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the Bionomics and Control of Hyposidra aquilaria Walker (Lepidoptera:Geometridae)

钩翅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全 文 :竿 7 卷 竿 1 期
1 9 9 4 年 2 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O R E ST R E SE A R CH
V o l
F e b
N o
.
1
1 9 9 4
钩翅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
陈顺立 童文钢 李友恭
摘典 钩翅尺蛾是黑荆树重要食叶害虫 , 在福建 l a 发生 5 代 , 以蛹在松土中越冬 , 翌年 3 月
中旬成虫开始羽化。 卵期平均 7 . 2~ 9 . 3 d , 幼虫期 5 龄 , 平均历期 18 . 4 ~ 29 . 5 d 多 越冬蛹平均历
期 148 . 6 d , 其余各代 9 . 3~ 13 . l d 。 成虫寿命6 . 3 ~ 8 . Z d , 每雌平均产卵 6 04 粒。主要夭敌有中
华茧蜂 、 螟蛤绒茧蜂 、 斜纹猫蛛、 沟渠豹蛛等。林间20 %氰戍菊脂 10 倍液大面积超低容量喷洒 ,
以及施放白任菌粉炮 , 均有良好防治效果,o
关伯饲 钩翅尺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黑荆树
钩翅尺蛾(H yp o s id r a a q“ila r ia W a lk e r )是黑荆树(A c a e‘a o e a r n sii D e w ild . )的重
要食叶害虫。 属鳞翅目(L e p id o p te r a )尺蛾科(G e o m e tr id a e )。 危害黑荆树 、 柳 树 (S a li二
sP p
.
)
。 该虫在福建省各黑荆树引种区均有发生 , 1 9 8 7年在福建南靖 、 尤溪等地发生较 为 严
重、 尤以 2 ~ 3 年生幼林被害为多 , 常成片树叶被吃光 , 部分黑荆树被害致死 , 严重影响了
黑荆树基地发展 。 国内有关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尚未见有报道 。 于 1 9 8 6一 1 9 9 0年对该虫
进行了研究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 形态特征 [1]
成虫 雌蛾体长 16 . 6~ 2 0 . 0 m m , 翅展47 . 3 ~ 57 . 1 m m ; 体褐色 , 触角灰褐色 , 丝状
翅灰揭色 , 前翅顶角突出成钩状 , M 卜 3处凹陷 ,
后翅M : 处突出 ; 前后翅外线 、 中线明显 , 深褐
色 , 前后翅相连接。雄蛾体长 14 · 1一 1 6 · 2 m m ;
体深褐色 , 触角双栉齿状 ; 翅浅褐色 , 前翅顶
角突出成钩状 , 但M 卜 : 处不凹陷 ; 前翅外线 、
中线 、 内线明显 , 深褐色 ; 后翅外 、中线明显 ,
与前翅相连接 , 内线不明显。 前足胫节无距 ,
中 、 后足各有端距两枚 ( 图1 一 1 ) 。
卯 椭圆形 , 长径 0 . 6 4~ 0 . 7 4 m m , 短径
0
.
3 8一0 . 4 5 m m , 外表光滑 , 初产时绿色 , 后
渐变黑色 , 具白斑点 ( 图 1 一 2 ) 。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3 6 . 2一 4 7 . 5 m m , 体
棕绿色 , 体表有许多波状黑色间断纵纹 。 头黄 图 1 钩翅尺蛾形态. 雄蛾 , 2 . 卵 ; 3 。 幼虫 , 4 . 蛹
1993一05一0 4收稿 。陈顺立副教授 , 李友恭 ( 福建林学院 福建南平 3 5 3001 ) , 童文钢 ( 福建省连城县林业委员会 ) 。
* 福建省科委资助项 目 。 承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薛大勇先生鉴定钩翅尺蛾学名 , 福建农学院赵修复教授鉴定寄生蜂学
名, 罗沛韧 、 陈建辉等同志参加 部分研究工作 , 谨此一 并致谢 。
10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绿色或棕绿色 , 散布许多褐色小斑 , 上唇角形缺刻 。 前胸前缘有 8 个白色 , 卜 ,气, 中响亚背线 _ L
有一黄色斑 , 第1 、 3一 5腹节后缘各有 10 个小白斑 , 第 7 、 8 腹节后缘各有 4个小白斑 , 气门
灰白色 。 足黄棕色 , 趾钩双序中带 ( 图 1一 3 ) 。 各龄幼虫主要特征区别见表1 。
衰1 各阶幼虫特征区别
虫助 体长(m . )
1

