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被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感染后的松墨天牛成虫僵虫放置于林地中,研究在林间自然条件下僵成虫体上绿僵菌孢子的宿存动态。通过2年试验发现: 林间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在试验初期(42天内)显著下降,以后下降趋势趋缓,84天后至僵虫完全腐烂基本稳定在每成虫105个孢子数量级;林地僵虫体上的孢子在126天内萌发率均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通过对不同时间僵虫体上绿僵菌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在107,106孢子·mL-1数量级的接种量下,僵成虫体上的孢子致病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僵虫体上的孢子在野外宿存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持其致病力。
Monochamus alternatus is a major insect vector transmitting pinewood nematode disease,an important quarantine disease of pine forests. In this paper,the muscardine cadavers of M. alternatus adults died by Metarhizium anisopliae were put in the forest floor,and the dynamics of spores on the cadaver in natural status was studied. The knowledge would provide a theoretic basis for M. alternatuss biocontrolling using M. anisopliae as an agent. In the two-years experiment,the amount of spores on the cada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irst 42 days,and then decreased slightly. The amount of spores on the cadaver was maintained at the level of 105 spores per adult from the 84th days to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Spore germination rates were always above 90% within 126 days. Then the virulence of M.anisopliae to M. alternatus was tested in different time,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virulence between the spores and the control was not significant when M. alternatus inoculated with 107or 106 spores·mL-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ores on the cadaver could keep high virulence to M.alternatus for a long time in field.
全 文 :第 !"卷 第 #$期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2!",+02#$
3456,
!!!!!!!!!!!!!!!!!!!!!!!!!!!!!!!!!!!!!!!!!!!!!!!!!!!!!!!!!!!!!
$ % % &
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
何学友#,! 黄金水#,! 蔡守平#,! 杨 希#,! 余培旺$ 陈顺立7
(#2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州 7"%%#$;$2 武夷山市林业局 武夷山 7"!7%%;
72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7"%%%$;!2 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福州 7"%%#$)
