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ubation experiment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dynamics in agroforestry system in coastal saline soil, which impacted by litter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Populus and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It was showed that the litter of Populus was more favorable to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crease, whereas litter of M. glyptostroboides was less favorable to soil microbial biomass increase, but the microbial biomass N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litter decomposition of M. glyptostroboid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opulus, and litter of M. glyptostroboides was easier to be accumulated in the soil. There wa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for microbial biomass increase when M. glyptostroboides leaves mixed with Populus leaves during de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soil microbial parameters, such as ratio of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total N,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it was also proved that although the soil organic content under forest increased, the soil salinity content had no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qCO2 was still high. This may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matter through agroforesty practice did not efficiently mi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 for soil microbes. Therefore, in the study soil,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adopt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site conditions.
全 文 :第 v|卷 第 u期
u s s v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v| o²1u
¤µqou s s v
杨树 !水杉林带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 ≤ !的影响 3
钟哲科 高智慧
k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杭州 vtssuvl
关键词 } 复合农林业 o土壤 o枯落物 o微生物量 o影响
收稿日期 }usst p sw p tt ∀
3 本文室内实验工作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林学院完成 o承蒙 ƒ q¤®¨ ¶¦«¬±院长 !教授和 ⁄q¤±§ªµ¤©博士大力支持 o在此特表谢意 ∀
ΙΜΠΑΧΤΣ ΟΦ ΛΙΤΤΕΡ ΟΦ ΠΟΠΥΛΥΣ ΑΝ∆ ΜΕΤΑΣΕΘΥΟΙΑ
ΟΝ ΣΟΙΛ ΜΙΧΡ ΟΒΙΑΛ ΒΙΟΜΑΣΣ
«²±ª«¨ ®¨ ¤² «¬«∏¬
k Ζηεϕιανγ Φορεστρψ ΑχαδεµψoΗανγζηουvtssuvl
Αβστραχτ} ±¦∏¥¤·¬²± ¬¨³¨µ¬°¨ ±·¤±§©¬¨ §¯¬±√¨ ¶·¬ª¤·¬²± ²± ¶²¬¯ °¬¦µ²¥¬¤¯ ¥¬²°¤¶¶§¼±¤°¬¦¶¬± ¤ªµ²©²µ¨¶·µ¼ ¶¼¶·¨° ¬±
¦²¤¶·¤¯ ¶¤¯¬±¨ ¶²¬¯oº«¬¦«¬°³¤¦·¨§¥¼ ¬¯·¨µ§¨¦²°³²¶¬·¬²± ³µ²¦¨¶¶²© Ποπυλυ󤱧 Μετασεθυοια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oº¨ µ¨ ¦¤µ2
µ¬¨§²∏·¬±·«¬¶¶·∏§¼q·º¤¶¶«²º¨ §·«¤··«¨ ¬¯·¨µ²© Ποπυλυσ º¤¶°²µ¨ ©¤√²µ¤¥¯¨·²¶²¬¯ °¬¦µ²¥¬¤¯ ¥¬²°¤¶¶¬±¦µ¨¤¶¨ oº«¨µ¨2
¤¶¬¯·¨µ²© Μq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 º¤¶¯¨¶¶©¤√²µ¤¥¯¨·²¶²¬¯ °¬¦µ²¥¬¤¯ ¥¬²°¤¶¶¬±¦µ¨¤¶¨ o¥∏··«¨ °¬¦µ²¥¬¤¯ ¥¬²°¤¶¶¦²±·¨±·
¤¶¶²¦¬¤·¨§º¬·« ¬¯·¨µ§¨¦²°³²¶¬·¬²± ²© Μq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 º¤¶«¬ª«¨µ·«¤±·«¤·²© Ποπυλυσo¤±§ ¬¯·¨µ²© Μq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2
ιδεσ º¤¶ ¤¨¶¬¨µ·² ¥¨ ¤¦¦∏°∏¯¤·¨§¬±·«¨ ¶²¬¯q ׫¨µ¨ º¤¶¤³²¶¬·¬√¨ ¬±·¨µ¤¦·¬²± ©²µ°¬¦µ²¥¬¤¯ ¥¬²°¤¶¶¬±¦µ¨¤¶¨ º«¨ ± Μq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 ¤√¨ ¶°¬¬¨ §º¬·« Ποπυλυσ ¯¨ ¤√¨ ¶§∏µ¬±ª§¨¦²°³²¶¬·¬²±q ¦¦²µ§¬±ª·²¶²¬¯ °¬¦µ²¥¬¤¯ ³¤µ¤°¨ ·¨µ¶o¶∏¦«¤¶
µ¤·¬²²© °¬¦µ²¥¬¤¯ ¥¬²°¤¶¶¤±§·²·¤¯ o °¨ ·¤¥²¯¬¦ ∏´²·¬¨±·k ≤´ul ©µ²° ©¬¨ §¯¬±√¨ ¶·¬ª¤·¬²±o¬·º¤¶¤¯¶² ³µ²√¨ §·«¤·¤¯2
·«²∏ª«·«¨ ¶²¬¯ ²µª¤±¬¦¦²±·¨±·∏±§¨µ©²µ¨¶·¬±¦µ¨¤¶¨§o·«¨ ¶²¬¯ ¶¤¯¬±¬·¼ ¦²±·¨±·«¤§±²·§¨¦µ¨¤¶¨§¶¬ª±¬©¬¦¤±·¯¼o¤±§·«¨
≤´u º¤¶¶·¬¯¯ «¬ª«q׫¬¶°¤¼¶∏ªª¨¶··«¤··«¨ ¬±¦µ¨¤¶¨ ²©²µª¤±¬¦°¤·¨µ·«µ²∏ª«¤ªµ²©²µ¨¶·¼³µ¤¦·¬¦¨ §¬§±²·¨©©¬¦¬¨±·¯¼ °¬·¬2
ª¤·¨·«¨ ±¨√¬µ²±°¨ ±·¤¯ ¶·µ¨¶¶©²µ¶²¬¯ °¬¦µ²¥¨¶q׫¨µ¨©²µ¨ o¬±·«¨ ¶·∏§¼¶²¬¯o¬·¬¶¶·¬¯¯ ±¨ ¦¨¶¶¤µ¼·²¤§²³·²·«¨µ°¨ ¤¶∏µ¨¶·²
¬°³µ²√¨ ¶¬·¨ ¦²±§¬·¬²±¶q
Κεψ ωορδσ} ªµ²©²µ¨¶·µ¼o≥²¬¯o¬·¨µo ¬¦µ²¥¬¤¯ ¥¬²°¤¶¶o°³¤¦·
杨树k Ποπυλυ󶳳ql !水杉k Μετασεθυοια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l是我国亚热带滨海盐土的重要造林树种 o它们
生长快且能耐轻度盐碱 o因此常被作为这一地区复合农林业的理想树种k钟哲科等 ot||yl ∀由于滨海地
区处于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 o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o自然灾害频繁 o因此复合农林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
