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Successive Planting on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of Different Age Plantations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207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630240)
作者简介: 范少辉( 1962  ) ,男,福建永泰人,研究员,博士.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5) : 560~ 567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3) 05056008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
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范少辉1, 盛炜彤1, 马祥庆2, 林开敏2, 卓仕安3, 张小泉3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
2福建农林大学森林资源和环境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1;
3福建省建瓯市林业委员会,福建 建瓯  353100)
摘要: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
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
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
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 1 代> 2 代> 3代, 其中 2 代 16 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
林林分生物量比 1 代下降 145% ~ 11 68% ; 3 代杉木比 1 代下降 17 44% ~ 6053% , 比 2 代下降
1623% ~ 55 31% , 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关键词: 杉木;栽植代数; 生产力;地力衰退
中图分类号: S79127    文献标识码: A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用材树种, 生长快, 材质
好,单产高,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近年
来杉木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阔叶林面积锐减,杉木越来越多地在同一林地上连续栽植, 多代
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出现了人工林经营的 第二代效应!, 随栽植代数增加,林分产量逐
代递减,土壤肥力下降,已严重影响了杉木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因此掌握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
工林生产力变化规律、揭示杉木人工林林地退化机制已成为当前林业科学研究中急需解决的
问题[ 1~ 11]。
虽然近年来有关杉木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的研究较多[ 1~ 4, 7, 12~ 17] ,但由于受研究方法、
条件及经费的限制, 加上林业地域的复杂性, 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杉木人工林林地退化机制,许
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林地上,通过
63块标准地的调查,对不同栽植代数序列( 1、2、3代)、不同地位指数序列( 14、16、18地位指数)
及不同林龄序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系统研究,以便深入系统
地比较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栽植
代数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揭示杉木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机理。本文为其系统研究
的部分内容。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代和2代杉木人工林样地设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建瓯市溪东林业采育场( 118∀~ 119∀ E,
26∀40#~ 27∀20# N) , 建瓯地处武夷山脉南侧,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7 ∃ ,年均降水
量1 670 mm,年均蒸发量为 1 4992 mm,年均相对湿度为 81%, 年日照时数为 1 8293 h。试验
地土壤为花岗岩上发育的山地红壤,坡度为 20∀~ 35∀,林下植被种类主要有苦竹( Pleioblastus a
marus( Keng) Keng f)、芒萁(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 Thunb) Bernh.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Lf) Sm)、黄瑞木( Adinandra mellatti ( Hooket Am) Benth)、五节芒(Miscanthus f loridulus( La
bill) Warb. )等。
3代杉木人工林样地设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 117∀57# E, 26∀28#N) ,溪
后属武夷山系南伸支脉, 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195 ∃ ,年均降水量为 1 669 mm,年
均蒸发量为 1 413 mm,年均相对湿度为 83%。试验地土壤是由细粒花岗岩发育的山地暗红
壤,质地中壤至重壤。林下植被主要有狗脊、五节芒、芒萁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花岗岩母质的林地上, 按栽植代数序列( 1、2、3代)、不同地位条件序
