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
!"#$%&$%$(#)*
!!文章编号!$##$$&()""#$"##%#%(/#/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刘丽颖$! 贾志清$#! 朱雅娟$! 李!虹"! 杨德福.! 魏登贤.! 赵雪彬.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青海共和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2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青海 共和!)$.##%#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高寒沙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重
点项目v优良沙生植物抗逆性及其栽培技术试验研究v"k-"##(#)#*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作者简介$ 刘丽颖"$()"(#!女!吉林松原人!博士!主要从事退化土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P
#
通讯作者$ YE8?L$ I?8]Fh:8BP8:P:=
摘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 8#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
(
-值
(
$)
b值!
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
(
$.
G值!分析比
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 8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 $# %# :E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 8乌柳
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 "# :E和地下水补充的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 8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 $#
"# :E和地下水补充的 %# :E深处的土壤水分) . 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8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
明显高于 ( 8和 "% 8乌柳!( 8和 "% 8乌柳水分利用效率类似) 水分利用策略的分析结果表明$( "% 8乌柳处于
稳定时期)
关键词!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稳定氢同位素比率*稳定氧同位素比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中图分类号!4/$)P% 文献标识码!,
4#%(/K2()%/#%(7+ ,36"(7 /1&(341(" )%#$*2>&%-.&33(/($%;7(2&$
J,$7-(O#2&$! !&$7-#&R/,&$1(
5675=2H=01
$
! [6;8*=2>=01
$
! 8,7/(2V4(0
$
! 56,"01
"
! /;..
! :-6U$012G=(0
.
! 8,;9R4$2E=0
.
"$P<=7>?>@>6AB-6769>?B?:8>?A= 4>@D?67! G;?=676,:8D6EHABCA967>9H! i?=J;8?[A=J;6-6769>Y:A7H7>6E567689:; 4>8>?A=! +6?I?=J!$###($! G;?=8*
"P567689:; <=7>?>@>6ABCA967>9H!G;?=676,:8D6EHABCA967>9H!+6?I?=J!$###($!G;?=8*
.P48=D GA=>9ALYSK69?E6=>8L4>8>?A= ABi?=J;8?_9AO?=:6! [A=J;6!)$.##%! i?=J;8?! G;?=8#
;<2%/#1%$ ?(F=G)*$=F"@*=F( ?7A=6AB>;6E8?= 7;9@N 7K6:?67BA98BA967>8>?A= ?= ,LK?=648=DL8=D AB[A=J;6+87?=!
i?=J;8?_9AO?=:6P4>8NL6?7A>AK6>6:;=?F@6M87@76D >A>67>>;6
(
-8=D
(
$)
bO8L@6AB98?=! M6LM8>69! N98=:; SH
L6E8=D D?B696=>7A?LD6K>; AB%!(8=D "%H689ALD ?S)*$=F"@*=F( KL8=>8>?A=! 8=D >;6= >;6D?B696=:67ABE8?= M8
>697A@9:68EA=J>;6>;966?S)*$=F"@*=F( 7>8=D7M?>; D?B696=>8J67M6968=8LH]6DP,L7A! >;6
(
$.
GO8L@6ABL68O67
M87>67>6D >A6O8L@8>6>;6M8>69@766B?:?6=:H":7-# AB>;6?S)*$=F"@*=F( 7>8=D7PGAEK89?7A= AB
(
-8=D
(
$)
b
7;AM6D >;8>%H689ALD ?S)*$=F"@*=F( @76D >;6M8>69?= $# U%# :E7A?L?=B?L>98>6D B9AE98?=M8>69* (H689ALD ?S
)*$=F"@*=F( :A=7@E6D 96L8>?O6LHD66K 7A?LM8>69! ?=:L@D?=J"# :E?=B?L>98>6D B9AE98?=M8>698=D .# U%#! $%# :E96
KL6=?7;6D NHJ9A@=D M8>69* 8=D "%H689ALD ?S)*$=F"@*=F( @76D $# U"# :E7A?LM8>69?=B?L>98>6D B9AE98?=M8>698=D
%# :E7A?LM8>6996KL6=?7;6D NHJ9A@=D M8>69P0;6D?B696=:6ABL68B
(
$.