摘 要: 将被金龟子绿僵菌 89:,,; < %!菌株感染后的松墨天牛成虫僵虫放置于林地中,研究在林间自然条件下
僵成虫体上绿僵菌孢子的宿存动态。通过 $年试验发现:林间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在试验初期(!$天
内)显著下降,以后下降趋势趋缓,=!天后至僵虫完全腐烂基本稳定在每成虫 #%" 个孢子数量级;林地僵虫体上的
孢子在 #$>天内萌发率均保持在 &%?以上的较高水平。通过对不同时间僵虫体上绿僵菌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
力研究发现,在 #%@,#%> 孢子·A.< #数量级的接种量下,僵成虫体上的孢子致病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僵虫体上
的孢子在野外宿存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持其致病力。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松墨天牛成虫;僵虫;致病力;林间宿存;动态
中图分类号:’@>727%>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收稿日期:$%%= < #% < #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3%=-#$> 福建老疫区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子专题
($%%>+C%%%# < $ < $松材线虫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福建省发改委 $%%>年项目(绿僵菌优良菌株筛选与生产工艺规范化技术研究)。
"陈顺立为通讯作者。
!"#$%$&’ ()*&+%,- ./ !"#$%&’(’)* $+’,-./’$" .* 0&1&$2#
./ !-+-0&$*), $/#"%+$#), 31"’4-
D4 EF4G0F#,! DF9HI JKHLMFK#,! (9K ’M0FNKHI#,! :9HI EK#,! :F O4KP9HI$ (M4H ’MFH1K7
(#2 !"#$%& ’(%)*+, -. !-/*01/, !"23-" 7"%%#$;$24",$03%& !-/*01 5"/*%" 4",$03%& 7"!7%%;
72 !-/*01/, 6-77*8*,!"#$%& ’8/$("71"/* %&) !-/*01/, 9&$:*/0$1, !"23-" 7"%%%$;
!2 ;*, <%=-/%1-/, -. >-"13*/& ?-"1%$& @$+=*/ !-/*01 6"71$:%1$-&,>’! !"23-" 7"%%#$)
35-4#&,4: ?-&-(3%+"0 %71*/&%1"0 KL 9 A9Q0R KHL45S T45S0R SR9HLAKSSKHI NKH4P00U H4A9S0U4 UKL49L4,9H KAN0RS9HS VF9R9HSKH4
UKL49L4 0W NKH4 W0R4LSL6 )H SMKL N9N4R,SM4 AFL59RUKH4 59U9T4RL 0W ? 6 %71*/&%1"0 9UF1SL UK4U XG ?*1%/3$2$"+ %&$0-A7$%* P4R4 NFS KH
SM4 W0R4LS W100R,9HU SM4 UGH9AK5L 0W LN0R4L 0H SM4 59U9T4R KH H9SFR91 LS9SFL P9L LSFUK4U6 ,M4 YH0P14UI4 P0F1U NR0TKU4 9 SM40R4SK5
X9LKL W0R ? 6 %71*/&%1"0 ZL XK050HSR011KHI FLKHI ? 6 %&$0-A7$%* 9L 9H 9I4HS 6 )H SM4 SP0[G49RL 4\N4RKA4HS,SM4 9A0FHS 0W LN0R4L 0H SM4
59U9T4R U45R49L4U LKIHKWK59HS1G KH SM4 WKRLS !$ U9GL,9HU SM4H U45R49L4U L1KIMS1G 6 ,M4 9A0FHS 0W LN0R4L 0H SM4 59U9T4R P9L
A9KHS9KH4U 9S SM4 14T41 0W #%" LN0R4L N4R 9UF1S WR0A SM4 =!SM U9GL S0 SM4 4HU 0W SM4 4\N4RKA4HS 6 ’N0R4 I4RAKH9SK0H R9S4L P4R4 91P9GL
9X0T4 &%? PKSMKH #$> U9GL6 ,M4H SM4 TKRF14H54 0W ? 6 %&$0-A7$%* S0 ? 6 %71*/&%1"0 P9L S4LS4U KH UKWW4R4HS SKA4,9HU SM4 UKWW4R4H54
