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4 1卷 第 4 期
19 9 5 年 8 月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o u rn a l o fH u a z h o n g A g ri eu i ru a rl U n iv e rsi ry
V
o
l
.
14 N o
.
4
A
u gu st 9 9 15
守砂砂砂砂司价 诏产昭产司价司产昭价 招产司产司卜今今研究简报份褪产 ` 产司产 ` 多 B
ri efo em m u n ic a ti o n
卜司产碱产刁产 司产招产司价心产心卜
今击
青数杨枝条长势与肚倍产量关系的初步调查 `
荣秀兰` , 雷朝亮, , 薛 东” 郭介华2) 邓建华l)
(
` ’ 华中农业大学植保 系 , 武汉 43 0 70 ;
2) 华 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 武汉 4 3 0 0 7 0)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I E S O F G A L L Y I E L D T O
T W I G G R O 丫VI N G P O T E N T I A L O F T H E
T R E E R H U S P 口T A N I N l l M A X IM
R o n g X i o u l a n L e i C h a o l ia n g X i e D o n g G u o J i
e h u a D e n J i
a n h u a
( H u a z h on g A g
r i c u l t u ar l U n i v e
r s i yt
,
W
u h a n 4 3 0 0 7 0 )
关链词 青数杨 ; 五倍子 ; 肚倍蚜
K E Y w 0 R D S R h
u s P o t a n i n i i M
a x im : g a l l ( G a ll a e h i n e n s i s ) K a b u ar g i
a
hr
u s i c o l a T
a k a g i
中图法分类号 5 5 7 7 ; 5 5 6 7 · 1 9
目前 , 我国五倍子的研究主要涉及倍蚜分类 、 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 、 寄主植物 、 生产技术措
施和五倍子质量等方面 l[ 一 3 〕 。 肚倍为五倍子类中质量最佳的一种 ,但对青鼓杨枝条长势与肚倍
产量的关 系尚未见报道 , 为了达到高产稳产的 目的特作本调查研究 ,现报道如下 。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
.
1 调查地点
湖北省竹 山县保丰镇肚倍场 。 倍林为 4 年生青鼓杨人工纯林 。
1
.
2 调查方法
于 1 9 9 4 年 7 月初 ,在肚倍采收前夕 , 根据青鼓杨的长势 ,将青鼓杨树枝分为细弱枝 、 中庸
枝 、 强 旺枝 3 种类型 。 细弱枝为 : 一年生枝基直径 0 . 5 。m 以下 , 枝长 巧 c m 以下 , 百叶鲜重
2 0 0 0 9 左右 。 中庸枝 为 : 一年生枝基直径 0 . 5一 1 c m , 枝长 15 一 70 c m , 百叶鲜重 4 0 0 0 9 左右 。
强旺枝为 : 一年生枝基直径 1 c m 以上 , 枝长 70 c m 以上 ,百 叶鲜重 1 2 0 0 0 9 左右 。 随机取样分
别对 3 种长势类型的枝条进行调查 , 每种类型调查 23 个枝条 。 并对各枝条上致倍痪复叶数 、 致
倍痪复叶位置 、 致倍数以及每个枝条上成倍总鲜重进行计数和称重 。最后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
收稿日期 : 1 9 9 4一 12 一 0 5
. 湖北省重点科学技术经费资助课题
荣秀兰 ,女 , 1 9 4 6 年生 , 副教授 . 工作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 ,武汉 4 3。。 7。
第 4期 荣秀兰等 : 青数杨枝条长势与肚倍产量关系的初步调查 35 1
统计分析闭 。
2结果与分析
2门 育数杨不同长势与肚倍蚜致疾成肚倍的关系
通过对青鼓杨弱 、 中 、 强 3种枝条长势 的调查整理结果和方差分析见表 1。
农 1, 狱杨长势与致 . 成肚倍的关系
T a b l e 1 T h e er l
a t l o朋 o f t h e g r o钾 i n g 卯 t e n t la l o f th e OP t a n i n . u m a e t o th e g a l l y i e l山 n g
青轶杨长势 平均各枝致疾复叶数 平均各枝倍澳鲜重 / g 平均各枝倍疾数 平均单倍鲜重 /g
1 1 亘 N V
细弱枝 W e a k s h o o t 7 . 7 8士 1 . 9 3 c 2 2 . 5 3士 8 . 5 7 C 4 . 1 0土 1 . 9 5 C 6 . 75士 3 . 1 9C
中庸枝 M id d le s h o o t l一 3 9士 1 . 6 7B 4 7 . 6 5士 13 . 6 9 B 5 . 0 7士 2 . 4 l B 13 . 0 0士 2 . 6 7 A
强 旺枝 S t r o n g s h o o t 1 8 . 0 0土 3 . 12 A 12 2 . 7 3士 3 5 . 8 1 ^ 1 3 . 30士 l o . 4 9 A 1 1 . 0 9士 3 . 6 7 B
1
. 〔妥r o w一 n g p o r e n t l a l o f th e p o t a n l a s u m a c 1 . A v e r a g e g a lle d一即 Iy p h y llo u s n u m b e r o n a s h o o t
,
.
