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2,25(1):36 41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2)01003606
林带冬季相结构参数及透风系数的算法推导
王志刚,任 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内蒙古 磴口 015200)
收稿日期:20110426
作者简介:王志刚(1963—),男,内蒙古固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绿洲水利、绿洲防护林研究。
摘要:从林带结构参数———疏透度β、立木表面积疏透度S'、立木体积疏透度V'、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C、地上生物体
积密度W的定义和运算关系出发,推演出冬季相林带结构参数之间、以及它们与林带透风系数α、林带宽度D、枝条
平均直径d的相互关系,其表达式为:
W =V′D =
1
4dC=
dS′
4D=
-πdlnβ
4D =
-0.1πdlnα
D
该式是对几个主要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同质性的证明,说明不同结构参数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不存在
严格意义上的排他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换算的,为林带防风效应评价运算提供了方便。导出一组适合我国北方
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带防风效应评价的运算公式。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疏透度;立木疏透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透风系数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A
AlgorithmDerivationofWinterFaciesWindProtectionofShelterbelts
StructuralParametersandWindPermeabilityCoeficient
WANGZhigang,RENYu
(TheExperimentalCenterforDesertForestr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Dengkou 015200,InnerMongolia,China)
Abstract:TosolvetheproblemintheabsenceofpermeabilityalgorithminChinasforestryindustrystandard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asisShelterBeltConstruction(LY/T1682—2006)”,bydefiningandcalculatingthe
foreststructuralparametersporosityβ,stumpagesurfaceporosityS′,stumpagevolumeporosityV′,aboveground
surfaceareadensityC,abovegroundbulkdensityW,therelationsamongthesestructuralparametersandtheirrela
tionswithwindpermeabilitycoeficientα,shelterbeltwidthDandmeandiameterofbranchdwerecalculated,
whichisexpressedas:
W =V′D =
1
4dC=
dS′
4D =
-πdlnβ
4D =
-0.1πdlnα
D
Itisproofedthatthemainstructuralparametershavehomogeneityanddiferentstructuralparametersareofinherit
anceandconsistencyonthenature,thereisnoexclusivityinthestrictsense,andisconvertibleundercertaincon
ditions,whichisconvenientforevaluatingthewindresistanceefectofshelterbelt.Asetofcomputationalformulas
forwindefectevaluationoffarmlandshelterbeltindryandsandyareainnorthernChinaisderived.
Keywords: farmland shelterbelts; porosity; stumpage porosity; surface density; bulk density; wind
permeabilitycoeficient
