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Bamboo Distribution in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in History

黄河流域竹类资源历史分布状况研究


中国竹类资源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然而,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表明,5000年来,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唐代以前,黄河流域有较多的竹类分布,竹类自然分布区北界可达北纬39—40°,而今天为北纬35°,往南退缩了4~5°。竹类分布区退缩的原因,主要受气候变冷、变干的影响。竹类植物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可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当代气候变暖,在我国北方扩大竹类的栽培面积是十分有利的。

Chinese bamboo resources distribute mainly in south area of Qinling-Huaihe lin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bamboo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 has changed distinctly since 5 000 a B.P.. Before Tang dynasty, there distributed much bamboo in Yellow River Valley. The north boundary then was at north latitude 39-40°. But today it is at 35°N, moved back toward south for about 4~5°N. The reason is that climate has been getting colder and drier than 5 000~1 000 a B.P.. Bamboo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climate transition as its sensitivity. Being climate changing warm in the present age, it will be much favourable introducing bamboo to Yellow River Valley.


全 文 :第 wt卷 第 v期
u s s x年 x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t o‘²1v
¤¼ou s s x
黄河流域竹类资源历史分布状况研究
樊宝敏 李智勇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tsss|tl
摘 要 } 中国竹类资源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 ∀然而 o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表明 ox sss
年来 o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唐代以前 o黄河流域有较多的竹类分布 o竹类自然分布区北界可
达北纬 v| ) wsβ o而今天为北纬 vxβ o往南退缩了 w ∗ xβ ∀竹类分布区退缩的原因 o主要受气候变冷 !变干的影响 ∀竹
类植物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 o可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 ∀当代气候变暖 o在我国北方扩大竹类的栽培面
积是十分有利的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竹类资源 ~历史分布
中图分类号 }≥zx|1tn 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xlsv p sszx p sz
收稿日期 }ussv p sy p t{ ∀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竹藤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0子课题/竹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产业化的综
合效益评估0kusst…„xsy…sxl ∀
Στυδψ ον Βαµ βοο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ιν Ψελλοω Ριϖερ ∆ραιναγε Αρεαιν Ηιστορψ
ƒ¤± …¤²°¬± ¬«¬¼²±ª
k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Πολιχψ ανδ Ινφορµατιον Σχιενχεσo 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l
Αβστραχτ } ≤«¬±¨ ¶¨ ¥¤°¥²² µ¨¶²∏µ¦¨¶§¬¶·µ¬¥∏·¨ °¤¬±¯¼ ¬± ¶²∏·« ¤µ¨¤ ²© ±¬±¯¬±ªp‹∏¤¬«¨ ¬¯±¨ q „¦¦²µ§¬±ª·² ·«¨ ¶·∏§¼ ²©
