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LATENT INFECTION OF PINE SHOOT BLIGHT DISEASE(SPHAEROPSIS SAPINEA)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 ,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 % ;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 ;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 ,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 4% ,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10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Pine shoot blight disease(Sphaeropsis sapinea) was a pine disease that took place around the world.It mainly infected Pinus taeda, P.elliottii,P.echinata and P.massoniana in China. This study showed the pine shoot blight fungus could be isolated from the healthy tissues of the four pines in each month yearly.The isolated fungus percenta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15%~37.7% of P.taeda,13.8%~57.1% of P.echinata,7.5%~29.1% of P.elliottii and 9.7%~22.4% of P.massoniana. There were some percentag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ine individuals,higher on branches and shoots,a little lower on buds,and the lowest on the needles.Asymptomatic shoots and buds were cultured on damp filter paper.After 10 days,pycnidias of S.sapinea could be found on the segments.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with those used isolation methods.Before the current-year spores were released,some shoots and buds of pine were covered with blastic bags.Some of shoot blight and bud rot appeared.All as above,it was sure that there existed latent infection of S.sapinea on pine.


全 文 :第 v|卷 第 w期
u s s v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 o‘²1w
∏¯ qou s s v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3
刘 艳 叶建仁
k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 utssvzl
摘 要 }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o其中在火炬松
上的得菌率为 tx h ∗ vz1z h o且大多数月份高于 us h ~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 o为 z1x h ∗ u|1t h ~短
