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4) : 447~450
Forest Research
1997—09—17收稿。
洪明生工程师,谢炳荣 (福建省闽侯县林业局 福建闽侯 350100) ;郑世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李玉
科,陈宝璋(福建省林业厅种苗总站)。
* 澳大利亚 L. D. Pryor 博士和巴基斯坦林研所 M . I. S heikh教授 1988年赠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郑世锴
研究员 7个供试的杨树无性系种条;福建省林业厅种苗总站为本试验提供了经费,特此一并致谢。
福州地区半常绿及落叶杨树无性系引种试验*
洪明生 郑世锴 李玉科 陈宝璋 谢炳荣
关键词 半常绿杨树无性系 美洲黑杨 引种试验
杨树( Pop ulus spp. )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 在国内一般认为杨树是北方树种,不注意在
南方发展杨树。实际上不少亚热带和热带国家(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伊朗、阿根廷
和巴西等)都广泛栽培杨树[ 1, 2]。为探讨南方营造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可能性, 1989~1997年进
行了 7个杨树无性系的引种栽培试验。
1 试验地区概况
试验地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温暖季风气候(表1)。原产地巴基斯坦
的气候干热, 白沙瓦和海德拉巴的年降水量相应为 300、157 mm ,杨树栽培要依靠灌溉。
表 1 闽侯县的气候条件
纬 度
(°′) N
经 度
(°′) E
年平均气温
(℃)
极端最高
气温(℃)
极端最低
气温(℃)
≥10℃的积温
(℃)
年平均降水量
( mm )
年平均相对
湿度( % )
年无霜期
( d)
25 47~26 36 118 52~119 02 17. 7~19. 5 34~41 - 6~- 1 4 271~6 240 1 400~1 900 79~83 307
2 参试无性系
A-65/ 27、A-65/ 31(雌株)和 A-61/ 186无性系是澳大利亚 L. D. Pryor 博士选育的, 称为
半常绿杨树无性系。其母本均为美国密西西比州南方种源的美洲黑杨(前两者的为 P . del-
toides Marsh. 60/ 160, 后者的为 P . deltoides Marsh. Ssp. v ar . monilif era) ,其父本均为智利黑
杨( P. nigra cv. Chile)。智利黑杨是原产智利的欧洲黑杨变种,是一种半常绿的杨树栽培种,起
源不明, 可能是一种突变型, 在智利几乎不落叶,在南非智利黑杨 3~4 a 就可以长成防风
林[ 3, 4]。S7C3、S7C20、ST92和 Y706 是原产地亚热带低纬度的落叶型美洲黑杨( P . deltoides
Mar sh. ) , 由巴基斯坦引入。
3 试验方法
3. 1 试验地及试验设计
闽江江边试验林设在甘蔗镇长江村的闽江一级阶地上。土壤为冲积沙壤土, 含沙量较高,
表土厚 20~30 cm, 底土为纯沙或沙土相间, 土厚 10 m 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7. 6 g/ kg ,全
N 和水解 N 分别为0. 764 g/ kg、87 g/ kg , pH 值 6. 3,地下水位 1~2 m。试验林面积为 1 hm 2,
8个参试无性系( I-72杨为对照) ,株行距 6 m×6 m , 6株块状小区,每无性系 4次重复,小区随
机排列,试验植株共 192株,保护行 82株。1991年 2月 25日栽植一年生苗于 1 m×1 m×1 m
的大穴内, 栽植深度 0. 6~0. 8 m ,半常绿杨树无性系栽时梢部保留 5~6片叶。每年 5月和 8
月松土除草两次。进行了修枝和虫害防治。1992年 7月 7日特大洪水后,江边试验林 90%幼
树倾斜,全部被扶正,死亡 41株,进行了补植。1991年 3月在甘蔗镇中学和小学院内进行“四
旁”造林试验(单行树) ,土壤为冲积壤土,土厚 0. 8~1. 8 m , A-65/ 27和 ST -92 的株距均为 3
m, A -61/ 186的株距为 8 m。
3. 2 试验调查观测
每一无性系设置 19~20株固定样木, 造林后 1~3 a 每月测量一次树高和胸径。3 a 后每
年年终测量树高和胸径。对各无性系的萌动、展叶、封顶和落叶进行物候观测记载。对调查数
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 1 杨树新无性系的物候期
A-65/ 27、A -65/ 31和 A -61/ 186比落叶杨树无性系早萌动和展叶、晚封顶,生长期增加 90
~110 d(表 2)。3个半常绿杨树无性系休眠不深和不稳定, 11月上旬当气温回升到 17~23℃
