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bservation of Sensilla on the Cephalic Appendages of Batocera horsfieldi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 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The morphology,ultra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sensilla on the antennae,maxillary palp and labial palp of Batocera horsfieldi adults were observed wit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The insect has five types of antennal sensilla,that is, sensillum trichodea,s.basiconica (including five subtypes: BⅠ-BⅤ),s.cheatica (including two subtypes: CHⅠand CHⅡ),s.grooved peg,and s.cavitata-peg,respectively.Sexual dimorphism of antennae was found in B.horsfieldi,although the male body is smaller than the female,the length of the antennae of male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females;s.grooved peg was only found on the female antenna,and female antenna contained more s.BⅠ,s.BⅡ and s.ChⅡ than those of males,while the number of s.BⅢ was fewer than that of males;the average length of s.cheatica of femal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males.Both maxillary palp and labial palp contained five types of sensilla,including s.trichodea,s.ChⅡ,s.twig basiconca,s.campullacea and s.aperture.The length of both maxillary palp and labial palp h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exes,while maxillary palp contained more s.twig basiconca and fewer s.campullacea than labial palp.The number of s.twig basiconca is more in female antennae,while s.campullacea is more in male.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2 !",+02 #
345,$ % & %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诸葛飘飘6 罗森林6 王满囷6 张国安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昆虫生态研究室 6 武汉 !7%%8%)
摘 6 要:6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
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 # 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
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 # 种亚型,刺形感器分 $ 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虽然
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
粗长锥形感器(9!)、粗短锥形感器(9")和长刺形感器((:")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9#)少于雄
