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k Seedling Density and Seedling Yield and Quality

柚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全 文 :林 业科学研 究 1 9 9 5 , 8 (4 ) : 3 5 1 ~ 3 59
F o re st R e sea rc h
抽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
邝炳朝 郑淑珍 匡函巫{
摘要 采用生物数学方法 , 研究了抽木育苗密度与小棒褪苗的生长 、棒褪状主根段的形成 、单
位面积苗木产量与质量等关系 。 用指数函数 、幂函数 、对数函数等 10 种曲线方程 , 建立了 35 个数学
模型以描述其复杂的关系 . 经分析揭示出 : (l) 在一定的育苗密度下 , 土壤肥力较高的尖峰点 , 苗木
地上 、地下部分生长与产苗量远不如土壤肥力低的广州点 , 其差距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 主因是点
间水热协调性质与日照长短的差异所致 ; (2) 依不同地点生态因素的差异来调控育苗密度 , 以提高
苗木产量和质量远比在同一地点延长育苗时间更为有效 ; (3) 调控好育苗的最适密度 , 就可取得最
好的苗木产量与质量 。 尖峰点和广州点适宜的育苗密度分别为 10 ~ 2 0 株/ m , 与 3 0 0 ~ 4 0 株 /
m Z
。 两地相差约 3 ~ 4 个密度级(5 0 株 / m Z 为 I 级 ) 。
关键词 抽木小棒褪苗 、 育苗密度 、 苗木产量
我国袖木 (T ec ton a g ra n dl’: L . f. )传统的分床移植育苗法着眼于地上部分的生长 , 以 1 年
生苗高达 10 。m 以上 , 根颈直径大于 2 . 5 。m 为国家 I级苗标准 [l, 2〕, 而袖木人工林分的质量
并不随苗木径级的增大而提高 [3. ‘〕。 世界热带区各国营造抽木人工林多用小棒褪苗 (stu m p )” 。
其培育技术着重于促进棒褪状主根段 的形成 , 单位面积产苗量相当我国传统分床苗的 4 一 6
倍 , 经济效益提高 5 . 2 倍 [aJ 。 本文旨在我国的自然条件下 , 研究育苗密度对小棒褪苗生长 、苗木
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
1 苗圃的 自然条件
1
.
1 海南省乐东县尖峰岭 (简称 JF )
位于 18 0 4 2 ‘ N , 1 0 8 0 4 9 , E , 海拔 6 9 m 。 属热带季风气候带 。 年均温 2 4 . 1 ~ 2 5 . 0 ℃ , ) 1 0 ℃
积温 8 5 49 一 9 1 10 ℃ , 年雨量 1 3 0 一 2 0 0 m m 。 土壤为砖红壤冲积土 、沙壤质 , 下层含沙砾与
卵石 , p H S . 7 ~ 5 . 8 ,腐殖质含量 0 . 8 % ~ 1 . 9% , 代换盐基总量 6 . 1 ~ 7 . 5 c m ol (+ )k g 一 ‘ , 盐基饱
和度 7 7 . 2 % ~ 8 3 . 7 % 。
1
.
2 广东省广州市龙眼洞 (G Z )
位于 2 3 0 0 6 ‘ N , 1 1 3 0 1 8 ‘ E , 海拔 4 9 m 。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 年均温 2 1 . 8 ℃ , ) 10 ℃积
温 7 74 1 ℃ ,年雨量 1 6 38 m m 。 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 , 轻粘壤土 , pH 4 . 5 , 腐殖质含量 1 . 6% 一
2
.
5 %
, 代换盐基总量 0 . 9 3一 1 . 8 2 e m o l(+ )k g 一 ’ , 盐基饱和度 1 2 . 5 %一 1 6 . 4 % 。
1 9 9 4一 0 8一 2 2 收稿 。
邝炳朝研究员 , 郑淑珍 ,医函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 0 5 2。) 。
, 本文为“七五 ”攻关项 目“抽木种源选择研究 ”课题配套技术试验内容之一 。林明平 、孙玉香 、陈美红等同志分别参与部
分育苗与调查工作 ; 潘一峰先生协助作计算机运算 , 谨致谢意 .
1 )s tu m p 是国外抽木造林使用的栽植材料 , 是根颈以下状若棒褪的小段主根 , 与我国传统的切干苗有很大 区别 , 故译为
小棒褪苗 。
3 5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2 研究方法
2
.
1 种子处理
用石灰水浸沤法处理种子 , 按常规准备圃地 。 设 25 ~ 4 50 株 / m Z 的 9 个育苗密度级 , 4 重
复 、随机排列 。 1 9 8 5 年 5 月播种 ; 1 9 9 1 年又在广州补做了 2 0 ~ 6 0 株 / m , 的 4 个密度级 。 以公
斤粒一 1 2 5 0 、场圃发芽率 60 % 、成苗率 95 %等参数计算播种量 。 考察指标为苗高 (H ) ,根颈直
径 (D 。 ) , 主根长度 (材尺L ) , 棒褪状主根段直径 (D st , 主根重 (材尺w ) , 棒褪苗重 (S tP W )占全根
重 (R T W )与全苗重 (: d 二 )的百分率 , 单位面积产苗量 (Y衬 、合格苗百分率 (Y 。 )和苗木质量
(G st 一 D st / D 。 , 即棒褪发达程度 ) 。 对根系各指标的测定 , 是从各密度级 (De n) 中按 D 。径级取
样 , 每 1 径级样品不少于 10 株 , 进行全根挖掘 、冲洗与测量 。
2
.
2 数据处理
用生物数学法进行归纳 、拟合 、建模 ,对模型进行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与丫 检验 。
2
.
3 苗期管理
采取 : (l) 密度调节 , 按设计要求于胚苗期进行疏密补稀 ; (2 )节制水肥 , 育苗全过程不施
肥 , 当苗高达 5 一 1。。m 后节制淋水 , 以晴天午后不出现较重的萎蔫为度 ; (3) 剪梢 ,仅施于极少
数的 “霸王苗” , 以解救被其压制的苗木 。
3 试验结果
3
.
1 育苗密度与苗高和根颈直径的关系
此类关系表现为带截距 CO 的幂函数 、指数函数 I 型和幂函数回归方程 :
y 一 a · 犷 + CO (l )
夕 = a · e ‘/ x (2 )
y 一 a · x ” (3 )
以苗高 、根颈直径为 y 变量 , 密度为 x 变量 , 经实测数据拟合得 3 组模型 (表 1 ) , 其适合性 F 值
与卡方检验见表 6( 下同) 。 分析表 明 : ¹ 苗高 、根颈直径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 并与地点间的
“环境容纳量 ”有关 : De , : 一 10 ~ 150 株 / m , 视作各模型的环境容纳量渐趋饱和的起点 , 此前苗
表 1 育苗密度与苗高 、根颈直径生长 的关系
及 , , (N / m Z )
5 0 10 0 15 0 20 0 30 0 40 0 5 0 0 6 0 0 数学 模型 ¹º平均值
苗木天长生数
地点模型编号
nOJ一b240
6 20
2 10
::

