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异色菊与栽培菊花进行远缘杂交与杂种幼胚拯救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幼胚拯救的关键因素是基因型和幼胚拯救时期,较适宜的时期是授粉后13~18d;基本培养基对幼胚拯救影响不大,较适宜的激素配比为BA 2.0mg·L-1+NAA 2.0mg·L-1;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栽培菊花杂交幼胚拯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反交。RAPD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
Embryo rescu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wild diploid species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D.nankingense,D.dichrum and cultivated species D.morifolium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otypes and the days of embryo rescue were important factors.13~18 days after pollination were the suitable time for embryo rescue.Medium had little effect on ovary culture.Beneficial proportion of hormones was BA 2.0 mg·L-1+NAA 2.0 mg·L-1.The rescue result was better when wild diploid species used as female parents than as male parents.RAPD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y were real hybrids.
全 文 :第 wu卷 第 tt期
u s s y年 tt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wu o²1tt
²√ qou s s y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3
李辛雷 陈发棣
k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 utss|xl
摘 要 } 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 !菊花脑 !异色菊与栽培菊花进行远缘杂交与杂种幼胚拯救研究 ∀结果表明 }影响
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幼胚拯救的关键因素是基因型和幼胚拯救时期 o较适宜的时期是授粉后 tv ∗ t{ §~基
本培养基对幼胚拯救影响不大 o较适宜的激素配比为
u1s °ª#pt n u1s °ª#pt ~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栽
培菊花杂交幼胚拯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反交 ∀ °⁄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 ∀
关键词 } 菊花 ~二倍体野生种 ~栽培种 ~种间杂种 ~幼胚拯救 ~ °⁄
中图分类号 }≥y{u1tn t ~±|wv1t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yltt p sswu p sx
收稿日期 }ussx p st p t| ∀
基金项目 }江苏省基础计划青年创新人才基金项目k
ussuwtzl ∀
3 陈发棣为通讯作者 ∀
Εµ βρψο Ρεσχυε οφ Ιντερσπεχιφιχ Ηψβριδσ βετωεεν Ωιλδ ∆ιπλοιδ
∆ενδραντηεµα Σπεχιεσ ανδ ∆ενδραντηεµα µοριφολιυµ
¬÷¬±¯ ¬¨ ≤«¨ ± ƒ¤§¬
kΧολλεγε οφ Ηορτιχυλτυρε o Νανϕινγ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 utss|xl
Αβστραχτ} ∞°¥µ¼² µ¨¶¦∏¨ ²© ¬±·¨µ¶³¨¦¬©¬¦ «¼¥µ¬§¶ ¥¨·º¨ ±¨ º¬¯§ §¬³¯²¬§ ¶³¨¦¬¨¶ ∆ενδραντηεµα 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o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o ∆ q διχηρυµ ¤±§¦∏¯·¬√¤·¨§¶³¨¦¬¨¶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º¤¶¶·∏§¬¨§¬± ·«¬¶³¤³¨µq ׫¨ µ¨¶∏¯·¶¬±§¬¦¤·¨§·«¤··«¨
