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FINITIONS OF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 RELATIONS TO CARBON ACCOUNTING

森林、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森林的定义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碳吸收或排放的计量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造林、再造林和毁林(ARD)定义的基础;ARD的定义直接关系到《京都议定书》第三条第三款(3.3条款)ARD活动引起的汇清除的计量和大小。本文基于森林有关定义国际研讨会和IPCC有关LULUCF碳计量的方法学指南的研讨和交流,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和信息查询,对主要国际公约、国际组织和各国森林和ARD的定义进行了调研,并分析讨论了不同定义及其对LULUCF碳计量的影响,提出了碳计量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The definition of forest is the basis of defining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defforestation (ARD) activities and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carbon accounting for the 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 sector. Definitions of ARD 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accounted carbon emission or removal by ARD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3.3.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nd discussions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Harmonizing Forest-related Definitions for Use by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two expert meeting on LULUCF Good Practice Guidanc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s of forest and ARD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aper, the impacts of forest and ARD definitions on carbon accounting were discussed and key issues in carbon accounting were also addressed.


全 文 :第 v|卷 第 u期
u s s v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 o‘²1u
¤µqou s s v
森林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张小全 侯振宏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tsss|tl
摘 要 } 森林的定义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k˜˜≤ƒl碳吸收或排放的计量密切相关 o同时也是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k„• ⁄l定义的基础 ~„• ⁄的定义直接关系到5京都议定书6第三条第三款kv qv条款l„• ⁄
活动引起的汇清除的计量和大小 ∀本文基于森林有关定义国际研讨会和 Œ°≤≤ 有关 ˜˜≤ƒ碳计量的方法学
指南的研讨和交流 o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和信息查询 o对主要国际公约 !国际组织和各国森林和 „• ⁄的定义进
行了调研 o并分析讨论了不同定义及其对 ˜˜≤ƒ碳计量的影响 o提出了碳计量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
关键词 } 森林 o造林 o再造林 o毁林 o定义 o碳计量
收稿日期 }ussu p sz p ux ∀
基金项目 }|zv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kussu≤…wtuxs{l0 ~国家/十五0攻关专题/碳吸收汇的估算及经济性评价
及影响研究kusst p …„ytt…p sw p svl0 ∀
∆ΕΦΙΝΙΤΙΟΝΣ ΟΦ ΑΦΦΟΡΕΣΤΑΤΙΟΝoΡΕΦΟΡΕΣΤΑΤΙΟΝ ΑΝ∆ ∆ΕΦΟΡΕΣΤΑΤΙΟΝ
ΙΝ ΡΕΛΑΤΙΟΝΣ ΤΟ ΧΑΡΒΟΝ ΑΧΧΟΥΝΤΙΝΓ
«¤±ª ÷¬¤²´ ∏¤± ‹²∏«¨ ±«²±ª
k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oΕνϖιρον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o Χηινεσε Αχαδεµψοφ Φορεστρψ Βειϕινγtsss|tl
Αβστραχτ } ׫¨ §¨©¬±¬·¬²± ²©©²µ¨¶·¬¶·«¨ ¥¤¶¬¶²©§¨©¬±¬±ª¤©©²µ¨¶·¤·¬²±oµ¨©²µ¨¶·¤·¬²± ¤±§§¨©©²µ¨¶·¤·¬²± k„• ⁄l ¤¦·¬√¬·¬¨¶
¤±§«¤¶¦¯²¶¨ µ¨ ¤¯·¬²±¶º¬·«·«¨ ¦¤µ¥²±¤¦¦²∏±·¬±ª©²µ·«¨ ¤¯±§∏¶¨ o¯ ¤±§∏¶¨ ¦«¤±ª¨ ¤±§©²µ¨¶·µ¼k˜˜≤ƒl ¶¨¦·²µq⁄¨©¬±¬2
·¬²±¶²©„• ⁄¦¤±¶¬ª±¬©¬¦¤±·¯¼¬°³¤¦·¤¦¦²∏±·¨§¦¤µ¥²± °¨¬¶¶¬²± ²µµ¨°²√¤¯ ¥¼ „• ⁄∏±§¨µ·«¨ Ž¼²·²°µ²·²¦²¯ v qv q…¤¶¨§
²±·«¨ ¬±©²µ°¤·¬²± ¤±§§¬¶¦∏¶¶¬²±¶²± ·«¨ ∞¬³¨µ·¨¨·¬±ª²± ‹¤µ°²±¬½¬±ª ƒ²µ¨¶·2µ¨ ¤¯·¨§ ⁄¨©¬±¬·¬²±¶©²µ˜¶¨ ¥¼ ∂¤µ¬²∏¶
≥·¤®¨ «²¯§¨µ¶¤±§·º² ¬¨³¨µ·°¨ ·¨¬±ª²± ˜˜≤ƒ Š²²§°µ¤¦·¬¦¨ Š∏¬§¤±¦¨ o±¤·¬²±¤¯ ¤±§¬±·¨µ±¤·¬²±¤¯ §¨©¬±¬·¬²±¶²©©²µ¨¶·
¤±§„• ⁄ º¨ µ¨ ¬±√¨ ¶·¬ª¤·¨§¬±·«¨ ³¤³¨µo·«¨ ¬°³¤¦·¶²©©²µ¨¶·¤±§„• ⁄ §¨©¬±¬·¬²±¶²± ¦¤µ¥²± ¤¦¦²∏±·¬±ª º¨ µ¨ §¬¶¦∏¶¶¨§
¤±§®¨ ¼¬¶¶∏¨¶¬±¦¤µ¥²± ¤¦¦²∏±·¬±ª º¨ µ¨ ¤¯¶²¤§§µ¨¶¶¨§q
Κεψ ωορδσ} ƒ²µ¨¶·o„©©²µ¨¶·¤·¬²±o• ©¨²µ¨¶·¤·¬²±o⁄¨©²µ¨¶·¤·¬²±o⁄¨©¬±¬·¬²±o≤¤µ¥²± „¦¦²∏±·¬±ª
t 背景
t||z年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k˜‘ƒ≤≤≤l第 v次缔约方大会k≤’°vl通过的5京都议定书6v qv
条款之规定 o要求各缔约方报告由人类活动直接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 o限于
t||s年以来的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活动k„• ⁄lk˜‘ƒ≤≤≤ ot||zl ∀ 5京都议定书6并未给出相关的森林 !