虫;7)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 (:!和 (:")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
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 ,9!和 ,9"$ 个亚
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 # 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
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关键词:6 云斑天牛;触角;下颚须;下唇须;感器
中图分类号:’8&;2 86 6 6 文献标识码:-6 6 6 文章编号:&%%& < 8!;;($%&%)%# < %&&" < %"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9->%;-&$)。
!王满囷为通讯作者。
!"#$%&’()*+ *, -$+#)..’ *+ (/$ 0$1/’.)2 311$+4’5$# *, !"#$%&’" ($’)*+&,-+
6)(/ -2’++)+5 7.$2(%*+ 8)2%*#2*1$
?:@AB CD40ED406 .@0 ’BF1DF6 G4FA 34FH@F6 ?:4FA I@04F
( !"#$%& ’%()(*+ ,-.,/())$*$ (0 1)-"& 2%3$"%$ -"4 5$%6"()(*+,78-96("* :*;3%8)&8;-) <"3=$;#3&+6 >86-" !7%%8%)
3"#(%’2(:6 ,:B J0KE:010A5,@1LK4MLK@NL@KB 4FO ODMLKDP@LD0F 0Q MBFMD114 0F L:B 4FLBFF4B,J4RD114K5 E41E 4FO 14PD41 E41E 0Q
?-&(%$;- 6(;#03$)43 4O@1LM SBKB 0PMBKTBO SDL: 4 MN4FFDFA B1BNLK0F JDNK0MN0EBU ,:B DFMBNL :4M QDTB L5EBM 0Q 4FLBFF41
MBFMD114,L:4L DM,MBFMD11@J LKDN:0OB4,MU P4MDN0FDN4( DFN1@ODFA QDTB M@PL5EBM:9! < 9$),MU N:B4LDN4( DFN1@ODFA LS0
M@PL5EBM:(V!4FO (V"),MU AK00TBO EBA,4FO MU N4TDL4L4 < EBA,KBMEBNLDTB15U ’BR@41 ODJ0KE:DMJ 0Q 4FLBFF4B S4M Q0@FO
DF ?@ 6(;#03$)43,41L:0@A: L:B J41B P0O5 DM MJ411BK L:4F L:B QBJ41B,L:B 1BFAL: 0Q L:B 4FLBFF4B 0Q J41B DM MDAFDQDN4FL15 10FABK
L:4F L:4L 0Q QBJ41BM;MU AK00TBO EBA S4M 0F15 Q0@FO 0F L:B QBJ41B 4FLBFF4,4FO QBJ41B 4FLBFF4 N0FL4DFBO J0KB MU 9!,MU
9" 4FO MU (:" L:4F L:0MB 0Q J41BM,S:D1B L:B F@JPBK 0Q MU 9# S4M QBSBK L:4F L:4L 0Q J41BM;L:B 4TBK4AB 1BFAL: 0Q MU
N:B4LDN4 0Q QBJ41B S4M MDAFDQDN4FL15 10FABK L:4F L:4L 0Q J41BMU 90L: J4RD114K5 E41E 4FO 14PD41 E41E N0FL4DFBO QDTB L5EBM 0Q
MBFMD114,DFN1@ODFA MU LKDN:0OB4,MU (:",MU LSDA P4MDN0FN4,MU N4JE@114NB4 4FO MU 4EBKL@KBU ,:B 1BFAL: 0Q P0L: J4RD114K5
E41E 4FO 14PD41 E41E :4M F0 MDAFDQDN4FL15 ODQQBKBFNB PBLSBBF LS0 MBRBM,S:D1B J4RD114K5 E41E N0FL4DFBO J0KB MU LSDA
P4MDN0FN4 4FO QBSBK MU N4JE@114NB4 L:4F 14PD41 E41EU ,:B F@JPBK 0Q MU LSDA P4MDN0FN4 DM J0KB DF QBJ41B 4FLBFF4B,S:D1B
MU N4JE@114NB4 DM J0KB DF J41BU
9$: 6*%4#:6 ?-&(%$;- 6(;#03$)43 ;4FLBFF4;J4RD114K5 E41E;14PD41 E41E;MBFMD114
6 6 云 斑 天 牛( ?-&(%$;- 6(;#03$)43),属 鞘 翅 目
((01B0ELBK4),天牛科( (BK4JP5NDO4B),广泛分布于
我国的大片省区,是多种林木的重要蛀干害虫(高
瑞桐等,&==#;严敖金等,&==8)。由于天牛是一类
保护机制较为完善的害虫,一般的化学防治很难奏