ª¨±²·¼³¨¶¤±§·«¨ §¤¼¶²© °¨¥µ¼²µ¨¶¦∏¨ º¨ µ¨ ¬°³²µ·¤±·©¤¦·²µ¶qtv ∗ t{ §¤¼¶¤©·¨µ³²¯ ¬¯±¤·¬²± º¨ µ¨ ·«¨ ¶∏¬·¤¥¯¨·¬°¨ ©²µ °¨¥µ¼²
µ¨¶¦∏¨ q §¨¬∏° «¤§ ¬¯·¯¨ ©¨©¨¦·²±²√¤µ¼¦∏¯·∏µ¨ q
¨ ±¨ ©¬¦¬¤¯ ³µ²³²µ·¬²±²©«²µ°²±¨ ¶º¤¶
u1s °ª#pt n u1s °ª#pt q
׫¨ µ¨¶¦∏¨ µ¨¶∏¯·º¤¶¥¨·¨µº«¨ ± º¬¯§§¬³¯²¬§¶³¨¦¬¨¶∏¶¨§¤¶©¨ °¤¯¨³¤µ¨±·¶·«¤± ¤¶°¤¯¨³¤µ¨±·¶q °⁄ ¤±§ °²µ³«²¯²ª¬¦¤¯
¤±¤¯¼¶¬¶¶«²º¨ §·«¤··«¨¼ º¨ µ¨ µ¨¤¯ «¼¥µ¬§¶q
Κεψ ωορδσ} ∆ενδραντηεµα~ º¬¯§ §¬³¯²¬§¶³¨¦¬¨¶~ ¦∏¯·¬√¤·¨§¶³¨¦¬¨¶k ∆ενδραντηεµα µοριφολιυµ l ~¬±·¨µ¶³¨¦¬©¬¦«¼¥µ¬§~
°¨¥µ¼²µ¨¶¦∏¨ ~ °⁄
我国是栽培菊花k ∆ενδραντηεµα µοριφολιυµl的起源中心和菊属k ∆ενδραντηεµαl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 o菊属
有 ws多个种 o在我国分布的有 us余种 o栽培菊花品种达 v sss多个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中具有许多栽培菊
花所缺乏的优良性状 o将其导入栽培菊花进行菊花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是菊花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 ∀菊属
植物远缘杂交在相同倍性物种之间及四倍体与六倍体之间均较容易 o而倍性差异较大的二倍体与四倍体 !六
倍体间杂交均难以实现k戴思兰等 ot||yl ∀我国分布的特有菊属植物大多数为二倍体 o用常规杂交手段很难
将这些物种中的优良基因导入栽培菊花k一般为六倍体及其非整倍体l ∀利用幼胚拯救技术可以克服菊属种
间杂交障碍 o获得远缘杂种 ∀由于菊花的幼胚较小 o不易取出 o而利用子房培养则相对简单 o且不会伤害到幼
小的胚 o因此 o在菊花幼胚拯救中常用子房培养k • ¤·¤±¤¥¨ ot|zz ~李辛雷等 oussw¤l ∀关于菊属植物远缘杂种
幼胚拯救的各种影响因素及适宜条件的研究 o尚未见详细报道 ∀本试验以原产中国的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
菊花为材料 o建立了菊属植物幼胚拯救体系 o并对获得幼苗进行了 °⁄早期鉴定及形态学鉴定 o以期为扩
大菊属种质资源库 o培育新品种奠定良好基础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二倍体野生种甘菊k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l !菊花脑k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l !异色菊k ∆ q διχηρυµl及 x个栽培菊花
k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l品种 −紫勋章 . k−¬¬∏±½«¤±ª. l !−紫玉芙蓉 . k−¬¼∏©∏µ²±ª. l !−落霞 . k−∏²¬¬¤. l !−黄英 .
k−∏¤±ª¼¬±ª. l ! −滁菊. k−≤«∏∏. l o所有材料均由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提供 ∀
112 方法
t1u1t 远缘杂交 试验于 ussu年 |月 ) ussw年 w月进行 ∀配置不同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交组合 o
母本均进行人工去雄并套袋隔离 o父本在舌状花微开时套袋 o于 |Βss ) tsΒss或 txΒss ) tyΒss授粉 o同一花
序重复授粉 u次 ∀
t1u1u 子房培养 接种时取授粉后不同时期k§¤¼¶¤©·¨µ³²¯ ¬¯±¤·¬²±o⁄°l的头状花序 o用镊子剥取边缘舌状
花的子房 o以 zx h酒精表面消毒 vs ¶后置于 s1t h的升汞溶液中灭菌 x °¬±o无菌水冲洗 w ∗ x次后用接种针
将子房接入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k表 tl ∀培养基中加入蔗糖 vs ª#pt o琼脂粉 y ª#pt ∀子房膨大后产生
愈伤组织或子房直接萌发产生幼苗 o转入继代培养 o以后每月继代 t次 o继代培养基为 ≥ n
t1s °ª#pt
n s1t °ª#pt ∀将愈伤分化及子房直接萌发所得幼苗转入 ≥ n
s1u °ª#pt的培养基中扩繁 o待无
根苗长到 v ∗ w ¦°时转入 ≥ n s1t °ª#pt培养基中生根 o炼苗后定植于田间 ∀培养温度 us ∗ ux ε o每
日光照 ts ∗ tu «o光照度 t yss ∗ u sss ¬¯∀
出愈率k ´l 总愈伤组织块数k包括子房直接萌发lΠ接种子房数 ≅ tss h ~成苗率k µl 所得幼苗数Π接
种子房数 ≅ tss h ∀
t1u1v 杂种鉴定 °⁄鉴定 }取杂交亲本及其后代不同单株上新鲜嫩叶用液氮混合磨样 o样品 ⁄提取 !
