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climate facto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using GIMMS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ataset and monthly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67 standar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across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1 to 2003.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on became slightly flourishing in this region over 23 years, but the change was not a significant. The annual NDVI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but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The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vegetation dynamic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most parts of Western and Northern Heilongjiang, vegetation tend to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In most parts of Eastern and Central, vegetation activities had a slightly weaken and the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obviously heterogeneous with majority positive. By time lag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vegetation showed a better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of current month and last two months, but a better correlation with current monthly temperature.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1"
2345!# $ % $
CHGC’AFFE 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刘文彬6蔡体久6琚存勇6姚月锋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6哈尔滨 %<$$!$$
关键词&6*C.(#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空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 &8%91<%666文献标识码!,666文章编号!%$$% A8!99"#$%$#$" A$%收稿日期& #$$7 A$= A=%#修回日期$%$ A$! 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 =$88%8%=$资助项目%
!蔡体久为通讯作者% 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别由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
共享网"ZZZ5FM/VEWE5Y4$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T&%&*#*,($!"#$%$4*"&;&-#*,($’",2@,*"!-,J#*&6#0*(1’,$
3&,-($%Y,#$% .1(<,$0&)1(JCHGC *( AFFE
-H3 SM4^H46’EH+HhH3623 ’34X/4F6GE/G3MTM4F
"1/’$%,’57/3$4$/0A/’,)$&%,1/’$%,’5J+-<$’%-,56H&’;-+ %<$$!$$
=>’*1#0*&6SME4E0XaMV WLMK\EWHE0]WMO\/UE0[EUHEWH/4K/T[MFMWEWH/4! Y0HOEWMTEYW/UKE4V WLMHUY/UM0EWH/4K3KH4FI(QQ&
*C.("4/UOE0HaMV VHTMUM4YM[MFMWEWH/4 H4VM_$ VEWEKMWE4V O/4WL0XWMO\MUEW3UM! \UMYH\HWEWH/4 VEWETU/O"8 KWE4VEUV
OMWM/U/0/FHYE0/^KMU[EW/UHMKEYU/KKPMH0/4FhHE4F\U/[H4YMV3UH4FWLM\MUH/V TU/O%79% W/#$$=5NMK30WKKL/ZMV WLEW
[MFMWEWH/4 ^MYEOMK0HFLW0XT0/3UHKLH4FH4 WLHKUMFH/4 /[MU#= XMEUK! ^3WWLMYLE4FMZEK4/WEKHF4HTHYE4W5+LME443E0*C.(
LEV E\/KHWH[MY/UM0EWH/4 ZHWL WMO\MUEW3UM! ^3WEKHF4HTHYE4W4MFEWH[MY/UM0EWH/4 ZHWL \UMYH\HWEWH/45+LM\UMYH\HWEWH/4 ZEK
WLMV/OH4E4WTEYW/UETMYWH4FWLM[MFMWEWH/4 VX4EOHYKH4 PMH0/4FhHE4FdU/[H4YM5(4 O/KW\EUWK/TSMKWMU4 E4V */UWLMU4
PMH0/4FhHE4F! [MFMWEWH/4 WM4V W/H4YUMEKH4F! E4V WLMUMZEKE\/KHWH[MY/UM0EWH/4 ZHWL WMO\MUEW3UM! ^3WE4MFEWH[M
Y/UM0EWH/4 ZHWL \UMYH\HWEWH/45(4 O/KW\EUWK/T)EKWMU4 E4V ’M4WUE0! [MFMWEWH/4 EYWH[HWHMKLEV EK0HFLW0XZME‘M4 E4V WLM
Y/UM0EWH/4KZHWL WMO\MUEW3UME4V \UMYH\HWEWH/4 ZMUM/^[H/3K0XLMWMU/FM4M/3KZHWL OEh/UHWX\/KHWH[M5BXWHOM0EFY/UM0EWH/4
E4E0XKHK! ZMT/34V WLEW[MFMWEWH/4 KL/ZMV E^ MWMUY/UM0EWH/4 ZHWL WLMY3O30EWH[M\UMYH\HWEWH/4 /TY3UM4WO/4WL E4V 0EKW
WZ/O/4WLK! ^3WE^ MWMUY/UM0EWH/4 ZHWL Y3UM4WO/4WL0XWMO\MUEW3UM5
?&/ @(14’&6*C.(# Y0HOEWMYLE4FM# [MFMWEWH/4 VX4EOHYK# K\EWHE0\EWMU4K
66基于遥感方法监测植被变化以及分析植被对气
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
一个重要领域"马国明等!#$$"# QEU‘ $,&3"!#$$%$%
尽管归一化植被指数"*C.($在高植被区的饱和性
使其与一些植被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
的"’EU0K/4 $,&35!%77$# IH0HMK$,&35!%778$!并且容
易受到土壤背景的影响"P3MWM!%778$!但由于*C.(
与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率’生物量’初级
生产力和植被盖度等植被生物物理特征的高度相关
性"马国明等!#$$"# .MU/3KWUEMWM$,&3"!#$$#$!使其
成为研究大尺度植被变化的重要指标% 已有研究表
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着广泛的植被变化增
强现象"DEZE^EWE$,&3"!#$$%# fL/3 $,&35! #$$%$!并
且这种现象与春’秋两季的温度显著相关"(YLH$,
&35! #$$#$% 从中国整体来看!植被变化略有增强!
