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nging Regular ities and Structura l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Bioma ss andProductivity of Aerially Seeded Pinus m asson iana Planta tion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 (3) : 344~349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7) 0320344206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漆良华 1 , 张旭东 13 , 周金星 1 , 李志辉 2 , 黄玲玲 1 , 杨模华 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 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 ,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 ,对马尾松飞
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
181. 12 kg,最小为 15. 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 84. 49 t·hm - 2 ,最小为 8. 85 t·hm - 2 ;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
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 11. 5倍和 9. 5倍 ,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 ;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
>树根 >树枝 >树皮 >树叶 ;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 ,最大者比最小者
高出 5152 t·hm - 2 ·a - 1 ,是它的 19. 4倍 ;研究结果可为马尾松飞播林的综合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马尾松 ;飞播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 : S791. 248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5211215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
作者简介 : 漆良华 (1976—) ,男 ,湖北潜江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人工林定向培育及林业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研究.3 通讯作者 :张旭东 ,博士 ,研究员.
Chang ing Regular ities and Structura l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B ioma ss and
Productiv ity of Aer ia lly Seeded P inus m asson iana Plan ta tion
Q I L iang2hua1 , ZHANG Xu2dong1 , ZHOU J in2xing1 , L I Zhi2hui2 , HUANG L ing2ling1 , YANG M o2hua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AF;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 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 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Abstract: Through classifying and combining of site condition, forest age and density, the single2tree biomass, forest
biomas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 roductivity of aerially seeded Pinus m asson iana p lantations in Hu’nan p rov2
in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176 standard p lots’dat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biggest biomass values of sin2
gle2tree or stands were 181. 12 kg and 84. 49 t·hm - 2 respectively, and the smallest ones were 15. 73 kg and 8. 85 t
·hm - 2 , and the biggest were 11. 5 times and 9. 5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the lowest, so it could be seen that the
biomass of single2tree had a more wide changing extent than stands’. For every combination type, the biomass of
