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netic diversity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ISSR analysis of Agrostis stolonifera
germplasm resources in Guizhou

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全 文 :书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的犐犛犛犚分析
尚以顺1,杨春燕2,钟理1
(1.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 独山558200;2.都匀市农业局,贵州 都匀558000)
摘要:匍匐剪股颖是我国重要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为了研究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遗传变异水平、遗传结构
及亲缘关系,本试验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贵州的4个匍匐剪股颖居群共28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9个引
物共扩增出8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6条,无论是在居群水平还是在物种水平,均表明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
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3个野生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犌狊狋)为0.4920,居群间基因流的估测值(犖犿)为0.5164,表
明居群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遗传分化;亚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犌犇)为0.0877~0.5926,遗传距离(犌犇)的聚类分析结
果与居群地理分布存在密切联系。利用SPSS11.0软件对地理距离与亚居群间遗传距离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地
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狉=0.494);用POPGENE1.31软件对居群间的遗传关系分析表明,各居群间的
遗传一致度比较高,分布为0.7003~0.9409,但栽培居群(KROMI)与其他3个野生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匍匐剪股颖;遗传多样性;ISSR
中图分类号:S543+.903.2;Q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09)03006707
  匍匐剪股颖(犃犵狉狅狊狋犻狊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隶属禾本科剪股颖属[1],该属植物全世界已知有200多种,多分布于寒温
带,尤以北半球居多,在我国有29个种10个变种,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云南、贵州及华东、华中等省区[2]。匍匐
剪股颖是目前国内重要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在绿化草坪及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运动草坪中广为运用。国内对
匍匐剪股颖引进品种的草坪建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到野生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方向的较少。
ISSR标记,又称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标记,是Zietkiewicz
等[3]于1994年创建的一种DNA标记技术,有多态性丰富、试验稳定性好等优点,现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物种遗传
多样性的研究[4~8]。本试验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以了解贵州
野生匍匐剪股颖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野生居群遗传结构及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关系,为野生
匍匐剪股颖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DNA提取
材料为产于贵州省的野生匍匐剪股颖,详见表1。DNA提取采用CTAB法[9],混合取样,即每亚居群采集
15个单株的叶片,等量混合后,提取叶片总DNA,以国外品种克罗米(KROMI)为对照,进行ISSR分析。
1.2 剪股颖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试验于2007年10月进行。采用鸭茅(犇犪犮狋狔犾犻狊犵犾狅犿犲狉犪狋犪)[10]、剪股颖属[11]反应体系,通过试验最终确定剪
股颖ISSR分子标记的最优化反应体系为25μL,包含:17.6μLddH2O、1μL(2mmol/L)dNTPs、2μL10×PCR
buffer、2μL(25mmol/L)Mg
2+、0.4U(2.5U/L)Taq酶、1μLPrimer(10pmol)、DNA模板50ng。经试验优
化后确定其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7min,35个循环,94℃变性30s,50℃复性45s,72℃延伸1min;循环结束
后72℃延伸7min,PCR扩增产物在4℃冰箱保存。
第18卷 第3期
Vol.18,No.3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67-73
2009年6月
 收稿日期:20081120;改回日期:20090203
