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HORNED GALL APHID AND ITS HOSTS TO THE YIELD OF THE GALLNUT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全 文 :第 3 卷 第 6 期
1 9 9 0 年 1 2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R E S T R ES E A R C卜{
V o l
.
3 , N o
.
6
D e c
. , 1 9 9 0
角倍:蚜及 其 寄主 数 量 与
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李正洪 赖永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
摘要 倍林中倍材及其冬 、 夏寄主在数量上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 , 是倍
子生产 中一个机其重要的 问题。 本文首次报道 了三者数量与倍子产 量 的 关 系 , 也
首次提出 了依雏倍数估 刚倍子产量的方法 。 文章指 出 , 在岌寄主 充足的前提下 , 每
亩倍林植侧枝旬灯葬 (含原有鲜) 25 一 30 m 2 , 每 m , 接种秋迁好 6 一 8 万 头 , 让 倍
蚜 自然繁衍 , 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
关健词 倍 蜂 ; 蚜虫 , 五倍 子 , 虫痪
五倍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 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 商品 。 现知十余种五倍子中 , 以由
角倍蚜 S chle c hte , da lia ‘hfn。, sfs (B e ll) 在盐肤木 R 人u s c 人in e , 515 M ill上形成的 角 倍 为 最
多 , 其产量约占五倍子总量的80 % 。 角倍产区很广 , 现今基本上还处于野生状态 , 单位面积
产 量很低 , 大面积平均每亩仅 l 一 2 k g 。 近年来 , 五倍子需要量剧增 , 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
局面 。 为缓解此矛盾 , 国内不少单位都在进行提高五倍子产量的技术及其有关理论的研究 。
就如何改造利用野生倍林 , 提高五倍子单位面积产量的问题 , 唐觉先生首先提出了倍蚜及其
冬、 夏寄主相配套的理论 〔‘{ , 这对五倍子生产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 , 如
何使三者合理配置 , 才能达到高产稳产 , 这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 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 就角倍
而言 , 盐肤木自然分布广 , 繁殖也容易 , 单位面积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 是倍林中冬寄主缺乏
和倍蚜数量不足 。 为解决此问题 , 笔者采用在倍林 内增加冬寄主和增加秋季迁移 蚜 (下简称
秋迁蚜 )接种量的途径 , 以提高角倍产 量 。 该试验旨在研究树 (盐肤木) 、 鲜 (冬寄主 )和虫(角
倍蚜)数量的合理配置 , 为角倍的高产稳产提供依据 , 也可供研究它种五倍子时参考 。
一 、 试 验 方 法
(一)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本试验于 1 9 8 8一 19 8 9年在四川省峨嵋山市净水乡五倍子试验点进行 , 该地为角倍主产区 。
所 用冬寄主为侧枝甸灯醉 Pla g io 二 : fu m 二 a x i二 o v ie : f玄(L in d b . ) T 。 K o p . , 该鲜 被公认为角
倍蚜的优 良冬寄主 , 也是当地的主要冬寄主 。 试验林地相对集中 , 位于南坡或西南坡 , 坡度
3 0
。一 5 0 。 , 海拔 1 0 8 0一 1 2 7 o m , 面积共 5 . 5 9亩 。 林地 内盐肤木密度每亩约为2 5 0 株 , 树 龄