„• ⁄活动的定义 o因此 ˜‘ƒ≤≤≤ 秘书处要求明确这些活动的定义及其应用k˜‘ƒ≤≤≤ ot||{l ∀国际林业
研究组织kŒ˜ƒ• ’l第 y qsv qsu工作组为此建立了有关 „• ⁄术语的论坛 o其目的是便于讨论气候变化和
5京都议定书6中有关林业的术语 o使人们意识到存在的分歧及可能达成的共识 ∀
usst年 z月的 ˜‘ƒ≤≤≤第 y次缔约方大会k≤’°yl和 tt月第 z次缔约方大会k≤’°zl o达成了重要的
波恩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 o其中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k˜˜≤ƒl决议对森林 !造林 !再造林 !
毁林等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同时要求 ˜‘ƒ≤≤≤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k≥…≥ׄl o探讨在第 u承诺期及其
后的承诺期采用基于生物群区的森林定义的可能性 o以期提请第 ts次缔约方大会审议 ~制定第 t承诺
期kuss{ ∗ ustul将造林和再造林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第 tu条的相关定义 o提请第 |次缔约方大会审议
通过k˜‘ƒ≤≤≤ ousst¤l ∀ ˜‘ƒ≤≤≤ 附属科学技术机构k≥…≥ׄl第 tx届会议主席案文第 {条指出 o≥…≥ׄ
欢迎 Œ°≤≤参与组织拟于 ussu p st在罗马举行的 ƒ„’ p Œ°≤≤ p ≤Œƒ’• 关于与森林有关定义的专家会议
k˜‘ƒ≤≤≤ ousst¥l ∀
联合国粮农组织kƒ„’l !Œ˜ƒ• ’ !国际热带木材组织kŒ×גl !Œ°≤≤ 等国际组织以及与全球变化有关
的 ˜‘ƒ≤≤≤ !生物多样性公约k˜‘≤…⁄l !防治荒漠化公约k˜‘≤≤⁄l以及联合国森林论坛k˜‘ƒƒl等均涉及
到森林问题 o但对森林及其相关的术语k造林 !再造林 !毁林 !森林更新 !森林退化 !植被恢复 !植被破坏
等l的定义因不同的应用目的而异 ∀如 ˜‘ƒ≤≤≤中森林的定义要求有利于碳的计量 o而 ˜‘≤…⁄中森林
被定义为被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 ∀不同组织和公约对森林有关的定义缺乏沟通和协
调 o导致同一术语具有多个不相协调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定义 o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公约和组织的报告缺
乏可比性 ∀不同国家因自然 !社会 !经济条件和政治体制的差别 o对森林的定义也千差万别 o报告的数据
也缺乏可比性 ∀同时不同组织和公约定义的不一致 o也给各个国家向不同组织和公约提供数据和报告
带来了沉重负担kƒ„’ oussul ∀
虽然马拉喀什协定针对第 t承诺期给出了森林和 „• ⁄的定义 o但定义本身是原则性的 o便于各国
根据本国情况定义其森林和 „• ⁄∀由于世界各国对森林和 „• ⁄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 o而不同的定义以
及对同一定义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各活动的面积和规模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或汇清除量的大小 ∀因此有
关专家和国际组织认识到 o还需进一步改进 o以期在承诺期中采用更为合理的定义kƒ„’ oussul ∀
本文根据作者参加森林有关定义专家会议和 Œ°≤≤有关 ˜˜≤ƒ碳计量方法指南 o通过大量调研并
与有关专家充分交流 o论述了森林 !造林 !再造林 !毁林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碳吸收或排放计量问题 o以期
对我国林业调查设计以及参与国际森林问题和国际气候变化战略谈判提供参考 ∀
u 相关基本术语
在讨论有关定义前 o首先需要明确与这些定义有关的基本术语 o如土地利用k ¤¯±§∏¶¨l !土地覆盖
k¯ ¤±§¦²√¨ µl !树木 !生物群区等 o它们是森林和 „• ⁄定义的基础 ∀
2 .1 土地利用(λανδ υσε)
指某一土地的用途或利用方式 o如森林 !草地 !牧场 !农地 !城市用地属不同的土地利用大类 ∀某一
土地利用可发生于一块或多块土地上 o而同一土地上可以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 ∀由于土地利用反映了
人们的使用意图 o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基于土地利用的定义强调管理者的经营目
的 o如是否以林业生产为主要经营目的 o不论现在是否有树木覆盖 ∀
2 .2 土地覆盖(λανδ χοϖερ)
指地表面的覆盖特征 ∀土地覆盖的变化可能是人为引起的k如森林采伐l o也可能是自然发生的k如
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l ∀但在5京都议定书6中并未提及土地覆盖及其变化 ∀冠层郁闭度是基于土地覆
盖的森林 !造林 !再造林 !毁林等定义的最基本指标 o常以树冠投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 ∀
2 .3 生物群区(βιοµε)
比植物群落更大的植被分类单元 o是植物群落单元中的最高层次 ∀植物群落是指地球陆地上一定
自然地理条件下具有一定外貌 !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植物群聚 o包括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植物k树木 !灌
木 !草本 !藤本等l !动物 !微生物和土壤环境 ∀对陆地生物圈有不同的生物群区分类 o一般划分为 |个生
物群区 }即热带林 !热带稀树草原 !温带森林 !北方森林 !中纬度草地 !高山灌丛 !荒漠 !苔原或冻原植被
等 ∀把不同群区的过渡和中间类型作为交错区 ∀此外还专门设立了岛屿 !湿地和山地三个群区 ∀各地