°⁄反应体系及条件按李辛雷等kussw¥l的方法 ∀随机引物 !§×° !פ´ ⁄聚合酶 !琼脂糖k进口 ≥³¤±¬¶«
分装l均购自南京生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形态学鉴定 }对子房培养所得植株及其亲本的株高 !冠幅 !花序直径及茎色 !花色 !叶裂的深浅 !托叶有无
等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 ∀性状登记均按李鸿渐等kt||vl标准进行 o花色以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色谱为标准
k≤²¯²∏µ¦«¤µ·o·«¨ ²¼¤¯ ²µ·q≤∏¯·∏µ¨ ≥²¦¬¨·¼o²±§²±l ∀依据杂交父母本及其后代的表现型对所得植株进行检
测 !鉴定 ∀
u 结果与分析
211 基因型及激素配比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w个杂交组合的子房在授粉后 ts ∗ tt §时分别接种在 w种激素配比的 ≥培养基上k表 tl o结果发现 }
以异色菊为母本分别与栽培菊花−紫玉芙蓉. !−落霞. 杂交后进行子房培养时 o前者的最高出愈率为 xs1s h o
最高成苗率 v1z h ~后者在各种培养基中的出愈率均低于前者 o且 !
培养基中均没有得到愈伤组织 o最高
成苗率 u1t h ~前者平均出愈率 !成苗率分别是后者的 t1|倍和 t1{倍 ∀分别以−紫勋章. !−紫玉芙蓉.为母本
与异色菊杂交后进行子房培养时 o前者最高出愈率 x{1{ h o最高成苗率 w1z h ~后者最高出愈率 uu1u h o除
培养基外 o各种培养基的出愈率均低于前者 o最高成苗率 t1| h ~前者平均出愈率 !成苗率分别是后者的 v1v
倍和 u1w倍 ∀可见基因型不同的杂交组合 o其子房培养的出愈率与成苗率均存在较大差异 ∀
w个杂交组合的子房在 w种不同的激素配比的 ≥培养基上培养时 o除−紫勋章. ≅异色菊组合在 培养
基中出愈率最高外 o其余组合均在 ⁄培养基中出愈率最高 ~除异色菊 ≅ −紫玉芙蓉. 仅在
培养基中得到幼
苗 o其余组合仅在 ⁄培养基上得到幼苗 ~⁄培养基平均出愈率及平均成苗率均最高 o分别为 wu1s h 和 u1u h ~
!≤培养基出愈率亦较高kt{1y h !vt1w h l o但没有得到幼苗 ~
培养基出愈率最低ky1u h l o成苗率 s1| h ∀
可见 ⁄培养基 ≥ n
u1s °ª#pt n u1s °ª#pt有利于提高出愈率与成苗率 o培养效果最好 ∀
表 1 基因型及激素配比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Ταβ .1 Εφφεχτ οφ γενοτψπεσ ανδ ηορµ ονε προπορτιον ον οϖαρψ χυλτυρε
培养基
§¨¬∏°
异色菊 ≅ −紫玉芙蓉.
∆ q διχηρ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¼∏©∏µ²±ª.
异色菊 ≅ −落霞.
∆ q διχηρ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²¬¬¤.
−紫勋章. ≅异色菊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½«¤±ª.
≅ ∆ q διχηρυµ
−紫玉芙蓉. ≅异色菊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¼∏©∏µ²±ª.