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 tv1{ h ∗ xz1t h o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 ~马尾松得菌率最低 o为 |1z h ∗ uu1w h o多数分离
得菌率低于 us h ∀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 o枝和新梢较高 o芽稍低 o叶最低 ∀在 t年中 o健康梢
上得菌率有 v个高峰期 o即 w ∗ x月 !z ∗ {月和 ts ∗ tt月 o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 ∀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
培养 ots §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o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 ∀在当年孢子散发之
前 o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 o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 o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 o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
病菌造成的 ∀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
关键词 } 松枯梢病菌 o潜伏侵染 o火炬松 o湿地松 o短叶松 o马尾松
收稿日期 }usst p s| p uw ∀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0攻关专题/沿海防护林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0的部分内容 ∀
3 刘艳现为山东曲阜师范学院生物系讲师 ∀
ΣΤΥ∆ΙΕΣ ΟΝ ΛΑΤΕΝΤ ΙΝΦΕΧΤΙΟΝ ΟΦ ΠΙΝΕ ΣΗΟΟΤ ΒΛΙΓ ΗΤ
∆ΙΣΕΑΣΕk ΣΠΗΑΕΡΟΠΣΙΣ ΣΑΠΙΝΕΑl
¬∏≠¤± ≠¨¬¤±µ¨±
k Χολλεγε οφ Φορεστ Ρεσουρχε ανδ ΕνϖιρονµεντoΝανϕινγ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utssvzl
Αβστραχτ } °¬±¨ ¶«²²·¥¯¬ª«·§¬¶¨¤¶¨k Σπηαεροπσισσαπινεαl º¤¶¤³¬±¨ §¬¶¨¤¶¨ ·«¤··²²® ³¯¤¦¨ ¤µ²∏±§·«¨ º²µ¯§qŒ·°¤¬±¯¼
¬±©¨¦·¨§ Πινυσταεδαo Πqελλιοττιι oΠqεχηινατα ανδ Πqµασσονιανᬱ ≤«¬±¤q׫¬¶¶·∏§¼¶«²º¨ §·«¨ ³¬±¨ ¶«²²·¥¯¬ª«·©∏±ª∏¶
¦²∏¯§¥¨ ¬¶²¯¤·¨§©µ²°·«¨ «¨ ¤¯·«¼·¬¶¶∏¨¶²©·«¨ ©²∏µ³¬±¨ ¶¬± ¤¨¦«°²±·«¼¨ ¤µ¯¼q׫¨ ¬¶²¯¤·¨§©∏±ª∏¶³¨µ¦¨±·¤ª¨¶º¨ µ¨ ¤¶¶²2
¦¬¤·¨§º¬·«tx h ∗ vz1z h ²© Πqταεδαotv1{ h ∗ xz1t h ²© Πqεχηιναταoz1x h ∗ u|1t h ²© Πqελλιοττιι ¤±§|1z h ∗
uu1w h ²© Πqµασσονιαναq׫¨µ¨ º¨ µ¨ ¶²°¨ ³¨µ¦¨±·¤ª¨ §¬©©¨µ¨±¦¨¶¬±§¬©©¨µ¨±·³¤µ·¶²©³¬±¨ ¬±§¬√¬§∏¤¯¶o«¬ª«¨µ²±¥µ¤±¦«¨¶
¤±§¶«²²·¶o¤ ¬¯·¯¨ ²¯º¨ µ²±¥∏§¶o¤±§·«¨ ²¯º¨ ¶·²±·«¨ ±¨ §¨¯ ¶¨q„¶¼°³·²°¤·¬¦¶«²²·¶¤±§¥∏§¶º¨ µ¨ ¦∏¯·∏µ¨§²±§¤°³©¬¯·¨µ