区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 o还有较低一级的分类 o如热带林可分为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 ∀
生物群区的划分主要以气候条件为依据 o以植物功能型的特殊组合为特征 o例如北方针叶林以北方针叶
树和不耐荫的北方落叶乔木占优势 ~稀树草原则是热带常绿乔木与热带 ≤w多年生禾草的混合体 ∀同一
生物群区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外貌 !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 o但反映了相似的气候类型和生物多样
性 ∀
2 .4 树木
ywt 林 业 科 学 v|卷
构成森林的最基本单元 o许多森林 !造林 !再造林 !毁林的定义中均出现/树木0一词 o因此树木定义
直接影响这些术语的内涵 ∀目前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树木的定义达 tus多种 o多数定义通常包括
/单一主干k萌蘖树木除外l0 !/多年生木本0 !/一定冠形0 o且包括能满足上述标准的竹类 !棕榈和其它植
物 o定义包括树木可达到的最低高度阈值 o约 x ∗ z °kv ∗ tt °l ∀少数国家的/树木0包括灌木和藤本植
物等k∏±§oussul o以热带国家为主 ∀
v 森林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
3 .1 森林
森林的定义直接影响造林 !再造林 !毁林等活动的定义 ∀不同国际组织 !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州
或省 o以及同一组织或国家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的目的 o对森林的定义多达数百种 ∀主要可归为 v类 }即
基于行政的定义 !基于土地利用的定义 !基于土地覆盖的定义 ∀基于行政的定义是指法律 !法规 !行政命
令中规定的属于森林的地段 o或某些行政部门管理的土地 o这些土地不一定为森林甚至植被覆盖 o可以
是草地 !农地或内陆水体 ∀
不同国家对森林定义差异较大k∏±§oussul ot{个发展中国家采用基于行政的定义 o如孟加拉 !不
丹 !博茨瓦纳 !中非共和国等 ∀其它国家如美国 !英国也存在该种定义 o但不用于森林和林业统计中 ∀yt
个国家采用基于土地覆盖的定义 o包括中国 !印度等 ∀xv个国家采用基于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结合土
地利用的定义 o主要为发达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 !日本 !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国家等采用 ∀
从森林的国际定义看 o主要有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或两种方式的结合 ∀同一组织因不同目的 o或在
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定义 ∀ ƒ„’对森林的定义有基于土地覆盖的 o也有基于土地利用的 o如在 t||s
年和 usss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估kƒ• „2t||s oƒ• „2usssl报告中采用了不同的定义kƒ„’ ot||z ~usstl ∀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k˜‘∞≥≤’l和 ˜‘ƒ≤≤≤ 均采用基于土地覆盖的森林定义k˜‘∞≥≤’ ot|zv ~˜‘ƒ≤≤≤ o
usst¤l ∀
无论何种定义方法 o大多数国家 !国际公约和组织在定义中均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 o如冠层郁闭
度阈值 !成熟时最低树高 !最小面积 !林带最小宽度等 o但具体阈值相差很大 ∀冠层郁闭度阈值 s qx h ∗
{s h o树高阈值 t qv ∗ tx ° o面积阈值 s qst ∗ x «°u o林带宽度阈值 | ∗ xs °k表 tl ∀
ƒ• „2usss采用以土地覆盖为主 !土地利用为辅的定义方式 o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k˜‘≤…⁄l
k˜‘∞° ousstl等国际公约或组织均采用这一定义kƒ„’ ousstl o即 }冠层郁闭度大于 ts h o面积大于 s qx
«°u 的地段 o树木成熟时高度大于 x °∀冠层郁闭度尚未达到 ts h或树高尚未达到 x °的幼林k包括人
工幼林和天然幼林l也属森林范畴 o因为它们正朝着森林的方向发展 o只是暂未达到要求的树高和覆盖
度 ∀森林还包括 }林区内的苗圃地和种子园 o林区道路k采伐道 !防火道l和其它小面积的开阔地带 o也包
括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以及科学试验 !历史 !文化和宗教地内的森林 o面积大于 s qx «°u !宽度大于 us °
的防风林和防护林带 o以及以林业为目的的人工林 o如橡胶林和用于生产软木塞的栎林 ∀森林不包括以
农业为目的的林分 o如果树人工林 !农用林系统中的树木等 ∀
在马拉喀什协定有关 ˜˜≤ƒ决议附录中对森林的定义主要基于土地覆盖k˜‘ƒ≤≤≤ ousst¤l }森林
指面积大于 s qsx ∗ t qs «°u o冠层郁闭度k或立木度l大于 ts h ∗ vs h o成熟时树高大于 u ∗ x °∀森林包
括各层树木和林下植物高度覆盖的密林和疏林 ∀冠层郁闭度尚未达到 ts h ∗ vs h或树高尚未达到 u ∗
x °的天然幼林和人工林也属森林 o因为它们将转化为森林 o只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而暂时未达
到要求的树高和郁闭度 ∀
马拉喀什协定是政治协定 o为与大多数国家现行定义协调 o对森林的定义比 ƒ„’要宽松得多 o特别
是规定的树高阈值和郁闭度阈值 ∀同时马拉喀什协定也未对土地利用方式作出限定 o经济林 !果树林 !