效。目前基于天牛化学生态学及行为研究的防治技
术已成为探索天牛防治的新途径。研究发现,天牛
感受化合物的主要器官为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
面密布形态与功能各异的感器,这些感器与天牛取
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关系密切(陆群等,$%%$;韩颖
等,$%%#;江望锦等,$%%#;程红,$%%";诸葛飘飘
等,$%%=)。云斑天牛成虫对寄主植物气味行为反
! 第 " 期 诸葛飘飘等: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应的研究也表明:嗅觉在云斑天牛寄主定位过程中
起重要的作用(李娟等,#$$%),但对其感受器的研
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试验对云斑天牛成虫
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为进一
步探索其行为并利用行为来防治天牛提供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昆虫
云斑天牛成虫采自湖北省公安县。
!" $# 试验方法
&’ #’ &! 基本形态观察 !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
度及基本特征在解剖镜下进行测量和观察,分别测
试 &" 头雌、雄成虫鲜标本的体长和头部各附肢的长
度,雌雄之间的差异采用 ! 检验进行比较。
&’ #’ #! 扫描电镜观察 ! 将云斑天牛成虫的触角、下
颚须和下唇须分别从基部切下,浸于 $’ & ()*·+ , &
-./ 缓冲液( 012’ 3)中,用 45 , #"$. 型超声波清
洗器清洗 &$ (67,再置 &8 碘化钾组织导电液中浸
泡& 天,用蒸馏水清洗。自然干燥后,按雌、雄、背
面、腹面分别用导电胶将样固定在样品台上,9:; ,
&<$$ 型离子溅射仪喷金,在 9/= , <>?$+@ 型扫描电
子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电镜工作电压为 #$ A@。
感受器的类型主要参考 /BC7D6EDF( &?<3)、G*H7DF
(&?22)和 IJBCJFKA(&?%")对触角感器的命名系统
进行命名。
&’ #’ >! 触角感器的形态大小及密度统计 ! 由于云
斑天牛成虫个体大,触角长,感器数量繁多,不能逐
一统计,腹面比背面感器密集,因此采用单位面积
法,计算触角腹面每 &$" !(# 面积内各种类型感器
的数量以此来反应整体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 ! 检
验对各类感器的长度、分布等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进
行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
云斑天牛两性成虫触角均为线状,着生在复眼
间,角质化程度高,由 && 节组成:柄节( LBJ0D)& 节,
梗节(0DE6BD*)& 节,鞭节( M*JND**)(DFD)? 个亚节。柄
节粗圆,近似椭圆形;梗节是触角中最为短小的一
节,近似球形;鞭节的第 & 亚节最长,朝末端方向依
次变短变细。下颚须 3 节,下唇须 > 节,两者外形相
似,第 & 节短小,末节膨大,顶端呈圆锥状,各节段的
基部包埋在上一节段端部之内,形成关节状构造,柔
软可弯曲。测量结果显示,雌虫体长( ">’ 3& O
&’ >%)((,显著大于雄虫(3<’ & O &’ 2?)((,但雄虫
触角(<2’ %3 (( O >’ "3 (()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
("<’ % (( O %&’ #< (()(" P $’ $");下颚须长 3’ #
Q 3’ < ((,下唇须长 >’ $ Q >’ > ((,在两性之间不
存在显著差异(表 &)。
表 !# 云斑天牛雌雄成虫体长、触角、下颚须
和下唇须的长度!(! % !&)
’()* !# ’+, -,(. /,.01+ 23 )245,(.1,..(,-(67//(85 9(/9
(.4 /()7(/ 9(/9 23 "#$%&’(# )%(*+,’-.,(! % !&)
试虫
R7LDBHL
长度(平均值 O标准差)
+D7NHC((DJ7 O /S)T ((
体长
.)EU
触角
G7HD77J
下颚须
=JV6**JFU 0J*0
下唇须
+JW6J* 0J*0
雌虫
:D(J*DL ">’ 3& O &’ >%
! "<’ %% O &’ #< 3’ 3& O $’ &% >’ && O $’ $"
雄虫
=J*DL
3<’ &$ O &’ 2? <2’ %3 O >’ "3! 3’ >> O $’ &# >’ #& O $’ $%
! ! " !:表示 " P $’ $" 显著性差异水平 /6N76M6BJ7H E6MMDFD7BD JH "
P $’ $"X