在农田防护林的所有功能中,防风效应是最关 键的功能。防护林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有关林带结
第1期 王志刚等:林带冬季相结构参数及透风系数的算法推导
构和防风效应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早期的研
究者将林带的结构定性地描述为紧密、疏透、通风3
种类型及其过渡类型[1],定量描述使用最早、最多的
是疏透度(也称透光疏透度);单纯使用定性描述和
脱离定性描述单纯使用疏透度描述林带结构都不够
准确,使用类型和疏透度相结合的描述方法较好地
解决了林带结构的描述问题。早期的疏透度测定主
要依靠目测,误差较大,所得研究结果重复性差;随
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疏透度的精准测量有了便捷的
方法[2-4]。
评价林带防风效应优劣的重要参数是透风系
数。用透风系数评价林带防风效应的优劣是准确稳
定的,而用结构类型或疏透度直接评价防风效应则
不够稳定,如疏透度相同的疏透结构林带和通风结
构林带防风效应有明显的差异,而透风系数相同的
疏透结构林带和通风结构林带具有相似的防风效
应[5]。但透风系数的直接测定比较困难,在生产实
践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朱廷曜等[5]从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用风洞模拟和野外观测相结合研究疏透度
与透风系数的关系,并与国内外同行取得的研究结
果对比,经多次实验修正得到了结构较为均一的窄
林带疏透度和透风系数具有很好的换算关系,给疏
透度赋予了动力学的意义,为利用疏透度进行林带
防风效应评价提供了可能,在林带防风效应结构评
价方面走出了最有价值的一步。
由于人们长期忽视了疏透度和透风系数运算特
征的研究,描述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特性最经典、最
可靠的参数———透风系数在林带结构设计和管理实
践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用最直观易测的结构参
数———疏透度来描述林带结构特征的合理性受到怀
疑[6]。从而脱离疏透度提出新的林带结构参数并在
新参数基础上建立新的运算方法,如曹新孙等[1]于
1964年提出“立木疏透度”、周士威等[7]提出“隙高
比”、朱廷曜等[8]提出“林带地上生物体积密度”、
Zhou等[9-10]提出“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范
志平[11]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W.Y.Hsu)
林带的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做了详细的三维
解析。
作者从沙区防护林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认识
到以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运算指导林带结构设计的
重要性[12]。由林带断空形成的二项式概率推演了
基于一定保存率的完整连续林带应有的最佳设计行
数[13];由树体表面积解析入手,利用二项式概率原
理推演出立木疏透度与疏透度的近似换算关系,证
明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找到了幼龄期林带冬季相
结构设计的简便方法[14],受到同行认可[15-16],并在
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我国林业行业标准《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
规程(LY/T1682—2006)》采用透风系数作为评价
林带防风效应结构优劣的参数,但未注明透风系数
的算法和所对应的季相,降低了规程的可操作性。
这说明,在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和评价参数的算法问
题上,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也说明解决这一问题是
当前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和经营管理之急需。
本文从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参数———疏透度、立
木表面积疏透度、立木体积疏透度、表面积密度、体
积密度的定义出发,推演其相互关系;探讨通过结构
参数运算取得林带防风效应评价参数———透风系数
的适用算法,以满足北方干旱区防护林冬季相结构
设计、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
1 冬季相林带结构参数和评价参数
1.1 疏透度和透风系数
1.1.1 疏透度 疏透度(或称透光疏透度)的定义
是: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
