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Effects of Improving Labour’s Comfortableness and Working Efficiency in Agroforestry Ecosystem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 究   ,         
   以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
及劳动效率研究 ‘
傅惫毅 傅金和 黄寿波
摘要 连续两个夏季 , 在位于中北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浙江省富阳市和临安县的桃茶间作园和
纯茶园内布置采茶试验 , 并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 。 结果表明 , 间作园比纯茶园光强减弱  一   ,
气温降低 。 一     , 空气湿度提高    肠 , 风速减小 。 一 。   ·  一 ’。 间作园内采茶工的衣
服温度降低   一   ℃ , 并以着白色衣料者降低最多 劳动者的实感温度降低        ℃ , 在  
中感到 “极度不舒适 ”的时间减少     不舒适指数减少 一 , 人体感到 “很不舒适 ”的时间减少 
 。 由于在间作园林下劳动感到舒适 , 因而劳动生产率提高       环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 桃茶间作 、 小气候 、 人体舒适度 、 劳动效率
当今世界 ,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耕地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 而资源短缺 、环境
恶化 、耕地减少 、 人口膨胀等问题 , 已愈来愈引起人们重视 。 在这种情况下 , 深入研究农用林业
这一科学合理的土地经营体制 ,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我国农林间作的历史 、模式类型 、 栽
培技术经验及效益 , 已有人作过一些研究〔’〕, 林茶间作的小气候特征也有人作过报道, ’〕, 但林
茶间作后 , 对林 下劳动者人体舒适度及其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影响 , 至今还未见有报道 。 本文根
据  年和  年的试验资料 , 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   年  月在浙江省富阳市富阳镇 白鹤村杨家山桃茶间作园  ‘  , 
 ‘  , 海拔高度   和  年  月在浙江省临安县横贩镇泉口农场桃茶间作园  “   ,
  ‘  , 海拔高度   进行 , 这两个试点均为缓坡地 , 属亚热带东岸型湿润季风气候 , 具有
夏热冬寒 、雨量充沛 、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 土壤为红壤 , 土种黄砂土 。 试验分两个小区 桃茶
间作园和纯茶园 。 富阳白鹤村桃茶 间作园 , 桃             树高   , 冠幅      
  , 离地面    高处 , 树干直径    ,  年生 , 栽植密度      , 树冠郁闭度 “  左右 。
茶                  树高  。 , 冠幅      ,  年生 , 栽植密度  。 
 。 , 当地一般品种 , 树冠郁闭度     , 桃茶两者合计盖度  写左右 。 纯茶园内茶树
栽培方式及生长状况同上 , 盖度  左右 。 临安县泉 口农场桃茶间作园 , 桃树高     , 冠幅
       ,  年生 , 树冠郁闭度   , 茶树高  。 ,  年生 , 鸿坑种 , 盖度   , 桃茶合计盖
度   。 纯茶园栽培状况同间作园 , 盖度  写一   。
小气候观测于 年  月     日和  年  月    日进行 。 昼夜每隔   测定 
一一收稿 。
傅桩毅副研究员 , 傅金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黄寿波 浙江农业大学 。
 本研究为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资助的“ 中国农用林业系统综合研究亚热带丘陵坡地农用林业模式研究 ”
项目的部分内容 , 亚林所曹群根参加部分野外观侧 , 谨致谢意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卷
次 。 在采茶时间  时一  时内每隔     测定  次 。 测定项 目为气温 、 空气湿度 、光照强度 、