³¤³¨µq„©·¨µts §¤¼¶o³¼¦±¬§¬¤¶²© Σ qσαπινεᦲ∏¯§¥¨ ©²∏±§²±·«¨ ¶¨ª°¨ ±·¶q׫¨ µ¨¶∏¯·¶º¨ µ¨ ¶¬°¬¯¤µº¬·«·«²¶¨ ∏¶¨§¬¶²¯¤2
·¬²± °¨ ·«²§¶q…¨ ©²µ¨ ·«¨ ¦∏µµ¨±·2¼¨ ¤µ¶³²µ¨¶º¨ µ¨ µ¨¯¨ ¤¶¨§o¶²°¨ ¶«²²·¶¤±§¥∏§¶²©³¬±¨ º¨ µ¨ ¦²√¨ µ¨§ º¬·« ¥¯¤¶·¬¦¥¤ª¶q
≥²°¨ ²©¶«²²·¥¯¬ª«·¤±§¥∏§µ²·¤³³¨¤µ¨§q„¯¯¤¶¤¥²√¨ o¬·º¤¶¶∏µ¨·«¤··«¨µ¨ ¬¨¬¶·¨§ ¤¯·¨±·¬±©¨¦·¬²±²© Σ qσαπινεα²±³¬±¨ q
Κεψ ωορδσ} Σπηαεροπσισσαπινεαo¤·¨±·¬±©¨¦·¬²±o Πινυσταεδαo Πqελλιοττιι o Πqεχηιναταo Πqµασσονιανα
关于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已有很多报道 ∀一般认为松枯梢病菌是一种弱致病菌 o可由气孔侵入针
叶k…µ²²®«²∏¶¨µot|ztl或直接侵入正在伸长的嫩梢k≤«²∏ot|z{l o也可由伤口侵入 ∀入侵菌丝快速扩展 o
很快产生溃疡 !流脂等症状 ∀但也有报道外表健康经表面灭菌的梢头和针叶上可以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k魏初奖等 ot||z ~沈伯葵等 ot||v ~≥·¤±²¶½ot||yl o外表健康的松苗栽种到周围无枯梢病发生的林地上可
发生枯梢病k魏初奖等 ot||z ~≥·¤±±²¶½ot||zl o表明松枯梢病菌侵染到寄主上后 o可能以某种方式潜伏在
寄主表面 o不立即表现症状 ∀≥·¤±²¶½等通过对 Πινυσρεσινοσζ和 Πqβανκσιανα的幼苗和林地里的表面健康
梢的研究 o首次提出松枯梢病菌在表面健康的梢上存在潜伏侵染 o潜伏侵染部位为当年生梢 !u ¤生梢和
u ¤生叶k≥·¤±±²¶½ot||zl ∀国内没有关于松枯梢病菌潜伏侵染的研究 o仅有报道国槐溃疡病 !杉木炭疽病
等存在潜伏侵染k沈伯葵等 ot|{x ~邓德胜 ot|{{l ∀本文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o通过组织分离试验和
套袋隔离试验等 o研究确定松枯梢病菌在我国火炬松k Πινυσταεδαl !湿地松k Πqελλιοττιιl !短叶松k Πqεχηι2
ναταl和马尾松k Πqµασσονιαναl等松树上是否存在潜伏侵染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标准地 !标准株的确定
t|||年 t月对江苏省林科院的实验林进行松树枯梢病感病情况的调查 o调查株的分级标准及标准
地感病指数计算按沈伯葵法kt||ul o选择中等发病的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和马尾松林地作为标准地 o
并从中各选取感病级数为 µ ∗ ¶的 ts株单株作为标准株 ∀
112 分离培养试验
将 ws株标准株每月各采 t次样 o历时 t ¤∀样品按松种用塑料袋单独包好 ∀w ε 冰箱保存 o将份样
按芽 !新梢 !枝 !叶分类kw月前无新梢l o芽去芽鳞k短叶松为带鳞芽l o梢不带木质部 o各切成直径 v ∗ {
°°大小的组织块 o用 °⁄„进行常规组织分离k方中达 ot|z|l ~或将表面灭菌后的组织块用百草枯k浓
度 }y sss Λª#°ptl处理 wx ∗ ys ¶后 o置潮湿滤纸上培养k≥¬±¦¯¤¬µot||tl ∀培养后的菌落按沈伯葵法
kt||ul进行松枯梢病菌的鉴定 ∀
t|||年 v月 o将 u¤生湿地松苗定植在中等发病火炬松成林下 o从 w月起 o每月调查 t次松苗的发病
情况 o同时采 us个健康梢 ∀将芽和新梢分别切取直径 v{ °°的组织块 o按前述方法进行组织分离 ∀
113 套袋隔离试验
t|||年 v月上旬 o当年分生孢子释放前 o选取感病级数为 µ ∗ ¶级的火炬松 w株 o湿地松 !马尾松各
两株 o每株套袋 ts个健康梢 o另取 ts个健康梢不套袋作对照 ∀y月上旬解袋 o同时调查当年春梢感病情
况 ∀
u 结果与分析
211 标准地感病情况的调查
t|||年 t月在江苏省林科院一片 ty ¤生成林中对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 !马尾松进行松枯梢病感