≅ ∆ qδιχηρυµ
平均
√¨ µ¤ª¨
´ µ ´ µ ´ µ ´ µ ´ µ
w1v s1s s1s s1s x{1{ s1s tt1w s1s t{1y s1s
uu1u v1z s1s s1s s1s s1s u1x s1s y1u s1|
≤ wt1| s1s uy1x s1s wv1{ s1s tv1u s1s vt1w s1s
⁄ xs1s s1s vz1x u1t x{1u w1z uu1u t1| wu1s u1u
平均 √¨ µq u|1y s1| ty1s s1x ws1u t1u tu1v s1x
≠ ´ }出愈率 ¤·¨ ²©¦¤¯ ∏¯¶©²µ°¤·¬²±~ µ }成苗率 ¤·¨ ²©³¯¤±·¯¨·©²µ°¤·¬²±q下同 ∀ ׫¨ ¶¤°¨ ¥¨ ²¯º q } ≥ n
s1s °ª#pt n t1s °ª#pt ~
} ≥ n
t1s °ª#pt n s1s °ª#pt ~≤ } ≥ n
t1s °ª#pt n t1s °ª#pt ~⁄} ≥ n
u1s °ª#pt n u1s °ª#pt q
vw 第 tt期 李辛雷等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212 杂交方式及授粉后不同接种时期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w个杂交组合在授粉后不同时期接种时子房培养的出愈率 !成苗率见表 u ∀从表 u发现 w个杂交组合的
子房在授粉后 z ∗ { §!ts ∗ tt §接种时 o平均出愈率分别为 s1{ h !t1t h o出愈率最高仅为 u1z h o部分组合没
有得到愈伤组织 ~所有组合均没有得到幼苗 ∀授粉后 tv ∗ tw §!tz ∗ t{ §接种时 o所有组合均产生愈伤组织
并得到幼苗 o其平均出愈率分别为 w1| h !{1s h o出愈率最高达 ut1| h ~平均成苗率分别为 t1v h !t1t h o成苗
率最高达 u1u h o最低为 s1y h ∀授粉后 us ∗ ut §的子房接种时 ow个杂交组合的平均出愈率仅为 t1v h o出
愈率最高为 u1s h ~所有组合均没有得到幼苗 ∀可见授粉后 tv ∗ tw §!tz ∗ t{ §进行子房培养时 o出愈率 !成
苗率均达到最高 o所有杂交组合均得到幼苗 o而其他时期出愈率较低且没有得到幼苗 o说明授粉后 tv ∗ t{ §
应为子房培养的最佳时期 ∀
甘菊 ≅ −黄英.组合子房培养的平均出愈率 !成苗率分别为 v1s h !s1x h o而反交组合两者分别为 t1{ h
和 s1v h o正交组合子房培养的平均出愈率和成苗率为反交的 t1z倍 ~菊花脑 ≅ −黄英. 组合子房培养的平均
出愈率 !成苗率分别为 z1v h !s1{ h o而反交组合两者分别为 s1z h和 s1w h o正交组合子房培养的平均出愈
率 !成苗率分别为反交的 ts1w和 u1s倍 ∀可见不同杂交方式影响子房培养结果 o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栽
培菊花杂交时 o子房培养的出愈率 !成苗率均明显高于反交 ∀
表 2 不同杂交方式及接种时期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Ταβ .2 Εφφεχτ οφ διφφερεντ χροσσινγ ωαψσ ανδ ινοχυλατιον περιοδ ον οϖαρψ χυλτυρε
授粉后
时期
⁄°Π§
甘菊 ≅ −黄英.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 q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黄英. ≅甘菊
∆ q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菊花脑 ≅ −黄英.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黄英. ≅菊花脑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 qνανκινγενσε
平均
√ µ¨¤ª¨
´ µ ´ µ ´ µ ´ µ ´ µ
z ∗ { s1| s1s s1s s1s u1w s1s s1s s1s s1{ s1s
ts ∗ tt u1z s1s t1x s1s s1s s1s s1s s1s t1t s1s
tv ∗ tw w1u t1v v1u s1{ ts1v u1u t1z s1| w1| t1v
tz ∗ t{ x1t t1t v1s s1y ut1| t1z t1| t1t {1s t1t
us ∗ ut u1s s1s t1v s1s t1| s1s s1s s1s t1v s1s
平均 √¨ µq v1s s1x t1{ s1v z1v s1{ s1z s1w
≠ ⁄° }⁄¤¼¶¤©·¨µ³²¯ ¬¯±¤·¬²±q
213 基本培养基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v个杂交组合的子房在授粉后 tx ∗ ty §时分别接种在添加 × u1s °ª#pt n u1s °ª#pt !