风速和衣服表面温度 。 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计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 , 用国产   一  型照度计测定
光强 , 用热 电式微风仪测定风速 , 用红外线分析仪测定衣服温度 。
将采茶技术基本相近的采茶工  人分成  组 , 每组  人 , 分别穿白色 、灰色和黑色衣服 , 同
步在桃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内采茶 , 茶叶采摘标准为  芽  叶 。 为了消除采茶工由于采茶速度不
一致引起误差 , 上 、 下午  组工人互相对调 , 即上午在间作园内采茶的工人 , 下午到纯茶园内采
茶 。  年  月   日上午      和下午       各采茶 一  , 分别称其鲜叶
重和茶芽数 。   年  月  日上午        和下午    一    各采茶   , 也分别
测定其茶鲜叶重和茶芽数 。
 试验结果分析
   桃茶间作园的小气候特征
在湿润亚热带地区夏季 白昼 ,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内     高处的光强减弱 、气温降低 、
风速减小 , 而空气湿度略有提高 。 当桃树郁闭度达      以下时 , 夏季白昼光照减弱  
   , 气温降低   一    ‘ , 风速减小   一    ·  一 ’ , 空气相对湿度提高      。 这种
差异以正午前后最大 , 而清晨和傍晚较小图   。形成上述小气候特征的原因是太阳光进入桃
茶系统后 , 受到桃树冠层茎叶的层层削弱 , 系统内发生着对太阳光能多次反射 、 吸收和透射过
程 , 因而达到系统内离地面     高处光强减弱 。 而气温的下降则与光强密切相关 。 空气运动
受茎叶阻挡及摩擦作用 , 而使间作园内风速减小 。 空气湿度的变化 , 由于在桃茶间作园中 , 总蒸
散量增大 , 湍流交换弱 , 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不易逸散 , 使其空气湿度比纯茶园大 。 夜
间 , 纯茶园内风速大于间作园 , 故间作园内的气温 比纯茶园高   一     , 但差异明显小于白
昼 。
  劳动者衣服温度
服装是人类防御外界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 。 衣服与人体间形成“衣服小气候”层 , 可改变人
体热量的吸收 、对流 、蒸发与传导 , 进而影响人体热量的平衡 。 暖季服装的作用是隔热 、减少辐
射 、 影响排汗率和气流速度 。 对于休息者 , 衣服可减少排汗率 对重体力劳动者 , 衣服则增加排
汗率 对体力消耗中等的劳动者 , 则没有明显影响 。 冬季 , 衣服有减少失热的作用 。 衣服小气候
与衣料厚度 、 伸缩性 、透气性 、吸湿性及挺括 、合身与否有关 。 空气层所占容积称含气容积 。 棉
布或棉麻等衣料 , 含气容积小 , 透气性好 , 热传导好 , 适做夏衣 。 而毛织品反之 , 适做冬衣 。 衣服
小气候还与衣料的颜色有关 , 不同颜色的衣料对太 阳辐射具有不同的反射率 , 从而使衣服表面
温度不同 表 。
表  不同颜色衣服的表面温度
单位 ℃ , 浙江富阳 ,  一  一  , 晴
测 定时间 桃 茶 间 作 园 纯 茶 园
时 分  白 色 灰 色 黑 色 白 色 灰 色 黑 色
                    
                    
由表  可见 , 在高温期间桃茶间作园的采茶工 , 衣服表面温度比纯茶园的低       ‘ 。
 期 傅憋毅等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研究
鸡犷
 ’、
 、
 、
 龟夕 右
厂 飞


,’ 、入 
‘尸 、
民一月侧惠来
飞         !
、口、、、.、
b(
·、、.、a
/
,
汁l冲1|斗沐袜飞化Ž20叶se油421创出自4(290
,,.,-.口
2 3 0 2 0 5 0 8 1 1 1 4 1 7 2 0
观测时间 (时 )
20 23 02 05 0 8 1 1
观测时间 (时 )
14 17 20
Lr.卜‘1牛.寸120
拍均沁知40 r"
ƒ次„七侧喇试团传
图 1 两类茶园内光 、 温 、湿 、 风的日变化(19 3 一 08 一 23 ~ 2 4 , 晴 , 浙江临安 )
A :光照强度 , B : 气温 , C : 空气湿度 , D : 风速 ;a:桃茶间作园.b :纯茶园
同一茶园中 , 则着白色衣服者温度最低 , 灰色衣服者次之 , 黑色衣服者最高 。一般白色衣服 比黑
色衣服低 0.3~ 1.S C 。 同时还可看出 , 午后比午前衣服表面温度高 。
2
.