; ::
7 17
7 27
7 15 0 13
.
7 13
23
.
6
28
.
3
D o
::
12
22
27
5 11
.
8
5 21
.
9 ;:
.
:
9 32
.
3 26
.
5 26
.
2 :; :
16
.
02
27
.
27
32
.
0 0
Y = 8 9 5
.
70 了一 1 0 3+ 10
Y = 20
.
37e 2, 4 , 5 / r
Y = 28
.
8 4e 26
·
186 / z
JFGZJolO:G0s
( e m )
240
6 20
2 10 :;
0
.
7 2
1
.
0 1
1
.
0 7
0
.
48
0
.
6 2
0
.
7 2
0

38
0
.
46
0
.
57
0
.
19
0
.
20
0
.
29
0
.
1 7
0
.
1 7 :
.
::
G o ‘ G Z 0
.
26 0
.
5 4
Y 一 7 . 118 了一o · 5. 5
Y = 15
.
g l0 ) 一o
·
7 0‘
Y = 9
.
6 7 3了 一0
·
5 63一注 : ¹ 各方程的卡方 检验与 方差分析 见表 6( 下同 ) ; º 各模型平均值包括 De n 一 350 、 45 0 、 5 5。三个未列表的数值 (下同 ) 。 N 一株数 ( 以下表 、图中亦同 ) 。
4 期 邝炳朝等 :抽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高 、根颈直径变化急剧 , 此后则变化缓慢 ; De n ) 3 0 株 / m Z 时变化渐趋极限 。 º 模型间的差异
表明 , J0 1模型的环境容纳量较 G o 3模型的为窄 , 密度对苗高 、根颈直径的调控作用比 G o 3模型少
3~ 4 个密度级 ; (3 )J0 2模型反映的是苗木生长时间比 G0 3模型延长了近 2 倍 , 但其苗高 、根颈直
径的生长水平仍低于 G o 3模型 (表 1、图 1、 2) 。上述两点 , 揭示出在一定的育苗密度条件下 , 土壤
肥力高的海南尖峰试点 , 苗木的高 、径生长低于土壤肥力差的广州试点 。 主因是尖峰点春夏干
旱 、气温高和水热失调 (管理上又节制淋水 ) , 土壤肥力未能充分利用 ;广州点则春夏期间水热
比较协调 , 弥补土壤肥力的不足 , 且纬度较尖峰点高 , 日照延长 , 有利于苗木生长 。 若在苗期管
理上对尖峰点的苗木进行适当灌溉 , 当可改变上述状况 。
3
.
2 育苗密度与苗高 、径增长率的关系
在广州 、尖峰试点 , 不同的育苗时间相互比较时 , 苗高 、根颈直径的增 长率 (△h/ H : , o d /
、2、.了、、2乃咔‘a几卜U廿r、了产‘、
D
0 2
)随密度呈逻辑斯谛 ( L o gl s ti c )方程 [6] 、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 I 型回归方程分布 :
y 一 K / (1 + ea 一加 ) 或 ln (K 一 y )/ y
y 一 a + b · In x
y 一 a · e hx
式中 K 是在 x 相当大时 , y 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 以苗高 、径增长量为 y 变量 , 密度为 x 变量 , 以
实测数拟合出如下模型 (表 2 ) 。 各模型反映出育苗密度 、时间及地点间主生态因子与苗高 、径
增长率 的复杂关系 : ( 1 )J , 。模型的根颈直径增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下降 , 其余 5 种模型的高 、
径增长率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增 加 ; ( 2) 当 D en > 10 株 / m , 时 , G JO 。 、G Jl l模型便渐趋极限 ;而其
余 4 组模型随密度的递增而增加 , 至 De n > 2 50 株 / m Z 才开始减弱 ; ( 3) G JO : 、 G JI 工模型总体平均
值为 1 08 . 58 %与 52 . 83 % , 分别 比 J 0 7 、J , 。模型高出 4 . 8 %与 21 3 . 7 % , 表 明两地点的环境容
纳量差异起了重要作用 , 而构成环境容纳量的主生态因素的差异已如 3 . 1 节中所述 (表 2 , 图
3

