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 卷 第 4 期
1 9 9 0 年 8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R E S T R E SE A R C H
V o l
.
3 , N o
.
4
A u g
。 ,
1 9 9 0
竹 材 霉 变 生 物 学 的 研 究 *
I
· 毛竹材致霉菌与致霉特征杆
吴开云 翁月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摘要 确证 15 种霉菌可引起毛竹材霉 变。 时这 15 种霉菌的分类学形态特征及其
在毛竹材上诱致的霉 变外貌特征进行 了详细描述 ; 指 出其中10 种霉菌为毛竹材重要
致霉菌, 提 出在竹材霉 变试验中可选 用菌体相甘夜盖量 目刚法估计竹材霉 变程度 。
关链饲 毛竹材 , 致霉菌, 致霉特征 , 霉 变程度
我国竹类资源十分丰富 , 共30 余属30 多种 。 种类和面积约占世界的l / 4 , 竹材年产量占
1 / 3左右。 农业、水产业、 建筑业、 轻工业和手工业对竹材的需求量很大 , 其中各种日用竹制
品和竹制工艺品更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出口产品。 据统计 , 1 9 5 3一 1 9 8 0年间竹材平均年产量3 95
万 t 中 , 约了5 %消耗于以上部门内 。 但由于仓库保管欠善 , 每年竹材 、 半成品和家具均不同
程度地发生霉坏 , 影响使用价值和外观 , 竹制工艺品也有因霉变造成成批退货 , 损失惨重。
由于过去沿用的五氯酚钠系列 的竹材防霉剂对人畜有一定毒害作用 , 近几年来各地发表了一
批用各种新型防霉剂处理竹材的试验报告〔“一。l , 但实际生产中大量而普遍的竹材防霉间题仍
有待解决 。 以往的国内外资料大多着重报道各种防霉剂的处理试验 , 偶尔也提及致霉微生物
的大类 [l, 吕〕, 或仅用少数几种致霉菌测定防霉剂的处理效果I0, ’。] 。 它们都缺乏对致霉菌 、 竹
材基质本身以及霉变环境条件三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 本文从对毛竹半加工材的致
霉菌分类入手 , 进一步研究各种菌在毛竹块材上的致霉外貌特征和致霉能力 , 以期为今后的
抗霉测定和防霉处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
一 、 材料和方法
(一 ) 毛竹材致 . 菌的分离鉴定
在对浙、 赣 、 闽 、 湘四省的安吉县、 奉新县、 建阳县 、 建断县、 桃源县等重要竹产区进
行竹材霉变的实地调查之同时 , 采集竹霉样品。 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 , 按照柯赫法则对定殖
于毛竹材霉变样品上的霉菌进行分离 。 并对获得菌进行纯化 , 经分别回接鉴定 , 找出能使毛
本文 于1习8 9年 1 0月 1吞日收到 。
* 本文为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l D R C ·的资助项 目“竹子 · 中国 . 第二期第三项内容的部分研究结果。
* * 本研究在菌种培养技术方面曾得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乐静珠副研究员的指导 , 英文摘要及部分菌种学名经 英联
邦农业局 国际真菌学研究所生物 劣化分部主任 D . A lls o pp 博士审阅修改 , 特此致谢。
3 0 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3 卷
竹林霉变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致霉菌 , 送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各有关专家鉴定 。 明确分类地
位后 , 由作者进行标准培养和描述 。
(二 ) 1 5种 . 菌在毛竹材上的致 . 特征及致扭力分析
从同一株毛竹材的同一段 , 锯取纵向 3 c m , 宽 2 c m , 厚 为 竹 厚 的 小 竹 块 , 常 规 湿
热灭菌 。 无菌操作下 , 用移殖饵沾接菌体悬浮液法将经分离鉴定的 15 种霉菌分别接种在小竹
