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owth character of 4 tube seedling families, namely, CS3, CS5, CS10 and CS11 of Calamus simplicifolius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comparitive experiment with normal seedlings(CK).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t the age of 1, the seedling‘ height of CS3 and CS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th CS10 and CS11, gaining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the height of CS10 and CS1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K at significant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respectively. After afforestation, the survival rate of 4 families decreased rapidly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gradually slow down, finally, the rate kept steady with year increasing. Survival rate varied a bit,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families. Tissue culture families started to sucker more identically and earlier than normal seedlings. As for suckering rate and mean number of sucker shoot, tissue culture famili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seedlings, and then the sequence of suckering ability, CS11>CS10>CS5>CS3 was arranged. The total stem number of the clump was consistent with suckering ability among families where CS11 was the largest, CS10 and CS5 was larger, and CS3 as well as CK was the smallest,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ppeared. Mean length of mother stem and mean total length of rattan clump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t the level of 0.05 and 0.01 among families. Based on the variance analysis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two types of tissue culture families, superior type and common one were classified.
全 文 :第 wu卷 第 u期
u s s y年 u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u o²1u
ƒ ¥¨qou s s y
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分析 3
杨锦昌t 许煌灿 t 尹光天t 曾炳山t 冯昌林u
kt q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xtsxus ~ u q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凭祥 xvuyssl
关键词 } 单叶省藤 ~组培家系 ~生长性状 ~萌蘖力
中图分类号 }≥zuu1v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ylsu p stus p sx
收稿日期 }ussv p sy p t{ ∀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0攻关/棕榈藤种质资源培育及利用技术0kusst¥¤xsy¥swl及 ××项目/基于人工林资源中国棕榈藤业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建设0k°⁄tssΠst √¨ qvl ∀
3 参加本试验的还有张伟良 !黄雪群 !卢立华等 o特此致谢 ∀
Αν Αναλψσισ ον Γροωτη Χηαραχτερ οφ Τισσυε Χυλτυρε Φαµιλιεσ οφ Χαλαµυσσιµπλιχιφολιυσ
≠¤±ª¬±¦«¤±ªt ÷∏∏¤±ª¦¤±t ≠¬± ∏¤±ª·¬¤±t ±¨ª
¬±ª¶«¤±t ƒ ±¨ª≤«¤±ª¯¬±u
kt q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Τροπιχαλ Φορεστρψo ΧΑΦ Γυανγζηου xtsxus ~ u qΕξπεριµενταλ Χεντεροφ Τροπιχαλ Φορεστρψo ΧΑΦ Πινγξιανγ xvuyssl
Αβστραχτ } ׫¨ ªµ²º·«¦«¤µ¤¦·¨µ²©w·∏¥¨ ¶¨ §¨¯¬±ª©¤°¬¯¬¨¶o±¤°¨ ¼¯ o≤≥v o≤≥x o≤≥ts ¤±§≤≥tt ²© Χαλαµυσσιµπλιχιφολιυσ º¤¶
¤±¤¯¼½¨ §·«µ²∏ª«·«¨ ¦²°³¤µ¬·¬√¨ ¬¨³¨µ¬°¨ ±·º¬·«±²µ°¤¯ ¶¨ §¨¯¬±ª¶k≤l q׫¨ µ¨¶∏¯·¶«²º¨ §·«¤·¤··«¨ ¤ª¨ ²©t o·«¨ ¶¨ §¨¯¬±ª.