GO8L@68EA=J%! (8=D "%H689ALD ?S
)*$=F"@*=F( 7>8=D7M877?J=?B?:8=>* %H689ALD ?S)*$=F"@*=F( ;876S:L@7?O6LH;?J; :7-! M;69687>;8>AB(H689ALD
8=D "%H689ALD 7>8=D7M6967?E?L89P0;6M8>697A@9:68=D :7-7@JJ67>>;8>( U"% H6897ALD ?S)*$=F"@*=F( M87?=
7>68DHK69?ADP
=(+ >,/*2$ M8>697A@9:6* M8>69@766B?:?6=:H*
(
-*
(
$)
b*
(
$.
G
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寒干旱
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过渡区域) 共和盆地的土地沙漠
化面积达 $"*P/ l$#& ;E"!占盆地总面积的 ("3!严
重沙漠化面积每年仍以 #P$" l$#& ;E" 的速度扩
展+$, ) 流沙掩埋草场农舍!阻断公路交通!严重影
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逆转草地沙化进
程!恢复沙地植被!已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点)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当地天然及人
工林地内植物的生态功能性状!探索当地相关植物
对高寒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和对环境的改良作
用+" U&, *然而!还不了解当地植物主要利用的水分来
源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法判断当地的水资源条件是
否能够满足人工林生长的需要!从而确定人工林能
否在当地长期稳定地生长)
乌柳"?(F=G)*$=F"@*=F( 4:;=6?DP#是杨柳科"48L?
:8:687#柳属"?(F=G#植物!为灌木或小乔木!是当地
人工灌木林的主要造林树种) 乌柳为湿中生植物!
一般生长在地形部位较低!地下水位较浅的丘间地
或河流溪沟两岸) 乌柳耐寒!较耐风蚀沙埋和轻
度盐碱化!是良好的固沙树种+%, ) 青海省治沙试验
站自 $(*# 年起就在沙珠玉地区人工种植乌柳林!采
用纯林或乌柳中间锦鸡儿 "+(#(1(0( =0&$#C$B=(
f@8=J6>\PGPC@ #沙棘 ",=@@"@*($#*(C0"=B$
e?==P#混交林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恢复效
果)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乌柳育苗造林技术+*,及一
些生理特性!如叶片解剖结构+/, 蒸腾速率+), 水势
及电导率+(,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乌柳水分
利用方面的报道很少)
本文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比较人工乌
柳林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
壤水分!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比较它们的长期水
分利用效率变化!以了解乌柳对共和盆地高寒干旱
环境的适应机制!为人工乌柳林的保育和防沙治沙
实践中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P@A试验地点
研究地点是青海共和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站!位于青海共和盆地的沙珠玉地区!地理坐标为
((W&%X $##W.#XY!.*W#. .*WZ!海拔 " )/$
. )/# E) 该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年
均气温 "2& V!$ 月份平均气温 U$"2% V!/ 月份平
均气温 $&2* V!年平均降水量为 "&*2. EE!且季节
分配不均!干湿季非常明显!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
%(( 月份!年平均潜在蒸发量为 $ /$*2/ EE) 全年
大风日数平均为 %#2* D!最多可达 (/ D!风向主要为
西西北!年平均风速 "P/ E/7U$!最大风速可达
E/7
U$
!无霜期平均为 ($ D) 土壤主要有风沙土盐
土草甸土和沼泽土等) 当地的主要天然植物包括
灌木油蒿";#&$C=%=( "#B"%=)( f987:;P#和白刺".=(#2
=( &(014&"#4C+AN9P#!以及草本植物赖草 " 5$HC4%
%$)(F=04%"[6A9J?# 0]O6LP#等*人工植物包括乔木青
杨"Y"@4F4%)(&*(H(0( 56;DP#!灌木乌柳中间锦鸡
儿和沙棘等)
@P?A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共和站试验园区内林龄为 %("%
8的乌柳人工林) 在 % 8乌柳林内设置 )# El)# E
样地!在样地内设置 &个样方!样方面积 $# El$# E!
