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nd Use and Landscape Dynamics in a Rural Area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11-06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CAF)基金项目( 1997~1999年)“热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研究”( 9786121)和
IDRC-CIFOR与 CAF 合作项目( 1995~1998年)“退化地改造及其社会经济手段研究”( 9686404)的部分内容。
第一作者简介: 周再知( 1963-) ,女,山东单县人,副研究员。
  文章编号: 1001-1498( 1999) 06-0599-07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周再知1 , 蔡满堂1 , 许勇太2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 2.国营南华农场国土科,广东徐闻 524149)
摘要: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
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 80年代, 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
增加, 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 破碎化指数增大, 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90年代, 一些斑块类
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 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
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 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
段性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 S731. 7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土地能否维持高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
能是密切相关的。乡村景观是由自然和人类经营斑块所组成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
制约, 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在斑块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变异
性[ 1, 2]。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类型涉及自然与人为控制两种环境, 无疑是乡村景观研究的重
点[ 3]。近年来, 国内外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上, 对不同景观类型开展景观格局研究已十分普
遍[ 4~ 6] ,多数注重大、中尺度的研究,而在小尺度热带乡村景观研究上,还不太多见。本文在小
尺度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随时间的变化,其目的是了解景观变化与人类经营活动和
经营策略之间的关系, 为合理制定乡村景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国营南华农场( 20°20′58″~20°28′47″N, 110°08′32″~110°16′10″E)位于雷州半岛南端, 广
东省徐闻县中部。地势东北部高, 西南部低,海拔50~170 m。坡度在5°以下, 属缓坡台地。土壤
主要为玄武岩发育的铁质砖红壤。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 7 ℃, 年平均降水
量1 580 mm。土地总面积5 954. 2 hm2 ,其中已开垦利用地5 909. 0 hm2。经营的主要经济作物
有甘蔗 ( Saccharum of f icinarum L. )、茶 ( Camellia sinensis ( L inn. ) O. Ktze )、咖啡 ( Cof f ea
arabica L. )以及热带水果, 经营的树种主要有橡胶树( H evea brasiliensis ( H. B. K. ) M uell. -
Arg. )、桉树( Eucaly p tus)和相思( Acacia)。全场拥有27个生产队, 人口5 100人。1995年农业生
产总值达5 568. 9万元。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6) : 599~605
For est Resear ch      
2 研究方法
2. 1 斑块类型的划分
参照国内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依据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营目的,将林网化景观区
域划分为二级系统。
第一级: 依据土地利用性质将其分为生产性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
第二级:对生产性用地, 依据经营目的、外貌特征和经营种类划分为8种斑块类型;对非生
产性用地划分为3种类型。即:
生产性用地:
( 1)橡胶林:橡胶—防护林带经营模式,以生产乳胶和用材为经营目的。
( 2)甘蔗地:甘蔗—防护林带经营模式。
( 3)用材林:桉树/竹—防护林带经营模式。
( 4)热作地: 热带经济作物单作用地,包括胡椒( Pip er nigrum L. )、菠萝( Anans comosus
( L . ) Merr. )、油茶( Camellia oleif era Abel)、咖啡、茶等。
( 5) 间作地: 指在橡胶林 (包括幼林和成熟林)内间种、套种热带经济作物, 如砂仁
( A momum villosum Lour. )、益智( Alp inia osyphylla Miq. )、菠萝、甘蔗、咖啡、茶等。
( 6)果园: 水果种植地, 主要品种包括山桦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 )、芒果(Mangif era