«¨¬ª«·²©≤≥v ¤±§≤≥x º¤¶«¬ª«¨µ·«¤±·«¤·²©¥²·«≤≥ts ¤±§≤≥tt oª¤¬±¬±ª«¬ª«¯¼¶¬ª±¬©¬¦¤±·§¬©©¨µ¨±¦¨ º«¬¯¨ ·«¨ «¨¬ª«·²©≤≥ts
¤±§≤≥tt º¤¶«¬ª«¨µ·«¤±·«¤·²©≤¤·¶¬ª±¬©¬¦¤±·¤±§ ¬¨·µ¨°¨ ¼¯ ¶¬ª±¬©¬¦¤±·¯ √¨¨ ¯µ¨¶³¨¦·¬√¨ ¼¯ q©·¨µ¤©©²µ¨¶·¤·¬²±o·«¨ ¶∏µ√¬√¤¯
µ¤·¨ ²©w ©¤°¬¯¬¨¶§¨¦µ¨¤¶¨§µ¤³¬§¯¼ ¤·©¬µ¶·o¤±§·«¨ ± §¨¦µ¨¤¶¬±ªªµ¤§∏¤¯ ¼¯ ¶¯²º §²º±o©¬±¤¯ ¼¯ o·«¨ µ¤·¨ ®¨ ³·¶·¨¤§¼ º¬·« ¼¨ ¤µ
¬±¦µ¨¤¶¬±ªq≥∏µ√¬√¤¯ µ¤·¨ √¤µ¬¨§¤¥¬·o¥∏·±²¶¬ª±¬©¬¦¤±·§¬©©¨µ¨±¦¨ º¤¶©²∏±§¤°²±ª©¤°¬¯¬¨¶q׬¶¶∏¨ ¦∏¯·∏µ¨ ©¤°¬¯¬¨¶¶·¤µ·¨§·²
¶∏¦®¨µ°²µ¨ ¬§¨±·¬¦¤¯ ¼¯ ¤±§ ¤¨µ¯¬¨µ·«¤± ±²µ°¤¯ ¶¨ §¨¯¬±ª¶q¶©²µ¶∏¦®¨µ¬±ªµ¤·¨¤±§°¨ ¤± ±∏°¥¨µ²©¶∏¦®¨µ¶«²²·o·¬¶¶∏¨ ¦∏¯·∏µ¨
©¤°¬¯¬¨¶º¨ µ¨ «¬ª«¨µ·«¤±±²µ°¤¯ ¶¨ §¨¯¬±ª¶o¤±§·«¨ ±·«¨ ¶¨ ∏´¨±¦¨ ²©¶∏¦®¨µ¬±ª¤¥¬¯¬·¼o≤≥tt ≤≥ts ≤≥x ≤≥v º¤¶¤µµ¤±ª¨§q
׫¨ ·²·¤¯ ¶·¨° ±∏°¥¨µ²©·«¨ ¦¯∏°³º¤¶¦²±¶¬¶·¨±·º¬·«¶∏¦®¨µ¬±ª¤¥¬¯¬·¼ ¤°²±ª©¤°¬¯¬¨¶º«¨µ¨ ≤≥tt º¤¶·«¨ ¤¯µª¨¶·o≤≥ts ¤±§
≤≥x º¤¶ ¤¯µª¨µo¤±§≤≥v ¤¶º¨ ¯¯ ¤¶≤º¤¶·«¨ ¶°¤¯¯¨¶·o¥∏·±²¶¬ª±¬©¬¦¤±·§¬©©¨µ¨±¦¨ ¤³³¨¤µ¨§q ¤¨±¯¨ ±ª·«²©°²·«¨µ¶·¨°¤±§
°¨ ¤±·²·¤¯ ¯¨ ±ª·«²©µ¤·¤± ¦¯∏°³§¬©©¨µ¨§¶¬ª±¬©¬¦¤±·¯¼ ¤··«¨ ¯¨ √¨ ¯ ²©s1sx ¤±§s1st ¤°²±ª©¤°¬¯¬¨¶q
¤¶¨§²±·«¨ √¤µ¬¤±¦¨
¤±¤¯¼¶¬¶¤±§°∏¯·¬³¯¨¦²°³¤µ¬¶²±¶o·º²·¼³¨¶²©·¬¶¶∏¨ ¦∏¯·∏µ¨ ©¤°¬¯¬¨¶o¶∏³¨µ¬²µ·¼³¨ ¤±§¦²°°²± ²±¨ º¨ µ¨ ¦¯¤¶¶¬©¬¨§q
Κεψ ωορδσ} Χαλαµυσσιµπλιχιφολιυσ~·¬¶¶∏¨ ¦∏¯·∏µ¨ ©¤°¬¯¼~ªµ²º·«¦«¤µ¤¦·¨µ~¶∏¦®¨µ¬±ª¤¥¬¯¬·¼
我国制藤工业发达 !工艺精良 o藤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份额 us h ∀然而国内棕榈藤资源匮乏 o极大制
约了制藤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 o为了摆脱资源危机的被动局面 o加快了棕榈藤资源人工培育的步
伐k许煌灿等 ousstl ∀单叶省藤k Χαλαµυσσιµπλιχιφολιυσl是中国特有棕榈藤种之一 o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 o是藤
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 o是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首选藤种k江泽慧 oussu ~曾炳山等 oussvl ∀良种先行是
发展棕榈藤人工林的首要步骤 o而通过组培快繁苗木则是良种先行的重要途径 ∀然而与其他林木相比 o国内
外对棕榈藤的研究较迟k许煌灿等 ot||w ~⁄µ¤±¶©¬¨ §¯oussul o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棕榈藤家系选优的研究报道 ∀