成为保障这一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于林木对小气候调节 !改善生态环境等研究已有
不少报道 o但关于林木枯落物在复合农林业系统中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o研究仍很少 ∀
植物枯落物是复合农林业系统中重要的养分来源 o土壤微生物不仅是促进这一养分循环的原动力 o
又可作为养分积累和释放的库源k°¤∏¯ ετ αλqot||ul ∀不同的树种由于其枯落物成份的差异 o对土壤微
生物影响是不一致的 ∀通常认为 o随着枯落物进入土壤 o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o土壤微生物量增大 ∀但
也有不少报道 o一些植物的枯落物会对下层作物的土壤微生物带来不利 o如桉树的叶子含有一些同下层
土壤微生物相拮抗的有毒有机物 o不利于土壤的复合经营kª¥²¤±∏ª²ot||{l ∀因此 o为全面评价和发挥
复合农林业系统中林木的功能 o研究林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动态变化及对土壤微生物量
的影响 o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择两种较为常用的复合农林业树
种k杨树 !水杉l作为研究对象 o研究结果可供复合农林业体系建设参考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t1t 试验地点 本试验点设在浙江省上虞市海涂实验农场 o该农场 t|{w年由围垦而成 o位于浙江省杭
州湾南岸 o土壤类型为潮土 o系海滨盐土经过改造 !垦种 !脱盐淡化而成 o土壤全盐量在 s1x h ∗ t1u h之
间 o³为 z1{ ∗ {1w o有机 ≤含量为 x1s ∗ tv1sª#®ªpt o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 ∀试验点年均温 tx ∗ tz ε o年
降雨量 t txs ∗ t wss °° o年均日照时数 t |ss ∗ u tss «~由于受海洋和大陆性气候的双重影响 o天气变化
频繁 o暴雨 !洪涝时有发生 o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 ∀
调查和取样点在两条东西走向的主防护林带k杨树和水杉l以及介于两林带间的农田内 ∀杨树和水
杉林带各为两行 o行距 t1x ° o株距 u °∀杨树为 t||w年春种植 o平均高 tt1x ° o平均胸径 ts1z ¦° o水杉
平均高 z1y ° o平均胸径 y1{¦°∀两林带间距为 uss ° o中间农田的主要作物为棉花和蔬菜 ∀
t qu 室内培养试验 usss p sy初在试验林带采集树叶 o并在林带中间农田采集土样 o供室内培养用 ∀
树叶采集后用蒸馏水洗净 !风干 !磨碎 o并过 t °°筛 ∀土样在培养前 o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o使土壤保持
在田间持水量的 xs h o并在 ux ε 的恒稳温箱中预先培养 t星期 ∀然后再将磨碎的树叶均匀掺入培养土
壤中 o放入培养瓶 o瓶口用保湿薄膜封闭 o薄膜上用针刺 u ∗ v个小孔 o使培养土壤既能保持湿度 o又能处
于通气状态 ∀然后再把培养瓶放入 ux ε 恒稳箱中培养 ∀
掺入水杉叶的碳含量为 wzu1sª#®ªptk以干重为基础l o氮含量为 z1tvª#®ªpt o杨树叶碳含量为 wsv1s
ª#®ªpt o氮为 y1utª#®ªpt ∀培养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为 y1wª#®ªpt o氮 s1wzª#®ªpt o³{1t o土壤质地为砂质
壤土 ∀培养土壤中掺入叶子数量见表 t ∀每培养瓶中装入约 t®ª培养土壤 o每处理重复 v次 ∀每隔 us§
在培养瓶中取一定的土样 o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总量k碳 !氮l ∀
表 1 培养土壤中掺入树叶数量 ≠
Ταβ . 1 Τηε Αµ ουντ οφλεαϖεσ αδδεδ ιν στυδψ σοιλσ
处 理 ×µ¨¤·° ±¨· 说 明 ⁄¨ ¶¦µ¬³·¬²±