竹林和农用林只要达到郁闭度 !面积和树高的最低要求 o即可视为森林 o不论其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如
何 ∀正在编写的 ˜˜≤ƒ清单好的做法指南kŠ°Š oª²²§³µ¤¦·¬¦¨ ª∏¬§¤±¦¨l o也是基于马拉喀什协定有关
定义来划分森林的 ∀
zwt 第 u期 张小全等 }森林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表 1 不同国家或地区森林定义阈值 ≠
Ταβ . 1 Τηρεσηολδσ υσεδ ιν φορεστ δεφινιτιονσφορ διφφερεντ χουντριεσ ορ ρεγιονσ
国家Π地区
≤²∏±·µ¬¨¶Π• ª¨¬²±¶
面积
„µ¨¤Π«°u
郁闭度
≤µ²º±
¦²√¨ µ
树高
×µ¨¨
«¨¬ª«·Π°
林带宽
≥·µ¬³
º¬§·«Π°
国家Π地区
≤²∏±·µ¬¨¶Π• ª¨¬²±¶
面积
„µ¨¤
Π«°u
郁闭度
≤µ²º±
¦²√¨ µ
树高
×µ¨¨
«¨¬ª«·Π°
林带宽
≥·µ¬³
º¬§·«Π°
阿富汗 „©ª«¤±¬¶·¤± s qus 墨西哥  ¬¨¬¦² s qtx s qts v
阿尔巴尼亚 „¯ ¥¤±¬¤ s qt s qvs 摩洛哥 ²µ²¦¦² v s qvs z
澳大利亚 „∏¶·µ¤¯¬¤ s qvs x 莫桑比克 ²½¤°¥¬´∏¨ s qux z
奥地利 „∏¶·µ¬¤ s qt s qvs ts 纳米比亚 ‘¤°¬¥¬¤ s qus x
比利时弗拉明 …¨ ª¯¬∏° ƒ¯ °¨°¬¶« s qsx s qus ux 荷兰 ‘¨·«¨µ¯¤±§¶ s qx s qus y vs
比利时瓦龙 …¨ ª¯¬∏° • ¤¯ ²¯²± s qst s qts x | 新西兰 ‘¨º  ¤¨¯¤±§ x s qus y
柬埔寨 ≤¤°¥²§¬¤ s qvs x 尼加拉瓜 ‘¬¦¤µ¤ª∏¤ s qux
智利 ≤«¬¯¨ s qx s qts ∗ s qux ws 北马里亚纳群岛 ‘²µ·«¨µ± ¤µ¬¤±¤Œ¶¯¤±§¶ s qst
中国 ≤«¬±¤ s qsz s qus 挪威 ‘²µº¤¼ s qt
哥斯达尼加 ≤²¶·¤ •¬¦¤ u s qzs 巴拿马 °¤±¤°¤ s qwx
古巴 ≤∏¥¤ x 巴布亚新几内亚 °¤³∏¤ ‘¨º Š∏¬±¨ ¤ tss s qts x
塞浦路斯 ≤¼³µ∏¶ t s qts 菲律宾 °«¬¯¬³³¬±¨ ¶ us
捷克 ≤½¨ ¦« • ³¨∏¥¯¬¦ s qst us 波兰 °²¯¤±§ s qt
丹麦 ⁄¨ ±°¤µ® s qx s qvs ∗ s qxs y us ∗ vs 葡萄牙 °²µ·∏ª¤¯ s qu s qts ∗ s qtx t qx tx
厄立特里亚 ∞µ¬·µ¨¤ s qts 罗马尼亚 •²°¤±¬¤ z
爱沙尼亚 ∞¶·²±¬¤ s qx s qvs t qv 俄罗斯 •∏¶¶¬¤± ƒ §¨¨µ¤·¬²± s qvs
埃塞俄比亚 ∞·«¬²³¬¤ s qy{ z 索马里 ≥²°¤¯¬¤ s qus x
斐济 ƒ¬­¬ w s qtx 南非 ≥²∏·«„©µ¬¦¤ s qzx v
芬兰 ƒ¬±¯¤±§ s qux 西班牙 ≥³¤¬± s qu s qsx ∗ s qts us
法国 ƒµ¤±¦¨ s qux s qts tx 苏丹 ≥∏§¤± s qws ts
冈比亚 Š¤°¥¬¤ s qts v 瑞典 ≥º¨ §¨± s qux
德国 Š¨ µ°¤±¼ s qt s qxs ts 瑞士 ≥º¬·½¨ µ¯¤±§ s qus ∗ t qss v ux ∗ xs
加纳 Š«¤±¤ 中国台湾 ≤«¬±¨ ¶¨ פ¬º¤± s qssx ts xs
希腊 Šµ¨ ¦¨¨ s qx s qts vs 坦桑尼亚 פ±½¤±¬¤ s qxs {
危地马拉 Š∏¤·¨°¤¯¤ u 土尔其 ×∏µ®¨ ¼ v s qts z
匈牙利 ‹∏±ª¤µ¼ s qtx 乌克兰 ˜®µ¤¬±¨ s qys
冰岛 Œ¦¨ ¤¯±§ s qux 英国 ˜±¬·¨§Ž¬±ª§²° s qux ∗ t s qus us ∗ xs
印度 Œ±§¬¤ s qts 美国 ˜±¬·¨§≥·¤·¨¶ s qw s qts w vy
伊朗 Œµ¤± s qst ∗ s qsx 乌拉圭 ˜µ∏ª∏¤¼ s qux
爱尔兰 Œµ¨ ¤¯±§ s qx s qus ws 瓦努阿图 ∂¤±∏¤·∏ ts
以色列 Œ¶µ¤¨¯ s qts w 委内瑞拉 ∂ ±¨¨ ½∏¨ ¤¯ x
意大利 Œ·¤¯¼ s qu s qus us 越南 ∂¬¨·‘¤° s qvs
牙买加 ¤°¤¬¦¤ w s qzx x ∗ z 也门 ≠ °¨¨ ± v s qts x
日本 ¤³¤± s qv s qvs x 津巴布韦 ¬°¥¤¥º¨ s q{s tx
肯尼亚 Ž¨±¼¤ s qws u 卢森堡 ∏¬¨ °¥²∏µª s qx s qts x
列支敦士登 ¬¨¦«·¨±¶·¨¬± s qus ux ∗ xs 马拉危 ¤¯¤º¬ s q{s
立陶宛 ¬·«∏¤±¬¤ s qus ts 马来西亚 ¤¯¤¼¶¬¤ s qts x
≠资料来自 ∏±§oussu q⁄¤·¤©µ²° ∏±§oussu q