3 一 5 年生 , 长势中等或中等偏弱 。 林地上层为盐肤木 , 下层为稀疏灌草 , 总盖度0 . 7 ~ 0 . 8a
19 8 8年自然结倍侮亩约 1 k g 。 共设 5 块试验林地 (详见表 1 ) , 其 间为结倍极少的 盐肤木林 ,
本文于 1 9 9 0年 3 月1 0 口收到。
6 期 李正洪等 :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5 8 1
杂木林和竹林隔开 。
(二 ) 植醉养蚜
1
. 植鲜 1 9 8 8年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 将从野外采回的侧枝甸灯鲜除去杂鲜后 , 扯成网
状 , 铺于倍林内刘除草皮或表土的缓坡斜面上 , 用力压紧 。 依地表状况 , 植醉地为块状或带
状 , 且分布均匀 。 植醉后加覆盖以遮荫并防止雨水飞溅土粒或冲失种葬 , 然后听其自然生长 。
接种秋迁蚜时 , 测量实际有醉面积 。
2. 接种秋迁蜻及冬季管理 1 9 8 8年10 月上旬至中旬 , 将成熟角倍采回 , 利用趋光习性 ,
将秋迁蚜收集起来 , 盛于如盆、 盘、 碗等扁平容器内, 然后用鸡毛挑取 , 均匀地散放于种植
的侧枝甸灯醉上 。 放虫数量依试验要求而定。 用容积法 (单位容积 内的虫量)计数应散放的秋
迁蚜量 。 接种秋迁蚜后 的主要管理工作是防止人畜破坏和随时 (至少每周一次)清除鲜层上 的
枯枝落叶、 土块石块等杂物 。 临近越冬蚜羽化时 , 除去鲜层上的杂草 , 以利春季迁移 蚜 (下
简称春迁蚜 )迁飞上树。
(三) 调查方法
1
. 越冬好数量调查 角倍蚜越冬期间死亡率高 , 且受气候的影响极大 。 越冬蚜群 体 只
有生长发育到即将出现羽化时其数量才与角倍产量的关系较为密切 。 所以越冬蚜数量调查的
时间选在 3 月下旬 。通过目测 , 将各试验林地内的养蚜鲜块依越冬蚜数量的多少分为好 、 中、差
三个等级 , 并分别测量统计其面积 (以 m “为单位) 。再于每一等级中设 40 个 2 c m x 2 c m 的随
机样点 , 各样点连鲜带土一起取出 , 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计数各样点的越冬蚜 数 (不含不能羽
化的无翅孤雌蚜) , 据此统计出各级鲜块每m Z之越冬蚜数 , 再分别乘以该等级鲜块面 积 , 乘
积相加即得整块林地的越冬蚜 总 数 , 此总数除以林地内的养蚜鲜 块总面积则为该林地越冬
蚜虫口 密度 , 即每 m “醉块的越冬蚜数。
2
. 雏倍数量调查 1 9 8 9年 5 月26 日进行雏倍数量调查。 在各试验地每亩随机取样 40 株
盐肤木 , 计数每株树上的雏倍数 , 据此计算出平均每株雏倍数和每亩雏倍数 。
3
. 产量测定 1 9 8 9年10 月上旬将各试验林地内的倍子全部采回 , 浸烫后供干称重 , 计算
亩产。
二 、 试验结果分析
(一) 雏倍数与越冬蚜数的关系
试验结果(见表1) 表明 , 尽管从即将羽化时的越冬蚜到形成雏倍尚有春迁蚜、 性蚜和干母
等虫型虫态的变化 , 且在此过程中 , 各虫型均有数量不等的个体死亡 , 但单位面积倍林中之
雏倍数与即将羽化时的越冬蚜数明显地成正相关关系 。 据五块林地的试验结果 , 用最小二乘
法求出二者关系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 , 二 0 . 06 7 7 5 x + 0 . 02 2 98 。刀—平均每亩雏倍数 , x—平均每亩越冬蚜数 。 r = 。. 8 8 9 5 > r 。. 。。 = 。. 8 7 8 5 , 说明二者相关性显著。 又进行 t 值检验 ,
护 3 . 71 8 。, 大于 t。. 。。二 3 . 1 82 5 , 证明相关系数 r 可靠 。 据方程作出标准曲线如图 1 。
本试验结果 , 雏倍数与即将羽化时的越冬蚜相比 , 平均只有6 . 8 % , 最高的也仅8 . 2 % 。 4
号林地最低 , 只有 5 . 2 % , 其原因为该林地较其余四块林地海拔低 120 一 190 m , 温度稍高 ,
越冬蚜羽化早 4 ~ 5 天 , 出现羽化高峰时遇低温阴雨天气, 致春迁蚜死亡较多 , 干母的数量
也相应减少 , 故雏倍也少 ,
5 8 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3 卷
标准直线
.路-ll衬.过叮卧JI|斗les⋯.二1几,人0八.ƒ祖、城谈”橄牛斜