t 杨树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 tΒtss o掺入后土壤有机 ≤ ts1| ª#®ª
pt o全 s1xu ª#®ªpt
¬·¨µk°²³¯¤µlΠ¶²¬¯µ¤·¬²tΒtss o²µª¤±¬¦≤ ts1| ª#®ªpt o·²·¤¯ s1xu ª#®ªpt ¤©·¨µ¤§§¬·¬²±
u 杨树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 uΒtss o掺入后土壤有机 ≤ tx1u ª#®ª
pt o全 s1xz ª#®ªpt
¬·¨µk°²³¯¤µlΠ¶²¬¯µ¤·¬²uΒtss o²µª¤±¬¦≤ tx1u ª#®ªpt o·²·¤¯ s1xz ª#®ªpt ¤©·¨µ¤§§¬·¬²±
v 水杉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 tΒtss o掺入后土壤有机 ≤ tt1u ª#®ª
pt o全 s1xw ª#®ªpt
¬·¨µk ·¨¤¶¨ ∏´²¬¤lΠ¶²¬¯µ¤·¬²tΒtss o²µª¤±¬¦≤ tt1u ª#®ªpt o·²·¤¯ s1xw ª#®ªpt ¤©·¨µ¤§§¬·¬²±
w 水杉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 uΒtss o掺入后有机 ≤ ty1s ª#®ª
pt o全 s1yt ª#®ªpt
¬·¨µk ·¨¤¶¨ ∏´²¬¤lΠ¶²¬¯µ¤·¬²uΒtss o²µª¤±¬¦≤ ty1s ª#®ªpt o·²·¤¯ s1yt ª#®ªpt ¤©·¨µ¤§§¬·¬²±
x 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 uΒtssk杨树叶 }水杉叶 tΒtl o掺入后土壤有机 ≤ tx1x ª#®ª
pt o全 s1x| ª#®ªpt
¬·¨µkxs h ·¨¤¶¨ ∏´²¬¤ n xs h °²³¯¤µlΠ¶²¬¯µ¤·¬²uΒtss o²µª¤±¬¦≤ tx1x ª#®ªpt o·²·¤¯ s1x| ª#®ªpt ¤©·¨µ¤§§¬·¬²±o
对照
≤²±·µ²¯
试验点农田土样 o有机 ≤ y1w ª#®ªpt o全 s1wz ª#®ªpt o≤Π比 tv1y
≥²¬¯©µ²° ¬¨³¨µ¬°¨ ±·©¬¨ §¯o²µª¤±¬¦≤ y1w ª#®ªpt o·²·¤¯ s1wz ª#®ªpt o≤Πµ¤·¬²tv1y
≠处理 t ∗ x用 w ≤¯ 调节 ≤Π至 tx ∀ ×µ¨¤·° ±¨·t·²x ≤Πµ¤·¬²txk¤§∏¶·¨§º¬·«w≤ l¯ q
t qv 田间调查 田间调查在 usss年 x月和 ts月各进行 t次 ∀在林带内林冠下方和两林带间农田用环
刀采集 s ∗ ts¦°层的矿质土壤样品 o带回室内进行测定分析 ∀在土壤微生物 ≤ !测定前 o先在室内培
养 t个星期k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xs h oux ε l以减少采样和运输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带来的影响 ∀
t qw 分析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k≤ !l测定采用薰蒸浸提法k∂¤±¦¨ ετ αλ1 ot|{zl o土壤样品先用无酒精
氯仿薰蒸 uw «kux ε l o然后用 s1x °²¯#pt u≥w 溶液浸提 o浸提液中的有机 ≤ !采用碳氮分析仪k⁄≤
¤±ª¨ º¬¨¶¨±l测定 ∀土壤微生物 ≤ !用下列公式换算 }
土壤微生物 ≤含量 kƒ∞p ≤l Αs1v{
土壤微生物 含量 kƒ∞p l Αs1xw
ƒ∞p ≤ !ƒ∞p 为薰蒸土壤和非薰蒸土壤浸提物中有机 ≤ !有机 含量之差 os1v{和 s1xw为换算系
数k
µ²²®¨¶ ετ αλqot|{xl ∀土壤和叶有机 ≤和全 含量采用燃烧法k自动 ≤ !测定仪 oƒ²¶¶ µ¨¤¨ ∏¶∂¤µ¬²
∞l ∀土壤呼吸作用采用碱吸收滴定法 o土壤呼吸商k ≤´ul用下列公式计算k±§¨µ¶²± ετ αλqot||vl }
≤´u 土壤呼吸强度 Α土壤微生物 ≤含量
wxt 林 业 科 学 v|卷
u 结果与讨论
u1t 室内培养结果 土壤微生物 ≤变化 在 tss §的培养过程中 o对照样品的土壤微生物 ≤ 含量变化
不大 o培养 tss §后只比培养初期k第 us §l下降了 tw h k表 ul ∀但各掺入树叶的土壤微生物 ≤含量变动