4 )

表 Z H 、 D 。 在两个地点 (J F 、 G Z) 与不同生长时间 (t )下增长率的比较
肠, : (N / m Z )
2 5 50 10 0 15 0 2 0 0 2 5 0 3 0 0
乙h / H Z
3 5 0 4 00 5 0 0 6 00 平均 数 学 模 型
( 写)
种型比两模较的模型编号
J
oZ 一J。: 4 9
.
7 5 2
.
9 5 9
.
1 6 4 9 7 0
-
8 1 0 2
.
7 4
.
9 7 8
.
8 8 2
.
2 8 4
.
9 8 8
.
8 9 1
.
3 7 4
.
9 9 Y 一 不藻石丽不不丽矶
G
o 3 一 J。一 6 7
.
4 7 3
.
0 8 3
.
8 9 3
.
1 10
.
0 1 1 6
.
1 1 2 0
.
8 1 24
.
5 1 2 9
.
4 1 32
.
0 10 8
.
5 8 y 一 石不石丽不不丽丽
G
o 3 一 Jo Z 7
.
1 3
.
0 17
.
3 19
.
0 1 9
.
1 2 0
.
5 2 0
.
2 1
.
2 2 1
.
4 2 1
.
7 2 1
.
9 1 9
.
0 1 Y 一 2 2 . 9 6 2 o e 一 28 · 6 0 0 /才
07贬09J习刃
Od / D
。: (% )
JJ
l o J
。: 一Jo; 5 1
.
2 4 0
.
2 2 9
.
3 2 2
.
G Jl l G
。。一 Jo4 4 6
.
7 4 8
.
5 50
.
5 5 1
.
G J1 2 G o ‘一Jos 一 6 . 2 6 . 2 18 . 6 2 5 .
1 8
.
4
5 2
.
5
3 0
.
9
1 4
.
9
5 3
.
2
3 4
.
9
::
.
:
9
.
6 7
.
5 3
.
5 4
.
2 5 4
.
6 5 5
4 0
.
9 4 3
.
3 4 7
1
.
0 6 1 6
.
8 4
5 5
.
9 5 2
.
8 3
5 0
.
5 3 2
.
6 8
y = 10 1
.
8 98一 15 . 7 63 1叮
Y = 35
.
5 5 9 了 0
.
0 5。 。
Y = 一 63 . 62 5 + 17 . 84 6 1叮
3
.
3
3
.
3
.
1
育苗密度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密度与主根长度和主根段直径的关来 此类关系与苗高 、径和密度的关系相似 , 是随
密度的递增而降低 , 用相同方程 ( 3 ) 、 ( 1 ) 、 ( 2) 表达 (表 3 ) 。 主根段直径分析结果 : ( l) G , 。模型>
J
: ,模型> Jl。模型 , 表明地点间的差异为 9 . 1 % ~ 28 . 6 % ; ( 2 )J , 5模型 > JI ; 模型 , 即延长 1 . 5 倍育
3 5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苗时间主根段直径增加 1 7 . 9纬(表 3 , 图 5 、 6 ) 。 各模型间相互 比较的增长率 (。J ‘/ 刀以 2 )可用
(4 )