块的内腔面和纵 、 横切面上 。 每种菌接种三块小竹块 , 放于一套无菌套皿中 , 在24 ~ 28 ℃下
保湿培养 。 1 ~ 4 个星期中 , 记录致霉特征 。 保湿两月之后 , 用菌体相对覆盖量〔(霉变面积
/基质面积 ) x (霉菌层平均厚度 /标准厚度) x 1 0 %〕目测法估计小竹块霉变程度 。即霉变面积
覆盖率为 1 0 % , 密度适中 、 菌层厚度大约 5 m m 时菌体(包括菌丝体 、 子实体和抱子)相对
覆盖量定为 10 。% 。 以此为标准 , 综合考虑霉菌覆盖面积 、 密度和厚度 , 由一人进行目测粗
估 , 得到霉变程度(严重度)数据 。
二 、 结果与分析
(一 ) 致. 菌鉴定结果及形态描述
1 5种毛竹材致霉菌的形态 (图 1 )描述如下 。
(i ) 链格抱霉 A lt。, n a , £a a lt。: , a ra (Fr . ) K e is le r (鉴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彦) 在PD A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10 天 , 菌落绒状 , 灰黑色至黑色 。 分生抱子梗短 , 4~ 5 “m x 42 。 5~ 5
“m , 色深 , 不分枝 。 分生抱子深褐色 , 串生 , 洋梨形至棒糙形。 成熟的分生抱子 具 有 3 ~
4 个横隔 , 有纵隔 。 分生抱子大小多为 6 一7 . 5 协m x 15 ~ 25 协m 。 分生抱子的嚎状细胞长度
约 5 ~ 1 2 。 5 协m o
(2 ) 黄曲霉 A sp e , 9 1110 5 了la v u s Lin k (鉴定人 : 齐祖同 ) 在 C za p ek 培养基上2 5℃下
培养 5 天 , 菌落扩张 , 中部黄绿色 , 向边缘逐渐呈黄色至白色 , 形成不明显的白色环 。 分生饱
子梗多直接从基质长出 , 粗糙有麻点, 可长达 1 m m 。 梗基部有厚壁的足细 胞。 梗顶端形成
膨大的顶囊 , 多为球形 , 直径约2 . 5 ~ 37 . 5 , m 。 顶囊以下梗的直径较大 , 约7 . 5一 15 卜m , 向
基部直径渐小至 5 卜m 左右 。 小梗从顶囊上长出 , 多为单层 , 大小约 4 卜m X 7 . 5~ 10 协m 。 分
生抱子球形 , 直径约 4 卜m 左右 。
(3 ) 桔青霉 p e , fe illfu m e it , in u m T h o m (鉴定人 : 齐祖同) 在 C z aPek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 5 天 , 形成蓝绿色菌落 , 生长局限 。 帚状枝不对称 , 分生抱子梗为一次分枝 , 间枝 “’]
约2 。 5 “m x 1 0~ 1 5 协m 。 小梗瓶形 , 约 2 。 5 协m X 7 。 5~ 1 0 卜m 。 分生抱子球形 , 约 2 。 5 卜m 。
(4 ) 产黄青霉 Pe n icfllfu m chl g so g e , u m T h o m (鉴定人 : 齐祖同) 在 C z a Pe k 培养基
上25 ℃下培养 5 天 , 菌落灰绿至灰蓝色 , 生长不局限 , 有明显的白边 , 可分泌出淡黄色液珠 ,
成熟后有放射状沟纹 。 帚状枝不对称 。 分生抱子梗分枝 1 ~ 2 次 , 间枝约 2 。 5 o m x 10 “m 左
右。 小梗瓶状 , 2 一 2 . 5 pm x 7 . 5 卜m 。 分生抱子球形 , 约2 . 5 o m 。
(5 ) 绳状青霉 P, , 玄c fllio m fu n ic u lo su m T h om (鉴定人 : 齐祖同 ) 在 Cz即ek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 5 天 , 菌落绿色至黄绿色 , 生长不局限 , 间生短絮状气生菌丝 ;基质局部呈肉红色 、
黄橙色或咖啡色 。 分生抱子梗多从绳索状气生菌丝索上长出 。帚状枝紧凑 , 且为典型的对称二
轮生 。 间枝约2 . 5 卜m x 7 。 5~ 1 2 . 5 “m 。 小梗典型地成披针 状 , 大小约 2 “m x i o ~ 1 2 。 5 卜m 。
4 期 吴开云等 : 竹材霉变生物学的研究 1 ·毛竹材致霉菌与整矍竺惩 3 0 5
~一 ~ -一- ~一一 ~ 一一一一一一 ~ -
翌){邓皇魁’{ 卫理乙 ‘ , OPm5 — 7广一 ~ 曰. . . . . . 口. , . . ‘曰犷9黔3 画
1
. 健格抱霉 , 2 .