基金项目:贵州省草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黔科合农字(2005)4002号],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合同号:黔省专合字(2006)87号]和贵州省
“十一五”攻关项目[黔科合NY字(2008)3047号]资助。
作者简介:尚以顺(1969),男,贵州岑巩人,副研究员。Email:gzsyishun@vip.com.com
通讯作者。Email:zhongliycy@126.com
表1 供试材料来源
犜犪犫犾犲1 犗狉犻犵犻狀狊狅犳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狌狊犲犱犻狀狋犺犻狊狊狋狌犱狔
居群
Populations
亚居群
Subpopulations
采集地点
Origins
海拔
Altitude(m)
生境情况
Habitat
备注
Remark
毕节东南区
Southeast
ofBijie
(BSE)
1 亚居群BSE1SubpopulationBSE1 清镇市城郊SuburbofQingzhen 970 路边Roadside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2 亚居群BSE2SubpopulationBSE2 黔西县灵泉镇Lingquan,Qianxi 139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3 亚居群BSE3SubpopulationBSE3 黔西县城郊SuburbofQianxi 126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4 亚居群BSE4SubpopulationBSE4 纳雍县城郊SuburbofNayong 134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5 亚居群BSE5SubpopulationBSE5 纳雍县王家寨 Wangjia,Nayong 1500 山坡 Hilside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6 亚居群BSE6SubpopulationBSE6 织金县城郊SuburbofZhijin 158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毕节西北区
Northwest
ofBijie
(BNW)
7 亚居群BNW1SubpopulationBNW1 大方县城郊SuburbofDafang 160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8 亚居群BNW2SubpopulationBNW2 大方县黄泥塘镇 Huangnitang,Dafang 159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9 亚居群BNW3SubpopulationBNW3 毕节市朱镇Zhu,Bijie 150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0 亚居群BNW4SubpopulationBNW4 毕节市城郊SuburbofBijie 157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1 亚居群BNW5SubpopulationBNW5 威宁县城郊SuburbofWeining 2370 稻田Paddyfield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12 亚居群BNW6SubpopulationBNW6 赫章县野马川镇Yemachuan,Hezhang 208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3 亚居群BNW7SubpopulationBNW 赫章县城郊SuburbofHezhang 184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六盘水地区
Liupanshui
(LPS)
14 亚居群LPS1SubpopulationLPS1 普定县城郊SuburbofPuding 146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5 亚居群LPS2SubpopulationLPS2 水城县城郊SuburbofShuicheng 175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6 亚居群LPS3SubpopulationLPS3 六枝特区郎岱镇Langdai,Liuzhi 2100 山坡 Hil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7 亚居群LPS4SubpopulationLPS4 六盘水市钟山区Zhongshan,Liupanshui178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18 亚居群LPS5SubpopulationLPS5 六盘水市梅花山 Meihuashan,Liupanshui2200 路边Roadside 伴生种Companionspecies
对照CK 19 KROMI(美国品种Americanspecies) 引进品种Introducedcultivar - - -
1.3 引物筛选、扩增及检测
试验从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96条引物序列中选出60条,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采用
表型差异大的BSE1、BNW2、LPS2三个亚居群DNA对60条引物进行筛选,将多态性好、重复性稳定、扩增条带
清晰的UBC810、UBC811、UBC812、UBC817、UBC831、UBC834、UBC839、UBC840、UBC860共9条引物进行正
式试验。扩增在BIO-RAD公司生产的 MyCyclerTMPCR仪上进行。扩增产物用1.4%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
检测,在每个样品中加入4μL电泳指示液(溴酚蓝0.25%,蔗糖40%)混匀,每个泳道上样5μL,在100V电压下
电泳3h左右,将胶板放于0.5μg/mL的EB溶液中染色30min,然后在BioSensSC810系列凝胶成像系统上观
察、拍照。
1.4 统计分析