(5) 方程与如下方程表达 :
l /夕 = a + bx (7 )
拟合的各模型与根颈直径增长率的 3 组模型的趋势与特点一致 , 唯随密度的增减程度有别 (表
3
、图 7 ) 。
表 3 育苗密度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D ‘, (N / m Z )
2 5 5 0 1 0 0 15 0 20 0 2 5 0 3 00 4 0 0 5 0 0 60 0 平均 数 学 模 型
入了尺L (em )
地点模型编号
J13 JF 2 40 1 13
.
5 8 7
.
1 6 6
.
8 5 7
.
2 5 1
.
2 4 7
.
0 4 3
.
9 3 9
.
3 3 6
.
1 3 3
.
7 5 3
.
0 3 Y ~ 3 8 9
.
0 9 4 ) 一 O
·
3 8 3
(e m )
J1
.
JF
Jl o JF
G
z ‘ G Z
1
.
9 5 1
.
2
.
4 3 1
.
2
.
4 7 1
.
8 8 0
.
8 2
95 0
.
9 2
: ::
9卫i
(% )
;: ::
0
.
6 0
0
.
6 6
0
.
8 7
0
.
8 4
0
.
9 9
1
.
0 8
Y 一 2 2 . 1 5 2工 一 0 8 . 8 + 0 . 5
y = 23
.
8 0 8了一 o
·
7吕o十 0 . 5
Y = 0
.
8 2 7 e 2 7
·
37 8 / z一00左压,曰19‘内bg” △ds / Ds 九9 1 6 . 6
::
;: :
1 3
.
6
3 8
.
1
12
.
1 10
.
9 1 6
.
4 5
4 2
.
3 4 5
.
3 3 1
.
20
2 6
.
0 29
.
4 1 0
.
96
l /Y = 0
.
0 3 8 2 + 0
.
00 0 0 9二
Y ~ 50 / ( l + e l
· “, 8 卜 0 · “05 46 , )
Y = 一 8 8 . 4 5 7 + 18 . 4 2 3 1叮一G JI。G JI , J1 5一 J一‘G l。一 Jl -G , 。一 Jl 。 :: :一 2 9 . 1一 1 6 . 4 一 3 . 6 3 . 9 9 . 2 3 1 6 . 6 2 1 . 91 . MR W /sd 二 1 . 人f尺W / R 7 ’W I . S tP w / sd w IV . S tP w / R 了,W (写 )I ( 2 40 ) 5 3 . 0 6 0 .I ( 2 40 ) 8 2 . 2 8 6 .皿 ( 2 40 ) 3 5 . 4 4 5 .
IV ( 2 40 ) 5 5
.
7 6 3
.
::
0 7 0
.
2
6 6
.
0 6 6
90
.
3 9 0
5 7

1 5 8
7 7
.
5 7 9
4 6 6
.
7
5 90
.
7
1 58
.
8
8 8 1
.
7
67
.
4 6 4
.
93
9 1
.
1 8 9
.
61
60
.
6 5 5
.
59
8 9
.
0 7 8
.
51
Y = 6 8
.
0 5 2 e 一6
·
2 4B / ,
1 / Y = 0
.
1 0 9 + 0
.
0 3 1 / x
1 / Y= 0
.
1 6 0 + 0
.
3 0 5 7 / ,
Y = 2 1
.
9 3 6 + 10
,
4 8 4 In J
q乙O白1
.⋯, .,人n门I月卜†Q”Žbn† UO曰叮矛o.⋯门了n甘O”左.几卜UQ†匕JO乃JQ†rJ匕」.⋯巴JQUJ,内匕OU匕d月了F丫.”ŽJ工一J0,.n‘,曰,‘nŽŽJ.tJT下.
3
.
3
.
2 密度与主根 、棒褪 苗重量百分率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用 (2 ) 、 (5 )方程与如下双曲线函
数方程表达 :
l /夕 = a + (b / x ) ( 8 )
拟合模型 (表 3) 随密度的递增而增加 。 变化规律与苗高的基本一致 , 唯增减方向相反 (图 8 ) 。
3
.
4 育苗密度与苗木棒糙发达程度的关系
此 关系随密度的递增而增加 , 与 ( 5 ) 、 ( 8 ) 、 ( 3) 方程拟合 (表 4) 。 各模型特点 : ¹ De n > 20 0
株 / m , 时 , J24 、J25模型渐趋饱和 , D e n > 6 0 0 株 / m , G Z ‘模型仍上升 ; º G 26模型 > J25模型> JZ。模
型 ; » G Z。模型分别超越 JZ ; 、J25模型之后随密度的递增而增大差距 (图 9 ) , 其增长率 (△g / G st Z )
可用 ( 5) 方程与多项式表达 :
夕 = b。 + b , x + b Zx Z + ⋯ + b, x p ( 9 )
各拟合模型的变化特点是 : ¹ 在育苗时间上 , J 27模型随密度递增而下降 ; º 在地点间 , D en >
25 0 株 / m , 时 G Z : 模型便超越 J 27模型并随着密度递增各趋相反方向增减 , 两地点 间差距越来
越大 (表 4 、图 10) 。 上述各点说明 : ¹ 当 D en < 1 株 / m , 时 , Jzs 模型的棒褪发达度小于 1 , 即不
产生棒褪状主根 , 传统的分床移植苗多是此类苗木 。 因此棒褪状主根的形成与发育机理 , 可从
植物光合产物分配动态模型理论川与生物进化论得到阐释 : 当植物群体密度超越其环境容纳
量时 , 使土壤水分与养分相对缺乏 , 更多的光合产物输送给根系 , 以求得根系功能的平衡 ;从进
化观点解释 : 抽木苗处于上述不利环境 , 会将有限的光合产物 向暂作贮藏器官的主根段转移 ,
4 期 邝炳朝等 : 抽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3 5 5
2
.
0 1 4 0
1 2 0
085
.且
(次)-H/心勺
0L
(‘.)Q
(日.)H
0毛2
0

