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oil Preparation on Growth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ese Fir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全 文 :  1996—08—29收稿。
丁贵杰副教授,周政贤,严仁发( (贵州农学院 贵阳 550025) ;潘盛荣,杨胜洲(贵州省榕江县林研所)。
* 本研究是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贵州子专题的内容之一。工作中得到了中国林科院盛
炜彤研究员、榕江县林业局詹先泽局长和万亩林场杨秀禄场长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杨永彰,杨正熙,舒明玉等同学参加了
外业调查,在此一并致谢。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丁贵杰 周政贤 严仁发 潘盛荣 杨胜洲
  摘要 用 4种不同整地方式(撩壕带状、水平带状、全垦、块状) 17 a的试验资料, 分析了整地对
林木各种生长的影响; 用贴现方法,比较了不同整地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杉木各
种连年生长量的影响, 一般在 7~10 a 消失;对平均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0~12
a 前,在 7~10 a差异最大;整地对胸径的影响比对树高和单株材积的影响短1~2 a。撩壕整地生长
最好, 但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率比块状整地低 2. 37 个百分点, 单位投资额获得的收益比块状低 19.
03%。综合分析认为, 理想的整地方式是块状整地,其规格为: 30 cm×30 cm×30 cm 或 40 cm×40
cm×30 cm。
  关键词 杉木 整地方式 经济效益 时效性
  林业生产周期长, 加上整地费用在造林第 1年发生,且占整个造林费用的 40%以上,所以
整地方式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如果整地方式和规格选择恰当,就能以
较低投入, 获取较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过去在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Hook. )造林中, 许多地区不分立地条件, 均采取高标准整地,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虽有
学者做过整地研究 [ 1~3] , 但多限于生长的对比,往往忽略了经济因素,而且试验年限较短,无法
研究整地的时效性和生长效果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致使当今在营造杉木人工林时,究竟应选
哪种整地方式或规格, 仍无足够的依据。因此, 在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进一步开展不同
整地方式或规格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据不同整地方式试验林 17 a的逐
年定位观测资料, 对各种整地方式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作了全面对比研究,提出了在该立地
条件下的理想整地方式。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省榕江县万亩林场五里桥冲( 25°38′~26°28′N, 108°07′~108°42′E)的低
山中部,海拔 280 m 左右,主要坡向为西,坡度 25~30°,土壤是发育在板岩上的粘壤质厚层山
地黄红壤,土层厚 1 m 以上,黑土厚平均 15~25 cm。试验区属杉木中心产区[ 3]。
年均温 18. 1 ℃, 1月均温 7. 6℃, 7月均温 26. 9 ℃,≥10 ℃年积温为 6 464. 7 ℃,无霜期
309 d;全年降水 1 211. 1 mm ,相对湿度 80%; 全年日照时数 1 312. 6 h。
试验区造林前植被类型为草灌坡,主要植被有: 铁芒萁( Dicr anop teris linear is ( Burm . )
Vnderw . )、五节芒( Miscanthus f lor idulus ( Labill. ) Warb. )、狗脊蕨(Woodwardia j ap onica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2) : 118~124
Forest Resear ch     
( L . f . ) Sm.、茅栗( Castanea sequinii Dode)、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 ill. )等。
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试验设 4个处理: 撩壕带状( a)、水平带状( b)、全垦( c)、块状( d) ,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
列,小区面积: 12 m×20 m= 240 m2 ,株行距 1. 67 m×2. 0 m ,每小区定植 72株,四周各设一个
保护行。在全面炼山基础上,按整地方式分别施工。撩壕带状: 从山坡下部到山坡上部, 每隔 1.