$" $# 触角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
电镜下观察,云斑天牛成虫的触角表面具波形
刻纹,越靠近触角的末端刻纹越明显。触角感器的
数量、类型从柄节到末鞭节逐渐增多。&—< 鞭节端
部都有一段不着生感器的空白区域,且向端部空白
区逐渐变窄,2—? 鞭节无空白区。根据感器的形态
特征对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分类,
可分为 " 个类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 个亚型)、
刺形感器(# 个亚型)、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
除此之外,触角表皮上还分布着大量的表皮孔和一
些特殊的表皮结构。
#’ #’ &! 毛形感器( LD7L6**K( HF6BC)EDJ,Y)! 毛形感
器着生于触角表面的圆形凹窝内,感器壁表面具倒
“@”字形纵脊,基窝内缘有 # 个对称的嗅孔。感器
从基部着生处向端部逐渐变细,状似毛发,柔软纤
长,匍匐于触角表面形成约 >$Z角,有的在近端处向
触角的外围空间弯曲,有的从基部弯曲(图版# ,
&)。毛形感器长约 22 !(,直径约 % !(,其形态在
雌雄间不存在差异(图 &)。毛形感器在整个触角上
均有分布,数量从柄节至鞭节的最后一节逐渐增加,
且腹面比背面密集,是触角表面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的感器。就整体分布密度而言,雌雄成虫间没有差
异(图 #)。
#’ #’ #! 锥形感器( LD7L6**K( WJL6B)7BJ,.)! 锥形感
器广泛分布于鞭节,极少数出现在梗节,柄节上无分
布。其基部为圆台形或土丘状隆起的底座,上面着
生的锥体形态各异。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 " 个
亚型:
2&&
林 业 科 学 !" 卷 #
粗长锥形感器($!)着生于土丘状隆起的底座
上,锥体粗大黑色,顶端钝圆,感器壁表面有纵脊,有
的端部稍弯,感器长约 %&& "’,基部直径约 () "’,
远粗于其他感器(图版! * %),少数分布在梗节背
面,分布在各鞭节表面,并有规律地成排环生于这些
节段的端部。该感器是唯一在梗节分布的锥形感
器,长度在雌雄之间无差异(图 +),但雌虫触角上的
数量多于雄虫(图 %)。
粗短锥形感器( $#)形态与粗长锥形感器相
似,但锥体明显短许多,且感器壁表面光滑。小锥高
约 ,& "’,基部直径约 (% "’(图版! * (),长度在
两性之间无差别(图 +)。该感器零散分布于鞭节
上,数量不多。在雌虫触角上的分布多于雄虫(图
%)。
发锥形感器($$)着生于圆台形底座,锥体细
长,顶端尖,形似发丝。锥高约 ,( "’,基部直径约
- "’,底座直径约为基部直径的 % 倍(图版! * ()。
该感器分布于鞭节的第 % . / 亚节,与毛形感器相间
生长,是触角上数量最多的一种锥形感器,其分布密
度仅次于毛形感器。雄虫触角上该感器的数量多于
雌虫(图 %),但长度不存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图 +)。
图 +# 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类感器的长度
0123 +# 456 ’678 9682:5 ;< 78:68879 =68=1997 18 !"#$%&’" ($’)*+&,-+ ;< 67>5 =6?
!:表示 . @ &A &) 显著性差异水平。
B678= =1281<1>78: C1<<6D68>6 7: . @ &A &)3
指锥形感器($%)顶端钝圆,直立或微弯,形似
翘起的手指,长约 %) . %- "’(图版! * !),也是一
种数量丰富的锥形感器。其分布密度在第 ( * , 亚
节间无明显差异,但第 - . / 亚节数量骤然增多。其
长度及分布密度在两性之间无差异(图 %)。
角锥形感器($&)着生于圆台形底座,角状小
锥,顶端钝圆,长约 , . - "’,分布于鞭节的第 ( . /
亚节,且数量朝末端方向递增。该感器多集中出现
在由鞭节表皮内陷形成的特殊凹窝内,形成锥丛结
构(图版! * ));其长度在两性之间无差异(图 +),
但雄虫上感器数量略多于雌虫(图 %)。
%A %A (# 刺形感器( =68=199E’ >576:1>7,F5)# 刺形感
器壁表面光滑,顶端尖锐,比毛形感器坚硬,有较强
的刚性。根据形态特征,分为 % 个亚型:
短刺形感器(F5!)直立着生于触角表面,基部
明显陷入深窝中(图版! * "),雌虫触角上该类感
器的长度明显长于雄虫(. @ &A &))(图 +)。该感器
成簇分布于雌雄成虫梗节侧面和腹面,柄节上也有
零星分布,鞭节上无分布,但其分布密度在雌雄间无
差异(图 %)。
长刺形感器(F5#)细而长,基窝浅,感器直径
约 +& "’,长约 (/& . !-& "’,明显长于其他感器许
多(图版! * ,),且雌虫触角上该感器的长度显著
长于雄虫(图 +),分布密度也显著多于雄虫(图 %)