在 ˜‘ƒ≤≤≤谈判中 o小岛国联盟首先提出采用生物群区的森林定义 o即分别不同的生物群区定义不
同的最小面积 !郁闭度 !树高和带宽阈值 o如地中海地区可采用较低的树高阈值 o热带稀树草原可采用较
低的郁闭度阈值 o而在其它地区采用较高的阈值 ∀
3 .2 造林(Αφφορεστατιον)
造林的具体定义多达 {s多种 oƒ„’ !˜‘≤…⁄和大部分国家基于土地覆盖的变化来定义造林 o只有少
{wt 林 业 科 学 v|卷
数国家同时基于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o如奥地利 !加拿大 !丹麦 !意大利和美国等k∏±§oussul ∀
部分定义 o包括 Œ°≤≤kusssl !世界自然基金会k • • ƒl和 ˜‘ƒ≤≤≤的定义 o都指明了过去/不曾有森林0的
具体时间阈值 ovs ∗ tss ¤不等 ∀但大部分国家和 ƒ• „2usss未指明 ∀有的定义用/历史上不曾有森林0
或/人们记忆里不曾有森林0等模糊词汇来描述 ∀约有一半的造林定义包括自然演替恢复森林的过程 o
而 ƒ• „2usss !˜‘ƒ≤≤≤ !Œ°≤≤ !欧盟以及美国 !斐济 !加纳 !马来西亚 !摩洛哥 !乌克兰 !也门等国特别指明
了人工方式建立森林 ∀在 ˜‘ƒ≤≤≤马拉喀什协定有关 ˜˜≤ƒ的决议附录中 o造林被定义为 }/通过人
工植树 !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 o使至少在过去 xs¤不曾有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
活动0k˜‘ƒ≤≤≤ ousst¤l o该定义是基于土地覆盖的 ∀
3 .3 再造林(Ρεφορεστατιον)
再造林一般指在近期内不曾有森林的土地上 o或在曾有过森林的土地上 o恢复森林覆盖或土地利用
的活动 o具体定义多达 {s多种 ∀与造林的定义相似 o˜‘≤…⁄!ƒ„’和大部分国家基于恢复森林覆盖来定
义再造林 o不论土地利用是否发生变化 ~只有少数国家同时基于恢复森林覆盖和土地利用 o即造林的土
地曾经是森林 o后来被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 o通过再造林又恢复到森林 o这些国家包括玻利维亚 !印度 !
拉脱维亚 !泰国 !乌克兰等 o但这些国家的造林定义又是基于土地覆盖变化的k∏±§oussul ∀只有少数
定义指明曾有过森林的时间阈值 o如奥地利 !马来西亚 o阈值从 v ∗ xs¤不等 ∀一些再造林定义直接被描
述为在采伐迹地上建立森林 o类似通常意义的森林更新 ∀如 ˜‘≤…⁄!ƒ• „2usss将再造林的定义为/由于
自然或人为干扰 o郁闭度在短暂低于 ts h后 o重新建立森林0kƒ„’ ousst ~ ˜‘∞° ousstl ~• • ƒ的定义为
/在最近被采伐的林地上恢复森林0 ∀与造林的定义相似 o有一半的再造林定义包括自然恢复森林的过
程 o且指明人工方式造林的国家在其再造林定义中也特别指明了人工造林方式 ∀ ˜‘ƒ≤≤≤ 对再造林的
定义较为明确 }/通过植树 !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 o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
地 o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 ~对第 t承诺期kuss{ ∗ ustul o限于在 t|{|2tu2vt及其以前尚无森林的
土地上的再造林活动0k˜‘ƒ≤≤≤ ousst¤l ∀
3 .3 毁林
毁林的定义多达 |s余种 o约一半定义基于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结合土地覆盖 o即不但移去森林覆
盖 o还要将土地从林业用途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 o包括 • • ƒ及奥地利 !加拿大 !印度 !立陶宛 !马来
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k∏±§oussul ∀基于土地覆盖的定义则只要求森林覆盖的消失 o无论这种
下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o或土地利用是否发生变化 o如 ˜‘ƒ≤≤≤ !˜‘≤…⁄!ƒ• „2usss !欧盟 !加纳 !摩洛
哥 !罗马尼亚 !乌干达 !委内瑞拉等k˜‘ƒ≤≤≤ ousst¤~∏±§oussu ~ƒ„’ ousst ~˜‘∞° ousstl ∀森林覆盖消
失到何种程度计为毁林则取决于定义森林的郁闭度阈值 ∀在这种定义方式下 o如果不考虑生物量的变
化 o一个国家可采伐大量的森林而不被视为毁林 o只要覆盖度维持在阈值以上 ∀基于土地利用的毁林注
重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 o不管树木郁闭度是否发生变化 o但如果保护区 !国家公园 !风景林 !