(二 ) 越冬蚜教与醉橄和虫口密度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 , 群体即将出现羽化时的
越冬蚜数与虫口密度和醉面积大 小 直 接 相
关 。如林地 1 和林地 3 , 醉上的越冬蚜虫口密
度基本相同 , 平均每 m Z 分别为0 . 4 和 。. 45
万头 , 而醉面积则分别为 10 . 6和 2 7 . 6 m 2 ,
结果每亩林地内的越冬蚜总数差异甚大 , 前
者仅4 . “万头 , 而后者却有12 . 42 万头 。 试验
林地若以亩计 , 林地 5 的醉面积比林地 3 少
临 .月 {净 士越冬蚜数 (万头厂亩 )
图 1 临羽化时越冬蚜数与雏倍数的关系
4 m
Z , 但因 前者越冬蚜的虫口密度为0 . 71 万头 / m 艺, 每平方米比后者多0 。26 万头 , 结果每亩
总虫数比后者多4 . 28 万头 。 从表 1 可见 , 在一定限度内多接种秋迁蚜是提高越冬蚜虫口密度
的一条可行途径 。 但接种多少为宜 , 尚待进一步研究 。
衰 1 角倍产皿与虫、 娜橄, 关系润查给果 (l 98 8一 1 9 8 9)
⋯ 1 ⋯ 2 ⋯ 3 ⋯连 ⋯一福族. .蔽蔽石了- 一 - - - - - -一- - 一一一一下孔丽一而下骗一芍一I丽6一下不而一一}, 而不一- -
个 / 株 . 1 3 ! ZG 3 7 3 魂 { 5 5雏 倍 ” , 万个z。; ’ 。. 3 2 5 ⋯ 。一 。5。 . 。. , 2 。一 。. 8 5。一 1 . 3 7 5
¹ 部分倍子被盗 , 非买际产址 。
(三 ) 倍子产 t 与雏倍数的关系
影响角倍产量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 但具有较多的雏倍数 , 如庄稼的苗数一样 , 是形成
产量的前提 。 据试验结果 , 雏倍数越多 , 倍子产童越高 , 但雏倍过多 , 倍子个体更小 。 如林
地 1 每亩 3 2 5。个雏倍 , 结果每 10 个雏倍可形成 。. 25 k g 的产二量 , 而 林 地 5 每 亩 有 13 7 5。
个雏倍 , 而每10 0个雏倍只能形成 。. 15 k g 的产量 。 据此可以推断 , 雏倍太多 , 会出现 倍 蚜
利 用不合理 , 甚至减产 。 每亩具多少雏倍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 还需进一步研究 。
三 、 初步结论与讨论
1 。 在一定范围内, 雏倍数越多 , 倍子产量越高 , 雏倍数与群体即将 出现羽化时的 越 冬
蚜数成直线关系 ; 倍林 内冬寄主数量越多 , 虫口 密度越高 , 即将羽化时的越冬蚜数 量 也 越
多 。 试验表明 , 在盐肤木密度为每亩250 株 , 树龄为 3 ~ 5 年生并适于角倍蚜自然越冬的倍林
内 , 每亩植醉 25 一30 m Z、 每 m Z接种秋迁蚜 6 一 8 万头 , 可获 得 亩产 15 k g 以上的产 量 。
2 . 在角倍的科研生产中 , 调查春迁蚜数 、 性蚜数或干母数都十分不便 , 难以用这 些 虫
型的数量来估测雏倍数和倍子产量 。 即将羽化时的越冬蚜数与雏倍数成正相关关系 , 且调查
6 期 李正洪等 :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5 8 3
越冬蚜数的方法比较简单也较为准确 。 从本试验看 , 一般大体可以用每 10 头即将羽化的越冬
蚜获约 7 个雏倍 , 每 1 0 0个雏倍获 2 k g 干倍来估测产量 。
3
. 因不同年际间的气候变化和倍林环境的差异 , 再加之人为经营强度和管理水平不同 ,
在倍林内要确定树、 醉、 虫合理配置的准确数量是十分困难的 , 为发挥倍林产倍 的 最 大 潜
力 , 就此还必须予以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当前的生产水平看 , 倍林内盐肤木的产倍潜力远未
得到充分发挥 , 倍子产量很低的关键是倍蚜数量不足 。 增加倍蚜数量可以通过增加冬寄主数
量和增大秋迁蚜的接种数量的办法得到解决 。 就本试验结果和角倍产区的实际情况 , 在夏寄
主充足的条件下 , 每亩倍林植醉 25 ~ 30 m 之 (含原有醉) , 每 m “接种秋迁蚜(人为散放 或自
然留种) 6 ~ 8 万头 , 则可使倍林获得较高的产量并具明显的经济效益 。 植辞量再增加 , 倍子
单产还会提高 , 但其限度有待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1 〕唐觉 , 1 9 7 6 , 五倍 子及其繁值增产 的途径 , 昆曳学报 , 1 9( 3) : 2 8 2 ~ 2 9饥
