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ure of Fuel Forest in Neighbourhood in North of Zhejiang

浙北地区薪炭林高产栽培研究



全 文 :  1996—05—08收稿。
葛万川助理工程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周健(浙江省富阳市林业局)。
* 本文系“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亚热带丘陵地区浙江富阳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的子专题之一。本研究得到朱德
俊研究员的指导。参加本次研究的尚有杨志成,徐国明,应钟全,沈光裕等。
浙北地区薪炭林高产栽培研究*
葛万川  周 健
  关键词 薪炭林 栽培体系 浙北地区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地貌属浙江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气候上属我国中亚热带北缘。它
在长江下游, 中、北亚热带丘陵山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薪柴是富阳市的主要能源, 1985年
全市耗柴38万 t ,占总能耗的 72. 5% ,占农村生活用能源中的90. 6%。为了探讨森林能源发展
的有效途径, 在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富阳试点,开展了多用途薪炭树种的选择和主要薪炭树
种高产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在薪炭树种的选择上, 干旱瘠薄山地和江河两岸河漫滩地重点考虑的是适应性强、生态效
益好、生长快、燃烧性能好的材、薪两用树种,村庄周围重点考虑的是高产且具有多代萌发力和
多用途的薪炭树种。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 1] ,以马尾松( P inus massoniana Lamb. )优良种源作
为主要的薪炭树种, 并对银荆( A cacia dealbata Link. )、苏柳(杂交柳)、四川桤木( A lnus cre-
mastogyne Burk)、裂斗锥( Castanop sis f issa ( Champ. ) Rehd. et Wils. )、晚松( Pinus ser otina
M ichx. )、刺槐( Robinia p seudoacacia L. )及无刺剌槐( Robinia p seudoacacia var . sp. )等树种
进行了引种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群体对比试验,引种是小面积( 0. 33~0. 67 hm 2)群体生长观察
及测定;马尾松高产栽培模式采用块状群体比较,每个种源每块 0. 13~0. 20 hm 2固定标准地
观察重复 2次。单因素生产性试验观察如菌根接种、整地方式,封山育林采取块状群体比较,总
体对比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 1 浙北地区薪炭树种的选择和良种的引进
2. 1. 1 选出武夷山东段南北坡的马尾松种源作为推广种源 “六五”期间马尾松地理种源试
验已初评出 41个马尾松优良种源[ 1] , 国家标准“马尾松种子区”也提出了马尾松用种的有关原
则规定 [ 2]。江、浙两省的中、北亚热带丘陵山地究竟应选用哪几个优良种源未有定论。本课题在
国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于 1987年进一步开展了 13个马尾松优良种源的群体试验对比,从适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2) : 210~214
Forest Research      
应性、生长量、松梢害虫危害率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根据其各指标的权重来计算综
合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综合评分值= 0. 2X 1+ 0. 5X 2+ 0. 1X 3+ 0. 1X 4+ 0. 1X 5 ,式中: X 1、X 2、
X 3、X 4、X 5分别为各种源的造林成活率、树高、气干生物量、病虫害、后 3 a 的生长势占富阳对
照种源的百分率, 其中 X 4= ( 1- 该种源蛀梢头百分率)÷( 1- 对照种源蛀梢头百分率)。根据
综合评分值结果, 认为武夷山东段南北坡(邵武、将乐、松阳)及广西盆地北部(忻城)种源表现
最好(表 1)。
表 1 13个马尾松优良种源造林成活率及生长情况
种 源
按穴计
成活率
( % )
按株计
成活率
( % )
平均树高( m )
1988- 12 1990- 07 1992- 10 1995- 10
占本地对
照的( % )
1990年间伐
气干生物量
( kg/ hm2)
害虫蛀
梢头
( % )
综 合
评分值
富阳 100  90. 0 0. 41 1. 04 1. 89 3. 36 100  4 350 8. 37 1. 000
远安 100 96. 5 0. 42 1. 10 1. 70 3. 30 98. 2 5 700 5. 11 1. 049
慈利 97. 4 89. 7 0. 45 1. 18 1. 70 3. 14 93. 5 7 350 8. 96 1. 033
