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Bionomics of Biston robustum and Its Control

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4) : 403~410
For es t R esear ch          
  * 本文为山东省荣成市科委“八五”“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研究”课题部分内容。参加此项工作的还有张云寒、姜淑萍同志。
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薛大勇先生鉴定学名;山东省林业厅林木保护站李继佩高级工程师绘图并审阅文稿,一并致谢。
1997-11-18收稿。
1)杨集昆主编.华北灯下蛾类图志(中) .北京农业大学, 1978. 314~405.
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王健生1) 王进泉1) 张信波1) 汤天庆1) 梁文强1) 王 超2)
( 1)山东省荣成市林业局, 264300,山东荣成; 2)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林业站, 264212,山东威海;
第一作者 54岁,男,高级工程师)
  摘要 褐纹大尺蛾在山东荣成地区 1 a 发生 1 代, 以蛹于土中越冬。翌年 4 月初成虫开始羽
化; 雌蛾只交尾 1 次,雄蛾可交尾 1~2 次。单雌产卵量 1 054~1 702 粒。卵期 28~46 d。雌蛾寿命
9~11 d; 雄蛾 7~8 d。5 月上旬出现幼虫,共 8 龄, 历期112~126 d。一头幼虫可食叶 440. 6~483. 2
cm2。蛹期 232~249 d。捕食性天敌有广腹螳螂、中华广肩步行虫、 敌和三突花蛛、粽管巢蛛、斜纹
猫蛛; 寄生性天敌有斑痣悬茧蜂和家蚕追寄蝇。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期采用 2. 5%溴氰菊酯, 10%氯
氰菊酯乳油 6 000 倍, 50%久效磷乳油1 500 倍及 80%敌敌畏乳剂和 90%晶体敌百虫 1 000 倍稀释
液喷雾, 效果达 97. 5%以上。
  关键词 褐纹大尺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措施
分类号 S763. 42 
  褐纹大尺蛾 1981年在山东省荣成市古迹顶林场的刺槐林内被首次发现零星危害,近年来
逐渐蔓延、危害日趋严重,是刺槐的重要害虫。此外,还危害其它 10余种林木。幼虫危害期长,
食叶量大,严重时将整株树叶吃光,造成枝梢枯死。鉴于目前国内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报道,作者
于 1990~1996年在山东荣成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现将
结果报道如下。
1 分布及危害
  褐纹大尺蛾 ( B iston robustum Kiang sua Webrl i)属鳞翅目( Lepidopter a) , 尺蛾科( Ge-
ometridae) ,双齿尺蛾属( Biston) 1)。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荣成)、台湾。在山东荣成主要危害刺
槐 ( Robinia p seudoacacia Linn) , 其次危害麻栎( Quercus acuti ssima Carr . )、栓皮栎( Q. v ari-
abilis Blume)、枫杨( P terocarya stenop ter a C. DC)、白榆( Ulmus P umila Linn)、悬铃木( P la-
tanus sp. )、旱柳 ( Salix matsud ana Koidz)、欧美杨 (加拿大杨, Populus × euramericana
( Dode) Guineir)、胡桃( Juglans regia Linn)、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和胡枝子( L es-
p edez a bicolor Turcz)等 10余种植物。
2 形态特征(图 1)
2. 1 成虫[ 1]
雌蛾体长 17~26 mm ,翅展 47~74 mm。体翅灰白色, 密布较均匀的细小黑点。触角丝状,