较大 ∀通常来说 o土壤有机 ≤含量增大 o土壤微生物 ≤含量也增大 o但掺入杨树叶的土壤k处理 t和 ul
表 2 培养土壤的微生物 Χ含量变化 ≠
Ταβ . 2 Σοιλ µιχροβιαλ βιοµ ασσ Χ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χηανγε δυρινγ ινχυβατιον
k°ª#®ªptl
时间 ׬°¨ Π§
us ws ys {s tss
处理 t ×µ¨¤·° ±¨·t wut1{ w{s1w wtv1s vus1| uyv1x
处理 u ×µ¨¤·° ±¨·u xs|1z y{w1{ zsw1{ xys1z wwy1z
处理 v ×µ¨¤·° ±¨·v vu|1y vxt1u wvv1v u|y1| uvx1z
处理 w ×µ¨¤·° ±¨·w vyw1u wwx1{ xwx1z wyx1z u{|1|
处理 x ×µ¨¤·° ±¨·x w{|1u x{y1s yvx1t xuy1| wtw1t
对照 ≤²±·µ²¯ uxs1s uvw1t uwu1| uvt1z utw1t
≥⁄s1sx¤ zs1x w{1| z{1t yx1w yv1v
≠ ¤最小显著性差异k在 s1sx水平上l oν v ∀ ¨¤¶·¶¬ª±¬©¬¦¤±·§¬¶·¤±¦¨ k¤·s1sx ¯¨ √¨ l¯ o
ν v
比掺入相同数量水杉叶的土壤k处
理 v和处理 wl微生物 ≤含量普遍要
大 o如处理 t土壤和处理 v土壤在前
ws §的培养中土壤微生物 ≤ 含量前
者要显著高于后者k π s1sxl o而处
理 u的土壤在 tss §的培养中其土
壤微生物 ≤ 含量始终显著地高于kπ
s1sxl处理 w的土壤 ∀比较培养土
壤微生物 ≤ 的变化动态 o掺入杨树
叶的土壤微生物 ≤最大值出现在 ws
∗ ys §的培养过程中 o而掺入水杉
叶的土壤出现在第 ys §∀这些结果
表明 o杨树叶子较有利于土壤微生
物的增加 o但在掺入初期增加迅速 o这可能同林木叶片中易分解的有机 ≤ 有关 o随着掺入叶片中易分解
有机 ≤的减少 o土壤微生物 ≤含量也减少k¦¬² ετ αλqot||tl ∀
图 t 杨树 !水杉叶子混合掺入与
单独掺入土壤的微生物 ≤含量比较
ƒ¬ªqt ׫¨ ¦²°³¤µ¬¶²± ²©¶²¬¯ °¬¦µ²¥¬¤¯ ¥¬²°¤¶¶≤
¦²±¦¨±·µ¤·¬²± ¥¨·º¨ ±¨ ¶²¬¯¶¤§§¨§º¬·«¯¨ ¤√¨ ¶²©
²±¨ ¶³¨¦¬¨¶¤±§¶²¬¯¶º¬·«¯¨ ¤√¨ ¶²©°²³¯¤µ¤±§
·¨¤¶¨ ∏´²¬¤§∏µ¬±ª¬±¦∏¥¤·¬²±
) ) )σ 处理 u ×µqu o) ) )υ 处理 w ×µqw o
) ) )ω 处理 x ×µqx o
, ,π 处理 u n处理 wΠu ×µqu n ×µqwΠu
关于不同树叶对土壤微生物 ≤ 的影响及树叶间的交互影响 o
我们曾作以下假设 o如果两试验树叶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没有
交互作用 o则处理 x土壤中微生物 ≤ 含量应该同处理 u和 w的平
均值相一致 o但结果表明k图 tl o处理 x的微生物 ≤ 含量在整个培
养过程中都高于处理 u和 w的平均值 o尤其是在培养前期kus §l和
后期ktss §l ∀根据 • ¬¯¦²¬²±配对比较的非参数分析方法k≥·¤·¶²©·o
±¦qot||xl可以得到 o这两个值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差
异kπ s1swvl o即处理 x的微生物 ≤ 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u和 w的
平均值 o杨树和水杉树叶的混合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 ∀
比较土壤培养 tss §后的有机 ≤ 及微生物 ≤ 含量k表 vl可以
得到 o有机质掺入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o微生物 ≤ 与有机 ≤
含量之比且下降 ∀掺入水杉叶子的土样这一比值下降较大 o尤其
是水杉枯落物Π土壤掺入比为 uΒtssk处理 wl水杉叶的土样 o这一比
值下降至 u1s h ∀比较培养 tss §后的土壤微生物 ≤ 含量k表 ul o
处理 w的微生物 ≤ 含量同处理 v和处理 t没有显著性差异k π
s1sxl o这一结果或许同水杉叶子的化学组成有关 ∀随着土壤中水
