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Bionomics and Control of Oligochroa atriquamella Hampson

黑翅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全 文 :第 6 卷 第 4 期
1 9 9 3 年 8 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O R E S T R E SE A R C H
V o l

6
,
N o

4
A u g
. , 1 9 9 3
黑翅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
林庆源 蔡国贵 林际朗 戴沿海
摘要 黑翅小斑螟是危害黑荆树最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 。 该虫在福建省华安一年发 生 6 代 ,
林间世代重叠 , 以幼虫在黑荆树或地被物上吐丝结薄茧越冬 , 翌年 3 月下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 。
幼虫 5 龄 , 吐丝级叶结巢危害 , 劝虫厉期16 ~ 24 d , 越冬幼虫历期1 17 ~ 1 48 d 。 蛹 期 8 ~ 巧 d 。
成虫具趋光性 , 卵产于黑荆树嫩枝叶或旧虫巢上 , 每雌平均产卵 103 粒。 大发生时用 甲胺磷 、 氧
化乐果80 ~ 1 0 。倍液 , 氛戊菊酷2 0 0倍液 , 漠氰菊酿4 。。。倍液喷洒 3 ~ 5 龄幼虫或结 合 抚 育
人工摘除虫巢集中烧毁 , 防治效果均可达 90 % 以上。
关钮词 黑翅小斑螟、 生物学特性、 防治、 黑荆树
黑荆树是速生 、 丰产的经济用材树种 , 树皮含单宁量高达46 %以上 , 是世界上优质的凝
缩类拷胶原料 。 1 9 5 5年以来 , 当年新造的幼树 遭 受 黑翅 小 斑 螟 (Olig o chr o a a t, iou a m ella
Ha m p so n )的猖撅危害 。 被害幼树布满虫巢 , 枝叶枯黄凋落 , 重者导致幼树枯死 , 状如火烧 ,
对黑荆树生产构成很大威胁 , 是生产上亚待解决的问题 , 但迄今国内外尚未见到该虫报道 。
为了有效地控 制 其 危 害 , 1 9 8 8 ~ 1 9 9 1年作者在福建华安对该虫进行了研究 , 现将结果报道
如下 。
1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9 。 4 0 ~ 1 3 . 2 2 m m , 翅展1 9 。 1 1一2 4 。 3 8 m m ; 雄虫体长5 . 8 0 ~ i i . 8 4 m m ,
翅展1 8 。 4 0~ 2 3 。 4 0 m m 。 体被黑褐色和金黄色毛片 , 头深褐色 , 复眼黑褐 色 , 眼 面 粗 。 触
角丝状 , 胸部背面黄褐色 , 被金黄色鳞片。 前翅狭长 , 被黑色和黄褐色相间的鳞片 , 内线、
外线隐约呈波状 , 亚缘线与外线之间中部有一小灰斑 , 内线与中线之间靠近肘脉基部有一灰
褐色斑 , 翅基部 、前缘及缘毛均为黑褐色 。后翅近三角形 , 被黄白色长毛 , 前缘及外缘有一淡
褐色带 , 缘毛金黄色 。 胸足腿节内侧金黄色 , 外侧黑褐色。 腹部背面各有两个黑色斑纹。 肛
毛簇乳白色 。 雄虫头部后缘有一梯形金黄色斑 , 中足胫节内侧金黄色 , 外侧黑色 , 可区别雌
虫(图 1 一 1 )。
卯 长椭圆形 , 长径 O。 74 一 O。 78 m m , 短径 0 。 4 ~ O。 48 m m , 初产绿色 , 孵化前黑褐色 ,
卵壳表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颗粒(图 1 一 2 )。
1 9 92一0 1一2 2收稿 。
林庆源高级工程师 , 蔡 国贵 , 林际朗 (福建省林业厅森林病 虫防治站 福州 3 5 0 0 0 3 ) , 戴沿海 (福建省漳州市林业局)。
* 承 中科院动物所宋士美先生鉴定学名, 研究工作得到华安黑荆林场的 大力支持 ; 邹秀文 、 林延东同志参加 部分防愉
试验 , 谨此一并致谢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图 1 黑翅小斑螟形态
1
. 成虫 . 2 . 卯, 3 . 幼虫 , 4 . 蛹
