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Miyaluo, West Sichuan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Western Sichuan sub-alpine is an exte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s covered with forests in the valleys, mainly dark coniferous ones.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over-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they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and degrad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s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topography factors on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Miyaluo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area. The cutting volume,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rea and tending area from 1953 to 2000 were collected, forest survey and plot investigation were taken in 7 watershe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alpine forest restoration in west Sichua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forest management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Taking Miyaluo as an example, forest managem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cutting period (1953—1978) and restoration period (1978—now), and cutting period also could be divided into period Ⅰ (1953—1965) and period Ⅱ (1966—1978). In cutting period with logging on a large scale and fast regeneratio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cutting, tending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regeneration, the young growth tending was worse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 especially in period Ⅰ. That resulted in the mosaic patch of plantations,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and ones from both artificial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cutting area. The pattern was influenced by aspect. Spruce from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dominant on half-sunny and sunny slope; birch and firs from natural regeneration were on half-shady and shady slopes. In restoration period, cutting was little and stopped at last,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as little; survival rate was high from well tending to young growth. Spruce regenerated artificially in 1980s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had closed to young forests after successive tending with many years. In sub-alpine fore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methods and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habitat types that changed with altitude and aspect. In the sites that restoration can be go on naturally, natural regener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o ensure the pers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forests.


全 文 :第 wt卷 第 w期
u s s x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t o‘²1w
∏¯ qou s s x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3
张远东 赵常明 刘世荣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tsss|tl
关键词 } 森林恢复 ~森林经营 ~地形 ~亚高山森林
中图分类号 }≥zt{1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xlsw p st{| p sx
收稿日期 }ussw p sv p su ∀
基金项目 }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项目kussu≤…tttxswl ~国家/十五0科技攻关项目kusst…„xts…syl ~国家林业局 |w{项目kusst p twl ~第三
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kusswsvxsvzwl资助 ∀
3 刘世荣为通讯作者 ∀
ΤηεΙνφλυενχε Φαχτορσ οφ Συβ2Αλπινε Φορεστ Ρεστορατιον ιν Μιψαλυο o Ωεστ Σιχηυαν
«¤±ª≠∏¤±§²±ª «¤² ≤«¤±ª°¬±ª ¬∏≥«¬µ²±ª
k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oΕνϖιρον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oΧΑΦ Βειϕινγtsss|tl
Αβστραχτ} • ¶¨·¨µ± ≥¬¦«∏¤± ¶∏¥2¤¯³¬±¨ ¬¶¤± ¬¨·¨±¶¬²± ²© ±¬±ª«¤¬2׬¥¨·°¯¤·¨¤∏·² ¶²∏·«¨¤¶·¨µ± ≤«¬±¤ ¤±§¬¶¦²√¨ µ¨§ º¬·«
©²µ¨¶·¶¬±·«¨ √¤¯¯¨ ¼¶o°¤¬±¯¼ §¤µ®¦²±¬©¨µ²∏¶²±¨ ¶q„¶¤µ¨¶∏¯·²© ²¯±ª2·¨µ°²√¨ µ2¯ ²ªª¬±ª²±¤ ¤¯µª¨ ¶¦¤¯¨o·«¨¼ «¤√¨ ¥¨ ±¨ ªµ¨¤·¯¼
µ¨§∏¦¨§¤±§§¨ªµ¤§¨§qŒ±·«¬¶³¤³¨µo¬± ²µ§¨µ·² ¤±¤¯¼¶¨ ·«¨ ¬±©¯∏¨±¦¨¶²©©²µ¨¶·°¤±¤ª¨ °¨ ±·¤±§·²³²ªµ¤³«¼ ©¤¦·²µ¶²± ¶∏¥2