列( %、&、∋类地分别相当于 18、16、14地位指数)和林龄序列(幼龄林( 4~ 6 a)、中龄林( 10~
15 a)、成熟林( 25~ 30 a) )设置样地(表 1) , 每个样地 3个重复,共设 63个样地。
表 1 试验样地设置
栽植代数 14地位指数
4~ 6 a 10~ 15 a 25~ 30 a
16地位指数
4~ 6 a 10~ 15 a 25~ 30 a
18地位指数
4~ 6 a 10~ 15 a 25~ 30 a
1 ( ( ( ( ( ( ( ( (
2 ( ( ( ( ( (
3 ( ( ( ( ( (
  由于样地的选择同时受栽植代数、地位指数和林龄 3个因子的限制,在现实林分中难以
找到严格一致的样地,根据实际情况,选出的实际样地概况见表 2。
22  调查方法
221  林木生物量调查  在每个类型样地的林分内,设 400 m2 的标准地, 进行每木检尺及树
高测定,根据林分年龄及优势木高度确定地位指数, 每个样地重复 3次, 共调查 63块标准地,
在每个标准地内选择 2株平均木,按平均标准木法选择平均木,伐倒后将树干分成冠层和冠下
层,从下至上按 1 m或 2 m 区分段称取树干和树皮质量,分别求算冠层和冠下层质量, 每区分
段取底部 5 cm 圆盘 1个,穿过圆心将圆盘分若干等分, 并按等比例原则分别取冠层和冠下层
树干和树皮混合样品,枝和叶按叶龄1 a及 1 a以上分别称质量,树根以平均营养面分层挖掘,
分别按根兜、根直径> 1 cm、根直径< 1 cm 等级分层称质量。
222  林下植被生物量调查  在每个样地内, 设 5块 2 m ) 1 m样方, 调查林下植被生物量,
林下植被地上部分分草本和灌木称质量,地下部分不分草本和灌木称质量。
223  枯落物量调查  在每个样地内设10个 50 cm ) 50 cm的小样方, 分别收集杉木凋落物
561第 5 期 范少辉等: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和林下植被枯落物, 进行杉木凋落物和
林下植被枯落物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代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
其分配的影响
311  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栽植代
数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
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 不同发
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呈逐代下降
趋势(表 3) ,在 14地位指数条件下, 与 1
代杉木相比, 2代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
林 杉 木 平均 木 生 物 量 分 别 下 降
1313%、1236%和 3441%, 3代杉木分
别下降 5160%、6720% 和 5296% , 3
代杉木则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4428%、
6258%和 2829% , 2、3代各发育阶段杉
木林平均木生物量降幅分别为 1236%
~ 3441% 和 5160% ~ 6720%; 在 16
地位指数条件下, 与1代杉木相比, 2代
表 2  试验样地概况
样地号 林龄/
a
地点 地位指数
坡度/
(∀) 坡向 母岩
土层厚度/
cm
1幼14 6 溪东铁呈 14 28 西南 花岗岩 > 100
1幼16 6 溪东铁呈 16 30 西 花岗岩 > 100
1幼18 6 溪东铁呈 18 28 西南 花岗岩 > 100
1中14 11 溪东江营 14 28 西北 花岗岩 > 100
1中16 11 溪东江营 16 27 西北 花岗岩 > 100
1中18 11 溪东江营 18 28 西北 花岗岩 > 100
1成14 31 溪东铁呈 14 30 东南 花岗岩 > 100
1成16 31 溪东铁呈 16 30 东南 花岗岩 > 100
1成18 31 溪东铁呈 18 30 东南 花岗岩 > 100
2幼14 7 溪东吴丹 14 28 东 花岗岩 > 100
2幼16 7 溪东吴丹 16 28 东 花岗岩 > 100
2中14 12 溪东江营 14 27 西北 花岗岩 > 100
2中16 12 溪东江营 16 27 西北 花岗岩 > 100
2成14 31 溪东吴丹 14 20 西 花岗岩 > 100
2成16 31 溪东吴丹 16 20 西 花岗岩 > 100
3幼14 6 溪后伐木场 14 35 西南 花岗岩 > 100
3幼16 6 溪后伐木场 16 30 南 花岗岩 > 100
3中14 12 溪后蒙种坑 14 28 东南 花岗岩 > 100
3中16 12 溪后蒙种坑 16 27 西北 花岗岩 > 100
3成14 31 溪后楼坑岭 14 27 北 花岗岩 > 100
3成16 31 溪后楼坑岭 16 28 北 花岗岩 > 100
  注: 1幼14分别代表 1代幼龄林 14地位指数,下同。
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下降 406%、1710%和 2832%, 3代杉木分
别下降 4933%、5852% 和 3885%, 3 代杉木林则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4719%、4996%和
1468%, 2、3代各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降幅分别为 406% ~ 2832%和 3885% ~
5852%, 可见,杉木连栽后其平均木生物量积累速度明显变缓, 在立地差的林地上其生物量下
降更为明显。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组成差异不明显。随栽植代数增加, 不同发育阶段杉
木林平均木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略呈增加趋势,说明连栽有利于杉木根系生物量积累,这可能
与连栽林地肥力下降刺激杉木根系发育有关。在不同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
中,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均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系其次, 叶所占比例在幼龄林和中龄林时大
于枝,在成熟林时小于枝。在杉木各器官中, 随发育阶段的提高,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而
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