尸人a e o s P e r爪“ m ;
图 1 1 5 种毛竹材致霉 菌形态
黄 “蜀 3 桔”每 ‘· 产黄青‘ 5 · 绳状青‘ “ · 亚砖红青‘ . _ 7 · ““竺少竺二_
8
. 蒙塔涅梨抱 假壳菌节菱袍阶段; 9 . C阴 did a sP . ; 1 0 . 球毛壳 , n . 欲 月 郑形姆 ,
i Z
.
F “s a r玄二 m p a ll艺d o r o s e “价 ; 1 3 . 弯角镰泡 , 1 4
分生抱子长圆形 , 约 2 o m X 3 卜扭 。
(6 ) 亚砖红青霉 Pe n fe fllfum su bla te了众公“nz
串珠赚抱胶邢变种 ; 1 5 . 冻上毛霉
B io u r g e (鉴定人 : 齐祖同) 在 Cza pe k 培养
, 基质橙黄色。 分生抱子梗多从气生菌丝上基上 25 ℃下培养 5 天 , 菌落灰绿色 , 边缘浅灰色 , 基质橙黄色 。 分王泡了悦步从、土困二山
长出 , 不分枝 , 宽约 2 。 5 件m 。 帚状枝 由松散的单轮小梗在分生抱子梗顶端形成。 小梗瓶形 ,
在灰
约 2 . 5 ; m X 7 . 5~ 12 . 5 ; m 。 分生袍子球形 , 直径约 2 哪 。
(7 ) A l , h犷i”£“价 p人ae口印。l m u m (Co rda ) M · B . E llis (鉴定人 : 陈庆涛 、 自逢彦 )
PD A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10 天 , 菌落浅白色 , 基质内菌丝棕褐色。 分生抱子单胞、 球形 ,
3 0 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3 卷
色至黑色 , 不串生 , 在分生抱子梗顶端轮生井侧生 。抱子间距离近 , 抱子数量多时如一挂葡萄。
成熟的分生抱子直径约 6 . 5 ~ 7 . 5 “m 。 新生的抱子较小且色较浅 。 分生抱子梗无色且短 , 不
分枝 , 弯曲或直立 , 基部膨大为近球形细胞。 分生泡子梗宽约 4 o m , 长 约 9 一 1 1 o m 。
(a) 蒙塔涅梨抱假壳菌节菱抱阶段 A r thr i, io m sta te o f A 。£0 5 , o , a , o : ta g n o i Sa c c · (鉴
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彦 ) 在 PD A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10 天 , 菌落自色絮状。 分生抱子不
串生 、 单胞、 深褐色、 球形 (直径约 6 。 5 “m )或卵形 (大小约 5 ; m X S ~ 9 o m ) 。 分生抱子在
分生抱子梗顶端轮生。 分生抱子梗无色 , 直立且长 , 长度约 30 一50 ; m ; 不分枝 , 有很厚的
隔膜 , 基部不膨大。 抱子簇与抱子梗之间有明显的颈状收缩 。 气生菌丝有间段的薄壁区段 ,
以分 隔为界。
(9) 一种假丝酵母 C翻 dt’而 sp . (鉴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彦 ) 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中 25