single2tree or stands all showed the regularity of trunk > root > branch > bark > leaf. In different site indexes and
stand densities, the net p roductivity had extraordinary difference for different ages so that the biggest was 19. 4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the lowest, exceeding 5. 52 t·hm - 2 ·a - 1. These results could offer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mp rehensively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of aerially seeded P inus m asson iana p lantations.
Key words: P inus m asson iana; aerially seeded p lantation; biomass; p roductivit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马尾松 ( P inus m asson iana Lamb. )是我国分布
最广的乡土树种 ,南北纵跨纬度 12°,东西横贯经度
20°,分布 14个省区 ,面积达 200万 km2 ,因其具有飞
籽成林的特性 ,曾是我国南方地区飞播造林的主要
第 3期 漆良华等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树种 [ 1 ]。20世纪 60年代初期至今 ,湖南省进行了
大面积的以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飞播造林 ,由于马
尾松抗逆性强 ,该区域气候条件又适宜其生长 ,目前
这些林分大多数更新良好。这类林分在无人为破坏
的情况下 ,处于不同的演替阶段 ,有的为马尾松纯林
阶段 ,有的处在以马尾松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
有的则处在以常绿或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针阔混交
林阶段 [ 2 ]。对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研
究 ,对促进这类林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林地肥
力和林分生产力 ,提高林分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马尾松飞播林与天然林及以植苗方法营造的人
工林在密度、林分结构、经营目的、抚育方式、水土保
持功能等方面差异较大 [ 3 ] ,其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
化规律各有特点。国内外对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
的研究较多 ,而有关马尾松飞播林的研究甚少 ,对马
尾松单木和林分生物量虽作了大量研究 [ 4~8 ] ,但大
多只是从立地条件或林分年龄或林分密度中的某一
项或某两项入手进行研究 ,而将这三者综合起来进
行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拟从此角度对马尾松
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研究 ,旨为其综合经营
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分布于全省 14个地州
市、94个县、540个播区 ,面积达 1. 46 ×106 hm2 [ 3 ] ,
位于不同的立地类型 ,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
林分密度差异也较大。通过系统布点和典型取样 ,
研究区位于湘乡、安化、醴陵、宁远、资兴、新邵、平
江、沅陵等 8个县、市 ,多为低山丘陵地貌 ,海拔
100~300 m。土壤以红壤为主 ,土层厚度 20~110
cm ,坡度 5°~35°。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
年平均气温 16~18 ℃, 1月平均气温 4~6 ℃,极
端低温可达 - 10 ℃左右 ,极端高温可达 40. 4 ℃,
5—9月平均气温在 20 ℃以上 ,日平均气温 ≥5 ℃
的活动积温为 5 700~6 800 ℃,年均日照时数为 1
300~1 800 h,无霜期 260~310 d,年均降水量为 1
200~1 700 mm。
2 研究方法
2. 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样地布设主要原则是要求研究区内的样地林分
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且在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年龄、
不同密度的马尾松飞播林分内均布设样地 ,同时兼
顾马尾松林的不同经营状况、林分结构等因素。共
设置 176块样地 ,其中每个县 (市 )设置固定样地 1
个 ,临时样地 21个 ,样地面积均为 0. 06 hm2。
在样地内全面开展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调
查 ;进行每木调查 ,实测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枝
下高 ;按径级选取样木 ,伐倒进行树干解析和生物量
调查。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标准木法。将标准木伐倒
后 ,地上部分采用分层截取法 ,地下部分采用全挖
法 ,分别测定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根鲜质量 ,同
时截取圆盘作树干解析 ;对各组分混合取样 ,将样品