A STU DY O N TH E QU ANT ITAT IV E R E LAT 10 NSH三P OF H OR NE D
G ALL APH !D AND !TS H OST S T O T H E YIE LD OF T HE G ALLNU T
Li Z he n g ho n g L a i Y o n g q i
(T h e R e , e a r c h l , s ti*u t口 o j R e s o u r e e I n se ct C A F )
A b str ac t C五in e s e g a lln u t e a u s ed b y g a ll a Ph id s 15 an im Po r tan t ind u s tr ia l
r a w m a t e r ia l

H o r n e d g a ll a p h id
,
S chle c无t。”da lfa ch玄n e 刀5 15 (B £11) , 1 5 w id e ly
d is tr ib u te d o v e r the s o u th Pa r t o f Ch in a
.
A b o u t e ig hty P e r e e n t o f th e
邵1In u ts 15 fo r m e d by the a Ph id 。 U n fo r t u n a te ly , th e a Ph id ha s a lm o st b e e n
u n e u lt iv a t e d

It 15 w e ll k n o w n tha t the aPhid
,
its o v e rw in te r in g h o s ts
, s o m e
sP e e ie s o f m o s se s
,
an d it s su m rQe r h o st tr e e m u s t e x is t s id e b y s id e in
the C h ine s e g a lln 往t w o o d la n d
.
If an y
o n e o f th em 15 a b3 e n t in th e w o -
o d lan d
,
th e g a lln u t w o u ld n o t b e d e v e lo Pe d
.
B u t h o w m u e h o f th em a r e
su ita b le to h ig h y ie ld o f the g a ll扛u t ? A fir s t s tud y has b e e n m ad e o n th e
r e la tio n shiP o f th e g a lln u t y ie ld to th e a Ph id PoPu la t io n a n d the d e n s ity o f
th e o v e r w in te r in g h o st
,
PI叮玄湘n 玄“m m ax im o 口ic z ff (L in d b 。 ) T . K o p . , 1. e .
M n fu优 m ax im o 刀fc 君玄1 L ind b . , a n d the s u m m e r h o s t , R h“5 c hin e n ses M ill。 It ha s
b e e n su g g e st ed th
a t the g a lln u t w o o d lan d w ith 3 7 5~ 4 5 0 m
Z o f the m o ss
,
3 7 5 0 o f the h o st tr e e a n d 2 5 ~ 3 5 m illo n o f the au tu t 以n m ig ran t o f th e aP hid
in o e u la ted o n th e m o s s in th e la s t a u tu m n Pe r ha
a r e a ble to g e t a hig h
ye ild o f the 邵lln u t in the n a tu r a l e o n d itio n s .
K ey w o rd s 邪 11 a Phid , a Ph id , g a lln u t , g a 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