一28 ℃培养 3 天 , 营养细胞圆形 、 卵形至圆柱形或腊肠形 , 2 ~ 6 . 3 卜m X 2 . 5~ 12 . 5 协m 。多
边芽殖 , 液面无酸 , 有菌体沉淀 。 生长在麦芽汁琼脂斜面上的菌落毡状、 白色、 无光泽 、 边
缘整齐 , 未见掷抱子和节抱子。 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载片培养 , 产生类菌丝圆酵母型的假菌
丝 , 并有真菌丝 。 营养细 胞0 。 8~ 2 0 5 卜m X l 一 5 卜m 。 发酵特征 : 葡萄搪 + , 麦芽糖 十 , 蔗
糖 + , 半乳搪士 , 乳搪 土 。
(10 ) 球毛壳 Cha e : o 二‘训 g lobo s。。 K u n z e (鉴定人 : 陈庆涛 、白逢彦) 在 PD A 培养基
上 2 5 ℃下培养10天 , 气生菌丝稀少 , 子囊壳被顶毛 〔川遮没—呈绒球状 , 单独或成群地出现 。子囊壳卵形 , 2 05 ~ 25 0 卜m x 205 ~ 280 lm 。顶丝舒展 , 有波浪状弯曲 , 或有少量螺旋形卷曲 ,
无隔膜 , 有麻刺 , 粗约 2 . 5 林m 。 子囊棍棒形 , 约 15 一20 o m 又 50 ~ 60 ; m 。 子囊抱子 8 个 , 阔
柠檬形 , 褐色 , 7 . 5 ~ 9 。 5 “m X g . 5 ~ 1 1 卜m o
(1 1 ) 新 月弯抱霉 C : , 。u la , ia l。: a ta (W 扭k k e r ) B o ed ijn sta te o f C o chlio 西o lu s lu , a ru s
N e ls o n & Ha as i
s (鉴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彦 、 D . A lls o pp ) 在 PD A 培养墓上 2 5 ℃ 下培养 1 0
天 , 最初生长蔓延但稀薄 , 时间稍长后即形成灰黑色菌落 。 气生菌丝不发达 。 分生抱子梗褐
色 , 比菌丝色稍深 , 长度不一 , 多在 17 . 5~ 18 。件m 之间 , 粗约 3 ~ 5 卜m 。 分生抱子深褐色 ,
梭形弯曲 , 多有隔膜 3 个 。 从基部向上数 , 分生抱子的第三个细胞特大 , 色很深 。 两端细胞
很小 , 色较浅 。 分生抱子不串生 , 近似轮状着生于分生抱子梗的顶部 。 分生泡子大小 约 7 . 5
~ 1 0 林m x 1 7 。 5 ~ 2 5 卜m o
(1 2 ) F u sa , iu 二 p a llfd o , o s o u 二 (CO o k e ) S ac
.
(鉴定人 : 陈庆涛 、白逢彦 、 D 。 A lls op p )
在 PD A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10 天 , 菌落气生菌丝发达 , 初为白色 , 产抱时出现乳黄色区域 。
分生琪子散生在絮状菌丝之间。 有多芽产泡细胞 , 使得大分生抱子常成簇出现 。 大分生抱子
长直 , 竹杆形 , 两端细胞渐细弯曲。分隔处竹节状 , 有分 隔 3 ~ 5 个 。 大 小 约 3 . 5 ~ 4 o m X
2 7
.