最近 o国内学者对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开始了初步研究 o为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k曾炳山等 oussvl ∀
然而该研究材料来源于幼龄林 o对于组培苗造林后期的生长性状缺乏必要的分析 ∀因此 o利用长期观测的固
定标准地材料 o对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 o从而为组培家系的选优提供依据 o是一项十分有
意义的工作 ∀
1 材料与方法
t1t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o北纬 uuβszχuzδ o东经 tsyβwwχvsδ o海拔 uts °o属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o干湿季节交替明显 ∀年平均气温 ut1w ε o最冷月份平均气温 tv ε o极端最低气温 p t1x
ε o最热月份平均气温 uz1x ε o极端最高气温 v|1{ ε o∴ts ε 积温z {t{1w ε o年平均降水量t vz| °° o蒸发
量 t vss ∗ t zss °°∀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 o土壤肥力比较均匀 o发育母岩为石灰岩 o土层厚度 t ° o³ 值
y1w o有机质含量 |1{ ª#®ªpt o全 s1z ª#®ªpt o速效 为 ys1w °ª#®ªpt o全 ° s1wu ª#®ªpt o速效 ° y1ss °ª#®ªpt o
全 ®x1w ª#®ªpt o速效 xx1{ °ª#®ªpt ∀
t1u试验设计 tl 造林措施 造林前 o全面清理林下杂草和灌木 o适当疏伐林木 o控制上层林分郁闭度约
s1x o穴状整地 o种植穴规格为 xs ¦° ≅ xs ¦° ≅ vs ¦° o每穴种植 t株藤苗 ~造林苗木为 t年生藤苗 ∀ul试验安
排 在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树木园引种区设置组培家系和实生苗试验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安排 w个组培
家系k即 ≤≥ts !≤≥tt !≤≥v和 ≤≥xl和 t个实生苗对照k≤l ou次重复 o每区组 x个试验小区 ∀试验小区为长方
形 o每小区种植 us株 o株行距 v ° ≅ u °∀每小区两侧设置保护行 ∀vl数据采集和处理 造林前测定各家系
的苗高和叶片数 ~造林后 u1x !w !x !和 |年时测定保存率 !萌蘖数和长度 ∀数据采集后 o对保存率和萌蘖率与
对茎长分别进行¶¬±pt ξtΠu转换和 ±¯ξ转换 o并在计算机上利用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
表 1 各家系 1 年生苗木生长表现
Ταβ . 1 Γροωτη περφορµανχε οφ 12ψεαρ2ολδ
πλαντινγ στοχκ φροµ εαχη φαµιλψ
家系
ƒ¤°¬¯¼
平均苗高
¤¨± «¨¬ª«·Π¦°
平均叶数
¤¨± ¯¨ ¤©±∏°¥¨µΠ³¬¨¦¨
≤≥ts tz1| u1v
≤≥tt tx1w u1u
≤≥v us1{ v1t
≤≥x us1| v1u
≤ us1t v1u
2 结果与分析
u1t 造林前藤苗生长性状 不同家系的遗传成分不
尽相同 o会影响到苗期的生长表现 ∀从表 t可知 o在 w
个组培家系中 o≤≥v 和 ≤≥x 表现最好 o≤≥ts 次之 o而
≤≥tt表现最差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家系间苗高
达到极显著差异k见表 ul ∀经多重比较分析 o≤≥ts !