(. @ &A &))。该感器在触角各节上均有分布,侧、腹
面多于背面,并且有规律地环生于雌雄成虫触角梗
节和各鞭节端部,贴近或接触到下一鞭节。
%A %A !# 凹槽钉形感器( =68=199E’ 2D;;G6C H62,IH)#
该感器形似钉头,长约 () "’,基部直径约 - "’,从
中间弯曲,顶端尖,着生于触角表面的凹窝中,凹窝
宽而浅(图版! * -)。这种感器只集中分布于梗节
腹面的基部。感器的长度和数量在雌雄间无差异
(图 + 和图 %)。
%A %A )# 乳突形感器( =68=199E’ >7G1:7:7JH62,FH)# 感
器突起部分呈乳突状,端部钝圆,长约 %A ! "’,基部
膨大,直径约 +! "’(图版# * +)。该感器目前只
在雌虫触角鞭节上观察到,且数量少。
!" #$ 颚须、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
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发现的感器类型一样,共 )
种: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形感
器和隙缝感器。其毛形感器及长刺形感器的外观形
-++
! 第 " 期 诸葛飘飘等: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图 #! 几种主要感器在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各节段腹面的分布数量
$%&’ #! ()*+,- ./0 0%12-%+)2%3/ 34 1,5,-.6 7-%*.-8 1,/1%66. %/ .+03*%/.6 ./2,//.6 1,&*,/21 34 4,*.6, ./0 *.6, !"#$%&’" ($’)*+&,-+
9::柄节 9:.7,;;:梗节 ;,0%:,;$< = $> 表示鞭节的第 < ? > 亚节 $%-12 = /%/2@ 46.&,663*,-,’
态特征与触角上的相似。毛形感器广泛分布在颚、
唇须表面,数量逐节递增,腹面明显多于背面,是数
量最丰富的感器。长刺形感器只零星着生在节间衔
接处,贴近或接触到下一节,端节上无分布。就整体
分布密度而言,这 # 种感器在雌雄成虫间均无差异,
但明显比触角少。
#A BA ! 这类感器在下颚须和下唇须末端均有分布,形态
上无区别。下颚须末节顶端内陷形成一个直径约为
<#F !* 的圆盘(图版" = #),其内集中分布约 <"F
? 突(图版" = B),没有凹陷,分布约 梢锥形感器,数量略少于下颚须。
末梢锥形感器短小林立,分布密集,基部着生处
有隆起的底座,长约 G ? <# !*,基部直径约 H ? "
!*。这类感器从外观上可分为 # 种:#型感器(DE
#)顶端中间向内凹陷,外观像火山口(图版" =
");主要环生于末梢外缘;"型感器( DE")基部
粗,接近顶端处突然缢缩变尖,有多道缢痕(图版"
= I)。两者间或分布在末梢。形态上,雌雄成虫间
无差异;数量上,雌虫多于雄虫。
#A BA # ! 钟形感器( 1,/1%66)* :.*7)66.:,.,J.)! 钟
形感器呈吊钟状突起,着生在大而深的凹窝内,感器
体短小,长约 #A H !*,几乎与凹窝边界齐平,基部直
径约 # !*(图版" = H)。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末梢
边缘均有分布,其数量在雌雄成虫间不存在差异,但
下颚须多于下唇须。
#A BA B! 隙缝感器( 1,/1%66)* .7,-2)-,,K)! 隙缝感
器外形好似一道道纵向的缝隙,中间微微凹陷,呈狭
长形浅穴,长约 #G !*,宽约 #A " !*(图版" = #),
环绕分布在下颚须和下唇须靠近末端的部位,中间
无其他感器。下颚须上的数量比下唇须多,但雌雄
成虫间无差异。
B!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天牛成虫头部附器的外
><<
林 业 科 学 !" 卷 #
观形态及其感器种类、形态和分布特点与国内外已
报道的近缘种天牛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尤其是与
其他杨树天牛相似,只是有些感器的命名法不同。
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上共发现了 $ 类感器,其中毛形
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是昆虫触角上的常见感
器。毛形感器一般被认为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化学
物质的双重功能(马瑞燕等,%&&&),是目前研究最
为广泛的感器之一。在一些鳞翅目昆虫中,毛形感
器还具有感受性信息素的作用( ’()*+,+ !" #$-,.//%;
012* !" #$-,%&&3)。象鼻虫( ’()*+,+ !" #$-,.//%;012*
!" #$-,%&&3)、小蠹虫( 41567859,.//!)、步甲(:); !"