3 劳动者人体舒适度
2.3.1 人体的热环境 人体靠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热量平衡 , 维持恒定的体温 。 根据热量平
衡原理 , 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
Q 一 M 士 R 士 P 一 E (l)
式中 Q 为人体的热量变化量 , 反映体温的变化;M 为代谢产热量 ;R 为辐射热交换量 ;P 为湍
流热交换量 ;E 为蒸发热交换量 。 据报道川 , 人体的新 陈代谢在休息时最低 , 轻微受寒时增加
30写~ 100写 , 严寒持续 l h 增加到 5 倍(其中 2 倍通过 发抖御寒) , 在烈 日下增加 4. 0 % 一
19 .4写 , 遮挡炎热处增加 2.2 % ~ 14 .2 % 。 人体通过散热调节体温 , 散热 的主要途径是皮肤 , 皮
肤散热的形式有传导 、 对流 、 辐射和蒸发等 。 在常温下 , 人体总散热量的 60 % ~ “ % 由辐射和
传导进行 , 20 % ~ 30 % 由蒸发进行 。 在温度较低时 (10 ℃左右) , 以辐射和对流传热为主 , 而温
度较高时(高于 30 ℃ ) , 则以蒸发失热为主 。
2. 3. 2 劳动者实感温度 人体的舒适度与温度 、 湿度 、 风速等气象因子有关 。 Y ag l o u et al s]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卷
认为 , 实感温度是人体在不同气温 、湿度 、 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 。 据实验 , 在
下列三种情况下 , 人体均感到舒适 , 其实感温度均为 17 .7 ℃ , 即:(1) 气温 17 .7 ℃ , 相对湿度
100% , 风速 。; ( 2 )气温 22.4 ℃ , 相对湿度 75% , 风速 0.s m · s 一 ’ ; ( 3 ) 气温 25 ‘C , 相对湿度
20% , 风速 2.s m · s 一’ 。 实感温度可用下式闹表示 :
T 。 = 0 . 8 5 7 ’。 + 0 . 1 5了’讨 ( 2 )
式中大 为实感温度 ;T 。 为湿球温度 , T “ 为干球温度 。 根据人体实验结果 , 冬季实感温度为
17 .2~ 21‘ 7 ℃时 , 一半实验者感到舒适 , 因此该范围内的实感温度称为 “舒适带” 。 夏季相当于
18 .9一23. 9 ℃ 。 人体对不同实感温度的感觉状况见表 2 。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比较 , 其具有
表 2 人体对实感温度的感觉分类[,]
实感温度 (℃) < 1 5 . 0 1 5. 0 ~ 16 . 9 17 . 0 ~ 24 . 9 2 5 . 0 ~ 26 . 9 2 7 .0 ~ 2 8 . 0 ) 2 8 . 0
人体感觉 不 适 冷 舒 适 过 暖 不 适 极度不适
夏季白昼气温降低 , 温度提高 , 风速减小的小气
候特征 , 对林下劳动者舒适度似有一定的抵消
作用 。 不过气温是主导因子 , 夏季白昼降低温度
则使人体感到舒适 。 由小气候资料计算得出不
同茶园内的实感温度 日变化见图 2 。 图 2 可见 ,
在湿热亚热带地 区的盛夏季节 , 桃茶系统 内的
劳动者的实感温度 日变化 , 是夜 间感到“舒适 ” ,
日出后感到“过暖” , 上午 9 时或 10 时开始感到
“不适 ” , 而正午前后感到 “极度不适 ” , 17 时后
又是 “不适” , 直到 日落仍感 “过暖” 。在桃茶间作
园内 , 虽然湿度略有增加和风速减小 , 但温度对
人体舒适度起主要作用 , 因此桃茶 间作园内感
到 “极度不适”时间明显少于纯茶园 (表 3) 。 由
表 3 可见 , 在桃茶间作园内林下劳动者感到“极
度不适 ”时间 , 从上午 10 时半开始直到下午 5
30
29
军J.’护夕飞夕
丝~一气.