但局部差异很大!其中增强的区域以东部地区为主!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呈现十分明显的减弱
趋势"朴世龙等!#$$%# 陈云浩等!#$$## 方精云等!
#$$!$!东北地区!尤其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植
被变化呈缓慢减弱趋势"国志兴等!#$$9# 宋怡等!
#$$9$% 中国植被变化的增强缘于温度的升高!但
区域尺度上则与降水有关!从北到南!植被变化与气
候因子的相关性逐渐降低"朴世龙等!#$$## 赵茂盛
等!#$$!$%
黑龙江省是我国植被覆盖较好的省份之一!是
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同时也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
及其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典型地区% 尽管有学者对我
国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做了一些研究
"李晓兵等! #$$$# 朴世龙等! #$$%# 赵茂盛等!
#$$%# 陈云浩等!#$$## 方精云等!#$$!# 王宏等!
6第 " 期 刘文彬等& %79%+#$$= 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法的差异性!所得研究结论对于黑龙江地区指导意
义并不大% 因此!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植
被变化特征’植被与气候的响应与反馈机制对区域
生态环境的管理与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
%1%6研究区域自然概况6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
部"%#%b%%i+%=南北相距 % %#$ ‘O!跨 %$ 个纬度!# 个热量带# 东西
相距 7=$ ‘O!跨 %! 个经度!= 个湿润区% 全省土地
面积 !<1! 万 ‘O#!森林覆盖率达 !=1":% 西北部为
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
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 该地区属中温带到
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时空差异显著!年平
均气温A! ;< c!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
降水量 !$$ ;8$$ OO!无霜期 = ;< 个月% 冬季漫长
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日照充分!气温高!降水多!适宜
植物生长%
%1#6数据来源及预处理6研究中所采用的 *C.(
数据取自 *,&,戈达德航天中心的标准 I(QQ& A
*C.(数据集!时间跨度为 %79% 年 8 月+#$$= 年 %#
月!空间分辨率为 9 ‘Oj9 ‘O!时间分辨率 %< 天%
与d,-*C.(数据集相比!I(QQ& A*C.(数据集进
一步消除了卫星轨道漂移’地表火山喷发’大气气溶
胶及云层覆盖’太阳天顶角和观测角度的影响!在大
尺度植被变化研究中是其他数据集无法比拟的"朴
世龙等!#$$<# NH‘HM$,&35!#$$8$%
将获得的欧亚大陆 I(QQ& A*C.(数据在
)*.(!1= 中将投影转换成 ,0^MUK等面积圆锥投影
"椭球&DUEK/[K‘X# 中央经线&%$*和 !8b*$!并在 ,UYFHK71# 中根据黑龙江省行政
边界逐幅裁切出研究区域!然后采用可以进一步消
除数据中残留云’大气和太阳高度等影响的最大合
成法"OE_HO3O[E03MY/O\/KHWMK!Q.’$得到每月的
*C.(值"P/0^M4!%79"$%
气象数据"降水’温度$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
气象信息中心!选择黑龙江境内及其周围 "8 个标准
气象站逐月数据% 采用克吕格法"DUHFH4F$进行空
间插值"宋怡等!#$$9# 庄立伟等!#$$=$!并对温度
使用 %p%$ 万 C)Q进行地形订正!然后通过 ,UYFHK
71# 提取研究区域逐月温度和降水分布图%
#6研究方法
#1%6植被和气候因子变化特征的计算6鉴于*C.(
与诸多植物生物物理特征的高度相关性"马国明
等!#$$"# .MU/3KWUEMWM$,&3"!#$$#$!根据国内外同类
研究的做法 "方精云等! #$$!# DEZE^EWE$,&3"!