¤¯³¬±¨ ©²µ¨¶·µ¨¶·²µ¤·¬²±¬± º¨ ¶·≥¬¦«∏¤±o ¬¼¤¯∏² º¤¶¶¨¯¨ ¦·¨§¤¶¤¦¤¶¨ ¶·∏§¼ ¤µ¨¤q׫¨ ¦∏·¬±ª√²¯∏°¨ o¤µ·¬©¬¦¬¤¯ µ¨ª¨ ±¨ µ¤·¬²±
¤µ¨¤¤±§·¨±§¬±ª¤µ¨¤©µ²° t|xv ·²usss º¨ µ¨ ¦²¯¯¨ ¦·¨§o©²µ¨¶·¶∏µ√¨ ¼ ¤±§³¯²·¬±√¨ ¶·¬ª¤·¬²± º¨ µ¨ ·¤®¨ ±¬± z º¤·¨µ¶«¨§¶q׫¨
µ¨¶∏¯·¶¶«²º¨ §·«¤·¶∏¥2¤¯³¬±¨ ©²µ¨¶·µ¨¶·²µ¤·¬²± ¬± º¨ ¶·≥¬¦«∏¤± º¤¶¬±©¯∏¨±¦¨§ ¥¼ ¥²·« ©²µ¨¶·°¤±¤ª¨ °¨ ±·¤±§ ±¤·∏µ¤¯
µ¨ª¨ ±¨ µ¤·¬²±qפ®¬±ª ¬¼¤¯∏²¤¶¤± ¬¨¤°³¯¨o©²µ¨¶·°¤±¤ª¨ °¨ ±·¦²∏¯§¥¨ §¬√¬§¨§¬±·²·º²¶·¤ª¨¶o¦∏·¬±ª³¨µ¬²§kt|xv ) t|z{l
¤±§µ¨¶·²µ¤·¬²± ³¨µ¬²§kt|z{ ) ±²ºl o¤±§¦∏·¬±ª ³¨µ¬²§¤¯¶² ¦²∏¯§¥¨ §¬√¬§¨§¬±·² ³¨µ¬²§ ´ kt|xv ) t|yxl ¤±§ ³¨µ¬²§ µ
kt|yy ) t|z{l qŒ± ¦∏·¬±ª³¨µ¬²§º¬·« ²¯ªª¬±ª²± ¤ ¤¯µª¨ ¶¦¤¯¨¤±§©¤¶·µ¨ª¨ ±¨ µ¤·¬²±o¤µ·¬©¬¦¬¤¯ µ¨ª¨ ±¨ µ¤·¬²± ¦²∏¯§±²·¦¤·¦«∏³
º¬·«¦∏·¬±ªo·¨±§¬±ª¦²∏¯§±²·¦¤·¦«∏³ º¬·«µ¨ª¨ ±¨ µ¤·¬²±o·«¨ ¼²∏±ªªµ²º·«·¨±§¬±ª º¤¶º²µ¶¨ ¤±§¶∏µ√¬√¤¯ µ¤·¨ º¤¶ ²¯º o
¶¨³¨¦¬¤¯ ¼¯¬± ³¨µ¬²§ ´ q׫¤·µ¨¶∏¯·¨§¬±·«¨ °²¶¤¬¦³¤·¦«²©³¯¤±·¤·¬²±¶o±¤·∏µ¤¯ ¶¨¦²±§¤µ¼©²µ¨¶·¶¤±§²±¨ ¶©µ²° ¥²·«¤µ·¬©¬¦¬¤¯
¤±§±¤·∏µ¤¯ µ¨ª¨ ±¨ µ¤·¬²±¬±¦∏·¬±ª¤µ¨¤q׫¨ ³¤·¨µ± º¤¶¬±©¯∏¨±¦¨§¥¼ ¤¶³¨¦·q≥³µ∏¦¨ ©µ²° ¤µ·¬©¬¦¬¤¯ µ¨ª¨ ±¨ µ¤·¬²± º¤¶§²°¬±¤±·
²± «¤¯©2¶∏±±¼ ¤±§¶∏±±¼ ¶¯²³¨ ~¥¬µ¦«¤±§©¬µ¶©µ²° ±¤·∏µ¤¯ µ¨ª¨ ±¨ µ¤·¬²± º¨ µ¨ ²± «¤¯©2¶«¤§¼ ¤±§¶«¤§¼ ¶¯²³¨¶qŒ± µ¨¶·²µ¤·¬²±
³¨µ¬²§o¦∏·¬±ªº¤¶¬¯·¯¨¤±§¶·²³³¨§¤·¯¤¶·o¤µ·¬©¬¦¬¤¯ µ¨ª¨ ±¨ µ¤·¬²± º¤¶¬¯·¯¨~¶∏µ√¬√¤¯ µ¤·¨ º¤¶«¬ª«©µ²° º¨ ¯¯ ·¨±§¬±ª·²¼²∏±ª
ªµ²º·«q≥³µ∏¦¨ µ¨ª¨ ±¨ µ¤·¨§¤µ·¬©¬¦¬¤¯ ¼¯¬±t|{s¶¤±§¤··«¨ ¥¨ª¬±±¬±ª²©t||s¶«¤§¦¯²¶¨§·²¼²∏±ª©²µ¨¶·¶¤©·¨µ¶∏¦¦¨¶¶¬√¨ ·¨±§¬±ª
º¬·« °¤±¼ ¼¨ ¤µ¶qŒ±¶∏¥2¤¯³¬±¨ ©²µ¨¶·µ¨ª¬²±¶o·«¨ µ¨ª¨ ±¨ µ¤·¬²± °¨ ·«²§¶¤±§¶³¨¦¬¨¶¶«²∏¯§¥¨ ¶¨¯¨ ¦·¨§¤¦¦²µ§¬±ª·²·«¨ «¤¥¬·¤·
·¼³¨¶·«¤·¦«¤±ª¨§º¬·«¤¯·¬·∏§¨ ¤±§¤¶³¨¦·qŒ±·«¨ ¶¬·¨¶·«¤·µ¨¶·²µ¤·¬²± ¦¤± ¥¨ ª²²± ±¤·∏µ¤¯ ¼¯o±¤·∏µ¤¯ µ¨ª¨ ±¨ µ¤·¬²± ¶«²∏¯§¥¨
³µ²°²·¨§·² ±¨¶∏µ¨ ·«¨ ³¨µ¶¬¶·¨±¦¨ ¤±§¶·¤¥¬¯¬·¼ ²©©²µ¨¶·¶q
Κεψ ωορδσ} ©²µ¨¶·µ¨¶·²µ¤·¬²±~©²µ¨¶·°¤±¤ª¨ °¨ ±·~·²³²ªµ¤³«¼~¶∏¥2¤¯³¬±¨ ©²µ¨¶·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亚高山林区 o地形复杂 o新构造运动活跃 o岩体松散 o地震频繁 o是一个生态
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是该区主要的森林类型 o这些森林集中分布于金沙江 !雅砻江 !
岷江 !大渡河等流域及其支流 o是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us世纪中叶以来 o随着川