312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
量亦存在明显差异(表 4)。随杉木栽植代数增加,不同立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分生
物量呈逐代递减趋势,均表现为1代> 2代> 3代。在 14地位指数条件下,与 1代杉木相比, 2
代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林分生物量分别下降 1377%、928%和 716% , 3代杉木分别下降
5422%、7090%和 3041%; 3代杉木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4691%、6792%和2505%, 其中 2
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生物量降幅为 716%~ 1377% , 3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
量降幅为 3041% ~ 7090%。在16地位指数条件下, 与1代杉木相比, 2代幼龄林、中龄林及
56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表 3 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代数 地位指数
器官
名称
幼龄林
生物量/
(kg∗株- 1)
分配/
%
中龄林
生物量/
( kg∗株- 1)
分配/
%
成熟林
生物量/
( kg∗株- 1)
分配/
%
平均值
生物量/
( kg∗株- 1)
分配/
%
1代 14 叶 283 2054 376 956 735 439 465 632
枝 188 1364 284 722 1361 812 611 831
干 464 3367 2051 5215 10241 6113 4252 5781
皮 073 530 343 872 1587 947 668 908
根 370 2685 879 2235 2828 1688 1359 1848
(总量) 1378 10000 3933 10000 16752 10000 7354 10000
2代 14 叶 235 1963 318 922 380 346 311 597
枝 179 1495 187 543 493 449 286 549
干 399 3336 1784 5175 7154 6511 3112 5973
皮 073 609 336 975 786 715 398 764
根 311 2598 822 2385 2175 1979 1103 2117
(总量) 1197 10000 3447 10000 10988 10000 5210 10000
3代 14 叶 146 2189 133 1031 343 435 207 631
枝 076 1139 080 620 414 525 190 579
干 227 3403 663 5140 4783 6071 1891 5767
皮 042 630 099 767 699 887 280 854
根 176 2638 315 2442 1641 2082 711 2168
(总量) 667 10000 1290 10000 7880 10000 3279 10000
1代 16 叶 355 2254 322 722 650 360 442 551
枝 210 1333 236 529 1404 778 617 769
干 535 3397 2469 5533 11650 6457 4885 6086
皮 082 521 403 903 1579 875 688 857
根 393 2495 1032 2313 2759 1530 1395 1738
(总量) 1575 10000 4462 10000 18042 10000 8027 10000
2代 16 叶 308 2038 392 1060 548 424 416 688
枝 166 1099 239 646 613 474 339 561
干 552 3653 1856 5018 8423 6513 3610 5971
皮 095 629 356 962 1224 947 558 923
根 390 2581 856 2314 2124 1642 1123 1857
(总量) 1511 10000 3699 10000 12932 10000 6046 10000
3代 16 叶 179 2243 189 1021 406 368 258 566
枝 079 990 164 886 466 422 236 517
干 289 3622 913 4932 7396 6703 2866 6284
皮 040 501 123 665 817 741 327 717
根 211 2644 462 2496 1948 1766 874 1916
(总量) 798 10000 1851 10000 11033 10000 4561 10000
1代 18 叶 360 2018 312 659 550 261 407 443
枝 233 1306 301 636 972 462 502 546
干 650 3643 2684 5673 14939 7098 6091 6629
皮 124 695 380 803 1541 732 682 742
根 417 2337 1054 2228 3046 1447 1506 1639
(总量) 1784 10000 4731 10000 21048 10000 9188 10000
  注:为便于比较,根据杉木平均木年均生物量,用内插法把 14、16地位指数 1代 11年生、2年 7年生杉木平均生物量分别
换算成 12年生和 6年生。
563第 5 期 范少辉等: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表 4 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栽植
代数
地位
指数
器官
名称
幼龄林
生物量/
( t∗hm- 2)
分配/
%
中龄林
生物量/
( t∗hm- 2)
分配/
%
成熟林
生物量/
( t∗hm- 2)
分配/
%
平均值
生物量/
( t∗hm- 2)
分配/
%
1代 14 叶 913 2055 1072 956 805 439 930 821
枝 606 1364 809 722 1490 812 968 854
干 1496 3367 5845 5215 11214 6113 6185 5458
皮 235 529 978 872 1738 948 984 868
根 1193 2685 2505 2235 3097 1688 2265 1999
(总量) 4443 10000 11209 10000 18344 10000 11332 10000
2代 14 叶 752 1963 938 922 589 346 760 735
枝 573 1496 552 543 764 449 630 609