≤≥tt与 ≤≥v !≤≥x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ts与实生苗
也存在显著差异 o而 ≤≥tt与实生苗达到极显著差异 ∀
该结果说明 }不同组培家系的苗高在幼龄时存在极显著差异 o苗期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存在较大的变异 ∀
表 2 不同家系 1 年生苗高方差分析
Ταβ . 2 ς αριανχε αναλψσισ οφ τηε ηειγητ οφ 1−ψεαρ−ολδ σεεδλινγσφορ διφφερεντ φαµιλιεσ
项 目 ·¨° 变异来源 ∂¤µ¬¤±¦¨ ¶²∏µ¦¨ ∆Φ 均方 ¤¨± ¶´∏¤µ¨ Φ ≥¬ªq
苗高 家系间 °²±ª©¤°¬¯¬¨¶ w ut|1uv{ tv1{xv33 s qsss
¬¨ª«· 家系内 •¬·«¬±©¤°¬¯¬¨¶ t|x tx1{uy s1sss
表 3 不同家系的萌蘖特性比较
Ταβ . 3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συχκερινγ αβιλιτψ αµ ονγ φαµιλιεσ
家系
ƒ¤°¬¯¼
u1x ¤ w ¤ x ¤ | ¤
平均萌蘖数
¤¨± ±∏°¥¨µ²©¶∏¦®¨µΠ
k³¯¤±·#¦¯∏°³p tl
萌蘖率
≥∏¦®¨µ
µ¤·¨Πh
平均萌蘖数
¤¨± ±∏°¥¨µ²©¶∏¦®¨µΠ
k³¯¤±·#¦¯∏°³ptl
萌蘖率
≥∏¦®¨µ
µ¤·¨Πh
平均萌蘖数
¤¨± ±∏°¥¨µ²©¶∏¦®¨µΠ
k³¯¤±·#¦¯∏°³ptl
萌蘖率
≥∏¦®¨µ
µ¤·¨Πh
平均萌蘖数
¤¨± ±∏°¥¨µ²©¶∏¦®¨µΠ
k³¯¤±·#¦¯∏°³ptl
萌蘖率
≥∏¦®¨µ
µ¤·¨Πh
≤≥ts s1sv u1xy s1s| |1v{ t1tv vu1uy y1tv |y1zz
≤≥tt s1sx x1tv s1uu {1vv t1uz vy1vy y1vy |y1|z
≤≥v s1sy x1zt s1v| ty1tv w1vx zw1t|
≤≥x s1sv u1|w s1tv tu1|s s1|z v{1zt y1sv |s1vu
≤ s1xv uy1yz x1wv tss1ss
u1u 植株保存率 保存率是衡量造林成败的关键指标 o同时也是体现植株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外界环境适
应能力 ∀由图 t可知 o各家系保存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开始时下降比较迅速 o接着变化速度减缓 o最后处于稳
定状态 ∀根据这一特征 o可将植株生长大致分为 v个阶段 }适应阶段k苗龄 t ∗ w年l }这段时间内 o各个家
系保存率的变化幅度即折线的斜率均比较大 ~其中 ≤≥tt保存率最高 o在 u1x年和 w年时分别达到 |z1x h和
|s h ~≤≥x和实生苗保存率在 w年时最低 o保存率均小于 {s h ~而 ≤≥ts和 ≤≥v的保存率较高 ∀
过渡阶段kw
∗ x年l }除 ≤≥v之外 o组培家系保存率的下降逐渐减缓甚至不变 o而实生苗的保存率则保持不变 ~此时 ≤≥tt
的保存率虽然最高 o但已下降至 {u1x h ~而实生苗最低 o仅为 zx h ∀ ≤稳定阶段k苗龄 ∴x年l }各家系的保存
率不再下降 ∀总之 o各组培家系的保存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o但到后期它们的保存率均高于实生苗 o经方差分
析表明 o各家系的植株保存率均无显著差异 ∀
u1v 萌蘖特性 萌蘖是棕榈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和重要生长指标 o它促使植株不断分蘖 !导致植株数量不
断增加 !进而增加藤丛的总茎长k曾炳山等 oussv ~许煌灿等 ot||wl ∀萌蘖特性可体现在萌蘖起始时间 !萌蘖
tut 第 u期 杨锦昌等 }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分析
率和平均萌蘖数 v个方面 ∀tl萌蘖起始时间 即造林后植株开始萌蘖的时间 ∀从表 v可知 o组培家系的萌
蘖起始时间比较一致 o除 ≤≥v在 w年萌蘖稍迟外 o其他 v个家系均在 u1x年开始萌蘖 ∀而实生苗萌蘖起始时
间为 x年 ~相比之下 ow个组培家系的萌蘖起始时间均早于实生苗 t ∗ u年 o这表明用组培苗造林更有利于植