5
。七 2 0 0 毛0 0
工缺. (N /二 )
哈 丽石 4 0 6 0 0
工从. (N / m , )
脂一二茄
工从.
‘o ‘o
(N加 . )
月J图.0
3
幻0幻带.,-06一\、份
图 1 育苗密度与苗高
生长的曲线
图 2 育苗密度与苗木根颈直
径生长的曲线
育苗密度与苗高增
长率的曲线
喊、1o ƒ‘。„盆口 2 。 52 。 01。 51。 0
O

5
80即4(‘。)7鱿盆
G]厂O、
006
10
40521…次„;q、P心
l
月.L
O0O
丹‘
一 l哈 2 0 0 4 0 0
刀. ( N I二 )
2 0 ‘0 6 0
0 . (N lm , )
% 2 0 . 0 6 0工坛. ( N / m , )
图 4 育苗密度与苗木根颈
直径增长率的曲线
图 5 育苗密度与苗木主根
长度的曲线
图 6 育苗密度与苗木主根段直
径生长的曲线
3

5
3

0
,‘,二
帕ro
…次„并尔冲训侧咯骥
(次) .粉Q洛飞心
拼|袱览0
6 0 0
0 . (N /二) 汇从” (N / m . )
全o
石抽月 (N / . . )
图 7 育苗密度与主根段直径
增长率的曲线
图 8 育苗密度与根系重量
百分率的曲线
图 9 育苗密度与苗木棒褪
发达 程度的曲线
3 5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使膨大成“小棒褪”以求生命的延续 。 º 广州点 日照较长 , 生长季气温较尖峰为低 。 有利于光合
产物向主根转移积累 ;尖峰点春夏气温过高 , 常造成苗木生理干旱 , 加大了光合产物的消耗 , 是
两地点苗木棒褪发达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
表 4 育苗密度与棒糙发达程度的关系
De 。 (N / m Z )
25 5 0 10 0 15 0 20 0 数 学 模 型
( d )
30 0 40 0 5 0 0 6 0 0 平均
地点模型编号
一53481人, 卫去JZ ; JFJ2 5 JFG 2 6 G Z 2406 20210 1 . 5 9 1 . 8 3 2 . 0 6 2 . 202 . 0 1 2 . 37 2 . 531 . 7 6 2 . 10 2 . 32 2 . 292 . 6 12 . 4 9 2 . 33 Y = 0 . 508 1+ 0 . 336 8 1叮2 . 54 1 /Y = 0 . 344 3+ 7 . 7 0 4 /二2 · 62 Y = 0 . 6 6 5xo 2‘g乙g / G st Z ( % )JZ s 一 JZ - 9 . 8 15 . 1 15 . 0 14 . 0 12 . 7 11. 1 8 . 7 6 . 9 5 . 3 9 . 13JZ 。一 JZ ‘ 一 3. 21 3 . 5 0 7 . 4 1 10 . 19 12 . 4 14. 1 16 . 9 19 . 0 20 . 8 11. 15JZ ‘一 J2 5 一 12 . 4 一 11 . 4 一 8 . 3 一 4 . 6 一 1 2. 2 7 . 6 12 . 6 17 . 4 2 . 20 Y= 一 10 . 2+ 0 . 431 一 2. 3X10 一6 2 2+ 4. 67 X 10 一 ‘x 3一 3. 24X 10 一 , x 4Y= 40 . 984+ 9 . 6 59 1叮Y = 3. 14 一 0 . 16x + 1. Z X10 一 5 x 2 一 2. 53 X 10 一6x 3+ 1. s l x l o一 , x ‘JZ,Gs蜘
3
.
5 育苗密度与产苗量和合格苗百分率的关系
以根颈直径等于 。. 4一 1 . 6 。m 为规格苗的数量指标[3] , 它与密度的关系 : 在密度小时 , 其
径阶频数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 当密度逐渐增大时 , 则逐渐偏离正态 、趋于稀有分布 (P oi s -
so n 分 布 ) , 此时每平方米规格苗的绝对数量虽不断增加 , 但其相对的百分比却逐渐减少 (图
11)
, 它们的关系可用 (2 ) 、 ( 6) 与带截距 CO 的指数函数 I 型回归方程表达 :
夕 二 a · e b ’ + CO ( 10 )
根据拟合模型 (表 5) 的分析 : ¹ 单位面积产苗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 De n > 20 株 / m Z 后渐趋
饱和 , 但合格苗百分率却急剧减少 ; º 模型总体均值 : G 32模型> J31模型> J3。模型 , 分别高出
6 3%与 78 . 4% , G 35模型 > J3 ; 模型> J33模型 , 高出 39 . 5%与 5 1. 7 % (图 12 、 13 ) 。 上述分析表明
地点间在产苗量与合格苗百分率上存在很大差异 , 导致差异的主因已如 3 . 1 和 3 . 4 节中所阐
释 。
表 5 育苗密度与规格苗产苗量的关系
刀‘, , ( N / m Z )
25 5 0 10 0 15 0 200 25 0 30 0 4 00 5 0 0 6 0 0 平均
Y N
数 学 模 型
苗木长天生数(d)
地模 点型编号
J3