1.雌虫; 2.雄虫; 3.卵; 4.幼虫; 5.蛹; 6.被害状
图 1 褐纹大尺蛾形态特征
有不规则白点。头顶黄白色。下唇须短小。前胸有一黑色横线。前翅密布黑点, 前缘于内、外
线,亚端线处各有一较大黑色斑。内、外线均黑色波浪形, 弧形内斜,其中外线较模糊;亚端线黑
色,不规则锯齿形,其中自 R1脉至M 3脉的齿突较大; 外线与亚端线间于 A脉至内缘有一“△”
斑;缘毛较短,与翅面同色。后翅外线弧形端线明显, 黑色;外线较粗,弧形;亚端线弧形,于中部
之前有一较大的外突。雄蛾体长 17~24 mm ,翅展45~59 mm, 体翅色较雌蛾深。触角黄褐色,
双栉状;栉齿较长,密布纤毛。前翅外线与亚端线间于 A 脉至内缘有一“〈”斑。各足密布长毛。
2. 2 卵
椭圆形, 长 0. 8~1. 0 mm ,宽 0. 6 mm 左右,初产灰绿色, 孵化前变至暗绿色。
40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 卷
2. 3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 2 mm ,头黄白色,体灰绿色, 气门线绿白色; 3龄头顶两侧形成角峰状突起。
随着虫龄的增加,虫体变成黄褐色,头橙褐色; 体长及头宽亦随之变化(见表 1)。老熟幼虫体长
57~83 mm ,体色变化较大,常随寄主及环境而变化,多为黄褐色,灰褐色,灰绿色, 浅灰色等。
头部红褐色, 头顶中央凹陷,两侧呈棱角状突起;额具三角形斑纹。体密被灰白色瘤状斑点,具
少量刚毛,头、臀板和腹足处较多。体表粗糙,从胸部至腹部各节沿背线的瘤状突起数,胸部每
节 2个,腹部每节 4个。气门红棕色,气门上下各具一瘤状突起。胸部第 1节和腹部第 8节背
部及第 5节气门上侧的突起特大形成刺突。腹足趾 双序中带。
表 1 褐纹大尺蛾各龄幼虫体长、头宽(山东荣成, 1991~1993 年) mm
虫龄 1 2 3 4 5 6 7 8
体长 3. 9~5. 3 8. 4~14. 2 14~26 24~37 32~47 40~56 49~71 57~83
头宽 0. 4~0. 6 0. 7~0. 9 1. 0~1. 3 1. 6~2. 1 2. 1~3. 1 3. 2~4. 0 4. 1~4. 9 4. 8~5. 4
2. 4 蛹
体长 18~34 mm, 赤褐色或黑褐色, 具光泽;头顶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耳状突起;臀刺尖
而坚硬。
3 生物学特性
3. 1 生活史
褐纹大尺蛾在山东荣成地区 1 a发生 1代,以蛹在 4~6 cm 土中越冬。翌年 4月初成虫开
始羽化, 4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雌蛾羽化后1~2 d即可产卵。卵于 5月上旬开始孵化, 5月中
下旬为孵化盛期, 幼虫期较长, 8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 9月初入土化蛹结束(见表 2)。
表 2 褐纹大尺蛾年生活史(山东荣成, 1991~1993 年)
月份 3 4 5 6 7 8 9 10~翌年 2
旬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越冬蛹 △△△ △△△
成 虫 + + + +   
卵 ··· ···
幼 虫 - - - - - - - - - - - - -
越冬蛹 △△△ △△△ △△△
  注: + 成虫,·卵, - 幼虫,△蛹。
3. 2 生活习性
3. 2. 1 成虫 羽化: 雌雄两性羽化均以 19: 00~22: 00时为盛, 占全天羽化总数的 83. 9%。
20: 00时前羽化率雄蛾高于雌蛾, 21: 00时后雌蛾高于雄蛾。成虫羽化后迅速爬到树干处展翅,
静伏0. 5~1. 0 h 即可飞翔。1992年4月经对 300头蛹观察表明,羽化初期雄蛾较多,羽化盛期
则雌蛾较多, 且雄蛾羽化始期和羽化高峰期均比雌蛾提前 2~3 d(见图 2)。据 1991~1992年
野外采集 450头蛹饲养,逐日观察记载成虫羽化数量,其羽化率为 77. 8%。
  交尾和产卵: 成虫羽化后次日或第 3日傍晚开始交尾。雌蛾一般只交配 1次,雄蛾可交配
1~2次,两次间隔 1~2 d。交尾时间很长, 据 1991~1992年观察 39对交尾成虫, 短者 341
405第 4 期          王健生等: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日期( 1992-04)
——羽化率 ----雌 -·-·-雄
图 2 褐纹大尺蛾成虫羽化情况
min,长者达 493 m in。雨天成虫不交