西亚高山森林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o以冷杉k Αβιε󶳳ql为主要优势树种的原始暗针叶林被大面积采伐 o随后
进行了以云杉k Πιχεᶳ³ql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更新k杨玉坡等 ot||ul ∀同时 o桦木k Βετυλᶳ³ql等阔叶先锋树
种的天然更新也普遍而大量的发生k周德彰等 ot|{sl ~在有母树 o且又能结实的局部地段 o冷 !云杉等原生针
叶树种的天然更新也在进行k杨玉坡 ot|z|¤l ∀t||{年 o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o川西森林全面禁伐封
育 ∀在经历大规模采伐 !人工更新及实施封育后 o不同林龄的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 !天然更新共同作
用形成的林分镶嵌分布 o川西亚高山森林处于大规模的恢复之中 ∀
在山地生态系统中 o海拔 !坡度和坡向是衡量地形分异的三个主要特征 o也是决定植被生境其他要素分
异k如土壤 !小气候和水文等l的主导因子k¬¯¯ µ¨ετ αλqot||y ~°¨ ¤µ¶²± ετ αλqot|||l ∀根据地形差异揭示植被
空间分布规律 o了解相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k≤¤µ°¨ ¯ ετ αλqot||| ~
˜µ¥¤± ετ αλqousssl ∀川西地形与生境的复杂性无疑也对亚高山森林的恢复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以米亚
罗林区为例 o研究森林经营等人为因素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对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影响 ∀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t1t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理县米亚罗林区 o地理坐标 vtβuwχ ) vtβxxχ ‘otsuβvxχ ) tsvβwχ ∞∀该
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褶皱带最外缘部分 o海拔在 u uss ∗ x xss °之间 o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气候受高
原地形的决定性影响 o属冬寒夏凉的高山气候 ∀以海拔 u zys ° 的米亚罗镇为例 o全年降水量 zss ∗
t sss °° o年蒸发量 t sss ∗ t |ss °° ot月均温 p { ε oz月均温 tu1y ε o∴ts ε 的年积温为 t uss ∗ t wss ε ∀
米亚罗林区植被垂直成带明显 o其类型和生境随海拔及坡向而分异k蒋有绪 ot|yv¤~t|yv¥l ∀原生森林
分布于海拔 u wss ∗ w uss °之间 o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 o主要优势树种为岷江冷杉kΑβιεσφαξονιαναl ∀森林
由四川阿坝州川西林业局经营与管理 ot|xv ) t|z{年间进行过大规模采伐 o之后可采资源趋于枯竭 o年采伐
量逐渐减少 o至 t||{年停采封育 ∀采伐迹地初期多形成悬钩子k Ρυβυ󶳳ql或箭竹k Σιναρυνδιναρια νιτιδαl灌
丛 ∀t|xx年以后 o采伐迹地上陆续开展了以粗枝云杉k Πιχεα ασπεραταl为主的人工更新 ∀同时 o迹地上以桦木
为主的次生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也普遍发生 ∀米亚罗森林土壤主要为山地棕壤 ∀
t1u 森林经营的阶段划分 收集米亚罗林区的森林经营资料 o包括上世纪 xs年代至 usss年的采伐 !人工
更新和抚育数据 ∀抚育包括幼林和成林抚育两部分 ∀幼林抚育以扶苗 !砍除杂灌为主 ~成林抚育主要是透光
疏伐 ∀根据历年采伐量 !人工更新面积和森林更新普查获得的更新成效面积 o对米亚罗林区的森林经营进行
阶段划分 o分析各阶段森林经营的特点及对森林恢复的影响 ∀
