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DURING SHOOT GROWING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Specific weight, photosynthetic rate, respiratory rate and the N, P, K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leaves of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 in one-year-old, two-year-old and three-year-old during various shoot grow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arious leaf position of the three-year-old D. oldhamii during various shoot growing. The specific weight of leaves in prosperous stage of shoot grow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initial stage and last stage, and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with D. oldhamii aging and increasing with the leaf position rising.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in prosperous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nitial stage, while the light and the dark respiratory rate in initial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rosperous stage,but they all presented great variability in the various age and the various leaf position. The N, P, K contents decreased from initial stage to prosperous stage during the shooting period, and the N content was one-year-old>two-year-old>three-year-old, which in the middle height layers was the highest. The P,K content present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with the height rising and increasing with D. oldhamii aging.


全 文 :第 v|卷 专刊 t
u s s v年 tu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 qv| o≥³qt
⁄¨ ¦qou s s v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吴擢溪
k福建省尤溪县林业研究所 尤溪 vyxttwl
关键词 } 绿竹 o笋期 o叶片 o生理生化特性
收稿日期 }ussv p sv p ut ∀
基金项目 }福建省重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Žussu‘sstl ∀
ΣΤΥ∆ΙΕΣ ΟΝ ΤΗΕ ΠΗΨΣΙΟΛΟΓΙΧΑΛ ΑΝ∆ ΒΙΟΧΗΕΜΙΧΑΛ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Σ ΟΦ
ΛΕΑς ΕΣ ΟΦ ∆ΕΝ∆ΡΟΧΑΛΑΜΟΠΣΙΣ ΟΛ∆ΗΑΜΙΙ ∆ΥΡΙΝΓ ΣΗΟΟΤ ΓΡ ΟΩΙΝΓ
• ∏«∏²¬¬
kΨουξι Φορεστρψ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o Φυϕιαν Προϖινχε Ψουξιvyxttwl