干 1277 3333 5263 5176 11089 6511 5876 5681
皮 234 611 991 974 1218 715 814 787
根 995 2597 2425 2385 3371 1979 2264 2189
(总量) 3831 10000 10169 10000 17031 10000 10344 10000
3代 14 叶 445 2188 336 1030 556 436 456 756
枝 232 1141 202 619 671 526 368 610
干 692 3402 1677 5142 7748 6070 3372 5592
皮 128 629 250 766 1132 887 503 834
根 537 2640 797 2443 2658 2081 1331 2207
(总量) 2034 10000 3262 10000 12765 10000 6030 10000
1代 16 叶 1118 2253 889 722 780 360 929 716
枝 662 1334 651 529 1685 778 999 770
干 1685 3398 6814 5534 13980 6457 7493 5775
皮 258 520 1112 903 1895 876 1088 839
根 1238 2495 2848 2312 3311 1529 2466 1901
(总量) 4961 10000 12314 10000 21651 10000 12975 10000
2代 16 叶 952 2039 1152 1059 904 424 1003 816
枝 513 1099 703 646 1011 474 742 604
干 1706 3653 5457 5017 13898 6513 7020 5710
皮 294 629 1047 964 2020 947 1120 911
根 1205 2580 2517 2314 3505 1642 2409 1959
(总量) 4670 10000 10876 10000 21338 10000 12294 10000
3代 16 叶 438 2243 496 1021 658 368 573 681
枝 249 990 431 887 755 422 478 568
干 910 3620 2397 4932 11982 6703 5096 6055
皮 126 502 323 665 1324 741 591 702
根 665 2645 1213 2495 3156 1766 1678 1994
(总量) 2514 10000 4860 10000 17875 10000 8416 10000
1代 18 叶 1112 2017 870 659 578 262 853 627
枝 720 1306 840 636 1021 462 860 632
干 2009 3644 7488 5673 15686 7097 8394 6171
皮 383 695 1060 803 1618 732 1020 750
根 1289 2338 2941 2229 3198 1447 2476 1820
(总量) 5513 10000 13199 10000 22101 10000 13603 10000
56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表 5 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年净生产量及其分配
栽植
代数
地位
指数
器官
名称
幼龄林
净生长量/
( t∗hm- 2∗a- 1)
分配/
%
中龄林
净生长量/
( t∗hm- 2∗a- 1)
分配/
%
成熟林
净生长量/
( t∗hm- 2∗a- 1)
分配/
%
平均值
净生长量/
( t∗hm- 2∗a- 1)
分配/
%
1代 14 叶 152 2054 089 953 026 439 089 1179
枝 101 1365 067 717 048 811 072 954
干 249 3365 487 5214 362 6115 366 4848
皮 039 527 082 878 056 946 059 781
根 199 2689 209 2238 10 1689 169 2238
(总量) 740 10000 934 10000 592 10000 755 10000
2代 14 叶 125 1956 078 920 019 345 074 1088
枝 096 1502 046 542 025 455 056 824
干 213 3334 439 5177 358 6509 337 4956
皮 039 610 083 979 039 709 054 794
根 166 2598 202 2382 109 1982 159 2338
(总量) 639 10000 848 10000 550 10000 680 10000
3代 14 叶 074 2183 028 1029 018 436 040 1173
枝 039 1150 017 625 022 533 026 762
干 115 3393 140 5147 250 6053 168 4927
皮 021 619 021 723 037 896 026 762
根 090 2655 066 2426 086 2082 081 2375
(总量) 339 10000 272 10000 413 10000 341 10000
1代 16 叶 186 2252 074 721 025 358 095 1118
枝 110 1331 054 527 054 774 073 859
干 281 3402 568 5536 451 6461 433 5094
皮 043 521 093 906 061 874 066 776
根 206 2494 237 2310 107 1533 183 2153
(总量) 826 10000 1026 10000 698 10000 850 10000
2代 16 叶 159 2041 096 1058 029 422 095 1199
枝 086 1104 059 651 033 480 059 745
干 284 3646 455 5016 448 6512 396 5000
皮 049 629 087 959 065 945 067 846
根 201 2580 210 2316 113 1642 175 2210
(总量) 779 10000 907 10000 688 10000 792 10000
3代 16 叶 094 2238 041 1012 021 364 052 1116
枝 042 1000 036 889 024 416 034 730
干 152 3619 200 4938 387 6707 246 5279
皮 021 500 027 667 043 745 030 644
根 111 2643 101 2494 102 1768 104 2232
(总量) 420 10000 405 10000 577 10000 466 10000
1代 18 叶 185 2013 073 663 019 266 092 1011
枝 120 1306 070 636 033 463 074 213