过暖
ƒp„侧蛆硕铭谁吠
舒适
14 17 20
观侧时间(时)
图 2 两类茶园内人体的实感温度日变化
(1993一08一23~ 24 , 晴.浙江临安)
a:桃茶间作园 ; b :纯茶园
时结束 , 共 6.s h ;而纯茶园内的劳动者感到 “极度不适”时间 , 从上午 9 时开始直到下午 6 时结
束 , 共 9.o h , 比桃茶间作园多 2.s h 。 一般气温超过人体的皮肤温度就会对人体加热 , 引起过
表 3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内各级实感温度的起止时刻及持续时间
舒 适 过 暖 不 适 极度不适
处 理 起止时刻 时间 起止时刻 时间 起止时刻 时间 起止时刻 时间
(时 : 分) (h ) (时 :分 ) (h ) (时 :分) (h) (时 :分) (h )
桃茶间作园 20
: 00~ 07 : 30 11.5 07 : 30 ~ 09 . 00
19 一 0 0 ~ 2 0 , 0 0
5 0 9
:
0 0 ~
1 0
.
3 0
0 1 7
:
0 0 ~ 1 9
:
0 0
1
.
5 1 0
.
3 0 ~ 1 7
:
0 0 6
.
5
2

0
纯 茶 园 20
: 00~ 07 : 30 11.5 07 : 30~ 08 : 30
19 : 00~ 20 : 00
08
l8
: 30~ 09.
: 00~ 19.
00
00
0.5 09 : 00 ~ 18.00 9.0
1.0
期 傅憋毅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研究
热症 , 中暑是其中一种 。 研究[s. ’〕指出 , 中暑与当天 14 时气温 、相对湿度及前一天晚上 02 时气
温和最低气温关系最大 , “极度不适 ”时间过长 , 则使中暑人数明显增多 。
2
.
3
.
3 劳动者不舒适指数 不舒适指数(D iseom fo rt ind ex )亦称温湿指数(T em peratu re一 h u -
m id ty in de
x )
, 是由 T ro m p[10 1首先提 出的 , 后人[l ‘〕又作了发展 , 目的是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人体的舒适感觉 , 不舒适指数根据气象要素按下列公式求得 :
D l = 0.4 (了’d 了’。 ) + 1 5 ( 3 )
式中 D l 为不舒适指数 , T J 为干球温度 , T 。 为湿球温度 , 单位为华氏度 (“F ) , 若用摄 氏度(C )
表示 , 则 (3) 式为 :
D l = 0.72 (了’d + rI ’、 ) + 4 0 . 6 ( 4 )
上述符号同(3) 式 。 用干球温度 (T J)和露点温度 (’I , d , ) 求 D l , 则为 :
D l = 0.55了’J + 0 . Z T 办 ) + 1 7 . 5 (5 )
用干球温度(’1 ’J ) 和空气相对湿度 (R *)求 D l , 则是 :
D l = 了’J 一 (0. 55 一 0. 5 5 R * ) (了’d 一 58 ) (6 )
式中 R 。 为空气相对湿度 , 以小数表示 , 如 60 % 则以 0. 6代入 。 根据 (3) 一 (6) 式计算不舒适指
数 , 其数值愈高 , 则不舒适程度愈严重 。 一般认为[e] , 指数在 60 ~ 65 时 , 大部分人感到舒适 ;75
时一半人感到不适 , 大于 80 时大部分人感到不舒适 。 在静风条件下 , 不同不舒适指数的人体不
舒适情况见表 4 。
表 4 不舒适指数与人体的舒适情况[’]
不舒适指数 < 68.0 68.1一 72.0 72.1一78 . 0 7 8 . 1一 8 2 . 0 8 2 . 1 ~ 8 8 . 0 > 88 .0