样方间隔$% E) 在( 8乌柳林内设置$## El.# E样
地!在样地内设置 &个样方!样方面积 $# El"# E!样
方间隔 $# E) 在 "% 8乌柳林内设置 %# El%# E样
地!在样地内设置 &个样方!样方面积 "# El"# E!样
方间隔 $# E) .个林龄乌柳样地的位置海拔生境
土壤平均株高冠幅造林方式和植被状况见表 $)
表 @A共和站试验园区内不同林龄的乌柳样地特征
项目
林龄a8
% ( "%
经度a纬度 $##W$.X"&P".sYa.*W$&X&$P))sZ $##W$.X%*PsYa.*W$%X#)P*&sZ $##W$.X%*P)%sYa.*W$&X#(P$*sZ
海拔aE " )/) " ))* " )))
生境 丘间地 丘间地 丘间地
土壤 细沙土"含黏土层# 细沙土"含黏土层# 细沙土"含黏土层#
平均株高aE "P$) .P)) %P.*
平均冠幅a"ElE# $P*/ l$P/# $P)* l$P/% "P%" l"P*)
造林方式
扦插造林!* 行 $ 带!带间距 "2/ E!
雨季抢播沙蒿中间锦鸡儿
扦插造林!( 行 $ 带!带间距 $% E!
带间栽种沙棘河坝柳
扦插造林!( 行 $ 带!带间距 $% E!
带间栽种沙棘河坝柳
伴生种 苔草!碱蓬 苔草!赖草!苦苦菜 棘豆!委陵菜!赖草
乌柳林总盖度a3 %% /% )%
伴生植被盖度a3 / .# )%
)(%
第 % 期 刘丽颖等$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PBA采样和测量方法
"##( 年 ) 月 $# U$$ 日!分别在 . 个林龄的乌柳
样地中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同时收集雨水和井水
"代替地下水#) 每种水样采集 . 瓶作为重复!采集
到的水样立即用封口膜密封在 ) Ee的玻璃样品瓶
中冷藏)
在不同林龄的乌柳样地的各个样方中分别选择
& % 棵生长旺盛的植株!在每个植株阳面的中部采
集 $ 段 & % :E长的枝条!除去树皮!保留木质部!
立即用封口膜密封在 ) Ee的玻璃样品瓶中冷藏) .
个林龄样地各采集 & 瓶作为重复) 在 %("% 8乌柳
样地的样方中分别挖 $##$%#"## :E深的土壤剖
面!土壤采样的深度分别为 $#"#.#%#$##$%#
"## :E!每层 & 个重复) 记录各层土壤质地"如细沙
土或黏土#!同时观察各林龄乌柳林细根根系的主要
分布深度) 各层的一部分土壤立即用封口膜密封在
) Ee的玻璃样品瓶中冷藏) 各层的另一部分土壤
分别用铝盒带回!用电子天平"#2#$ J#测量土壤湿
质量!在 $#% V的烘箱中干燥 "& ; 后!测量土壤干
质量!计算各层的土壤含水量"J/QJU$#) 土壤含水
量的测试在共和站的实验室内完成) 样品瓶中的土
壤和枝条木质部冷藏带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稳
定同位素比率质谱实验室!真空提取其中的水分!用
质谱仪"C?==?J8= 1,0-6L>8d8DO8=>8J6#测量雨水
井水枝条木质部水分和土壤各层水分的稳定氢同
位素比率"
(
-#和氧同位素比率"
(
$)
b#$
(
-c"
78E
a
7>D
U$# l$###w!
(
$)
b c"
78E
a
7>D
U$# l$###w
式中$
78E
是样品的重氢同位素之比"UO,#和
重氧同位素之比" $)ba$*b#!