杉叶子含量增加 o抑制土壤微生物增加的物质浓度也增加 o结果土壤有机 ≤ 含量增加 o没有导致微生物
≤的增加 ∀而当土壤中同时掺入杨树叶和水杉叶时 o则这种抑制状况能得到改善或消除 ∀
土壤中的微生物 ≤与 培养土壤的微生物 ≤与 含量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k图 uk¤ll o如果把掺
入杨树叶和水杉叶的培养土壤各自进行分析 o则土壤微生物 ≤与 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k图 uk¥l o
k¦ll ∀从相关得到的直线方程还可以推知 o掺入杨树和水杉叶的土壤 o如果土壤微生物 ≤ 含量一样 o则
掺入水杉叶子土壤的微生物 含量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 o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随着不同树叶的掺
xxt 第 u期 钟哲科等 }杨树 !水杉林带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 ≤ !的影响
入而产生差异 o同水杉树叶分解相联系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 含量要高于同杨树叶子分解相联系的土
壤微生物群落 ∀
图 u 培养土壤微生物 ≤ 与 的相关性
ƒ¬ªqu ¨¯¤·¬²±¶«¬³¶¥¨·º¨ ±¨ ¶²¬¯ °¬¦µ²¥¬¤¯ ≤ ¤±§
§∏µ¬±ª·«¨ ¬±¦∏¥¤·¬²±
k¤l所有样品 ¯¯ ¶²¬¯¶¶¤°³¯ ¶¨~k¥l加入杨树叶样品
≥²¬¯¶¤§§¨§º¬·«¯¨ ¤√¨ ¶²©°²³¯¤µ~k¦l加入水杉叶样品
≥²¬¯¶¤§§¨§º¬·«¯¨ ¤√¨ ¶²© ·¨¤¶¨ ∏´²¬¤q
u1u 田间调查结果 试验土壤的 ³ 值较为一致k表 wl o两
次测定值变幅也很小 o而土壤电导率两次测定间变化较大 o
尤其是农田土壤 ∀水杉林带土壤表层积累的有机质较大 o全
氮含量也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林带土壤与农田土壤已表现
出一定的差异 ∀
林带内的微生物 ≤含量要高于农田 o这同林带土壤有机
质含量有关 ∀但比较微生物 ≤ 与有机 ≤ 的比例则农田土壤
的这一比值要高于林地土壤 o土壤微生物 含量与全 含量
之比也呈现这一趋势 ∀通常来说 o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微生物
≤ 占有机 ≤的 u h ∗ y h o微生物 占全 的 v h ∗ { h k
¤µ·¨¯¶
ετ αλqot||| ~• ¤¯·¨µ¶ ετ αλqot||tl o这二个参数被认为既是反
映土壤经营和气候的重要指标 o又是土壤生态功能变化的重
要尺度k²¶¶ ετ αλqot||| ~°µ¬«¤ ετ αλqot||z l ∀本研究土壤的
这两个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k表 wl ∀两林带土壤的微生物 ≤
与有机 ≤的比例相似 o但水杉林带的微生物 与全 之比要
高于杨树林带 o这一结果与室内培养结果相一致 ∀
林地土壤较高的有机 ≤ 含量与林木枯落物归还量及土
壤中的分解速度有关 ∀结合室内培养结果可以认为 o水杉林
带土壤有机 ≤的积累与土壤较低的微生物量k微生物 ≤Π有机
≤l有着密切的联系 ∀
另外 o林地土壤的呼吸强度要高于农田 o这与土壤较高
的微生物含量有关k表 wl ∀土壤呼吸熵值k ≤´ul是衡量土壤
微生物生理生态状况的重要参数 o数值高 o表明土壤有机 ≤
利用率低 o土壤微生物处于环境的胁迫状态k±§¨µ¶²± ετ αλqo
t||vl ∀温带土壤这一数值范围大致在 t ∗ z之间k±§¨µ¶²± ετ
αλqot||v ~
¤µ·¨¯¶ ετ αλqot|||l o而热带和亚热带土壤至今尚很
少有类似的资料 ∀但从本研究的结果看 o这一值似乎较高 o尤其是 ts月份测定值 ∀这一数值同土壤电
导率相一致 o这表明土壤盐分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存在着环境胁迫 ∀另外 o林地土壤的 ≤´u 值也要略大
于农田土壤 o林地土壤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 o土壤微生物生理生态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o这或许与
