 # "# ;0深处的根长密度最高!说明表
土层是赤峰杨固沙林细根的主要分布区域!粗根分布
于深层土壤) 粗根是由细根发育而来!调查过程中!
深土层":# $## ;0#只发现有极少量的细根且多以
活根"白色#为主!表土层细根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死
根"黑色或褐色#)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粗根的横截面
有较多孔隙!用肉眼就能看出其孔状结构!质量较轻!
含水率低!这种结构适宜于地下缺氧的环境生长!这
也说明赤峰杨适合在沙地种植)
)%"
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B.?>讨论
杨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其根系生长发育较快!生
根能力强!大多情况下扦插就可正常生长!喜于深
厚%疏松%透气的土壤中生长) 杨树水平支柱根在土
体内分布的深度临界值约 :# ;0!而水平营养吸收根
系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 在疏松的沙土中!赤峰杨
水平支柱根分布的临界深度值约 &# ;0!一般水平根
系分布深度不超过 # ;0!根系稀疏而粗壮) 有研究
表明!在距杨树基部不同距离处!根系分布差异显
著!根系特征值"根数%根量%根表面积比率%根长密
度等#一般会随基部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W$"- +也
有研究表明!离树体不同距离处杨树的细根分布无
显著差异) 由于行带式配置的特殊性!本研究与前
人研究结果相似又不同的是!试验林中!赤峰杨根长
密度在离树体不同距离处呈现先减而稍后增加的趋
势) 刚开始增加的原因是 $.# 0以内带间%行间%株
间根系的重叠!".% 0内有带间%行间的根系重叠!
所以这部分区域的根长密度很高!而离树体最远的
$".% 0处的根长密度有所增加是因为带内两侧的
根系重叠!并可能形成复杂根系网络) 此外!杨树的
根系密度在垂向上呈递减趋势,*- !试验区赤峰杨固
沙林在垂向 # "# ;0分布的根系最多!&# $##
;0最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根系越往下受
到的机械阻力越大,$V W$- +其次!试验地内的杨树水
分主要来源是天然降水!且降水很难入渗补充地下
水) 试验区年降水量在 ## 00左右!地下水水位
是 $V 0!试验区林龄为 "* 1!年平均降水量 V&#
V# 00!年平均蒸发量 $ *&# $ )"# 00!这也意味
着在干旱半干旱区种植行带式配置的合理性!其在
雨养条件下即能够正常生长)
本研究仅涉及赤峰杨固沙林的细根及侧根!故
该试验说明赤峰杨根系分布是不全面的!所以得出
的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研究对象林龄为 "* 1!
其根系分布广阔!而且相互交错!要完全测定其根系
分布也是不太可能的) 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
下!赤峰杨固沙林内不同位置处"带间%行间%株间#
由于一天内接受太阳辐射的时段和强度不同!其热
量条件存在差异!所以不同位置树木光合%冠层小气
候和土壤水热条件等不尽一致!这也会对根系的分
布产生影响) 在这种栽植模式下植株个体间的距离
有 "%%%"% 0!根系对水分%养分和空间资源的竞争
必然较均匀分布栽植模式下的激烈!所以其中根系
的分布特征就发生了明显改变!行带式栽植模式下
林木的水分利用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今后对研究区 "* 年生 " 0Z%
"% 0配置的赤峰杨固沙林经营策略如下$如果在
极旱年对行带式配置固沙林进行灌溉!不需要进行
大面积漫灌!只需在带间 $#.# $".% 0区域进行
沟灌!与漫灌相比可减少灌溉面积 &:=以上!就可
以达到对林带两边林木水份进行补给的效果) 相比
均匀配置的林地!行带式配置结构可节约大量的水!
是一种适合干旱半干旱区的栽植模式+在带间不适
宜进行间作!虽然可以对土壤进行水分和养分的补
给!但会破坏赤峰杨的细根!影响其呼吸和新陈代
谢!带间以自然恢复草本为主)
参考文献!
,$- 陈廷芝!尤!莉!古!月!等."#$# 年夏季内蒙古干旱高温成因分
析,i-.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W)".
,"- 杨文斌!卢!琦.低覆盖度固沙方法,U-.Gc$#$*#%:*)?!"##)$$ WV.
,V- 席本野!王!烨!贾黎明!等.宽窄行栽植模式下三倍体毛白杨根系分
布特征及其与根系吸水的关系,i-.生态学报!"#$$!V$"$#$* W%*.
,- j,00@2K1<@BeJ!n1D@N1n!J73157N1J!$&(:.>,D@@-@;DA75 B77D
;41B1;D@B,AD,;A15H A7,2QB7D@;D,75 ;1Q1K,2,DF7-DR7;7N@B;B7QA6B7R5
,5 >7"#$V!:$"$#$V# WV&.
,%- m4< l!+@5 J!>g166ALj!$&(:.>,0<21D,75 7-F"P9:9%@B77DG4,51,i-.jFHB7276,;12UB7;@AA@A!"##)!"V"$*#$":# W":).
,:- c162@BU!i@D75 ?!E2@0,56i!$&(:./N1Q7DB15AQ,B1D,75 ,5 1;7D75(
R77H "F"P9:9%-B@075D,# B@AD7B1D,75 Q215D1D,75 @AD,01D@H KFA1Q -27R
15H B@07D@A@5A,560@D47HA,i-.?6B,;<2D6F!"##*!$"$#$)% W$$#.
,*- e<2,1+!PDB@@AQ@;,@A,5 A7DB@@B77DHF510,;A7 ,i-.U215D15H >7,2!"##:!"&$"$#$*$ W&%.
,&- 宋曰钦!翟明普!贾黎明!等.不同年龄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长
期间细根变化规律,i-.生态学杂志!"#$#!")")#$$:): W$*#".
,)- 朱强根!张焕朝!方升佐!等.苏北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及其季节
动态,i-.林业科技开发!"##&"V#$% W&.
,$#- +13(l1A@@-c!I7D@@5 J!M12H7;;4,PP.G71BA@B77DH,ADB,K1A@0,(1B,H 71g A1N1551@AD,01D@H R,D4 6B7<5H Q@5@DB1D,56B1H1B
,i-.i7"$#$$V% W$*.
,$$- UD70,;12LB1,DA15H L4@,BU7AA,K2@G75DB,K,5 TB1,5 J@6<0@A,i-.U215DUB7H<;D,75 >;,@5;@!"#$V!$:"$#$$ W&.
,$"- P7<621ATM!e;,N7BC+!U7D@BiE!$&(:.+77DH,ADB,K21B1DN1BF,56H@5A,D,@A75 Q1AD7B124,2;7<5DBF,i-.U215D15H >7,2!
"#$#!VVV"$#$$* W$:$.
,$V- M< >!+-Oj.+77D6B7RD4 7-J7DD,75 ,5 F7<56A15HFA7,2,i-.M,76@7A;,@5;@A!"#$V!$#"V#$$*V* W$*).
,$- J137Bg7je.+77DH,ADB,K12AQ@;,@A75 B@;21,0@H 7,2A15H 0,5@A7,2A,5 ?2K@BD1! G151H1,P-.
>1Ag1D775$ 5^,N@BA,DF7->1Ag1D;4@R15!"##&$$##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