u1s °ª#
pt n u1s °ª#pt的 ≥ 和 • «¬·¨培养基上k表 vl o结果发现 }≥ !• «¬·¨培养基中平均出愈率分别为
x1v h !x1x h o平均成苗率分别为 t1s h !s1| h o无明显差异 ∀
当 × u1s °ª#pt n u1s °ª#pt加入 ≥和 • «¬·¨培养基中时 o其平均成苗率分别为 t1v h !s1y h o前
者为后者的 u1u倍 ~当
u1s °ª#pt n u1s °ª#pt加入 ≥ !• «¬·¨培养基中时 o其平均成苗率分别
s1z h !t1u h o后者为前者的 t1z倍 ∀
当 ≥培养基中添加 × u1s °ª#pt n u1s °ª#pt和
u1s °ª#pt n u1s °ª#pt时 o平均成苗
率分别为 t1v h和 s1z h o前者是后者的 t1|倍 ~而 • «¬·¨培养基中添加 × u1s °ª#pt n u1s °ª#pt和
u1s °ª#pt n u1s °ª#pt时 o平均成苗率分别为 s1y h和 t1u h o后者为前者的 u1s倍 ∀
表 3 不同培养基对子房培养的影响 ≠
Ταβ .3 Εφφεχτ οφ διφφερεντ µεδια ον οϖαρψ χυλτυρε
培养基
§¨¬∏°
菊花脑 ≅ −黄英.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黄英. ≅菊花脑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菊花脑 ≅ −滁菊.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
平均
√ µ¨¤ª¨
合计
ײ·¤¯ ¤√¨ µq
´ µ ´ µ ´ µ ´ µ ´ µ
∞ |1z t1x s1{ s1{ y1y t1z x1z t1v
ƒ z1{ t1v v1w s1z v1t s1s w1{ s1z x1v t1s tu1| t1s t1{ s1s u1t s1{ x1y s1y
ts1t t1v t1| t1s w1u t1w x1w t1u x1x s1| ≠ ∞} ≥ n × u1s °ª#pt n u1s °ª#pt ~ƒ } ≥ n
u1s °ª#pt n u1s °ª#pt ~ } • «¬·¨n × u1s °ª#pt n u1s °ª#pt ~ }
• «¬·¨n
u1s °ª#pt n u1s °ª#pt q
ww 林 业 科 学 wu卷
214 杂种 ΡΑΠ∆ 鉴定
对子房培养所得植株及其亲本进行 °⁄鉴定 o可以明显看出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差异k图 t o图 u o图 vl ∀
由于 °⁄标记是显性标记 o对杂种鉴定可以根据有无父本的特征带来鉴定其是否杂交成功k刘焕芳等 o
usswl ∀引物
2su对菊花脑 ≅ −黄英.组合后代及其亲本的重复扩增结果见图 t ov !w !x 号植株均表现父本特
异带k箭头所指l o据此判断其为真杂种 ∀引物
2sw对−黄英.与甘菊正反交后代植株的 °⁄鉴定均扩增出
父本特异带 o说明其全部为杂种k图 ul ~同时用引物 ≥2sv亦鉴定出甘菊 ≅ −黄英. 组合后代植株为杂种k图
vl ∀
图 t 菊花脑 ≅ −黄英.杂交后代
°⁄分析k引物
2sul
ƒ¬ªqt °⁄¤±¤¯¼¶¬¶²©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µƒt
²©©¶³µ¬±ª¶k°µ¬° µ¨
2sul
t1 菊花脑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u1 −黄英.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v ∗ x1杂交后代 ƒt ²©©¶³µ¬±ª¶q
图 u −黄英.与甘菊正反交后代
°⁄分析k引物
2swl
ƒ¬ªqu °⁄¤±¤¯¼¶¬¶²©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o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µƒt ²©©¶³µ¬±ª¶k°µ¬° µ¨
2swl
t ∗ u1 −黄英. ≅甘菊后代 ƒt ²©©¶³µ¬±ª¶²©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v1 −黄英.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w1甘菊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x ∗ y1 甘菊 ≅ −黄英.后代 ƒt ²©©¶³µ¬±ª¶²©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 q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q
图 v 甘菊 ≅ −黄英.杂交后代
°⁄分析k引物 ≥2svl
ƒ¬ªqv °⁄¤±¤¯¼¶¬¶²©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µƒt ²©©¶³µ¬±ª¶k°µ¬°¨ µ≥2svl
t ∗ u1 甘菊 ≅ −黄英.后代 ƒt ²©©¶³µ¬±ª¶~
v1 甘菊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w1 −黄英. ∆ q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q
215 杂种形态学鉴定
对亲本及其后代的观察发现 o杂种 ƒt 代的株高 !冠幅 !花序直径等数量性状大多介于双亲之间 ~杂交后
代具备的某些父本特异性状或父母本不具备的新性状 o亦可以作为判定杂种的有效证据 o如茎的颜色 !花色 !