这一特殊的土壤条件有关 ∀试验土壤 ³值较高 o且具有一定的盐含量 o养分含量又不均衡 o因此 o在土
壤改良上除了注意有机质这一指标外 o还应重视其它的环境状况和养分元素的平衡如 ³ o以促进土壤
微生物生理生态状况的改善 ∀
表 3 试验土样在培养 100 δ 后的有机 Χ含量及与微生物 Χ含量比较
Ταβ . 3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σοιλ οργανιχ Χ ανδ µιχροβιαλ βιοµ ασσ Χ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σ αφτερ 100 δαψσινχυβατιον
性质 °µ²³¨µ·¼
处理 ×µ¨¤·°¨ ±·
t u v w x
对照 ≤²±·µ²¯
有机 ≤
µª¤±¬¦≤Πkª#®ªp tl
{1{ tv1z |1w tw1x tv1v y1s
微生物 ≤Π有机 ≤
¬¦µ²¥¬¤¯ ¥¬²°¤¶¶≤Π²µª¤±¬¦≤Πh
u1|| v1su u1xt u1ss u1|y v1xv
yxt 林 业 科 学 v|卷
表 4 试验林带及农田的土壤性质测定比较 ≠
Ταβ . 4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σοιλ προπερτιεσ οφ εξπεριµενταλσηελτερ2βελτσ ανδ φιελδ
地点
²¦¤·¬²±
时间
׬°¨ ³
电导率
∞¯ ¦¨·µ¬¦¤¯
¦²±§∏¦·¬√¬·¼Π
k°¶#¦°ptl
有机 ≤
µª¤±¬¦
≤Πkª#®ªptl
全
ײ·¤¯ Π
kª#®ªptl
微生物 ≤¤
¬¦µ²¥¬¤¯
¥¬²°¤¶¶≤Πk°ª#®ªptl
微生物 ¥
¬¦µ²¥¬¤¯
¥¬²°¤¶¶
Πk°ª#®ªptl
呼吸强度¦
≥²¬¯ µ¨¶³¬µ¤·¬²±Π
k°ª ≤u#«pt®ªptl
杨树林带
≥«¨ ·¯¥¨ ·¯²©
°²³¯¤µ
x月
¤¼ {1s u1z |1{ s1zt
vvv1t
kv1wsl
ux1t
kv1xwl
u1vt
ky1|vl
ts月
¦·q {1u v1v vtv1y u|1w
u1{v
k|1sul
水杉林带
≥«¨ ·¯¥¨ ·¯²©
·¨¤¶¨ ∏´²¬¤
x月
¤¼ {1t u1w tt1u s1{y
vwy1{
kv1tsl
v|1w
kw1x{l
t1{z
kx1v|l
ts月
¦·q {1t v1v uwx1y vy1t
t1|{
k{1syl
农田
ƒ¤µ°¯¤±§
x月
¤¼ {1s u1u y1w s1wz
uu|1z
kv1x|l
uu1t
kw1zsl
t1vw
kx1{wl
ts月
¦·q z1| v1x ust1x ux1w
t1xt
kz1w|l
≠ ¤括号中数据为微生物 ≤占土壤有机 ≤的百分率 ∀ ¥括号中数据为微生物 占土壤全 的百分率 ∀¦括号中数据为呼吸商k ≤´ul o
即单位微生物 ≤浓度内的呼吸强度 oª#®ªpt«p t ∀ ¤ §¤·¤¬± ³¤µ¨±·«¨ ¶¨¶¤µ¨ ³¨µ¦¨±·¤ª¨ ²© °¬¦µ²¥¬¤¯ ≤ ¬±·²·¤¯ ²µª¤±¬¦≤ q¥ ⁄¤·¤¬± ³¤µ¨±·«¨ ¶¨¶¤µ¨
³¨µ¦¨±·¤ª¨ ²© °¬¦µ²¥¬¤¯ ¬±·²·¤¯ q¦§¤·¤¬± ³¤µ¨±·«¨ ¶¨¶¤µ¨ ° ·¨¤¥²¯¬¦ ∏´²·¬¨±·¶k ≤´ul ª#®ªp t«p t q
v 小结与建议
室内培养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 o在滨海盐土壤杨树和水杉的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量表现出不
一致性 ∀杨树叶子分解较快 o且对土壤微生物增加较快和明显 o而水杉叶子则分解较慢 o对土壤微生物
的增加也较慢 o微生物自身的 含量较高 o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而把水杉叶子同杨树叶子混合
在一起 o则有利于水杉林地土壤微生物条件的改善 ∀因此 o若在有机质条件较好的滨海盐土 o可考虑营
建以杨树为主的复合农林系统 o而对有机质条件较差的立地 o则应考虑建造以水杉及水杉与杨树相配置
的复合农林系统 ∀另外 o根据本研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指标分析 o由于滨海盐土成土条件的特殊性 o土
