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Agenocimbex ulmusvora (Hymenoptera:Cimbicidae)

榆少锤角叶蜂的研究



全 文 :  1995—10—30收稿。
杨春材副教授(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 230036) ;汪文革,尹湘豫,李敏(安徽省岳西县林业局)。
* 本项目为 1994年安徽省教委资助项目“安徽省园林花卉害虫综合治理”内容之一。95届园林专业毕业生李春燕、张应
伍、鲁甲递参加部分研究工作。
榆少锤角叶蜂的研究*
杨春材 汪文革 尹湘豫 李 敏
  摘要 榆少锤角叶蜂是严重危害榔榆、白榆叶片的新害虫。该虫 1 a 发生 1 代, 老熟幼虫钻入
杂灌草丛根际或疏松浅土层中结茧,以预蛹越冬。翌年 3 月下旬化蛹, 4月上旬羽化交尾交卵,幼虫
期为 32. 78±2. 27 d, 每头幼虫平均取食量为 25 903. 83±6 778. 55 mm 2, 5 月下旬相继老熟下树结
茧过夏越冬。成虫产卵主要在低矮小树或大树下层枝条叶片上。该虫体表光滑裸露, 抗药性弱,只要
防治时机恰当, 一般农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以 5%氯氰菊脂、2. 5%敌杀死 1∶3 000 或 80%敌敌
畏、90%晶体积敌百虫 1∶800 为佳。
  关键词 榆少锤角叶蜂、生物学特性、防治
  白榆( Ulmus pumila L. )、榔榆( Ulmus p arvif olia Jacq. )是安徽省乡土树种, 不但生长快、
材质优、树冠美,而且适应性强,是城乡人民普遍喜欢栽植的树种。但 80年代以来,屡遭叶蜂严
重危害,尤以岳西县城关招待所周围,每年到 5月中、下旬叶片几乎被吃光, 幼虫到处爬行, 既
影响美观又污染了环境,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指示林业局加以研究和防治。经查阅资料,
国内外有关报道和研究较少。除安徽外,浙江、江西尚有分布[ 1] ,为此我们在以往断断续续观察
的基础上,于 1994~1995年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经鉴定此害虫属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Symphyta)、锤角叶蜂科( Cimbicidae) ,童锤角叶蜂属( A genocimbex Rohw er) ,是一
新种,命名为榆少锤角叶蜂( Agenocimbex ulmusvora Yang ) ,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茧采自安徽省岳西县城关, 饲料采自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内榔榆和白榆。
1. 2 方法
1. 2. 1 成虫期 1994年 12月中旬自岳西县城关招待所榔榆树冠下地被中挖茧 300只,室内
置于口径为 55 cm 的两只花盆中, 下垫 10 cm 湿砂壤土, 上盖 3~5 mm 湿砂壤土,并经常喷水
保湿。刚羽化的成虫引入养虫笼中群体饲养或引入罐头瓶内,按1雌 1雄、2雌 1雄和 1雌 2雄
分别饲养,以观察其补充营养、交尾、产卵及寿命等习性, 雌虫死亡后解剖统计其遗腹卵。
1. 2. 2 卵期 将产卵叶片连同小枝进行水培, 一旦失水萎蔫, 再将带卵叶片置于垫有双层湿
纱布的培养皿中保湿, 视皿盖是否有水珠来决定开盖,盖盖或加几滴水。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
卵的变化、卵期及孵化率。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 4) : 376~380
F or est Res earch      
1. 2. 3 幼虫期 取 60只罐头瓶, 分别用榔榆、白榆带叶小枝(基部包湿脱脂棉)各个体饲养
30头。每天定时更换,并测量食叶量和记录幼虫形态变化等。
2 结果与分析
2. 1 形态特征
2. 1. 1 成虫 身体黄褐色,头部具较长褐黄色及黑色毛, 胸部具中等长、腹部具很短褐黄毛。
雄成虫体长 21. 25±0. 12 mm , 翅展 41. 41±0. 24 mm; 雌成虫体长 21. 51±0. 14 mm , 翅展
45. 65±0. 36 mm。触角端部红褐色,基部黑褐色, 共 8节, 第 3节最长,第 6、7、8节膨大呈棒
状,分节不甚明显。雄成虫触角长 8. 7±0. 6 mm ,雌成虫触角长 7. 3±0. 6 mm。雄虫腹部两侧