Αβστραχτ } ≥³¨¦¬©¬¦º¨ ¬ª«·o³«²·²¶¼±·«¨·¬¦µ¤·¨oµ¨¶³¬µ¤·²µ¼µ¤·¨¤±§·«¨ ‘o°oŽ¦²±·¨±·º¨ µ¨ ¶·∏§¬¨§¬±§¬©©¨µ¨±·³¤µ·¶²©
¯¨ ¤√¨ ¶²© ∆ενδροχαλαµοπσισ ολδηαµιι ¬± ²±¨ 2¼¨ ¤µ2²¯§o·º²2¼¨ ¤µp²¯§¤±§·«µ¨ 2¨¼¨ ¤µp²¯§§∏µ¬±ª√¤µ¬²∏¶¶«²²·ªµ²º¬±ªq׫¨
µ¨¶∏¯·¶¶«²º¨ §·«¤··«¨µ¨ º¨ µ¨ ²¥√¬²∏¶§¬©©¨µ¨±¦¨¶¬±·«¨ ¦«¤µ¤¦·¨µ¬¶·¬¦¶¬±·«¨ √¤µ¬²∏¶¯ ¤¨©³²¶¬·¬²±²©·«¨ ·«µ¨ 2¨¼¨ ¤µ2²¯§ ∆ q
ολδηαµιι §∏µ¬±ª√¤µ¬²∏¶¶«²²·ªµ²º¬±ªq׫¨ ¶³¨¦¬©¬¦º¨ ¬ª«·²©¯¨ ¤√¨ ¶¬± ³µ²¶³¨µ²∏¶¶·¤ª¨ ²©¶«²²·ªµ²º¬±ªº¤¶«¬ª«¨µ·«¤±
·«¤·¬±¬±¬·¬¤¯ ¶·¤ª¨ ¤±§ ¤¯¶·¶·¤ª¨ o¤±§³µ¨¶¨±·¨§·«¨ ·¨±§¨±¦¼ ²©§¨¦µ¨¤¶¬±ªº¬·« ∆ q ολδηαµιι ¤ª¬±ª¤±§¬±¦µ¨¤¶¬±ªº¬·«
·«¨ ¯¨ ¤©³²¶¬·¬²±µ¬¶¬±ªq׫¨ ±¨·³«²·²¶¼±·«¨·¬¦µ¤·¨¬± ³µ²¶³¨µ²∏¶¶·¤ª¨ º¨ µ¨ «¬ª«¨µ·«¤±·«²¶¨ ¬±¬±¬·¬¤¯ ¶·¤ª¨ oº«¬¯¨ ·«¨
¬¯ª«·¤±§·«¨ §¤µ®µ¨¶³¬µ¤·²µ¼µ¤·¨¬±¬±¬·¬¤¯ ¶·¤ª¨ º¨ µ¨ «¬ª«¨µ·«¤±·«²¶¨ ¬± ³µ²¶³¨µ²∏¶¶·¤ª¨ o¥∏··«¨¼ ¤¯¯ ³µ¨¶¨±·¨§ªµ¨¤·
√¤µ¬¤¥¬¯¬·¼¬±·«¨ √¤µ¬²∏¶¤ª¨ ¤±§·«¨ √¤µ¬²∏¶¯ ¤¨©³²¶¬·¬²±q׫¨ ‘o°oŽ¦²±·¨±·¶§¨¦µ¨¤¶¨§©µ²°¬±¬·¬¤¯ ¶·¤ª¨ ·²³µ²¶³¨µ²∏¶
¶·¤ª¨ §∏µ¬±ª·«¨ ¶«²²·¬±ª³¨µ¬²§o¤±§·«¨ ‘¦²±·¨±·º¤¶²±¨ p¼¨ ¤µp²¯§·º²p¼¨ ¤µp²¯§·«µ¨ p¨¼¨ ¤µp²¯§oº«¬¦«¬±·«¨ °¬§§¯¨
«¨¬ª«·¯¤¼¨ µ¶º¤¶·«¨ «¬ª«¨¶·q׫¨ °oŽ¦²±·¨±·³µ¨¶¨±·¨§·«¨ ·¨±§¨±¦¼ ²©§¨¦µ¨¤¶¬±ªº¬·«·«¨ «¨¬ª«·µ¬¶¬±ª¤±§¬±¦µ¨¤¶¬±ª
º¬·« ∆ q ολδηαµιι ¤ª¬±ªq
Κεψ ωορδσ} ∆ενδροχαλαµοπσισ ολδηαµιι o≥«²²·¬±ª³¨µ¬²§o¨¤√¨ ¶o°«¼¶¬²¯²ª¬¦¤¯ ¤±§¥¬²¦«¨ °¬¦¤¯ ¦«¤µ¤¦·¨µ¬¶·¬¦¶
绿竹k ∆ενδροχαλαµοπσισ ολδηαµιιl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 o原产我国 o集中分布浙江南部 !台湾 !福建
及广西 !广东等省k区l ∀在浙江 !台湾 !福建三省普遍栽培 o是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的笋材两用的丛生竹
种之一 ∀绿竹笋味鲜美 o清凉解暑 o同时具有降压 !降脂 !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o是夏秋两季深受群
众喜爱的美味佳肴 ∀绿竹竹材易降解 o是应用前景广阔的造纸原料 ∀近年来 o以笋用林为主要经营目的
的绿竹林发展很快 o并取得不少的经验k张文燕等 ot||| ~郑文汉等 ot||z ~董建文 ousssl ∀叶片作为最主
要的同化器官在竹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o研究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 o揭示叶片生长发育规
律 o对指导竹林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竹子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已有过不少报道 o如毛竹
kΠηψλλοσταχηψσ ηετεροχψχλα ¦√ qπυβεσχενσlk郑郁善等 ot||{ ~黄启胜等 ot|{|l !麻竹k ∆ενδροχαλαµυσ λατιφλορυσl