蒲江 98. 7 93. 3 0. 46 1. 27 1. 75 3. 28 97. 6 6 450 6. 92 1. 049
邵武 100 92. 7 0. 47 1. 29 2. 05 3. 71 110. 4 5 850 7. 58 1. 106
将乐 97. 6 90. 2 0. 56 1. 47 2. 29 3. 79 112. 7 5 700 8. 49 1. 097
松阳 100 92. 1 0. 44 1. 15 2. 02 3. 75 111. 6 5 400 10. 82 1. 102
忻城 97. 2 87. 5 0. 57 1. 36 2. 27 3. 80 113. 1 5 250 4. 87 1. 089
高州 86. 7 76. 7 0. 50 1. 40 2. 29 3. 47 103. 3 3 600 5. 81 0. 953
宁明 83. 3 55. 7 0. 44 0. 93 1. 86 3. 09 92. 0 3 000 5. 44 0. 840
江永 100 91. 7 0. 55 1. 50 1. 80 3. 02 89. 9 4 800 5. 55 0. 950
安远 100 85. 0 0. 53 1. 16 1. 79 2. 92 86. 9 5 700 5. 11 0. 935
永定 100 91. 5 0. 57 1. 32 1. 83 3. 14 93. 5 5 400 8. 44 0. 984
  注:试验地点在富阳市周公坞村;造林时间为 1987年 3月。
2. 1. 2 富春江河漫滩地引种推广四川桤木和江苏柳(杂交柳 333、369等) 1987年在富春江
河漫滩地进行扩大试验,并与从江苏引进的江苏柳(杂交柳 333、369号)进行行间混交配置,造
林面积为 0. 67 hm 2, 4年生四川桤木和江苏柳平均高分别为 8. 5 m 和 8. 6 m。沿江河漫滩地已
种桤木约 3. 5 hm 2。通过河漫滩地引种试验观察到四川桤木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性:
( 1)有极强的耐水淹性。河漫滩地的 2年生桤木曾多次遭洪水淹没,如 1988年 6月,富春
江洪水淹没桤木主干 2~4 m ,长达半个月, 仍生长正常,在树干 2 m 以下的基部萌发出大量的
不定根。
( 2)河漫滩地的桤木具有耐碱的特性。桤木林地中有一片是造纸厂的废液排污地, 土层 33
cm 深以上, pH为 8. 6和 8. 4。1988年种植的桤木生长良好,平均每年高生长在 2 m 以上。
( 3)桤木的根瘤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生长在沟谷长年潮湿处的桤木,根瘤着生较多,生长
稳定;在江河两岸高位滩地的桤木,伏旱季节根瘤显著减少,雨后根瘤很快恢复;而在比较干旱
的西向山坡的桤木根瘤很少,伏旱期间根瘤基本死亡,雨后恢复也慢。
2. 1. 3 房前屋后的“米桶山”引进多用途的薪炭树种 富阳试点共引进了银荆、裂斗锥、晚松、
刺槐、无刺刺槐 5个树种。1988年营造了银荆片林, 3年生幼树(包括苗龄)平均高 3. 49 m, 平
均胸径 3. 8 cm ,每公顷产干生物量14. 19 t。在 1991年 12月下旬富阳出现罕见的骤冷天气, 5
d内日均气温由+ 8 ℃降到- 12 ℃, 下降 20 ℃, 使富阳的银荆地上部全部冻死, 1992年春天
根蘖新苗。1991年在更北的江苏吴县进行引种观察,该地区虽然也遭这次冷空气的影响,最低
2112 期          葛万川等: 浙北地区薪炭林高产栽培研究
气温达- 13 ℃, 但引种的 1年生银荆安全越冬,生长良好。1987年引种裂斗锥,采用穴垦直播
种植,生长迅速,第 1年高达 0. 5 m,但越冬困难,第二年仅残存几株。刺槐和无刺刺槐1989年
从山东引进, 采用 1年生苗穴栽,其生长发枝少, 生长因地而异, 空行地零星植株年生长高 1. 0
m 以上。1988年引种晚松, 采用 1年生苗穴栽,生长较慢, 3年生高仅 0. 8 m。
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溪滩地发展四川桤木具有广阔的前景;低丘缓坡种植银荆可望获
得成功,但还应从耐寒品种的选择和栽培模式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以提高其保存率和生物量;
引种裂斗锥和刺槐需作进一步研究; 晚松生长缓慢, 生物量指标不够理想。
2. 2 马尾松薪、材兼用林高产栽培模式
马尾松是长江以南干旱、瘠薄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 也是当地的主要薪柴树种。从提高马
尾松薪柴的产量,提高林分的经济价值出发,对马尾松栽培进行了新的技术组合,制订出一套
马尾松薪、材兼用林高产栽培模式。通过试验示范,“七五”期间已在富阳县推广 1 300余hm 2。
模式推广的重点技术措施和栽培意义:
( 1)选用优良种源生长快。试验示范林的优良种源 9 年生林分, 平均高生长量比对照大
18. 5% ,如忻城种源 9年生幼林林分平均树高达 3. 98 m, 而对照富阳种源为 3. 36 m。
( 2)菌根接种育苗、造林生长好。经比较试验亚林 1号菌根粉接种的 3年生幼林平均高达
148 cm ,高出土著菌根接种的幼林( 126 cm )的 17% ,高出未接种的幼林( 99 cm )的 50%。表明
菌根接种有助于马尾松幼龄期的生长。
  ( 3)合理的局部整地既有利于幼林的成
活、生长,又能保持水土。在无节芒类萌生高
草的情况下,全刈穴垦的马尾松造林成活率
与一锄法和全垦挖穴相差无几,而生长则比
一锄法好,与全垦挖穴相接近(见表 2) ,但全
刈穴垦的林地植被保护比全垦挖穴好, 全刈
穴垦整地既能满足马尾松幼林生长的要求,
又能保存植被,减少山地水土流失。是马尾松
造林较好的整地方法。