病情况的调查 o发现以上 w种松树林地为相邻分布 o都有松枯梢病发生 o其中湿地松发病较重 o感病指数
为 yu1z ~火炬松 !短叶松为中等发病 o感病指数分别为 wu1t和 vv1z ~马尾松发病较轻 o感病指数为 tu1v ∀
由此确定以火炬松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上述 w松种中各选择感病级数为 µ ∗ ¶级的 ts株单株作为标
准株 ∀
212 松树健康组织中松枯梢病菌组织分离结果
将所采梢头按前述方法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后 o检查组织块长出的菌落 o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真菌出
现 }¤1组织块上先产生少量稀疏菌丝 o迅速扩展 ov§后即产生大量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 ox§后菌落产生
灰绿色色素 o菌丝成束 o放射状分布 o将灭菌松针放在菌落上 o光暗交替培养两周后 o松针上产生大量黑
色 !半埋生颗粒状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较大 o暗色 o长椭圆形单细胞 o少数细胞间有一个分隔 o鉴定为松
枯梢病菌k Σπηαεροπσισσαπινεαl ∀¥q菌丝细密 o生长迅速 o两天后菌落呈圆形 o墨绿色 o产生大量粉末状分
生孢子 o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棍棒状 o暗色 o有纵横分隔 o鉴定为交链孢菌k Αλτερναρια ¶³ql ∀¦1 菌落白色 o
背面稍发黄 o孢子堆胶漆状 o分生孢子有色 o梭形 o被 w个横隔分为 x胞 o中间 v胞有色 o顶生 v根附属
物 o鉴定为多毛孢菌k Πεσταλοτιᶳql ∀此外还有几种不易产生孢子的丝孢菌等 ∀分离到的真菌中 o松枯
梢病菌和交链孢的得菌率较高 o基本上每次分离都有出现 o为优势菌种 o多毛孢及其它真菌得菌率较低 ∀
已知交链孢菌是广泛存在的腐生菌 o多毛孢属的某些种可使松树针叶发生赤枯病 o不会使松梢发病 ∀将
松枯梢病菌与其它真菌在同一个培养皿内培养 o结果表明其它出现的真菌对松枯梢病菌没有明显的拮
抗作用 ∀在下面的研究中 o只统计松枯梢病菌的得菌率 ∀
从 t|||年 t ) tu月共采 tu次样 o常规分离结果表明 }在火炬松 !湿地松 !马尾松和短叶松上 o每次都
{y 林 业 科 学 v|卷
能从健康的组织中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o表明该菌除能在病梢 !病针叶上存在外 o还可在健康梢上存在 ∀
按月统计梢k包括芽 !新梢 !枝 !叶l的得菌率 ∀火炬松 tu次分离 o梢的得菌率为 tx h ∗ vz1z h o且大多数
月份得菌率高于 us h ∀湿地松梢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 o为 z1x h ∗ u|1t h o得菌率也多高于 us h ∀短
图 t w个松种不同部位健康组织中
松枯梢病菌的平均得菌率
ƒ¬ªqt „√ µ¨¤ª¨ ³¨µ¦¨±·¤ª¨ ²©³¤·«²ª¨ ±¬¶²¯¤·¬²±¬±
§¬©©¨µ¨±·³¤µ·¶²©©²∏µ³¬±¨ ¶³¨¦¬¨¶
叶松梢的得菌率的范围是 tv1{ h ∗ xz1t h o各个
月之间的差异较大 ∀马尾松梢的得菌率最低 o为
|1z h ∗ uu1w h o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 us h ∀以上
数据表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的
健康梢上都有较多存在 o马尾松发病程度低 o健康
梢上存在的松枯梢病菌也少 ∀
按分离部位分别统计芽 !新梢 !枝 !叶的平均
得菌率 o火炬松 !湿地松 !马尾松都是枝 新梢 
芽 叶 o短叶松的平均得菌率是新梢 枝 芽 
叶k图 tl ∀表明松枯梢病菌在健康梢上的存在数
量与梢的生长时间和部位都有关 o枝可能由于生
长时间长 o部分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死亡 o松枯梢
病菌的侵染机会多 o得菌率最高 o叶的得菌率最
低 o则说明松枯梢病菌不易侵入健康针叶 ∀