#$$%$!下文统一用 *C.(的时空变化表征植被变
化% 选择年累积 *C.("#*C.($ 和年均 *C.(
"*C.($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指标% 同时!用年平均
温度和年降水量作为衡量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主要
指标%
采用趋势线分析方法反映植被和气候因子的空
间变异 "马国明等! #$$" $% 趋势线斜率计算公
式为&
&0/\M0 O
+ U#
+
@O%
@UC@R#
+
@O%
@#
+
@O%
C@
+ U#
+
@O%
@# R"#
+
@O%
@$ #
!
式中&+为研究时间间隔内的累积年数#G@为第 @年
的变量平均值# &0/\M0>$!说明变量在 + 年的变化
趋势是增加的!反之则减少%
#1#6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时滞性分析
6为消除非生长季植被落叶或干枯与否的影响!同
时考虑到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东北植被物候期有所提
前"王宏等!#$$8$!选择每年 !+7 月 *C.(的均值
代表植被的生长状况!用于分析植被与气候因子相
关性的时空特征% 通过逐像元分别计算 #= 年 !+7
月*C.(与同期温度和降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方
法揭示植被与温度’降水相关性的区域性特征!然后
在 $1$< 水平下对相关系数 #进行显著性检验"临
界值为’E$!并将空间样本相关性分为显著负相关
"#?A’E$’负相关" A’E?#?$$’正相关"$ ?#?
’E$和显著正相关"#>’E$%
分别计算 #= 年间能代表该区最大植被覆盖特
征的 9 月 *C.(与同年 9!8!"!8 l"!9 l8 l" 月的
降水’温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并分别统计 $1$< 显
著性水平上达到显著的像元个数!进而分析植被与
气候因子的时滞性特征%
=6结果与分析
=1%6植被变化特征6黑龙江省 %79%+#$$= 年植被
变化呈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图 #$!%$ 年年均 *C.(
和月累积*C.(增长速率仅为 $1$$# 9 和 =71=7!对
应的## 分别为 $1$== 7 和$1$$$ $9" 8!这与宋怡等
"#$$9$研究表明黑龙江地区植被变化呈下降趋势
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研究尺度不同或表
征植被指标的定义方法不同导致区域内平均 *C.(
的差异!并且 *C.(在高植被覆盖区容易饱和的缺
<<%
林 业 科 学 !" 卷6
666
图 %6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状况
gHF5%6-/YEWH/4 E4V 0E4V 3KMKWEWM/TKW3VXEUME
图 =6研究区域*C.(的空间变异特征
gHF5=6&\EWHE0[EUHEWH/4 \EWMU4 /T*C.(H4 WLMKW3VXEUME
图 #6研究区域*C.(%79%+#$$= 年间的变异趋势
gHF5#6.EUHEWH/4 WM4VM4YHMK/T[MFMWEWH/4 H4VM_H4 WLMKW3VXEUME/[MU%79%+#$$=
图 !6研究区域 %79%+#$$= 年的气候变化
gHF5!6’0HOEWMYLE4FM/TWLMKW3VXEUME/[MUWLMKW3VX\MUH/V"%79%+#$$=$
图 <6研究区域 %79%+#$$= 年气候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gHF5<6&\EWHE0\EWMU4K/TY0HOEWMYLE4FMH4 WLMKW3VXEUME/[MU%79%+#$$=
"<%
6第 " 期 刘文彬等& %79%+#$$= 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陷也会掩盖植被的长势% 该地区 #= 年间植被变化
较强的年份分别发生在 %77<+%778 年和 #$$#+
#$$= 年!这也说明近期植被变化增强的频率在增
加% 另外!该地区植被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图 =$!