7>D
是标准物质"标准
平均海水#的重氢同位素和重氧同位素之比+$#, )
检测方法$样品中含有的水分经真空系统提取
后密封于 " Ee玻璃瓶中!由 ,4.### 自动进样器吸
取 #P$
!
e液体注入 Ce,4\Y,$$$"\0进行高温裂
解生成Gb与"
!由-Ye0,d检测稳定同位素比率
值!每个样品连续检测 . 次!取第 . 次测定结果为实
验结果) 检测时的反应温度为 $ .)# V!载气流速
为 )# Ee/E?=U$) 标准样品连续测定精度$
(
-q
$2%w*
(
$)
bq#2"w)
在不同林龄的乌柳样地的样方中分别选择 &
% 棵生长旺盛的植株!在每株阳面的中部采集 "#
.# 片完全展开的健康叶片!混合作为 $ 份样品!每
个样地采集 & 份样品作为重复) 各样方叶片分别用
纸袋带回实验室!在 $#% V下杀青 $ ;!在 )# V下烘
"& ;!然后粉碎叶片!过 )# 目筛!用质谱仪测定稳定
碳同位素比率"
(
$.
G#)
(
$.
Gc"
K
a
7
U$# l$###w
式中$
@
是样品中碳元素的重轻同位素丰度之
比" $.G
K
a
$"
G
K
#*
%
是国际通用标准物质"_-+!美国
南卡罗来纳州的碳酸盐陨石#的重轻同位素丰度之
比" $.G
7
a
$"
G
7
#
+$$,
)
(
$.
G值测定原理$样品在 CL87;$$$" \0中高温
氧化还原为Gb
"
!质谱仪通过检测 Gb
"
中的 G得到
样品中的
(
$.
G的比率值) 样品检测方法是用锡杯
在百万分之一的天平称量后包好!进入元素分析仪
Ce,4\Y,$$$"\0检测) 主要试剂包括$三氧化二
铬"G9
"
b
.
#!还原铜"G@#和镀银氧化钴"GAba,J#)
反应温度为 (%# V!反应过程中载气流速为 )% Ee
/E?=
U$
) 标样的连续测定精度为$
(
$.
Gq#P"w)
@PCA数据统计和分析
土壤含水量各层土壤和植物枝条木质部水分
雨水以及井水的
(
-值
(
$)
b值以及叶片的
(
$.
G值
均用平均值r标准差表示) 利用 4_44 $*2#!通过单
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 . 个林龄乌柳林各层土壤含水
量的差异!各林龄乌柳木质部和土壤水分的
(
-值
(
$)
b值的差异以及不同林龄乌柳叶片
(
$.
G值的差
异是否显著"Yq#2#%#!如果显著!再通过 0@Q6H17
检验确定各层之间的土壤含水量乌柳木质部与土
壤水分的
(
-值
(
$)
b值或者不同林龄之间的差
异性)
"!结果与分析
?P@A不同林龄乌柳林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通过挖取土壤剖面时的观察!% 8乌柳林!
$
$##
:E深处的土壤为黏土!其余各土层为细沙土*( 8乌
柳林!$## $%# :E深处的土壤为黏土!其余各土层
为细沙土*"% 8乌柳林!"# $## :E深处的土壤为
细沙土与少量黏土的混合土!其余各层土壤均为
黏土)
% 8乌柳林的各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Yq
#2#%#!其中 $##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高!达
"$#2. J/QJ
U$
!显著高于其他土层"Yq#2#%#*%#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只有 $%2/ J/QJU$ "图
$,#) ( 8乌柳林 .#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为
".2# J/QJ
U$
*.# $%#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随着
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
((%
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高!达到 "&.2& J/QJU$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土层"Y
q#2#%#"图 $+#) "% 8乌柳林的表层"$# :E#含水
量最高!为 ."&2$ J/QJU$左右*随后土壤含水量逐
渐降低!直至 $## :E深处降为最低!为 */2" J/
QJ
U$左右*$## "##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增
大!"## :E深处的土壤含水量为 "&(2/ J/QJU$左右
"图 $G#)
图中以不同小写字母标记表示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Yq#2#%#
图 $!不同林龄乌柳林的土壤含水量
?P?A不同林龄乌柳的土壤和枝条水分的
(
-值的
变化
!!"##( 年 ) 月初共和站共记录到 . 次降雨!分别
是 ) 月 " 日")2. EE#!) 月 / 日")2% EE#和 ) 月 (
日".2% EE#!雨水的
(
-值分别为 " U)*2** r
#2#( #w! " U/P&/ r #2.( #w 和 " U&2#& r
#2"w) 乌柳生境附近井水的
(
-值为" U%/2$.