¤µ¦«¤¨ ²¯²ª¬¦¤¯ °¤·¨µ¬¤¯¶¤±§«¬¶·²µ¬¦¤¯ ¬¯·¨µ¤·∏µ¨¶o·«¨ ¥¤°¥²²§¬¶·µ¬¥∏·¬²±¤µ¨¤¬± ≤«¬±¤«¤¶¦«¤±ª¨§§¬¶·¬±¦·¯¼¶¬±¦¨ x sss ¤…q
°qq…¨ ©²µ¨ פ±ª§¼±¤¶·¼o·«¨µ¨ §¬¶·µ¬¥∏·¨§°∏¦«¥¤°¥²²¬± ≠¨¯¯ ²º •¬√¨ µ∂¤¯¯¨ ¼q׫¨ ±²µ·«¥²∏±§¤µ¼·«¨ ± º¤¶¤·±²µ·« ¤¯·¬·∏§¨
v| ) wsβ q…∏··²§¤¼¬·¬¶¤·vxβ‘o°²√¨ §¥¤¦®·²º¤µ§¶²∏·«©²µ¤¥²∏·w ∗ xβ‘q׫¨ µ¨¤¶²±¬¶·«¤·¦¯¬°¤·¨«¤¶¥¨ ±¨ ª¨·¬±ª¦²¯§¨µ
¤±§§µ¬¨µ·«¤± x sss ∗ t sss ¤ …q°qq …¤°¥²² ¦¤± ¥¨ ∏¶¨§·²¬±§¬¦¤·¨ ¦¯¬°¤·¨ ·µ¤±¶¬·¬²± ¤¶¬·¶¶¨±¶¬·¬√¬·¼q …¨ ¬±ª ¦¯¬°¤·¨
¦«¤±ª¬±ªº¤µ°¬±·«¨ ³µ¨¶¨±·¤ª¨ o¬·º¬¯¯ ¥¨ °∏¦«©¤√²∏µ¤¥¯¨¬±·µ²§∏¦¬±ª¥¤°¥²²·² ≠¨¯¯ ²º •¬√¨ µ∂¤¯¯¨ ¼q
Κεψ ωορδσ} ≠¨¯¯ ²º •¬√¨ µ∂¤¯¯¨ ¼~¥¤°¥²²µ¨¶²∏µ¦¨¶~§¬¶·µ¬¥∏·¬²±¬± «¬¶·²µ¼
中国竹类资源丰富 o现有竹类 vz属 o占世界竹属的 xs h ~竹种k含变种lxss余种 o约占世界竹种的 wu h o
且许多竹种为我国特有k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ot||yl ∀目前我国竹林面积约有 wvy1vt万 «°uk含台湾l o主要分
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 ∀据研究 o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o竹子的分布可达到黄河流域k竺可桢 o
t|zv ~徐燕千 ot|{s ~何业恒 ot|{ul ∀但总的来说 o对竹子历史分布的研究还不很深入 ∀竹子是一类亚热带植
物 o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 o是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 ∀我国历史资料丰富 o不仅有丰富的考古材料而且
有浩繁的文字记载 ∀加之千百年来 o我国人民注重培育 !利用和观赏竹子 o形成了悠久而深厚的竹文化 ∀因
此中国及其文化长期被世界誉为/竹子王国0和/竹子文明0 ∀根据这些方面的优势 o研究我国竹子的古今分
布区的差异和变化 o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认识 o而且有助于了解竹子生长与气候变化的相互
关系 o对今后科学发展竹子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t 现代中国竹类的分布状况与分布北界
为了与古代竹类的分布相对比 o有必要分析现代竹资源的分布情况 ∀根据 t||w ) t||{年全国森林资源
统计结果 o全国竹林面积 wvy1vt万 «°u ∀竹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方 tw个省k市 !自治区l o包括福建 !江西 !浙
江 !湖南 !广东 !四川k含重庆市l !安徽 !广西 !台湾 !湖北 !云南 !贵州 !海南 !上海 o总面积为 wuz1wv万 «°u o占
全国的 |z1|y h ∀尤以福建 !江西 !浙江 !湖南 !广东 !四川 y省竹林面积最大 o总面积 vvs1yv万 «°u o占全国的
zx1z{ h ∀其中 }福建 {u1sv 万 «°u o占 t{1{s h ~江西 yu1zv 万 «°u o占 tw1v{ h ~浙江 yu1wx 万 «°u o占
tw1vt h ~湖南 w|1ss万 «°u o占 tt1 uv h ~广东 v{1v{万 «°u o占 {1{s h ~四川 vy1sw万 «°u o占 {1uy h ∀北方黄
河流域地区竹林资源较少 ∀山东 !河北 !甘肃 !青海 !宁夏 !内蒙古 !北京 !天津等地基本没有竹林的分布 ∀山
西 !河南 !江苏 !陕西四省 o竹林总面积仅为 {1{{万 «°u o占全国的 u1sw h ∀其中 }山西 s1ty万 «°u o占全国的
s1sw h ~河南 t1|w万 «°u o占 s1ww h ~江苏 u1vs万 «°u o占 s1xv h ~陕西 w1w{万 «°u o占 t1sv h ∀当代竹类主要
分布于秦岭 !淮河以南 o适合在亚热带地区生长 ∀秦岭 !淮河一线是黄河 !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o在现代气候上
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秦岭和淮河以北没有大片竹子的自然群落 o只有个别种的少量分布和小片竹林
的人工栽培 ∀
需要说明的是 o与古代相比 o现代竹林的分布受人为引种 !栽培措施k如选择耐寒种类南竹北引 !选择小
地形 !旱季灌溉等l的影响比较大 ∀如淮河 !秦岭以北地区 o目前虽有一些成片的竹林 o但面积较小 o空间上不
连续 o且多为人工栽培 o旱季多要依靠灌溉来维持生长 o常作为观赏和景观配置应用 ∀有鉴于此 o目前有些地
区虽然有竹子栽培 o但不属于竹子的自然分布区 o只能算作栽培区 ∀
当代黄河以北的竹类栽培区 o如河南博爱 !沁阳 !原阳 !封丘等县竹园均需要灌溉 o不能算作自然分布区 ∀
竹子的自然分布区北界 o在河南省应是以黄河为界 ∀江苏云台山为金镶玉竹k Πηψλλοσταχηψσ αυρεοσυλχατα φq
σπεχταβιλισl的模式产地 o有成片的野生林k张志达 ot||{l ∀山西南部中条山一带有竹类分布 ∀在陕西省周至