#$-,.//")和天牛(<+=8( !" #$-,%&&%)等鞘翅目昆虫的
毛形感器也被陆续证实具备嗅觉功能。感器表面特
征往往与其功能相适应,通常可通过微观形态特征
来推测功能。云斑天牛的毛形感器壁表面有明显纵
脊,着生处有 % 个嗅孔,这是典型的沟纹型多孔化感
器的特征,已知这类感器起嗅觉作用。此外,与多数
杨树天牛一致,毛形感器的数量在云斑天牛触角上
也占绝对优势,因此可以推测毛形感器是云斑天牛
最基础的嗅觉感器,在对寄主气味的嗅觉中起重要
作用,但能否识别特异成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刺形感器刚性强、长度一般远长于其他感
器、能够优先接触物品等特性,多数人认为它的主要
功能是机械作用(马瑞燕等,%&&&;>67)8?@ !" #$-,
%&&&)或感受机械刺激和接触性化学刺激( ’()*+,+ !"
#$-,.//%)。云斑天牛两性触角上的刺形感器数量没
有显著差异,但形态上却有不同,雌虫的刺形感器长
度比雄虫长,这说明云斑天牛雌、雄成虫对外界机械
刺激的灵敏度可能有所差异,为各自选择适宜的行
为环境提供辅助作用。
云斑天牛触角上的锥形感器形态多样,包括 $
种亚型,与之类似的还有青杨脊虎天牛(%&$’"(!)*+,
(+,"-)+,)(程红,%&&")、桑天牛( ./(-’0# 1!(2#(-)(诸
葛 飘 飘 等,%&&/)和 桉 嗜 木 天 牛( 3*’(#)#0"*#
,!2-/+0)"#"#)(<+=8( !" #$-,%&&%)等,这些天牛触角
上的锥形感器也都是根据形态差异而划分出多个亚
型的。其中,云斑天牛的粗短锥形感器和指锥形感
器的外观与青杨脊虎天牛的粗锥形感器和松墨天牛
的指形感器(陆群等,%&&%)相似;角锥形感器聚集
形成的锥丛结构也可在桉嗜木天牛( <+=8( !" #$-,
%&&%)和青杨脊虎天牛(程红,%&&")等触角上找到
类似结构。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锥形感器起嗅觉作
用,有一个宽的、有时重叠的感觉谱,可能是植食性
昆虫感受寄主挥发信息素的主要感器(马瑞燕等,
%&&&)。特殊的锥丛模式可以扩大气味感觉区的面
积,能够提高触角对气味分子的捕获效率( <+=8( !"
#$-,%&&%),有利于长距离的气味定向( A8,?8,,
.//$)。云斑天牛锥形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从 4.
到 4/ 的变化趋势是数量逐节增多,亚型也越多,由
此可以推测触角的端部是感受化学信息物质的敏感
部位,各亚型锥形感器负责的功能上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分工识别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而不仅仅只是
外部形态上的差异。
云斑天牛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共具有 $ 种感
器,其形态及感器类型与桑天牛(诸葛飘飘等,
%&&/)、狭胸天牛(3*-$+, #0"!00#"+,)(尹新明,.//!)