北部’西部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有增加的趋势% 大
兴安岭地区"黑龙江行政区域内$森林植被变化整
体好转!说明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区域
植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天保工程*在
该区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董中云!#$$<$# 西南
地区植被变化增加趋势明显!这与该地区在 #$ 世纪
末期!草地和沼泽面积锐减!耕地面积增加"陈建军
等!#$$<$导致生长季 *C.(增加有很大关系# 东部
地区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有降低趋势!森林’
草地地区植被变化降低趋势明显% 小兴安岭地区森
林植被具有明显的退化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引
起冻土线北移"常晓丽等!#$$9$!从而导致依靠冻
土水分补给的树种大面积死亡有关!同时也说明小
兴安岭地区 #$ 世纪 7$ 年代森林破坏比较严重’后
期森林保护措施实施效果不明显% 黑龙江省植被变
化特征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当
地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以及森林经营和保护措施的实
施效果有关%
=1#6气候变化特征6该区域 #= 年来年平均温度表
现出增加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 年年均增长速率
为 $1==8"## k$1%9< "!+ k#=!!>$1$<$!在 %77% 年
达到最高"图 !$# 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年际
波动较大!%$ 年年均减少速率为 #<1"7" OO "## k
$1$"" 8! +k#=! !>$1$<$"图 !$% 这一结果表明黑
龙江省 #= 年来有逐渐变暖’变干旱的趋势!这与吉奇
等"#$$"$对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在空间上有所差异"图
<$!北部大兴安岭地区’东部局部地区温度略有下
降趋势!其他大部分区域温度以上升为主# 降水减
少的区域主要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的局
部地区% 温度和降水的空间格局与全球气候变化的
空间差异性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区域城市化以及土
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热岛效应和气溶胶光学厚度差
异密切相关"陈隆勋!#$$!$%
=1=6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特征6黑龙江省植
被总体长势与温度呈正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加!但在 $1$< 水平上相关性并不显著 "#k
$1%"$1$<$"图 "$!这是由于研究区域地处中
温带和寒温带!年均温度较低!温度的增加会促进植
被的生长% 植被随降水的增多而长势减缓!并且相
关性显著"#k$1!#"! !?$1$<$ "图 "$!该地区的
年降水量比较高!基本可以满足植被生长的要求!过
多的降水反而会使云量增加!减少太阳入射辐射量!
对植被的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宋怡!#$$9$!同
时温度下降!使植被生长进一步降低% 因此!降水是
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这与王宏等
"#$$<$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国志兴等 "#$$8 $
认为温度是影响东北林区森林植被 *C.(的最主要
因子的结论不同!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包括森林植被
在内的黑龙江省的整体植被变化!可能是因非森林
植被区弱化了温度对于区域植被的整体影响造
成的%
图 "6研究区域 %79%+#$$= 年间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gHF5"6NM0EWH/4KLH\ ^MWZMM4 [MFMWEWH/4 H4VM_E4V Y0HOEWMTEYW/UKH4 WLMKW3VXEUME/[MU%79%+#$$=
66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 *C.(与降水呈
负相关!北部地区 *C.(与温度呈正相关"图 8$%
中部和东部地区!*C.(与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特
征的空间异质性较大!但负相关区域略多于正相关
区域"图 8$!该地区温度呈减少趋势!降水呈增加趋
势!最终的植被变化却整体降低"图 =$!这可能是降
水的制约效应起主导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另外!中
部和东部地区近 #$ 年来!森林’草地区域植被变化
8<%
林 业 科 学 !" 卷6
有降低趋势!而耕地区域植被变化明显增加"图 %!