纪念地等不属于林地范围 o则将林地变为这些地类也属毁林 o即使树木覆盖未发生变化 ~同时在这种定
义方式下 o如果不考虑树木郁闭度或生物量的变化 o一个国家可采伐所有的森林而不被视为毁林 o只要
采伐迹地仍属林业用地 ∀基于土地覆盖的毁林则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 ∀约有一半的
定义将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覆盖消失视为毁林 ∀
w 与定义有关的碳计量问题
4 .1 森林
根据 ˜‘ƒ≤≤≤第 w款和第 tu款的规定 o所有缔约方需向缔约方大会递交履约信息通报 o即温室气
体排放清单k˜‘ƒ≤≤≤ ot||ul ~5京都议定书6第 z条规定 o缔约方均需报告人为活动引起的年温室气体排
放或吸收量k˜‘ƒ≤≤≤ ot||zl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o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是国家信息通报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 o而清单的计算基础是森林面积 !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及其年增量 o而不同的森林定义与
这三个基本指标大小直接相关 o同时森林定义直接关系到5京都议定书6中有关造林 !再造林 !毁林等活
|wt 第 u期 张小全等 }森林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动引起的碳吸收或排放的计量 ∀用不同的郁闭度阈值直接导致森林面积的巨大变化k图 tl ∀从全球来
看 o约有 xs h木本植物覆盖的土地郁闭度低于 us h o其中加拿大 !北欧以及新西兰 !印尼等热带国家郁
闭度低于 us h的土地面积占木本植物覆盖的土地 us h以下 o墨西哥约 vs h o巴西 ws h ~澳大利亚 !南非
等国大于 zs h o美国和西欧不到 xs h ∀从郁闭度阈值变化k从 tx h到 vs h l引起的百分比变化看 o新西
兰 !北欧 !西欧和南非变化不大 o而澳大利亚 !墨西哥和加拿大有明显下降 o巴西 !美国略有下降 ∀郁闭度
阈值从 ts h变到 vs h o我国森林面积从 ty {tt万 «°u 下降到 tx uy{万 «°u o森林占木本植物覆盖土地的
比例从 {w h下降到 zy h o下降幅度较大 ∀郁闭度和树高阈值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热带稀树草
原地区森林面积具有明显影响 o树高阈值还对地中海地区森林面积的计量有关 ∀
图 t 不同郁闭度阈值下木本植物覆盖土地
所占百分比kŒ°≤≤ ousssl
ƒ¬ªqt °¨ µ¦¨±·¤ª¨ ²© º²²§¨§ ¤¯±§∏±§¨µ§¬©©¨µ¨±·¦µ²º±
¦²√¨ µ·«µ¨¶«²¯§¶k¥¤¶¨§²± Œ°≤≤kusssll
) ϖ ) 加拿大 ≤¤±¤§¤ ) υ ) 新西兰 ‘¨ º  ¤¨¯¤±§
) ρ ) 印度尼西亚 Œ±§²±¨ ¶¬¤ ) π ) 北欧 ≥¦¤±§¬±¤√¬¤
) Ξ ) 墨西哥  ¬¨¬¦² ) ω ) 巴西 …µ¤½¬¯
) ο ) 世界 • ²µ¯§ ) τ ) 西欧 • ¶¨·¨µ± ∞∏µ²³¨
) σ ) 美国 ˜≥„ ) Ö ) 澳大利亚 „∏¶·µ¤¯¬¤
) n ) 南非 ≥²∏·« „©µ¬¦¤ ) ) ) 中国 ≤«¬±¤
采用统一的阈值定义森林 o可导致部分人为因素引起的森林碳贮量实际发生变化而在计量中被忽
略 ∀例如 o假定冠层郁闭度阈值为 zs h o那么许多郁闭度小于 zs h的疏林 o即使被砍掉了或郁闭度变大
了 o都不会出现碳的减少或增加 ∀相反 o如果采用很小的阈值k如 ts h l o那么即使密林退化得很严重并
有大量碳排放 o也不能被报告和计量 ∀
小岛国联盟提出基于森林群区的森林定义 o其目的是避免上述单一阈值的缺点 o并通过严格森林有
关定义 o降低 ˜˜≤ƒ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的不确定性 o防止发达国家利用5京都议定书6有关条款达到最
大限度地抵消本国工业和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由于这些国家地处大洋小岛 o受全球变暖引
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最大 o因此对温室气体减排格外关注 ∀联盟中除地中海的马尔他和塞浦路斯外 o
所有岛国均处于热带地区 ∀由于面积小 o气候相近 o加上岛屿隔绝 o类型较单一 o因此采用生物群区定义
相对简单 ∀一个国家用一两个生物群区类型k如热带雨林l就能涵盖所有森林 o便于计量 ∀同时 o如果各
国都采用这一定义方式 o便于保持全球或区域尺度的一致性 o也便于计量 ∀但对于大陆国家 o国土面积
大的国家 o生物群区多样 o各国对生物群区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方法和派别 o很难达到统计和计量的一致
性 ∀相对而言 o面积小的国家或处于高纬度的国家 o如加拿大和北欧国家 o森林类型相对简单 o也便于分
类和计量 ∀