不舒适情况 无人不舒适 少数人不舒适
半数人
不舒适
多 数 人
不 舒 适 很不舒适
极不舒适 ,
有中暑危险
注 :表中数值根据参考文献〔4〕附图估算 。
为了探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林下劳动者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 需根据 (4) 式用 rI’J 和 T 、
来求算 D l 。 ( 4) 式中的 了’J 表示当地气温高低 , 了, 、 表示湿球温度 , 其值决定于湿球表面水分的
蒸发速度 。 根据道耳顿定律 , 水面蒸发速度与饱和差 、气温 、风速和气压有关 。 因此根据 (4) 式
计算不舒适指数 , 实际上 已考虑到了当时的气温 、空气湿度 (用饱和差表示 ) 、 风速和气压等气
8279673搽姻积泰玲长K
象因素 , 它能较好地表示人体的舒适状况 。桃茶
间作园和纯茶园内劳动者的不舒适指数 D l 日
变化见图 3 。
图 3 可见 , 亚热带北部(浙北地区)夏季 , 桃
茶系统内劳动者的不舒适指数 日变化为一单峰
型正 弦曲线 , 一 天 中最大值 出现 在午 后 (14
时) , 最小值出现在 日出前后 (0 5 时) , 其变化值
在 73 一86 之间 .对照表 4 资料可知 , 前一 日 20
时到当 日 08 时 , 不论桃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内 ,
劳动者中有半数人感到不舒适 , 08 一09 时多数
人感到 不舒适 , 09 ~ 17 时全 部人感到很不舒
适 。
养数人不舒入卜飞/ 半数人不舒适
少数人不舒适
85
划Ž自
20 2 3 0 2 0 5 0 8 1 1 1 4 1 7 2 0
观测时间 (时)
图 3 两类茶园内人体的刁‘舒适指数 日变化
(1993一0 8一 2 3一24 , 晴 , 浙江临安)
。 :桃茶间作园 ;b :纯茶园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卷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比较 , 夏季 白昼降温对改善人体舒适度起主要作用 。 因此一天中桃茶
间作园内劳动者感到很不舒适的时间比纯茶园短 l h , 上午迟 0.s h 开始 , 下午则提早 0.s h
结束 (表 5) 。
表 5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内劳动者的各级不适指数的起止时刻及持续时间
半数人不舒适 多数人不舒适 全部人很不舒适
处 理 起止时刻 时间 起止时刻 时间 起止时刻 时间
(时 :分 ) (h ) (时 :分 ) (h ) (时 : 分) (h )
桃茶间作园 20 , 0 0 ~ 0 8 , 0 0 1 2 . 0 0 8 : 0 0 ~ 0 9 : 3 0
1 7
:
3 0
~ 2
0
,
0 0
5 0 9
:
3 0
~ 1
7
:
3 0 8
.
0
纯茶园 20 : 00一07 : 30 11.5 07 : 30~ 09 : 00
18 : 00 ~ 20 : 00 ;{:
09 : 00~ 18 : 00 9.0
有人川认为 , 不舒适指数超过 70 、 75 和 80 时 , 分别有 10 % 、 50 % 和 10 0 % 的人感到不舒
适 , 超过 8 则有中暑危险 。 在亚热带地区夏季 , 郁闭度超过 50 % 的农林系统内 , 林下劳动者的
不舒适指数很少达 8 , 可见农林系统对防止中暑有 良好作用 。
2
.