0W SM4 TKRF14H54 X4SP44H SM4 LN0R4L 9HU SM4 50HSR01 P9L H0S LKIHKWK59HS PM4H ? 6 %71*/&%1"0 KH05F19S4U PKSM #%@ 0R #%> LN0R4L·A.<# 6
,M4 R4LF1SL LM0P4U SM9S LN0R4L 0H SM4 59U9T4R 50F1U Y44N MKIM TKRF14H54 S0 ? 6 %71*/&%1"0 W0R 9 10HI SKA4 KH WK41U6
62) 7.#1-: ?*1%/3$2$"+ %&$0-A7$%*;?-&-(3%+"0 %71*/&%1"0;AFL59RUKH4 59U9T4RL;N9SM0I4HK5KSG;LFRTKT91 KH SM4 W0R4LS;
UGH9AK5
昆虫流行病学研究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研究内容
之一,昆虫病原宿存动态是昆虫疾病流行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前人对多种病原真菌在不同生态环
境下的宿存能力和影响因子做了较多研究,如球孢
白僵菌(5*%":*/$% =%00$%&%)(.KHII *1 %7 6,#&=#;]5MK
*1 %7 6,#&=$;^ FKHH *1 %7 6,#&=>;’SFUU4RS *1 %7 6,#&&%;
樊美珍等,#&&>X;;0LKH *1 %7 6,#&&>;孙继美等,#&&@;
-RSMFRL *1 %7 6,$%%#;冯明光等,$%%$;王滨等,$%%79;
$%%7X;代鹏等,$%%"),金龟子绿僵菌(?*1%/3$2$"+
%&$0-A7$%)(樊美珍等,#&;#&&>9),莱氏野村菌
(B-+"/%*% /$7*,$)( )IH0WW0,#&="),舞毒蛾噬虫霉
(C&1-+-A3%8* +%$+%$8%)(_4L410M *1 %7 6,#&&@),根虫
瘟霉(D--A313-/% /%)$(%&0)(‘FR10HI *1 %7 6,#&&@)等。
僵虫作为侵染循环中病原体的初始载体,虫体上的
大量病原体通过再次扩散、传播是造成林间流行病
的重要途径;孢子在自然界中受紫外线、雨水、温度
和湿度的影响(_91LS49U *1 %7 6,#&@%),这些因素直接
影响到真菌孢子在林间的存活与散失,但有关僵虫
体上病原体宿存动态方面的研究非常匮乏(!"#$%"&
!" #$ ’,())*)。
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目前已广泛应用
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0 !" #$ ’,())1;代鹏
等,())2)。松墨天牛(%&’&()#*+, #$"!-’#"+,)是松材线
虫(.+-,#/)!$!’()+, 01$&/)2$+,)病的主要媒介昆虫,也
是松林的重要蛀干害虫(杨宝君等,())3)。前人在筛
选金龟子绿僵菌对松墨天牛强致病力菌株方面取得
较大进展(4"%565" !" #$ ’,*788;王四宝等,())1;何学友
等,())2;())9;())8)。本试验根据松墨天牛的卵、幼
虫及蛹 3个虫态均生活在树干内难以防治的特点,以
金龟子绿僵菌(以下简称绿僵菌)感染致死的松墨天
牛成虫为材料,定量研究在林间然自条件下僵成虫体
上绿僵菌孢子的宿存动态,对其传播和流行机理进行
了探讨,为今后生产上利用绿僵菌防治暴露在树干外
的松墨天牛成虫期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僵成虫来源
松墨天牛僵虫主要来自 ()):年、())9年绿僵菌
;.<==> ? )1 菌株生物测定试验(何学友等,())9;
())8),选择产孢良好且肉眼观察产孢量相当的僵成
虫做为试验材料。
僵虫移放到林间前,测定其含孢量及孢子萌发
率。测定方法参看何学友等(())2)方法。
!"# 林间僵成虫体上孢子动态调查
*@(@* 试虫设置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
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7A*9@)3*BC,(:A)7@(3)BD,海
拔 *)2 E,东坡中部,红壤土。林分为马尾松(32’+,
*#,,&’2#’#)与木荷( 4()2*# ,+/!-5#)混交林,林龄为
32年生,郁闭度 )@82,马尾松平均树高 (*@2 E,平均
胸径 ((@2 FE;木荷平均树高 *2 E,平均胸径 *1 FE。
选择 3块 *@) E G *@) E的试验小区,小区间距离约
8 E,对地被物稍作整理后在地面土表上挖若干个比
僵虫略大且深度不超过 * FE的凹槽,将供试僵虫分
别轻轻放置在 3个小区地面的凹槽中(以使僵虫在
地表相对固定),模拟僵虫自然掉落林地状态。每头
僵虫的间距约 *2 FE,每小区 31 头,编号并插上标
签。试验时间为 ()):年 )8 ? *)—*( ? ()、())9年 )8
? *3—())8 ? )* ? )*,(年度重复试验。试验地气象
条件见表 *。
表 ! 试验地气象情况!