1.4.1 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对获得的DNA条带进行统计,在相同迁移位置,扩增清晰的条带记
为“1”,否则记为“0”,构建0/1数据矩阵。应用POPGENE1.31软件,假定居群处于 Hardy-Weinberg平衡状
态,计算多态性位点百分比(犘犘犅),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犖犪),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犖犲),Nei氏多样性指数(犺),Shannon多样性指数(犐),总的基因多样度(犎狋)和各居群内的多样度(犎狊);基因分
化系数(犌狊狋)和基因流(犖犿)。各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多态位点百分率 (犘犘犅):犘犘犅=犽/狀×100%
式中,犽为多态位点数目;狀为位点总数。多态位点指在某一基因位点上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小于或等于
0.99的位点。
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犖犪):犖犪=∑狓/狀
86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3
式中,∑狓为所有测定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目之和;狀为测定位点总数。
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犖犲):犖犲=∑犢/狀
式中,∑犢 为所有测定位点上有效等位基因的数目之和;狀为测定位点总数。
Nei氏多样性指数(犺):犺=犎狋-犎狊
Shannon多样性指数(犐):犐=-∑π犻lnπ犻
πi为某条扩增带在某种群内出现的频率。
总的基因多样度(犎狋):犎狋=1-∑犻∑犼->犿犘犻犼2/犿
式中,犘犻犼表示第犼位点第犻等位基因的频率;犿表示位点总数。
各居群内的多样度(犎狊):犎狊=1-犑犛
式中,犑犛 表示居群内种群一致度。
基因分化系数(犌狊狋):犌狊狋=(犎犜-犎犛)/犎犜
犎犜 表示整个居群的的基因多样度,犎犛 表示居群内基因多样度。
基因流(犖犿):犖犿=(1-犌狊狋)/4犌狊狋
1.4.2 聚类分析 用NTSYS2.1软件采用算数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UPGMA)对各亚居群根据Nei氏
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1.4.3 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对亚居群间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作显著性
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扩增结果
试验采用9条ISSR引物对3个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进行扩增,共检测到8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66条,多态
位点百分率为81.48%。其中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5~13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7.33条,通过与 Marker的
比较分析,扩增的条带片断大小为120~1500bp。其UBC810号引物扩增的ISSR标记指纹图谱见图1和2。
图1 犝犅犆810号引物犘犆犚扩增电泳图谱
犉犻犵.1 犘犆犚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犫犪狀犱狊犫狔狆狉犻犿犲狉犖狅.犝犅犆810
图2 犝犅犆812号引物犘犆犚扩增电泳图谱
犉犻犵.2 犘犆犚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犫犪狀犱狊犫狔狆狉犻犿犲狉犖狅.犝犅犆812
96第18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09年
2.2 野生匍匐剪股颖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各居群水平上多态性条带比率(犘犘犅)分布范围为43.21%~59.26%,平均值为50.21%(表2)。3个野生
居群中,毕节东南居群(BSE)多态性条带比率最大,其对应的Nei氏多样性指数(犺)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犐)也
为最大值,表明该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为毕节西北居群(BNW);六盘水居群(LPS)遗传多样性最低。
表2 匍匐剪股颖居群间遗传变异
犜犪犫犾犲2 犌犲狀犲狋犻犮狏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犪犿狅狀犵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
居群
Populations
多态性位点比率
犘犘犅(%)
观察等位基因数
犖犪(s.d.)
有效等位基因数
犖犲(s.d.)
Nei氏多样性指数
犺(s.d.)
Shannon多样性指数
犐(s.d.)
BSE 59.26 1.5926(0.4944) 1.3330(0.3523) 0.2004(0.1921) 0.3036(0.2767)
BNW 48.15 1.4815(0.5028) 1.2626(0.3492) 0.1571(0.1892) 0.2390(0.2736)
LPS 43.21 1.4321(0.4985) 1.2840(0.3979) 0.1588(0.2057) 0.2348(0.2914)
平均Average 50.21 1.5021 1.2932 0.1721 0.2591
物种水平Specieslevel 81.48 1.8148(0.3909) 1.3982(0.3487) 0.2414(0.1790) 0.3719(0.2463)
 犘犘犅:Thepercentageofpolymorphicbands;犖犪:Observednumberofaleles;犖犲:Effectivenumberofaleles;犺:Nei’sgenediversity;犐:
Shannon’sinformationindex