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在林带动力效应参
数———透风系数α通过野外和风洞试验、动能减弱
原理[17]获得最优解的基础上,朱廷曜等[5]研究得到
结构基本均匀的窄林带疏透度β与透风系数α的近
似对应关系
α=β0.4 (1)
它的基本含义是疏透度相同的疏透结构林带,
透风系数基本相同。使疏透度的应用具有了动力学
的含义,简洁明了,得到广泛重视,这是防护林学上
最重要、最基础的关系式。
疏透度具有容易被目测的优点。比如疏透度
035可以近似表述为透光孔隙率为三分之一,一般
的基层工作人员(甚至农民)都能够较为准确地理
解和把握,这一点对于防护林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
疏透度还具有容易运算的优点。比如将疏透度
β理解为纵断面上任意一点未被遮挡的概率,今利
用二项式概率原理给出林带疏透度β与单行疏透度
β1、行数n的近似关系,推导方法参见文献[14]。
β=β1
n (2)
这一结果与曹新孙等[1]利用风障试验取得的对
数曲线形式是吻合的,数值差别可能是试验过程中
7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5卷
的视觉误差造成的。若各行的疏透度不同,则林带
疏透度为各行疏透度之积;若疏透度在高度上不均
匀,则需换算不同高度的透风系数加权平均方可准
确估计其防风效应。
朱教君、曾德慧2001年发明“透光分层疏透度
测定方法”(申请号/专利号:01128255),关文彬
等[4]研究了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其
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基于数字化的林带疏透度精准
测算方法,对于克服目测误差缺点有很好的帮助。
1.1.2 透风系数 透风系数 α为林带背风面林缘
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u与未受林带影响的旷
野同一高度的平均风速u0之比,即
α=u/u0 (3)
透风系数反映的是林带动力效应的特征。透风
系数相同的林带,防风效应(及其它效应)基本相
同,林带宽度对防风效应影响不大,透风系数因此成
为公认的林带防风效应评价参数。基于透风系数的
林带动力效应研究起步早、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
果。透风系数最大的用途是对疏透度在高度上分布
不均匀时,用以分层估计气流通量、准确评估林带整
体的防风效应。如最常见的下部通风结构林带,若
直接将枝下高部分和树冠部分的疏透度按高度加权
平均而得到平均疏透度,与合理疏透度值进行比较,
会带来较大误差;而将不同高度的疏透度分别换算
成透风系数,再按高度加权平均的透风系数与合理
透风系数比较,能够得到较准确的评估结果。
1.2 立木疏透度
曹新孙于1964年提出了立木疏透度的概念[1],
定义立木疏透度为林带单位纵断面积上所拥有的立
木总表面积(本文或称为立木表面积疏透度 S′),认
为它能较好地描述林带对气流的阻挡和摩擦作用,
较贴切地反映了林带防风效应的机理;同时认为,在
通常情况下,林木的表面积与体积成正相关,为计算
方便以体积代替表面积(本文或称为立木体积疏透
度V′);进而考虑与一般对疏透度的概念理解相反,
在应用时采用这一比值的倒数(1/S′或1/V′)。立
木疏透度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与气流发生摩擦的
树木表面积的大小,忽略了气流与林带发生摩擦作
用所走过的路程。
若令S代表长度为L段林带内的总地上生物量
的表面积,H为平均高,则立木表面积疏透度S′可表
示为
S′= SLH (4)
若令V代表长度为L段林带内的总地上生物量
的体积,则立木体积疏透度V′可表示为
V′= VLH (5)
王志刚等用二项式概率法推导林带冬季相两个
结构参数———曹新孙提出的立木疏透度 S′(立木表
面积疏透度)与疏透度β之间的近似数值关系,得出
S′=-πlnβ (6)
该式是对曹新孙提出的立木疏透度与疏透度具
有同质性的证明[14]。根据生物器官间生长量的相
关性,提出利用林带线性密度 N(单位带长拥有株
数)设计林带冬季相结构的方法,测算了6个常用树
种幼龄期的设计参数,可以方便地用于新林带幼龄
期的结构设计,弥补了疏透度难以用于设计的实用
性缺陷。
将立木疏透度S′及其倒数与疏透度的关系列表
对照(表1),发现疏透度β在015 060常用范围
内,其数值与立木疏透度的倒数1/S′惊人的接近,在
疏透度合理取值范围02 04范围内几乎相等。
按照疏透度的定义,则β的取值在0至1之间,S′的
取值应不小于1,这时会发现在有意义的区间内几
乎都是可以用 1/S′来代替 β的。基于此,应当把
“在应用时采用这一比值的倒数”的说法看成是曹
新孙先生当年做出的科学预言。
表1 疏透度β与立木疏透度S′的换算关系
S′ 1/S′ β
9.41 0.11 0.05
7.23 0.14 0.1
5.96 0.17 0.15
5.06 0.2 0.2
4.36 0.23 0.25
3.78 0.26 0.3
3.3 0.3 0.35
2.88 0.35 0.4
2.51 0.4 0.45