4 劳动生产率
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与周围环境有关 , 其中与气候因子关系最为密切 。 据报道[’] ,
各类活动最适宜的气象条件是 :正常生活 , 气温 15 一20 ℃ , 相对湿度小于 70 肠;脑力劳动 , 10
一17 C ; 轻体力劳动 , 巧一 18 C ;重体力劳动 , 7 一 17 C 。 因为气温升高 , 皮肤温度也升高 , 因
而体温升高 。炎热时 , 人体虽可通过皮肤散热 , 但造成大脑皮层的供氧不足 , 肌肉得到的血液减
少 , 代谢性产物堆积 , 从而 降低心智机敏度和判断力 , 限制了生理上的工作量 , 降低劳动生产
率 。 大脑皮层缺氧严重时还会出现热痉挛 、脱水和中暑等急性病症 。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与单一生态系统比较 , 在夏季光照减弱 , 温度降低 , 使林下劳动者的人
体舒适度提高 , 一天中感到 “极度不舒适 ”和 “很不舒适 ”的持续时间减少 。 人们在比较舒适的环
境中劳动 , 因而使劳动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 6) 。
表 6 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内劳动生产率比较
测 定 日 期 采茶鲜叶重(g · h 一 ’ · 人 一 , ) 采茶芽数 (个 · h 一 ’ · 人 一 , )
( 年 一月 一 日) 增 加(写) 增加(% )
勺沙O”几J甘1‘任ŽOUh月了Q”一了介J1乃j八j..二,†9曰一七bOUQ甘尸..…R八乙”日匕JQ曰JCq乙ILA ‘,‘1 9 9 2 一08 一2 2
,曰O”1工O†一0OJno口,曰
1 9 9 3 一 08 一24
上午
下午
全天
上午
下午
全天
间作园
555.0
610.0
582.5
纯茶 园
510.0
440.0
475.0
间作园
3 591
纯茶园
3 559
3 071
3 315
0 。 9
2 8
.
5
1 3
.
7
3 0 0
.
0
4 5 0
.
0
3 7 5
.
0
2 7 0
.
8
3 0 8
.
3
2 8 9
.
5
2 6
.
7
1 1 7

6
7 7

l
注 :各个处理 3 人采茶 , 分别着白、 灰 、 黑色衣服 。 1 9 9 2 年上午 、下午各采 l h , 1 9 9 3 年上午 、下午各采 2 h . 表中数字均
为平均值 。
表 6 可见 , 每人每小时采得茶鲜叶重 , 桃茶间作园比纯茶园 1992年提高 8.8% ~ 38 .6% ,
平均提高 2 .6写 , 1 9 9 3 年提高 10.8% ~ 45 . 9% , 平均提高 29 .5% , 下午的增加值比上午大 。每
人每小时采得的茶芽数 , 桃茶 间作园比纯茶园 1992 年增加 0. 9写~ 28 . 5% , 平均为 13 .7% ,
1 9 9 3 年增加 2. 67 % ~ 117 . 6 % , 平均为 7 .1% , 也是下午的增加值比上午大 。 由此认为 , 在炎
期 傅憋毅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研究
热季节白昼 , 桃茶间作园的采茶工比纯茶园茶叶采摘速度快 , 劳动效率高 , 而光照强 、 气温高的
正午前后 , 这种差异最为明显 。
3 结论
(1)桃茶间作园与纯茶园比较 , 夏季白昼光照减弱 、气温降低 、 湿度增加 、风速减小 。该小气
候特点 , 使人体感到舒适 , 反之 , 则使人体散热困难 。 由于温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主要 因子 ,
因此 , 农林系统的小气候特点 , 有利于提高林下劳动者的人体舒适度 。
( 2) 夏季 白昼在桃茶间作园下劳动的采茶工的衣服表面温度比纯茶园降低 0. 3 ~ 1.5 ℃ ,
其中以着 白色衣料者降低最多 , 灰色衣料者次之 , 黑色衣料者最少 。
( 3) 人体的实感温度和不舒适指数 , 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从事露天作业的工人 、农民及其
它职业的劳动者人体的舒适情况 。 在桃茶间作园内 , 林下劳动者的实感温度比纯茶园降低 , 白
天感到“极度不舒适 ”的持续时间比纯茶园减少 2.s h 。 不舒适指数也 比纯茶园减小 , 一天中在
间作园内的劳动者人体感到 “很不舒适 ”的持续时间也 比纯茶园少 l h 。
( 4) 农林复合系统改善小气候 , 降低劳动者的衣服表面温度 , 提高人体舒适度 , 给劳动者创
造了一个 比较舒适的环境 , 从而提高了林下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在桃茶间作园内每个采茶工
人每小时采得的鲜茶重量 比纯茶 园提高 2 . 6写一29 . 5 % , 并以晴天正午前后炎热时段最明
显 。
参 考 文 献
1 Zhaohua Z , F u M a o y i , S a e t r y C B . A g r o f o r e s r r y S y s t e m s i n C l 1 i n a . P u b l i s h e d i o i n t l y b y : C h i n e s e A e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C h i
n
a a
n
d I
n r e
r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r
R
e
s
e a
r
e
h C
e
n t
r e
,
C
a
n
a
d
a
,
P
r
i
n t e
d i
n
S i
n
g
a
p
o
r e
.
1 9 9 1
.