幼虫 老 熟 幼 虫 体 长 18 。 08 ~ 2 5 。 5 4
m m
, 体黄绿色 , 头 、 前胸背板浅黄褐 色 ,
胸 、 腹部淡绿色 , 气门椭圆形 , 背线、 气门
线 、 腹线浅褐色 , 亚腹线淡绿色 , 趾钩环状
双序 (图l一 3 )。 幼虫 5 龄 , 各龄特征见表 1 。
幼 体长9 . 5 4一 1 2 . 3 4 m m , 宽 2 . 9 8一
3
.
4 m m
, 初化蛹头 、 胸部绿色 , 腹末乳白
色 . 后蛹为储褐色 , 复眼深褐色 , 臀棘 6 根 ,
端部弯成小钩状(图1 一4 ) 。
2 分布与危害
黑翅小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 分布于福
建省华安 、 漳浦、 平和 、 长泰等县。 该虫以
幼 虫吐丝结巢取食幼树嫩梢、 羽叶。 1 9 8 8一
1 9 9 1年 , 上述各县的黑荆树幼树严重受害 , 成
灾面积达 1 0 0 0h m 2 , 虫株率达9 2 %一 9 5 % ,
每株有虫巢数10 个 , 最多达84 个 , 被害株枝
叶枯黄凋落 。 受害后的黑荆树生长严重受阻 , 甚至整株枯死 。
衰 1 一翅小斑妞各. 幼虫体长 、 头宽和形态特征
龄别 体 长 (m m ) 头 宽 (m m ) 形 态 特 征
2
.
0 2 ~ 2
.
6 4(2
.
5 0 )
4
.
0 4 ~ 7
.
4 6 (6
.
4 6 )
8
.
0 4 ~ 1 2
.
42 (1 0
.
3 8 )
1 2
.
1 2 ~ 1 5
.
44 (1 3
.
9 7 )
1 6
.
0 8 ~ 2 2
.
3 8 (1 9
.
0 9 )
0
.
2 6 ~ 0
.
3 6 (0
.
3 2 )
0
.
5 2 ~ 0
.
7 6 (0
.
6 4 )
0
.
7 8一1 . 1 0 (0 . 9 1 )
1
.
05 ~ 1
.
5 2 (1
.
3 3 )
1
.
8 0 ~ 2
.
0 2 (1
. 吕7 )
头 、 前脚背板 黑色 , 体乳自色
头揭色 , 前 脚背板深揭色 , 体绿色
头浅揭色 , 体嵌绿色 , 白刚毛明显
头 、 前脚背板黄揭色 , 体黄绿色
头、 前脚育板 浅黄揭色 , 体黄绿色 , 背面稍带粉红色
注 . 括号内致字为平均值 。
3 生物学特性〔‘,23
3
.
1 生活史
黑翅小斑螟在福建华安一年发生 6 代 , 林间世代重叠 , 以幼虫在黑荆树上或地被物上吐
丝结薄茧越冬 , 翌年 3 月下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 , 第一代幼虫 4 月下旬开始孵化 , 5 月上旬
为孵化盛期 ; 以后各代始孵化期及盛期分别为 : 6 月上旬 、 6 月中旬 , 7 月上旬、 7 月中旬 ,
8 月上旬、 8 月中旬 ; 9 月中旬、 9 月下旬 , 10 月下旬、 n 月中旬 。 老熟幼虫12 月上旬开始
越冬 。 室内饲养的年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见表 2 、 3 。
3
.
2 生活习性
3
.
2
.
1 印期 卵经 4 一 g d 开始孵化 , 孵化多在下午至午夜进行 , 孵化率9 5 . 1% ~ 9 . 6 写,
4 期 林庆源等 : 黑翅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43 3
表 2 黑 翅 小 斑 奴 生 活 史 (福建华安)
1 2 1 ~ 2月 旬———————————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越冬代 (一 一 一 )
△ △ △ △
+ 十 十
第一代
△ △
十 十
第二代
△ △
+ 十
第三代
△ △
十 +
第四代
△ △
+ 十
第五代
△ △ △
+ + +
第六代
一 (一 一 )
注 : ‘ . ”示卵 , ‘ 一 ’示幼虫 , ‘(一 )”示越冬幼虫 , “△ ”示蛹 , 口 + ’示 成虫。
表 3 黑 翅 小 斑 奴 各 虫 态 历 期 (单位 : d , 福建华安 )
卵 幼 虫 蛹 成 虫
世 代——— _幅度 平均 幅 度 平 均 幅 度 平 均 幅 度 平 均6 ~ 85 ~ 64 e 64 re 65 ~ 6
7 ~ 9
6 6 1 2 0 ~ 2 4
1 7 rv 2 1
1 6 ~ 19
1 6 ~ 2 1
2 0 ~ 2 4
1 1 7 ro 1 4 8
2 2
.
2 4
1 8
.
9 2
1 7