图 8$% 可见!人为干扰对于这些区域植被的退化具
有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
致了这一地区植被变化的整体减弱及其与气候因子
相互作用呈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
图 86研究区域 %79%+#$$= 年间*C.(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相关系数在 $1$< 显著性水平上空间分布特征
gHF586&\EWHE0\EWMU4K/TWLMY/UM0EWH/4 Y/MTHYHM4WKEW$1$< KHF4HTHYE4YM0M[M0^MWZMM4 WLMH4WMU]E443E0
[EUHEWH/4 /T*C.(E4V Y0HOEWMTEYW/UKH4 WLMKW3VXEUME"%79%+#$$=$
=1!6黑龙江省植被与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的时滞性
特征6*C.(对降水和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
性"GE4F$,&35!%778# SE4F$,&35!#$$=$% 分别选择
#= 年中能代表黑龙江省整体植被状况最好的 9 月
的 *C.(来分析植被与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的时滞
性!结果显示& *C.(与 9 l8 l" 月的累计降水相关
性最强"显著的区域 =17< 万 ‘O#$!其次是 9 月降水
"显著的区域为 =1< 万 ‘O#$ "图 9$!说明该区域 9
月的植被长势!受到该月与前 # 个月降水的综合影
响较大!而 = 个单月中又以当月降水对植被长势的
影响最大% *C.(与 9 月温度相关性最强"显著的
区域为 $1<9 万 ‘O#$!其次是 " 月的温度"显著的区
域为 $1<= 万 ‘O#$ "图 9$!说明该区域 9 月的植被
长势受当月的温度影响最大!而该月前 # 个月影响
次之% 因此!黑龙江省整体植被长势与降水之间的
关系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主要体现为当月和前 # 个
月降水的累积效应!而温度与植被长势并没有表现
出明显的时滞性关系%
图 96%79%+#$$= 年每年 9 月*C.(与 9!8!"!8 l"!9 l8 l" 月气候因子间相关系数在
$1$< 显著性水平达到显著的像元个数
gHF596*3O^MU/TKHF4HTHYE4W\H_M0K/TWLMY/UM0EWH/4 Y/MTHYHM4WKEW$1$< KHF4HTHYE4YM0M[M0^MWZMM4 *C.(
H4 ,3F3KWE4V Y0HOEWMTEYW/UKH4 KH4F0MO/4WL E4V Y3O30EWMV O/WL [E03MKH4 WLMKW3VXEUME"%79%+#$$=$
!6结论与讨论
尽管已有学者对全国和东北地区的 *C.(与降
水’温度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但是大尺度的结果很
难应用到小尺度的管理实践中!甚至可能误导政府
决策% 本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 #= 年来植被总体活
9<%
6第 " 期 刘文彬等& %79%+#$$= 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动呈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区域差异较大%
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有增加的趋势!而
东部地区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略有减少% 大
兴安岭"黑龙江行政区域内$森林植被变化呈现明
显的增强趋势!而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中部地区森林’
草原退化比较明显!农田区域植被变化有了一定程
度的增加% 同时!气候有逐渐变暖’变干旱的态势%
温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西部!降水增
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该地区植被长势总体上与温度呈正相关!但相
关性不显著!而与降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降水是影
响该地区植被变化最主要的气候因子% 温度所产生
的正效应和降水所产生的负效应!是区域植被有所
好转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相关性有所差异!西部
和北部地区 *C.(与降水主要呈负相关!北部地区
*C.(与温度呈正相关!中部和东部地区的*C.(与
降水’温度主要呈负相关% 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有一定的时滞性!但不明显!主要体现为前 # 个月降
水的累积效应!而温度与植被生长不具有明显的时
滞性%
人为活动对植被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陈建
军!#$$<$!而本文未将其纳入植被与气象因子分析
的时间序列体系中!而仅研究了植被变化与气候因
素的相关性% 另外!遥感数据分辨率’气象插值的精
确性以及*C.(在高植被区的饱和性也会对结果产
生一定的影响!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
完善%
参 考 文 献