t1v 地形因子对森林恢复的影响 川西亚高山林区在进行采伐作业时 o考虑到地形和森林分布的特点 o生
产上根据自然集水地形 !大小沟槽设置伐区及集 !运材系统 o通常进行以集水区为单元的皆伐 o并设有山脊和
林线保留带k杨玉坡 ot|z|¥l ∀通过对米亚罗甘沟k上世纪 xs年代中期采伐l !上磨子沟k上世纪 xs年代中期
采伐l !下磨子沟k上世纪 xs年代中期采伐l !大郎坝 vt沟k上世纪 ys年代采伐l !大板召大树沟k上世纪 ys年
代采伐l !山足坝背沟k上世纪 zs年代采伐l !夹壁沟kt|zy ) t|{{年采伐l !u{u对坡kt||t ) t||u年采伐l等不
同年代的采伐迹地进行线路调查 o在各集水区内不同海拔段ku |xs ∗ v sxs °ov txs ∗ v uxs °ov wss ∗ v yss °l
和坡向k阳坡 !半阳坡 !阴坡 !半阴坡l设置 us ° ≅ us °森林样地 o分别在主林层 !下木层进行群落调查 o分别
树种测定每木胸径 !树高 o同时记录各样地的海拔 !坡向和坡度 ∀样地总计 {y块 ∀样地内主林层k下木层l某
一树种的优势度 € k该树种胸高断面积之和Π各树种胸高断面积总和l ≅ tss h ∀
据川西林业局营林处资料记载 o上述集水区采伐后全部迹地均人工更新过云杉 o但只有山足坝背沟 !夹
壁沟和 u{u对坡进行了连续 x ∗ {年的幼林抚育 o其中山足坝背沟部分林地作为人工更新示范林至今仍然每
u ∗ v年砍除杂灌一次 o其余集水区人工更新初期就停止了幼林抚育 ∀
图 u 米亚罗林区人工更新累积面积kt|xs ) usssl
ƒ¬ªqu ≤∏°∏¯¤·¨§¤µ¨¤k≤„l ²©¤µ·¬©¬¦¬¤¯
µ¨ª¨ ±¨ µ¤·¬²±¬± ¬¼¤¯∏²kt|xs ) usssl
图 t 米亚罗林区历年采伐量kt|xs ) usss年l
ƒ¬ªqt „±±∏¤¯ ¼¬¨ §¯²© ¬¼¤¯∏²©²µ¨¶·kt|xs ) usssl
2 结果分析
u1t 不同森林经营期对森林恢复的影响 根据 t|xs ) usss年的森林采伐量与更新面积k图 t oul o可以把米
s|t 林 业 科 学 wt卷
亚罗森林经营分成采伐期kt|xv ) t|z{年l和恢复期kt|z{ ) 至今l两个大的阶段 ~而采伐期又可以分为采伐
´期kt|xv ) t|yx年l和采伐 µ期kt|yy ) t|z{年l ∀
采伐 ´期表现为大规模采伐和快速更新 o年采伐量均在 us万 °v 以上 o平均 vu1|万 °v o尤以 t|x{ ) t|ys
年/大跃进0时期最高 o年采伐量超过 xx万 °v ~该阶段人工更新面积累计 t1yz万 «°u o平均年更新 t {xs «°u ∀
采伐 µ期表现为年采伐量稳中有降 o但始终保持在 x万 °v 以上 o平均 ts1|{万 °v ~年人工更新面积也同时
下降 o平均 v{{ «°u ∀恢复期表现为采伐量逐年减少 o至 t||{年全部停止 o年采伐量在 w万 °v 以下 o平均
u1tv万 °v ~年人工更新面积下降较少 o该阶段年均更新 uyt «°u ∀根据米亚罗营林处的记录 o采伐期内更新
始终未跟上采伐 ~直到恢复期的 t||w年 o人工更新累计面积才赶上采伐面积 ∀
图 v 米亚罗林区历年抚育面积kt|xx ) usssl
ƒ¬ªqv × ±¨§¬±ª¤µ¨¤²© ¬¼¤¯∏²©²µ¨¶·kt|xx ) usssl
森林抚育是营林工作的重要措施 o采伐期主要是
幼林抚育k图 vl o其面积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根据川
西高山峡谷区幼林抚育要求k杨玉坡 ot|{xl o云杉幼
林抚育年限 x ∗ z年 o直到郁闭为止 o每年抚育 t ∗ u
次 o杂草疯长地区 o可增至 u ∗ v次 ∀按照这一规程 o
年抚育面积应当为年更新面积的 ts倍左右 ∀而在大
规模采伐和快速更新的 ´期kt|xv ) t|yx年l o年均抚
育面积只有 t y{s «°u o甚至低于年均更新面积 t {xs
«°u ∀更新跟不上采伐 o抚育跟不上更新 o更新 v年保
存率多在 vs h ∗ ws h之间徘徊k表 tl o导致以桦木为
主的次生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普遍而大量的发生 o形
成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 !天然更新共同作用的林
分 ∀米亚罗营林处 t|zy 年更新普查结果表明 o在
u1z|万 «°u 采伐迹地上 o有 u ty{ «°u 天然更新桦木已郁闭成林 ~在人工更新的 u1t万 «°u 林地中 o{|1y h有