r#2)%#w!井水水面深 " . E)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值与其生境中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最接近"Yt#2#%#
"图 ",#) % 8乌柳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
水分的
(
-值与 "##( 年 ) 月 / 日 )2% EE降的雨水
的
(
-值接近"图 ",#!表明表层土壤水分主要来源
于降雨) % 8乌柳生境中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接近井水的
(
-值"图 ",#!表明地下水毛管上
升补充了土壤水分)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值与其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接近"Yt
#2#%#) ( 8乌柳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
壤水分的
(
-值与井水的
(
-值接近!各层土壤水分
的
(
-值与 . 次降水的
(
-值均相差较远"图 "+#)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值与其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接近"Yt
#2#%#) "% 8乌柳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
水分的
(
-值与井水的
(
-值接近!各层土壤水分的
(
-值与 . 次降水的
(
-值均相差较远"图 "G#)
图中以不同小写字母标记表示乌柳木质部水分与各深度土壤水分的
(
-值差异显著"Yq#2#%#
图 "!不同林龄乌柳的土壤和枝条水分的
(
-值
##*
第 % 期 刘丽颖等$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PBA不同林龄乌柳的土壤和枝条水分的
(
@T
b值的
变化
采样之前!共和站记录的 . 次降雨的雨水
(
$)
b
值分别为" U$"P%/ r#P#%#w!" U.P$* r#P#)#w
和"#P&. r#P#*#w) 乌柳生境附近井水的
(
$)
b值
为" U)P#% r#P$"#w)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
b值与其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
b值接近"图 .,#
"Yt#2#%#) % 8乌柳生境中 $# "#%# :E深处的
土壤水分的
(
$)
b值与 "##( 年 ) 月 / 日 )P% EE降
雨的雨水的
(
$)
b值接近!$## :E深处土壤水分的
(
$)
b值接近井水的
(
$)
b值"图 .,#)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
b值与其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
b值接近
"Yt#P#%#) ( 8乌柳生境中 $# "# :E深处的土
壤水分的
(
$)
b值与 "##( 年 ) 月 / 日 )P% EE降雨
的雨水的
(
$)
b值接近!.# %#$%# :E深处的土壤
水分的
(
$)
b值与井水的
(
$)
b值接近"图 .+#)
"% 8乌柳枝条木质部水分的
(
$)
b值与其生境
中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
b值接近"Yt
#2#%#) "% 8乌柳生境中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
b值与 "##( 年 ) 月 / 日 )P% EE降雨的雨水的
(
$)
b值接近!.#$##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
b值与井水的
(
$)
b值接近"图 .G#)
图中以不同小写字母标记表示乌柳木质部水分与各深度土壤水分的
(
$)
b值差异显著"Yq#2#%#
图 .!不同林龄乌柳的土壤和枝条水分的
(
$)
b值
?PCA不同林龄乌柳叶片
(
@B
G值的变化
!!图中以不同小写字母标记表示不同林龄乌柳的叶片
(
$.
G
值差异显著"Yq#P#%#
图 &!不同林龄乌柳叶片
(
$.
G值的变化
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的测量结果"图 表明$
乌柳叶片
(
$.
G值在不同林龄植株间存在显著差异
"Yq#2#%#) % 8乌柳叶片
(
$.
G值显著比 ( 8和 "%
8的高"Yq#2#%#!但 ( 8乌柳叶片
(
$.
G值与 "% 8
的差异不显著"Yt#2#%#) 乌柳叶片
(
$.
G值的范围
在 G
.
植物的叶片
(
$.
G值范围内 " U"#w
U.%w#!因此它是 G
.
植物!叶片的
(
$.