$%&’! ()*)+,+-+./0%- 1%*% /2 *3) )45),/6)2*%- 7/)-1
日期
+.#5
平均气温
;5.- #5EH5".#%"5I
J
最高气温
KL6$5
#5EH5".#%"5IJ
最低气温
M,N5
#5EH5".#%"5IJ
降雨量
>.L-O.//IEE
降雨天数
D%EP5" ,O
".L-Q 0.Q&I0
最大日降雨量
K5.RL5 0.L/Q
".L-O.//IEE
()): ? )8 (7@1 38@( (3@2 ((*@3 *) 83@)
()): ? )7 (:@1 39@3 *7@( 93@9 9 3*@*
()): ? *) (1@8 3(@3 *8@2 )@2 * )@2
()): ? ** ()@3 3)@( *3@9 *)(@8 *( 1*@8
()): ? *( *1@8 (1@: :@( 91@* : 1*@:
())9 ? )8 (7@* 32@9 ((@* 189@7 (1 *:3@)
())9 ? )7 (:@1 31@2 ()@7 39@3 *3 *1@:
())9 ? *) (3@9 3*@: *:@* :2@3 8 3*@3
())9 ? ** *9@7 (2@1 8@8 *1@) 2 8@7
())9 ? *( *2@2 (2@) 2@( 29@: *) (9@)
!()):年 8月为 *)日至 3*日数据,())9年 8月为 *3日至 3*日数据。()): ? )8 E5.-& 0.#. O",E !%6% *) #, !%6% 3*,()):;())9 ? )8 E5.-&
0.#. O",E !%6% *3 #, !%6% 3*,())9 ’
*@(@( 僵成虫体上孢子萌发率及含孢量测定 每
隔 *1天按随机取样法抽取各小区 3头成虫,接种环
沾取少量孢子于 S+!<平板上,用灭过菌的三角形
玻棒在平板上涂抹均匀,((2 T *)J培养 (1 $后,用
小型接种铲切取大小 * FE( 左右的培养基,置于干
净的载玻片上(接种面朝上),滴一小滴杀菌液
()@82U氯化钠 V 3@2U福尔马林液),盖上盖玻片,
显微镜下随机视野,利用目镜方格测微尺计数发芽
孢子数(不论芽管长短,有芽管者均计为发芽)、未发
芽孢子数,每次计数孢子数 ()) W (2) 个,每皿按三
角形取样 3点(3次重复),计算平均发芽率。
再将僵虫分别放入加有 2 EM )@3X吐温 ? 8)的
试管中,振荡 2 EL-,充分洗下僵虫体(残肢)上的孢
子并分散、稀释后,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3 次
重复取平均值,换算成每头僵虫孢子含量。随着时
间的推移,林间供试的僵虫逐渐腐烂,样本采集时应
尽量仔细拾取掉落在地面尚未完全腐烂的头、足、前
翅等残肢。
!"8 僵成虫体上孢子对松墨天牛幼虫致病力测定
由于试验的前期在当地也是松墨天牛成虫发生
89 林 业 科 学 12卷
的末期,成虫数量很少。因此,统一用松墨天牛幼虫
进行致病力的测定。测定含孢量后的菌液,用
!"#$吐温 % &!无菌水配制成 ’!( 孢子·)*% ’浓度的
菌悬液接种幼虫。如试验过程中因林间僵成虫体上
孢子数量减少而不能配制成上述浓度的菌悬液,则
直接将测定含孢量后的菌悬液用于接种。
将供试幼虫分别浸入菌液中 ( + ’! ,后取出,置
于滤纸上稍微吸干水分。再将幼虫头朝下放入准备
好的松木段孔中,每孔 ’头,塞上灭菌的棉花后,放
入塑料密封袋中置于(-. / ’)0的恒温箱中饲养,每
#天观察记录死亡情况。每处理接种 -. 头幼虫。
死虫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培养观察菌丝生长及产孢情
况,并挑片在显微镜下确认是否为目标菌株感染。
空白对照组用 !"#$吐温 % &!无菌水处理,其他步
骤同前。另外,同时用在室内保存的纯孢粉分别配
制成 ’!(,’!1,’!. 孢子·)*% ’浓度的菌悬液,每处理
接种 -.头幼虫,与僵成虫体上孢子对幼虫的致病力
进行对照。由于试虫数量的关系,对照仅在 -!!(年
&,’!,’-月各测定 ’次,取平均值。
!"# 数据处理
数据应用 234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唐
启义等,-!!-)。
- 结果与分析
$"! 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含孢量与萌发率
经测定,-!!1年供试僵虫平均含孢量(产孢量)
为每成虫 -"!’ 5 ’!& 个孢子,僵虫含孢量是菌株生
物测定试验时接种量的 ’!6"& 倍;-!!( 年僵虫体上
平均含孢量为 -"#! 5 ’!& 个,僵虫含孢量是接种量
的 ’!!倍。-年度含孢量的差异不显著。孢子萌发
率均在 6&7以上。
表 $ 松墨天牛僵成虫体含孢量与孢子萌发率
%&’($ )*+,-.&/0+1 &12 34,501&/0+1 +6 /74 8*+,48 +1 9&2&:4, +6 ! ( "#$%&’"$()
年份
89:;
每虫平均接种量
<9:= :)>?=@ >A B=>C?D?) E9; :F?D@
每虫平均含孢量
<9:= ,E>;?D:@B>= :)>?=@ E9; :F?D@
.7显著水平
.7 ,BG=BABC:=@ D9H9D