Nei氏多样性指数(犺)分布为0.1571~0.2004,Shannon多样性指数(犐)变化与其趋于一致,经SPSS11.0
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两者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狉=0.999,犘<0.01)。物种水平多态位点比率(犘犘犅)远高于居
群平均水平,为81.48%,相应地,物种水平Nei氏多样性指数(犺)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犐)也远高于居群水平
对应指数。
2.3 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居群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匍匐剪股颖野生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犎狊)为0.1291,总的遗传多样性(犎狋)
为0.254。遗传分化系数(犌狊狋)为0.492,即分布在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49.2%,居群内遗传变异占
50.8%。居群间基因流的估测值(犖犿)为0.5164,表明居群间存在较强的遗传分化。
2.4 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亚居群、居群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通过对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各亚居群遗传关系分析可知,各亚居群间的Nei氏遗传距离(犌犇)值为0.0877
~0.5926,变幅为0.4951,平均遗传距离(犌犇)为0.4652。
基于Nei氏遗传距离(犌犇),对匍匐剪股颖各亚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图3)。匍匐剪股颖可分为三大类,即来
自毕节东南居群的BSE1、BSE2、BSE3三个亚居群聚为第Ⅰ类;第Ⅲ类包含了毕节西北居群的BNW3、BNW4、
BNW5、BNW6、BNW7五个亚居群;第Ⅱ类聚类情况相对较为复杂,包含了六盘水的所有亚居群,以及毕节西北
居群的BSE4、BSE5、BSE6三个亚居群和毕节东南居群的BNW1、BNW2二个亚居群。利用SPSS11.0软件对
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狉=0.494)。
用POPGENE1.31对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做进一步分析,计算各居群间的Nei氏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的
无偏估计值(表3),各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比较高,变化范围为0.7003~0.9409。
基于Nei氏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图4),毕节西北居群与六盘水居群遗传距离最小,最
先聚为一类;与毕节东南居群次之,聚为第二类。这为毕节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因海拔、生境差异大而划分为两
大居群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照(KROMI)为美国品种,引进后人工繁育的居群,与三大野生居群遗传距离范围
为0.2462~0.3562,远大于野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
3 讨论
3.1 匍匐剪股颖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试验采用多态性位点比率、Nei氏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遗传多样性进
07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3
图3 匍匐剪股颖基于犖犲犻氏遗传距离的犝犘犌犕犃聚类图
犉犻犵.3 犇犲狀犵狉狅犵狉犪犿狅犳犝犘犌犕犃犮犾狌狊狋犲狉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犫犪狊犲犱狅狀犖犲犻’狊犵犲狀犲狋犻犮
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犿狅狀犵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
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多态性位点百
分率为81.48%,Nei氏多样性指数为0.2414,Shan
non多样性指数为0.3719,与ISSR标记分析的其他
物种相比较[12~15],野生匍匐剪股颖遗传多样性较为丰
富。
3.2 匍匐剪股颖野生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就单个居群而言,匍匐剪股颖多态性位点比率
(犘犘犅)并不高,3个野生居群分别为59.26%(毕节东
表3 居群间犖犲犻氏遗传距离(左下角)和遗传一致度(右上角)
犜犪犫犲3 犖犲犻′狊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犫犲犾狅狑犱犻犪犵狅狀犪犾)犪狀犱犵犲狀犲狋犻犮
犻犱犲狀狋犻狋狔(犪犫狅狏犲犱犻犪犵狅狀犪犾)狅犳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
居群Populations BNW BSE LPS KROMI
BNW  0.8871 0.8761 0.7003
BSE 0.1198  0.9409 0.7728
LPS 0.1322 0.0609  0.7818
KROMI 0.3562 0.2577 0.2462 
图4 匍匐剪股颖基于犖犲犻氏遗传距离的犝犘犌犕犃聚类图
犉犻犵.4 犇犲狀犱狉狅犵狉犪犿犫犪狊犲犱狅狀犖犲犻’狊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狊狋犪狀犮犲犪犿狅狀犵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犫狔犝犘犌犕犃
南居群)、48.15%(毕节西北居群)、43.21%(六盘水居群),远低于物种水平81.48%,这表明匍匐剪股颖居群间