县楼观台有较大面积的栽培k陕西森林编委会 ot|{|l o当属于竹类分布的北界 ∀如此说来 o将竹子的自然分
布区北界确定为北纬 vxβ线或稍微偏北一些比较合适 ∀
u 各历史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情况
我国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 o记录了当时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状况 ∀竺可桢kt|zvl等利用这些材料 o
对数千年来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同样 o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和相关成果 o研
究我国竹类资源的历史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o研究结果见表 t ∀
211 3 000年以前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
距今大约 w sss ∗ z sss年以前 o即我国仰韶 !大汶口 !龙山等文化时期 o属于全新世气候最宜期 ∀亚热带
北界到达我国东部平原区京 !津以南 o晋东南和渭河谷地k崔之久 oussul ∀在近 x sss年中的最初 u sss年 o即
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 o黄河流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 u ε 左右 ot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 v ∗ x
ε k竺可桢 ot|zvl ∀北宋沈括在5梦溪笔谈#卷 ut6中记载 o他曾在延州k今延安l发现笋竹化石k一说为三叠纪
的新芦木l }/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 o入地数十尺 o土下得竹笋一林 o凡数百茎 o根干相连 o悉化为石 , ,延
郡素无竹 o此入在数十尺土下 o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 o地卑气湿而宜竹邪 ‚0沈括据此推断当地早期
生有竹林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文化遗址 o年代为 x yss ∗ y s{s年前 o据考古发现有竹鼠k Ρηιζοµψσσινενσισl骨
骼遗迹 o说明当时此地必有竹子生长k竺可桢 ot|zvl ∀竹鼠是亚热带动物 o今天分布于江南多竹地区 ∀山西
省襄汾县陶寺村的建筑基址 o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五帝时代的尧都 o据放射性碳素断代 o其年代约在公元前
uxss ) 前 t|ss年 o考古发现有竹鼠遗骸k王守春 ousstl ∀在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 o年代约公元
前 uvts ) 前 t{ts年 o考古发现炭化的竹节 o有些陶器的外形也似竹节 ∀在河南安阳 o殷代k约前 tvss ) 前
tswy年l故都/殷墟0 o根据考古发现 o有大量竹鼠 ∀此外 o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字中见到有竹 !商等 y种/竹0
部的文字k谭宏超 ousstl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在 w sss年前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 o以及夏k前 uszs ) 前
tyss年l !商k前 tyss ) 前 tswy年l时期 o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是相当普遍的 ∀
212 3 000 ∗ 2 000年前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
据研究 o西周k前 tswy ) 前 zzt年l !春秋k前 zzs ) 前 wzy年l !战国k前 wzx ) 前 uut年l !秦k前 uut ) 前
usy年l !西汉k前 usy ) uw年l诸朝代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k竺可桢 ot|zvl ∀尽管这段时期相对全新世最温暖
时期的气候环境开始变得相对寒冷干旱 o但总的气候状况仍比现在温暖湿润 ∀秦汉时期 o平均年降水量仍比
现在高出 xs ∗ tss °°左右k李秀珍等 ousssl ∀
周朝的官方文件先铭刻以青铜 !甲骨 o后写于竹简 !木牍和锦帛 ∀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0字 o象征着一
捆简片系二道书绳 ∀竹简是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最常用的书籍形式 ∀当时很多表示日常生活用品的汉字都
冠以/竹0字头 o表示这些东西是用竹子做成的 ∀据5逸周书#卷三#文传解6记载 o周文王k约前 tsxs年l曾说 }
yz 林 业 科 学 wt卷
/湿润不k可l谷k之地l o树之竹 !苇 !莞 !蒲 ∀0说明当时国都镐京k西安l一带可生长竹子 ∀此外 o在反映黄河流
域情况的先秦古籍如5诗经6 !5礼记6 !5左传6等中经常提到竹子 ∀如5诗#卫风#淇奥6 }/瞻彼淇奥 o绿竹猗猗
, ,瞻彼淇奥 o绿竹青青 , ,瞻彼淇奥 o绿竹如箦 ∀0表明当时黄河以北的淇河两岸k今河南淇县l盛产竹子 ∀
5诗#大雅#韩奕6 }/其蔌维何 ‚维笋及蒲 ∀0当时韩国k今河北固安县东南l已把笋作为食品k程俊英 ot|{xl ∀