5~2. 0 m 设一植苗带(带宽 50~60 cm) , 先将带上灌、草根系盘结层全部块状取出,堆砌在植
苗带下方成一坡坎,而后挖松土壤,再将坡上两带间草皮层和 A 层土壤全部挖填在植苗带上,
使植苗带上松土层厚度达 50~70 cm; 水平带状:按坡距 2 m 作水平带,带宽 40~50 cm ,在带
内进行全面整地, 整地深 40~60 cm, 方法是将带坡上土壤移下来修成水平带状;全面整地: 整
地深约 25 cm ,全部挖翻土块,而后定穴, 规格为 30 cm×30 cm×30 cm ;块状: 定点整地挖穴,
规格 30 cm×30 cm×30 cm。
供试裸根苗根径平均 0. 4 cm ,高平均 20 cm, 1978年 1月同一天分别定植在各小区上。前
2 a与花生间作,每年割 2次草,第 3年起,每年抚育(割草、松土) 2次,至第 4年完全郁闭。
造林后(有 3 a 因经费紧张未测)逐年进行定时、定株、全林实测(前 4 a测 50% ) ,主要测
定项目有胸(地)径、树高、冠幅、枝下高、林分变化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整地方式对成活率的影响
a、b、c、d整地的成活率分别为: 88. 4%、87. 9%、88. 9%、81. 5% ,从中可看出,成活率随整
地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经方差分析, 不同整地方式的成活率仅在 0. 1水平差异显著, Q 检验结
果是 c、a 与 d之间差异显著,而 c、a、b三者间差异不显著。
3. 2 不同整地方式对生长的影响
3. 2. 1 对连年生长的影响 不同整地方式树高 H、胸径 D、冠幅 CW 连年生长量见表 1。
表 1 不同整地方式 H、D、CW 连年生长量 (单位: cm)
整地方式 林 龄 ( a)
1 2 3 4 5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撩壕带状 H 36. 3 64. 3 73. 0 79. 0 87. 0 113 110 104 105 95. 0 78. 0 75. 0 81. 0 79. 0
D 0. 79 1. 10 1. 06 0. 73 0. 81 1. 25 1. 17 1. 08 0. 96 0. 87 0. 79 0. 62 0. 46 0. 50
CW 33 50 54 43 18 20 12 9 2. 4
水平带状 H 31. 7 51. 7 63. 3 74. 7 79. 0 97. 0 111 108 104 96. 0 90. 0 83. 0 73. 0 67. 0
D 0. 66 0. 93 0. 71 0. 76 0. 76 1. 33 1. 19 1. 08 0. 97 0. 85 0. 70 0. 58 0. 46 0. 45
CW 28 46 43 51 22 19 13 10 3. 0
全垦 H 30. 7 52. 0 67. 3 79. 0 86. 0 101 109 112 106 95. 0 88. 0 78. 0 73. 0 73. 0
D 0. 59 0. 80 0. 75 0. 81 0. 64 1. 19 1. 13 1. 12 1. 07 0. 95 0. 80 0. 69 0. 60 0. 48
CW 27 41 44 48 27 20 12 13 3. 6
块状 H 29. 3 36. 7 57. 3 63. 7 74. 0 84. 0 102 110 103 90. 0 87. 0 80. 0 74. 0 72. 0
D 0. 53 0. 51 0. 61 0. 84 0. 58 0. 97 1. 14 1. 14 1. 01 0. 92 0. 87 0. 82 0. 72 0. 64
CW 22 28 33 40 28 25 17 14 4. 0
  注: D 项中前 4 a 为地径,第 5年以后为胸径; CW 项中 5 a 后为定期平均生长量。
1192 期          丁贵杰等: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 1可知, 3种生长均以 a 最好, b和 c次之, d 最差。彼此间差异百分比从第 2年起,逐
年减小。从第 11年起,块状整地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反而超出另外 3种整地方式。为揭示逐年