2 黄晓澜 、黄寿波.亚热带丘 陵区茶林复合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生态学报 , 1 9 9 1 . 1 1 ( 1 ) : 7 一 12 .
3 丁瑞兴 , 黄寿波.茶园间植 乌柏 的气候生态效应.应用生态学报 , 1 9 92 , 3 ( 2) : 1 31 一 137 .
4 朱瑞兆编著.应用气候手册.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 9 91 . 3 29 一360 .
5 Y ag lo u C P . A nleth o d fo r 一m p ro v in g th e e ff e e tiv e t e m p e r a tu re in d e x A S H V E T r a n s . l 9 4 7 , 5 3 : 3 0 7 ~ 3 0 9 .
6 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学.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98 1 . 3 8 0.
7 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 9 8 6 . 1 30 一 136 .
8 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 中暑人数与气象 因子的逐步 回 归分析.全 国应 用气候会议 论文集 ,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 1 97 7.
1 3 4 ~
1 4 1
.
9 谭冠 日编著.应用气候.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5 . 26 9 一 291 .
10 T ro m p 5 W . M ed ie al B io m e reo ro lo g y . E lse v ie r , A m s t e r d a m , 1 9 6 3 .
1 1
J
o
h
n s o n
H D
,
e r a
l
.
I
n
H
a n
d b
o o
k
o
f A
g
r
i
e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e t
i
v
i
r
y
.
1 9 8 2
,
1 1
.
A
n
i m
a
l P
r o
d
u e t
i
v
i
t
y
,
C R C
,
F l
o r
i d
a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8 卷
S tu d y o n E f f e c ts o f I m p r o v in g L a b o u r ‘5 C o m f o r t a b l e n e s s
a n d W o r k i n g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A g r o f o r e s t r y E e o s y s t e m
F u M a oy i F u J in h e H u a n g S h o u b o
A b s t r a e t A t e a 一 p i e k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h a s b e e n l a i d o u t b o t h i n p u r e t e a g a r d e n a n d p e a e h -
t e a i n t e r e r o p p i n g g a r d e n
,
f
o r t w
o s u
m m
e r s e a s o n s r u n n
i
n
g
a t
L i
n a n a n
d F
u y a n g C
o u n t
i
e s o
f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e e
w h i
e
h
a r e
l
o e a t e
d
a t n o r t
h

m i d s u b t r o p i e a l a r e a o f C h i n a w h e r e t h e m i e r o
-
e l i m a t e h a s b e e n m e a s u r e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R e s u l t s i n d i e a t e t h a t e o m p a r i n g w i t h t h o s e i n t h e
p u r e t e a p l a n t a t i o n
,
i
n t
h
e
p
e a e
h
一t e a i n t e r e r o p p i n g g a r d e n i t s l i g h t i n r e n s i t y
,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w i
n
d
s
p
e e
d
r e
d
u e e
d b
y 1 0 0 0 0 一60 000 lx , 0 . 3 ~ 2 . 1 ℃ , a n d 0 . 1 一 0.3 m .s一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b u t i t s a i r h u m i d it y i n e r e a s e d b y l % ~ 5 肠. W o rk in g in th e interero pping g ard en , t h e t e m -
p
e r a t u r e o
f w
o r
k
e r s ‘ e l o t h e s r e d u e e d b y 0
.