天然更新的桦木幼树存在 ~并且近半数的更新迹地上每公顷桦木数量在 t sss株以上 o平均高 u ∗ y ° o长势
良好 o树高大大超过人工云杉苗 ∀至 t|{w年米亚罗林区第 v次更新普查 o针阔混交林面积达 t1x{万 «°u o占
迹地总面积的 wz1y h o该类型包括人工 !天然更新共同作用形成的林分和原生针叶树种更新良好的天然次
生林 ∀采伐期中 o人工更新 v年保存率多在 vs h ∗ ws h之间 o仅 t|yu ) t|yx年在 {x h以上 o这是由于 t|yu
年米亚罗营林处成立 o营林与森工分离 o工作重点集中在人工更新及其抚育上 o但随后进入/文革0期间 o更新
和抚育质量再次下降 ov年成活率又降至 ws h左右 ∀
表 1 米亚罗林区各森林经营阶段的更新 3 年保存率 ≠
Ταβ . 1 Τηε συρϖιϖαλ ρατε οφ αρτιφιχιαλ ρεγενερατιον ιν διφφερεντ µαναγεµεντ σταγεσ
阶段
≥·¤ª¨
采伐期
≤∏·¬±ª³¨µ¬²§
t|xx ) t|xz t|x{ ) t|yt t|yu ) t|yx t|yy ) t|zy t|zy ) t|z|
恢复期
• ¶¨·²µ¤·¬²± ³¨µ¬²§
t|{s ) usss
更新 v年保存率
≥∏µq •¤·¨  vs vw1x {x ws
无记录
‘²µ¨¦²µ§  |s
≠ ≥∏µq •¤·¨ }≥∏µ√¬√¤¯ µ¤·¨¬±·«¨ vµ§ ¼¨ ¤µ¤©·¨µµ¨ª¨ ±¨ µ¤·¬²±q
进入恢复期后 o随着森林采伐量的减少 o人工更新面积降至年均 uyt «°u ∀年均幼林抚育面积 u wvy «°u o
为更新面积的 |1v倍 o幼林抚育基本有了保障 o更新 v年保存率也达 |s h以上 ∀上世纪 {s年代以及 |s年代
初期人工更新的云杉林 o经过连续多年的幼林抚育 o现已开始郁闭成林 ∀t||{年后 o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
还林工程相继启动 o人工造林仍以云杉为主 o但目前均处于苗期 ∀恢复期中 o上世纪 xs !ys和 zs年代早期人
工更新成功的林分开始生长分化 o成林抚育面积大为增加 o但年际间波动很大 ot|{y年和 t||{年高达x sss
«°u 以上 o而年均只有 t zt| «°uk图 vl ∀
u qu 地形因子对森林恢复的影响 以集水区为单元的群落调查表明 o采伐 ´期迹地的更新林分随坡向发生
了分化 ∀阴坡k‘l !半阴坡k‘• !‘∞l主林层中桦木占优势 o同时岷江冷杉占一定的比例 ~而阳坡k≥l !半阳坡
k≥• !• l则以人工更新的粗枝云杉为主k图 wl ∀下木层中亦是如此 o阴坡林下以桦木和冷杉幼树为主 o但桦
t|t 第 w期 张远东等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木的优势度已急剧降低 ~而半阳坡 !阳坡林下则以生长分化后的云杉劣势木为主 ∀
图 w us世纪 xs !ys年代迹地上树种优势度随坡向的变化
ƒ¬ªqw ׫¨ ¶³¨¦¬¨¶§²°¬±¤±¦¨ ¬± §¬©©¨µ¨±·¤¶³¨¦·²±·«¨ ¤µ¨¤¦∏·¬± t|xs ¶¤±§t|ys ¶
在采伐 µ期 o米亚罗林区开
始推行/宽带清林 !大穴整地 !丛
植更新0技术 o使更新成活率有
所提高 o但随即受/文化大革命0
的冲击 o更新和营林工作处于停
滞状态 o采伐迹地亦有相当部分
形成天然次生林或人工 !天然更
新共同作用的林分 ∀在山足坝
背沟半阳坡的迹地 ot|zw 年人
工更新云杉 o并作为示范林一直
进行着抚育 o而在邻近的阴坡没
有抚育 o天然更新的红桦就生长起来 o形成主林层 o云杉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o同是 t|zw年营造的粗枝云杉 o
半阳坡平均树高 t|1u ° o平均胸径 ty1z ¦° o为单优种 ~而阴坡平均树高仅为 v1z ° o平均胸径 v1w ¦°o最高才
tu ° o只处于下木层 o主林层优势种为红桦 ∀
在恢复期 o上世纪 {s年代以及 |s年代初期人工更新的云杉林 o经过连续 x ∗ {年的幼林抚育 o在阳坡 !
阴坡均已郁闭形成幼林 o没有发生坡向的分异 ∀
v 结论与讨论
以冷杉为主要优势树种的天然暗针叶林在上世纪后半叶大规模采伐后 o川西亚高山地区进行了以云杉
为主的人工更新 o同时原生树种的天然更新也普遍发生 o森林恢复受到森林经营和天然更新的共同作用 ∀以