的生长差异情况, 对各年的树高、地径、冠幅连年生长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 Q检验(表 2)。
表 2 不同整地方式 D、H、CW 连年生长量方差分析和 Q 检验结果
项  目 林    龄 ( a)
1 2 3 4 5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树高 F检验 * * * * * * * * * * ns n s n s ns ns ns ns ns
Q检验 ac, ad ad, bd, cd ad ad, cd ad ad
胸径 F检验 * * * * * ns ns * * * * ns n s n s ns ns ns ns ns
Q检验 ac, ad ad ad ad
冠幅 F检验 * * * * * ns ns ns ns n s ns
Q检验 ad ad, bd ad
  注:  * 、* * 、* * * 分别代表在 = 0. 1、0. 05、0. 01水平上差异显著, ns为不显著;  ad、bd、cd、ac分别代表 a 与 d、b
与 d、c与 d、a 与 c处理间差异显著(下同)。
  由表 2知,前 7 a 树高连年生长量均在 0. 1或以上水平差异显著;地径在前 2 a,胸径在第
5~7年差异显著;冠幅在前 3 a 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年处理间差异情况见表 2。不同整地方式
对树高、胸(地)径的影响仅表现在 10 a 前, 10 a后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由表 1可以看出, 第
10年起,不同整地方式间的差异非常小, 因此可初步认为,整地对连年生长量的影响在第 10
年即消失。
从表 1还可看出: ( 1)在前 2 a,水平带状略优于全垦,此后情况基本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水
平带状在定植点附近的局部区域,土壤物理环境好于全垦,而在未垒坎的地方土壤物理环境不
如全垦所致。因为前 2 a 幼树根系伸展、涉及的范围较小,根系基本处在垒坎范围内,所以略优
于全垦, 3 a后,随着根系的不断生长扩展,根系开始超出了垒坎范围, 使根系所处的土壤物理
环境不如全垦,因此出现了生长势减弱,不如全垦的现象。( 2)不同整地方式对高生长的影响比
对胸(地)径生长的影响更大更稳定, 影响的持续时间也长。
3. 2. 2 对林分优势高的影响 方差分析和 Q 检验结果表明, 整地对优势高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 12 a 以前,除前 2 a,均表现为 a与 d之间差异显著, 12 a 后, 所有处理间差异都不显著。整地
效果在第 10年达最大, a、b、c处理分别比 d处理高 1. 61、0. 9、1. 13 m ,此后相对稳定,至第 17
年时,上述 3种处理比 d处理分别高 1. 64、0. 96、1. 24 m ,基本与 10年生时相同。
3. 2. 3 对林分平均高的影响 逐年方差分析和 Q 检验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林分平均高生
长影响很大,且持续时间较长。除第 2年, 12 a 以前均表现为 a 与 d间差异显著,其它处理间差
异不显著,到 13 a 时,仅在0. 1水平上 a 与d差异显著,此后所有处理间差异都不显著。据逐年
调查资料分析, 在 7 a 前, a、b、c处理的林分平均高比 d处理分别高 30%~53%, 14%~23%,
20%~26% , 7 a 后, 相对增长百分比逐渐减小,到 17 a 时,增长百分比分别降为12. 0% , 7. 1%
和 8. 9%。林分平均高的差值在 7 a 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到 10 a 时, 差值基本达最大,且趋
于稳定。10 a 时 a、b、c处理分别比d 处理高 1. 61、0. 91、1. 11 m , 17 a 时分别高1. 62、0. 96、1.