5 8
1 8
.
2 8
2 2

5 2
12 3

9 2
1 0 ~ 1 4
9 ~ 1 2
8 ~ 1 2
9 ~ 1 3
1 0 ro 1 5
1 6 ~ 2 6
1 1
.
5 8 s ew s
5 ~ 8
5 ~ 9
6 ro g
7 ro l l
6 tw s
6
.
6 0
6 2 5
6
.
8
6 9 4
8
.
1 6
6
.
5 8
九OŽ1只”3 28n朽匕,上污了.⋯09几UZt了目工, .‘月11内‘nt才口任1孟‘通,上Zt了八6.⋯一ŽblU曰行了
‘123456
平均为 9 7 . 2 % 。
3

2

2 幼虫期
龄与龄期 : 幼虫 5 龄 , 各龄幼虫历期见表 4 。
活动与取食 : 幼虫孵化后 1 ~ Z h 开始取食 , 初孵幼虫多啃食嫩叶 , 常将羽叶吃成缺刻 ,
并开始吐丝卷嫩叶为巢。 幼龄虫遇惊扰即吐丝下垂 , 随风迁移 ; 3 龄后幼虫常吐丝将枝叶卷
在一起成 “筒状巢 ” , 幼虫潜伏其中并从虫巢两端进出取食羽叶 , 虫巢内充满虫粪、 丝和枝叶。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衰 4 燕翅小斑姐各幼幼虫历翔 (单位 : d )
1 龄 2 龄
世代 ——— 4 龄 5 龄幅度 平均 幅度 平均 粗度 平均 幅度 平均 幅度 平 均,翻n斑0SJ兮,臼月内‘亡口J, ,几,⋯766686
O曰
2
.
L68
n月习,目趁
;:
3224 e 6
3 e 6
3 ro s
3 ~ 5
4 ~ 6
sto g
Z e 4
2 ~ 4
2 ~ 3
2 ~ 3
3 ~ 4
4 ~ 8
3 ~ 4
2 ~ 4
2 ~ 3
2 ~ 4
2 ~ 4
4 ~ 8
3 e s
2 ~ 通
Z e 3
2 ~ 5
3 e s
6 ~ 里0
3
.
6 8
吕 . 0 4
7 ~ 9
5 ~ 9
se s
5 ~ 8
7~ 1 0
9 1e l l 6
6,臼月bsŽ几6月叹一,‘3232236.”6几10拍0U‘16nJ‘怪且匆
;
.⋯3221Ž六O,曰2b习召Ž,二O甘O臼n‘月q43j,二23日峨56
老熟幼虫虫道长约 50 m m , 幼虫稍遇惊扰迅速缩回巢内 , 个别弹跳落地逃跑 。 幼虫多向上转
移缀叶结成新巢。 一个巢 内同时有幼龄虫和高龄虫 , 少则 4 ~ 5 条 , 多者10 多条 。 老熟幼虫
的虫巢内 , 一般只有虫 l 条 。 幼虫一般早晚取食频繁 , 老龄虫取食一片鳞叶只需 36 ~ 43 5 。
脱皮 : 幼虫脱皮前静伏不动 , 停食数小时至 l d 。 整个脱皮过程历时 6 ~ n m in 。 刚脱
皮的幼虫头部和腹末为淡绿色 , 以后头部变为黑褐色。 脱皮后约 l h 左右开始取食 。
3
.
2
.
3 蛹期 幼虫老熟后 , 在巢内或附近的枝叶上咬碎叶片吐丝结茧。 茧为椭圆 形 , 表 面
常粘有粪粒、 叶片或细土粒。 化蛹前幼虫体缩短弯曲 , 体色渐变为淡绿色 ; 预蛹期约 Z d ,
化蛹历时1 1~ 1 7 m in 。 化蛹多在 1 5~ 2 2时 。
3