叶裂 !托叶有无等 ∀部分杂种的特异性状鉴定见表 w o根据表 w可以得出 w个结论 o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 }tl
栽培菊花茎的紫色转移到所有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的杂种中 ~ul所有以栽培菊花为母本的杂种叶深裂 ~
vl杂种花色更相似于栽培菊花 ~wl一些杂种表现亲本不具备的新性状 o如花色 !叶裂等 ∀
表 4 杂种特异性状鉴定
Ταβ .4 Σπεχιφιχ µ ορπηολογιχαλιδεντιφιχατιον οφ σοµε ηψβριδσ
杂交组合 ≤µ²¶¶¦²°¥¬±¤·¬²± k α ≅ ⎯ l 母本 ƒ °¨¤¯¨³¤µ¨±· 父本 ¤¯¨³¤µ¨±· 杂种 ¼¥µ¬§¶
菊花脑 ≅ −黄英.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茎绿色 o无托叶
µ¨ ±¨ ¶·¨° º¬·«²∏·¶·¬³∏¯¨
茎紫色 o有托叶
°∏µ³¯¨¶·¨° º¬·«¶·¬³∏¯¨
茎紫色 o有托叶
°∏µ³¯¨¶·¨° º¬·«¶·¬³∏¯¨
−黄英. ≅菊花脑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ª¼¬±ª. ≅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叶浅裂
²º ¯¨ ¤©©¬¶¶∏µ¨
叶浅裂
²º ¯¨ ¤©©¬¶¶∏µ¨
叶深裂
⁄¨ ³¨¯¨ ¤©©¬¶¶∏µ¨
菊花脑 ≅ −滁菊.
∆ q νανκινγενσ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
茎绿色 o无托叶
µ¨ ±¨ ¶·¨° º¬·«²∏·¶·¬³∏¯¨
茎紫色 o有托叶
°∏µ³¯¨¶·¨° º¬·«¶·¬³∏¯¨
茎紫色 o有托叶
°∏µ³¯¨¶·¨° º¬·«¶·¬³∏¯¨
甘菊 ≅ −黄英.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ª¼¬±ª.
茎绿色
µ¨ ±¨ ¶·¨°
茎紫色
°∏µ³¯¨¶·¨°
茎紫色
°∏µ³¯¨¶·¨°
−黄英. ≅甘菊
∆ q µοριφολιυµ−∏¤±ª¼¬±ª. ≅ ∆ qλαϖανδυλιφολιυµ
叶浅裂
²º ¯¨ ¤©©¬¶¶∏µ¨
叶深裂
⁄¨ ³¨¯¨ ¤©©¬¶¶∏µ¨
叶深裂
⁄¨ ³¨¯¨ ¤©©¬¶¶∏µ¨
异色菊 ≅ −落霞 .
∆ q διχηρ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²¬¬¤.
茎绿色 o花黄色
µ¨ ±¨ ¶·¨° o¼¨ ¯¯²º ©¯²º µ¨
茎紫色 o花紫色
°∏µ³¯¨¶·¨° o³∏µ³¯¨©¯²º µ¨
茎紫色 o花紫色
°∏µ³¯¨¶·¨° o³∏µ³¯¨©¯²º µ¨
−紫勋章. ≅异色菊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½«¤±ª. ≅ ∆ q διχηρυµ
叶浅裂
²º ¯¨ ¤©©¬¶¶∏µ¨
叶深裂
⁄¨ ³¨¯¨ ¤©©¬¶¶∏µ¨
叶深裂
⁄¨ ³¨¯¨ ¤©©¬¶¶∏µ¨
异色菊 ≅ −紫玉芙蓉.