20 m。由此可知,高标准整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0 a以前, 而后年生长趋于相同。
3. 2. 4 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逐年方差分析和 Q检验结果表明: 10 a前处理间均差异显著, 其
差异主要表现为 a 与d 处理之间。整地的效果,在第 2、3年最明显, a、b、c处理的生长量比 d处
12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
理分别提高 78. 2% , 39. 4% , 30. 3% ,而后增长百分比逐年下降, 到第 17年时, 相对增长百分
比分别降为: 6. 45%, 0. 8% , 6. 2%,从绝对生长量看,到第 7年时, 各种整地方式的差异达最大
( a、b、c处理比 d处理分别高 1. 7、1. 0、1. 24 cm) , 7~11 a 间差值基本稳定,而后差值逐渐缩
小,到 17 a时,与 d的差值分别下降为 0. 93、0. 12、0. 90 cm。
3. 2. 5 对冠幅的影响 方差分析和 Q检验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冠幅初期生长影响较大, 在
前 5 a,主要表现为 a、b处理与 d处理间差异显著,而 c处理与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此后所有
处理间差异都不显著。
3. 2. 6 对单株材积的影响 单株材积随整地质量的提高而加大, 经方差分析和 Q 检验,单株
材积在 10 a 前,处理间差异显著,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 a 处理和 d 处理之间, 此后差异逐渐减
小,在 11~12 a,仅在 0. 1水平上 a处理与 d 处理差异显著, 12 a 后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3. 2. 7 对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 逐年方差分析和 Q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整地方式对蓄积
量的影响要比对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影响的持续时间长。在 14 a 以前, a处理与 d处理之间一
直差异显著, 而其它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此后差异逐渐减小, 15 a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
3. 3 不同整地方式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7年生不同整地方式株数按径阶分布情况见表 3。根据径阶分布状况, 将其归为大(≥20
cm )、中( 18~12 cm)、小(≤10 cm ) 3个径级组。a、b、c、d 处理的小径级组占全林百分比分别为
17. 69%、20. 0%、20. 08%、22. 82% ;中径级组分别为 70. 11%、65. 16%、69. 80%、66. 44%; 大
径级组为 12. 20%、14. 19%、9. 40%、10. 74%。从各个径级组的百分比看, 到17 a时,仍以 a 处
理最优, b、c 处理次之, d 处理最差, a、c、d 处理大、中径级所占百分比, 分别比 d 处理高 5.
13%、2. 82%、2. 02%, 其间的差异不显著。
表 3 不同整地方式株数按径阶分布情况 (单位:株/ hm2)
项  目 径  阶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合计
撩壕 株数 75 150 210 285 450 540 450 225 75 2 460
( % ) 3. 05 6. 10 8. 54 11. 58 18. 29 21. 95 18. 29 9. 15 3. 05 100. 00
带状 株数 60 196 240 405 510 540 210 180 15 30 2 385
( % ) 2. 52 8. 22 10. 06 16. 98 21. 38 22. 64 8. 80 7. 54 0. 62 1. 24 100. 00
全垦 株数 90 135 240 345 375 450 345 210 90 30 15 2 325
( % ) 3. 87 5. 81 10. 32 14. 84 16. 13 19. 35 14. 84 9. 03 3. 87 1. 29 0. 65 100. 00
块状 株数 120 240 150 435 405 405 240 135 105 2 235
( % ) 5. 37 10. 74 6. 71 19. 46 18. 12 18. 12 10. 74 6. 04 4. 70 100. 00
3. 4 不同整地方式经济效果比较
培育用材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高质量整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
促进林木生长, 但由于初期投入大, 加之培育周期长,到主伐时高质量整地的经济效果未必最
佳,故在生长对比分析基础上,还应进行经济分析。考虑到杉木人工林主要是培育建筑材,其主
伐年龄多在 17 a 以上,因此,仅选择 17 a作为主伐年进行经济对比分析。
3. 4. 1 生产成本计算 研究成本主要包括:林地清理、整地、植苗、补植、抚育、伐木、打枝、集
材、归楞等生产性费用和苗木等材料费及各种间接费用。4种整地方式除整地费用不同外, 其
1212 期          丁贵杰等: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它各项费用标准相同。各处理各年度发生费用见表 4。
表 4 现金流量表 (单位:元/ hm2)
项 目 林 龄 ( a)
1 2 3 4 5 6 7 ⋯⋯ 17
撩壕
流出 2 928. 0 459. 0 340. 5 340. 5 220. 5 220. 5 220. 5 ⋯⋯ 220. 5
经济流入 183 236. 9
财务流入 134 094. 2
带状
流出 1 878. 0 459. 0 340. 5 340. 5 220. 5 220. 5 220. 5 ⋯⋯ 220. 5