5 ~ 37
。
5 p m
。 有厚垣抱子 1 ~ 4 个地串连在菌丝中 , 球形 , 直径约 10 ~ 1 2 。5 卜m 。
(1 3 ) 弯角旅抱 F u sa : i溯 c a o p t o c e r a s W o llenw . & R e in k in g (鉴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
彦 ) 在P D A 培养基上 25 ℃下培养 5 天 , 产生米色 、 乳黄色至黄棕色苔状菌落 , 基质变玫 瑰
红色 。分生抱子簇散生于絮状菌丝之间。大小分生抱子区分不明显 , 有长口形(单胞)、 倒 卵形
(有 i 个分隔)至梭形 (有 x ~ 3 个分隔) , 无色至亮棕色 ; 大小多在 2 . 5~ 5 协m x lo ~ 1 7 “m
之间 。 分生抱子梗松散分枝 , 产抱细胞形状不规则 , 有 1 ~ 3 个芽孔 。
(1 4 ) 串珠镰抱胶抱 变种 F o sa , i: m 二o n ilifor 二。 S heldo n v a r . su bg lu t滚n a n s W o lle n w ,
卒臼了
09曰4 期 吴开云等 : 竹材霉变生物学的研究 工 . 毛竹材致霉菌与致霉特征
& R ei n ki n g( 鉴定人 : 陈庆涛 、 白逢彦 ) 在 PD A 培养基上25 ℃下培养15 夭 , 形成白色絮状
菌落 , 气生菌丝发达 。 大型分生抱子生长于单出长瓶形小梗或分生抱子座上 。 瓶形 小 梗 约
2
。
5 p m 火 1 2 。 5~ 1 7
。
5 协m 。 分生袍子镰刀形 , 分隔 3 ~ 5 个 , 大小 约 2 。 5~ 3 。 5 林m x 1 5~ 4 0
p m
。 小型分生泡子生长于单出的瓶形小梗上 , 无分隔 , 卵形 , 不串生但可排列呈队列状 , 大
小约 2 。5 “m x 7 。5 “m 左右 。
(x s) 冻土毛霉 M u c o , 入iem a lis W e hm er (鉴定人 : 郑儒永 ) 在PD A培养基上 2 5℃下培
养10 天 , 长出直立的毛状无色菌丛 , 即抱囊梗 , 高度在 1 c m 左右 。 抱囊梗有较少的分枝 , 粗
约 1 0 卜m 。抱子囊球形 , 直径 20 ~ 1 0 0 协m , 以 5 0~ 6 0 卜m 为多 。抱囊抱子长圆形 , 约 2 。 5 p m 义
5 件m 。 有接合抱子 , 异宗配合 , 大小约 i了. 5 卜m 火 17 . 5~ 2 5 卜m 。
(二 ) 致舞菌致霉特征
经过 4 星期保温和 观测 , 15 种致霉菌在竹块上的致霉特征见表 1 。
表 1 巧种霉菌在竹块上的致祥特征
. . 印. . . . . . . . . . . 们 . . n . 日 . . . . . . 片 , 口 . . . . . . r . 阅. . 咐, , 目 . . . . ‘, 月. . r. 川. J团侧 . . 门. . . . . . . . ~ 明叫曰口口 . 目 . . . . . . . 口 . 月 目 . . ‘尾口匕口. . . 仙. . 目口 闷 . . . ‘n. . . . . . 目 . 门.
序号 } 菌 致 特 征
链 格 抱
黄 曲 瞬
初产生 白色粉絮状 短菌丝 , 后逐渐变为灰褐色 , 菌丝层薄
在纵切面和横切面形成黄绿色密集 的苔状菌落 , 后期呈黄棕 色。 菌落高(厚 )约 2 m m ,
缘不 明显 , 无气生菌丝 , 内腔严 重度明显轻
边
枯 育 霉 在纵切面
、 擞切面和内腔面形成灰绿色苔状菌落 , 菌落高 (厚 )约 1 m m , 边 缘不 明显 , 无
气生菌丝
产黄青露 切面和内腔面形成深蓝绿色苔状菌 落
, 有不规则的环纹状密度分布 , 菌落高(厚 )约 l m m ,
无气生菌丝
了川1.州|一 1别|l月
绳状青霉
亚砖红青霉
A r thr i”i“爪
P ha e o s P e r 阴u 爪
A r t hr公”宕“饥 s ta te
o f A 夕f o s户o r a
用o n ta g 月e f
切面和内腔面形成灰绿色苔状菌落 , 菌落高 (厚)约 1 m m , 边缘不明显 , 无气生菌丝
灰 自色蓬松的网状菌丝 , 其上有黑 色小点 。 后期菌丝变为灰褐色 , 仍呈蓬松状态
白色紧贴的絮状菌丝 , 后期 产生黑色小点 , 使菌落呈 灰色
C a 拐成 d a s P .