表 2 不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保存率及生长
整地方式
造林
面积
( hm 2)
按穴计
保存率
( % )
按株计
保存率
( % )
幼林高( cm)
平均 最高
全垦 4. 7 97. 5 92. 5 50. 58 115
全刈穴垦 27. 9 97. 5 87. 5 54. 67 116
一锄法 14. 0 97. 5 87. 5 47. 74 67
  注:造林时间: 1989年 3月;调查时间: 1990年 7月;造
林地点:富阳市环山乡陆墓村。
  ( 4)一穴双株能够提高以穴计的全苗率。马尾松植树造林成活率极不稳定。过去多采取高
度密植的措施——初植密度为主伐密度的 5至 10倍,仍经常出现幼林密度不均匀的现象。模
式林采取在不增加挖穴整地总工作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穴垦直径为 40 cm ,减少穴数(初植
穴数量为主伐株数的 2至 3倍, 3 600穴/ hm2 ) ,采取一穴种植双株的办法, 使在同等造林成活
率的情况下提高穴的全苗率(表 1) ,这样有利于早期幼林密度调整和后期的间伐。
( 5)以间伐替代传统的打枝作业。示范林在造林后第 4年( 1990年) ,结合幼林抚育进行密
度调整,每穴保留一株健壮的幼树达到幼林生长均匀。1993年 4月进行了间伐与打枝的作业
比较, 1995年 11月进行调查,间伐与打枝其净高生长量邵武种源为1. 58 m 和1. 86 m ,忻城种
源为 1. 70 m 和 1. 39 m。经过观察, 对马尾松高生长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以间伐替代打枝的
长期效果有待继续观察。
2. 3 山地次生薪炭林封山育林经营模式
  江南一带有大量的山地次生灌丛,多为一些阔叶树萌蘖和天然幼树。这类山地在本地农民
21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
经营上多作自留柴山, 地类上则划为荒山。如何通过营林措施,使这类山地在短期内多产柴又
育林,是南方森林能源培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试验对这类山林的经营模式主要采取以下几
个措施。
2. 3. 1 合理区划次生灌丛的经营类型 根据立地类型、交通条件和群众对薪柴的需要程度分
别划为水源林型, 薪炭林型,薪、材兼用林型和培育用材为主要目的的材、薪兼用林型。把位于
水库集水区、溪河两侧的陡坡、江河源头通过封山育林,培育成水源涵养林;对房前屋后的柴山
采取合理的封山轮伐, 提高薪柴产量,培育为能源林;在缺少薪材资源的地区,对立地条件较差
的山地次生林, 培育为取薪为主兼留上层乔木的薪、材兼用林; 对偏远山地立地条件较好的次
生林,采取以育为主,培育成为材、薪兼用林。
2. 3. 2 封山育林的营林技术要点 ( 1)保留目的树种,培育成针阔混交林。( 2)分别经营目的,
采取相应的下层抚育法、中林作业法或保留强阳性树种为上层,耐荫树种为次层,灌木为下层
的复层林作业法。( 3)对林中空地、岩石裸露地采取局部补种,提高林木的覆盖度。
2. 3. 3 薪、材兼用林型(富阳新义乡双浒村,面积 36 hm2 ) 封山前以常绿阔叶次生林为主,
间有少量的马尾松和杉树萌丛。1985年封山,封后第五年形成以稀疏马尾松为上层林冠, 苦
槠、青冈栎、石栎为第二层林冠, 白栎、小竹为第三层的复层林。通过间伐,留养目的树种后,保
留上层稀疏的松、杉用材树种,调整中下层林冠的林木密度,形成以第二层林冠为主体,伴有稀
疏乔木,以取薪为主的薪、材兼用复层林。间伐后的树种组成重要值产生了很大变化(见表 3)。
表 3 不同经营类型次生林分组成重要值
林型 树种 标准地株数
平均树高
( m)
重要值 重要值序
间伐后的重要值序 林型 树种
标准地株数
平均树高
( m)
重要值 重要值序
间伐后的重要值序
薪材兼用
林封山
5
a
材薪兼用
林封山
4
a
青冈栎 162 2. 7 0. 40 1 5
苦 槠 95 2. 3 0. 24 2 4
马尾松 22 4. 9 0. 13 3 1
杉 木 18 4. 5 0. 13 4 2
苦 槠 29 3. 1 0. 10 5 3
马尾松 45 4. 5 0. 41 1 1
木 荷 71 2. 8 0. 23 2 2
苦 槠 74 1. 4 0. 16 3 4
青冈栎 54 1. 5 0. 12 4 5
杉 木 22 2. 0 0. 08 5 3
白 栎 166
小竹及其 它 207
能源林封山
6
a     
白 栎 82 3. 7 0. 36 1 1
青冈栎 56 3. 3 0. 21 2 4
苦 槠 48 3. 5 0. 18 3 2
黄山松 33 3. 2 0. 12 4 5
冬 青 14 5. 0 0. 08 5 6
枫 香 4 5. 0 0. 03 6 3
黄连木 4 3. 0 0. 01 7
合 欢 2 4. 9 0. 01 8
其 它 102
  注:标准地面积: 200 m2;调查日期: 1990年 6~7月。
  树种拉丁学名: 青冈栎( Cy clobalanop sis glauca ( T hunb . ) Oerst . ) ,苦槠( Castanop si s scl erop hy lla Sch ot t . ) ,杉木( Cun-
ning hamia lanceolata( Lam b. ) Hook. ) ,木荷( S chima sup erba Gardn. et Champ. ) ,白栎( Quercus f abri Hance) ,黄山松( P inus
taiw anensi s Hayata) ,冬青( Il ex chinensi s Sims ) ,枫香( L iquid ambar f ormosana Hance) ,黄连木( P istacia chinensis Bunge) ,合