5礼记#月令6规定/仲冬之月 o, ,日短至 o则伐木取竹箭0 ∀ 5管子#地员6 }/五位之土 o若在冈在陵 o在 在
衍 o在丘在山 o皆宜竹 !箭 !藻 !龟 ! !檀 ∀05左传#襄公十八年k前 xxx年l6 }/刘难 !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k在
山东临淄l之竹木 ∀0说明春秋时期齐国k今山东l临淄一带多竹 ∀
表 1 中国历史时期竹类的分布北界
Ταβ11 Τηε νορτη βουνδαρψ οφ βαµ βοο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ιν ηιστοριχ περιοδ οφ Χηινα
历史时期
‹¬¶·²µ¬¦³¨µ¬²§
根据考古和文献已知的竹类分布北界
‘²µ·«¥²∏±§¤µ¼ ²©¥¤°¥²²§¬¶·µ¬¥∏·¬²± ¤¦¦²µ§¬±ª
·²¤µ¦«¤¨ ²¯²ª¼ ¤±§«¬¶·²µ¼
文献出处
¬·¨µ¤·∏µ¨
最大纬度差
¤¬¬°∏° ¤¯·¬·∏§¨
§¬©©¨µ¨±¦¨
v sss ¤ …q° q 山东日照 •¬½«¤²o≥«¤±§²±ªktt|βuxχ∞ovxβuxχ‘l 竺可桢 «∏ Ž¨½«¨ ± ot|zv
河南安阳 „±¼¤±ªo ‹ ±¨¤± kttwβusχ∞ovyβuuχ‘l 竺可桢 «∏ Ž¨½«¨ ± ot|zv tβvsχ‘山西襄汾 ÷¬¤±ª©¨ ± o≥«¤±¬¬ktttβuzχ∞ovxβxsχ‘l 王守春 • ¤±ª≥«²∏¦«∏±ousst
陕西延安 ≠¤±. ¤±o≥«¤¤±¬¬kttsβuxχ∞ovyβvsχ‘l 5梦溪笔谈6  ±¨ª¬¬¥¬·¤±
v sss ∗ u sss ¤ …q° q 河北固安 Š∏. ¤±o ‹ ¥¨¨¬kttyβusχ∞ov|βuxχ‘l 5诗经6≥«¬­¬±ª
山东临淄 ¬±½¬o≥«¤±§²±ªktt{βuxχ∞ovyβxsχ‘l 5春秋左传6≤«∏±´ ¬∏½∏²½«∏¤±
河南淇县 ±¬¬¬¤±o ‹ ±¨¤± kttwβtsχ∞ovxβvyχ‘l 5史记6≥«¬­¬ wβuxχ‘陕西渭南 • ¬¨±¤±o≥«¤¤±¬¬kts|βvsχ∞ovwβvsχ‘l 5史记6≥«¬­¬
宁夏六盘山 ¬∏³¤±¶«¤±o‘¬±ª¬¬¤ktsyβtuχ∞ovxβvsχ‘l 5山海经6≥«¤±«¤¬­¬±ª
u sss ∗ t sss ¤ …q° q 山东徂徕山 ≤∏¯¤¬¶«¤±o≥«¤±§²±ªkttzβusχ∞ovyβ‘l 5新唐书6÷¬±·¤±ª¶«∏
河南淇县 ±¬¬¬¤±o ‹ ±¨¤±kttwβtsχ∞ovxβvyχ‘l 5述异记6≥«∏¼¬­¬
山西五台山 • ∏·¤¬¶«¤±o≥«¤±¬¬kttvβvuχ∞ov|βsuχ‘l 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6 • ∏·¤±ª´¬∏©¤¬∏±¯¬¬¬±ª­¬ wβ‘
陕西凤翔 ƒ ±¨ª¬¬¤±ªo≥«¤¤±¬¬ktszβuxχ∞ovwβvsχ‘l 5新唐书6÷¬±·¤±ª¶«∏
甘肃祁连山 ±¬¯¬¤±¶«¤±oŠ¤±¶∏ktssβuzχ∞ov{βu{χ‘l 5元和郡县志6≠∏¤±«¨­∏±¬¬¤±½«¬
tsss ∗ xs ¤ …q° q 北京 …¨ ¬­¬±ªkttyβtvχ∞owsβ‘l 5竹谱详录6«∏³∏¬¬¤±ª¯∏
河北易县 ≠¬¬¬¤±o ‹ ¥¨¨¬kttxβu|χ∞ov|βusχ‘l 5直隶易州志6≠¬½«²∏½«¬
山西定襄 ⁄¬±ª¬¬¤±ªo≥«¤±¬¬kttuβxxχ∞ov{βvsχ‘l 5定襄县补志6⁄¬±ª¬¬¤±ª¬¬¤±¥∏½«¬
陕西凤翔 ƒ ±¨ª¬¬¤±ªo≥«¤¤±¬¬ktszβuxχ∞ovwβvsχ‘l 5元史6≠∏¤±¶«¬ w ∗ xβ‘
甘肃皋兰 Š¤²¯¤±oŠ¤±¶∏ktswβ∞ovyβusχ‘l 5重修皋兰县志6Š¤²¯¤±¬¬¤±½«¬
青海西宁 ÷¬±¬±ªo ±¬±ª«¤¬ktstβwyχ∞ovyβvzχ‘l 5西宁府新志6 ÷¬±¬±ª©∏¬¬±½«¬
陕西佳县 ¬¤¬¬¤±o≥«¤¤±¬¬kttsβuzχ∞ov{βstχ‘l 5大明一统名胜志6⁄¤°¬±ª¼¬·²±ª°¬±ª¶«¨ ±ª½«¬
≥¬±¦¨ xs ¤ …q° q vxβ‘ 谭宏超 פ± ‹²±ª¦«¤²ousst )
在被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5山海经6中 o记载了竹子在当时的分布情况k张钧成 ot||xl ∀ 5山海经#西山
经6 }/英山k在陕西华县l其阳多箭 0 o/竹山k在渭南县l其阳多竹箭0 o/番冢之山其山多桃枝k竹名l ! 端
k竹名l0 o/黄山多竹箭0 o/翠山其下多竹箭0 o/高山k今六盘山l其草多竹0等 ∀西山经的地域在今秦岭以北 o
甘肃 !青海湖一线 o新疆东南角 o包括河西走廊 o北抵宁夏盐池西北 !陕西榆林东北一线 o东至陕西黄河界k谭
其骧 ousssl ∀ 5山海经#北山经6 }/京山多竹0 o/虫尾之山其下多竹0 o/泰头之山其下多竹箭0 o/轩辕之山其下
多竹0等 ∀北山经地域范围在今内蒙以南 !贺兰山以东 !河套以北 o南起山西中条山 o东至太行山东麓 o北至内
蒙阴山以北 ∀ 5山海经#中山经6 }/渠猪山k在山西永济l其上多竹0 ∀ 5山海经#大荒北经6 }/丘k在山东诸城l
南帝俊竹林在焉 o大可为舟0 ∀据5史记#乐毅列传6 o战国末期乐毅5报燕惠王书6有/蓟丘之植 o植于汶篁0k蓟
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l的言论 ∀说明 o当时山东汶河流域产竹子 o并被引种到北京地区 ∀
西汉时期 o司马迁在5史记#货殖列传6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时说 }/齐鲁千亩桑麻 o渭川千亩
竹0 o可知陕西关中地区有大面积竹林 ∀还说/山西饶材 !竹0 ∀此处/山西0指太行山以西 o包括现在的山西 !