06 ~ 2
。匆
(1
。招)
7

6 8~ 9

20
(8
.
4 6 )
11
.
8 ~ 13
.
4 8
(12
.
6幻
17
.
40~ 28
.
20
(18
.
91)
25

6~ 3 7

0 0
(32
.
4 )
头觉(扭口)
0

2 8~ 0

32 休黑色
(0

29 )
0
。弘~ 0 。 58
(0
。弓6)
体株福色 , 绍S、 8艘节后旅 , 线两侧 出现小 白斑
0
. 日乡叼1 。以
(0
.
9弓)
体黑色 , 第 1 ~ 4 旗节背面出现小 白点
1
.
4 8~ 1

7 0
(1

5 9)
2 2
.
2~ 2

92
(2

56 )
体福色 , 第 1 ~ 4 腹节背面小 白点愈合 , 形成 白斑 , 第 S 皿节背郁灰白色 , 两侧祠色
体黄绿色, 中脚背面出现一黄斑 , 第 1 腹节气 门上方有一块黑斑
注 : 各龄观察 50头 , 脱皮后第二夭侧体长 、 头宽 , 括号内致值为平均值, 下同 。
蛹 雌 蛹 长 1 5 . 1~ 2 5 . 6 m m , 宽 5 . 9~ 7 . 0 m m , 雄 蛹 长 1 2 . 9 ~ 1 4 . s m m , 宽 4 . 9一
5
.
7 m m , 初化翠绿色 , 渐变棕褐色 。 头顶中央圆滑 , 复眼黑褐色 , 第4 、 5腹节间略凹陷 , 具数
列小刻点 。 臀棘3枚 , 中间一枚较大 , 刺状 ( 图1 一4 ) 。
2 生物学特性“ 一“
2
.
1 生活史
钩翅尺蛾在福建南平 、 尤溪一年发生 5 代 , 以蛹在松土 3~ 8 o m 深 处 越 冬 , 翌年 3 月
中、 下旬羽化 。 林间世代重叠 , 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分别是 : 第一代 4 月中 、 下旬 , 第二代
6 月上、 中旬 , 第三代 7 月中 、 下旬 , 第四代 9 月上 、 中旬, 第五代10 月上 、 中旬 。 10 月下
表 2 钧翅尺峨各虫态历期
(单位 : d )
世 代 卵 幼 虫 蛹 成 虫
第一代 7 e g
(8
.
2 )
2 2 e 28
(26
.
4)
1 2~ 2 0
(13
.
1)
4~ 12
(7
.
2)
第二代 6 ro s
(7
.
4 )
18 e 2 3
(2 0
.
5 )
g ro lZ
(9
.
3 )
4 ~ 1 0
(6
.
5 )
第三代 6~ 8
:7

2 )
1 6~ 2 1
(18
.
4 )
8e 12
(9
.
0 )
4~ 1 0
(6
.
3 )
第 四代 7~ 1 0
(8
.
4 )
4~ 12
(7
.
5 )
第五代 7 ~ 1 2
(9
.
3 )
匆~ 3 2
(2 8
.
6)
24 ~ 3 5
(29

5)
10e 16
(12
.
4 )
14 6ro 15 8
(1 4 8
.
4 )
5~ 12
(8
.
2)
旬老熟幼虫开始陆续化蛹越冬 , 各世代历期
及生活史见表2 、 3 。
2
.
2 生活习性
2
.
2
.
1 卵期 卵成堆产于树干分叉处 或 树
皮裂缝中, 每块有卵62 ~ 3 84 粒 , 卵块 上 覆
盖一层稀疏绒 毛 。 卵 经 6 一 12 d 孵 化 , 孵
化高峰在 9 一 n 时 , 同一天产下的卵 多 在
一天内孵化 , 各代卵孵化率均在在89 . 6 % 以
上 。
2
.
2
.
2 幼 虫期 龄与龄期 : 幼虫为 5 龄 ,— 少数 4龄 。 各龄历期见表4o取食活动及食量 : 初孵幼虫出壳后 , 多沿树枝干向上爬行 , 寻找嫩叶片 。 据测定初孵幼虫爬行速度为 1 3 o m / m in 。 1一 2 龄幼虫若受惊动 , 常吐丝随风飘荡 , 迁移到附近寄主上 , 有的则沿丝向上运动 , 重新返回叶片 。 1 一 2 龄幼虫有群集性 , 4 一 5 龄幼虫在夏季炎热中午常
1 期 陈顺立等 : 钩翅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衰3 钩姐尺蛾生活史
(1988~ 19 89
, 福建甫平)
10月 1 1月?一。一?一。一?一世 代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12~ 2 月上 中 下
越冬代 0 0 0 0
+ + +
第~ 代
△ △ △ △
+ + + +
第二代
△ △ △
+