∆ q διχηρυµ ≅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¼∏©∏µ²±ª.
茎绿色 o花黄色
µ¨ ±¨ ¶·¨° o¼¨ ¯¯²º ©¯²º µ¨
茎紫色 o花紫色
°∏µ³¯¨¶·¨° o³∏µ³¯¨©¯²º µ¨
茎紫色 o花白色
°∏µ³¯¨¶·¨° oº«¬·¨ ©¯²º µ¨
−紫玉芙蓉. ≅异色菊
∆ q µοριφολιυµ −¬¼∏©∏µ²±ª. ≅ ∆ q διχηρυµ
叶浅裂 o花紫色
²º ¯¨ ¤©©¬¶¶∏µ¨ o³∏µ³¯¨©¯²º µ¨
叶深裂 o花黄色
⁄¨ ³¨¯¨ ¤©©¬¶¶∏µ¨ o¼¨ ¯¯²º ©¯²º µ¨
叶深裂 o花白色
⁄¨ ³¨¯¨ ¤©©¬¶¶∏µ¨ oº«¬·¨ ©¯²º µ¨
xw 第 tt期 李辛雷等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v 结论与讨论
不同的遗传机制及生殖器官结构上的差异 o导致不同基因型亲本的杂交组合幼胚拯救的成功率差异较
大 o¤±ª¤±kt|{wl认为植物的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影响幼胚拯救的成功率 o即使在亲缘关系较近的栽培品种上
差异亦较大 ∀栽培菊花为异源多倍体 o具复杂的遗传基础k陈发棣等 ot||{l o不同栽培菊花品种基因型不同 o
与二倍体野生种杂交后子房培养的出愈率与成苗率均存在较大差异 o这与 ¤±ª¤±kt|{wl研究结果一致 ∀
菊花中胚的形态发育在 { ∗ tt §达到球形胚k⁄µ¨º¯ ²º ετ αλqot|zxl o球形胚之后是心形胚 !鱼雷形胚 o最
后子叶形成 o心形胚出现后是进行胚拯救的适宜时期k±§¨µ¶²± ετ αλqot||sl ∀ • ¤·¤±¤¥¨ kt|zzl用二倍体野生
种与多倍体杂交授粉后 | ∗ tv §的子房进行培养时 o发现少量子房仅发育出根却未能分化芽 o在获得杂种苗
中 o部分幼苗出现白化现象或移栽后死亡 ∀本试验用杂交授粉后 tv ∗ t{ §的子房进行培养时 o亦发现部分
子房产生愈伤组织后只生根却不能分化的现象 o但在得到杂种幼苗中 o未出现白化现象 o所有幼苗移栽后均
成活 o说明其白化现象或幼苗移栽后死亡可能主要由于子房的早熟萌发 ∀
不同杂交方式影响幼胚拯救的成功率 o
∏¬·¨±§¬®等kt||xl在进行六出花属k Αλστροεµεριαl种间杂交幼胚
拯救时发现 }二倍体与四倍体种正反交幼胚拯救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菊属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多倍体
栽培菊花杂交时子房培养效果好于反交 o可能主要由于花器官差异k¤ª«¤√¤± ετ αλqot|{ul ∀本试验中所有
杂交组合子房培养均获得成功 o• ¤·¤±¤¥¨ kt|zzl用八倍体及十倍体的非整倍体菊花为母本与菊属二倍体野生
种 Χηρψσαντηεµυµ βορεαλε杂交 o子房培养均失败 o没有得到幼苗 o可能由于其倍性较高 o亲缘关系较远 o缺少同
源性遗传信息 ∀
培养基提供幼胚生长发育所需的碳源和营养物质 o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k¤ª«¤√¤± ετ αλqot|{ul ∀
培养基中添加 × u1s °ª#pt n u1s °ª#pt和
u1s °ª#pt n u1s °ª#pt时子房培养的成功率较
高 o可能是由于较高的激素浓度有利于提供幼胚发育所需的渗透压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子房培养没有明显差