陕西 !甘肃等省 ∀西汉王朝在 k今周至县l设竹圃 o后来关中竹林屡受称道 o甚至有的地方以竹为名 ∀当
时 o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也有成片的竹子 o而且可能是比较大的毛竹k Πηψλλοσταχηψσ πυβεσχενσl ∀汉武帝时
k前 tws ) 前 {z年l o他曾经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去堵黄河的决口 o预先准备的木料用完后 o他派人到淇县这一
带把竹子砍下来代替木桩 ∀ 5史记#河渠书6称 }/是时东郡烧草 o以故薪柴少 o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0 /楗0是
zz 第 v期 樊宝敏等 }黄河流域竹类资源历史分布状况研究
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排 o直竖水中 o中间用土石填塞 ∀此外 o山东泰山多竹 ∀据清#聂 5泰山道里记6 o西
汉辞赋家枚乘k ‚ ∗ 前 tws年l称泰山/夹涧多樱桃 !绿竹0 ∀另有/冉冉孤生竹 o结根泰山阿0的诗句为证 ∀
据历史文献记载 o在 u sss年前 o我国的河南 !湖南 !湖北 !山西 !甘肃 !陕西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等省
均有大熊猫分布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o大熊猫栖息地逐渐减少 o现仅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 !
甘肃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区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范围也映证了竹类的历史分布状况 ∀
213 2 000 ∗ 1 000年前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
这段时期大致包括东汉kux ) uus年l o魏晋kuus ) wus年l o南北朝kwus ) x{|年l o隋kx{t ) yt{年l o唐
kyt{ ) |sz年l o五代k|sz ) |ys年l诸朝代 ∀东汉最初几年气候有趋于寒冷的倾向 o不久气候又转暖了 ∀东
汉末年 o气候又转冷 ∀三国时代的气候已经比现在还要寒冷 o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u ∗ w ε ∀这种寒冷的气
候逐渐加剧 ∀到公元 vyy年东晋时期 o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冰冻 o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和数千人
的军队 ∀南北朝时南京的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 u ε ∀隋唐时代 o中国气候变得相当暖和 oyxs oyy|和 yz{年
国都长安无雪 !无冰 o梅花 !柑橘在长安能正常生长k竺可桢 ot|zvl ∀
东汉时期 o据班固5汉书#地理志6 o秦地/有 k今陕西户县l !杜k今长安县东北l竹林 o南山檀柘 o号称陆
海 o为九州膏腴0 ∀晋代戴凯之著5竹谱6kuyx年l o列举我国 zs余种竹类 o并认为竹/性忌殊寒 o九河鲜育 o五
岭实繁0 ∀指出黄河以北 o竹类较少 ~南方的竹类却很茂盛 ∀南北朝时期 o据任 5述异记#卷下6河南淇河仍
产竹子 ∀北魏时期 o据郦道元5水经注#卷九#沁水6 o山西太岳山区的森林是 }/沿流上下 o步径裁通 o小竹细
笋 o被于山渚 o蒙茏茂密 o奇为翳荟也 ∀0
隋唐时期 o陕西终南山有竹 ∀ 5旧唐书#李密传6记载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 o其中有/罄南山之竹 o
书罪未穷0的话 ∀意思是说 o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 o也写不完他的罪行 ∀唐代 o河内k今河南博爱l !西安和
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 ∀据5新唐书6知 o当时陕西 k今周至县l ! 县k今户县l间有司竹监所管理的
竹林 ∀据5全唐诗#张籍#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6知 o华山山麓人家散处绿竹之间 ∀据日本僧人圆仁5入唐求
法巡礼行记#卷 u6 o唐朝开成四年k{v|年l山西五台山有/竹林麻园 o不足为喻0 ∀据清#邢澍田5定襄县补志#
卷十三6 o定襄神山唐时有竹 ∀但唐代山西省的竹子已不多 ∀白居易曾说 o江西/湓浦多修竹 , ,物以多有为
贱 o南方人不贵重之 ∀0他在5湓浦竹6诗云 }/吾闻晋汾间 o竹子重如玉 ∀0据唐代5元和郡县志#卷 ws6 o甘肃张
掖县祁连山东段的雪山/多材木箭竿0 o表明有箭竹k Φαργεσια ¶³³ql分布 ∀据5新唐书#李白传6 o唐天宝年间 o
李白 !孔巢父等六位文人共隐于山东徂徕山 o寄居竹溪之畔 o伴着青青翠竹 o人称/竹溪六逸0 ∀可见 o隋唐时
期 o黄河流域仍有许多竹林 ∀
214 1 000年以来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
北宋k|ys ) ttuz年l时气候转寒 o气温比唐朝明显降低 ∀北宋末年ktttt年l o太湖冬天全部结冰 o且冰
上可通车马 ∀南宋kttuz ) tuz|年l时 ottzs年 ts月 us日 o北京西山遍地皆雪 ∀现在的 ts月北京下雪极为
罕见 ∀tu世纪刚结束 o气候又有所回暖 o那时北京物候正与今日相同 o这种相对暖和的气候持续到元朝
ktuz| ) tvy{年l初年 ∀但不久 o冬季又严寒了 ∀tvu|年和 tvxv年 o太湖结冰 o厚达数尺 ∀竺可桢的研究表
明 otwss ) t|ss年我国是冷暖交替的 ∀总的来说是非常寒冷的 o最冷的是明ktvy{ ) tyww年l末清ktyww )
t|tt年l初 o特别是 tyxs ) tzss年 o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和淮河 !汉江时常结冰 o广东 !广西下雪 ∀北京周围
的运河要封冻 tsx天 o而现在只封冻 xy天 ∀这个时期正处于太阳活动较弱期 o全世界气候都寒冷异常 o有人
把它叫做/ tz世纪小冰期0 ∀这也是 x sss年来我国最冷的时候k竺可桢 ot|zvl ∀从 us世纪初开始 o我国气温