尾。雌蛾交尾后多于次日晚开始产卵;
昼夜均可产卵,而以夜间为多。一雌蛾
产卵历期为 2~3 d。产卵量相差很大,
单雌产卵 1054~1 702粒。未交尾的
雌蛾不产卵。
产卵的方式与部位:卵多产于树
冠中上部 2~3年生枝条阴面光滑处,
块状单层排列紧密整齐。一雌蛾多只
产一块卵, 卵块长 17. 5~31. 2 cm ;宽
0. 8~1. 1 cm。据 1992年 4月 20日林
间调查 32块卵块, 在径粗 1. 0~1. 6
cm 的枝条上有 23块,占 71. 9%; 9块
在 0. 8 cm 以下的枝条上,占 28. 1%。
栖息和活动: 成虫白天不活动,多潜伏在树冠内背光的枝干上,静息时双翅展开,平贴在静
息物上,受惊扰只作短距离飞翔;天黑 2 h后即开始活动, 交尾、产卵也多在夜间进行。
飞翔力与趋性:成虫飞翔力很弱,一般不作远距离飞行。据观察, 飞行距离一般在 5~6 m
的树冠间,高度 3 m 左右。对灯光有弱趋性。
性比:据 1992年 4月 5~24日观察统计羽化的 346头成虫,雌蛾 165头,占 47. 7% ,雌雄
性比为 0. 91∶1。
寿命: 据室内对 128个蛹饲养观察, 雌蛾的寿命 9~11 d, 平均 10. 4 d; 雄蛾 7~8 d,平均
7. 3 d。成虫交尾与否对寿命长短无明显影响。
3. 2. 2 卵 初产时灰绿色,近孵化时变至暗绿色,卵期 28~46 d。
3. 2. 3 幼虫 孵化和孵化率: 卵昼夜都能孵化,集中于 9: 00~14: 00 时, 占全天孵化的 61.
3%。孵化时, 幼虫咬破卵壳爬出, 历经 0. 5 h 左右。初孵幼虫活泼,爬行快,爬至叶片后停息 4
h 左右开始取食。1991~1992年观察,一雌蛾产的一块卵需 4~10 d孵化结束。幼虫于5月上
旬开始孵化, 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 6月初结束。野外观察15块卵计 19 619粒, 孵化率为 93.
2%~98. 5% ,平均为 95. 3%。
取食和转移: 初孵幼虫常 3~5头或 7~8头,多者 10余头群集于嫩叶取食。1龄幼虫取食
表皮及叶肉, 形成透明网状枯斑; 2龄幼虫开始分散取食,将叶片食成一个个近圆形小洞。静止
时,腹足攀住叶缘,虫体斜立。3龄后行动迟缓, 不易坠落,取食全叶。4龄则食量加大, 嫩叶、老
叶均食,仅留主脉和叶柄。静息时,有的用腹足攀住枝条,虫体向外斜立伸直如小枯枝;有的利
用胸足、腹足分别攀住枝条,作“拟态”如同枝杈,极不易被人发现。7~8龄幼虫取食量剧增,可
将叶片全部食尽, 食量占整个幼虫期食量的 63. 5%。各龄幼虫历期、食量见表 3。
  初龄幼虫受惊扰即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移扩散。7~8龄幼虫由于食量剧增,叶片速被食
尽,转移次数增多。整株叶片吃光后,即转移至邻树上或地面萌芽丛上危害。
蜕皮: 幼虫共蜕皮7次。蜕皮前停止取食,不爬动, 头部下斜, 虫体挺直,静伏约0. 5 h 后即
行蜕皮。蜕皮后的幼虫静止3~4 h才开始活动并取食叶片。蜕1次皮约需1 h。幼虫不食蜕皮。
40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 卷
表3 褐纹大尺蛾幼虫各龄历期与食量(山东荣成, 1993~1995年)
虫 龄 1 2 3 4 5 6 7 8
幼虫各龄
历期/ d
9~12
( 10. 9)
10~13
( 11. 5)
11~14
( 12. 5)
13~15
( 13. 8)
14~16
( 14. 6)
16~18
( 17. 6)
17~19
( 18. 5)
18~21
( 19. 7)
每头取食
量/ mm2
20. 4~
24. 7
( 22. 1)
39. 2~
53. 7
( 46. 5)
877. 3~
1 098. 8
( 1 085. 6)
3 861. 4~
4 677. 1
( 4 118. 7)
4 419. 2~
5 208. 3
( 5 039. 4)
6 227. 4~
7 606. 6
( 7 321. 2)
13 847. 9~
15 810. 8
( 14 559. 1)
14 769. 1~
16 926. 7
( 16 124. 4)
占幼虫期
总食量/% 0. 05 0. 10 2. 25 8. 67 10. 43 15. 15 30. 13 33. 37
  化蛹:老熟幼虫停食下树爬行 2~3 d,多集中于树冠下 4~6 cm 深的疏松土中作土室化
蛹,亦有在寄主附近灌木丛根迹处或杂草间土内作室化蛹。预蛹期 5~7 d。
3. 2. 4 蛹 多为一化蛹处 1头蛹,少数一处有 2~3头蛹。蛹体头部一般朝向上端,个别蛹体