置于烘箱中 (103 ℃)烘干 ,求得其含水率 ,将鲜质量
换算为干质量 ,用相对生长模型 W = a (D2 H ) b对标
准木实测数据进行拟合 ,得出林木各组分的回归方
程 ,再估测林分生物量。
2. 2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研究的分级组合
2. 2. 1 林分年龄分级  年龄与林分生物量的积累
密切相关。湖南省的马尾松飞播造林工作起步较
早 ,从 1964年第 1次试播到 1993年飞播造林工作
的结束 ,前后历经了 30 年 ,经历了试验推广阶段
(1964—1973年 )和恢复发展阶段 (1983—1993年 )
2个不同时期。根据飞播造林工作的阶段性 ,林分
年龄可分成 3级 ,即 A1 (11~15 a)、A2 (16~21 a)和
A3 (31~40 a)。
2. 2. 2 立地条件分级  以立地指数级距划分立地
条件分级单元。利用优势木平均高作为林分上层
高 ,查中带东部区马尾松立地指数表 ,得出各样地的
立地指数 SI。根据样地统计结果确定马尾松飞播林
的立地指数范围为 8≤SI≤18,立地条件多为中下
等 ,上等立地较少 ;当 8≤SI≤16时 ,所设样地数目
在各指数级上差别不大 ; SI≥18的样地不多 ,在分级
时可将其归入 SI≥16。故立地条件可按立地指数分
为 5 级 : SIj = K ( K = 8, 10, 12, 14; j = 1, 2, 3, 4 )
和 SI5 ≥16。
2. 2. 3 林分密度分级  根据 176块标准地每木调
查资料 ,统计出各标准地的林木株数 ,换算成每公顷
株数 ,以此为依据确定 3 个林分密度组为 Ⅰ ( ≤
1 500株 · hm - 2 )、Ⅱ ( 1 500 < Ⅱ < 2 250 株 ·
hm - 2 )、Ⅲ (≥2 250株 ·hm - 2 )。由于马尾松飞播林
的林相、林分结构、株行距不同于植苗造林所形成的
人工林 ,在推算其林分生物量时 ,每一密度组下的林
木株数取该级别下所有样地株数的算术平均数。
2. 3 数据处理
利用 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
54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生物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精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 1 生物量研究的分级组合结果
以立地指数、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分别作为分
级组合的第 1层次、第 2层次和第 3层次 ,划分生物
量研究的基本单元。生物量分级组合结果见表 1,
共 23种分级组合类型。
表 1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分级组合结果
立地指数 /m 林分年龄 / a 林分密度 / (株·hm - 2 ) 平均株数 /株
SI1 (8) A2 (16~21) Ⅰ (≤1 500) 1 455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950
Ⅲ (≥2 250) 2 565
A3 (31~40) Ⅰ (≤1 500) 885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725
SI2 (10) A1 (11~15) Ⅰ (≤1 500) 1 020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755
Ⅲ (≥2 250) 3 420
A2 (16~21) Ⅰ (≤1 500) 1 245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950
Ⅲ (≥2 250) 2 550
A3 (31~40) Ⅰ (≤1 500) 525
SI3 (12) A1 (11~15) Ⅰ (≤1 500) 690
Ⅱ (1 500 < Ⅱ < 2 250) 2 085
Ⅲ (≥2 250) 2 805
A2 (16~21)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980
A3 (31~40) Ⅰ (≤1 500) 405
SI4 (14) A1 (11~15) Ⅰ (≤1 500) 960
Ⅱ (1 500 < Ⅱ < 2 250) 1 995
Ⅲ (≥2 250) 2 730
A3 (31~40) Ⅰ (≤1 500) 360
SI5 (≥16) A1 (11~15) Ⅰ (≤1 500) 765
A3 (31~40) Ⅰ (≤1 500) 375
3. 2 马尾松飞播林单株生物量的预估模型
根据样本实测数据 ,利用相对生长关系式 W = a
(D2 H) b ,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 a、b以及回归系
数 r。
表 2 单木各组分生物量估测模型
组分名称 参数 a 参数 b 回归系数 r 模型方程
树干 0. 136 9 0. 712 3 0. 954 5 W s = 0. 136 9 (D2 H) 0. 712 3
树枝 0. 046 9 0. 669 9 0. 870 3 W b = 0. 046 9 (D2 H) 0. 669 9
树皮 0. 014 7 0. 751 2 0. 958 9 W ba = 0. 014 7 (D2 H) 0. 751 2
树叶 0. 017 3 0. 712 5 0. 854 7 WL = 0. 017 3 (D2 H) 0. 712 5
树根 0. 252 5 0. 496 5 0. 938 8 W r = 0. 252 5 (D2 H) 0. 496 5
  注 :表中 W s、W b、W ba、WL、W r分别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
根生物量 ; D为林分平均胸径 ; H为林分平均树高 ; r为回归系数。
经 F检验 ,以上估测模型的相关程度均达到显
著或极显著水平。
3. 3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马尾松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表明 (表