分析 w种松树梢的不同部位在一年中的得菌率变化 o发现火炬松枝 !芽的得菌率都在 w月 !z月有 u
个高峰 ov !x !y !{月较低 ots月转入休眠生长时 o得菌率又回升 o新梢 w月中旬抽出后 ox月就达到 xs h
的得菌率 oy月得菌率降低后 oz月又逐渐回升 ots月至 tu月松树进入休眠期时 o与枝的得菌率基本持平
k图 ul ∀
图 u 分离火炬松上松枯梢病的得菌率
ƒ¬ªqu „√¨ µ¤ª¨ ³¨µ¦¨±·¤ª¨ ²©³¤·«²ª¨ ±¬¶²¯¤·¬²±¬± §¬©©¨µ¨±·
³¤µ·¶²©²¥¯ ²¯¯¼ °¬±¨
图 v 分离湿地松上松枯梢病的得菌率
ƒ¬ªqv „√¨ µ¤ª¨ ³¨µ¦¨±·¤ª¨ ²©³¤·«²ª¨ ±¬¶²¯¤·¬²±
¬± §¬©©¨µ¨±·³¤µ·¶²©≥¯ ¤¶«°¬±¨
) ) )σ 芽 …∏§ ) ) )υ 梢 ≥«²²· ) ) )ω 枝 …µ¤±¦« ) ) )3 叶 ¨¤© 图 v ∗ x同 Œ·. ¶¶¤°¨©²µƒ¬ªqv ∗ x
湿地松的分离情况与火炬松类似 o芽在 w ) x月和 z ) {月有较高得菌率 o新梢 w月抽出后 ox月松枯
梢病菌的得菌率即为 wt h oy月得菌率降为 ts h oz月又逐渐回升 ots ) tt月的得菌率较高 o枝的得菌率
在 w月和 |月较高k图 vl ∀短叶松 t ) y月芽 !梢 !枝的得菌率变化不大 oz月份突然升高 o其中芽的得菌
率竟然达到 tss h o然后趋减 o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o新梢抽出后 o得菌率与上年生梢基本持平k图 wl ∀短
叶松 z月芽的得菌率大幅增高 o是由于标准株春梢发病较重 o释放孢子量增多 o短叶松又为带鳞芽分离 o
芽鳞间隙可能带有松枯梢病菌菌丝和孢子 ∀马尾松芽和新梢的得菌率全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ow ) x月
和 z ) {月的得菌率稍高于其它月份 o枝的得菌率在 v月和 ts ) tt月较高k图 xl ∀
综上所述 ow种松树在 w ) x月间都有 t次侵染高峰 o可能由于 w ) x月是越冬孢子释放时期 o林间孢
子量增加 o侵染机会增多 oz ) {月是第 u次侵染高峰 o则是由于春梢感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释放造成
的 ott月进入休眠期后 ow种松树都保持较高的得菌率 o表明在不适于松枯梢病菌生长的冬季 o健康梢上
|y 第 w期 刘 艳等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图 w 分离短叶松上松枯梢病菌得菌率的月份变化
ƒ¬ªqw ²±·«¦«¤±ª¨¶²©³¤·«²ª¨ ±¬¶²¯¤·¬²±¬± §¬©©¨µ¨±·
³¤µ·¶²©≥«²µ·¨¤©°¬±¨
图 x 分离马尾松上松枯梢病菌得菌率的月份变化
ƒ¬ªqx ²±·«¦«¤±ª¨¶²©³¤·«²ª¨ ±¬¶²¯¤·¬²±
¬± §¬©©¨µ¨±·³¤µ·¶²© ¤¶¶²± °¬±¨
的松枯梢病菌仍具有较强的生活力 ∀
t|||年 v月 tu日将 uss株湿地松 u ¤生苗定植于有松枯梢病发生的火炬松成林下 o栽苗前随机取
us株苗分离芽和梢 o未发现松枯梢病菌 ∀从 w月起每月调查 t次松苗的发病情况 o发现松苗 w月中旬即
有苗木感染发病 o发病率达 t1{ h ox月 us日调查发现松苗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o有 us1x h的梢头表现芽
坏死或新梢溃疡 o还有少量松苗整株枯死 ∀将病梢去除后 oy oz o{ o|月每月都有较多的发病梢出现 o但
发病率逐渐降低 o到 ts月以后 o松苗进入休眠期 o几乎不发病 ∀表明 x ∗ |月是松苗的易感病期 ∀在统
计松苗发病情况的同时 o每月随机采 us个健康梢进行常规分离 o统计松枯梢病菌得菌情况 o发现从 w月
起 o就能从表面健康的芽上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ox月起 o新梢一长出就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o且得菌率达
到 uz1x h ox月以后芽和梢都保持了较高的得菌率 ∀将松苗表面健康梢的得菌情况用曲线图表示k图