横向。蛹期 232~249 d。
4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 1 害虫发生与坡向、坡位的关系
褐纹大尺蛾的发生与坡向、坡位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受光照、温度、湿度的影响,该虫的发
生一般是中下部低洼、窝风的阴坡重于通风的山脊、坡上部。越冬蛹的分布亦是阴坡居多,从山
下、山中、山上部,蛹的密度依次减少,阳坡越冬蛹的密度明显小于阴坡,但阴坡的死亡率均比
阳坡高(表 4)。
表 4 不同坡向、坡位越冬蛹的调查(山东荣成古迹顶林场, 1993-03-30)
调 查 部 位 样方数/个 样方面积/ m 蛹 数/头总数 活蛹 死蛹 存活率/ % 死亡率/ %
上部 37 35 2 94. 6 5. 4
阳 坡 中部 5 2×1 83 77 6 92. 8 7. 2
下部 114 98 16 86. 0 14. 0
上部 146 135 11 92. 5 7. 5
阴 坡 中部 5 2×1 197 178 19 90. 4 9. 6
下部 243 196 47 80. 7 19. 3
4. 2 害虫发生与天敌的关系
据初步观察, 目前已发现褐纹大尺蛾的捕食性天敌有广腹膛螂( H ier odula p atellif er a
Ser ville)、中华广 肩步 行虫 ( Calosoma maderae chinense Kirby ) 及 敌 ( A rma custos
( Fabricius) )
[ 2]、三突花蛛(Misumenop s t ricusp id atus ( Fabricius) )、棕管巢蛛( Clubiona j aponi-
cola Boesetst r )、斜纹猫蛛( Oxyop es ser tatus L. Koch) [ 3] ; 寄生性天敌有斑痣悬茧蜂(M eteorus
pulchricorni s Wesmael)和家蚕追寄蝇( Exori sta sorbi llans Wiedemann)。1头 4龄广腹螳螂或
中华广肩步行虫成虫 1 d能捕食 3~5龄幼虫 4~13头;斑痣悬茧蜂和家蚕追寄蝇在 5月中旬
至 7月上旬寄生 2~5龄幼虫,寄生率为 3. 9%和 2. 7%。
4. 3 害虫发生与林分状况的关系
褐纹大尺蛾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林内比林缘、密林比疏林严重(表 5)。
407第 4 期          王健生等: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表 5 不同自然林分害情况(山东荣成古迹顶林场, 1993 年)
林分状况 郁闭度 调查株数 被害株数 被害株率/ % 株最多虫数/头 单株平均虫数/头
疏残林 0. 2 40 13 32. 5 71 19. 2
片林内 0. 6 40 35 87. 5 103 64. 5
4. 4 害虫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降雨对褐纹大尺蛾的发生量有很大影响。据观察,初孵幼虫期如阴雨连绵则不利于幼虫的
发育而死亡。幼虫化蛹前,如遇到连续大雨,造成幼虫不能顺利化蛹而死亡,进而减少下一年的
发生量。
5 化学农药防治试验
5. 1 室内毒杀试验
1993年 5月底在室内对 2~3龄幼虫作了 8种化学农药的毒杀试验,其方法是从野外剪
取有一定数量健康幼虫的枝条带回室内,将枝条插在盛有清水的瓶中。瓶口塞棉花,以防幼虫
跌入瓶内。经取食 1 d, 再用手式喷雾器喷洒稀释的供试药剂, 喷洒的药量以叶片上药液欲滴为
止,并设清水作为对照,各处理均重复 1次,分别于喷药后 12、24、48 h检查药效,效果见表 6。
表 6 化学农药对 2~3 龄幼虫室内毒杀试验(山东荣成市崖头镇, 1993)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供试虫数/头
处理后死亡情况/头
 12 h    24 h     48 h  
活 死 活 死 活 死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80%敌敌畏
乳 剂
90%晶体
敌百虫
10%氯氰菊
酯乳油
2. 5%溴氰菊
酯乳油
20%灭扫利
乳 油
50%久效磷
乳 油
2 000 92 6 86 3 3 2 1 97. 8 97. 2
3 000 89 13 76 8 5 6 2 93. 3 92. 6
4 000 74 18 56 15 3 11 4 85. 1 83. 9
5 000 94 46 48 43 3 41 2 55. 3 52. 7