indica L. )、香蕉(Musa nana Lour. )。
( 7)庭园地:指庭院周围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包括菜地、自留地、牲畜园和苗圃。
( 8)空地:已开垦可利用,当年尚未种植作物的土地。
非生产性用地:
( 1)居民点:指场部、加工厂、生产队居民居住用地。
( 2)水域:指天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水体,包括河流、水库、坑塘。
( 3)荒地:难以利用的土地, 主要指荒石子地。
本文主要是在二级分类水平上进行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研究。
2. 2 景观评价基础数据的获取
土地利用图: 收集了研究区域1972、1985和1995年3个时期, 比例尺为1 20 000的土地利用
现状图。1972年的土地利用图是依据比例尺为1 6 000的黑白航片,以地形图为底图经转绘修
定而成。1985和1995年的图件,是在1972年图件的基础上,经现场调查,测量绘制而成。
图件数字化: 依据所划分的11种斑块类型, 以图斑为基本单位,利用 GIS ( Citystar V1. 5)
系统进行图件的数字化,绘制出3个时期景观斑块类型图。从所形成的矢量数据库中提取景观
类型的面积信息和周长信息,在 EXCEL5. 0软件下进行统计分析和景观评价指标的计算。
2. 3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
2. 3. 1 斑块大小与形状 斑块大小与形状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储量以
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是景观空间格局评价的主要参数, 斑块大小以斑块面积( km 2)表示。斑
块形状,通过斑块边缘的总长度和平均长度以及斑块的形状指数来反映。斑块形状指数采用以
下3种不同的方式测定:
60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 1)斑块内缘比( S) ,以周长( L )与面积( A )比值来表示。
( 2)形状系数( S c) ,即某一斑块周长与等面积圆周长之比值;比值为1, 说明该斑块为圆形,
值越大说明斑块周边长,面积小,形状复杂。表达式: S c= L / 2 A。
( 3)分维数( F ) [ 7, 8] : L≈A F/ 2,通过 log2 ( L / 4)与 log 2( A )的回归求出回归曲线的斜率,分维
数为该斜率的2倍。F 值范围为1. 0~2. 0, 1. 0代表正方形斑块, 2. 0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
斑块。
2. 3. 2 斑块密度与优势度
( 1)斑块密度(M ) : 为某类斑块类型的总斑块数目与景观要素类型总斑块数目的比值。
( 2)面积比例( P) : 为某类斑块类型的总面积与景观要素类型总面积的比值。
( 3)斑块优势度( D 0 ) :反映斑块在景观中的地位, 优势度值越大, 说明该类斑块在景观中
的地位越重要,对景观的支配作用越大。计算公式:
D 0= (M + P ) / 2×100%
2. 3. 3 景观多样性( H )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上的多样性,用以揭示景观的复
杂程度。在景观多样性的测定中,借助信息论中关于不定性的研究方法, 即在一个景观系统中,
景观要素类型愈丰富, 破碎化程度越高,其信息含量的不定性也就越大, 按 Shannon-Weaver 公
式计算出的指数也就越高。计算公式:
H = - m
i= 1
P ilog2 ( P i)
式中: P i 是景观类型 i所占面积的比例, m 为景观类型的数目。H 值越大,表示景观多样性越
大。
2. 3. 4 景观优势度( D ) [ 9] 优势度指数表示景观多样性与最大多样性的偏差。测度景观结构
中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支配景观的程度。优势度( D 值)大,表明景观只受一个或少数几个类型
所支配;优势度小,表示各种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大致相当。表达式:
D = H max+ m
i= 1
P ilog2 ( P i)
式中: H max= log 2(m) ,表示最大多样性指数。
2. 3. 5 景观均匀性( E ) 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之比值,即: E= H / H max。
2. 3. 6 景观破碎化指数( F r ) [ 10] 景观破碎化指数表明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在乡村景观
中,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与人为干扰有密切联系, 其表达式为: F r = [ ( N b- 1) / N t ]×100%。式
中, N b为景观类型中各类斑块的总数, N t 为景观中最大可能网格总数。
3 结果分析
3. 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特征
50年代初期, 南华农场被选定为雷州半岛发展133 300 hm 2橡胶林生产基地之一。大片的
土地被开垦,并逐渐种上了橡胶。到1972年底,橡胶林面积已扩大到5 120 . 2 hm2 ,平均斑块面
积达41 hm2。其斑块数目为125块,斑块密度43. 1% ,面积比例73. 6%, 构成了70年代的景观基
质。从表1可以看出,斑块内部及斑块类型间面积、周长差异显著。受劳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制
约,生产性用地主要开发了3种类型, 即橡胶林、用材林和庭园地,尚有63块共528. 1 hm2开垦闲
置的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构成了当时一种特殊斑块类型——空地。
601第6期         周再知等: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表1 土地利用与斑块基本指标
斑块类型 年份 斑块数/块 总面积/ hm2 斑块 面积/ hm
2
平均 最大 最小
斑块平均
周长/ km
橡胶林 1972 125 5 120. 2 41. 0 328. 0 0. 5 3. 021
1985 166 2 931. 0 17. 7 190. 6 0. 3 1. 863
1995 106 2 229. 0 21. 0 130. 0 0. 5 2. 010