2.18 0.46 0.5
1.88 0.53 0.55
1.6 0.63 0.6
1.35 0.74 0.65
1.12 0.89 0.7
0.9 1.11 0.75
0.7 1.43 0.8
0.51 1.96 0.85
0.33 3.03 0.9
0.16 6.25 0.95
立木疏透度也具有运算简便的特点,今给出林
83
第1期 王志刚等:林带冬季相结构参数及透风系数的算法推导
带立木疏透度S′与行数n、单行立木疏透度S′1的运
算关系为
S′=nS′1 (7)
若各行的立木疏透度不同,则林带立木疏透度
为各行立木疏透度之和;若立木疏透度在高度上不
均匀,则需换算不同高度的透风系数加权平均方可
准确估计其防风效应。
立木疏透度用于对现实林带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则远不如疏透度直观、方便实用,基层人员和农民很
难使用,仍应看作是研究、设计人员可以使用的专业
术语或中间运算参数。
1.3 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
朱廷曜等[8]定义林带地上生物体积密度为林分
生长空间内地上生物体积所占比例。认为林带地上
生物量的体积密度可直接表示林带的结构特征,是
真正意义上的林带结构参数。
若令V代表长度为L段林带内的总地上生物量
的体积,D为带宽,LD为该段林带的总面积,H为平
均高,则林带地上生物体积密度W可表示为
W = VLDH (8)
实际上林带防风效应与林带内的干、枝、叶的表
面积密度C密切相关,对应于林带地上生物体积密
度,则林带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 C(林分生长空间
内,地上生物表面积所占比例)能够比地上生物体积
密度更好地反映林带防风效应的动力学机理。林带
地上部分,林木的干、枝、叶,大致均匀的分布于所占
空间,上部树梢部位偏小,向下接近根际部分由于修
枝则更小,气流流过林带时,与干、枝、叶表面摩擦,
产生阻力,林带地上生物量的总表面积越大,则气流
受到的阻力也越大,因而气流速度减小越多。若令
S代表长度为 L段林带内的总地上生物量的表面
积,则林带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C可表示为
C= SLDH (9)
在生产实践中 C的数据(或 S的数据)不易求
得,也几乎无法精确测量,假设干、枝、叶表面积密度
C和其体积密度W成正比,即C/W=R,并认为比例
参数R在数值上为一常数,采用体积代替表面积进
行运算。W值大,则表示林带空间的干、枝、叶的分
布茂密;W值小则表示林带空间内干、枝、叶稀疏。
林带地上生物量密度与林带立木疏透度之间的
区别就在于,立木疏透度的概念忽略了林带宽度对
防风效应的影响,而林带地上生物量密度将宽度引
入林带结构参数,构成了三维立体的概念。林带地
上生物量密度是作者为解决“当林带疏透度相同而
林带宽度不同时,其防风效应(及其它效应)并不相
同”的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的概念。在新概念提出的
同时,朱廷曜等建立了地上生物体积密度 W与风速
削弱系数k之间的拟合方程,给出了3种体积密度
的测算方法,推演了体积密度 W、风速削弱系数 k、
透风系数a的换算方法。
2 林带冬季相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
关系
对照式(9)、式(4)可知,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
表面积密度 C和立木表面积疏透度 S′的相互关
系为
C=S′D (10)
将式(6)代入(10)得到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表
面积密度C与疏透度β的关系为
C=-πlnβD (11)
由式(1)得
lnβ=04lnα (12)
将式(12)代入(11)得到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
表面积密度C与透风系数a的关系为
C=-0.4πlnαD (13)
对照式(8)、式(5)可知,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
体积密度W和立木体积疏透度V′的相互关系为
W =V′D (14)
对于任意一段枝条或树干,其体积 V可近似表
示为
V=14πd
2h (15)
其外表面积可表示为
S=πdh (16)
对照式(15)、(16)得
V
S=
1
4πd
2h
πdh
=14d (17)
由式(17)得
V=14dS (18)
将式(18)代入式(8)得
W = VLDH=
dS
4LDH (19)
9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5卷
将式(9)代入式(19)得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体
积密度W与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 C、枝条平均直径
d的关系为
W =14dC (20)
将式(10)、(6)代入式(20)得
W =14dC=