株提早萌蘖 ∀ul萌蘖率和平均萌蘖数 萌蘖率是指已萌蘖的藤丛数与所有藤丛数的百分比 o而平均萌蘖数
是指植株已分蘖的植株数量与所有藤丛数的比值 o二者联系紧密 o但又有区别 ∀前者侧重于描述植株是否萌
蘖的一种状态 o体现植株萌蘖的齐性 ~后者则反映植株萌蘖的速度 o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 ∀
当植株年龄为 u1x年时 o除 ≤≥v未出现萌蘖外 !其他 v个组培家系均已开始萌蘖 o但萌蘖率和平均萌蘖
数都很低 ∀当年龄为 w年时 o除实生苗外 o所有组培家系全部开始萌蘖 o但萌蘖率和萌蘖数量仍很有限 o只有
≤≥x的萌蘖率较高 o达到 tu1| h ~≤≥tt的萌蘖数较多 o平均为 s1uu个#丛 p t ~而其他两个家系的萌蘖率和平均
萌蘖数都很低 ∀随着时间推移至 x年时 o所有家系都已开始萌蘖 ∀此时 o≤≥ts !≤≥tt和 ≤≥x家系的萌蘖速度
不断加快 o平均萌蘖数和萌蘖率均高于实生苗 o分别增长到 vu h和 s1|个#丛 p t以上 o这表明近 tΠv以上的藤
丛产生分蘖 o而且每个藤丛萌蘖 t株以上 ~但 ≤≥v的萌蘖性最差 o其萌蘖率和平均萌蘖数均小于实生苗 ∀到
了 |年时 o各家系进一步加快萌蘖生长 o除 ≤≥v外 o其他 v个组培家系的平均萌蘖数和萌蘖率分别在 y个和
|s h以上 o虽然实生苗家系萌蘖率达 tss h o但平均萌蘖数较之于 ≤≥tt !≤≥ts和 ≤≥x低 ∀从总体上看 ow个组
培家系中 ≤≥tt的萌蘖性最强 o≤≥x和 ≤≥ts次之 o≤≥v最弱 ∀
图 t 各家系保存率随年龄变化规律
ƒ¬ªqt ≤«¤±ª¨¶¬± ¶∏µ√¬√¤¯ µ¤·¨ ²©
¤¨¦«©¤°¬¯¼ º¬·«¤ª¨¶
图 u 各家系株数随年龄的变化规律
ƒ¬ªqu ≤«¤±ª¨¶¬±·µ¨¨±∏°¥¨µ²©
¤¨¦«©¤°¬¯¼ º¬·«¤ª¨¶
u1w 株数变化 萌蘖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各家系藤丛株数的变化 ∀通过绘制各家系总株数变化图k图 ul
可知 o在 t ∗ w年阶段 o除 ≤≥tt的株数略有增长之外 o其他 w个家系的株数均比造林时的株数有所下降 o这是
因为大部分的家系刚刚萌蘖或还未萌蘖 o由萌蘖所增长的植株数小于造林后死亡数量 ∀在 w ∗ x年时期 o各
家系的藤株数均大于造林时的株数 o这主要归结于萌蘖速度的加快和造林保存率的逐渐稳定 o但各家系间有
所差异 }≤≥tt藤株数的增长仍然最大 o≤≥x和 ≤≥ts植株数目增长较多 o而 ≤≥v和实生苗家系在植株数量上增
长最慢 ∀随着年龄增至 |年时 o各家系的株数迅速增多 o但各家系植株数量增长的差异进一步增大 }≤≥tt依
旧维持最高水平 o≤≥ts和 ≤≥x二者几乎并列处于第 u o实生苗第 v o而 ≤≥v最低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o各家系
间株数差异不显著 ∀
u1x 茎长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 o藤丛不仅横向萌蘖扩展 o而且纵向攀援伸长 o导致藤丛茎长不断发生变
化 ∀藤丛茎长涉及母茎长 !萌蘖茎长和总茎长 o后者是前两者的相加结果 ∀由于不同家系的萌蘖力的差异 o
其萌蘖茎长的变化规律不太容易把握 o因而本文将着重讨论母茎长和总茎长的变化规律 ∀从图 v !w可见 o各
家系在年龄 [ x年时平均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均很小 o二者的数值皆小于 t ° o而且增长非常缓慢 ov个点的
连线几乎是一条平直的直线 ∀而后随年龄增加 o点的连线明显变陡 o平均母茎长和平均藤丛总茎长增长迅
速 ~同时 o各家系的增长趋势逐步明显 o形成 u类折线簇 o即由 ≤≥ts !≤≥tt和实生苗组成的第 t类折线簇和由
≤≥v和 ≤≥x组成的第 u类折线簇 ∀这种现象表明随时间后移 o各家系在茎长指标上的差异进一步增大 o并分
化形成两大类 o这为单叶省藤的家系选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对藤丛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进行方差分析k见表 wl可知 }在不同年龄时 o母茎长在家系间均达到极显著
uut 林 业 科 学 wu卷
差异 o总茎长在家系间除年龄为 x年时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外 o其他年龄段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o这表明进行