++ + 十 +一一~ ~ 一~ ~ ~ - - ~ ~ - -- ~举三代 △ △ △++ + + +. . 夕娜闰. 口. . . . . . . . , , . . . . . 叫帕 ‘甲. . . 曰. 甲. . . . . , . . . , . . . . . . - - 目一一‘ ~一一一- - - 一, ~ 喇 月,一一 -一 - . ‘ 目一 - 一- - . ~ - 门~ 一- 一一叫△第四代 △ △ △ △十 + + +
第五代
0 0 0 0 0 0 0
注 : 。 卯, 一 幼虫, + 成虫 , △描 , O 越冬场。
沿树干爬至树基阴凉处 , 傍晚又 沿 树 干 爬
上取食危害。 1 龄幼虫取食嫩羽 叶 的 下 表
皮 , 2 龄幼虫食叶成缺刻状 , 3 龄 后幼虫可
食尽叶片及叶柄 , 并可危害梢端幼嫩部 , 造
成嫩梢枯萎。 1 ~ 2 龄幼虫白天取食 , 3 龄
后昼夜均取食, 以 8 ~ 10 时 、 16 ~ 18 时取食
最烈 。 阴天幼虫取食活动比晴天频繁 , 停食
时以臀足支撑起虫体 , 形似 小 枝 条 。 据 室
内食量测定 , 平均每头幼虫一生 可 食 叶 重
2 3 7 0
.
2 m g
, 其中 5 龄幼虫取食 量 占 总 食
量的7 8 . 5 3 % ( 见表 5 ) 。
表 4 各龄幼虫历期
(单位 : d )
世代
第一代 4~ 6 4 ~ 6
(5
.
2) (5
.
4
3 龄
S~ 7
4 龄
5 ~ 8
S 龄
6~ 9
4~(.35.6第二代 4~ 弓(4 。 3)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4~ 6
(5
.
8 )
(5
.
6 )
3 ~ 5
(3

6 )
3 ~ 4
(3
.
4 )
5~ 8
(6
.
2 )
5~ 9
(6
.
4 )
L6
.
l)
3~ 5
(3
.
4 )
3~ S
(3
.
5、
(7
.
2 )
S ~ 7
(5

6 )
5 ~ 6
(5

2 )
6 ~ 10
(6
.
7 )
成活率与脱皮 : 据 1 9 8 9年室内群体饲养观察 , 1 ~ 3 龄幼虫死亡率为 1 3 . 6 % ~ 24 . 4 % ,
4 一 5 龄幼虫有相互 以腹足夹抱致死现象 , 死亡率达 1 9 . 7 % 。 据野外观察(1 9 8 9年)第二代幼
虫 自然死亡率达29 . 8 % , 寄生率为 1 5 . 6 % 。 幼虫脱皮前常爬至小枝顶端 , 停食一天左右 , 脱皮
时胸腹足夹住小枝 , 身体前后蠕动 , 先将头壳脱去 , 约 经 3一 5 m in 后虫体脱出, 刚脱皮幼
虫体色略淡 , 经 5 一 10 m in 后 , 先取食蜕 , 然后开始食叶 。
2
.
2
.
3 蛹期 老熟幼虫沿树干爬下或从树上掉落地表 , 寻找疏松土壤或裂缝入土化蛹 , 入
10 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撰
衰S 各价幼虫* 叶 . (1 9 89 ; 南平、
虫 龄 1 2 3 4 弓 幼虫期
观察虫数(头) 弓0 弓0 弓0 4 8 4 8
每头食叶t (. 9 ) 徽 t 弓4 . 4 1 24 . 4 3 3 0 . 2 1 8 6 1 . 2 2 3 7 0 . 2
占幼虫期食t (% ) 一 2 . 30 5 . 25 13 . 92 7 8 . 5 3 1 0 0
递增率(% ) 一 100 22 8 . 6 8 606 . 98 3421 . 3 2 一
土深度 3 一 8 o m , 平均4 . 6 c m , 蛹室明显 。 蛹分布于树兜基部 , 半径 50 c m 内占 62 % , 50
一70 c m 占27 % , 70 。 m 以上 占n % 。预蛹时 , 虫体缩短 , 略弯曲 , 体色变绿 , 预蛹期 1 一3 d ,
平均2 . 15 d 。 一 日内化蛹高峰在 3 ~ 6 时和 16 ~ 18 时 。 各代幼虫化蛹率 分 别 为 : 9 8 . 4 % 、
9 5
.
16 %