存在较为强烈的分化。根据POPGENE1.31分析结果,来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49.2%,低于一般的
自花授粉植物[16],高于一般的异花授粉植物[17],这与匍匐剪股颖无性繁殖能力强、异花授粉的特性有关。
根据聚类结果,各亚居群呈明显的地域性分布,来自相同地区或地理位置较近的亚居群能聚为一类(如:来自
清镇的2个亚居群)。这表明地理位置对匍匐剪股颖种质交换造成一定的影响,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显著正相关
也证明了这一结果。除地理距离之外,海拔对遗传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聚为第Ⅰ类的3个亚居群海拔较低,而
17第18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09年
聚为第Ⅲ类的5个亚居群海拔偏高,这可能是因海拔差异而引起的生殖隔离产生的后果,分布在不同海拔的亚居
群,因温度差异而导致物候期(主要是开花期)不一致,从而引起生殖隔离。
除交配系统及隔离机制之外,匍匐剪股颖居群大小结构对居群分化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匍匐剪股颖多以小
亚居群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亚居群间的空间隔离很可能限制了不同亚居群个体间的相互基因交流。在漫长
的进化过程中适应新的微生境的遗传变异体得以保存下来,致使同一亚居群的个体在遗传多样性上愈来愈呈现
出明显的趋同性,这从一方面也解释了匍匐剪股颖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远高于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3.3 混合取样法对群体遗传学统计量的影响
混合取样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选取一定合理数目的单株混合组成一个样品,提取混合样品的DNA,从而代
表整个居群进行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研究。它与提取单株DNA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混合取样法无法计算个体之
间的差异,但用于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时是可行的,马丹炜等[18]曾将每个金发草(犘狅犵狅狀犪狋犺犲狉狌犿狆犪狀犻犮犲狌犿)
居群15个个体的叶片进行混合,提取总DNA,对22个金发草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提取单株植物
DNA相比,混合取样法计算出群体遗传学统计量的差别,来源于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减少。因此,选择合适数
目的单株进行混合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尤为关键。王铁固等[19]和刘雪等[20]通过4种多株叶片混合DNA取样
方法对检测等位基因数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所选取混合的单株数目过多而造成等位基因漏检,这会使检
测到的群体遗传信息有所降低,但同时也表明,如果选择合理数目的单株组成一个混样,基本能反映出一个居群
的遗传变异,混合取样法用于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可行的。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混合取样法单株数目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为了代表整个居群的遗传变异,需
要选取一定数目的个体,一般来说,选取个体数目越多,越能代表整个居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越准确;另一方面,混
合取样包含的单株数目太多,可能检测不出一些频率很低的等位基因,这会使检测到的群体遗传信息有所降低。
因此在一个较大的居群,所含个体数目过多时,另一种混合取样方法更趋于合理,即用包括少量个体组成的多个
混样(用5~10个个体组成2个以上的混样)用来代表一个居群进行研究。
本试验鉴于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主要以小范围的居群形式(分布范围多在200m2 内)存在,同时因其无性繁
殖能力强,为避免收集到同一无性系克隆后代,在采样时还需间隔一定距离(因分布范围大小而不同,3~5m),
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取15个单株叶片混合代表整个亚居群的遗传变异是适宜的;当所选取混合的单株数目过
多而造成等位基因漏检时,扩增带型会有一定的表现,比如带型模糊,弱带、杂带多。从本试验结果来看,采取15
个单株混合能获得较清楚的带型,混合取样法是可行的。
3.4 匍匐剪股颖野生居群保护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其生存适应和发展进化的前提,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
础。根据试验分析结果,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表明它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环境,但贵州野生
匍匐剪股颖分布区域多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程度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其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也不容忽
视。根据匍匐剪股颖呈地域性分布、居群遗传分化较强等研究结果,在今后的材料收集中,应保证材料来源的生
境多样性、海拔多样性,才能建立基因型丰富的种质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徐柱.世界禾草属志[M].北京:农业科学出版社,1999.