米亚罗林区为例 o森林经营可分为采伐期kt|xv ) t|z{年l与恢复期kt|z{年 ) 至今l两个阶段 o采伐期又可
以分为采伐 ´期kt|xv ) t|yx年l和采伐 µ期kt|yy ) t|z{年l ∀采伐期表现为大规模采伐和快速更新 o但更
新跟不上采伐 o抚育跟不上更新 o幼林抚育质量差 o更新成活率低 o尤以采伐 ´期严重 o结果导致迹地上形成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 !天然更新共同作用林分的镶嵌分布格局 ~并且这种格局受到坡向的影响 o在半阳
坡 !阳坡以人工更新的云杉占优势 o而在阴坡则以天然更新的桦木 !岷江冷杉占优势 ∀恢复期采伐量较少或
停止 o更新面积少 o但幼林抚育得到了保障 o更新成活率较高 o其初期更新的云杉 o经过连续多年的幼林抚育 o
在阳坡 !阴坡均已郁闭形成幼林 ∀
在地形影响植被分布的过程中 o由于海拔直接影响热量条件的变化 o通常成为主要因子 ∀但在米亚罗采
伐期迹地森林恢复的过程中 o坡向却成为主导因子 o这是由于米亚罗森林虽然在海拔 u wss ∗ w uss °之间 o
但位于 v yss °以上的林分材质差 !病腐率高 o且保持水土的作用强k蒋有绪 ot|yv¤~t|yv¥l o多作为保留带未
进行采伐 ~而海拔 v sss °以下的森林多位于主沟两侧 o所占比例小 o早期破坏重 o余下的多作为护岸林保留
下来k杨玉坡 ot|z|¥l ∀这样 o米亚罗主要伐区就集中在海拔 v sss °至 v yss °之间 o海拔跨度不是很大 o其
对森林恢复的影响相对减弱 o仅对天然更新的树种组成有所影响 ∀群落调查表明 o在海拔 v uss°以下留有
母树的地段 o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同时 o青 k Πιχεα ωιλσονιιl !铁杉k Τσυγα χηινενσισl和槭树k Αχερ¶³³ql的更新
也在进行 o并随海拔的下降而逐渐增多 ∀而在高于 v uss °的地段 o这些伴生种类的更新比较少见 ~到了海
拔 v wss °以上 o则完全消失了 o杜鹃等耐寒灌木的更新开始出现 ∀
在川西高山峡谷区 o之所以选择较为喜光耐旱的云杉作为主要更新树种 o是因为原始暗针叶林采伐后迹
地光照条件改善 o温度增高 o湿度变小 o日振幅大 o反映在土壤层尤为明显k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ot|{wl o迹
地生境总体趋于干旱 ~加之与冷杉相比 o云杉材质优良 o纹理通直 o病腐率低 o栽后成活率较高 o生长较快k杨
玉坡等 ot||ul ∀在米亚罗林区 o主要更新树种为粗枝云杉 o其较耐寒冷 !喜光 o自然条件下原有小块状纯林分
布于阳坡 !半阳坡 o但已经被采伐利用 o仅在山杨 !白桦 !高山栎k Θυερχυσ αθυιφολιοιδεσl !高山松k Πινυσ δενσαταl
等阳坡森林中还保存有天然散生的个体k周德彰等 ot||sl ∀粗枝云杉幼树在不同庇荫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差
异很大 o全光下生长迅速 o而庇荫 !半庇荫条件下生长不良k杨玉坡等 ot||ul ∀海拔 v sss ∗ v yss °的阴坡 !
u|t 林 业 科 学 wt卷
半阴坡是原始冷杉林的集中分布区 o生境以阴湿为特征 o自然条件下以林窗更新为主k杨玉坡等 ot|xyl o演替
过程中伴生或派生灌木 !乔木种类很多 o包括箭竹 !悬钩子 !茶 子k Ριβε󶳳ql !花楸k Σορβυ󶳳ql !野樱桃
k Πρυνυ󶳳ql !蔷薇k Ροσᶳ³ql !红桦k Βετυλα αλβο2σινενσισl !糙皮桦k Β q υτιλισl等 o采伐后以箭竹迹地 !悬钩子
迹地类型为主 o杂灌生长繁茂 o恢复快k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ot|{wl o人工更新后若抚育不能跟上 o杂灌的
侵入就会引起更新幼苗的生长不良和死亡 ~人工更新云杉如要成功 o则需长期的连年抚育 ∀在上世纪 xs )
zs年代 o抚育面积和质量普遍没有跟上 o杂灌与随后的桦木等次生阔叶树种大量更新 !迅速生长形成上层林
冠 o导致喜光的粗枝云杉逐渐退出该类生境 ∀半阳坡 !阳坡生境较适合粗枝云杉的生长 o人工更新的云杉在
竞争中不至处于劣势 o一旦郁闭就能保留下来 o形成人工林 ∀这应当是森林恢复过程中坡向分异的主要成
因 ∀另一方面 o森工企业只对长势较好的人工更新林分加强早期抚育以形成示范林的做法 o也使得半阳坡 !