逐年上升 o到 ws年代末达到最高值 ∀从 xs年代到 zs年代末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 ot|xx ) t|yu年有一
个短暂回升 ot|yv年又开始下降 o并一直持续到 zs年代末 ∀从 {s年代初开始 o气温持续升高 ∀但目前似乎
还远没有达到唐朝的水平 ∀明清以来 o河北 !山西两省的旱灾次数显著增多 }唐代每百年 y1y次 o清代每百年
vw1u次 ∀干旱已逐渐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的气候特征k马巧珍 ot||wl ∀
陕西竹林在北宋时范围仍很广 o由周至 !户县经过武功县 o直到凤翔原上 o而宝鸡 !阳平k今宝鸡县东l以
南 o也到处有竹林 ∀据5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6 o陕西终南山上有大竹 ∀嘉佑七年ktsyu年l o苏轼经过陕西
宝鸡 !虢 ! ! 四县 o在沿途写下 }/渐入西南风景变 o道旁修竹水潺潺0k在石鼻城 o今宝鸡县l ~/近山 麦
早 o临水竹篁修0k在 县l ~/县k指 l有官竹园 o十数里不绝0等诗句 ∀据清代5定襄县补志#卷十三6 o山西
{z 林 业 科 学 wt卷
定襄神山 o宋 !金时有竹 ∀阳曲县北部金代时尚有竹 ∀太原西山宋金时有竹 ∀平延县东的慈相寺 o金代时/多
竹0tl ∀南宋初期 o只陕西凤翔府竹监司依然保留 o河内k今河南博爱l和西安的竹监因无生产取消了 ∀
tl翟 旺 qt||v q山西省森林简史 q见 }董智勇 q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 q北京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 otuy
ul翟 旺 qt||v q山西省森林简史 q见 }董智勇 q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 q北京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 otuy
vl张昌兴 o魏振铎 qt||v q青海省森林简史 q见 }董智勇 q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 q北京 }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 ouvs
元朝初期ktuy{ ) tu|u年l气候转暖 o西安和河内又重新设立竹监司 ∀但经历了一个短时间又被停止 o只
有凤翔的竹类种植继续到明代初期才停k竺可桢 ot|zvl ∀ 5元史#世祖本纪6 }/竹之所产虽不一 o而腹里之河
南 !怀孟k今修武 !武陟等县l o陕西之京兆 !凤翔 o皆有在官竹园 ∀0北京是我国竹子分布最北的地区 o金 !元 !
明 !清以来一直有竹林的分布k文焕然 ot|{ul ∀据元#李 5竹谱详录#卷三6知 o当时 竹k Πηψλλοσταχηψσ
βαµβυσοιδεσl在/都城k今北京l北 城山中者 o笋出四五月 ∀0同时 o/甜竹k Πη q φλεξυοσαl生河内k今沁阳 !博
爱l o卫辉 !孟津皆有之 ∀0由于过量砍伐 o一些竹园材源穷竭 ∀ 5元史#食货志6 }/怀孟竹课 o岁办千九十三锭 o
, ,人实苦之 ∀0至元二十九年ktu|u年l o丞相完泽上奏说 }/怀孟竹课 o频年斫伐已损 ∀课无所出 o科民以
输 ∀宜罢其课 o长养数年 ∀0他的上奏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由此可见 o北方竹林资源不断减少 ∀
明初以后 o竹林分布范围逐渐南移 o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培植了k竺可桢 ot|zvl ∀明初 o据
曹学 5大明一统名胜志#陕西名胜志6 o陕北葭州k今佳县l箭括坞有竹 ∀明中叶时山西晋祠园中尚有/慈竹 !
水竹 !斑竹 !紫竹0 ∀到近代时仅中条山南麓有些栽培竹 o其他中部地方既便有 o也是些庭园中观赏竹丛了ul ∀
明代山东徂徕山仍有不少竹子 ∀明人丘睿ktwus ) tw|x年l题5竹溪六逸图 6诗 }/徂徕之山竹满溪 o溪中流水
清漪漪 ∀0清代 o据张登高5直隶易州志#卷 u6 o河北太行山北段 o易州/棋盘 k易州西南九十五里l松竹满
地0 ∀据河南5怀庆府志6 o乾隆年间博爱县/夹溪修竹带青葱0 o有竹林分布 ∀据甘肃5成县志6k清l记载 o石盘
山/环山松竹郁葱 o宛若仙境0 ∀据清#黄廷珏5静宁州志#卷一6 o今华亭 !庄浪界上的主山/峰峦竞秀 o溪水潆
洄 o苍松翠竹0 ∀据清#张国常5重修皋兰县志#卷十6 o皋兰县水岔/竹木蓊郁0 ∀青海 o明代李素5西平赋6提到
西宁一带/春发园葩 o夏凉野竹0 ∀清乾隆十二年ktzwzl o5西宁府新志6记载 o产于林下的植物有竹类 ∀目前
湟水流域已完全看不到野生的竹子vl ∀总的来说 o明代以后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大为减少 o多是小面积的
栽培竹林了 ∀
v 竹类分布区北界的历史变动说明的问题
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所做的研究表明 o在人类历史时期的 x sss多年间 o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区产
生了显著的变化 o见图 t ∀
竺可桢kt|zvl推测 o自 x sss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 o竹类分布的北限向南后退纬度 t ∗ vβ o而我们的研究
结果是 w ∗ xβ ∀从仰韶文化直到唐代 o前后大约 w sss年 o期间黄河流域始终有较多的竹类分布 ∀从数量上
看 o东汉至唐代有所减少 ∀其间竹类自然分布区北界达北纬 v| ) wsβ o即山西五台山 o河北固安 !易县k直到清
代乾隆时期还有l o北京 ∀而今天竹类分布的北界大致在河南洛宁 !荥阳和江苏云台山一线 o即北纬 vxβ ∀
x sss年来竹类分布北界往南退缩了纬度 w ∗ xβ ∀毛竹的自然分布区变动情况也大致如此 ∀西汉时毛竹能在
淇园kvyβ‘l生长 o到清代公元 t{sv年毛竹的自然分布北界退至河南南部的商城县kvuβ‘l ∀ 5商城县志6 }/毛
竹 ) ) ) 作猫竹 o出黄柏山 ∀0即从西汉至清代的 u sss年间 o毛竹的自然分布北界也南退了纬度 wβ ∀
在人类历史时期 o竹类的分布区北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往南退缩 ∀关于竹类分布区退缩的原因 o竺可桢