和黄斑星天牛( .0’/$’/*’(# 0’4-$-,)(李新岗等,
.//.)等接近,这说明天牛科下颚须和下唇须的基
本功能很可能是类似的,不同种之间的形态分化没
有太大差异。云斑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末梢
分别为一“凹”一“凸”的结构,这有助于增加与气味
分子接触的表面积;同时,只集中分布末梢锥形感
器这一类感器,也就意味着功能趋向于专一化,可有
效提高对某种或某类气味分子的捕获和感知能力。
此外,它们的最后一节是感器密集分布区,感器种类
和数量都达到最多,这说明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
是嗅觉和味觉的主要感受区域。早期有研究表明,
天牛取食时用末端接触食物可能有“品尝”食物味
道的作用,交配时舔翅可能有感受性信息素的作用
(尹新明,.//!;李新岗等,.//.)。
综合比较云斑天牛雌、雄成虫头部附器的外观
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可知下颚须和下唇须在两性间
没有太大差异,但触角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
虫触角;%)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
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粗短锥形感器(B
")和长刺形感器(C7")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
锥形感器(B#)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
器(包括 C7!和 C7")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针对
触角的性别差异,笔者认为应从云斑天牛两性成虫
的生活习性的不同点来解释分析。以湖北公安的云
斑天牛为例,观察发现成虫从杨树羽化而出,不论雌
雄都要到野蔷薇(5’,# 2+$"-6$’(#)上补充营养,雌虫
交配后又需要回到杨树上产卵;而交配行为都是以
雄虫为主动。因此,推测感器类型、分布模式及数量
的不同可能会使雌、雄成虫对化学物质的敏感度不
同,导致它们对配偶或寄主植物的选择产生细微分
化。雌虫触角上特有的乳突形感器以及数量比雄虫
多的 B!感器、B"感器和 C7"感器都可能与产卵
寄主的定位选择有关。雄虫拥有更长的触角可能与
&%.
! 第 " 期 诸葛飘飘等: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它依靠触角来接触、定位和识别雌虫的习性相关,有
利于提高择偶效率(#$%&’,())))。此外,雄虫触角
的锥形感器总量低于雌虫,但发锥形感器 *!的数
量却明显多于雌虫,暗示发锥形感器可能是用来感
受性信息素的关键感器。当然这些结论和尚未明确
的问题还需要对感器进一步做电生理研究来验证。
参 考 文 献
程 ! 红 + ,--.+ 青杨脊虎天牛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对植物挥发物的反
应 +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高瑞桐,王宏乾,徐邦新,等 + ())"+ 云斑天牛补充营养习性及与寄
主树关系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0 .,1+
韩 ! 颖,张青文,路大光 + ,--"+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
察 + 昆虫知识,2,(.):./( 0 ./"+
江望锦,嵇保中,刘曙雯,等 + ,--"+ 天牛成虫信息素及嗅觉感受机
制研究进展 + 昆虫学报,2/(1):2,3 0 21.+
李 ! 娟,王满囷,张志春,等 + ,--/+ 云斑天牛成虫对植物气味的行
为反应 + 林业科学,22(.):(." 0 (3-+
李新岗,张克斌 + ())(+ 黄斑星天牛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的化学感
受器 + 昆虫知识,,/(.):1"3 0 1"/+
陆 ! 群,张玉凤 + ,--,+ 光肩星天牛成虫头部附器超微结构的研究
分析 + 内蒙古林业科技,(():(. 0 ()
马瑞燕,杜家纬 + ,---+ 昆虫的触角感器 + 昆虫知识,13( 1):(3)
0 (/1+
严敖金,嵇保中,钱范俊 + ())3+ 云斑天牛 !"#$%&’" ($’)*+&,-+(#456)
的研究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0 .