yl o发现松苗芽的得菌率在 w ∗ {月呈上升趋势 o{月的得菌率高达 x|1t h o{月后芽的得菌率开始降低 o
但直到进入休眠期 o芽上仍具有 vs h左右的得菌率 ∀梢上的得菌率在 x ∗ |月基本维持在 us h ∗ vs h
之间 ott月进入休眠期后 o得菌率达到 xs h以上 ∀
图 y 火炬松成林下二年生湿地松苗健康梢的
松枯梢病菌得菌率
ƒ¬ªqy „√¨ µ¤ª¨ ³¨µ¦¨±·¤ª¨ ²©³¤·«²ª¨ ±¬¶²¯¤·¬²± ²©«¨ ¤¯·«¼
≥¯ ¤¶«°¬±¨ ¶¨ §¨¯¬±ª¶¬± ²¥¯²¯ ¼¯ °¯ ¤±·¤·¬²±
) ) )σ 梢 ≥«²²· ) ) ) 芽 …∏§
213 松树健康组织中松枯梢病菌滤纸培养法分离结果
≥¬±¦¯¤¬µkt||tl在研究大豆上病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时 o
发现干燥除草剂百草枯能诱导表面灭菌后的无症状组织产
生症状和子实体 ∀这种方法随后被用于鉴定多种寄主上病
原菌的潜伏侵染 ∀本试验将表面灭菌的健康芽和梢用百草
枯ky sss Λª#°ptl浸泡 ws ∗ wx¶后在放有潮湿滤纸的培养
皿内光照培养 ov §后即可发现在有的组织块上有白色稀疏
菌丝长出 o并向周围扩展 oy §后菌丝变为灰绿色 otw §后发
现在这些组织块上及周围形成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 o经
鉴定为松枯梢病菌 ∀将芽和芽鳞在同一个培养皿内培养 o
发现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去磷芽其芽鳞上并没有松枯梢病菌
产生 o说明松枯梢病菌可潜伏侵染在有芽鳞包裹的健康芽
内 o而芽鳞则不是松枯梢病菌潜伏侵染的部位 ∀
将 t|||年 tt ) tu月及 usss年 v月所采的 w种松树的休眠期健康梢分成芽和梢 o按上述方法进行
分离培养 o并统计松枯梢病菌的得菌率k表 tl ∀发现在潮湿滤纸上 o所分离的组织块也表现有较高的松
枯梢病菌得菌率 o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近 o即火炬松 !短叶松得菌率高 o马尾松的得菌率低 o同一松种
中 o梢的得菌率高于芽 ∀这进一步确定了在健康梢上存在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o并可在其中越冬 ∀这
种方法与常规分离相比 o不需培养基 o真菌易产孢 o且表现更直观 o是一种研究松枯梢病菌及其他病害潜
伏侵染的好方法 o可推广到对其它真菌潜伏侵染的研究和内生菌的研究 ∀
sz 林 业 科 学 v|卷
表 1 健康松树组织中松枯梢病菌滤纸培养法分离结果 ≠
Ταβ . 1 Τηεισολατιον ρεσυλτ οφ πινε σηοοτ βλιγητ φυνγυσιν ηεαλτηψ πινε τισσυεσ
时间
≠ ¤¨µ2°²±·«


°²¶¬·¬²±
火炬松 ≥¯ ¤¶«°¬±¨ 湿地松 ²¥¯²¯ ¼¯ °¬±¨ 短叶松 ≥«²µ·¨¤©°¬±¨ 马尾松 ¤¶¶²± °¬±¨
组织块
×
得菌数
‘
得菌率Πh
°
组织块
×
得菌数
‘
得菌率Πh
°
组织块
×
得菌数
‘
得菌率Πh
°
组织块
×
得菌数
‘
得菌率Πh
°
t||| p tt
芽 …∏§ ts w ws ts t ts us | wx ts s s
梢 ≥«²²· us | wx us y vs us y vs us w us
t||| p st
芽 …∏§ tw w u{1y tu w vs uu tu xw1x tv w ut1w
梢 ≥«²²· us y vs us z vx t| y vt ut u |1x
枝 …µ¤±¦« us w us t| v tx1{ t| t x1v us v tx
usss p sv
芽 …∏§ us v tx tx s s us u ts us s s
梢 ≥«²²· us ts xs us y vs us | wx us u ts
≠ × }׬¶¶∏¨ ±∏°¥¨µ~‘}Œ¶²¯¤·¬²± ±∏°¥¨µ~° }Œ¶²¯¤·¬²± ³¨µ¦¨±·¤ª¨ q
214 套袋隔离试验结果
y月上旬检查套袋梢和对照梢 o结果表明火炬松 ws个套袋梢中 ovs个梢正常 oy个梢出现枯梢或枯
叶症状 ow个梢上芽枯死 o对照 ws个梢中 ouy个梢正常 otw个梢出现症状 ∀湿地松 us个套袋梢有 x个发