2 000 141 10 131 5 5 4 1 97. 2 96. 6
3 000 112 19 93 14 5 9 5 92. 0 90. 8
4 000 97 26 71 22 4 19 3 80. 4 76. 3
5 000 97 51 46 48 3 46 2 52. 6 47. 9
20 000 90 5 85 1 4 0 1 100 99. 1
30 000 88 9 79 5 4 4 1 95. 5 94. 4
40 000 103 26 77 21 5 20 1 80. 6 78. 3
60 000 109 33 76 26 7 25 1 77. 1 73. 7
20 000 93 4 89 0 4 0 0 100 100
30 000 98 8 90 5 3 3 2 96. 9 96. 4
40 000 113 26 87 22 4 20 2 82. 3 80. 6
60 000 122 37 85 30 7 28 2 77. 0 76. 3
20 000 123 14 109 9 5 4 5 96. 7 96. 3
30 000 146 21 125 13 8 7 6 95. 2 94. 9
40 000 111 33 78 25 8 24 1 78. 4 77. 6
60 000 132 51 81 40 11 37 3 72. 0 70. 7
3 000 95 7 88 4 3 3 1 96. 8 94. 4
4 000 98 19 79 11 8 8 3 91. 8 89. 8
5 000 100 47 53 44 3 43 1 57. 0 53. 7
6 000 117 71 46 69 2 66 3 43. 6 42. 1
40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 卷
  (续表 6)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供试虫数/头
处理后死亡情况/头
 12 h    24 h     48 h 
活 死 活 死 活 死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50%辛硫磷
乳 油
40%氧化乐
果乳油
对 照
2 000 78 9 69 7 2 7 0 91. 0 90. 3
3 000 106 24 82 79 3 78 1 81. 1 79. 2
4 000 133 75 58 69 6 66 3 50. 4 47. 4
5 000 97 66 31 65 1 62 3 36. 1 34. 3
2 000 93 9 84 7 2 6 1 93. 5 91. 6
3 000 91 13 78 10 3 9 1 90. 1 88. 2
4 000 127 29 98 23 6 20 3 84. 3 81. 6
5 000 112 60 52 58 2 54 4 51. 8 47. 7
清 水 98 97 1 96 1 94 2 4. 1
5. 2 野外防治试验
1993年 6月下旬,在虫口密度较大的刺槐幼林地内设置试验小区, 防治前先查清每株样
树上的虫口数。用背负式手压喷雾器喷洒稀释的供试药液, 至叶片上的药液欲滴为止。样树的
间隔距离为 2. 5~3. 2 m ,互不影响药效。每样树分别注明药剂品种、喷药时间及浓度。每种浓
度的药液喷样树 5株。试验重复1次。于喷药后 24、48、72 h检查,对照树不作任何处理。结果
见表 7。
表 7 5种农药对 3~5 龄幼虫野外防治效果(山东荣成市崖头镇, 1993 年)
农药名称 稀释倍数 供试虫数/头
处理后死亡情况/头
 12 h     24 h     48 h 
活 死 活 死 活 死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80%敌敌畏
乳 剂
90%晶体
敌百虫
10%氯氰菊
酯乳油
2. 5%溴氰菊
酯乳油
50%久效磷
乳 油
对 照
1 000 116 7 109 0 7 0 0 100 100
1 200 107 15 92 11 4 10 1 89. 8 89. 4
 800 94 3 91 0 3 0 0 100 100
1 000 122 10 112 4 6 3 1 97. 3 96. 7
5 000 118 5 113 0 5 0 0 100 100. 0
6 000 104 8 96 3 5 0 3 100 98. 9
5 000 132 9 123 0 9 0 0 100 100. 0
6 000 109 7 102 3 4 0 3 100 99. 2
1 500 127 18 109 10 8 3 7 96. 4 95. 2
2 000 112 21 91 16 5 15 1 85. 1 83. 6