5 ~ 1
.
5

C w h i l
e t
h
e
m
o s t r e
d
u e r
i
o n a
p p
e a r e
d f
r o
m
t
h
o s e
d
r e s s
i
n g i
n
w h i
t e a n
d
t
h
e
w
o r
k
e r s , e
f f
e e t i
v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m
o s t u n e o
m f
o r t a
b l
e
t l n l e d
u r
i
n
g
a
d
a
y
,
t
h
e
d i
s e o
m f
o r t i
n
d
e x
C
a n
d 2
.
s h
o u r s
,
l 一3 an d l hou r
and the m o st diseom fortable tim e redueed b y 0 .3~
0 .8 resPeetiv ely . D ue to th e w orker‘5 e o m f o r t a b le n e s s in
t h e i n t e r e r o p p i n g g a r d e n
,
t
h
e
w
o r
k
e r , 5
p
r o
d
u e t
i
v
i
t y
i
n e r e a s e s a r o u n
d 2 2
.
6
% 一29. 5% .
K ey w ords agrofo restry eeosystem , p e a e h 一t e a i n r e r e r o p p i n g , m i e r o e l i m a r e , l a b o u r ‘s
e o m f o r t a b l e n e s s
,
l
a
b
o u r
P
r o
d
u e t i
v
i t y
F
u
M
a o y i
,
A
s s o e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
F
u
J i
n
h
e
( T h
e
R
e s e a r e
h I
n s r
i
t u t e o
f S
u
b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y
,
C A F F
u
y
a n
g
,
Z h
e
j
i
a n
g
3
1
1 4 0 0
)
:
H
u a n
g
S h
o u
b
o
( Z h
e
j
i
a n
g
A
g
r
i
c u
i
r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r
y
)
.
“巨尾按种质胶丸常温保存研究 ”成果通过鉴定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曹月华副研究员主持研究的 “ 巨尾按种质胶丸常温保存研究”成
果于 199 4年 12 月 20 日通过鉴定 。 采用常温保存巨尾按种质资源 , 投资少 , 适合我国情况 , 对保护植物资源 ,
发展优良按树造林有重要意义 ,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兼具学术价值和 实践意义 , 成果总体上达到同类研究
的国际先进水平 。
本课题经过 3年的试验研究工作 , 建立 了巨尾按胶丸种质常温保存条件 , 取得了保存 10 个月 , 再生率达
52% 的好成绩 。 根据胶丸种质保存期间与代谢有关的胶丸种质的呼吸 、叶绿素 、可溶蛋白和多酚氧化酶几个
生理参数 , 以及过氧化物酶在 10 个月常温保存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 发现了再生率和活力与生理参数的关系 ,
从而为常温下采取限制营养供给和 低氧结合 , 实现种质长期保存提供了生理生化依据 。 并摸索出了胶丸种质
在保存期间胶丸颜色由绿逐渐转白或转黑过程与胶丸种质丧失生活力的关系 。 若阻断这一过程即可延长种
质保存时间 , 这一发现具有较高实践意义 。
( 陈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