A v e r a g e f r e s h w a i g h t o n a s h o o t / g 刊 . A v e r a 只 e g a l l n u m b e r o n a s h o o t
v
.
A v e r a g e f r e
s
h w e i g h t o f a g a l l /只
由表 1 可以看出 :青鼓杨 3 种不同枝条间致痪数 、 肚倍总鲜重以及致廖复叶间的差异具有
相似的结果 ,即强旺枝 > 中庸枝 > 细弱枝 , 3 者之 间差异均极显 著 ;平均单倍鲜重 3 种长势枝
条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 即中庸枝 > 强旺枝 > 细弱枝 。
2
.
2 青数杨不同长势致痪复叶数与复叶位序间的关系
根据对青熬杨强 、 中 、 弱 3 种 长势各 23 个枝 条上致痪复 叶数和复叶位序的调查 、 统计结
果 , 绘制出 3 种长势致瘦复叶数与复叶位序间的关系图 。 ( 见图 l)
. - - - 强旺枝几 e 。 t r o n g : h o t
心尸- ·— 中庸枝 T be 而 d dl e : h o t卜 一一细弱枝 hT e w ea k : h o t
a。搜d、
必 、畏、 、》朴一、 卜` 、
, , /考夕 、 公、 、套斗
.冬飞ó拳。逻幻象古属谈麟
复叶位序 /对 L ae f loc a it o n /州 :
图 1 青数杨不同长势致澳复叶数与复叶位序的关系
Fi g
.
1 R a l a t i o n o f OP ly P h ll o
u s l o e a ti o n a n d n u m be
r o f
op ly Ph y l lo
u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 i n g op t e n ti a l
s h o t
52 3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第 1 4卷
从图 1 可以看出 , 由于青鼓杨的长势不同 ,导致倍蚜在一年生枝上致瘦的复叶位置存在着
差异 。 在细弱枝上 ,倍蚜致瘦的复叶位置集中在枝基的 4一 7 对复叶 上 ,且 出现在第 4 对复叶上
致瘦率较强旺枝和 中庸枝高 ; 强旺枝致瘦的复叶位置多集中在枝基 的 7一 9 对复 叶上 ; 中庸枝
则集中在枝基的第 7 对复叶上 。 3 种不同长势的枝条 , 致痪率高峰会集在第 7 对复叶上 。 强旺
枝还有一个高峰在第 9 对复叶上 。
3 讨 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 明 : 青鼓杨不同长势与肚倍产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长势旺盛枝致瘦数量
大 ,产量高 ; 长势中等的产量次之 ,但其平均单倍重大 于前者 ;细弱者致瘦数 与中庸枝相近 ,但
是 ,其平均单倍重和总产量远不及 中庸枝型 。 因此 , 在青鼓杨优化管理中 , 应加强水肥供给 ,调
控树体 , 使其保持 中等偏 上长势 , 从而保证肚倍发育具有足够的营养 , 达到高产稳产的 目的 。
3 种不同长势的青鼓 杨 , 一年生枝 5[J 基部第 1一 3 对复叶 l几和第 9 对复叶以后的复叶 上均
很少有肚倍蚜干母寄生成屡 , 其致瘦位置多集中在第 4一 9 对复叶上 。 因此 ,在冬季根据不同的
树势进行合理的修剪 , 是人工促产的重要措施 , 对 长势瘦弱和中等韵青鼓杨的一年生枝 , 可保
留茎基的 5一 7 个腋芽 ; 长势旺盛的一年生枝 , 一可保留茎基的 8一 10 个腋芽 ,其余的部分一 并剪
除 ,这样既可控制树势疯长 , 又可 以保证倍蚜繁殖和肚倍发育时所必需获得的营养 。 致于 3 种
不同长势的一年生枝上的致瘦高峰均会集中在第 7 对复叶上 ; 强旺枝又 多出现一个高峰在第
9对 复叶 上 , 则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
参 考 文 献
郝向明· 五倍子研究的进展 , 贵州林业科学科技 . 19 8 . l( )
2 丘倍子国家标准制定组 . 中国五倍子质量的研究 . 林产化工 .
96 ~ 10 2
19 8 9
,
( 4 ) : 5 5 ~ 6 1
3 赖水 棋 , 夏定久 . 湖北省五倍子调查报告 . 湖北农 业科学 . 1 , 8 5 . (l ) : 34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