单叶省藤家系选择试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图 v 各家系平均母茎长变化规律
ƒ¬ªqv ≤«¤±ª¨ ¬± ° ¤¨± ¯¨ ±ª·«²© °²·«¨µ
¶·¨° ²© ¤¨¦«©¤°¬¯¼
图 w 各家系藤丛总茎长变化规律
ƒ¬ªqw ≤«¤±ª¨ ¬± °¨ ¤±·²·¤¯ ¯¨ ±ª·«²©
µ¤·¤± ¦¯∏°³²© ¤¨¦«©¤°¬¯¼
表 4 各家系母茎长和总茎长在不同年龄时方差分析 ≠
Ταβ . 4 ς αριανχε αναλψσισ οφ µ οτηερ στεµ λενγτη ανδ τοταλ χλυµ π λενγτη οφ διφφερεντ φαµιλιεσ ατ ϖαριουσ αγεσ
年龄
ª¨Π¤
变异来源
∂¤µ¬¤±¦¨ ¶²∏µ¦¨ ∆Φ
母茎长 ¤¨± ¯¨ ±ª·«²© °²·«¨µ¶·¨° 总茎长 ¤¨±·²·¤¯ ¯¨ ±ª·«²©µ¤·¤± ¦¯∏°³
均方
¤¨± ¶´∏¤µ¨
Φ值
Φ √¤¯∏¨ ≥¬ªq
均方
¤¨± ¶´∏¤µ¨
Φ值
Φ √¤¯∏¨ ≥¬ªq
u1x 家系间 °²±ª©¤°¬¯¬¨¶ w t1uxs w1szu
33 s1ssv t1usv v1z{y33 s1ssy
区组间 °²±ª¥¯²¦®¶ t s1sxs s1tyu s1yy{ s1szw s1uvu s1yvt
w 家系间 °²±ª©¤°¬¯¬¨¶ w s1|ww x1ty{
33 s1sst s1{v{ v1|ys33 s1ssw
区组间 °²±ª¥¯²¦®¶ t s1sty s1s|s s1zyx s1sss s1sss s1||t
x 家系间 °²±ª©¤°¬¯¬¨¶ w t1ysy w1|t|
33 s1sst t1xvs v1uxs 3 s1stw
区组间 °²±ª¥¯²¦®¶ t s1sss s1sss s1||{ s1us{ s1wwt s1xs{
| 家系间 °²±ª©¤°¬¯¬¨¶ w v1zzy x1zzz
33 s1sss w1uz{ w1yys33 s1sst
区组间 °²±ª¥¯²¦®¶ t s1zsx t1sz{ s1vst s1{|v s1|zu s1vuy
≠ 3 !33分别表示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 3 ¤±§33 ¬±§¬¦¤·¨ ¶¬ª±¬©¬¦¤±·¤±§ ¬¨·µ¨°¨¯¼ ¶¬ª±¬©¬¦¤±·¯ √¨¨¯ µ¨¶³¨¦·¬√¨¯¼ q
采用 ≥检验法对年龄为 |年时的平均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进行多重比较 o结果得知 }在平均母茎长指标
上 o≤≥x !≤与 ≤≥v !≤≥ts之间以及 ≤≥tt与 ≤≥ts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在藤丛总茎长指标上 o≤≥x !≤与
≤≥v !≤≥ts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o而 ≤≥tt与 ≤≥v !≤≥t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的 w个组培家系材料均来自同一棕榈藤林分 o但通过苗期生长性状分析 o不同组培家系在苗高
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o表明组培子代在苗期生长性状上会出现较大的变异 o藤类的无性系和家系选育可望
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k曾炳山等 oussvl ∀藤苗的叶片数因不满足条件而未进行方差分析 o但通过相关关系分
析 o得出藤苗的叶片数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o≥³¨¤µ°¤±相关系数达到 s1xvs o说明叶片数可以作为衡量苗木
生长表现的指标 ∀另外 o棕榈藤的苗木与其他树种不同k杨宗武等 oussv ~何贵平等 oussvl o藤苗在幼龄时期
地径不规则而在测量时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o因而在苗期生长性状分析中未采用地径指标 ∀
在植株生长过程中 o各家系的保存率在年龄 [ w年下降迅速 o而后变化幅度逐步减小并最后处于稳定状