和持续 10 d有雨的情况下,顶梢和侧枝的芽苞又萌动, 长出 1 cm 的嫩芽。12月个别单株的胸
径仍增长 0. 1~0. 5 cm ,气温下降和干旱时生长停止。值得注意的是, A-65/ 27、A -65/ 31和 A-
61/ 186虽然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半常绿无性系,但在福州地区却表现为常绿, 3月底新老叶交替
换叶。这一现象似乎说明福州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适于这 3个半常绿杨树无性系。4个引种的落
叶杨树无性系的萌动期和展叶期与 I-72杨的差不多, S7C3和 S7C20的生长期比 I-72 杨(对
照)长 15 d(表 2)。
表 2 杨树新无性系的物候期
无 性 系 萌动期
(月—日)
展叶期
(月—日) 叶变色期
落叶期
(月—日)
封顶期
(月—日)
萌动至落
叶的时间
( d)
萌动至封
顶结束的
时间( d)
半常绿
A-65/ 27 01- 10~02- 01 02- 01~02- 10 叶常绿 不落叶 11- 01 295
A-65/ 31 01- 10~02- 01 02- 01~02- 10 叶常绿 不落叶 11- 01 295
A -61/ 186 01- 07~01- 28 01- 28~02- 10 叶常绿 不落叶 11- 01 295
落 叶
S7C3 03- 15~04- 13 04- 13~04- 22 01- 11~12- 15 10- 11~12- 25 10- 10~11- 10 285 240
S7C20 03- 15~04- 13 04- 13~04- 22 01- 11~12- 15 10- 11~12- 25 10- 10~11- 10 285 240
ST 92 03- 25~04- 20 04- 20~04- 30 01- 11~06- 12 10- 11~12- 15 10- 01~11- 20 265 240
Y706 03- 25~04- 20 04- 20~04- 30 01- 11~06- 12 10- 11~12- 15 10- 01~11- 20 265 240
对照 I-72 03- 20~04- 17 04- 17~04- 26 01- 11~06- 12 10- 11~12- 15 10- 01~11- 20 270 245
4. 2 江边杨树无性系试验林
半常绿杨树无性系扦插后约 15 d生根发芽,落叶杨树无性系扦插后约 20 d生根发芽。各
无性系成苗率达 99%。江边试验林的造林成活率为 98%。4个落叶杨树无性系头两年生长略
慢,第 3年后加快生长, 5 a 的年平均高生长量 1. 67~2. 09 m ,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为 2. 8~3. 6
cm ,超过和接近 I-72杨。S7C3和 S7C20的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 I-72杨高 13. 8%和
24. 1% ,差异显著( F= 8. 57, F= 0. 05= 4. 13; F= 6. 961 4, F = 0. 05= 4. 17)。ST 92和Y 706的生长
44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1 卷
量与对照 I-72杨接近。江边试验林 5 a 的生长说明,这 4个落叶新杨树无性系能适应当地的气
候和江边经常淹水的立地条件(表 3)。3个半常绿杨树无性系头两年的生长量不低于其它无性
系,但是第 4年后生长明显下降,耐积水的能力较低(表 3)。
表 3 江边杨树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生长进程
无 性 系
苗木基数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年平均生长量
苗高
( m )
地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
树高
( m)
胸径
( cm )
树高
( m)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树高
( m )
为对照
(% )
胸径
( cm )
为对照
(% )
半常绿
A-65/ 27 2. 10 0. 9 3. 48 3. 2 5. 00 6. 7 7. 55 9. 7 9. 70 11. 6 10. 10 12. 1 1. 60 97. 0 2. 2 75. 9
A-65/ 31 2. 15 0. 9 3. 36 3. 0 5. 12 6. 8 7. 85 10. 2 9. 92 12. 6 10. 40 13. 3 1. 65 100. 0 2. 5 86. 2
A-61/ 186 2. 45 1. 2 3. 57 3. 0 4. 96 6. 3 7. 66 9. 3 9. 68 11. 0 9. 81 11. 2 1. 47 89. 2 2. 0 69. 0
落 叶
S7C3 1. 78 0. 8 3. 04 2. 8 4. 40 6. 0 6. 79 10. 0 8. 90 13. 8 11. 20 17. 4 1. 88 114. 2 3. 3 113. 8