几乎平行,雌虫腹部两侧呈弧形。翅透明, 褐黄色,翅痣以后臀脉 1以前部分带烟褐色,外缘带
黑褐色;后翅外缘带黑褐色;翅痣褐黄色,翅脉褐黄色;翅膜密具毛。前足褐黄色, 中足基节、转
节、腿节除两端黑色,后足自基节到胫节为黑色,跗节黄色 [ 2~5]。成虫形态见图 1-1、2。
图 1 榆少锤角叶蜂形态
1.成虫(雄性) , 2.成虫(雌性) , 3.卵与叶片, 4.幼虫, 5.茧
2. 1. 2 卵 翠绿色、肾形 [ 1, 6]。长径为
2. 80±0. 21 mm, 短径为 1. 21±0. 17
mm ,见图 1-3。
2. 1. 3 幼虫 老熟幼虫头宽 4. 13±
0. 09 mm,体长 37. 90±2. 72 mm。全体
翠绿色,单眼黑色,触角瘤状。除腹部第
10 节外, 每节具 3个不规则黑斑, 均沿
背和气门上线分布。气门圈黑色。腹部
第 2~8 节和第 10节各具腹足 1对 [ 4]
(图 1-4)。
2. 1. 4 茧、蛹 茧为牛皮质,红褐色,上
粘有落叶及土粒, 结实而不透明,其内壁
光滑。长椭圆形, 长 25. 15±1. 62 mm ,
于 2/ 5 处缢缩, 其宽 9. 31±0. 56 mm。
蛹体黄绿色,复眼紫红色, 体长 23~25
mm(图 1-5)。
2. 2 生活史
榆少锤角叶蜂在安徽 1 a 发生 1
代,以老熟幼虫在枯枝落叶下、草丛根部、浅土表层结茧, 以预蛹过夏越冬。翌年 3月下旬陆续
化蛹,蛹期 10~20 d, 4月上、中旬羽化,随之交尾产卵, 5月下旬幼虫相继老熟下树结茧,以预
蛹形态过夏越冬(表 1)。部分越冬后的预蛹, 可以连续两年(或更长)滞育, 引起滞育的机制有
待进一步研究。
2. 3 生活习性
2. 3. 1 成虫
羽化 据室内饲养 295只茧统计,羽化率为 66. 7%, 滞育率为 18. 2%, 寄生率为15. 1%,
其中细菌寄生为 5. 0% ,球孢白僵菌( Beauver ia bassiana ( Balsamo) Vuilem in 为3. 1%。恩姬蜂
3774 期              杨春材等 :榆少锤角叶蜂的研究
( Endasy s sp. )为 6. 9%。成虫羽化高峰为 4月 8日~12日,羽化多在白天, 其中
表 1 榆少锤角叶蜂生活史 (合肥, 1995年)
虫态
月/旬
1~2
上 中 下
3
上 中 下
4
上 中 下
5
上 中 下
6
上 中 下
7
上 中 下
8~12
上 中 下
预蛹 (△) (△) (△) (△) (△) (△) (△)
蛹 △ △ △
成虫 + + + +
卵 · · · ·
幼虫 - - - - - - -
预蛹 (△) (△) (△) (△) (△) (△) (△) (△) (△) (△)
羽化时刻为 14~17时的占 70. 5%。羽化时咬茧发出“嚓嚓”声,经 45~75 min后,从羽化孔爬
出,在茧附近停歇,并排出棕色粘液, 随后飞翔。羽化孔在茧的顶端稍偏向一侧,为椭圆形,边绿
不整齐,最大直径为 8. 73±0. 81 mm ,最小直径为7. 66±0. 89 mm。性比为1∶1. 21,雄性多于
雌性。4月上旬雄占 70. 1% ,而 4月中旬雌占 68. 3%。
补充营养 成虫出孔排出体液后,飞向树冠下部觅食进行补充营养,取食榆树幼嫩叶片正
面叶肉,室内饲养观察可取食油菜花和 10%蜜水液。成虫白天活动较强, 夜间静伏枝叶间。
交尾 多在中午进行, 呈“1”字型交尾, 成虫羽化后 1~3 d均可交尾, 交配前期最短为 15
min,最长为 65 h,持续时间为 25~40 m in, 最长可达 2 h。雌雄均有重复交尾现象,其间隔期为
4~50 h不等。
产卵 成虫羽化交尾后,再行补充营养 1~2 d即可产卵, 产卵时成虫停歇叶面弯曲腹部,
用锯腹片挑开叶面表皮,然后产卵其中,并分泌粘液粘牢槽孔,这一过程需 12~15 min,一槽
仅产卵 1粒,偶有空槽现象。卵产后成虫爬向或飞向另处选择新的产卵场所, 间隔 15~42
min, 再产卵 1粒。1片叶上以1粒卵为多,少有2粒以上,最多达5粒。产卵叶片以嫩枝基部向
上第 4~7片叶占总产卵叶片的 78. 5%,这说明所选择的叶片必须老嫩适中,以便锯腹片剥离
表皮。经解剖每雌抱卵量为 80. 5±9. 7粒;产卵量为 70. 6±8. 1粒;遗腹卵为 12. 3±11. 7粒。
寿命 成虫羽化后饲养笼不放任何植物, 成虫仅存活 1~2 d, 羽化后立即供给水培榆枝或
油菜花、蜜水等,雌性成虫寿命为 5. 2±2. 3 d; 雄性为 3. 1±1. 8 d。
2. 3. 2 卵 初产卵为翠绿色, 随着胚胎的发育,颜色逐渐变淡, 7 d 后为淡绿色, 在体视显微
镜下可见体节和黑色眼点, 而且隆起更高,甚至撑破叶片表皮成裂口。10 d后可见卵壳内幼虫
呼吸和蠕动, 此时为褐色。卵期为 12. 31±2. 42 d。室内孵化率为 96. 7%,室外为 90. 2%。卵