k邱尔发等 ousst ~ussul !雷竹k Πηψλλοσταχηψσ πραεχοξ ©q πρεϖερναλισlk郑炳松等 ousstl等 ∀有关绿竹生化特
性也有过报道k林益明等 ot||{¤~t||{¥l o但绿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不同
年龄绿竹笋期不同竹冠部位叶片比叶重 !光合呼吸特性及 ‘!° !Ž含量的分析研究 o为绿竹培肥 !林分结
构调整等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1 试验地的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关镇沙洲公园k东经 ttzβ{χ ∗ tt{βyχ o北纬 uxβ{χ ∗ uyβwχl o平均海拔 uws °
左右 o属中亚热带大陆性与海洋性兼季风气候 o年均降雨量 t x||1y °° o年蒸发量 t vuv1w °° o相对湿度
{v h o年平均气温 t{1| ε ∀历年最大日降雨量 tvt1z °° ov ) y月降雨占全年 xy h ∀试验样竹选自 t|{y
年造林林分 o土壤类型属沙地 o竹林生长良好 o产量稳定 o平均胸径约 x1x¦° o竹高约 | ∗ tt °∀
u 研究方法
u1t 样竹的选择及样品的采集 样竹的选择 ussu年 u月砍伐老竹时 o在竹林内选定样竹 x丛 o每丛
留竹 |株 ot ¤生Βu ¤生Βv ¤生 € xΒuΒu ∀竹林生长良好 o产量稳定 o无断梢现象 ∀
采样时间的确定及样品的处理 绿竹的笋期 o特别是发笋初期的早晚 o因不同地区的气温 !降雨等
环境因子的差异而有较大的不同 ∀根据尤溪县多年的经验 o本地区 x月下旬开始发笋 o定为发笋初期 ~y
月下旬至 {月中旬大量发笋 o定为发笋盛期 ~{月下旬至 ts月上旬产笋减少 o定为发笋末期 ∀根据笋期
分别在 y月 tu日k初期l !z月 ty日k盛期l !|月 ts日k末期l o对 v个年度竹株按竹冠长度 v等分 o选择
上 !中 !下部阳面枝条 o取顶梢第 u ∗ v轮叶分别测定比叶重 !光合及呼吸特性 ∀然后按同样的方法采集
一定量的叶片 o在 zs ε 烘干箱中烘干至恒重 o粉碎 o保存于干燥器中 o供 ‘!° !Ž测定k郑郁善等 ot||{ ~邱
尔发等 ousstl ∀
u1u 比叶重及光合与呼吸速率测定 叶面积和比叶重测定 采用剪纸称重法测定叶面积k吴起明 o
usstl ~在 tsx ε 烘箱中烘干称重 o比叶重 €叶干重kªlΠ叶面积k§°ul ∀
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测定 采用北京均方理化研究所生产的 Š÷‹ p vsx便携式 ≤’u 分析仪测
定离体枝条的净光合速率 ~用黑布遮光测定暗呼吸速率k张志良 ot||yl ∀
光呼吸速率测定 在无 ≤’u 的闭路系统中 o测定叶片放出 ≤’u 浓度 o计算光呼吸速率k张志良 o
t||yl ∀
光合及呼吸作用条件控制 用碘钨灯为光源 o照度计测光强 o控制光强为 ts sss ¬¯~用空调调节室
温 o叶室上方用隔热水槽降温 o用温度计测定叶室中温度 ~在叶室中用湿棉花调节湿度 ~采集离地面 ts °
的稳定空气k张志良 ot||y ~邱尔发等 ousstl ∀
u1v ‘!° !Ž含量测定 供测样品用浓硫酸 p双氧水消化后 o氮的测定采用开氏微量定氮法 ~磷的测定
采用钒钼黄比色法 ~钾的测定采用火焰光度计法k南京农学院主编 ot|{sl ∀
3 结果与分析
v1t 比叶重 由表 t可见 o绿竹在发笋盛期比叶重达到最大 o其平均值为 s1wyx x ª#§°pu o分别是初期
和末期的 t1sv倍 !t1sx倍 o这可能是绿竹在发笋盛期酶活性高 o生理机能比较旺盛 ∀绿竹比叶重随年龄
的增加而减小 o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组织趋于成熟 o生活力降低 o同化能力降低的缘故 ∀比叶重随
着竹株的高度升高而升高 o竹冠上部平均比叶重为 s1w{u x ª#§°pu o是中部和下部的 t1sw倍和 t1ty倍 ∀
这可能是上部叶稀疏 o受光充分 o而中部叶密度大 o互相折叠 o影响了中部和下部叶的受光时间 o光合能
力降低 o同化产物减少 o从而导致中部比叶重降低 ∀
表 1 绿竹不同年龄 !不同时期 !不同部位的比叶重
Ταβ . 1 Σπεχιφιχ ωειγητ οφ τηελεαϖεσιν διφφερεντ αγεσ,σταγεσ ανδ ποσιτιονσ kª#§°pul
竹冠部位
¨¤©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末期 ¤¶·¶·¤ª¨