3) :
(1)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的是 SI5 A3 Ⅰ组合 ,
为 181. 12 kg;最小的为 SI1 A2 Ⅲ组合 ,为 15. 73 kg。
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的是 SI4 A1 I组合 , 为
84. 49 t·hm - 2 ;最小的是 SI3 A3 I组合 ,为 8. 85 t·
hm - 2。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
11. 5倍和 9. 5倍 ,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
的大。
(2)在全部组合类型中 ,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
生物量大小排序为 :树干 >树根 >树枝 >树皮 >树
叶。树干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最大 , 为
48. 19% ~ 56. 82% ; 其次为树根 , 为 14. 10% ~
26. 32% ,变动幅度最大 ;树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为
12. 97% ~13. 22% ;树皮和树叶在生物量中所占比
例相差不大 ,但树叶所占比例最小 ,两者的比例分别
为 6. 42% ~8. 76% , 6. 10% ~7. 19%。
(3)在 Ⅰ、Ⅱ、Ⅲ 3种密度林分中 ,马尾松单株
生物量的变动范围分别为 18. 94~181. 12、17. 39~
31. 03、15. 73~24. 20 kg,变动幅度分别为 162. 18、
13. 64、8. 47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变动范围分别
为 8. 85~84. 49、31. 24~53. 53、40. 34~67. 88 t,变
动幅度分别为 75. 64、22. 29、27. 54 t。这表明马尾
松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变动幅度都是在低密度林分
中最大 ,在高密度林分中最小 ,且随着密度的增大 ,
变动幅度逐渐减小。
(4)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相同时 ,马尾松单株
各组分和马尾松林分的生物量与年龄呈正相关的趋
势 ,如 SI1 A2 I和 SI1 A3 I、SI2 A2 Ⅰ和 SI2 A3 Ⅰ、SI2 A1 I和
SI2A2 I、SI3A1 Ⅱ和 SI3 A2 Ⅱ、SI4 A1 Ⅰ和 SI4 A3 I、SI5 A1 I
和 SI5A3 I等组合 ,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仅增加幅
度因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差异而不同。
(5)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相同时 ,马尾松单株
各组分的生物量随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加 ,即立地
条件越好 ,生物量越大 ,如 SI1A2 I和 SI2 A2 Ⅰ, SI1 A2 II
和 SI2 A2 Ⅱ, SI1 A3 I、SI2 A3 Ⅰ、SI4 A3 I和 SI5 A3 I等
组合。
3. 4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所谓生物量结构特征是指林分各组分质量之间
或各组分质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 [ 9, 10 ]。包括 :
枝叶比 (BNR ) =W b /WL ;
643
第 3期 漆良华等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74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0卷
  枝叶指数 (BN I) = (W b + WL ) /W t ;
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 ( FC) =WL /W t ;
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 (STR ) =W s /W t ;
冠根比 (CRR ) = (W s +W b +WL +W ba ) /W r
上述指标用以反映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 ,都具
有特定的生物学意义 ,结构的合理性即反映生物群
落结构的合理性。
表 4 马尾松飞播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及净生产力
分级组
合代码
结构特征
BNR BN I FC STR CRR
净生产力 / ( t·hm - 2 ·a - 1 )
树干 树枝 树皮 树叶 树根 合计
SI1A2 Ⅰ 2. 07 0. 19 0. 06 0. 50 3. 14 0. 91 0. 24 0. 12 0. 12 0. 44 1. 83
SI1A2 Ⅱ 2. 11 0. 19 0. 06 0. 49 2. 91 0. 93 0. 25 0. 13 0. 12 0. 49 1. 92
SI1A2 Ⅲ 2. 13 0. 19 0. 06 0. 48 2. 80 1. 08 0. 29 0. 14 0. 14 0. 59 2. 24
SI1A3 Ⅰ 1. 97 0. 20 0. 07 0. 53 4. 14 0. 83 0. 21 0. 12 0. 11 0. 31 1. 58
SI1A3 Ⅱ 2. 05 0. 20 0. 07 0. 51 3. 48 0. 91 0. 24 0. 13 0. 12 0. 40 1. 80
SI2A1 Ⅰ 2. 12 0. 19 0. 06 0. 49 2. 97 0. 68 0. 18 0. 09 0. 09 0. 35 1. 39