孢子平均萌发率
<9:= G9;)B=:@B>= ;:@9I7
-!!1 (’" / !"’6)5 ’!1 (-"!’ / !"-1)5 ’!& : 6&"-
-!!( (-"#! / !"-J)5 ’!1 (-"!# / !"’’)5 ’!& : 66"#
$"$ 林地僵虫体上孢子数量变化动态
林间僵虫体上的孢子主要受 #种因素作用而减
少。首先,由风吹、雨淋等物理作用造成孢子被风吹
散或冲刷到土壤中;其次,伴随虫体的腐烂,菌丝和
孢子死亡后被其他微生物分解的生物化学作用;第
三,林间各种动物,尤其是蚂蚁类小型节肢动物活动
中有意或无意的碰触携带走孢子。孢子的散失过程
也是绿僵菌扩散与传播的过程。
从图 ’、表 #中可以看出,- 年试验中僵虫体上
绿僵菌孢子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上在林地
内变化动态可大致分 #个阶段,即试验初期(! + J-
天)、中期(J- + &J 天)和后期(&J 天后)。试验初期
供试僵虫体上孢子量从 ’!& 急剧下降到 ’!( + ’!1 数
量级,下降了 6!7 + 667,此期虫体基本完整,肉眼
尚能清楚见到附着的绿色孢子。至中期,僵虫明显
腐烂,部分肢体掉落分散,此时仍有个别僵虫上肉眼
可见到分生孢子。到后期,僵虫腹部完全腐烂,在设
置僵虫的位点附近只能见到较难分解且残缺不全的
头壳、胸壳、前翅、足等部位,宿存于残肢上的孢子数
量为 ’!. 数量级水平。
数据分析表明,试验前期与后期孢子量变异系
数比中期小,说明试验中期各僵虫个体上的孢子量
差异较大。前期僵虫体上孢子数量较大,微环境没
图 ’ 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动态
KBGL ’ 2M=:)BC >A ,E>;9, >= @N9 C:F:H9; >A ! L "#$%&’"$()
有对其体上的孢子量产生明显影响;随着时间的延
续,不同位置雨水的冲刷、树叶的遮盖、光线的强弱
等造成僵虫腐烂程度必然不尽相同,且累积效应差
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中期僵虫孢子量的变化往往
因个体位点不同而出现很显著的差异(如一片树叶
的遮挡就可避免孢子被雨水冲刷);随着试验的继续
进行,后期僵虫基本腐烂且体上的孢子也大多损失
殆尽,个体间微环境趋向一致(如树叶的覆盖程度),
因此不同僵虫间孢子量差异较小。2?=C:= 多重比
较分析表明,试验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孢子量间存在
显著差异,&J天以后,孢子数量差异不显著,且与接
种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图 ’、表 #)。
6(第 ’-期 何学友等: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
表 ! 林间供试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变化多重比较
"#$%! &’()*+(, -./+#0*1.21(3’2-#2).4 ! % "#$%&’($") -.2*5*#( #/.’2)1 .2 -#5#6,01 *2 )7, 4.0,1) (#25
试验后天数
!"#$ "%&’( ’)*’(+,’-&./
0112 0113
变异系数
45
显著水平
6+7-+%+8"-&
9’:’9(;<)
变异系数
45
显著水平
6+7-+%+8"-&
9’:’9(;<)
备 注
=> ?@A>2 " ?;ABB " 僵虫体尚完整 CD’ 8"/":’($ E’(’ F-/’$&(G#’/H
0@ ;;A0; "I ?@A02 8/ 僵虫体尚完整 CD’ 8"/":’($ E’(’ F-/’$&(G#’/H
>0 ;0A20 I8 >?A00 I 僵虫腹部腐烂严重 JI/G,’- G% &D’ 8"/":’( (G&&’/H
;2 >3A?? 8/ >>A>B 8 僵虫腹部腐烂严重 JI/G,’- G% &D’ 8"/":’( (G&&’/H
31 ;=A@; /’ 0>A1? 8/
僵虫基本腐烂,残存的头、胸、前翅和足等散落地面。
CD’ 8"/":’($ (G&&’/ I"/9# ’)8’*& D’"/,8D’$&,%G(’E+-7 "-/ %GG& H
@> >;A?? ’ 0?A;2 8/
僵虫基本腐烂,残存的头、胸、前翅和足等散落地面。
CD’ 8"/":’($ (G&&’/ I"/9# ’)8’*& D’"/,8D’$&,%G(’E+-7 "-/ %GG& H
B@ 22A3@ ’ 00A3> /
僵虫基本腐烂,残存的头、胸、前翅和足等散落地面。
CD’ 8"/":’($ (G&&’/ I"/9# ’)8’*& D’"/,8D’$&,%G(’E+-7 "-/ %GG& H
==0 21A20 ’ 23AB0 /
僵虫基本腐烂,残存的头、胸、前翅和足等散落地面。
CD’ 8"/":’($ (G&&’/ I"/9# ’)8’*& D’"/,8D’$&,%G(’E+-7 "-/ %GG& H
=02 0>A@1 ’ >0A12 /
僵虫基本腐烂,残存的头、胸、前翅和足等散落地面。