t ¤ u ¤ v ¤ 平均 ¤¨±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s1xsv z s1wzz x s1wzw s s1w{x t s1xvy w s1w{y { s1w{x s s1w|y s s1wzz | s1w{s u s1wwt v s1wyy x
中部 ¬§§¯¨ s1xtz u s1wvx t s1wuz u s1wx| { s1xu| s s1wzt | s1wyw z s1wyv { s1w{u | s1wwy | s1wy| w s1wyy w
下部 ²º µ¨ s1wvz | s1wsz u s1wsu y s1wtx | s1xss w s1wwu w s1wty s s1wvy z s1ws| s s1wtx s s1vy| v s1v|z {
平均  ¤¨± s1w{y v s1wv| | s1wvw y s1wxv y s1xut | s1wyz s s1wxx u s1wyx x s1wxy y s1wwz w s1wuy z s1wwv y
v1u 光合和呼吸性状比较 净光合速率比较 净光合速率是反映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由表 u可见 o
绿竹在发笋盛期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初期 o盛期平均净光合速率为 w1szu t °ª≤’u#§°pu«p t o是初期的
xzt 专刊 t 吴擢溪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u1s|倍 ∀从年龄结构来看 o在发笋初期 v ¤生绿竹高于 u ¤生 !t ¤生绿竹 ov ¤生绿竹平均净光合速率分
别是 u ¤生 !t ¤生的 t1ty倍和 t1xz倍 o在盛期则 u ¤生绿竹高于 v ¤生 !t ¤生绿竹 o其平均值分别是 v ¤
生 !t ¤生绿竹的 t1ts倍和 t1wt倍 ∀从不同竹冠部位来看 o竹冠上部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下部 o
竹冠上部净光合速率分别是中部和下部的 t1sz倍和 t1vx倍 ∀
表 2 不同竹冠部分净光合速率比较
Ταβ . 2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νετ πηοτοσψντηετιχ ρατε k°ª≤’u#§°pu«ptl
竹冠部位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t1zuy w u1uwx | u1yvu w u1ust y v1|yt { x1v{z | w1{ty s w1zut |
中部 ¬§§¯¨ t1x{z | u1ttw x u1xww | u1s{u w v1s{| | w1x{w t w1vz| | w1st{ s
下部 ²º µ¨ t1uwy s t1z{u t t1|zz w t1yy{ x u1{{| { w1swt y v1w|z y v1wzy v
平均  ¤¨± t1xus t u1swz x u1v{w | t1|{w u v1vtv { w1yzt u w1uvt u w1szu t
光呼吸速率比较 光呼吸是以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为基质而进行的 o它是一个消耗过程 o光呼吸越
小 o越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从表 v可以看出 o不同年龄绿竹 !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有较大差异 ∀从
t¤生 !u ¤生 !v ¤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平均光呼吸速率来看 o发笋初期和盛期均为 u ¤生  v ¤生  t ¤
生 o且初期大于盛期 ∀在发笋初期 ot ¤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下部 中部 上部 ou ¤生 !v ¤
生绿竹变化趋势相同 o均为中部 下部 上部 ∀在发笋盛期 ot ¤生绿竹不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与发
笋初期相反 o为上部 中部 下部 ou ¤生 !v ¤生绿竹则为中部 上部 下部 ∀这可能一方面由于绿竹