甘蔗地 1972 - -   - - - -
1985 89 2 931. 0 4. 7 23. 1 0. 2 0. 984
1995 82 2 240. 0 27. 3 215. 6 0. 8 2. 475
用材林 1972 21 360. 7 17. 8 171. 9 0. 3 0. 314
1985 59 243. 4 4. 1 62. 3 0. 1 0. 727
1995 34 289. 9 8. 5 77. 4 0. 4 1. 258
热作地 1972 - -   - - - -
1985 64 163. 0 2. 5 12. 7 0. 3 0. 692
1995 12 25. 4 2. 1 5. 2 0. 5 0. 662
间作地 1972 - -   - - - -
1985 108 994. 2 9. 2 60. 2 0. 5 1. 390
1995 - -   - - - -
果 园 1972 - -   - - - -
1985 14 28. 4 2. 0 14. 0 0. 4 0. 532
1995 11 82. 4 7. 5 25. 9 0. 8 1. 216
庭园地 1972 26 109. 9 4. 2 20. 8 0. 6 0. 999
1985 85 150. 1 1. 8 15. 1 0. 1 0. 601
1995 43 142. 9 3. 3 17. 7 0. 4 0. 894
空 地 1972 63 528. 1 8. 4 44. 8 0. 6 1. 328
1985 30 29. 0 1. 0 4. 7 0. 1 0. 464
1995 - -   - - - -
居民点 1972 27 168. 0 6. 2 40. 7 0. 6 1. 049
1985 30 173. 9 5. 8 40. 7 0. 6 1. 000
1995 30 212. 6 7. 9 69. 6 1. 8 1. 145
水 域 1972 20 659. 1 33. 0 83. 5 2. 8 7. 574
1985 20 659. 1 33. 0 83. 5 2. 8 7. 574
1995 20 659. 1 33. 0 83. 5 2. 8 7. 574
荒 地 1972 8 9. 2 1. 1 2. 9 0. 4 0. 267
1985 8 9. 2 1. 1 2. 9 0. 4 0. 267
1995 8 9. 2 1. 1 2. 9 0. 4 0. 267
  由于橡胶树抗逆性差, 受台风、倒春寒、季节性干旱气候的影响, 保存率和产量较低,为提
高胶园抗灾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 80年代初农场确定“以胶为主, 以林保胶, 结合发展
多种经营”的政策,实行热带作物(如咖啡、茶叶、胡椒、砂仁、益智、菠萝、甘蔗、油茶等)单作的
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即在橡胶林和防护林内间种砂仁、茶叶、咖啡、菠萝等热带作物。此时期出
现了4种新型斑块类型,即甘蔗地、热作地、果园和间作地。到1985年,绝大部分空地已被其它类
型所替代; 斑块类型数和斑块数目由1972年的7种290块增加到11种673块,橡胶林和用材林斑
块总面积分别下降了74. 7%和48. 2%。
90年代随生产的发展,生产性用地得到充分利用,空地完全被替代。受农产品及橡胶市场
价格的影响, 一些热带作物及橡胶树的种植逐渐萎缩。在人为干扰下,间作地已消失。甘蔗地逐
60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渐占据优势。与1985年相比,橡胶林、热作地、庭园地面积分别下降了31. 5%、541. 7%和5. 1%;
甘蔗地总面积翻了5倍多,其最大、最小斑块面积达215. 6 hm2和0. 8 hm2, 分别比橡胶林提高了
65. 8%和60%。尽管甘蔗地的相对密度低于橡胶林, 但就面积比例而言, 已超出橡胶林。从当地
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及经营策略上看,甘蔗地将成为90年代乡村景观的基质。非生产性用地中,
水域和荒地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居民点面积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表1)。
3. 2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3. 2. 1 斑块形状、优势度变化 斑块形状变化:由表2可见, 3个时期斑块类型内缘比,除水域
和荒地两个类型保持不变外,其它类型是1985年高于1972年和1995年。说明1985年斑块类型具
有较小的平均面积。平均形状系数( S c)是对周长敏感的形状指数,反映斑块边界的复杂程度。3
个时期各类斑块类型形状系数均在1. 2~1. 5之间。由于水域的形状为狭长型,且边缘较复杂,
从而导致具有较大的形状系数( 3. 96)。
表2 不同时期斑块形状特征
斑块类型 1972年 1985年 1995年
S F Sc S F Sc S F S c
橡胶林 18. 12 1. 142 1. 508 30. 04 1. 142 1. 468 18. 46 1. 195 1. 478
甘蔗地 - - - 33. 85 1. 108 1. 397 16. 60 1. 187 1. 464
用材林 27. 45 1. 064 1. 481 46. 57 1. 069 1. 318 26. 79 1. 139 1. 394
热作地 - - - 40. 51 1. 116 1. 345 38. 39 1. 118 1. 345
间作地 - - - 25. 79 1. 202 1. 405 - - -
果 园 - - - 43. 95 1. 022 1. 231 23. 56 1. 158 1. 328
庭园地 32. 40 1. 171 1. 455 49. 20 1. 008 1. 392 35. 16 1. 218 1. 451
空 地 22. 19 1. 143 1. 386 35. 49 1. 174 1. 417 - - -
居民点 23. 78 1. 078 1. 279 24. 70 1. 066 1. 265 19. 77 1. 107 1. 265
水 域 33. 37 1. 115 3. 959 33. 37 1. 115 3. 959 33. 37 1. 115 3. 959
荒 地 53. 15 1. 321 1. 431 53. 15 1. 321 1. 431 53. 15 1. 321 1. 431
  为减少台风对橡胶林和热带作物的危害,区域内生产用地于60年代末期已全部实现林网
化管理。以长方形网格为基本单位进行土地的规划利用,是导致各类斑块类型形状简单,分维
数( F)较小的内在因素。3个时期斑块平均分维数在1. 0~1. 3之间,变化不显著。荒地的平均
表3 斑块类型密度(M )、面积比例( P)与优势度(D o) %
斑块类型 1972年 1985年 1995年