SI2A1 Ⅱ 2. 11 0. 19 0. 06 0. 49 2. 91 1. 09 0. 29 0. 15 0. 14 0. 57 2. 24
SI2A1 Ⅲ 2. 10 0. 19 0. 06 0. 49 3. 00 2. 33 0. 62 0. 32 0. 30 1. 19 4. 76
SI2A2 Ⅰ 2. 07 0. 19 0. 06 0. 50 3. 23 0. 82 0. 22 0. 13 0. 10 0. 39 1. 66
SI2A2 Ⅱ 2. 08 0. 19 0. 06 0. 50 3. 18 1. 25 0. 33 0. 17 0. 16 0. 60 2. 51
SI2A2 Ⅲ 2. 11 0. 19 0. 06 0. 48 2. 86 1. 15 0. 31 0. 15 0. 15 0. 62 2. 38
SI2A3 Ⅰ 1. 95 0. 20 0. 07 0. 54 4. 51 0. 66 0. 16 0. 10 0. 08 0. 22 1. 22
SI3A1 Ⅰ 2. 03 0. 20 0. 07 0. 51 3. 50 0. 79 0. 20 0. 11 0. 10 0. 35 1. 55
SI3A1 Ⅱ 2. 11 0. 19 0. 06 0. 49 2. 89 1. 26 0. 34 0. 17 0. 16 0. 67 2. 60
SI3A1 Ⅲ 2. 07 0. 19 0. 06 0. 50 3. 22 2. 42 0. 64 0. 33 0. 31 1. 15 4. 85
SI3A2 Ⅱ 2. 06 0. 20 0. 06 0. 50 3. 27 1. 41 0. 37 0. 20 0. 18 0. 66 2. 82
SI3A3 Ⅰ 2. 07 0. 19 0. 06 0. 50 3. 12 0. 15 0. 04 0. 02 0. 02 0. 07 0. 30
SI4A1 Ⅰ 3. 92 0. 17 0. 04 0. 55 4. 65 3. 30 0. 80 0. 49 0. 20 1. 03 5. 82
SI4A1 Ⅱ 2. 10 0. 20 0. 06 0. 51 3. 12 1. 55 0. 41 0. 21 0. 20 0. 76 3. 13
SI4A1 Ⅲ 2. 10 0. 19 0. 06 0. 49 3. 02 1. 92 0. 51 0. 26 0. 24 0. 97 3. 90
SI4A3 Ⅰ 1. 85 0. 20 0. 07 0. 56 5. 72 1. 00 0. 23 0. 15 0. 13 0. 26 1. 77
SI5A1 Ⅰ 2. 08 0. 20 0. 06 0. 50 3. 24 0. 68 0. 68 0. 68 0. 68 0. 68 3. 40
SI5A3 Ⅰ 1. 82 0. 20 0. 07 0. 57 6. 10 1. 26 0. 30 0. 20 0. 16 0. 32 2. 24
  注 : BN I为枝叶指数 , FC为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的比值 , STR为干材与地上生物量比值 , BNR为枝叶比 , CRR为冠根比。
  从表 4可以看出 :枝叶指数 (BN I)、光合器官与
非光合器官比值 ( FC )和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
值 (S TR )在各分级组合中变化的幅度都不大。枝叶
指数 (BN I)稳定在 0. 19~0. 20的水平 ,说明在各类
型林分中枝、叶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相差
不大 ,较稳定 ;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 ( FC )为
0. 04~0. 07, FC值高表明林分光合作用强 ;干材与
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 (STR )在 0. 48~0. 57之间变
动 ,变化的主区间为 0. 49~0. 51,说明树干的生物
量占林分生物量的比例有所差别 ,但差别不大 ;冠根
比 (CRR )值的变动幅度较大 ( 2. 80~6. 10) ,这客观
上反映了马尾松飞播林所处立地条件的差异性和林
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区别较大。在各类型马尾松飞
播林中 ,枝叶比 (BN R )值在 1. 82~3. 92区间变化 ,
变化的主区间为 2. 00~2. 10。
研究表明 ,当 BN R值小而 FC值高时 ,林分结构
合理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林木叶面积大 ,可充分利用
光照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更加充足的养料 ,以满足自
身生长 ,进而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总生物量。在 23种
分级组合中 , SI1 A3 I、SI2 A3 I、SI4 A3 I和 SI5 A3 I这 4种
类型的 BNR值低 (均小于 2. 00) ,而 FC值较高 (均
为 0. 07) ,这表明该类林分密度较适当 ,林分结构协
调互利 ,生产潜力较大 ,在各组合分布的立地条件和
当前经济技术水平容许条件下 ,可作为丘陵地区马
尾松飞播林的一种经营模式。 SI4 A1 I组合 (BN R =
3. 92, FC = 0. 04)则须加以改造 ,开展综合经营技术
研究。
3. 5 马尾松飞播林的生产力
用“年平均净生产量 ”作为生产力的估测指标 ,
即各组分的生物量与林龄之比值 ,通常用下式表示 :
△W = (W a - W a - n ) / n
式中 : △W 是评价某一树种在某一时间内生产
力高低或立地条件优劣的主要指标 ; W a为单位面积
生物现存量 ;W a2n为 n年前单位面积生物量。根据马
843
第 3期 漆良华等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尾松飞播林的特点 ,分别取 n = 14、18和 30作为 3
种林分的平均年龄。从表 4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的
马尾松飞播林在不同立地类型和林分密度下 ,其林
分净生产力差异显著。 SI3 A3 Ⅰ类型林分净生产力
最小 ,为 0. 30 t·hm - 2 ·a - 1 , SI4 A1 Ⅰ类型林分净生