在不同发笋时期酶活性及产笋量不同 o影响了有机物质的积累 o另一方面 o由于绿竹的旺盛生长 o不同时
期竹冠结构产生一定的差异 o影响了竹冠层的透光性 o使得光呼吸速率产生一定的差异 ∀
表 3 光呼吸速率比较
Ταβ . 3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λιγητ ρεσπιρατορψ ρατε k°ª≤’u#§°pu«ptl
竹冠部位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s1{wz { t1tyt z t1tyu y t1sxz w t1uty { t1yxz { s1|uz x t1uyz w
中部 ¬§§¯¨ s1|wx s u1swu t t1ytz y t1xvw | t1sz{ v t1{{t x t1xvv s t1w|z y
下部 ²º µ¨ t1xz| { t1yss x t1vvy u t1xsx x s1zvs x s1|zz v s1zys w s1{uu z
平均  ¤¨± t1tuw u t1yst w t1vzu t t1vyx | t1ss{ x t1xsx x t1szv y t1t|x |
暗呼吸速率比较 暗呼吸速率发笋初期明显高于盛期 o初期暗呼吸速率总平均值为 t1xut v °ª≤’u
#§°pu«p t o盛期为 t1tut { °ª≤’u#§°pu«p t o初期是盛期的 t1vy倍 ∀发笋初期 t¤生 !u ¤生 !v¤生绿竹不
同竹冠部位光呼吸速率均为上部 下部 中部 o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为 t ¤生  v ¤生  u ¤生 ∀发笋盛期
与初期有所不同 ot ¤生绿竹为下部 上部 中部 ou ¤生绿竹为上部 下部 中部 ov ¤生绿竹为中部 
上部 下部 o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为 t ¤生  u ¤生  v ¤生k表 wl ∀
表 4 暗呼吸速率比较
Ταβ . 4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δαρκ ρεσπιρατορψ ρατε k°ª≤’u#§°pu«ptl
竹冠部位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t1{sz v t1vt| z t1ztu w t1ytv t t1uvu t t1wsw w t1tuz w t1uxw y
中部 ¬§§¯¨ t1yts z t1twz z t1wtw w t1v|s | s1{xz x s1zv{ | t1uwu y s1|wy v
下部 ²º µ¨ t1zzv s t1uxs s t1yxy x t1xx| | t1wv| x t1t{{ v s1{yx { t1tyw x
平均  ¤¨± t1zvs v t1uv| t t1x|w w t1xut v t1tzy w t1tts y t1sz{ y t1tut {
yzt 林 业 科 学 v|卷
v1v ‘!° !Ž含量 ‘含量比较 ‘含量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o各时期 ‘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
期较初期分别减少 w1vu h和 tt1vt h ∀各竹冠部位平均值不同发笋时期均有 t¤生  u¤生  v¤生 ∀从
不同竹冠部位来看 o不同发笋时期 ‘含量变化趋势相似 ot ¤生绿竹为中部 下部 上部 ∀u ¤生 !v ¤生
绿竹为中部 上部 下部k表 xl ∀
表 5 Ν含量比较
Ταβ . 5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τηε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οφ νιτρογεν kª#®ªptl
竹冠部位
¨¤©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末期 ¤¶·¶·¤ª¨
t ¤ u ¤ v ¤ 平均 ¤¨±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uz1y{z uz1||v uz1vz| uz1y{y uz1zwx uy1{w{ uy1tuw uy1|sy uw1ytw ux1vt{ ux1xtv ux1tw{
中部 ¬§§¯¨ u|1|z| u|1xt{ u{1yyv u|1v{z u{1tsu uz1wvs uz1wxx uz1yyu uy1suy ux1xv{ uw1|ws ux1xst