dS′
4D =
-πdlnβ
4D (21)
将式(12)代入式(21)并化简得
W =V′D =
1
4dC=
dS′
4D =
-πdlnβ
4D =
-0.1πdlnα
D
(22)
式(22)完整地表达了冬季相林带地上生物体
积密度W和立木体积疏透度V′、林带地上生物表面
积密度C、立木表面积疏透度S′、疏透度β、透风系数
α、林带宽度D、枝条平均直径 d的相互关系。是对
几个主要林带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同质性的证明。也
说明不同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内在本质上的继承性和
发展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换算和替代的。
3 冬季相林带透风系数的算法及其
应用
3.1 冬季相林带透风系数的算法
为便于比较,仍使用朱廷曜原例快杨(Populus
canadensisMoench)林带数据[8](株距 L=15m、行
数n=6行、树高 H=1299m,胸径 d=136cm、枝
下高h1=3m、树冠高 h2=999m、保存率579%,
林带线性密度:N=0579n/L=0579×6/15=
0579×4=2316株·m-1)计算原林带冬季相透风
系数α,说明其算法。
3.1.1 立木疏透度S′与透风系数α的换算关系
由式(1)得 lnα=04lnβ,将其代入式(6)得
S′=-25πlnα,即
α=exp-S′/2.5( )[ ]π (23)
3.1.2 枝下高部分透风系数的算法
枝下高部分单株树干表面积近似取值为 S1
=πdh1
则枝下高部分立木疏透度
S′1 =N
S1
h1
=N
πdh1
h1
=πNd (24)
由式(24)、(23)得
S′1=π×2316×0136=099,α1=0882。
3.1.3 树冠部分透风系数的算法
由于快杨与二白杨(P.gansuensisC.Wanget
H.L.Yang)分枝习性基本相同,借用二白杨冬季相
(无叶期)单株树冠立木表面积S2与树冠基径d0的
关系式[14]
S2 =0.0189d
2.87
0 (25)
(d0单位为cm,S2单位为m
2)。根据经验,当胸径d
=136cm时,3m高处的树干直径(树冠基径)d0=
116cm。
S2 =00189×116
287=2145m2
树冠部分立木疏透度
S′2=N
S2
h2
(26)
由式(26)、(23)得
S′2=2.316×21.45/9.99=4.97,α2=0.531。
3.1.4 林带平均透风系数
α=(α1h1+α2h2)/h (27)
由式(27)得
α=(0.882×3+0.531×9.99)/12.99=0.612
从计算结果看,冬季相林带总的透风系数为
0612,比使用林带地上生物体积密度计算的夏季相
透风系数0366大很多,是比较正常的。枝下高部
分没有叶片,透风系数不存在季相变化,按本文算法
得到的枝下高部分透风系数为α1=0882,与使用林
带地上生物体积密度计算结果 α1 =0903相差
0021,相对误差23%,两种算法不存在很大区别。
3.2 结构调整的算法
若将该6行林带伐去一侧的 3行(或疏伐 1/
2),则枝下高部分、树冠部分的立木疏透度均为原林
带的一半S′1=099/2=050,S′2=497/2=249;由
式(23)、(27)得
α1=09383,α2=07283;α=0782
用同样算法可以轻松得到各种疏伐强度的预期
透风系数供选择使用;也可以假设修枝强度进行类
似的运算,供选择参考。
4 冬季相防风效应结构和评价参数运
算的应用
4.1 冬季相结构参数运算的应用范围
关于结构参数运算在新绿洲区冬季相防护林结
构设计方面的用途,参见文献[13]。对于更新林带
的结构参数设计,可按杨树轮伐期20年、隔带更新
计算,则更新林带需要在造林后 10年达到合理结
构,其方法与新绿洲防护林设计基本相同,区别是新
垦绿洲为及早发挥防护效益而很少大强度修枝,而
更新造林则为追求木材价值而修枝,在进行结构设
04
第1期 王志刚等:林带冬季相结构参数及透风系数的算法推导
计运算时应充分考虑枝下高部分透风性强的问题,
对不同高度的透风系数进行分别计算。进入中龄
林、成熟林、过熟林阶段,树木的分枝习性也与幼龄
林有了很大的差异,文献[13]给出的树冠表面积拟
合方程有较大误差,需要在今后修订补正。但此阶
段结构管理使用疏透度判断则很方便,省去了由于
脱离现场实际而使用复杂的经验公式运算带来的盲
目性,因此不提倡对超过10年的林带进行结构参数
运算用于林带结构管理的远程指导。
4.2 冬季相结构参数运算的应用效果
作者依据立木疏透度运算推定新疆杨株距 1
m、2行的渠道式窄林带造林5 7年后形成良好结
构,观测得到的防风效能数据验证了设计推定,达到
了预期效果,平均防风效能达到了5418%;但立木
疏透度数值未达到推定的水平,可能是窄带密植时
侧枝发育受抑制和下部修枝的结果,而防风效能较
好可能与林网中林带防风效能的叠加有关[18]。在
我国北方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为减少土地占用,大量
使用2行渠道式窄林带;作者曾基于内蒙古阿拉善
盟孪井滩农业开发区渠道衬砌的实际和为防火的需
要考虑,推荐其使用带间距较小的单行林带网,回访