常晓丽! 金会军! 何瑞霞! 等5#$$91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
寒区环境考察和研究进展5冰川冻土! =$"%$& %8" A%9#5
陈云浩! 李晓兵! 陈6晋! 等5#$$#1%79=+%77# 年中国陆地植被
*C.(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5遥感学报! ""%$& %# A%95
陈建军! 张树文5#$$<1黑龙江省 #$ 世纪末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
空间格局分析5资源科学! #8"#$& 9= A995
陈隆勋! 周秀骥! 李维亮! 等5#$$!1中国近 9$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及其形成机制5气象学报! "#"<$& "=! A"!"5
董中云5#$$<1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变
化分析5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9"%$& #8 A#75
方精云! 朴世龙! 贺金生! 等5#$$!1近 #$ 年来中国植被变化在增
强5中国科学’辑! !8"%$& #!% A#<$5
国志兴!王宗明!宋开山!等5#$$81%79#+#$$= 年东北林区森林植
被*C.(与水热条件的相关分析5生态学杂志! #""%#$ & %7=$
A%7="5
国志兴!王宗明!宋开山!等5#$$91%79#+#$$= 年东北地区植被覆
盖变化特征分析5西北植物学报! #9"%$& %<< A%"=5
吉6奇! 宋冀凤! 刘6辉5#$$"1近 <$ 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
征分析5气象与环境学报! ##"<$& % A<1
李晓兵! 史培军5#$$$1中国典型植被类型 *C.(动态变化与气温’
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5植物生态学报! #!"=$& =87 A=9#5
马国明! 王6建! 王雪梅5#$$"1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
气候关系研究进展5遥感学报! %$"=$& !#% A!=%5
朴世龙! 方精云5#$$%1最近 %9 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5第
四纪研究! #%"!$& #7! A=$#5
宋6怡! 马国明5#$$91基于I(QQ& ,.PNN*C.(数据的中国寒旱
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5遥感学报! %# "=$& !77
A<$<1
王6宏! 李晓兵! 李6霞! 等5#$$81基于*o,,*C.(和Q&,.(研
究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5生态学报! #8"#$& <$! A<%<5
王6宏! 李6霞! 李晓兵! 等5#$$<1中国东北森林气象因子与
*C.(的相关关系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A!=$1
赵茂盛! 符淙斌! 延晓冬! 等5#$$%1应用遥感数据研究中国植被生
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5地理学报! <""=$& #98 A#7"5
庄立伟! 王石立5#$$=1东北地区逐日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方法应
用研究5应用气象学报! %!"<$& "$< A"%<1
’EU0K/4 +*! dMUX)Q! &YLO3FFM+25%77$1NMO/WMMKWHOEWH/4 /TK/H0
O/HKW3UME[EH0E^H0HWXE4V TUEYWH/4E0[MFMWEWH/4 Y/[MUT/UEFUHY30W3UE0
THM0VK5,FUHY30W3UE0E4V g/UMKWQMWM/U/0/FX! <#& !< A"75
IH0HMKNN! ’EU0K/4 +*5%7781,[MUHTHYEWH/4 /TWLMWUHE4F0MOMWL/V T/U
/^WEH4H4FK3UTEYMK/H0ZEWMUY/4WM4WE4V M4MUFXT03_MKTU/OUMO/WM
OMEK3UMOM4WK/TWLM4/UOE0HaMV VHTMUM4YM[MFMWEWH/4 H4VM_"*C.($
E4V K3UTEYMUEVHE4WWMO\MUEW3UM5(4WMU4EWH/4E02/3U4E0/TNMO/WM
&M4KH4F! %9& =%!< A=%""5
P/0^M4 B*5%79"1’LEUEYWMUHKWHYK/TOE_HO3O][E03MY/O\/KHWMHOEFMK
T/UWMO\/UE0,.PNNVEWE5(4WMU4EWH/4E02/3U4E0/TNMO/WM&M4KH4F!
8& %!%8 A%!=!5
P3MWM,N5%7991,K/H0EVh3KWMV [MFMWEWH/4 H4VM_" &,.($5NMO/WM
&M4KH4F/T)4[HU/4OM4W! #<& #7< A=$75
(YLHD! DEZE^EWE,! GEOEF3YLHG5#$$#1I0/^E0Y/UM0EWH/4 E4E0XKHK
T/U*C.(E4V Y0HOEWHY[EUHE^0MKE4V *C.(WUM4VK! %79#+%77$5
(4WMU4EWH/4E02/3U4E0/TNMO/WM&M4KH4F! #="%9$& =98= A=9891
DEZE^EWE,! (YLHD! GEOEF3YLHG5#$$%1I0/^E0O/4HW/UH4F/TWLM