下部 ²º µ¨ u{1xs{ uy1z|s uy1xwx uz1u{t uz1{zw uy1wu{ uw1ttu uy1tv{ uw1{sy uw1wxv uv1uu{ uw1tyu
平均  ¤¨± u{1zux u{1tss uz1xu| u{1tt{ uz1|sz uy1|su ux1{|z uy1|su ux1tw| ux1tsv uw1xys uw1|vz
°含量比较 °含量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o各时期 °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期较初期分别
减少 y1vw h和 ux1us h ∀ °含量随着竹冠的升高而降低 o各竹冠部位下部平均 °含量为中部和上部的
t1sz倍和 t1tv倍 ∀各年龄绿竹在发笋初期和盛期不同竹冠部位 °含量平均值为 v ¤生  u ¤生  t ¤
生 o而在盛期则为 u ¤生  v ¤生  t ¤生k表 yl ∀
表 6 Π含量比较
Ταβ . 6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τηε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οφ πηοσπηορυσ kª#®ªptl
竹冠部位
¨¤©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末期 ¤¶·¶·¤ª¨
t ¤ u ¤ v ¤ 平均 ¤¨±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t1{tw u1ssz u1syz t1|yv t1y|x t1|{{ t1||{ t1{|w t1wzt t1xyt t1ww| t1w|w
中部 ¬§§¯¨ t1{{s u1t|{ u1twy u1szx t1{tx u1s{{ u1s|w t1||| t1xss t1yyz t1xzu t1x{s
下部 ²º µ¨ t1|uw u1v{w u1vxu u1uus t1{|v u1twv u1uwv u1s|v t1yxx t1{st t1yzv t1zts
平均  ¤¨± t1{|u u1uyv u1uv{ u1tvt t1{st u1szv u1ttx t1||y t1xwu t1yzy t1xyx t1x|w
Ž含量比较 绿竹叶片 Ž含量变化趋势与 °变化相同 o由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 o但其降幅高于
° o各时期 Ž含量总平均值盛期和末期较初期分别减少 vt1ts h和 w{1v| h ∀ Ž含量随着竹冠高度的升
高而降低 o各竹冠部位下部平均 Ž含量为中部和上部的 t1uv倍和 t1wx倍 o变幅较大 ∀从年龄结构来
看 o绿竹在发笋初期和盛期不同竹冠部位 Ž含量平均值为 v¤生  u¤生  t¤生 o而在末期则为 v¤生 
t ¤生  u ¤生k表 zl ∀
表 7 Κ含量比较
Ταβ . 7 Χοµ παρισον οφ τηε 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 οφ ποτασσιυµ kª#®ªptl
竹冠部位
¨¤©
³²¶¬·¬²±
初期 Œ±¬·¬¤¯ ¶·¤ª¨ 盛期 °µ²¶³¨µ²∏¶¶·¤ª¨ 末期 ¤¶·¶·¤ª¨
t ¤ u ¤ v ¤ 平均 ¤¨± t ¤ u ¤ v ¤
平均
 ¤¨± t ¤ u ¤ v ¤
平均
 ¤¨±
上部 ˜³³¨µ |1vuy ts1xzu tt1utu ts1vzs y1uwt z1vt| z1vtw y1|x{ w1|s| v1|vw v1vy{ w1szs
中部 ¬§§¯¨ |1|v| tt1{vz tu1wxx tt1wts {1ttw {1ttw {1ttx {1ttw y1szu w1|sw y1vwy x1zzw
下部 ²º µ¨ tv1yx{ tv1szy tv1wss tv1vz{ {1zu| {1zvt ts1ytw |1vx{ {1xss y1wyy |1|vz {1vst
平均  ¤¨± ts1|zw tt1{u{ tu1vxy tt1zt| z1y|x z1{wz {1y{t {1szw y1w|w x1tst y1xxs y1sw{
zzt 专刊 t 吴擢溪 }绿竹笋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4 结论