异 o但不同培养基添加不同配比的激素时 o培养结果差异较大 ∀基本培养基与激素是否存在互作 o有待于进
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陈发棣 o陈佩度 o房伟民 o等 qt||{1 栽培小菊与野生菊间杂交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q园艺学报 ouxkvl }vs{ p vs|
戴思兰 o陈俊愉 qt||y1 菊属 z个种的人工种间杂交试验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kwl }ty p uu
李鸿渐 o邵建文 qt||v1 中国菊花 q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辛雷 o陈发棣 qussw¤q菊属种间杂交胚拯救过程成苗途径的初步研究 q植物学通报 outkvl }vvz p vwt
李辛雷 o陈发棣 qussw¥q栽培小菊 !野生菊及菊属种间杂种的 °⁄分析 q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ouzkvl }u| p vv
刘焕芳 o陈学森 o段成国 o等 qussw1 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 q园艺学报 ovt kvl }vsv p vs{
±§¨µ¶²± o¶¦«¨µ° ⁄o •¬§°¨ µ ∞oετ αλqt||s1 ¤³¬§ ª¨ ±¨ µ¤·¬²± ¦¼¦¯¬±ª ²© Χηρψσαντηεµυµ ∏¶¬±ª ¤¯¥²µ¤·²µ¼ ¶¨ §¨ §¨√¨¯²³°¨ ±·¤±§ °¨¥µ¼² µ¨¶¦∏¨
·¨¦«±¬´∏¨¶q ° µ¨≥²¦²µ·≥¦¬ottxkul }vu| p vvy
∏¬·¨±§¬® o°¬±¶²±±¨ ¤∏¬o∂¤± ⁄²±® ≤ oετ αλqt||x1 ∞°¥µ¼²µ¨¶¦∏¨ ¥¼ «¤¯©p²√∏¯¨¦∏¯·∏µ¨ ©²µ³µ²§∏¦·¬²±²©¬±·¨µ¶³¨¦¬©¬¦«¼¥µ¬§¶¬± Αλστροεµερια q≥¦¬¨±·¬¤
²µ·¬¦∏¯·∏µ¤¨ oyw }yx p zx
⁄µ¨º¯ ²º • o ¶¦«¨µ° ⁄o •¬§° µ¨ ∞qt|zx1 ¤³¬§° ·¨«²§²©§¨·¨µ°¬±¬±ª³²¯¯¨ ±¬±¦²°³¤·¬¥¬¯¬·¼¬± Χηρψσαντηεµυµ µοριφολιυµ ¤°¤·q∞∏³«¼·¬¦¤ouw }u|
p vu
¤ª«¤√¤± ∂ o≥µ¬√¤¶·¤√¤° ≥ qt|{u1 ∞°¥µ¼²¦∏¯·∏µ¨ Μ²«µ¬
q∞¬³¨µ¬° ±¨·¤¯ °¨¥µ¼²¯²ª¼ ²©√¤¶¦∏¯¤µ³¯¤±·¶q¦¤§¨ °¬¦¨º ≠²µ®ot|x p uvs
¤±ª¤± × ≥ qt|{w1 ≤∏¯·∏µ¨ ²©²√∏¯¨Μ∂¤¶¬¯ q≤¨¯¯¦∏¯·∏µ¨ ¤±§¶²°¤·¬¦¦¨¯¯ ª¨ ±¨ ·¬¦¶²©³¯¤±·¶}∂²¯ qt ¤¥²µ¤·²µ¼ ³µ²¦¨§∏µ¨¶¤±§·«¨¬µ¤³³¯¬¦¤·¬²±¶q¦¤§¨ °¬¦
¨º ≠²µ®ouuz p vt
• ¤·¤±¤¥¨ qt|zz1 ≥∏¦¦¨¶¶©∏¯ ²√¤µ¼ ¦∏¯·∏µ¨ ¤±§³µ²§∏¦·¬²± ²©ƒt«¼¥µ¬§¶¤±§¤±§µ²ª¨ ±¬¦«¤³¯²¬§¶¬± ¤³¤±¨ ¶¨ Χηρψσαντηεµυµ ¶³¨¦¬¨¶q׫¨ ²∏µ±¤¯ ²© µ¨¨§¬·¼o
y{ }vtz p vus
k责任编辑 徐 红l
yw 林 业 科 学 wu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