有关专家认为 o由于生物物理参数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复杂性 o在全球范围内采用相同的森林定义是
不合适的 o有必要对不同的地区或森林类型采用不同的阈值来定义 o以增强森林功能与森林类型或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性和协调性kƒ„’ oussul ∀ ˜‘ƒ≤≤≤ !˜‘≤…⁄!˜‘≤≤⁄建议探讨基于生物群区定义的
可行性 o然而基于森林类型的定义比基于生物群区的定义更重要 o因为基于生物群区的定义不能与实际
的土地利用 !森林管理和利用相联系 o社会经济参数与土
地利用系统在不同的生物群区间交错发生 o而且生物群区
的定义也较模糊 o不同国家的理解不同 ∀
采用基于生物群区或森林类型的森林定义 o我国温带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森林阈值有可能降低 o使被计量的森林
面积增加 o而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半湿润地区因阈值提高
而使计量的森林面积下降 ∀
我国对森林的定义是 }树冠郁闭度大于 us h o面积大
于 t亩ks qsyz «°ul o防护林带二行以上连续面积大于 t亩
也属森林 ∀我国对森林的定义基本符合 ƒ• „2usss和马拉
喀什协定中的定义 ∀但在我国的定义中未成林的造林地
和疏林地k郁闭度 ts h ∗ us h l不计入森林 o若将这两项
计入森林 o我国森林面积将大幅增加 o其碳吸收对于抵消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是十分有利的 ∀
马拉喀什协定依据树高 !郁闭度和面积阈值对森林进
行了定义 o不考虑其土地利用方式 o其问题是 }ktl不少城
市用地树木的树高 !郁闭度和面积均超过定义的阈值 o如
sxt 林 业 科 学 v|卷
绿化较好的街道 !公园 o在碳计量中是否作为/森林0 ~kul农用林系统中的农田防护林带和林农混作均属
农业用地 o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 o如果达到规定的森林阈值 o是否均可作为/森林0进行计量 ~kvl不同国
家由于定义森林的阈值不同 o即使均在马拉喀什协定定义的阈值范围内 o也会使各国碳计量的结果缺乏
充分的可比性 ∀
4 .2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
5京都议定书6不但规定了 wt个工业化国家的减限排额度和时间表 o还在 v qv和 v qw条款引入了温
室气体吸收汇 o允许通过造林 !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获得的碳汇用于抵消工业和能源部门的温室气
体减限排量 ∀同时还在第 y条规定可通过包括林业活动在内的项目活动获得的汇来抵消减限排额度 ~
在第 tu条规定可通过排放贸易k∞×l !联合履行kŒl和清洁发展机制k≤⁄l获得温室气体减限排的抵消
额k˜‘ƒ≤≤≤ ot||zl ∀为此 o各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利益 o都在加大本国 ˜˜≤ƒ碳源Π
汇的研究力度 o探讨灵活运用5京都议定书6相应条款的国家政策和策略 o寻求各自的 ≤’u 减排与增汇
对策技术 ~同时推销/抵消排放0和/换取排放0方案 o试图通过 ˜˜≤ƒ活动来抵消本国的工业和能源部
门的排放 o或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 ≤⁄ 项目来换取在本国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京都指标0 ∀这些
规定也使与林业有关的活动的定义及其计量方法成为国际气候变化战略谈判的焦点之一 ∀
尽管在 ˜‘ƒ≤≤≤谈判达成的马拉喀什协定中对 „• ⁄进行了定义 o使有关 „• ⁄的碳计量有了统一
的依据 o但是这些定义未对有关计量的细节作出规定 o对定义的不同理解导致在计量方法上难以形成统
一的认识 o主要问题包括 }
ktl马拉喀什协定规定用于第 t承诺期的造林和再造林活动指 t||s p st p st以来 o在 t|{| p tu p vt
日及其以前尚不是森林的土地上发生的造林和再造林形成的森林在承诺期内的碳吸收或排放量k˜‘ƒ2
≤≤≤ ousst¦l o但由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不是瞬间发生的 o涉及到种子和苗木准备 !整地 !播种或栽植等过
程 o如果这些过程跨年度 o造林和再造林的起始时间如何确定 ‚若整地发生于承诺期内 o整地引起的碳
排放是否计量 ‚如何计量 ‚造林和再造林初期 o林地仍处于净排放k°²¯ª¯¤¶¨ ετ αλqousssl o这种排放是
否计量 ‚如何计量 ‚
kul 马拉喀什协定规定人为活动引起的 „• ⁄土地一旦开始计量 o必须在以后的时间和承诺期内进
行连续计量k˜‘ƒ≤≤≤ ousst¦l ∀但如果在 t||s年至承诺期末 „• ⁄土地发生转化 o如何计量 ‚例如 t||s
年前为森林 ot||x年发生毁林变成无林地 ousss年又重新造林 o使 t||s年前和 ustu年的土地覆盖均为
森林 o按马拉喀什协定的规定 o应属森林管理 ∀类似的情况是 ot||x年在 t||s年前的无林地上造林 o但