JF 240 15
.
1 32
.
3 47
.
2 5 3
.
6 5 7
.
1 5 9
.
3 60
.
8 6 2
.
8 6 4
.
0 6 4
.
8 5 4
.
40 Y= 6 9
.
0 69 e 一 3 8
·
07 , ‘工
J3 : JF 6 20 16
.
7 35
.
5 5 1
.
8 5 8
.
7 6 2
.
5 6 4
.
9 6 6
.
6 6 8
.
7 7 0
.
0 7 0
.
9 59
.
5 4 Y = 7 5
.
499 e 一 “7 7 , 9 ‘,
G 3 z G Z 2 10 22
.
6 5 3
.
5 8 2
.
2 9 4
.
9 10 1
.
9 10 6
.
4 10 9
.
5 113
.
5 116
.
0 117
.
7 9 7
.
0 5 y = 126
.
40 7 e 一 ‘3 0 3‘/ 了
Y ,
,
( % )
J
: 3 JF 240 8 7
.
9 7 4
.
1 53
.
4 39
.
4 29
.
9 23
.
4 19
.
1 14
.
2 11
.
9 10
.
9 31
.
09 y = 9 4
.
7 0 6e 一o “0 7 肚+ 10
J3
; JF 6 20 9 4
.
5 8 0
.
3 58
.
6 43
.
6 33
.
3 26
.
1 21
.
1 15
.
3 12
.
6 11
.
2 33
.
8 2 Y = l o l
.
5 45 e 一 o· 00 7 飞二+ 10
G 35 G Z 2 10 1 0 0
.
2 9 2
.
1 7 7
.
7 6 5
.
6 5 5
.
4 46
.
7 39
.
4 28
.
1 20
.
0 14
.
2 4 7
.
1 7 Y = 10 9
.
0 9 2 e 一0 · 0 0 3 . 宝
注 : Y 、 各值不含 D 。> 1 . 7 。m 的等外苗 , Y p 各值含 D 。> 1 . 7 c m 的等外苗 。
4 期 邝炳朝等 :抽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路l|以ewel川附卫|.耐l记1(次)丈,O20.且.
ƒ次丫戈匕、Ž阅
尤坛. ( N / m . ) 2
0 0 4 00 6 0 0
工从. (N / m 盆)
图 10 育苗密度与苗木棒褪发达 图 12 育苗密度与产苗量的曲线
程度增长率的曲线
哈盛万赫昌而茄一万茄汇坛. ( N / m , )
图 13 育苗密度与产 苗量相 对百分
数的曲线
一一研以丛
5 5 一规格苗分布范围
l示 D 阴 = 2 5 ( N / m Z )
2 示 刃翻 = 5 0 (N / m : )
3 示 刀翻 = 1 0 0 (N / m Z )
4 示及 , 二 1 5 0 (N / m . )
5 示 尤坛” = 2 0 0 ( N / m , )
6 示 汇坛n = 2 5 0 (N / m , )
7 示 尤耘” ~ 3 0 0 ( N / m , )
8 示 Z殆 , = 3 5 0 (N / m , )
504c32
ƒ%„锌撼群毋哪例塌葬
0
.
2 0
.
6 1
.
0 2
.
2 2
.
6 2
.
8
D 。 ( e m )
图 n 尖峰试点不同育苗密度下根颈直径与规格苗产苗量的频数分布
4 结 论
( l) 为海南尖峰和广州两地抽木苗的地上 、地下部分生长 、单位面积产苗量 、合格苗百分率
与育苗密度的相互关系建立起 35 个描述变化规律的动态模型 。 对这些模型所进行的分析 , 揭
示出 : ¹ 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 , 土壤肥力较高的尖峰苗木地上 、地下部分生长与产苗量均远不
如土壤肥力低的广州 , 两地相差达 3一 4 个密度级 (50 株 / m , 为 I 级 ) 。 导致差异的主因是水热
的协调性质与日照的长短 ; º 按不同地点生态主因素的差别来调控育苗密度 , 以提高苗木产量
和质量 , 远比在同一地点延长育苗时间更为有效 ; » 调控好最适宜的育苗密度 ,就可取得最好
的苗木产量与质量 , 尖峰和广州两地适宜的育苗密度分别为 10 ~ 20 株 / m Z 与 30 。~ 40 株 /
m 2
0
3 5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2 )各模型的生物方程及其有关系数仅代表尖峰与广州两地点具体条件下抽木苗生长 、发
育规律的经验数值 。
表 ‘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与相关系数¹
.
_ _ 二 _ _ _ _
‘ _ _ _ 自由 . _ _ 统计量 相关系数}_ _ , _ _ _ _ _ , _ 自由 _ _ 统计量 相关系数模型号 变差 平方和 .花叼 均方 ~ 二~ ’“ / 、⋯~ 日模型号变差 平方和 几二叫 均方 ~ 二~ ’“ ’ 、 ~ ~仄 ~ 子 人 ~ ’ 产‘ , ’ 度 一‘ ’‘ F r 日侨 ~ J ~ ~ ”‘ ’一 度 一 ‘ ’‘ F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6 5 3
.
6
7