S7C20 1. 06 0. 3 2. 60 1. 9 3. 95 4. 8 6. 45 9. 3 8. 92 13. 6 11. 50 18. 3 2. 09 126. 5 3. 6 124. 1
ST92 1. 56 0. 6 3. 00 2. 3 4. 14 5. 0 6. 41 8. 1 8. 52 11. 4 10. 90 15. 0 1. 87 112. 5 2. 9 100. 0
Y706 1. 48 0. 5 3. 11 2. 0 3. 81 4. 7 6. 12 8. 0 7. 83 11. 1 9. 80 14. 8 1. 66 100. 6 2. 9 100. 0
对照 I-72 2. 97 1. 5 3. 71 3. 1 4. 64 5. 8 6. 90 9. 1 8. 96 12. 6 11. 20 16. 1 1. 65 100. 0 2. 9 100. 0
注:株行距 6 m×6 m。
4. 3 “四旁”造林试验
“四旁”试验林的成活率为 100%。由于立地条件较好, 3个无性系的生长量均比江边试验
林同类无性系大很多, A -65/ 27第 2年的树高和胸径净生长量分别为 5. 4 m 和 6. 4 cm; A -61/
186第 2年和第 3年的胸径净生长量都达到了 5. 5 cm ,表现出明显的速生特点; ST 92杨的树
高和胸径生长量比江边试验林同龄的 ST 92高 53%和 28%(表 4)。
表 4 6 年生“四旁”单行杨树新无性系生长进程
无性系 株距
( m)
苗木基数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年平均生长量
苗高
( m )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
树高
( m)
胸径
( cm )
树高
( m)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树高
( m )
胸径
( cm )
树高
( m)
胸径
( cm )
A-65/ 27 3 2. 06 0. 96 5. 20 5. 1 10. 60 11. 5 14. 4 15. 9 17. 2 19. 7 19. 1 22. 5 20. 0 25. 5 3. 0 4. 09
ST 92 3 1. 51 0. 60 4. 90 3. 8 8. 80 8. 1 13. 4 13. 1 14. 1 16. 2 16. 7 19. 3 17. 5 22. 3 2. 67 3. 62
A-61/ 186 8 2. 51 1. 18 5. 43 4. 7 9. 23 10. 2 11. 8 15. 7 13. 3 21. 7 14. 6 26. 2 15. 8 29. 4 2. 22 4. 70
4. 4 影响杨树生长的因素
降水对杨树有明显影响,如 1993年 8~9月干旱持续 40 d以上, 江边试验林的月高生长
比正常年份降低 16 cm ,月胸径生长量降低 0. 47 cm。冬季霜冻对半常绿杨树无性系有轻微影
响,如 1991年 12月 28日到 1992年元月 7日, 发生百年不遇的霜雪冻害,最低温度- 2 ℃, 霜
雪冻害持续 7 d,半常绿杨树无性系有一半叶片受冻枯萎,但影响不大, 2月 4日“立春”后, 又
长出满树绿叶[ 1, 2]。由于育苗地土壤较粘重, 所育的苗木偏小(表 3、4)。在沙壤土上的 3个半常
绿杨树无性系 1年生苗高达到 5 m 以上,胸径3 cm 以上。1992年 7月7日年特大洪水使 2年
生的江边杨树对比试验林林地四周沙丘增高 1~1. 5 m,林地排水不畅,一般积水 2~3 d,最长
9~11 d。3 个半常绿杨树无性系的耐淹能力不及其它无性系,生长下降,部分植株根腐和死
亡。
5 小结与讨论
引种的 7个国外杨树新无性系适应南方温暖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育苗容易、造林成活率
4494 期 洪明生等: 福州地区半常绿及落叶杨树无性系引种试验
高,生长快。3个半常绿杨树不耐经常的水淹和积水,宜在“四旁”种植。4个落叶杨树无性系较
耐水淹,除“四旁”外还可沿溪河在质地疏松和深厚的冲积土上造林。在山地和丘陵,应注意选
择土层深厚和水分条件较好的低洼微地形种植杨树。福建省发展杨树有一定的潜力。半常绿
杨树无性系宜在 1月下旬至 2月上旬造林,落叶杨树无性系宜在 3月上旬至下旬造林。杨树造
林宜选阴雨天。当地的杨树虫害不比北方轻,应注意杨树虫害的研究和防治 [ 5]。
参 考 文 献
1 Pryor L D. The select ion of p oplars for plant ing in tropical and sub tr opical count ries. Proceeding Vol 1, 19th Sesion
of I. P. C, 1992. 653~655, 660~669.
2 Sh eikh M I. Conversion and use of poplar and w illow biomass for food, fodder and energy in Asia. Food an d Agricul-