一 种假丝酵母
浅淡的自色粉层, 很薄 , 可辩竹纹⋯!一
球 毛 壳 散布 的
、 直径在。. 5 m m 左右 的绒球状颗粒 , 顺粒 中心深绿色 , 边缘色浅 , 伴生稀疏的灰
自色菌丝 。 在竹内腔为琉散分布 , 而在切面可呈毯状的密集分布
新月弯抱霉
F “‘a ri“1刀
P a ll王d o r o s ‘。川
弯角镰抱
自色紧贴的、 浅薄的絮状菌丝 。 后期菌落变灰褐色
白色絮状菌丝 , 有乳黄色密集区 , 后期密集区扩大 , 菌落最终变为土黄色
困弓一11引门w-
we
10l
sl川!
在切面先产生 乳白色苔状菌落 , 呈 向内腔扩 展的趋势 , 内腔面较稀疏 , 菌落深层为洋红色 ,
并使竹块表面变红 。 菌落高 (厚)约 2 m m 。 菌落后期呈乳黄色
串珠镰抱胶抱变种
冻土毛霉
在切面和 内腔面产生发达的棉絮状菌丝 , 菌丝保持白色
蓬松的、毛状直立的灰自色菌丝 , 高度在 1 c m 左右
|州一川
30 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3 卷
(三 ) 致. 菌致 . 能力分析
经过两个月保湿 , 测得15 种致霉菌在竹块上致霉程度(严重度 ) 。 方差分析表明各种霉菌
致霉力之间差异极显著 。 表 2 列出了对各致霉菌致霉能力多重 比较 的 结 果 ( q 检验 D 。 . 。: =
3 0
。
9 )
。 其中 A , rhl in iu m p ha e o sp e , 。、m 、 弯 角镰 刀 霉、 冻 土 毛 霉 、 A 对入: infu m sta te o f
A p io sp o r a 二o , t a g , e i、 链格抱霉 、 黄曲霉、 桔青霉 、 绳状青霉 、 球毛壳、 F : sa r iu m p a llid o -
lo se
“m 为毛竹材重要致霉菌 。 表 2 还表明 , 在镰刀菌属及青霉 属不同种之 间致霉能力存在差
异 , 所以我们认为在防霉处理试验中选择试验用霉菌时 , 应当明确菌种种名。
衰 2 巧种竹材致. 菌致. 力分析
度严 重
(%
平均值 (% )
及多重比较
月 r t hr ‘”f“川 夕j‘a e o s 尸e r 州 。m
弯角镶抱
冻土毛哥
月r t hr in 「“爪 s ta te o f
A P io s P o r a 川 。陀ta g 几 e ‘
链格抱哥
黄 曲 扮
拈 青 称
绳状宵礴
球 毛 壳
F “ sa r i“ m p a ll‘d o r o : e “m
3 0 8 0 8 0 一 80
申珠 . 抱胶抱 变种
亚砖红 青每
产黄青每
新月弯抱每
C a ”d 泣d a s P .
注 : 般后栏符号愈 义 : — a “ 0 . 01 ; 、 a = 0 . 0 5
三 、 讨 论
15 种毛竹材致霉菌 的确定、 描述及致霉
力分析 , 为进一步进行防霉方法的研究作了
必要的准备 。
实际上毛竹材致霉菌种类要远远超过15
种。 如我们在本所内即发现弓I起竹材霉变的
灰绿曲霉组 (A sp e : g illu s g lo u c u s) 中一些产
生子囊世代的种群 , 以及较少在竹霉中出现
的枝抱霉 (C la d o sp o r i、m sP . ) , 和在霉变发
展后期出现的粉红单端抱霉 (T , ich ot h。‘t’u 二
: o s e忿二 L in k )、 绿木霉 (T r ie ho do m a o ir id e
Pe rs
.
e x Fr
.