2
.
4 成六期 羽代与活动 : 成虫羽化一般在 19 ~ 24 时 , 羽化高峰期在 21 ~ 2 时。 羽 化 时
成虫用头顶破蛹壳 , 从茧的一端咬破一小孔钻出。 出茧的成虫善爬行 , 7 一 10 m in 翅完全展
开后 , 双翅竖立体上下不断摆动 , 约35 m in , 翅放在身体两侧并盖住腹部 。 白天成虫多栖息在
黑荆树枝叶或地被物上 , 只用一对后足攀附枝叶 , 前、 中足紧贴在胸部 , 状如鸟类停息 。 成虫
具趋光性 , 夜晚20 ~ 2 时活动频繁。 据室 内个体和群体饲养统计 , 第 l ~ 6 代羽化率分别为
8 8

7 %

8 3

5 %

8 6

4 %

8 8

1写 、 9 0 . 4 %和 8 0 。 5 % 。
交配与产卵 : 羽化后的成 虫当晚即可交尾或第 2 一 3 d 晚上交尾 。 交尾前雌虫腹部向上
翘起与胸部近垂直 , 腹部弯向雄虫腹末 , 交尾呈 “一”字形 。 据室内观察31 对成虫 , 交尾时间
多在2 1时 3 0分至次日 5 时 , 交尾历时 1 h 1 3 m i n ~ 3 h Zo m in , 最长达s h 。 交尾后第二天
晚上开始产卵 , 卵多产在离地面 1 · s m 以下的嫩枝叶或生长较衰弱的幼树上或旧 虫巢上 , 一般
3 ~ 7 粒排成行或几行 。 每雌平均产卵 1 03 粒 , 最多 1 76 粒 , 最少 31 粒 。 据第三代羽 化的 2 46
只成虫统计 , 雌性比为 0 . 4 8 。
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黑翅小斑螟多危害幼树 , 以当年营造的黑荆树幼树发生严重 , 且以生长衰弱的幼树受害
尤为严重 , 而 2 年生以上幼林一般零星发生 , 受害轻。 据1 9 8 9~ 1 9 91 年作者在华安、 平和和
长泰县黑荆林场的调查结果表明 , 当年生幼树发生受害严重 , 平均有虫株率达92 . 6 % , 平均
每株有虫巢数为2 0 . 7个 , 而 2 年生以上林分平均有虫株率为2 1 。 6 % , 平均每株虫巢数 1 . 8个 。
阳坡林分比阴坡林分发生严重 , 1 9 8 9年作者在华安县黑荆林场前宅工 区调查发现 , 坡向东南
的 3 个小班较西北坡的 2 个小班发生严重 , 前者平均有虫株率为9 8 . 7 % , 平均虫巢数2 3 。 5个 ,
后者平均有虫株率为6 1 . 3 % , 平均 虫巢数为9 。 2个 , 低海拔林分比高海拔林分发生严重 , 居民
4 如 林庆源等 : 黑翅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点附近的林分发生比较严重 , 如1 9 9 1年华安黑荆场场部后山 2 个小班有虫株率达 1 0 % , 平均
每株虫巢为 12 . 8个 。 黑翅小斑螟幼虫如遇低温死亡率较高 , 尤其是越冬幼虫遇倒春寒 , 死亡
率达3 8 。 9 % ; 湿度过大 , 常造成 1 ~ 2 龄幼虫死亡。
5 天敌
犯O龙忿名S
日匕 . r 习 1月J 口 r Z夕毛 匀有翎“ 了曰,I 玛 护田 二曰 . , 盆六戈尸砚昌 尹J . 砚月J‘ p犷布 仆切 / 、 只人 , 勺幼 J 凡 7夕刁】m 「专 f二‘2 、 目人 ’门 力, g 马、 、“ ‘ “ ‘协 份J. .
Fa llo u )和轮刺猎蜷(Se印n fa ho , , 玄d a Sra l) ; 寄生性天敌有松毛虫绒茧蜂 〔Ap a n te lo s
据室内饲养观察和林间调查 黑翅小斑螟的天敌 , 幼虫期捕食性夭敌有镯敌 (A l ma 比i-
o rd in a r iu s (R a tz eb u Z g )」。 蛹期有姬蜂和小蜂各 1 种 (学名待定 )。 据室内统计 , 蛹期寄生率
为1 0 。 4 % ~ 1 9 。 5 % 。
6 防治试验
6