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 ion s, Rom e, 1984. 51~60, 65~75.
3 联合国粮农组织.杨树与柳树.罗马, 1979. 33~39.
4 Pryor L D, Wil ling R R.Grow ing an d br eeding pop lar in Aus tr alia. Canberra, 1983. 7~9, 39~41, 47~48.
5 郑世锴,高瑞桐,韩一凡,等.杨树丰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 53~56, 165~167, 188~197.
An Experiment on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xotic Poplar Clones in Fuzhou Area
H ong M ingshen Zheng Shikai L i Yuke Cheng Baoz ang X ie Binrong
Abstract Seven exot ic poplar clones w ere int roduced to M inhou County , Fuzhou City
fr om Australia and Pakistan. Cult ivat ion t rial have been conducted on sandy riparian site o f
M injian River and along the road sides for six years. On the sandy ripar ian site of M injiang
River, the height and DBH of the deciduous poplar clones S7C3, S7C20, ST 92 and Y706 ex-
ceed and are clo se to that of cont rol clone Pop ulus×euramericana cv. "San Mart ino" I-72/ 58.
The average height is 11. 2 m and the aver age DBH 16. 1 cm for the f ive-year -o ld control
clone. Three semi-evergreen poplar clones A-65/ 27, A -65/ 31 and A-61/ 186 can not endure
fr equent and prolonged f loods and have a low er growth r ate. How ever, they are suitable for
road side plant ing . The average height is 20. 0 m and 15. 8 m and the average DBH is 25. 5
cm and 29. 4 cm correspondingly for six-year-old semi-everg reen poplar clones A-65/ 27 and
A-61/ 186. Seven intr oduced polar clones are pr omising fastg row ing deciduous t ree species
fo r Fuzhou ar ea. T 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 ee sem i-everg reen poplar clones is dif ferent fr om
that in Aust ralia, they keep g reen leaves on trees all the year r ound in Fuzhou area, like ever-
green tree species. On sandy riparian site of Minjiang River, the grow th rates of S7C3 and
S7C20 obviously exceed that of cont rol clone and other clones.
Key words semi-evergreen poplar clones Populus del toid es poplar int roduct ion
Hong M ingsh en, Engin eer, Xie Binrong ( Fores t Bureau of M inghou County, Fujiang Province Minghou , Fujiang
350100 ) ; Zh eng S hikai ( T he Research Ins t itu te of Forest ry, CAF) ; Li Yuke, Cheng Baozang ( T ree Seed and S eedling S ta-
t ion , Fu jian g Province) .
45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