) 等。
在进行 15 种毛竹材致霉菌致霉能力分析
时 , 发现各种致霉菌的致霉特征差异很大。
有些菌在竹材表面生长铺展 , 但菌层很薄 ,
菌体产量很低 , 相应地竹材劣化程度也轻 ,
有些菌在竹材表面菌落生长局限 , 虽然不象
前者那样生长扩展 , 但菌层厚且密集 , 菌体
产量较前者高 , 竹材劣化程度相应也较高 。 因此单纯用霉变覆盖率〔(霉变面积 /基质面积 ) x
1 0。% 〕表示某种菌弓}起的竹材霉变程度难以全面反映其实际致霉力。 所以我们在用不同菌种
分别接种竹材进行菌种致霉力比较时 , 采 用菌体相对覆盖量〔(霉变面积 /基质面积) x (菌层平
均厚度 /标准厚度) x 10 0 % 〕目测法 。 对各菌致霉能力更准确的测定和 比较 , 尚需在霉菌生理
及其对竹材材质破坏机理 、 劣化程度综合指标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后才能得出 。
今 考 文 献
〔1 二 委托中 l司科技情报所国际联机检索竹材 、生物劣化 、祥变资料 , “ D ia lo g 飞 e a r : h : C A B 2 9 7 2 ~ 1 0 86 年, A g r ic o la :
1 0 7 9 ~ 1 9 5 6年 , 3 10 5 15 R e v ie w . 1 9 56 。
〔2 〕萧 江华 , 1 9 8 5 , 关于找 国竹类资源发展问题 , 亚林科技 , ( 1 、: 1 魂~ 2 0 。
仁3 〕 J习慧。)j , 1 9 5 4 , 绷 化物与新沽尔灭 溶液防治竹制品琢茵 , 竹类研兄 , :玉吸1 ) : 乙1 ~ 3 9 。
〔4 〕 让复元公 , 1 9 忿5 , B . B . P 一s绝i蔺剂对竹村防霉试验研究 , 浙 江 林 护院学报 , 2 (2 ) : 5 3 ~ 5 6 。
L S 〕 )司慧明等 , 1 9 8 3 , 一已竹材 乙院化及其防霉的探索试验 , 竹类研 究 , (1 ) : 75 ~ 鱿 。
〔6 〕 刘云 , 1 0 8 3 , “7 9 一 7 ”对慈竹薄盆制品的防裤防虫 , 竹类研究 , 吸1 少: 8 1 ~ 5 7 。
〔7 〕 梁锦英等 , 1 9 87 , 竹编制品害虫 、 祥菌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 广西农学 院科学研究资料 , (1) : 叮 ~ 42 。
4 期 吴开云等 : 竹材霉变生物学的研究 工 . 毛竹材致霉菌与致霉特征 3 0 9
。
8 二 王书 翰 , 1 9 8 5 ,
二9 〕 刘云等 , 1 9 8 5 ,
〔1 0〕周芳纯 , 1 9 85 ,
巨1 1〕魏景超 , 1 97 9 ,
〔1 2〕 Ca r m ie h a e l ,
(C 区 n a d a ) .
〔1 3〕 B o o t h , C . ,
竹材的霉变 及其防治方 法 , 竹类研究 (增刊 ) : 47 ~ 的 。
竹制 品防霉防虫 , 竹类研究 (增刊 ) : 5 一59 。
竹材 的防蛀和防腐 , 竹类研究 (增刊 ) : 60 ~ 67 。
真菌鉴 定手册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J
.
W
.
e t a l
.