G值可以反
映它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
.!结论
BP@A不同林龄的乌柳生境中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乌柳的生境是丘间地!有较好的深层土壤水分
条件!所以 . 个林龄的乌柳林中土壤含水量均较高)
随着林龄的增长!浅层土壤"$# :E#水分含量有增加
的趋势!这与降雨的补充及林地内的植被盖度影响
有关) 乌柳成林后!其群落保持着较高的盖度!. 个
林龄的盖度分别为 %%3/%3和 )%3) 植被覆盖可
以减少阳光直射地面增加群落内湿度降低温度
等!从而降低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因此!随着林龄
的增大!土壤含水量的最高值也随之增大*而且!土
壤含水量峰值均出现在黏土层"$## "## :E#!这
与黏土的保水力高于沙土有关)
$#*
林!业!科!学!研!究 第 "% 卷
BP?A不同林龄乌柳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
差异
% 8乌柳主要利用 $# %# :E的土壤水分!这
部分土壤水分的
(
-值
(
$)
b值与 ) 月 / 日 )2% EE
降雨的雨水的
(
-值
(
$)
b值接近!即这部分土壤水
分主要由降雨转化而来!表明 % 8乌柳主要利用土
壤浅表层的天然降雨) 植物根系分布特点决定植物
的水分利用策略) 在降水驱动的干旱区生态系统
中!浅根系的植物以不定的降水为主要水分来
源+$", ) 根据挖取土壤剖面时的观察!% 8乌柳林根
系尤其是吸水根系"B
%
$ EE#主要分布在 $# %#
:E深处的土层!进一步验证了 % 8乌柳林主要利用
天然降水) 同时!由于 % 8乌柳木质部水分的
(
-
值
(
$)
b值与井水的值均差异较大!表明 % 8乌柳林
没有利用地下水!这就可能致使 % 8乌柳在缺水季
节受到一定的水分胁迫!导致其
(
$.
G值"" U"/2&"
r#2((#w#明显高于 ( 8和 "% 8乌柳) 因此!% 8
乌柳在尚未能够利用地下水之前!采取提高其水分
利用效率的方法来应对干旱胁迫)
( 8乌柳主要利用 "# %#$%# :E深处的土壤
水分)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
(
$)
b
值与 ) 月 / 日 )2% EE降雨的雨水的
(
-值
(
$)
b值
接近!.#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
(
$)
b值井水的
(
-值
(
$)
b值接近!表明 ( 8乌柳在利
用降雨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地下水) 根据观察!( 8
乌柳林的吸水根系"B
%
$ EE#主要分布在 $# $##
:E深处的土层!但在 $"# :E深处发现 Bt$# EE的
粗根) 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植株
地下生物量随之增加+$., ) 本研究中!相对于 % 8乌
柳林"平均株高 "2$) E#!( 8乌柳林"平均株高 .P))
E#的根系生物量可能更大!并且在土壤中分布更
深) 根系可以通过水力提升作用将深层土壤水分释
放到浅层干旱土壤中+$&, ) 乌柳根系的水力提升作
用可能是 ( 8乌柳林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
(
$)
b值均分别与井水的
(
-值与
(
$)
b值接近
的一个原因) 该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认)
因为可以同时利用降雨和地下水!( 8乌柳林比 % 8
乌柳林受到相对较小的水分胁迫!这从其
(
$.
G值
"" U"(P"& r#P%"#w#较低也可以表现出来)
"% 8乌柳主要利用 $# "#%# :E深处的土壤
水分!$#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和
(
$)
b值与 )
月 / 日 )2% EE降雨的雨水的
(
-值和
(
$)
b值接近!
.# "## :E深处的土壤水分的
(
-值和
(
$)
b值分
别与井水的
(
-值和
(
$)
b值接近!表明 "% 8乌柳同
样主要利用降雨和地下水) 观察发现$"% 8乌柳的
吸水根"B
%
$ EE#主要分布在 $# $## :E深处的
土层!这部分土壤为细沙土与少量黏土的混合) 在
一定范围内土壤越疏松!土壤密度越小!就越有利于
细根的发育+$%, ) 这就可能解释了 "% 8乌柳林细根
并没有随着林龄的增大与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继续
向更深土层发育) "% 8乌柳叶片
(
$.
G值"" U"(2."
r#2..#w#与 ( 8乌柳叶片
(
$.
G值类似!表明 "% 8
乌柳林也相对没有受到水分胁迫)
&!讨论
本研究在同一气候条件下进行!因此各林龄乌
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差异取决于林龄变化引起的对
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 乌柳在不同林龄的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的生存策略) % 8乌柳只能利用降雨而没
有利用地下水!采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当地
的半干旱环境*而 ( 8和 "% 8乌柳能够同时利用降
雨和地下水!受到相对较小的水分胁迫!水分利用效
率相对较低) 虽然由于林下土壤质地的不同!致使
"% 8乌柳林的细根并没有继续向更深土层发育!但
"%( 8乌柳叶片
(
$.