M P D o M P D o M P Do
橡胶林 43. 1 73. 6 58. 4 24. 7 50. 5 37. 6 30. 9 37. 8 34. 4
甘蔗地 - - - 13. 2 7. 2 10. 2 23. 9 38. 0 31. 0
用材林 7. 2 5. 2 6. 2 8. 8 4. 2 6. 5 9. 9 4. 9 7. 5
热作地 - - - 9. 5 2. 8 6. 2 3. 5 0. 4 2. 0
间作地 - - - 16. 0 17. 1 16. 6 - - -
果 园 - - - 2. 1 0. 5 1. 3 3. 2 1. 4 2. 3
庭园地 0. 9 1. 6 5. 3 12. 6 2. 6 7. 6 12. 5 2. 4 7. 5
空 地 21. 7 7. 6 14. 7 4. 5 0. 5 2. 8 - - -
居民点 9. 3 2. 4 5. 9 4. 5 3. 0 3. 7 7. 9 3. 6 5. 7
水 域 6. 9 9. 5 8. 2 3. 0 11. 4 7. 2 5. 8 11. 2 8. 5
荒 地 2. 8 0. 1 1. 5 1. 2 0. 2 0. 7 2. 3 0. 2 1. 24
603第6期         周再知等: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分维数最大, 这主要是由于荒地为自然、未受人类干扰的斑块类型,形状比较复杂的缘故。
斑块优势度变化: 1972年斑块类型间优势度(表3)差异显著,橡胶林的密度、面积比例占绝
对优势,优势度高达58. 4%, 其次为空地14. 7% ,其它类型斑块优势度不足10% ;到1985年, 斑
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尽管橡胶林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其它斑块类型,但与1972年相比,下降
了41. 1%,新出现的甘蔗地和间作地的优势度已超过10%。起支配作用的景观类型为橡胶林和
间作地; 1995年,甘蔗地斑块面积已超过橡胶林,其优势度由1985年的10. 2%增至31. 0%。热作
地优势度较1985年有明显下降。起支配作用的景观类型为橡胶林和甘蔗地。
3. 2. 2 景观破碎化、多样性及优势度的变化 破碎化: 景观的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
素的干扰,导致景观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所研究的区域,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干扰。1972年斑
块面积大、数目小, 其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小(表4) ; 1985年随斑块数量的增加,斑块密度增
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趋于复杂。1995年农场砍伐了大片纯胶林和间作胶林,用于发展甘蔗
种植,许多小斑块被合并为单一类型大斑块,斑块数目明显减少,破碎化指数随之降低。
  多样性和优势度: 景观的多样性大
小取决于斑块类型数量多少以及各类斑
块类型所占比例的均衡性。多样性的大
小影响着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
性,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稳定
性,在景观的规划利用上应特别加以重
视。表4表明, 1972年的景观多样性为最
低。1985年景观多样性显著增加,即
表4 景观评价指标的比较
年份 斑块密度/
(块km- 2) 分维数
优势度/
%
多样性
指数
均匀性
指数
破碎化
指数
1972 4. 17 1. 132 43 0. 414 0. 49 0. 047
( r2= 0. 902)
1985 11. 6 1. 182 36 0. 686 0. 66 0. 13
( r2= 0. 936)
1995 5. 82 1. 220 34 0. 618 0. 65 0. 065
( r2= 0. 900)
从1972年的0. 414增至1985年的0. 686,主要是“多种经营”政策确定和执行得力。90年代初, 随
橡胶、咖啡、砂仁等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下降及食糖价格的上升,农场的生产经营策略随之转移。
1993年制定“压胶、下树、上甘蔗”的经营方针,在一些较干旱的生产队砍伐胶树、防护林带和用
材林,大面积种植甘蔗, 1995年景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景观优势度变化亦呈现出下
降的趋势,即从1972年的43%降至1985年的36% , 1995年的34%。可见乡村景观的多样性、优势
度随土地经营政策和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4 结论与建议
  ( 1) 1972~1995年间,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类型数目及斑块总数目由1972
年的7种类型290块增至1985年的11种673块,而后降至1995年的9种343块,表明景观的破碎化
程度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不同时期斑块景观比例优势地位各不相同, 1972年占绝对优势的
斑块为橡胶林; 1985年为橡胶林和间作地; 1995年为橡胶林和甘蔗地。3个时期,荒地、间作地及
庭园用地斑块平均分维数在1. 2以上,表明这3种斑块类型较其它斑块类型复杂。从总体景观水
平上看, 1972年景观优势度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低; 1985年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多样
性增加; 1995年景观多样性下降。
( 2) 80年代初期,农场“以胶为主”, 以林保胶,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政策促进了土地利用
结构的调整, 景观多样性不断增加。90年代初,受市场及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在农场“压胶、下
树、上甘蔗”的政策影响下, 大面积橡胶林及防护林带被砍掉由甘蔗取而代之,间作地、热作地
60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12卷
逐渐消失, 景观多样性明显下降。从乡村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