9 2
.
3 %

8 9
.
6 %和9 3 . 4 % 。
2
.
2
.
4 成虫期 羽化与羽化率 : 成虫多在 17 ~ 18 时羽化 , 约 3 ~ 5 m in 成虫脱出蛹壳 , 先
在地面或树兜基部静伏 , 经 10 ~ 13 m in 翅慢慢舒展 , 约 l h 开始飞翔活动。 据室内统计 , 各
代羽化率分别为9 3 . 2 % 、 9 5 . 4 % 、 5 9 . 6 % 、 9 2 . 5 %和 5 2 . 4% 。
趋性和活动 : 成虫白天 隐于林内地被物阴暗处 , 黄昏后飞往蜜源植物补充营养, 吸吮花
蜜或树流液 ; 有趋光性 , 据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在 30 W 诱虫灯下观 察 , 21 ~ 23 时 为 扑 灯 高
峰 , 24 时之后数量显著减少 。
交配与产卵 : 成虫于羽化后次日凌晨开始交配 , 多在 4 ~ 7 时 , 历时达 3 一 s h , 如遇
惊扰 , 雌蛾可携带雄蛾作短距离飞翔 。 雌 、 雄蛾一生只交配一次 , 交配后当晚开始产卵 , 产
卵历期 3 ~ 4 d 。据 58 头雌蛾统计 , 每雌最多产卵 1 3 41 粒 , 最少2 64 粒 , 平均6 04 粒 。
性比与寿命: 成虫各代雌性比为0 . 43 ~ 0 . 52 , 以越冬代为高 。 成虫寿命 4 ~ 12 d , 据室
内试验 , 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有关 , 饲喂 10 %葡萄糖水平均寿命为雌蛾7 . s d , 雄蛾
7
.
2 d ; 饲喂 1 0 %蔗糖水的雌蛾 8 . 7 d , 雄蛾7 . 5 d , 喂清水的雌蛾4 . 6 d , 雄蛾 3 . 4 d ; 不给任何
补充物质雌蛾 3 . l d , 雄蛾 2 . 8 d 。 补充营养后雌蛾平均产卵量为604 粒 , 喂清水产卵量为月 2
粒 , 未补充物质的仅盯粒 。
3 天 敌
已知钩翅尺蛾寄生性天敌有中华茧 蜂 ( B r a c o n c hin e n s is S z e p lig e ti ) 、 螟 岭 绒 茧 蜂
(月P a n te le s r o fie r u s (H a lid a y )) 、 螟岭瘤姬蜂(I to Ple e t is , a r a n y a e (A s h m e a d )) 、家蚕追
寄蝇 (E 二o r ‘s ta s o rb‘lla n s W ie d e m a n n ) 、 白僵菌(B e a u o e r ia ba s ia n a ) , 以及一种细菌 (学名
待定 ) 。捕食性天敌有蚂蚁 、 蝗螂 、 鸟类 、 斜纹猫蛛(O 二y o Pes se rt at us L . K oc h) 、 沟渠豹
蛛 ( 尸ar d os a lau 邝 K ar s c h ) , 据室内观察这两种蜘蛛平均每天每头可捕食低龄幼虫4 . 6头 ,
4 一 5 龄幼虫2 . 8头。 中华茧蜂和螟岭绒茧蜂对 1 ~ 2 代幼虫寄生率达巧 . 6 % ~ 21 . 8 % 。 在林
间天敌对该虫大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
防 治
室内药荆试验
]9 87 年选用 2 . 5 %澳氰菊脂 (法国进 口 ) 、 80 %辛硫磷(连云港第二农药厂 )、 90 %敌百虫
1 期 陈顺立等 : 钩翅尺峨生物学特性及防洽研穷 1舫
(浙江兰溪农药厂 ) 、 80 %敌敌畏 (福州农药厂 ) 共四种农药两种不同浓度进行室内试验 。
用手持喷雾器将药喷湿黑荆羽叶 , 然后接上 2 ~ 3 龄幼虫。 各处理设 2 个重 复 , 清 水 作 对
照 , 每处理供试虫45 ~ 50 头 。 分别在处理后 2吐、 48 h 检查死虫数 。试验表明澳氰菊脂 5 0 0和
1
_
0 0 0 0倍稀释液 , 辛硫磷 2 0 0 0和 4 0 0 0倍稀释掖 , 敌百虫 、 敌敌畏 1 0 0 0和 2 0 0 0倍稀释液 , 校
正死亡率均达89 . 13 %以上 , 尤以澳氰菊脂 5 0 0倍液 , 敌百虫 、 敌敌畏 1 0 0 倍液防治效果最
佳 , 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 1 0 0 % 、 9 5 . 6 5 % 、 9 5 . 8 3 % 。
4
.
2 林间防治
4
.
2
.
1 生物防 治 1 9 9。年 4 月在南平应用白僵菌粉炮 ( 1 2 0 亿/ g ) , 于林间防治第一代 幼
虫 , ]5 d 后防治效果达 72 . 6 % , 一个月后在防治区周围 , 第二代幼虫白僵菌 自然 感 病 率 达
3 4
.
5 %
。因此 , 第一 、 二代幼虫发生期气候适宜 , 可选用白僵菌压低虫口基数 。
4
.
2
.
2 化学防治 19 90 年 5 月在尤溪县采用蜜蜂 3 号轻型飞机林间大面积超低 容 量 喷 洒
20 %氰戍菊脂 ! 0 倍稀释液 , 作业航速60 k m /h , 作业高度距树梢10 ~ 15 m , 风速小于 3 m / S ,
流量 3 L / h m , , 防治面积2 1 4 h m , 。 2 4 h 后检查 , 虫口下降率达8 9 . 4 % 。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 科学院动物所 . 中国蛾类 图鉴 ( I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3 , n Z~ 13 0 .
2 福建省林 业科学研究所 . 福建森林 昆虫 .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1 9 9 1 . 106 一 10 8.
3 陈顺立 , 叶小 瑜 , 李友恭 , 等 . 黑荆大造桥虫生物学及防治 . 福建林学咤学报 . 19 9 2 , 12 吃 ) : 17 弓~ 1 81 .
Stu die s o n the B io n o m ie s a n d C o n t ro l o f
一厅y P o s 艺d r “
a g :‘fla r艺a W a lke r (Le pido pte ra : G e o m e t : ida e )
Che n S hu n li T o n g 不 e 打g a n 夕 五 1 1厂 。: ,口o n g
Abs t ra e t H y P
o s fd r a a q“ila r ia W a lk e r 15 a s e i. io u s p o s t o f 月 e a e fa tn e a r ”5 1玄
D e W ild
.
in F环jia n P r o v in e e
.
It h a s 5 g e n e r a tio n s a J e a r a n d o v e r w in te r s a s
p u Pa in th e lo o s e n 5 0 11
.
A d u lts b e g in to e m e r g e i
, 1 m id
一飞硬a r e h 三1: th e fo llo w -
in g y e a r
.
T h e e g g s ta g e la s ts 7
.
:二一 9 . 3 、, a 二 : . T ll e {a : v o e 匕。 : 。r a lly h a v e s in st -
a r s a n d th e y la st 1 8
.
4~ 2 9
.
5 d o y s
.
,i