1 室内试验
从野外剪取带有 3 一 5 龄幼虫的黑荆树枝条 , 统计各处理的幼虫头数(不撕破虫巢 ) , 然
后用医用喷雾器将药液喷洒虫巢 , 以喷湿欲滴为度 , 对照只喷清水 , 各处理重复三次。 喷药
后 12 、 2 4 、 48 、 72 h , 分别统计幼虫死亡情况 。 试验结果表明 , 72 h 幼虫校正死亡 率为 :
5 0 % 甲胺磷和40 %氧化乐果80 0一 1 0 0 倍液 、 20 %氰戊菊醋1 0 0 一 2 0 。倍液、 2 . 5 %嗅氰菊
醋 3 0 0 ~ 4 0 0 0倍液以及澳氰菊醋与甲胺磷 (或氧化乐果 )l : 1混合液2 0 0一 3 0 0倍液效 果均
达 90 . 2 %一 10 0 % , 40 %水胺硫磷 80 。~ 1 0 0 0倍液效果为 7 3 。 5 % 。 说明除水胺硫磷效果不够理
想外 , 其余 4 种药剂对黑翅小斑螟幼虫都有较好的毒杀效果 。
‘. 2 林间防治试验
林间防治选用 4 种药剂配以不同浓度的药液 , 用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 每处理选取 10 株
样树 , 防治前检查各样树的虫口数 , 防治后24 、 48 h 分别检查防治效果 , 对照 区不作任何处
理 。 试验结果见表 5 。 从表 5 可看出 , 用2 。 5肠嗅氰菊醋、 20 %氰戊菊醋 、 50 % 甲胺磷 、40 %
氧化乐果或澳氰菊醋 (氰戊菊醋 )与甲胺磷的混合液进行林间喷雾防治 , 对黑翅小斑螟的防抬
效果平均可达90 %以上 。 尤其是该虫大发生时 , 选用上述药剂防治 , 可有效地控制黑翅小斑
螟的猖撅危害 , 特别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第三、 四代 , 一 作为一个应急措施 是必 要 的。 1 9 8 9~
1 9 9 。年 , 长泰县 、 平和县 、 华安县黑荆林场分别应用甲胺磷 、 嗅氰菊醋等药剂进行林间大面
表5 不同药荆对黑翅小斑奴 3 ~ 5 龄幼虫林间鑫杀效果 (福建华安 )
药 剂
稀释倍数 总虫数
(倍) (头 ) 死亡数《头 ) 死亡率(% ) 死亡数(头 ) 死亡率 (% )
校正死
亡 率
(% )
名9 . 7
9 2
.
5
9 4
.
4
9 4
.
4
0 6
.
6
, 3
.
3
⋯29463Ž书”O曰目口公05287”邢叮‘5”“暇d匀
目l
73559⋯廿1二八”J任一Ž,8995O”通”.亡Jt了介7即‘5n5
,二
O1上尸合”l几甘1
58
.16
.上
4 0%氧化乐果
5。% 甲胺磷
2 0% 氛戊菊醋
2
.
5% 浪截菊醋
澳佩菊酮 + 甲胺磷 1 , l
氛戊菊酸 + 甲胺磷 1 : 1
s0
0 0 0
2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对 照 6 4 0 0 1 1 . 5 6一 . . . . . . . . 勺. 州. . . .
4 3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6 卷
积防治 , 面积达4 0 0 hm “ , 据统计 , 平均防治效果达93 % 。
由于 山地取水不便 , 药剂防治是有一定困难的 , 因此 , 我们亦进行了白疆菌室内毒效测
定和林间小面积防治试验 , 幼虫感病死亡率为 6 1 。 5 % , 建议在霉雨季节 , 对第一 、 二代幼虫
可喷撒白疆菌菌粉或放粉炮进行防治 , 每公顷用菌粉7 。 5 k g 或粉炮30 个。 据黑荆树基 地 经
营管理要求 , 针对林分虫害发生情况 , 华安县黑荆林场连续 2 年结合林地除草抚育 , 采取人
工摘除虫巢 , 集中烧毁或深埋 , 防治面积达5 0 hm Z , 也取得显著的效果。 总之 , 根据 几 年
来的研究试验 , 我们认为对黑翅小斑螟的防治应结合本地实际 , 采取不 同措施 , 只要适时防
治 , 就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王中窗 . 杉木一种新害虫—杉斑奴观察初报 . 浙江林业科技 , 1 9 8 4 , 4 (3 ): 31 ~ 3 3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编 . 中国森林 昆虫 .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 9 8 3 , 6 1 ~ 64 0 .
S ro d ie s o n B io n o o ie s a n d C o n tr o l o f O lfg o c hr o a
a tr fq u a阴e lla H a m Ps o n
L in Qin g yu a n C a i G u o g u i L in Jila n g D a i Y a n h a i
A b st r a et O lig e ch r o a a t, i叹u功 e lla H a m Ps o n 15 o n e o f t h e m o o t s e r io u 3 Pe 3 t
o f A c a c : a m e a r n s ii in F ujia n Pr o v in e e
.
T h is Pa Pe r r ePo r t o t h e r e su lt s o f th e
s tud ie s o n th e b io n o m ic s a n d e o n tr o l o f this Pe s t fr o m 1 9 8 8 to 1 9 9 1