H4WMU]E443E0YLE4FMKH4 [MFMWEWH/4 EYWH[HWHMK3KH4F*C.(E4V HWK
UM0EWH/4KLH\KW/WMO\MUEW3UME4V \UMYH\HWEWH/45(4WMU4EWH/4E02/3U4E0
/TNMO/WM&M4KH4F! ##& %=88 A%=9#1
QEU‘ N! NHY‘ ’! QHY‘ ’! $,&35#$$%1-/4FWMUOKW3VHMK/T[MFMWEWH/4
VX4EOHYK5&YHM4YM! #7=& "<$ A"<<1
dHE/& -! gE4F2G! 2HS! $,&35#$$!1.EUHEWH/4 H4 EKEWM0HWM]^EKMV
[MFMWEWH/4 H4VM_H4 UM0EWH/4 W/Y0HOEWMH4 ’LH4E52/3U4E0/T
.MFMWEWH/4 &YHM4YM! %<"#$& #%7 A##"5
dHE/& -! gE4F2G! fL/3 -Q! $,&35#$$<1.EUHEWH/4KH4 KEWM0HWM]
VMUH[MV \LM4/0/FXH4 ’LH4E4KWMO\MUEW3UM[MFMWEWH/45I0/^E0’LE4FM
BH/0/FX! %#& "8# A"9<5
NH‘HM&! D//HWHO! CM44HKIC5#$$81(4WMU]E443E0Y/[EUHE^H0HWX^ MWZMM4
EYW3E0M[E\/WUE4K\HUEWH/4 E4V d,-E4V I(QQ& *C.(K/T4/UWLMU4
,KHE5NMO/WM&M4KH4F/T)4[HU/4OM4W! %$"& =98 A=791
.MU/3KWUEMWMg! &E^^MP! )UM4KP5#$$#1)KWHOEWH/4 /TYEU^/4 OEKK
T03_MK/[MU)3U/\M3KH4FWLM’]gH_MQ/VM0E4V )U3T03_CEWE5NMO/WM
&M4KH4F/T)4[HU/4OM4W! 9=& =8" A=771
SE4F2! NHYL dQ! dUHYMDd5#$$=1+MO\/UE0UMK\/4KMK/T*C.(W/
7<%
林 业 科 学 !" 卷6
\UMYH\HWEWH/4 E4V WMO\MUEW3UMH4 WLM’M4WUE0IUMEWd0EH4K! m5&5,5
(4WMU4EWH/4E02/3U4E0/TNMO/WM&M4KH4F! #!"%%$& #=!< A#="!1
GE4FS! GE4Ff! QMUYLE4W2S5%7781,4 EKKMKKOM4W/T,.PNNe
*C.(MY/Y0HOEW/0/FHYE0UM0EWH/4KH4 *M^UEK‘E!m5&5,5(4WMU4EWH/4E0
2/3U4E0/TNMO/WM&M4KH4F! %9& #%"% A#%9$1
fL/3 -! +3Y‘MU’! DE3TOE44 N! $,&35#$$%1.EUHEWH/4KH4 4/UWLMU4
[MFMWEWH/4 EYWH[HWXH4TMUMV TU/OKEWM0HWMVEWE/T[MFMWEWH/4 H4VM_
V3UH4F%79% W/%77712/3U4E0/TIM/\LXKHYE0NMKMEUYL! %$"& #$$"7
A#$$9=1
!责任编辑6郭广荣"
AFCF 年本刊已有 U 篇论文在中国科协网作重点宣传
为促进科技期刊提高出版质量和论文发表水平!推动精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协在网上设立)精品期
刊工程项目*栏目"LW\&$ZZZ5YEKW5/UF5Y4e4=<$9%e4%%#%7%""e4%%#%7#%%e4%%#%7=77eH4VM_5LWO0$!对 ,’B
两类精品科技期刊进行重点宣传和展示!入选期刊每期展示 % 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全文及其论文简介% 本刊
作为 #$%$ 年度B类精品期刊!目前已推荐 " 篇论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期号 文题 作者 工作单位
% 林木半同胞子代测定遗传模型
分析
童春发!卫巍!尹辉!施季森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 柳杉细根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内
循环
吴6勇%!#!李贤伟%!荣6丽%!刘语
欣%!罗艺霖%
%5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工程重点实验室##5西华师范
大学管理学院
= 黄土高原地区柠条人工林土壤
呼吸
严俊霞%!#秦作栋=! 李洪建%! 张
义辉%
%5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5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
究所#=5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CQ造林项目源汇估计的不确定
性源及其估算方法
武曙红! 宋维明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 雷竹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林新春
! 袁晓亮! 林6绕! 娄永
峰! 方6伟 浙江林学院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落叶松扦插生根过程 &&P文库构
建及部分基因的表达分析
冯6健%!#! 齐力旺%! 孙晓梅%! 张
守攻%
%5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5辽宁省
林业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