阳坡更新林分在关键的成林初期得到更多管理 o这可能是促成坡向分异的一个潜在人为因子 ∀
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 o不能保证其生物学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k盛炜彤 ousstl o已为国内外学
术界所否定 ∀川西亚高山林区由于地形复杂 o生境随海拔和坡向而变化 o迹地上大规模人工更新单一树种云
杉的做法是不适宜的 ∀上述研究表明 o在高山峡谷地区海拔 v sss ∗ v yss °的阴坡 o人工更新云杉显然是不
适宜的 ∀该区域虽然在采伐后数年内 o生境暂时趋于干旱 o并且由于保留木少 o杂灌丛生 o鲜见冷 !云杉野生
苗的更新k杨玉坡 ot|z|¤l o但经过 vs ∗ xs年的恢复与演替 o目前已逐渐形成冷杉与桦木的混交林k图 wl ∀史
立新等kt|{{l对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早期植被自然演替过程的研究表明 o采伐后 t ∗ ts年为灌丛阶段 ~ts ∗ us
年进入灌木 !阔叶林群落阶段 o并开始出现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 ~us ∗ vs年为阔叶林阶段 ~之后进入针阔混
交林阶段 o并向暗针叶林阶段演替 ∀这类生境若人工更新云杉 o则需连年抚育才能郁闭 o之后的稳定还难以
保障 ~而依靠天然更新 o只要有种源保证 o就能够向暗针叶林自然发展 ∀在川西亚高山林区 o海拔v yss°以上
的森林及山脊处都设有保留带 o坡面上/梁包0处的林木也多按照采伐规程保留下来 o从长期来看 o种源在多
数迹地上是有保障的 ∀该区域应以天然更新为主 o既能节约费用 o又可以保证森林的稳定与持续 ∀
参 考 文 献
蒋有绪 qt|yv¤q川西米亚罗高山暗针叶林的群落学特点及其分类原则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otktl }wu p xs
蒋有绪 qt|yv¥q川西米亚罗 !马尔康高山林区生境类型的初步研究 q林业科学 o{kwl }vut p vvx
盛炜彤 qusst q人工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 q世界林业研究 otwkyl }tw p ut
史立新 o王金锡 o宿以明 o等 qt|{{ q川西米亚罗地区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早期植被演替过程的研究 q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otukwl }vsy p vtv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qt|{w q川西亚高山云冷杉林采伐迹地生态因子的变化 q林业科学 ouskul }tvu p tv{
杨玉坡 o叶兆庆 qt|xy q西南高山地区冷杉 !云杉林冠下天然更新的初步观察 q林业科学 oukwl }vvz p vxw
杨玉坡 qt|z|¤q关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问题 q见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q四川高山林业研究资料集刊 o第二集 qttw p tuu
杨玉坡 qt|z|¥q论川西高山林区的森林采伐方式问题 q见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o四川高山林业研究资料集刊 o第二集 qtt p ux
杨玉坡 qt|{x q高山营林手册 q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otzy
杨玉坡 o李承彪 qt||u q四川森林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vyv ovy{
周德彰 o杨玉坡 qt|{s q川西高山林区桦木更新特性的初步研究 q林业科学 otykul }txw p txy
周德彰 o梁罕超 o韩 英 qt||s q粗枝云杉种子区划的初步研究 q见 }李承彪主编 q四川森林生态研究 q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oxwz p xx{
≤¤µ°¨¯ ≠ oŽ¤§°²± • qt||| q∞©©¨¦·¶²©ªµ¤½¬±ª¤±§·²³²ªµ¤³«¼ ²± ²¯±ªp·¨µ° √ ª¨¨·¤·¬²±¦«¤±ª¨¶¬±¤ °¨ §¬·¨µµ¤±¨ ¤± ¦¨²¶¼¶·¨°¬±Œ¶µ¤¨¯q°¯ ¤±·∞¦²¯²ª¼otwxkul }uwv
p uxw
¬¯¯ µ¨ • o²¼¦¨ „ oŽ±¬ª«·• oετ αλqt||y qƒ²µ¨¶·µ²¤§¶¤±§ ¤¯±§¶¦¤³¨ ¶·µ∏¦·∏µ¨ ¬±·«¨ ≥²∏·«¨µ± •²¦®¼ °²∏±·¤¬±¶q¤±§¶¦¤³¨ ∞¦²¯²ª¼ ottkul }ttx p tuz
°¨ ¤µ¶²±≥  o×∏µ±¨ µ  Š o⁄µ¤®¨  …qt||| q¤±§¶¦¤³¨ ¦«¤±ª¨ ¤±§ «¤¥¬·¤·¤√¤¬¯¤¥¬¯¬·¼ ¬± ·«¨ „³³¤¯¤¦«¬¤± ‹¬ª«¯¤±§¶¤±§ ’¯ ¼°³¬¦ °¨ ±¬±¶∏¯¤q∞¦²¯²ª¬¦¤¯
„³³¯¬¦¤·¬²±¶o|kwl }tu{{ p tvsw
˜µ¥¤± ⁄o¬¯¯ µ¨≤ o‹¤¯³¬± ° ‘qusss qƒ²µ¨¶·ªµ¤§¬¨±·µ¨¶³²±¶¨ ¬± ≥¬¨µµ¤± ¤¯±§¶¦¤³¨¶}·«¨ ³«¼¶¬¦¤¯ ·¨°³¯¤·¨ q¤±§¶¦¤³¨ ∞¦²¯²ª¼ otxkzl }ysv p yus
v|t 第 w期 张远东等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