经济流入 147 508. 2
全垦
财务流入 107 494. 9
流出 2 178. 0 459. 0 340. 5 340. 5 220. 5 220. 5 220. 5 ⋯⋯ 220. 5
经济流入 172 787. 6
块状
财务流入 126 667. 5
流出 1 128. 0 459. 0 340. 5 340. 5 220. 5 220. 5 220. 5 ⋯⋯ 220. 5
经济流入 132 628. 6
财务流入 96 906. 5
  注: a、b、c、d 4种整地方式,每公顷用工分别为 225、120、150、45个;主伐年资金流入已扣出木材生产费用。
3. 4. 2 产品产量和产值计算 根据径阶中值和径阶高及径阶材种株数百分比(见表 5) [ 4] , 由
出材量计算公式( 1, 2) [ 4] ,便可求得各径阶各材种的单株出材量,再乘以各径阶各种规格材的
株数,即得径阶出材量,然后逐径阶按不同规格进行累加,可得全林不同规格出材量,乘以对应
的木材价格, 即得该规格的产值。扣出木材生产成本得纯收入,把各种规格的纯收入累加为主
伐年时总纯收入(见表 4)。
V规 = 3. 602 437 58× 10- 5D 1. 947 520 76H 1. 007 937 69 ( 1)
V 小条木 = - 0. 027 552 4 + 3. 684 946 3× 10- 3D + 1. 672 443 05× 10- 3H ( 2)
表 5 杉木径阶材种株数百分比[ 4]
径阶( cm) 6 10 12 18 24
材 种 薪材 小条木 小条木 小径材 小条木 小径材 小径材 中径材 中径材 大径材
百分率( % ) 30 70 60 40 10 90 40 60 65 35
  注: 6径阶以下为薪材, 8径阶为小条木, 14~16为小径材, 20~22为中径材, 26以上为大径材。
3. 4. 3 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 由表 4知,不同整地方式经济效果差异较大, 为进一步分析处
理间差异,用贴现法(贴现率= 15% )进行了经济分析。考核指标有净现值 NPV、内部收益率
I RR、益本比 B/ C、净效益投资比 N / K。根据表 4,用迭代法计算了上述指标,结果见表 6。
不同整地方式经济评价结果 (单位: % )
整地方式 经  济  评  价 财  务  评  价
NPV (元/hm2) IR R B / C N / K NPV (元/hm2) IR R B / C N / K
撩壕 13 011. 9 26. 90 4. 240 4. 257 8 445. 2 24. 28 3. 103 3. 114
带状 10 604. 8 27. 62 4. 418 4. 441 6 886. 5 24. 89 3. 220 3. 234
全垦 12 693. 0 28. 16 4. 774 4. 797 8 407. 3 25. 49 3. 500 3. 515
块状 9 874. 3 29. 27 5. 030 5. 064 6 554. 8 26. 46 3. 675 3. 700
由表 6知, 4种整地方式的 I RR 均大于 15% ,说明在该立地条件下,无论用何种整地方式
12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
均可盈利,但盈利情况有较大差异,撩壕带状的 N PV 最大,但 IRR、N / K、B / C最小,说明该
整地方式未来产生的现值虽然最大,但资金利用效果不好, 盈利率低, 单位投资额获得的收益
最小;而块状整地相反,它的 I RR、N / K、B / C最大, 全垦次之,说明块状整地的盈利率最高, 资
金利用效果最好, 综合上述各项考核指标, 可认为在该立地条件下, 以块状整地最优,全垦次
之。
4 结 论
4. 1 整地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具有时效性
在粘质壤土上,采用高标准的大撩壕整地对杉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
有时效性和差异性的, 其时效性表现在: 不同年龄阶段整地,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程度和效果是
不同的。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整地方式对不同林分因子的作用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整地对连年生长量的影响, 一般在 7~10 a 即消失, 整地对林分平均高和优势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1~12 a 以前。在 7 a前,不同整地方式的树高差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到
第 10年差异达最大,此后年生长趋于稳定;整地对胸径的影响比对树高的影响短 1~2 a,在第
7年时, 不同整地方式的差异基本达最大,然后在 7~11 a 间差值基本稳定,而后差值逐渐减
小,到 17 a时,差值只有0. 8%~6. 45%; 对冠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5~7 a前,到 17 a 时,其
差异只有 2. 10%~3. 16%;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在 10 a和 14 a 以前差异显著, 而
后差异逐渐减小, 且不显著。
不同整地方式,在林分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撩壕整地的大中径阶
株数所占百分比略高于块状整地,但差异不显著。
上述各项指标在处理间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 a 处理和 d处理间的差异。
4. 2 高标准整地生长最好,但经济效果不佳
通过对 17年生杉木林分不同整地方式的经济分析,得出撩壕整地的净现值,虽然略高于
块状和全垦整地, 但从收益率和资金利用效果看,撩壕整地不如块状和全垦整地。由于撩壕整
地投入大,随着时间推移,到主伐时该种整地方式的投资效果和经济效益将会变得更差,因此,
在贵州省造林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宜采用收益率高和净效益投资比高的块状整地。
4. 3 理想的整地方式和规格
研究表明,在该种立地条件下,整地的持续作用只维持到 10~15 a, 16 a 以后差异较小,因