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防风效能的叠加效应文献不
多,今后可针对单行、2行密集通风结构林网的防风
效应开展专门的系统研究,以适应生产需要。
5 结论
迄今为止,除隙高比外,防护林学界提出的表征
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参数———疏透度、立木疏透度、林
带地上生物量密度均具有同质性,是可以近似换算
的,不存在相互否定和排斥的鸿沟。可以根据本文
推导的运算关系式按实际需要采用最方便的灵活
算法。
推荐用于冬季相林带防风效应评价参数———透
风系数的计算基于朱廷曜创建的源公式(1)、推演
公式(6)、经验公式(25);应用层面推荐使用式
(24)、(25)、(26)、(23)、(27)。这一算式序列可以
弥补《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规程(LY/T1682—
2006)》中的透风系数算法缺失。
参考文献:
[1]曹新孙.农田防护林体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101,107-108,112
[2]KenneyWA.Amethodforestimatingwindbreakporosityusingdigi
tizedphotographicsilhouetes[J].AgricForMeteteorol,1987,39
(1):91-94
[3]姜凤岐,徐吉炎,傅梦华,等.应用数学图像处理法测定林带疏透
度.林带经营技术与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54-57
[4]关文彬,李春平,李世峰,等.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方法的改进
及其应用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651-657
[5]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等.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学[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88-89,93-96
[6]ToritaH,SatouH.Relationshipbetweenshelterbeltstructureand
meanwindreduction[J].AgrForestMeteorol,2007,145:186
-194
[7]周士威,程致力,尹洁芬.林带防风效应的实验[J].林业科学,
1987,23(1):11-23
[8]朱廷曜,关德新,吴家兵,等.论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参数及其应用
[J].林业科学,2004,40(4):9-14
[9]ZhouXH,BrandleJR,TakleES,etal.Estimationofthethree-
dimensionalaerodynamicstructureofagreenashshelterbelt[J].
AgroForestMeteorol,2002,111:93-108
[10]ZhouXH,BrandleJR,TakleES,etal.Relationshipofthree-
dimensionalstructuretoshelterbeltfunction:Atheoreticalhypothe
sis.[M]//BatishDR,KohliRK,JoseS,etal.EcologicalBa
sisofAgroForestry[M].NewYork:CRCPress,2008:273-285
[11]范志平,高俊刚,曾德慧,等.杨树防护林带三维结构模型及其
参数求解[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40(3):327-340
[12]王志刚.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风沙灾害与防护林带参数探讨
[J].中国沙漠,1995,l5(1):79-83
[13]王志刚.林带有断空概率的模拟计算与最佳设计行数的推导
[J].林业科学,1991,27(2):126-131
[14]王志刚,杨东慧.林带冬季相立木疏透度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
[J].中国沙漠,1998,18(1):87-90
[15]马玉明,姚洪林,王林和,等.风沙运动学[M].内蒙古呼和浩
特:远方出版社,2004:271-275
[16]卢 琦.中国沙情[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127-129
[17]傅抱璞.论林带结构与防护效能[J].南京大学学报(气象学),
1963(1-2):109-120
[18]赵英铭,王志刚.磴口绿洲防护林不同配置模式防风效应的试
验[J].防护林科技,2009(1):10-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