干 335 3645 624 5668 506 7097 488 5363
皮 064 697 089 808 052 729 068 747
根 215 2339 245 2225 103 1445 188 2066
(总量) 919 10000 1101 10000 713 10000 910 10000
565第 5 期 范少辉等: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成熟林杉木林分生物量分别下降 587%、1168% 和 145%; 3 代杉木分别下降 4932%、
6053%和 1744% , 3代杉木分别比2代杉木下降4617%、5531%和1623%, 2代不同发育阶
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降幅为 145% ~ 1168%, 3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降幅为
1744%~ 6053%。
同样,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分配也表现出与其平均木生物量组成相同的规律。
随杉木栽植代数增加,林分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说明杉木多代连栽刺激了杉木根系
发育。
313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及其分配  不同栽植代数对杉木人工林林分
净生产力有较大影响(表 5) , 随杉木栽植代数增加, 不同立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分
净生长量呈逐代递减趋势。在 14地位指数条件下, 与 1代杉木相比, 2代幼龄林、中龄林及成
熟林杉木林分净生长量分别下降 1365%、921% 和 709%, 3 代杉木分别下降 5419%、
7088%和 3024%; 3代杉木分别比 2代杉木下降 4695%、6792%和 2491% ,其中 2代不同
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净生长量降幅为 709% ~ 1365%, 3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长量
降幅为 3024%~ 7088%。在 16地位指数条件下,与 1代杉木相比, 2代幼龄林、中龄林及成
熟林杉木林林分净生长量分别下降 569%、1160% 和 143% , 3代杉木分别下降 4915%、
6053%和 1733% ; 3代杉木分别比2代杉木下降4608%、5535%和1613%, 2代不同发育阶
段杉木林林分净生长量降幅为 143%~ 1160% , 3代杉木降幅为 1733% ~ 6053%。同样,不
同代数杉木林叶、枝、干、皮、根的年均净生长量也表现出随栽植代数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说明
杉木多代连栽导致林分净生产力的明显下降,因此防止连栽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成为当前
人工林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  结论
( 1) 栽植代数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平均木生物量有明显影响。随杉木栽植代数增
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平均木生物量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 1代> 2代> 3代,说
明,连栽后杉木生物量积累速度明显变缓。
(2)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随栽植代数增加, 不同发育阶
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逐代递减,同样表现为 1代> 2代> 3代,其中在 16地位指数条件下, 2代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 1代杉木下降 145% ~ 1168%, 3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
比1代杉木下降 1744% ~ 6053% ; 3 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比 2 代杉木下降 1623% ~
5531%。同时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略有增加, 说明连
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杉木根系发育,这可能是杉木对其连栽林地肥力下降的一种反应。
( 3) 杉木多代连栽导致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的明显下降, 随杉木栽
植代数的增加,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净生长量呈逐代下降趋势。在 16地位指数条件下, 2
代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杉木林分净生长量分别比 1 代各发育阶段杉木林下降 569%、
1160%和 143%, 3代杉木比 1代杉木分别下降 4915%、6053%和 1733%,而且杉木叶、枝、
干、皮、根的净生长量也表现出与林分净生长量相同的规律。
56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参考文献:
[ 1] 方奇.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 J] .林业科学, 1987, 23( 4) : 389~ 397
[ 2] 邵锦锋.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 J] .江西林业科技, 1989(6) : 1~ 6
[ 3] 陈伦祥.融水县四荣公社杉木连栽对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广西林业勘察设计, 1983( 1) : 17~ 25
[ 4] 俞新妥.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9( 3) : 263~ 271
[ 5] 陈楚莹.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1990, 1( 2) : 97~ 106