3
1 5 8 3
.
9
11

5
1 6 5 6
.
5
45
.
2
1
.
24
0
.
0 6
4
.
0 2
0
.
0 7
1
.
40
0
.
0 05
2 234
.
1
18 8
.
6
5 5 6 6
.
4
222
.
2
18 8
.
14
2
.
9 6
2 443
.
9
12
.
3
8 1
.
37
36
.
42
3 132
.
6
41

8
4 116
.
0
5 7
.
6
1
.
31
0
.
11
2
.
fi 7
0
.
0 7
1
.
89
0
.
0 5
236
.
7 4
9
.
30
1 0 5 1
.
2
216
.
7
6 5 3
.
6
1
.
2
541
.
1
. ‘
0
.
99 4 5 G JI ,
1 5 8 3
.
9
1
.
6
1 6 5 6
.
5
5
.
0
1
.
24
0
.
0 0 8 6
4
.
0 2
0
.
0 0 9
1
.
40
0
.
0 0 1 3
2 234
.
1
20
.
9 5
5 5 6 6
.
4
24
.
6 8
18 8
.
14
0
.
33
2 443
.
9
1
.
37
8 1
.
37
4
.
0 5
3 132
.
6
4
.
6 4
4 116

0
9
.
6
1
.
31
0
.
0 15
2
.
6 7
0
.
0 1
1
.
8 9
0
.
0 1
236
.
7
1
.
0 3
1 0 5 1
.
2
24
.
0 8
96 5
.
5 二 0 . 99 6 4 }} JZo
331
.
144
-
446
-
3二 0 . 98 6 6 }} Jzl
坛」2二 0 . 97 5 4
JolzG0s0’
7 二 0 . 9 9 1 8
0 21
.
7
. “
0
.
99 8 0
JosG0
坛Gz610 6 . 6 “ . 0 . 9 6 0 3
225
.
5二 0 . 9 8 0 6
场GJza蜘Ja0s]57 0 . 1 “ . 0 . 9 9 2 2
78 3
.
9
“ “
0
.
9 9 7 5
Jo;G0s10
1J
.六己月了亡JQ一11八jJnU内b月Onnjo†OJ一bLC6只”O”OJ曰Q†
.⋯00G Jl l 20G J1 2 67 5 .42 8 . 8 二
G3zja灿8 7 . 3 . ’
Jls’
26 7
.
0
’ “
18 9
.
0
“ .
玩Gl6
22 9
.
8
. “
G 3s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 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回归
剩余
1 8 0 0
.
8
4 2
.
75
1 5 9
.
9 9
1
.
40
6 2
.
7 5
1
.
8 4
5 2 3
.
7
10
.
3
6 60
.
5
8
.
2
1
.
3 3
0
.
0 4
1
.
62
0
.
16
2
.
51
0
.
0 3
2 16
.
7 6
78
.
6 6
9 1 7
.
6
26
.
9
8 20
.
3
47
.
7
1 7 8 7
.
8
1 3 6
.
2
2 2 3 3
.
5
1 90
.
1
7 6 3 4

5
1 0 6 7
.
5
4 7 8 6
.
4
7
.
9
4 0 7 2
.
5
3 1
.
6
5 1 4 9
.
3
20 6
.
7
1 8 0 0
.
8 3 37
.
2
’ .
0
.
9 8 8 3
5
.
3 4
1 5 9
.
9 9 68 6
.
6
“ .
0
.
9 9 5 7
0
.
2 3 3
6 2
.
7 5 20 5
.
1
. 件
0
.
9 8 5 7
0
.
3 0 6
5 2 3
.
7 3 0 6
.
3
. “
0
.
9 9 0 3
1
.
7 1
6 6 0
.
5 4 8 2
.
1 二 0 . 9 9 3 8
1
.
3 7
1
.
33 2 6 6
.
0 ” 0 . 98 5 1
0
.
00 5
1
.
62 6 0
.
6
’ 份
0
.
95 3 9
0
.
0 2 6
2
.
5 1 3 58
.
6
“ .
0
.
99 4 8
0
.
0 0 7
2 16
.
7 6 24
.
8
书 .
0
.
9 4 2 3
8
.
7 4
9 17
.
6 30 6
.
8
’ .
0
.
9 8 5 6
2
.
9 9
8 2 0
.
3 15 4