在 ussx年发生了毁林 oustu年末仍为无林地甚至其它土地利用方式 ∀
kvl„• ⁄活动形成的温室气体吸收或排放是通过预测计量的 o如果到承诺期末实测的吸收或排放
量与预测值有较大差异 o如何处理 ‚
kwl在农地上进行林农混作 o或在城市造林绿化 o使有关指标达到森林要求的阈值以上 o是否可作为
/造林0来计量 ~同样林农混作地或城市用地树木有关指标被降到阈值以下 o是否作为毁林计量 ‚毁林后
转变为农用林或树木郁闭度较高的城市用地 o是否计量为毁林 ‚
kxl5京都议定书6和马拉喀什协定规定计量的 „• ⁄活动必须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o但毁林可以是自
然因素k如雷电l引起的 o在非林地上形成的森林也可能是天然下种形成的 o如何区分 ‚
kyl如何区分造林和再造林 ‚马拉喀什协定对造林和再造林定义的区别是造林或再造林地处于无
林状态的时间长短 o造林地为 xs ¤内无森林 o再造林地为 t|{| p tu p vt前无森林 o但大多数国家缺乏造
林或再造林地过去 xs ¤的历史记载 ∀有关专家建议 o˜‘ƒ≤≤≤ 在以后的承诺期重新考虑和调整造林定
义中的/造林地至少在过去 xs ¤内不曾有森林0的限制 o使之与 ƒ„’的定义趋于一致 ~同时建议 ƒ„’在
其造林定义中增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并将毁林区分为人类活动引起和天然因素两类kƒ„’ oussul ∀
kzl马拉喀什协定要求各国提供 „• ⁄活动的地理信息 o但许多国家的 „• ⁄活动是基于统计数据 o
很难分别树种将造林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 o特别是对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 ∀有关专家建议应用遥感手
段来确定 o但是目前对于尚未郁闭的未成林造林或再造林地 o遥感方法还难以将其与农地或其它地类区
txt 第 u期 张小全等 }森林 !造林 !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别开来 o而且不少国家尚缺乏应用遥感手段判别森林的技术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ƒ„’ q≥·¤·¨ ²© º²µ¯§©²µ¨¶·¶qƒ„’ ©²µ¨¶·µ¼ ³¤³¨µo •²°¨ot||z
ƒ„’ q Š¯ ²¥¤¯ ©²µ¨¶·µ¨¶²∏µ¦¨ ¤¶¶¨¶¶° ±¨·usss qƒ„’ ©²µ¨¶·µ¼ ³¤³¨µo •²°¨ ousst
ƒ„’ q°µ²¦¨ §¨¬±ª¶²© ¬¨³¨µ·°¨¨·¬±ª²± «¤µ°²±¬½¬±ª©²µ¨¶·2µ¨ ¤¯·¨§§¨©¬±¬·¬²±¶©²µ∏¶¨ ¥¼ √¤µ¬²∏¶¶·¤®¨ «²¯§¨µ¶q •²°¨ ouv ∗ ux ¤±qussu }v ∗ ts
Œ°≤≤ q¤±§∏¶¨ o ¤¯±§∏¶¨ ¦«¤±ª¨ ¤±§©²µ¨¶·µ¼qŒ°≤≤ ¶³¨¦¬¤¯ µ¨³²µ·o≤¤°¥µ¬§ª¨ ˜±¬√ µ¨¶¬·¼ °µ¨¶¶qusss }yx
∏±§ ‹ Š q⁄¨©¬±¬·¬²±²©©²µ¨¶·o§¨©²µ¨¶·¤·¬²±o¤©©²µ¨¶·¤·¬²±¤±§µ¨©²µ¨¶·¤·¬²±q≈’±¯¬±¨   ¤±¤¶¶¤¶o∂ „ }©²µ¨¶·¬±©²µ°¤·¬²±¶¨µ√¬¦¨ q„√¤¬¯¤¥¯¨©µ²°·«¨ º²µ¯§
º¬§¨ º ¥¨}«·³}ΠΠ«²°¨q¤·q±¨ ·Π∗ ª®¯∏±§Π⁄∞ƒ³¤³¨µq«·°¯ q ¬¶¦°¤ª¬±¤·¬²±oussu
°²¯ª¯¤¶¨ ° o°¤∏¯ ŽŒoŽ«¤±±¤° Žετ αλq≤«¤±ª¨ ¬±¶²¬¯¦¤µ¥²±©²¯ ²¯º¬±ª¤©©²µ¨¶·¤·¬²±²µµ¨©²µ¨¶·¤·¬²±q‘¤·¬²±¤¯ ¦¤µ¥²±¤¦¦²∏±·¬±ª¶¼¶·¨° o× ¦¨«±¬¦¤¯ µ¨³²µ·
‘²qus o„∏¶·µ¤¯¬¤ousss q
˜‘∞° q ¤¬±·«¨ °¨}ƒ²µ¨¶·¥¬²¯²ª¬¦¤¯ §¬√¨ µ¶¬·¼q • ³¨²µ·²©·«¨ „§ ‹²¦× ¦¨«±¬¦¤¯ ∞¬³¨µ·Šµ²∏³²± ©²µ¨¶·¥¬²¯²ª¬¦¤¯ §¬√¨ µ¶¬·¼q≥…≥×ׄ o≥√¨ ±·« ¨¨·¬±ªo
²±·µ¨¤¯ otu2ty ‘²√¨ °¥¨µusst q
˜‘∞≥≤’ qŒ±·¨µ±¤·¬²±¤¯ ¦¯¤¶¶¬©¬¦¤·¬²± ¤±§°¤³³¬±ª²©√¨ ª¨·¤·¬²±q˜‘∞≥≤’ o°¤µ¬¶oƒµ¤±¦¨ ot|zv
˜‘ƒ≤≤≤ q˜‘ƒ≤≤≤Π≤°Πt||zΠzΠ„§§qt ot||z
˜‘ƒ≤≤≤ q˜‘ƒ≤≤≤Π≥…≥ׄΠt||{Ќ‘ƒ qtt ot||{
˜‘ƒ≤≤≤ q˜‘ƒ≤≤≤Π≤°ΠusstЏqtt ousst¤
˜‘ƒ≤≤≤ q˜‘ƒ≤≤≤Π≥…≥ׄΠusstЏqtu ousst¥
˜‘ƒ≤≤≤ q˜‘ƒ≤≤≤Π≤°ΠusstΠtvΠ„§§qt ousst¦
˜‘ƒ≤≤≤ q׫¨ ˜±¬·¨§‘¤·¬²±¶©µ¤° º¨²µ®¦²±√¨ ±·¬²± ²± ¦¯¬°¤·¨ ≤«¤±ª¨ qussu
uxt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