欢( A lbiz zia j ulibri ssin Du raz z. )。
2. 3. 4 材、薪兼用林型(受降镇祝家村, 面积 32. 7 hm2 ) 封山前为过度采樵区, 林相为马尾
松疏林。1986年封山,封山 4 a 后原有马尾松幼树已形成上层主要林冠,第二层为萌生阔叶树
种。采取保留马尾松为主兼留其它树种的间伐作业,以达到材、薪兼用的目的。间伐前后林分
树种组成重要值变化见表 3。
2132 期          葛万川等: 浙北地区薪炭林高产栽培研究
2. 3. 5 能源林型(湘溪乡湘河村, 面积 200 hm 2, 示范林 8 hm2 ) 原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树为
主的次生林, 以出售薪材为经营目的。由于无规则的过度樵采,林相破坏,无节芒侵入,萌生树
木高度仅 1. 5 m 左右, 呈灌丛状,每年每公顷产薪柴仅3 t。1984年封山,封山6 a 后于1990年
启封,改为轮封作业,经间伐验产,高产样地每公顷产鲜柴 96. 4 t ,年均每公顷产鲜柴 12. 7 t ,
是封山育林前产量的 4倍。林地上每公顷还保留薪柴目的树种 1 800株,平均树高5. 5 m,平均
直径 6 cm,可作为第二次轮伐对象。经过封山和定期轮伐,薪柴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林分树种组成重要值变化见表 3。
参 考 文 献
  1 徐化成,朱德俊等.林木种子区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27.
  2 朱德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8822. 6—88.北京:国家标准局, 1988. 2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ulture of Fuel Forest in
Neighbourhood in North of Zhejiang
Ge Wanchuan Zhou J ian
  Abstract A series of resear ches such as species or provenance select ion of fuel forest ,
high-yielding cultiv at ion model of masson pine and enclosing hillsides fo r tending secondary
fuel fo rest w ere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s. Prospects in spreading el ite seed origin of mas-
son pine at both north and south slopes in the eastern part o f Wuyi M ountain in hilly area,
cult ivat ing Sichuan alder in st ream bank and intr oduct ion of silver w att le in hilly land w ith
gentle slope w ere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M or eover , a series of such technique as proper
species of the t rees suited to cer tain land, elite seed orig in, seedling cult ivat ion by using myc-
orrhiazal so il , complete mow ing and dibble cult ivating, double t rees planted in one dibble, reg-
ulat ion of density of tr ees during junior crop, dynam ic intermit tent cut t ing during mature
cr op w ere r ecommended to incr ease the product ion o f masson pine. In addit ion, some methods
used in the secondary fuel forest on hilly land such as type determinat ion, closing hillsides at
regular inter vals, cult iv at ing at dif ferent classes, cut ting of lower story and alteration of for-
est composit ion w ere presented in the repo rt .
  Key words fuel forest cultural sy stem North of Zhejiang
  Ge Wanchuan , Assis tant Engineer ( The Research Inst itute of S ubt ropical Fores tr y, CAF Fuyan g, Zh ejiang 311400) ;
Zh ou J ian ( Fores t Bureau of Fu yang County, Zhej iang Province) .
21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