kt|zvl认为主要由于北方气候变冷 ~何业恒kt|{tl认为主要受人为的影响 ∀而我们认为 o除了受人为因素的
干扰外 o主要受气候变冷 !变干的影响 o而且干旱的影响更大 ∀至于气候变干的原因 o我们认为主要是 x sss
年来森林大幅度减少的结果k樊宝敏等 oussvl ∀竹类分布区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 ∀竹类对年均温
度 !极端最低温度 !降水量 !土壤水分都有较高的要求 ∀如毛竹要求的年均气温为 tw ∗ ut ε ot月平均气温 t
∗ { ε o极端最低气温 p tw ∗ p ty ε o年降水量 {ss ∗ t |ss °°k谭宏超 ousstl ∀竹类分布区退缩的情况与气
候的变化是一致的 ∀在近 x sss年中的最初 u sss年 o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 o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
高于现在 u ε 左右 ∀t月温度比现在高 v ∗ x ε ∀在那以后 o气候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 o其最低气温在公元
|z 第 v期 樊宝敏等 }黄河流域竹类资源历史分布状况研究
前 tsss年 !公元 wss年 !tuss年和 tzss年 ~摆动范围为 t ∗ u ε ∀在 twss p t|ss年间 o尤其是 tz世纪 o气候
相当寒冷 ∀而且 o古代的气候比今天要湿润 ∀全新世最温暖的时期 o陕西年均降水量比现在高出 uxs °°左
右 o秦汉时期仍比现在高出 xs ∗ tss °°左右k李秀珍等 ousssl ∀明清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
k马巧珍 ot||wl ∀中国北部沙漠化扩大 o湖泊干涸消失 o旱灾加剧 o黄河断流 ∀气候干旱尤其是春旱成为黄河
流域竹类减少的更主要因素 ∀竹类抗旱力弱 o抗寒性相对较强 ∀在清代乾隆时期 o虽然气温比现在低 o但当
地的水分状况要好于现代 o故在河北易州仍有不少竹类生长 ∀
图 t 中国竹类资源分布区北界古今对比
ƒ¬ªqt „ ¦²±·µ¤¶·²©·«¨ ±²µ·«¥²∏±§¤µ¼ ²©¥¤°¥²²§¬¶·µ¬¥∏·¬²±¬± «¬¶·²µ¼ ¤±§·²§¤¼
t祁连山 ±¬¯¬¤±¶«¤±~u西宁 ÷¬±¬±ª~v皋兰 Š¤²¯¤±~w庄浪 «∏¤±ª¯¤±ª~x成县 ≤«¨ ±ª¬¬¤±~y六盘山 ¬∏³¤±¶«¤±~z宝鸡 …¤²­¬~{周至 «²∏½«¬~|
户县 ‹∏¬¬¤±~ts西安 ÷¬. ¤±~tt华县 ‹∏¤¬¬¤±~tu延安 ≠¤±. ¤±~tv永济 ≠²±ª­¬~tw佳县 ¬¤¬¬¤±~tx曲阳 ±∏¼¤±ª~ty定襄 ⁄¬±ª¬¬¤±ª~tz太原
פ¬¼∏¤±~t{襄汾 ÷¬¤±ª©¨ ±ª~t{淇县 ±¬¬¬¤±~us博爱 …²¤¬~ut太岳山 פ¬¼∏¨¶«¤±~uu五台山 • ∏·¤¬¶«¤±~uv北京 …¨ ¬­¬±ª~uw固安 Š∏. ¤±~ux易
县 ≠¬¬¬¤±~uy安阳 „±¼¤±ª~uz汶河 • ±¨«¨ ~u{泰山 פ¬¶«¤±~u|徂徕山 ≤∏¯¤¬¶«¤±~vs临淄 ¬±½¬~vt诸城 «∏¦«¨ ±ª~vu日照 •¬½«¤²q
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o而过去在黄河流域竹林分布相当普遍 o故在我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
丰富的竹文化是很自然的事 ∀同时 o也正由于我国古代竹资源分布比今天更为普遍的事实 o以及随之产生的
浓厚而悠久的竹文化 o才会使得包括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内的许多西方学者 o称中国为/竹子文明的国度0 ∀
这其中的道理恐怕与竹资源的历史分布不无关系 ∀
竹类植物对气候k包括气温和降水l的变化相当敏感 o可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 ∀根据历史分析 o
年均气温每下降 t ε o竹类分布北界则南退约 uβ‘∀通过研究竹子的历史分布状况 o尤其是其分布区北界的
进退 o可以反映历史上气候的变化 ∀
据研究 o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 t{yt年以来一直在增高 ous世纪增加了ks1y ? s1ul ε o而且全球平均地
表温度将在 t||s ) utss年期间提高 t1w ∗ x1{ ε k罗会邦 oussvl ∀当代气候变暖 o年平均气温上升 o在我国北
方扩大竹类的栽培面积是较为有利的 ∀加强人为引种栽培 o有利于竹类向新的适生区域扩展 ∀尤其是在竹
类历史分布区域更容易成功 ∀历史情况说明 o每当气候变暖 o竹类的栽培区域就扩大 o国家并设置相应的管
s{ 林 业 科 学 wt卷
理竹子的机构 ∀但是北方干旱缺水是竹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制约条件 o所以必须要注意解决好水的问题 o加强
旱季灌溉 o这样在北方扩大竹类栽培面积便会顺天应人 o事半功倍 ∀
参 考 文 献
程俊英 qt|{x1 诗经译注 q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ox|{
崔之久 qussu1 冷圈#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q«·³}ΠΠººº q·¬¥¨·pº ¥¨q¦²°Π½¬µ¤±Πts®¨ ¼¤±Πsy1«·°
樊宝敏 o董 源 o张钧成 o等 qussv1 中国历史上森林破坏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q林业科学 okvl }tvy p twu
何业恒 qt|{t1 古代黄河流域的竹林 q中南林学院学报 okul }twz p txx
李秀珍 o魏京武 o吕厚远 o等 qusss1秦兵马俑坑附近剖面全新世气候记录及春秋 ) 秦汉历史时期气候环境 q«·³}ΠΠuts1x1w1|tΠª¤·¨Π¥¬ªxΠººº q¥°¼q
¦²° q¦±Π´ º«¼­Π¼xus1«·°
罗会邦 qussv1 目前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科学认识 q«·³}ΠΠººº q·´¼¥q¦²° q¦±Π´ ¬µ¬ºΠ°∏´¬¤±§∏¬q«·°