CD’ 8"/":’($ (G&&’/ I"/9# ’)8’*& D’"/,8D’$&,%G(’E+-7 "-/ %GG& H
89! 不同年度林间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变化比较
孢子数量的减少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雨水、温湿
度、风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雨水,雨水
具有淋溶与冲刷作用,同时雨多也导致林地潮湿,加
速微生物分解。
僵虫体上的孢子在 0113年下降速度较 0112年
快,下降幅度也更剧烈。0112年在试验的前 31天,僵
虫体上还保持有 =13 数量级的孢子,而 0113年僵虫在
林间 =>天后,孢子就基本下降到 =12 数量级,这是由
于在 0113 年 @ 月(僵虫于 @ 月放置)降雨量(>@3AB
,,)为 0112年 @月(00=A? ,,)的 0倍多造成的。
图 0 林间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绿僵菌孢子萌发率
变化动态
K+7H 0 L’(,+-"&+G- /#-",+8 G% ! H "#$%&’($") G- 8"/":’($
+- &D’ %G(’$&
经 !F-8"-新复极差检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M
1A1=),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 M 1A1;)。下同。!+%%’(’-&
$,"99 "-/ 8"*+&"9 9’&&’($ +-/+8"&’ $+7-+%+8"-& /+%%’(’-8’(;<)"-/ :’(#
$+7-+%+8"-& /+%%’(’-8’( =<) I# !F-8"-N$ ,F9&+*9’ ("-7’ &’$&,
(’$*’8&+:’9#H CD’ $",’ I’9GEH
89: 僵成虫体上孢子萌发率的变化动态
0年试验,林间松墨天牛僵虫体上的孢子在 =02
天内、试虫已基本腐烂的情况下,附着在残体上的孢
子平均萌发率虽然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保持在 B1<
以上(图 0),说明僵虫体上的孢子能较长时间保持
高萌发率,同时通过分析发现萌发率变异系数较小,
均在 =1以下,说明不同个体的萌发率较为一致。
89; 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对幼虫的致病力
僵成虫体上孢子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见表 >。由
于僵虫体上孢子数量的减少,试验末期已不能配制
到 =13 数量级的孢悬液,随着孢悬液浓度的降低,绿
僵菌对松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与僵虫率均显著下
降,但 =12 数量级的孢悬液校正死亡率仍然在
?1< O 23<之间。而 =1; 数量级的孢悬液校正死亡
率则在 2< O ;><之间,出现很大的变化,且高死亡
率的标准差很大,如 0113 年第 @> 天所得死亡率标
准差达到 ?1A2,说明不同个体僵虫上孢子的致病力
出现了较大差异。在 =13、=12 数量级的接种量下,
僵虫体上的孢子致病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 =1;
数量级接种量下,僵虫体上孢子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如 0113年 @>天、==0天时僵虫体上孢子的致病力分
别为 >2A3<和 ;?A?<,显著高于 =02 天的 @A1<和
对照的 =1A1<。研究结果说明僵虫体上的孢子在
野外宿存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持其致病力。
? 结论与讨论
=)研究病原菌在林间的传播、流行机制,需要获
得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宿存和致病力的变化以及环
境对宿存的影响等相关知识。J(&DF($等(011=)研究
发现,被绿僵菌感染的蝗虫不会被食腐动物(如蚂蚁
等)清理,可在自然界中保留数周,有报道称可达数
月(P"Q’R )+ "( H,=BB>);僵虫宿存最大的影响因素是
1@ 林 业 科 学 >;卷
降雨(降雨量与降雨的频率)。本研究中,松墨天牛
僵虫在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林分,孢子量在试验初期
下降速度最快,是由于 !年试验中 "月降雨量均较
大;到 "#天后,僵虫含孢量降低到每成虫 $%& ’ $%(
个孢子水平,接近于当初松墨天牛成虫跗节法的接
种量水平。说明绿僵菌孢子在林间地表的僵虫体上
能够较长时间的宿存。
表 ! 不同时期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对幼虫致病力!