[2] 杨永昌.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ZietkiewiczE,RafalakiA,LabudaD.Genomefingerprintingbysimplesequencerepeat(SSR)———anchoredpolymerasechain
reactionamplification[J].Genomics,1994,20:176183.
[4] 范彦,曾兵,张新全,等.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5] 刘伟,张新全,李芳,等.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J].草业学报,2007,16(6):5561.
[6] 隋晓青,王垄.克氏针茅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草业学报,2008,17(3):7178.
[7] 左慧,杨志玲,杨旭,等.红花石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6:768772.
27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09) Vol.18,No.3
[8] 范彦,李芳,张新全,等.扁穗牛鞭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草业学报,2007,16(4):7681.
[9] DoyleJJ,DoyleJL.ArapidDNAisolationprocedureforsmalquantitiesoffreshleafmaterial[J].PhytochemBul,1987,
19:1115.
[10] 曾兵,张新全,范彦.鸭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遗传,2006,28(9):10931100.
[11] 张道远,TAKAMIZO,Tadashi.剪股颖属植物遗传分化及系统关系的分子标记研究[J].草业学报,2006,15(6):100106.
[12] 金则新,李钧敏,李增鸿.浙江仙居长叶榧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5359.
[13] 葛永奇,邱英雄,丁炳扬,等.孓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3,11(4):276287.
[14] 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26.
[15] 李海生,陈桂珠.海南岛红树植物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8):16561662.
[16] 马啸,周永红,于海清.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遗传,2006,28(6):699706.
[17] 王丽,杨娟,郭晶.用RAPD检测华山新麦草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居群分化[J].生态学报,2005,25(4):719726.
[18] 马丹炜,王胜华,罗通,等.岩生植物金发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 AFLP比较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12(5):
605608.
[19] 王铁固,陈彦惠,吴连成,等.利用若干单株混合提取DNA方法进行玉米群体SSR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20(1):6
11.
[20] 刘雪,李明顺,李新海,等.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取样方法[J].作物学报,2005,7:858863.
犌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犻犱犲狀狋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犫犪狊犲犱狅狀犐犛犛犚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犃犵狉狅狊狋犻狊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
犵犲狉犿狆犾犪狊犿狉犲狊狅狌狉犮犲狊犻狀犌狌犻狕犺狅狌
SHANGYishun1,YANGChunyan2,ZHONGLi1
(1.GuizhouPrataculturaleInstitute,Dushan558200,China;2.Agricultural
BureauofDuyun,Duyun55800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犃犵狉狅狊狋犻狊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isawidelygrown,coolseasonturfgrassinChina.Todeterminegeneticdiversi
tyandrelationshipsof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resources,285plantsfromthreewildpopulationsandacultivatedpopu
lationinGuizhouwerescreenedby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markers.Nineof60primerpairspro
ducedatotalof81bands,ofwhich66werepolymorphic.Statisticanalysisshowedarichgeneticdiversityof
犃.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resourcesinGuizhouprovince.Thegeneticdifferentiationcoefficient(犌狊狋)andthegeneflow
(犖犿)amongthreewildpopulationswere0.4920and0.5164.Thegeneticdifferentiationwasconsiderablein
thethreewildpopulations.Thegeneticdistance犌犇)ofthesubpopulationsrangedfrom0.0877to0.5926.
Thesubpopulationscouldbeclusteredintothreegroupsbasedon犌犇.Correlationanalysisfoundasignificant
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geographicaldistanceandgeneticdistance(狉=0.494),andthisispersuasiveevi
dencethatthereisa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geneticcomponentandthegeographicdistributionof犃.
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resources.Furthergeneticrelationshipanalysisdiscoveredahighgeneticsimilarityamongwild
populations,rangedfrom0.7003to0.9409whilethecultivatedpopulation(KROMI)hadanobviousgenetic
differentiationfromwildpopulation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犃犵狉狅狊狋犻狊狊狋狅犾狅狀犻犳犲狉犪;geneticdiversity;ISSR
37第18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