, 1 0 80
,
G e n e r a o f H y Ph o m y ee te s
,
T h e U n iv e rs ity o f A lb e r ta Pr e s s
1 9 7 1
,
T h e G e n u s F u s a , iu 爪 , C o m m o n w e a lt h M y e o lo g ie a l In s t itu te
ST U D IE S ON B 10 LOG Y OF BAMB0 0 T IMB E R MOU LD ING
1
.
MO ULD ING CH AR ACT E R IS T !CS AND CAUSAL
FU NG I OF MAO BAMB 0 0 T IMB E R
W u K a iy u n
(丁元e R e s o a , c h I n : tit“ to o f
W e n g Y u e x ia
S 泌tr o 夕fe a l F o : e s tr夕 C A F )
A b st rac t F ifte n fu n g a l sPe e ie s fro m M a o b a m b o o (Ph 梦llo s ta c 人夕5 p u b e s c e n s)
w e r e e o llec ted fr o m t h e m a in ba m bo o a r e a o f fo u r Pr o v in e e s in t h e Pe o Ple
】
s
R 即u b lie o f Ch in a 。 L iste d b e lo w , th es e w er e e o n fir m ed th ro u g h e x Pe r im e n ts
a s t im be r m o u ld in g a g e n ts fo llo w in g K oc h
,
5 Po s tu la tes
。
T h e te n m a r ked
“ * ”
w e r e im p or ta n t on e s b a s e d o n a m o u ld in g a b ilit y tes t
。
D isc r iPt ion s o f th e
m o r Ph o lo g y o f ea ch fu n g us w ith its m o u ld in g e ha r a e te r ist ie on M a o b am b o o
tim b e r a r e g iv e n
.
* A lte , n a , ia a lte了n ara (Fr
。
) K e is le r : * A sP er g illus 了la 口u s L in k : * Pe 趁ic 玄lliu执
c it, in “, n T hom
: P
。 e h, 夕so g e n “m T h o m : * P 。 fu n fc u lo su 淞 T h o m : P 。 s“西la te r iti嫌
B io u r g e : * A , th: in f“机 p ha e o s p e犷仇‘扭 (Co r da ) M
。
B
。
E llis : * Al t加玄界i“ m st a te of
Ap io印。, a m o n ta g n e i Sac
。
: * Cha e t o m fu m g lo bo su价 K u n z e : C忿, v u la r 1’a l忍n a ta
(W a k k e r ) B o e d ijn st a te o f C
o chl艺。吞o lu s Iu n a忿u : N e lso n & H aas is ; * F“sa ri帅
p a ll玄d o下o se林执 (C o o k e ) Sa c C 。 ; * F 。 c a 抓p t o c e 了a s W o lle n 、v 。 & R e in k in g ; F 。 扰。作i-
11了。: 扭。 J . Sh eld o n v a r 。 su西g lu tin a 九5 W o lle n w 。 & R e in k in g : * M“c o : hie执 a l1’s
W ehm e r
; C a n di d a sP
。 。
A m eas u r e o f R ela tiv e M o u ld Co
v er in g A m o u n t (R MCA ) wa
s dev el o Ped
to e o m Pa r e th e m o u ld in g a b ility o f d iffe re n t mo
u lds o n M a o b a m b o o tim be r
-
T he fo r m u la s u g罗sted
a r e a o f a Ma o b a m b o o
叭m e su r fa c e 2 m o n th s
Sta n d a r d thie k n e ss = 5
b lo ek (m m )〕。
i。: R M c A (%卜瓷 x瞥 x l。。% 〔‘SA = ‘n e‘“u‘fac e
t im b e r b lo e k : M A = A r e a c o v e red b y the m o u ld o n the
u
nd er 2 4一2 8 ℃ a n d 1 0 0 % R H a ft e r in o e u la t ion : S T =
m m ; M T = A v era g e thiek n e ss o f th e m o u ld o n th e
K ey w o r d s M a o b a m b o o t im ber : m o u ld in g ca usa l f往n g i: m o u ld in g e harac
-
te r istic : m o u ld in g a b 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