槽距离叶缘 2~5 mm 不等。其卵槽长 3. 69±0. 27 mm, 宽 2. 33±2. 21 mm; 卵长 2. 80±0. 21
mm ,宽 1. 21±0. 17 mm。
2. 3. 3 幼虫 孵化以清晨 5~7时占79. 6% , 12~24时不孵化,其它时间孵化很少。孵化过程
需 10~15 min,爬出卵壳寻找合适嫩叶, 1~3 h后,从叶缘开始取食。幼虫取食时经常保持身
体后半部卷曲状态, 休歇时身体盘曲在叶背。幼虫脱皮 4次共 5龄, 4龄后取食大增,可食老
叶; 5龄达到最高峰,食叶量占一生总食叶量的 79. 43%; 5龄历期占全幼虫总历期的 31. 5%
(表 2)。幼虫平均取食速率呈波浪形曲线,每次脱皮前后暂时停止取食 10~20 h, 平均取食速
率也因此下降。每次脱皮需 20~35 m in, 无取食皮蜕现象。触动各龄幼虫均能自体表分泌黄绿
37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
色水珠,以 4~5龄分泌最盛,一旦突然触动立即喷射而出,但老熟停止取食准备结茧时也停止
分泌了。
表 2 榆少锤角叶蜂幼虫各龄头宽、历期及食叶量 (合肥, 1995年)
项  目 1龄 2龄 3龄 4 龄 5 龄 全幼虫期
头宽( mm) X-±SD 1. 335±0. 054 1. 693±0. 075 2. 375±0. 081 3. 350±0. 077 4. 131±0. 086
历期( d)X- ±SD 5. 5±1. 52 4. 5±1. 29 6±1. 85 6. 33±1. 19 10. 11±1. 62 32. 44±2. 27
取食面积( mm 2)
X-±SD 91. 25±29. 58 159. 38±57. 19 947. 19±359. 99 3 464. 33±1 147. 93 18 001. 56±2 880. 39 25 903. 83±6 778. 55
占全历期(% ) 16. 95 13. 73 18. 50 19. 51 31. 16 100. 00
占总取食面积(% ) 0. 40 0. 70 4. 18 15. 29 79. 43 100. 00
2. 3. 4 结茧 老熟幼虫下树,在灌丛杂草根际、枯枝落叶层、石砾或疏松浅土 0. 5~0. 8 cm 下
吐丝结茧, 2 d后成为黄绿色的茧,随着时间的推移, 颜色逐渐加深, 最后为褐色, 以预蛹过夏
越冬。室内饲养的幼虫老熟后可吐丝将 2~3片叶粘缀一起结茧,这时若震动使之脱离薄茧,幼
虫再也不能重新结茧, 而仍卷缩成预蛹状, 终因失去茧的保护而失水干硬死亡。室内饲养的茧,
其上覆土 1~1. 5 cm, 将有 15. 3%的羽化出茧的成虫, 死于土中。
2. 4 发生与环境关系
该虫的发生与林分郁闭度、树高有一定关系,孤立木、林缘木叶片着卵量分别为林内木叶
片着卵量的 7 倍和 3 倍。同一株树树冠下层枝条叶片(第 4~7片叶)着卵 73. 5% , 中层为
25. 2% ,上层仅为 4. 9%。因此矮小树和大树下层叶片几乎无一完整叶片,中层被害较轻,上层
基本完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幼虫逐渐向上转移危害, 甚至下树迁移危害其它株,直到老
熟。在室内以榔榆、白榆叶片对比饲养,取食叶片量两者相差无几, 但以前者饲养死亡率达
63. 3% ,而后者仅达 16. 7%。
2. 5 防治
因发生面积较小, 而且又处于招待所和住宅区, 所以不能按正常防治试验的需要进行排列
组合设计,只能选择几种常用农药进行单株防治试验。
( 1) 5月中、下旬每 666. 6 m 2用三级白僵菌粉 0. 5~1 kg 或高孢粉 25~40 g 兑水稀释或
拌入细土, 喷或撒于树冠投影下, 根际周围用量要稍大, 以便使下树结茧的幼虫感病。根据
1994年试验,死亡率可达 68. 4%。
( 2)选用10%敌虫菊酯、5%氯氰菊脂、2. 5%敌杀死 3 000、4 000、5 000倍液, 80%敌敌畏、
90%晶体敌百虫 800、1 000、1 500倍液喷雾。24 h 后检查,其中敌虫菊脂、氯氰菊酯、敌杀死
3 000倍液,敌敌畏、敌百虫800倍液致死率均达 90%以上。但1994年因防治较晚,大部雄虫老
熟下树结茧, 故仅杀死仍留在树上取食的大部分雌虫。故造成1995年羽化的成虫性比失调,室
内饲养统计雌雄比为 1∶13. 5。
( 3) 3月下旬用 50%的辛硫磷乳油,兑细砂搅拌均匀撒于树冠投影下,每 666. 6 m2 用药
0. 3~0. 5 kg ,毒杀羽化成虫,亦可收到一定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陈慧珍.榆锤角叶蜂的初步观察.浙江林业科技, 1982, 2( 1) : 20~23.