[ 6] 周学金.杉木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 15( 3) : 44~ 49
[ 7] 杨承栋.杉木连栽地土壤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J] .林业科学, 1996, 32(2) : 175~ 181
[ 8] 盛炜彤.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M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5~ 19
[ 9] 马祥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21( 2) : 77~ 82
[ 10] 徐化成.关于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 J] .世界林业研究, 1992, 5( 1) : 66~ 71
[ 11] 俞新妥.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2, 12( 3) : 264~ 275
[ 12] 杨玉盛.不同栽植代数 29年生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J] .林业科学, 1999, 35(1) : 32~ 36
[ 13] 马祥庆,范少辉,刘爱琴,等.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6) : 577~ 582
[ 14] 范少辉,马祥庆,傅瑞树,等.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的比较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1) : 8~ 16
[ 15] 林光耀,范少辉,何宗明.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 2代杉木人工林 3年生林分生长影响的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 4) : 403~ 407
[ 16] 范少辉,廖祖辉,应金花,等.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 2代杉木 4年生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
( 2) : 169~ 174
[ 17] 盛炜彤,范少辉.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 6) : 629~ 636
Effect of Successive Planting on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of Different Age Plantations
FAN Shaohui 1, SHEN Weitongi , MA Xiangqing 2,
LIN Kaiming 2, ZHUO Shian 3, ZHANG Xiaoquan3
( 1. Th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Forestry, 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2.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001,Fujian, China;
3. Forestry Committee of Jianou, Fujian Province, Jianou  353100,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successive planting on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Cunnighamia lanceolata ) plantations
with different ages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 ion of different generation, age and site plantations in north
Fujian Province.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influ
enced significantly by planting generation. As planting generation increases, the biomasses of average tree and
stand and net stand productivity of plantations with different ages decrease. Their productivities were in the se
quenc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planta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plant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plantation.
Compared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plantation under index site 16, the stand biomass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plantations decrease from 145% to 1168% and 1744% to 6053% respectively. Stand
biomas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plantation decrease from 1623% to 5531% compared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plantation. Successive planting of Chinese fir results in significant decline of site product ivity.
Key words:Chinese fir; plant ing generation; productivity; soil degradation
567第 5 期 范少辉等: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