此,对培育轮伐期在 20 a 以上的杉木大、中径材来讲,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没必要进行高标
准整地。从生长效果和经济分析看, 在粘质壤土上,到 17 a 时,不同整地的林分生长情况差异
不大,因此宜选用投工较少的块状整地,其规格为: 30 cm×30 cm×30 cm 或 40 cm×40 cm×
30 cm ,这样资金利用效果好, 而且到主伐时,同样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周政贤,岳季林,郭光典.马尾松植树造林整地方法试验报告.贵州农学院丛刊, 1984, ( 4) : 17~20.
  2 中国农林科学院南方用材林服务组.朱亭林区栽杉经验——三深法.中国林业科学, 1976. 12( 3) : 21~27.
  3 吴中伦主编.杉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309~323, 387~401.
  4 刘景芳,童书振,陈孝,等.杉木原条出材量(率)表的编制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 4) : 402~407.
1232 期          丁贵杰等: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oil Preparation on Growth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ese Fir
Ding Guij ie  Zhou Zhengx ian Yan Renf a Pan S hengrong Yang S hengz hou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 ith the effects of soil preparat ion to forest t ree growth and
economic benefit using the data of four kinds of soil preparat ion experiment ( so il pr eparation
of heigh norm ( liao hao ) , st rip, o verall and spot ) fo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using the
method o f dynamic economic evaluat ion. A soil preparat ion experiment for C. lanceolata
plantation was established on yellow-red soil in Guizhou Prov ince in 1978. The results o f 17
years research show ed that type of soil preparat ion affected sur vival rate, t ree grow th and e-
conom ic benef it , the ef fect o f soil preparat ion on stand g row th lasted in a certain period o f
t ime. T he ef fects to v ar ious current annual incr ement vanished in the 7th~10th year , the ef-
fects to stand mean height , mean DBH and single-tree vo lume occured before 10~12 year,
and the biggest difference occurred in the 7th~10th year. The effect of so il prepar at ion to
DBH was 1~2 year less than to t ree height and single-tree volume. T he g row th of heigh
norm ( liao hao) soil preparat ion was the best , but the results of fund ut ilizat ion was not sat is-
facto ry and the pro fit rat io w as 2. 37% low er than that of spot soil pr eparation, the pr ofit o f
each unit inv estment making w as 19. 03% low er than that of spot soil preparation, thus the
economic results o f heigh norm soil preparat ion w as not sat isfactor y. By synthesis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gr ow th and econom ic benef it of various soil preparat ion, the best type manner
of soil preparat ion w as spot soil preparat ion, w ith the specif icat ion of 30 cm×30 cm×30 cm
or 40 cm×40 cm×30 cm .
  Key words Chinese fir  type of soil preparat ion  econom ic benef it  ef fect in a cer-
tain per iod of t ime    
  Din g Guijie, Ass ociate Pr ofessor, Zhou Zh engx ian ,Yan Renfa( Research Group of Plant ing and Ecology, Guizhou A gric.
Coll . Guiyang  550025) ; Pan Sh engrong , Yang Shengzh ou( Gu izhou Rongj iang Inst itute of Forest ry) .
12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