壤环境改良不能只重视有机质这一指标 o还应同其它的一些环境和化学因子如 ³值等相结合 o以保证
土壤微生物系统的正常发展 ∀
参 考 文 献
钟哲科 o方少华 o叶根法等 q浙北新围海涂造林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研究 q浙江新围海涂农业综合开发技术k董炳荣主编l o北京 }中国农
业科技出版社 ot||y oz ∗ tx
°¤∏¯ ∞ o≤¯ ¤µ® ƒ ∞q≥²¬¯ ¬¦µ²¥¬²¯²ª¼ ¤±§
¬²¦«¨ °¬¶·µ¼q²±§²±qt||u }tt ∗ wy
ª¥²¤±∏ª²
q∞©©¨¦·¶²©¶²°¨ ∏¨¦¤¯¼³·∏¶²± ¼¬¨ §¯²© ςιγνα υνγυιχυλατα q • ¤¯³qo Ζεα µαψσ qo¤±§ Σοργηυµ βιχολορq ªµ¬¦∞¦²¶¼¶·∞±√¬µ²±o
t|{{ ouw }wxv ∗ wx{
∂¤±¦¨ ∞ ⁄o
µ²²®¨ ¶° ≤ o¨±®¬±¶²± ⁄ ≥ q ± ¬¨·µ¤¦·¬²± °¨ ·«²§©²µ°¨ ¤¶∏µ¬±ª °¬¦µ²¥¬¤¯ ¥¬²°¤¶¶≤ q≥²¬¯
¬²¯
¬²¦«¨ ° ot|{z ot| }zsv ∗ zsz
µ²²®¨ ¶° ≤ o¤±§°¤± o°µ¤§¨± ετ αλq≤«¯²µ²©²µ°©∏°¬ª¤·¬²± ¤±§·«¨ µ¨¯¨ ¤¶¨ ²©¶²¬¯ ±¬·µ²ª¨ ±} µ¤³¬§§¬µ¨¦·¨ ¬·µ¤¦·¬²± °¨ ·«²§·² °¨ ¤¶∏µ¨ °¬¦µ²¥¬¤¯
±¬·µ²ª¨ ±¬± ¶²¬¯ q≥²¬¯
¬²¯ o
¬²¦«¨ ° ot|{x otz }{vz ∗ {wu
±§¨µ¶²± × o⁄²°¶¦« q׫¨ ¦¤¯²µ¬¦ ∏´²·¬¨±·©²µ≤uk ≤´ul ¤¶¤¶³¨¦¬©¬¦¤¦·¬√¬·¼ ³¤µ¤° ·¨¨µ·²¤¦¦¨¶¶·«¨ ©¨©¨¦·¶²© ±¨√¬µ²±° ±¨·¤¯ ¦²±§¬·¬²±¶o¶∏¦«
¤¶³ o²±·«¨ °¬¦µ²¥¬¤¯ ¥¬²°¤¶¶²©©²µ¨¶·¶²¬¯¶q≥²¬¯
¬²¯ o
¬²¦«¨ ° ot||v oux }v|v ∗ v|x
¦¬² o§«¤° o¬±§¥¨µª qƒ¬¨ §¯¬±¦²µ³²µ¤·¬²± ²©¶·µ¤º ¤±§¬·¶ ©¨©¨¦·¶²±¶²¬¯ °¬¦µ²¥¬¤¯ ¥¬²°¤¶¶¤±§¶²¬¯ ²µª¤±¬¦q≥²¬¯
¬²¯
¬²¦«¨ ° ot||t ouv }
tzt ∗ tzy
≥·¤·¶²©·o±¦qo≥××≥×≤ ©²µ•¬±§²º¶q×∏¶¯¤oot||x
¤µ·¨¯¶ o≥·¨·¨µ o ¤®¨ ¶¦«¬± ƒ q∞¬±©¯∏¶¶§¨µ
¨ ¶·¬¦®∏±ª¤∏©°¬®µ²¥¬¨¯¯¨∏±§¦«¨ °¬¶¦«¨ ¥¨µ¥²§¨ ±¨ ¬ª¨ ±¶¦«¤©·¨± ¬¨±¨ ¶°¶¨∏§²ª¯ ¼¨¶·¤±§²µ·¨¶q ¬·¨¬¯∏±ª
§¨µ⁄¨ ∏·¶¦«¨ ±
²§¨±®∏±§¯¬¦«¨ ± ¨ ¶¨¯¯¶¦«¤©·qt||| o{| }t|z ∗ uss
• ¤¯·¨µ¶∂ o²¨µª¨ ±¶¨± q¬¦µ²¥¬¤¯ ¦¤µ¥²±·∏µ±²√ µ¨¬± ¥¨ ¦¨«©²µ¨¶·¶²¬¯¶¤·§¬©©¨µ¨±·¶·¤ª¨¶²©¤¦¬§¬©¬¦¤·¬²±q≥²¬¯
¬²¯ ¤±§
¬²¦«¨ ° ot||t ouv }{|z ∗ |sv
²¶¶⁄o ¨¯¯¬«¨µƒ oפ·¨
q ¬¦µ²¥¬¤¯ ³µ²¦¨¶¶¨¶¬± µ¨ ¤¯·¬²±·²¦¤µ¥²±o±¬·µ²ª¨ ± ¤±§·¨°³¨µ¤·∏µ¨ µ¨ª¬° ¶¨¬± ¬¯·¨µ¤±§¤¶¤±§¼ °¬±¨ µ¤¯ ¶²¬¯ ©µ²° ¤
¦¨±·µ¤¯ ≥¬¥¨µ¬¤± 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q©²µ¨¶·q≥²¬¯
¬²¯
¬²¦«¨ ° ot||| ovt }zxz ∗ zyz
°µ¬«¤ o≥°²¯¤±§¨µ q ¬¦µ²¥¬¤¯ ¥¬²°¤¶¶¤±§¤¦·¬√¬·¼¬±¶²¬¯¤±§ ¬¯·¨µ∏±§¨µΠινυσσψλϖεστρισo Πιχεα αβιε󤱧 Βετυλα πενδλα ¤·²µ¬ª¬±¤¯ ¼¯¶¬°¬¯¤µ¤©©²µ¨¶·¤2
·¬²± ¶¬·¨¶q
¬²¯ ƒ µ¨·¬¯ ²©≥²¬¯¶ot||z ouw }wx ∗ xt
zxt 第 u期 钟哲科等 }杨树 !水杉林带枯落物对土壤微生物 ≤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