l: 。 l。 ;
,
v : 。 f。、: d o n th e te : l d e r le a v e s
.
T he
o v e r w in te r in g Pu Pa e la s ts o 4 8
.
4 d a 吞·s : : : ld 址11 o p :一p 。厂 e o f o 七壬le r g e n e r a tio n s la s t
9
.
3一 1 3 . 1 d a y s . T h e a d u lt m o th s liv o fo : 4一 分 d a y s . T he a v e r a g e n u m b e r o f
e g g s o f a fe m a le 15 fo u n d t o b o 6 0 4
. ’
r l e im P o r 寸: ‘n t n a t tl r a l e n e 化 ; e s o f 万 .
a g o ila r ia a r e B r a e o : e hfn e 。: f: , “ i夕。, ; : te le : : ·u ffo r :‘: a n d th 。 : p id c r o %夕o P e :
s e r ta tu s , P a rd o s a la u r a
.
T he e ffe e tiv e 几, e a s u r e s t o k ill ]一 3 in s ta r la r v a e a r e
s P r a y i雌 1 0 0 tim e s o f 2 0 % F e n v a le r a te w it h u ltr a lo w v o lu m e o r d u st in g B e a -
“”e r ia ba s s ia n a P o w d e : in th e fie ld
.
Ke y w o rd s H y P
o s记 r a a Q“ fla r ‘a , B io n o m i e , e o n t r o l, H e a e公a 仇 e u r n s ‘f
C he n S hti n li
,
As
so e ia te p r o fe ss o r
,
Li Y o u 又。: 只 (Fu jia n Co lleg e o f Fo r e str y F u jia n N a n p in g 3 5 3 00 1) .
T o n g W
o n g a n ‘ (F o re st Co 口m itte e o f L ia n e h en g Co u n ty, F u jia n p r o v in c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