绿竹比叶重在发笋盛期达到最大 o其平均值为 s1wyx x ª#§°pu o分别是初期和末期的 t1sv倍 !t1sx
倍 o且有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 o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 ∀
绿竹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着竹冠高度的升高而增大 o且盛期高于初期 o盛期是初期的 u1s|倍 o在发笋
初期 v¤生  u¤生  t¤生 o而在盛期 u¤生  v¤生  t¤生 ~光呼吸速率初期高于盛期 o且 u¤生  v¤生
 t ¤生 o以竹冠中部叶片较高 ~暗呼吸速率初期高于盛期 o初期是盛期的 t1vy倍 o发笋初期上部 下部
中部 o且 t ¤生  v ¤生  u ¤生 o而盛期发生较大变异 ∀
绿竹叶片 ‘!° !Ž含量由初期至盛期逐渐减小 o盛期和末期与初期相比较 o‘含量分别减少 w1vu h
和 tt1vt h o°含量分别减少 y1vw h和 ux1ts h oŽ含量分别减少 vt1ts h和 w{1v| h ∀ ‘含量以竹冠中部
叶片最高 o而 ° !Ž含量则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减小 ∀从竹龄来看 o‘含量 t ¤生  u ¤生  v ¤生 o° !Ž含量
有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
不同年龄绿竹在不同发笋时期 !不同竹冠部位各项生理生化特性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 o除与叶片
采集及测量等人为因素有关外 o还可能与不同年龄竹株冠层结构 !挖笋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ou ¤生 !v ¤生绿竹仍表现出较强的生理活性 o但从产笋量的角度来看 ot ¤生
绿竹是发笋的主体 ou ¤生绿竹发笋明显减少 ov ¤生已基本失去发笋能力 ∀因此在控制林分结构时 o应
不留或少留 v ¤生绿竹 o适当保留 u ¤生绿竹 o保证林分向良性发展 ∀
参 考 文 献
董建文 q绿竹林丰产结构研究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usss ouskul }tst p tsw
黄启胜 o杨迪蝶 o高爱新等 q不同条件下毛竹光合作用研究 q竹类研究 ot|{| okul }{ p tz
林益明 o林 鹏 q绿竹林硅元素动态研究 q亚热带植物通讯 ot||{¤ouzkul }| p tv
林益明 o林 鹏 o温万章 q绿竹碳 !氮动态研究 q竹子研究汇刊 ot||{¥otzkwl }ux p u|
南京农学院主编 q土壤农化分析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s }t|t p t|{
邱尔发 o洪 伟 o郑郁善等 q麻竹山地笋用林笋期叶片光合及呼吸性状研究 q林业科学 ousst ovzk专l }tw{ p txv
邱尔发 o郑郁善 o洪 伟等 q开花与未开花山地麻竹叶片性状比较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ussu ouukul }tsx p ts{
吴起明 q绿竹叶面积指数测定 q福建林业科技 ousst ou{kul }y{ p zs
张文燕 o缪妙青 o林忠平等 q绿竹造林及丰产培育技术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 otukul }twy p txt
张志良 q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q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ot||y
郑文汉 o高瑞龙 q绿竹丰产林栽培管理技术 q福建林业科技 ot||z ouwkvl }xy p x|
郑炳松 o金爱武 o程晓建等 q雷竹光合特性研究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usst outkwl }vx| p vyu
郑郁善 o洪 伟 o邱尔发等 q营养液对毛竹叶片效应的研究 µ ) ) ) 营养液对叶片光合性状影响 q林业科学 ot||{ ovwk专l }|x p ||
{zt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