8
. ’
0
.
9 7 2 1
5
.
3
1 78 7
.
8 7 8
.
8
. ’
0
.
9 6 4 0
2 2
.
7
2 2 3 3
.
5 7 0
.
5 二 0 . 9 6 0 0
3 1
.
6 8
7 63 4
.
5 4 2
.
9
‘ ’
0
.
9 3 6 7
17 7
.
9
4 78 6
.
4 3 65 3
.
7 二 0 . 99 9 2
1
.
3 1
4 07 2
.
5 6 4 5
.
3
. ’
0
.
9 9 6 1
6
.
3 1
5 14 9
.
3 14 9
.
5
卜 ’
0
.
9 8 0 5
3 4
.
4 5
G J
I : 4 3
.
6 二 0 . 91 0 5
¹ 卡方检验结果 : 全部方程的卡方值均小于临界卡方值 , 方程适合 , 卡方值没有列出 。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标准局 . G B 6 00 0 一8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 85 .
2 吴菊英 . 抽木苗生长与育苗技术 . 热带林业科技 , 19 86 , (1 ) : 14 ~ 21 .
3 邝炳朝 , 郑淑珍 , 罗明雄 . 抽木苗规格 ( 标准 )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 19 91 , 4( 6) : 5 89 ~ 5 99.
4 李炎香 . 抽木的造林技术 . 热带林业科技 . 19 85 , (2 ) : 1~ 9.
5 邝炳朝 . 抽木小棒褪苗的贮藏技术和造林效果 . 热带林业科技 , 19 86 , (4 ) : 35 ~ 57 .
6 杨纪柯 , 孙长鸣 , 汤旦林 . 应用生物统计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4 . 356 一 362.
7 陈兰荪主编 . 生物数学引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8 . 114 ~ u s.
4 期 邝炳朝等 : 抽木育苗密度与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3 59
R e la tio n sh iP b e tw e e n T e a k S e e d lin g D e n sity a n d
Se e d lin g Y ield a n d Qu a lity
K ua
n g B in c ha o Z he n Sh u z he n
A b str a e t T h e r e la t io n sh iP b e tw e e n te a k s e ed lin g d e n s ity a n d s t u m P g r o w th
,
fo r m a t io n
o f m a in r o o t
, s e e d lin g yield p e r u n it a r e a a n d s e e d lin g q u a lity a r e s t u d ie d th r o u g h a d o p t in g
b io m a th em a t ie s m e tho d
.
3 5 m a th em a t ie m o d els a r e e s ta blis he d u s in g 1 0 e u r v e e q u a t io n s 1
.
e
.
e却o n e n t ia l fu n e t io n , Po w e r fu n e tio n , lo g a r ithm ie fu n e tio n e re 二 T h e r e s u lt s sh o w th a t : 1 .
T h e s e e d lin g g r o w t h a b o v e a n d u n d e r t h e g r o u n d in Jia n g fe n g g o o d s ite a
r e fa
r in fe
rio r t o t he
g r o w th in G u a n g z h o u p o o r site a t the s a m e s e e d lin g d e n s ity
.
T he d iffe r e n e e b e tw e e n th em
w ill b e in e r e a s e d a s d e n s it y in e r e a s e s
.
T H is 15 w hy the r e a r e d iffe r e n e e s b e tw e e n tw o s it e s in
s u n s hin e / d a y a n d e o o rd in a t io n o f w a t e r a n d ho t
.
2
.
A dju s t in g s e e d lin g d e n s ity o n t h e b a s is o f
d iffe r e n t e e o lo g ie a l e o n d itio n in d iffe r e n t s ite s 15 m o r e effe e t iv e th a n p r o lo n g in g t he tim e o f
b r e e d in g s e e d lin g s in o n e s ite to in e r e a s e s e e d lin g yield a n d q u a lity
.
3
.
T he s u it a b le s e e d lin g
d e n s ity in Jia n g fe n g a n d G u a n g z h o u a
r e 1 0 0 ~ 2 0 0 a n d 30 0 ~ 4 0 0 s e e d lin g s p e r 、lu a
re m e te r
r e s p e e t iv e ly
.
T he r e a r e fo u r d e n s it y e la s s e s (5 0 s e e dlin g s p e r s q u a r e m e te r 15 ta k e n a s o n e
e la s s )
.
T he b e s t s e e d lin g q u a lity a n d yie ld e o u ld b e g o t b y a dju s t in g the s e e d lin g d e n s it y t o
th e m o s t s u ita b le e o n d it io n
.
K ey w o r d s t e a k s t u m p
, s e e d lin g d e n s ity
, s e e d lin g yield
K u a n g
G u a n g z ho u
B in g e h a o
,
Pr o fe s s o r
,
Z h e n Shu z h e n
,
L u o M in g x io n g (T h e R e s e a r e h In s tit u t e o f T r o p ie a l F o r e s t r y
,
CA F
5 1 0 5 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