"#$%! &’()*+,-+ ./ ! % "#$%&’($") ., -#01#+(2 3. *#(1# ./ ! % "(*)+#"*,% ’, 0’//+(+,3 4+(’.0
年份
)*+,
天数
-+./01
平均接种量
2*+3 +45637 58
935:6;64
0(/<5,*·4=> $)
校正死亡率
?5,,*:7953 45,7+;97.0@
僵虫率
A38*:7953 ,+7*0@
平均值
2*+3
标准差
B7+31
1*C9+7953
&@显著水平
&@/9D3989:+37
;*C*;
平均值
2*+3
标准差
B7+31
1*C9+7953
&@显著水平
&@/9D3989:+37
;*C*;
!%%( % $E# F $%G "GEG HE% + "$EG !EI +
!" GE# F $%G G&E# $$E% +J (%E% &E% +
&( (E% F $%( &!E( !#E$ J $"EH &E" J
"# (EH F $%( #&E( !#EI J !HEH H!E! J
$$! GEH F $%& (EG &E" : $EG !EI J
!%%G !" &E% F $%( ((EG $!E! + #%E% $GE# +
&( $E$ F $%( HHEH !HE# +J $HEH !HE$ +J
"# $E& F $%& #(EG H%E( +J !(EG $$E& +J
$$! HE& F $%& &HEH !"EI + H#EG $#E% +
$!( !EH F $%& "E% &E# J #E% (EI J
?K$(室内保存纯孢粉 $%G GGEH "E% + G$E% &EH +
L6,* /<5,* <5M1*, $%( &$EH #E& J #GEH #EG J
93155,N<,*/*,C*1) $%& $%E% #E# : GEH (E# :
?K!(空白 O;+3P) % % % 1 % % 1
!对照为 !%%G年试验数据 ?K 1+7+ 9/ 8,54 7Q* *R<*,94*37 93 !%%G S
!)真菌在昆虫体内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类似于
抗生素等物质,使得僵虫不会被腐生物分解,通常可
在林间保持几周至数月的活力(T+U*P !" #$ S,$II#)。
本研究中在林地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各僵成虫体上
的孢子在 $!(天内均保持了 I%@以上的高萌发率,
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H)由于供试僵虫孢子数量下降的原因,后期致
病力测定的接种量虽然只有 $%& 孢子·4=> $浓度水
平,没有达到通常致病力测定 $%G 孢子·4=> $的浓
度,但仍表现出一定致病力。致病力强是筛选优良
菌株的最终目标,孢子的萌发率高并不一定就具有
强的致病力。本研究僵虫上孢子的致病力与室内同
一数量级的接种浓度没有差异。因此,绿僵菌在僵
虫体上的宿存过程中可较好的保存致病力,这对于
林间绿僵病的传播和延续具有较大作用。
#)感染病原真菌致死的僵虫,尤其是鞘翅目昆
虫,体壁和其他组织器官组成成分差异较大,降解次
序和速率不同,如虽内部组织完全腐烂降解,虫尸外
表看上去还比较完好,但在内部组织与体壁之间的
腔隙之间可能会形成产生和宿存孢子的场所,这部
分孢子因体壁保护免受风、雨、光照的直接影响,对
病原菌宿存和延续较为重要。本研究中测定僵虫体
上孢子宿存量是直接将僵虫(残肢、体)放入吐温 "%
溶液中振荡,可能存在某些部位的孢子不能彻底洗
出的情况,这是否对结果有一定影响,需进一步
研究。
&)由于林间掉落于土壤表面的僵虫,较土壤中
宿存的绿僵菌更容易传播,如风吹,雨水冲刷,林间
昆虫、螨类、蜘蛛等小动物活动均能携播绿僵菌孢
子。一般情况下,在林间鞘翅目成虫类僵虫较其他
目昆虫或幼虫的僵虫难于腐烂。本研究在 "—$!月
&个月间的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林进行,由于不同年
度、季节的林间温湿度等气象条件以及不同林分、立
地等环境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孢子数量、萌发率变
化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月份(松墨天牛成虫大多