It h a s
6 g e n e r a t io n s a ye a r in H ua a n
,
Fu jia n Pr o v in e e
.
In rh e fie ld
, th e re i吕 a n
。v e r la PP in g
.
g e n e r a t io n

T h e Ia r v a e o v e r w in te r w ith in th in e o e o o n s in th e
tw ig s a n d le a v e s o r in th e th ie k g r o w th o f g ra s s o r th e fa lle n le a v e s
.
T h e
o v e r w in te r in g la r v a e Pu Pa te in la te

Ma r e h n e x t y e a r

T h e r e a r e fiv e in s ta r s
fo r th e la r v a e a n d th ey d o h a r m by e u r lin g le a ve s o f th e P la n t

T h e o v e r
-
w in te r in g la rv a e la st 1 1 7一 1 4 8 da ys a n d th e o th e r s la s t 2 6一2 4 d a ys : T h e P uPa e
la s t s一 1 5 d a y s . T h e a d u lts fly to lig h t a t n ig h t 。 T h e e g g s a r e la id in d iv id -
肠 1ly o n th e t c n d e r tw ig ‘ a n d te n d e r le a v e s o r in s e e ts n e s t a n d th e a v e r a g e
n u tn b e r o f e g g s la id P e r fe m a le 15 x 0 3

C o n t ro l m e th o 山 in e lud e ha t d 一 e o lle e t io l o f t h e la r v a e 。 SPr a y in g in s e e t i-
e id e s s u e h a s d ilu te d 嫂0乡‘O m e th o a te 8 0 0一 1 0 0 0 t im e s , 5 0 % M e th a m id o P h o s
8 0 0~ 1 0 0 0 tim e s
, 2 0 % Fe n v a le r a te 2 0 0 0 t im e s a n d 2
.
5 % D e e io 4 0 0 0 t im e s
-
r e sP e c t iv e ly
, u Po n 3一 5 th la r v a e in la b o r a to r y w e r e fo u n d to be v e r y e ffe e -
t iv e w ith a m o r ta lity o f 9 0 ;百。
K e y w o r d s 0 1; g o ch: o a a t: 19 左a 沉e lla H ‘m Ps o n , b io n o m ie s , e o n t r o l, A c a c ia
脚己a r 陀S忿盆
1 irl Q i
n g y u o n
,
S e n io r E n g in e e r
,
C a i G u o g u i
,
L in JIla n g (Fo r e st r y B u r e a u o f Fu jia n Pr o v in ee
,
孟一: z h o 一: , 35 0 0 0 3 ), l) a i 、’ a : 1 1、a i (I矛o r e s ty llu r e a u o f Z h a n g z h o u C it y , Fu iia n l, r o v in 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