态 o表明藤苗刚造林后由于苗木小 o对不良因素的抗逆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o而后随年龄增长 o植株
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o最终使得保存率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另一方面 o可以反映出 }藤苗造林后头 v
年要加强抚育管理工作 o为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o促使藤幼龄林尽早郁闭k江泽慧 oussu ~许煌灿等 o
t||w ~∏µ≥∏³¤µ§¬ετ αλqot||ul ∀家系间的保存率虽有一定的差异 o但无论是区组间还是家系间 o均未达到显
著水平 o一方面说明试验地的林分透光度 !立地条件和造林措施比较一致 ~另一方面可能与组培的母株均来
自同一人工林有关 ∀从整个过程看 o家系的保存率均在 zx h以上 o说明采用营养袋培育的藤苗比较强壮 o可
以较好地承受大田移栽并保持较高的成活率 ∀
vut 第 u期 杨锦昌等 }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分析
组培家系的萌蘖起始时间均早于实生苗 o时间也比较一致 o而且除 ≤≥v之外 o其他 v个组培家系的平均
萌蘖数和平均萌蘖率皆大于实生苗 ∀可以认为组培家系的萌蘖力强于实生苗 o这种现象可从两个方面加以
解释 }其一 o组培苗在继代培养时激素不断积累 o这些激素累积所产生效应会影响到组培苗造林后的分蘖k苏
秀城 ousssl ~其二 o组培家系所选择的母株也是影响组培子代的因素 o因为通过无性繁殖 o组培子代的遗传成
分与其原株完全相同k梁一池 ot||zl ∀组培家系萌蘖力影响到组培家系的总株数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各家
系的萌蘖特性不论是从平均萌蘖数还是萌蘖率 o基本上都是 ≤≥tt ≤≥ts ≤≥x ≤ ≤≥v ∀
藤丛母茎长和藤丛总茎长这两个指标在家系间的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反映出组培家系间的变异程
度 ∀藤丛母茎长与总茎长的生长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o平均母茎长最长的并不一定反映平均总茎长最长 ~反之
亦然 ∀这可归结于家系萌蘖特性的差别 o因为萌蘖力牵涉到藤丛株数变化 o进而影响到藤丛的总茎长 ∀根据
方差分析和在 |年时的多重比较结果 o可最终将 w个组培家系归为 u类 o即一类是由 ≤≥x和 ≤≥tt优良组培
家系与 ≤≥v和 ≤≥ts组成的普通组培家系 ∀
苗期时组培家系的生长表现与造林后期的生长表现会产生一些差异 o如 ≤≥v在苗期时生长表现很好 o但
到了 |年时则表现最差 ~而 ≤≥tt苗期表现最差 o但在后期却生长迅速 ∀由此可见 o苗期生长性状并不完全决
定造林后期植株的生长表现k余荣卓 ot||{ ~李明鹤等 oussvl ∀由于林木是多年生的植物 o林木的种源家系试
验往往得经过连续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较明显地得出结果 o这样也有利于做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分析与判
断k洪伟 ot||z ~赵承开 oussul ∀组培家系无论是在苗期还是在造林后的生长差异表明了对不同家系进行生
长性状比较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o也表明了设置家系试验进行家系选优的合理性 ∀
本文所分析的组培家系仅限有 w个 o这与家系选优时所需要的数量相差较远 ∀由于我国棕榈组培研究
开始于 us世纪 |s年代k庄承纪等 ot||t ~张方秋 ot||v ~许煌灿等 oussul o许多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 o再加上条
件限制 o而未能多地点 !多样本选择组培母株加大组培家系数量 ∀今后应该增加组培家系的数量 o拓宽和丰
富优良基因资源 o开展种源和家系综合选择的研究k徐建民等 oussvl o使得研究结果更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
参 考 文 献
何贵平 o陈益泰 o孙银祥 o等 qussv q南酸枣地理种源期性状变异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ykul }tzz p t{u