  2 萧刚柔,黄孝运,周淑芷,等.中国经济叶蜂志( 1) .杨陵:天则出版社, 1991.
3794 期              杨春材等 :榆少锤角叶蜂的研究
  3 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增订本)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4 方育卿.槭细锤角叶蜂 L ep tocimbex gr acil enta ( Mocsary)的研究.林业科学, 1987, (昆虫专辑) : 84~87.
  5 杨春材,李敏.中国少锤角叶蜂属一新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23( 1) : 7~9.
  6 徐天森主编.林木病虫防治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Studies on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Agenocimbex
ulmusvora (Hymenoptera:Cimbicidae)
Yang Chuncai  Wang W enge  Yin X iangyu  L i M in
  Abstract Agenocimbex ulmusvor a Yang is a new ly-discover ed insect pest that causes se-
vere damage to leaves of Chinese elm and White elm. T he saw fly completes it s l ife cy cle in a
year. T he larvae enter the r oot r eg ions o f bushes and w eeds, or the upper soil layer, then
make cocoons. T hey over summer and overw inter as prepupa. T he pr epupa occur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M arch and the eclo sion, copulat ion and ovipo sit io n happen in the first ten day s o f
Apr il . The larv al stag e lasts 32. 28±2. 27 d. T he average feed intake for one larva is 25 903.
83±6 778. 55 mm2 . As the lar vae mature in the last ten day s of M ay , they craw l dow n fr om
tree to make cocoons, ov er summer and overw inter. T he female lay s it s egg s mainly on leaves
of small bushes o r low er branches of the t rees. T he surface o f the larvae is smoo th and bare,
so it is sensit iv e to chemicals. Good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control in a proper t ime. 5%
cypemethr in, 2. 5% deltamethr in ( 1∶3 000) , 80% dichlorvo s or 90% crystal t richlo rfon ( 1∶
800) can be used for ef fectiv e control .
  Key words A genocimbex ulmusv ora, biolog ical characterist ics, contr ol
  Yang Chuncai, Associate Profes sor ( College of Forest r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 ; Wang
Wenge, Yin Xian gyu, Li M in( Fores t ry Bur eau of Yu e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
38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