从 &月开始羽化)、不同林分的孢子数量和萌发率变
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代 鹏,宋 妍,许天委,等 S !%%& S 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S热带农业科
学,!&(#):GH > GGS
樊美珍,李建乾,郭 超,等 S $II$ S 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形式和存活
时间的测定 S 西北林学院学报,(($):#" > S
樊美珍,李增智 S $II(+S 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
的潜力 S 应用生态学报,G($):#I > &&S
樊美珍,李增智,王成树,等 S $II(JS 感染球孢白僵菌的马尾松毛虫
僵虫产孢量的测定 S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H(H):HI! > HI( S
$"第 $!期 何学友等: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
冯明光,应盛华 ! "##" ! 不同含水量和温度下贮存中球孢白僵菌分生
孢子活力与内贮营养的衰变 ! 应用生态学报,$%(&):&%’ ( &&%!
何学友,陈顺立,黄金水 ! "##) ! 感染松墨天牛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
的初步筛选 ! 昆虫学报,&*(+):’,) ( ’*$!
何学友,陈顺立,杨 希,等 ! "##, ! 金龟子绿僵菌在森林土壤中的分
布及对松墨天牛致病性测定 ! 菌物学报,"+("):"*’ ( "’&!
何学友,蔡守平,余培旺,等 ! "##* ! 金龟子绿僵菌 -./001 ( #&菌株
对松墨天牛成虫致病力 !昆虫学报,)$($):$#" ( $#,!
孙继美,丁 珊,肖 华,等 ! $’’, ! 球孢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的研
究 ! 森林病虫通讯,(%):$+ ( $*!
蒲蛰龙,李增智 ! $’’+ ! 昆虫真菌学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唐启义,冯明光 ! "##" !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234数据处理系统 !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王 滨,聂英奇,李增智,等 ! "##%.! 白僵菌在土壤中宿存的数量、毒
力及产孢量变化的研究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
王 滨,樊美珍,李增智 ! "##%5! 白僵菌无纺布结合引诱剂防治鞘翅
目林业害虫研究初报 ! 中国生物防治,$’("):’$ ( ’"!
王四宝,黄勇平,张心团,等 ! "##& !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菌筛选
及林间感染试验 ! 中国森林病虫,"%(+):$% ( $+!
杨宝君,潘宏阳,汤 坚,等 ! "##% ! 松材线虫病 !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张立钦,刘 军,吴 鸿 ! "### ! 松墨天牛优良白僵菌菌株筛选 ! 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 ( %,!
6789:7; 4 3,09<=.; - >,?.@8.AI GAFCH8GJG8K
2
T.UCV 6 M .AI 48 ! ?CLC7 1 B! $’’& ! SA8C7.H8G.AI GA;CH8 9<;8;! 6AA:.D 1CJGC@
1<;GA Q,49.EG7< 2 S,?C@G; ? W! $’’+ ! MFFCH8;
O.D;8C.I B 2,6AIC7;H
"* 林 业 科 学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