产力最大 ,为 5. 82 t·hm - 2 ·a - 1 ,是最小者的 19. 4
倍。树干的净生产力最大 ,为 0. 15~3. 30 t·hm - 2
·a - 1 ,而树叶、树皮均较低 ,尤其以树叶的净生长力
最低 ,为 0. 02~0. 68 t·hm - 2 ·a - 1 ,这主要是因为
林木每年都有大量的枝叶枯死凋落 ,使净生产力大
大减小。
马尾松飞播林分和各组分净生产力与杉木中心
产区湖南会同 11年生杉木 (Cunningham ia lanceola ta
(Lamb. ) Hook. )人工林平均生产力 (10. 67 t·hm - 2
·a - 1 ) [ 11 ]和江苏省 12年生湿地松 ( P. elliottii En2
gelm)人工林 (13. 97 t·hm - 2 ·a - 1 ) [ 12 ]相比要低得
多。由此可见 ,应对马尾松飞播林进行综合经营改
造 ,以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4 结论
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主要分布于 8≤SI≤16的
立地上 ,且大多处于 11~15、16~21、31~40 a 3个
年龄阶段。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大小排序为
树干 >树根 >树枝 >树皮 >树叶 ;树干生物量占总
生物量的比例最大 ,为 48. 19% ~56. 82% ,树根其
次 ,为 14. 10% ~26. 32% ,变动幅度最大 ,树枝生物
量所占比例为 12. 97% ~13. 22% ,树皮和树叶所占
比例相差不大 ,但树叶所占比例最小 ,分别为 6. 42%
~8. 76% , 6. 10% ~7. 19%。23种组合中 , SI1 A3 I、
SI2 A3 I、SI4 A3 I和 SI5 A3 I四类林分分布较合理、密度
较适当 ,生产潜力较大 ,可作为丘陵地区马尾松飞播
林的经营改造模式。
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的马尾松飞
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 SI4 A1 I林分净生产力最
大 ,为 5. 82 t·hm - 2 ·a - 1 , SI3 A3 Ⅰ林分净生产力最
小 ,为 0. 30 t·hm - 2 ·a - 1。在林分各组分净生产力
中 ,树干的净生产力最大 ,树叶的净生长力最小。
马尾松飞播林平均生产力比杉木、湿地松人工
林低很多 ,应进行综合经营改造。同时 ,开展马尾松
飞播林低质低效林分的改造与综合经营应综合考虑
林分年龄、所处立地条件和现实密度状况的差异而
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以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参考文献 :
[ 1 ] 漆良华 ,庞统 ,李志辉. 马尾松飞播林的养分循环研究 [ J ]. 中南
林学院学报 , 2003, 24 (1) : 32~35
[ 2 ] 李志辉 ,漆良华 ,柏方敏 ,等. 马尾松飞播林土壤肥力研究 [ J ]. 中
南林学院学报 , 2004, 24 (5) : 32~35
[ 3 ] 漆良华 ,李志辉. 马尾松飞播林综合经营专家模拟系统研制 [ J ].
林业科技开发 , 2005, 19 (3) : 30~32
[ 4 ] Cairns M A, O lm sted I, Granados J, et a l. Composition and
aboveground tree biomass of a dry sem i - evergreen forest on Mexico’
s Yucatan Peninsula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86: 125~132
[ 5 ] B rown S L, Schroeder P, Kern J 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 of the eastern USA [ 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 123: 81~90
[ 6 ] 丁贵杰 ,王鹏程.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
Ⅱ. 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 J ]. 林业科学研究 , 2001, 15 ( 1) :
54~60
[ 7 ] 李燕燕 ,樊后保 ,孙新.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
构 [ J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5, 25 (3) : 215~220
[ 8 ]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
养分循环特征 [ J ]. 生态学报 , 2004, 24 (10) : 2207~2210
[ 9 ] 林业部科技司.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 [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 1994
[ 10 ] Sotoo T, Madwgwick, H A I. ForestB iomass [ J ]. Forest Sciences,
1982 (2) : 298~303
[ 11 ] 潘维俦.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研究 [ J ].
中南林科技 , 1978 (2) : 2~14
[ 12 ] 汪企明. 江苏省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 J ]. 植物生态
学与地植物学报 , 1990, 14 (1) : 1~6
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