策的导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动态变化的根源。
( 3)在土地的利用上,正确地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对
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促进乡村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Forman, R T T ,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M ]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6.
[ 2] Burgess R L , S harper D M. Forest island dynamics in man-dominated landscape[M ] . New York : S pringer-Verlag, 1981.
[ 3] T urner M G. Landscape changes in nine rural counties in Georgia[ J ] .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90, 56( 3) : 379~386.
[ 4] 肖笃宁,赵羿.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 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 5] 傅伯杰.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J] .生态学报, 1995, 15( 2) : 113~120.
[ 6] Jam es D W , Douglas J N. Mapping and analyzing landscape pat terns[ J] . Landscape Ecology, 1994, 9( 1) : 7~23.
[ 7 ] Burrough P A. Principl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land resources assessment [ M ]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 8] Gardner R H, Milne B T , T urner M G, et al. Neut ral models for analysis of broad-scale landscape pattern [ J ] . Landscape
Ecol. , 1985, 1: 19~28.
[ 9] O′Neill R V, Krummel J R, Gardner R H, et al.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 tern[ J] . Landscape Ecology, 1988, 1: 153~162.
[ 10] Monmonier M S . Measures of pat tern complexity for choropleth m aps[ J] . Th e American Gartographer , 1974, 1( 2) : 159~
169.
Land Use and Landscape Dynamics in a Rural Area
ZHOU Zai-z hi
1, CAI M an-tang
1 , XU Yong -tai
2
( 1. T h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 in a;
2. Nanhua S tate Farm, Xuw en 524149,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Chang ing pat tern of land/ land cover w ere studied in Nanhua State Farm in the
southern China f rom 1972 through 1995. Land-cover maps of three periods ( 1972, 1985, 1995)
w ith scale of 120 000, derived f rom aerial photographs and field surv eys, were collected. Land-
cover categories ( or patch types) were digit ized by using digital inst rument with the assista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GIS) . Landscape pat terns were quantified by using some indices
and measures. Patch types and numbers were increased from 1972 to 1985, then declined form
1985 to 1995. Higher dominance and low er diversity and evenness characterized the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in 1972. In 1985, landscape pattern was great ly changed w ith high diversity and
fragmentat ion. U p to 1995, some patch types has disappeared, and the declining t rend of diversity
and dominance displayed. By quant ify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 terns of land-cover change,
an attempt w as made to show how the landscape in rural area w as controll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 rateg ies.
Key words: rural area; land use; landscape pattern
605第6期         周再知等: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