132 130 2 130 0 129 1 2. 3
  室内外采用 2. 5%溴氰菊酯、10%氯氰菊酯、80%敌敌畏、90%晶体敌百虫、50%久效磷等
多种浓度对幼虫的防治均具较好效果。应在 1~5龄幼虫期取食少,对林木造成的损失小时,以
上述方法喷冠防治效果最佳。
409第 4 期          王健生等:褐纹大尺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山东林木昆虫志编委会.山东林木昆虫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420.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等.天敌昆虫图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59~237.
3 胡金林.中国农林蜘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71~319.
Study on the Bionomics of Biston robustum and Its Control
Wang J iansheng
1) Wang J inquan1) Zhang X inbo1)
Tang Tianqing
1) L iang W enqiang1) Wang Chao2)
( 1)Forest ry Bureau of Rong 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4300,Rongch en, S handong, Chin a;
2) Qiaotou T own Fores t ry S tat ion, Huancu i Region of Weih ai City,
S han dong Province, 264212, Weihai, Sh and on g, China)
   Abstract  Biston robustum has one gener at ion a year in Rongcheng o f Shandong
Province, overw inters in pupal stage underg round. T he adults emerge in early April of the
fo llow ing year. T he number of copulat ion for the female moths is only one, w hile the male
moths 1~2 t imes. Each female lay s 1 054~1 072 eggs. The female mo ths may liv e 9~11
day s and male 7~8 days. T he eggs hatching peak is 4~10 day s. Eggs durat ion is 28~46
day s. There are 8 larval instars, the t ime is 112~126 days. Feeding amount o f each larva is
440. 6~483. 2 cm 2. Pupal period is 232~249 day s. T heir predators ar e H ierodula p atel lif er a,
Calosoma mader ae chinense, A rma custos, Misumenop s t ricusp idatus, Clubiona j aponicola, Oxy-
op es sertatus. The parasitoid complex s are M eteorus p ulchricornis, Exor ista sor bil lans. It is
pr oved that the larvae w ere killed about 97. 5% by 2. 5 deltamethrin, 20% fenvaler ate ( 1∶
6 000, V / V ) , 50% monocro tophos ( 1∶1 500, V / V ) , 80% dichlorv os and 90% tricholorphon
( 1∶1 000, V / V ) .
  Key words Biston robustum; bionom ics; cont ro l method
41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