尹新明 + ())2+ 狭胸天牛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化感器研究 + 西南农
业大学学报,(.(1):,3- 0 ,3(+
诸葛飘飘,葛红梅,王满囷,等 + ,--)+ 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
电镜观察 + 昆虫知识,2.(,):,1/ 0 ,21+
789%6: #+ ()33+ ;%’6<9 ’6%’=88>? ’56<=@=<=9A $%B ’9:><9>:6:$% $55:4$94 $ %6D 9A5484EA F F G6 H$E%6% I,H$",;%@4:?$9=4% M69:=6N$8,G4%B4%,,)" 0 1-1+
O$>P H I,Q:=’96%’6% R J,S6% T #+ ,--.+ LC6 $%96%%$6 4@
%645’6>’9=B ?49C’:H4:5C484EA $%B 5CA84E6%69=< =?58=<$9=4%’,D=9C
’56<=$8 :6@6:6%<6 94 9C6 ’6%’=88$ ( ;%’6<9$, G65=B4596:$,
R645’6>’9=B$6)+ U4484E=’O$>P H I+ ())2+ W=’9:=X>9=4% $%B $X>%B$%<6 4@ $%96%%$8 ’6%’=88$
@:4? 9D4 545>8$9=4%’ 4@ 9C6 5=%6 6%E:$N6: X66986,./) /+0+( T$A)
( Y4864596:$: T<48A9=B$6 )+ 7%%$86’ B6’ T<=6%<6’ R$9>:6886’:
U4484E=6 69 *=484E=6 7%=?$86,("(():(" 0 1(+
#$%&’ G H+ ()))+ ;%@8>6%<6 4@ 9C6 8$:N$8 C4’9 58$%9 4% :65:4B><9=N6
’9:$96E=6’ 4@ <6:$?XA<=B X66986’+ 7%%>$8 M6N=6D 4@ Z%94?484EA,22:
2/1 0 "-"+
;’=B4:4 R,T48=%$’ H+ ()),+ O>%<9=4%$8 ?4:5C484EA 4@ 9C6 $%96%%$8
Y>:<>8=4%=B$6)+ Z%94?484E=<$,,3:.) 0 /2+
Q=? I G,S$?$’$&= L+ ()).+ T6%’=88$ 4@ 1"’"52) ( .)+$%"’"52))
*+-2%+"’+2) )"+)(2#$+%2) Y’=&= ( Y4864596:$: Y$:$X=B$6 )+
;%96:%$9=4%$8 I4>:%$8 4@ ;%’6<9 H4:5C484EA $%B Z?X:A484EA,,"(( 0
,):("1 0 (3,+
G456’ K,*$:$9$ Z R,H>’9$5$:9$ #,&# ",+ ,--,+ O=%6 ’9:><9>:6 4@
$%96%%$8 ’6%’=88$ X$’=<4%=<$ $%B 9C6=: B696<9=4% 4@ 58$%9 N48$9=86’ =%
9C6 Z><$8A59>’ D44BX4:6:,6($’"%"0#(" )&4+/20%#"#" O$X:=<=>’
( Y4864596:$: Y6:$?XA<=B$6 )+ 7:9C:454B T9:><9>:6 $%B
W6N6845?6%9,1((():( 0 (1+
K I [,&# ",+ ,---+ O>%<9=4%$8 ?4:5C484EA 4@
$%96%%$6 ( #A?6%4596:$: *:$<4%=B$6 )+ 7:9C:454B T9:><9>:6 $%B
W6N6845?6%9,,)(1):,1( 0 ,2-+
T$\B ;,L$>X$% W,M6%4> H,&# ",+ ,--1+ T9:><9>:6 $%B @>%<9=4% 4@ 9C6
$%96%%$8 ’6%’=88$ 4@ 9C6 5$8? D66N=8 8(30%($/($’2) /",4"’24
(Y4864596:$+ Y>:<>8=4%=B$6)+ I4>:%$8 4@ ;%’6<9 JCA’=484EA,2)()):
/"3 0 /3,+
T$8 M6N=6D 4@ Z%94?484EA,):
(-1 0 (,,+
[6:%6: M 7+ ())"+ L4P=<=9A $%B :656886%?4%496:56%6’ @:4? DC=96 ’5:><6 $%B 9$?$:$<& 94 9C6 ’5:><6 X66986
$%B 6$’96:% 8$:Z%94?484EA,,2(,):13, 0 13)+
U$& M S+ ()/"+ 7%96%%$6 $%B ’6%’=88$ F F Q6:&>9 ^ 7,^ =8X6: G ;+
Y4?5$:$9=N6 ;%’6<9 JCA’=484EA,*=4J6:E$?4% J:6’’,KP@4:B,.:( 0 .)+
(责任编辑 ! 朱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