洪 伟编著 qt||z q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 q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ousx p utt
江泽慧主编 qussu q世界竹藤 q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ox|u p x|v
李明鹤 o沈宝仙 o李传涵 o等 qussv q杉木无性系选择与木材生产相结合的研究 q林业科学 ov|kvl }txz p tyu
梁一池 qt||z q林木育种原理与方法 q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ot{z p t|x
苏秀城 qusss q杉木无性不同继代代数组培差异研究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uskwl }vxv p vxy
徐建民 o陆钊华 o李光友 o等 qussv q细叶桉种源 ) 家系综合选择的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yktl }t p z
许煌灿 o孙清鹏 qusst q棕榈藤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Μ竺肇华主编 q中国热带地区竹藤发展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 p tsy
许煌灿 o尹光天 o孙清鹏 o等 qussu q棕榈藤的研究和发展 q林业科学 ov{kul }tvx p twv
许煌灿 o尹光天 o曾炳山主编 qt||w q棕榈藤的研究 q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杨宗武 o郑仁华 o侯伯鑫 o等 qussv q福建柏苗期生物量种源间遗传变异及综合评价的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yktl }v| p ww
余荣卓 qt||{ q杉木种子园子代长期测定结果与早晚期选择相关性分析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t{kwl }vyu p vyx
曾炳山 o尹光天 o许煌灿 o等 qussv q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初步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ykul }uws p uww
张方秋 qt||v q棕榈藤组培技术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ykxl }w{y p w|u
赵承开 qussu q杉木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年龄和增益 q林业科学 ov{kwl }xv p ys
庄承纪 o周建葵 qt||t q省藤组织培养的植株再生 q云南植物研究 otvktl }|z p tss
⁄µ¤±§©¬¨ §¯qussu q ¨ ±¨ µ¤¯ ¬±·µ²§∏¦·¬²±·²µ¤·¤± ) ·«¨ ¥¬²¯²ª¬¦¤¯ ¥¤¦®ªµ²∏±§·² ¬¨³¯²¬·¤·¬²± ¤±§·«¨ «¬¶·²µ¼ ²©µ¤·¤± µ¨¶¨¤µ¦«Μ⁄µ¤±¶©¬¨ §¯²«±o ƒ¯ ²µ¨±·¬±²
× ¶¨²µ²¤±§ ¤±²®¤µ¤± k §¨l q ¤·¤± ¦∏µµ¨±·µ¨¶¨¤µ¦«¬¶¶∏¨¶¤±§³µ²¶³¨¦·¶©²µ¦²±¶¨µ√¤·¬²± ¤±§¶∏¶·¤¬±¤¥¯¨§¨ √¨ ²¯³°¨ ±·qƒ ouv p vw
∏µ≥∏³¤µ§¬ ¤±§ °¬±∏§§¬± qt||u q°¯ ¤±·¬±ª¶¼¶·¨°¶©²µ¯¤µª¨p§¬¤° ·¨¨µ¦¤±¨ ¶Μ¤½¤¯¬• o⁄µ¤±¶©¬¨ §¯o ¤±²®¤µ¤± k §¨l q ª∏¬§¨ ·²·«¨ ¦∏¯·¬√¤·¬²± ²©
µ¤·¤±¶q¤¯¤¼¶¬¤± ƒ²µ¨¶· ¦¨²µ§¶²qvx1 ƒ²µ¨¶· ¶¨¨¤µ¦«±¶·¬·∏·¨ ¤¯¤¼¶¬¤o{| p |{
k责任编辑 郑槐明l
wut 林 业 科 学 wu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