马巧珍 qt||w1 六千年来汾渭流域薏苡栽培地位的变化 q«·³}ΠΠ²¯§q­¦¨¬qª²√ q¦±Πªµº¼Π° ½´Πª­Π|wΠ|wsw±¼ q«·°
陕西森林编辑委员会 qt|{|1陕西森林 q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ouys p uyz
谭宏超 qusst1 中国主要经济竹种丰产栽培及加工利用 q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otzz
谭其骧 qusss1 论5五藏山经6的地域范围 q见 }长水粹编 q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ou|| p vwx
王守春 qusst1 尧的政治中心的迁移及其意义 q«·³}ΠΠººº q³®∏q¨§∏q¦±Π¤¦¤§¨ °¬¦Π¤µ¦«¨ ²¯²ª¼Π¦¨±·¨µΠ¶·µ∏¦·∏µ¨Π°¤¬±p vΠ¬Πu1«·°¯
文焕然 qt|{u1 历史上北京的竹林 q竹类研究 oktl }x| p ys
徐燕千 qt|{s1 我国竹类栽培利用起源及其发展 q见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编纂组 q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vvs p vww
张钧成 qt||x1 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篇 q台湾 }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otxx p tzv
张志达 qt||{1 中国竹林培育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yz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qt||y1 中国植物志 q第 |卷第 t分册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x
竺可桢 qt|zv1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q中国科学 oktl }ty{ p t{|
5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6书评
5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6是我国第一部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0系统地对荒漠化主要类型进行理论研
究及构建生产模式的专著 ∀在她出版之际 o我由衷地祝贺并愿意向读者们介绍这部优秀的著作 ∀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t||u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将荒漠化
防治列为全球行动的三大优先领域 o进而促成了5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6的签署 ∀我国是最早签署5公约6并制
定国家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 ∀从 us世纪 xs年代起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一大批科学
工作者也投身到荒漠化防治事业中去并为此奉献出他们全部的青春和才智 ∀本书的主要作者慈龙骏教授k中国
林科院首席科学家l及 us余位有关学科的资深科学家和中 !青年专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o他们一直在荒漠化研究前
沿探索和实践着荒漠化及其防治的问题 ∀
本书共 v篇 ux章 o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0重点图书予以出版 ∀纵观全书 o其特点主
要在于 }
第一 o本书涉及到的荒漠化概念及重要技术指标均以5公约6为依据 o这既是国际 /履约0的需要 o与国际接轨 o
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
第二 o充分强调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荒漠化过程是无序化过程 o干旱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
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防治荒漠化就是通过生物和非生物措施保育和重建已被扰乱了的生态系统 o恢复其有序
状态 o促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良性循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 ) ) /三圈0模式 ∀
第三 o正确论述了荒漠化地区保护与治理的关系 ∀保护是治理措施的一部分 o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
第四 o书中内容包括风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k水土保持l !土壤盐渍化及冻融荒漠化的形成 !分布及危害等 ∀
本书以 us世纪 xs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 !科学考察和生产实践为依据 o以大量的前人资料积累
为参考撰写而成 ∀同时 o书中总结全球生态 !环境和相关科学的发展和作者近年参与的国际前沿和国内重大项目
的研究成果 o提出了荒漠化防治一些重要的新思路 !新观点和新方法 ∀无疑该书的出版将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
模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o是一本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实用功能的专著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研究员 !国务院参事 盛炜彤
t{ 第 v期 樊宝敏等 }黄河流域竹类资源历史分布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