G值类似!表明 "% 8乌柳并没有
发生显著退化!这就说明 ( "% 8阶段的乌柳林正
处于稳定时期!能够同时利用降雨和地下水) 在筛
选适宜的固沙植物和设计种植密度时!植物水分利
用策略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研究表明!大面积种
植主要利用地下水的植物会导致其生境内地下水发
生不可逆转的亏缺+$*, *但是!在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不会造成对土壤
水分的过度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环境恶
化+$/, ) 因此!乌柳是否可以作为共和盆地沙化土地
治理的主要灌木进行大面积栽植!还需要对其耗水
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分析乌柳的根系分布及其
他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如枝条水势和液流等#)
参考文献!
+$, 杨世琦!高旺盛!隋!鹏! 等P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因素定量研
究+R,P生态学报! "##%! "% "$"#$ .$)$ U.$)/
+", 杨洪晓!卢!琦!吴!波!等P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
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R,P林业科学! "##&! "%#$ &% U&(
+., 齐雁冰!常庆瑞P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效应
影响+R,P水土保持学报! "##%! $( "*#$ U&.
+&, 李永华!罗天祥! 卢!琦! 等P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 $/ 种主要
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R,P生态学报! "##%! "% "%#$ ((& U(((
+%, 李耀阶P青海木本植物志+1,P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
"#*
第 % 期 刘丽颖等$青海共和盆地不同林龄乌柳林的水分利用策略
$") U$"(
+*, 王生录!杨红文P共和盆地高寒沙区乌柳造林技术研究+R,P青
海农林科技! "##" ""#$ $# U$$
+/, 董建芳!李春红!刘果厚!等P内蒙古* 种沙生柳树叶片解剖结构
的抗旱性分析+R,P中国沙漠! "##(! "( ".#$ &)# U&)&
+), 宋云民!包哈申P毛乌素沙地沙柳乌柳及旱柳蒸腾耗水变化规
律的研究+R,P林业实用技术! "##* "%#$ ) U$#
+(, 哈申格日乐!宋云民!李吉跃!等P水分胁迫对毛乌素地区& 树种
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R,P林业科学研究! "##*! $( ".#$ .%) U
.*.
+$#, 曹燕丽! 卢!琦! 林光辉P氢稳定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源的应
用与前景+R,P生态学报! "##"! "" "$#$ $$$ U$$/
+$$, 陈世苹!白永飞!韩兴国P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
中的应用+R,P植物生态学报! "##"! "* "%#$ %&( U%*#
+$", 4:;M?==?=J4! Y;L69?=J69RP` 8>69@76>98D6AB8=D AK>?E8L8D8K
>8>?A=7>AK@L76D9?O6= 89?D 6:A7H7>6E +R,PRA@9=8LABY:ALAJH!
"##$! )($ &*& U&)#
+$., 杨!稢!高清竹!李国强!等P皇甫川流域主要人工灌木水分生
态的研究+R,P自然资源学报! "##"! $/ "$#$ )/ U(&
+$&, 阿拉木萨!蒋德明!骆永明P植物根系水力提升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R,P干旱区研究! "##)! "% ""#$ ".* U"&$
+$%, 任安芝! 高玉葆! 王金龙P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 "?(F=G1"#B$V$2
_=# 的根系分布和冠层结构特征+R,P生态学报! "##$! "$
".#$ .(( U&
+$*, b;>6Z! fAN8f! jA7;?Q8M8f! $&(FS` 8>69@>?L?]8>?A= AB=8>@98L
8=D KL8=>6D >9667?= >;676E?89?D D6769>AB<==691A=JAL?8! G;?=8
+R,PY:ALAJ?:8L,KKL?:8>?A=7! "##.! $. ""#$ ../ U.%$
+$/, 李!鹏!赵!忠!李占斌!等P植被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
制研究进展+R,P西北林学院学报! "##"! $/ ""#$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