病 o对照梢则有 t{个发病 ∀马尾松 us个套袋梢 o有 v个梢芽枯死 o其余正常 o对照梢全不发病 ∀由此可
知隔绝当年孢子后 ov种松树都有发病梢 o表现为芽腐和枯梢两种症状 o其中以火炬松发病率最高 ∀对
照梢中 o则是湿地松发病率最高 ∀总的说来 o套袋梢的得菌率低于对照梢k表 ul ∀
表 2 不同松种套袋梢与对照梢松枯梢病发病情况
Ταβ . 2 Ινφεχτιον ρεσυλτσ βετωεεν χοϖερεδ ανδ νον2χοϖερεδ σηοοτσιν διφφερεντ πινε σπεχιεσ
树种
≥³¨¦¬¨¶
套袋梢
≤²√¨ µ¨§
发病梢
Œ±©¨¦·¨§
发病率
Œ±¦¬§¨±¦¨Πh
对照梢
≤Ž
发病梢
Œ±©¨¦·¨§
发病率
Œ±¦¬§¨±¦¨Πh
火炬松 ≥¯ ¤¶«°¬±¨ ws ts ux ws tw vx
湿地松 ²¥¯²¯ ¼¯ °¬±¨ us x ux us t{ |s
马尾松 ¤¶¶²± °¬±¨ us v tx us s s
在套袋树及其相邻树木上 o用高枝剪随机剪取大枝条 o统计当年春梢发病情况 o结果表明湿地松发
病较重 o火炬松发病中等 o马尾松发病较轻 o与对照梢的发病情况类似 ∀隔绝了当年孢子传播手 o套袋梢
也有梢发病 o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 o有一部分是由于在外表健康的芽中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 ∀
v 结论和讨论
松枯梢病菌是一种弱寄生真菌 o所导致的松树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病害 o其发病主要与树种 !松
树生长状况 o立地条件和降雨量等有关 ∀研究表明在引进国外松之前 o马尾松上就存在松树枯梢病菌 o
但一般发病很轻 o在湿地松 !火炬松的原产地美国 o松枯梢病一般也不产生 ∀引种后 o由于在一些地区生
长环境不适应 o才大面积发生松枯梢病 ∀
本研究表明 o在母岩为砂岩 o土壤质地为黄沙土的土壤上 o国外松的 ty ¤生成林中松枯梢病普遍发
生 o其中湿地松发病较重 o火炬松和短叶松发病中等 o而相邻的马尾松则发病较轻 o说明感病性与树种有
关 ∀通过对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 !马尾松的健康梢逐月进行分离培养 o发现在中度感病的林分内 o表
面健康的梢上普遍存在松枯梢病菌 ∀带菌部位可以是芽 !新梢 !枝和叶 o其中以芽 !新梢 !枝为主 o偶尔在
叶上也可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在中度感病的林分中 o其在短叶松 !火炬松和湿地松枝上的带菌率一般为
us h ∗ ys h o在新梢上的带菌率为 ts h ∗ xs h o在芽上的带菌率为 x h ∗ ws h o在叶上则一般仅在生长季
tz 第 w期 刘 艳等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节有 s ∗ ts h的带菌率 ∀从总体来看 o潜伏带菌率在 t年中有 u个高峰 o即每年的 w ) x月份和 z ) {月
份各有 t个高峰 o这可能与当时是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盛期有关 ots月份以后松树进入休眠期后 o
仍可维持较高的带菌率 o说明在不适于松树枯梢病发生的季节 o健康梢上的松枯梢病菌仍具有较强的生
活力 ∀
将不带松枯梢病菌的健康 u ¤生湿地松苗种植在火炬松标准地内 o可发生松枯梢病 o证明湿地松苗
期即可感病 ∀发病高峰期在 x ) y月 oz月后发病逐渐减少 o但表面健康芽和新梢的带菌率则逐渐增加 o
表明松枯梢病菌除了在松苗易感病期导致寄主发病外 o还能在松苗的表面健康的梢上发生潜伏侵染 o
z ) {月和 ts月是潜伏侵染高发期 o这与对 ty ¤生健康梢的分离结果是一致的 ∀外表健康的松苗可潜
伏带病菌 o解释了无病松苗移栽到原先无松枯梢病发生的林地内会发病的现象 o也说明不能在有松枯梢
病发生的林地附近育苗 o以防止苗木带菌后远距离传播枯梢病 ∀
在当年孢子大量传播之前 o对火炬松 !湿地松 !马尾松的健康梢进行套袋处理 o隔绝当年外界孢子 o
仍会在春梢上发生枯梢 !芽腐等症状 ∀说明表面健康的梢上可能存在松枯梢病菌并可越冬 o它们可造成
来年春梢发病 ∀
综上所述 o松枯梢病菌在表面健康的火炬松 !湿地松 !短叶松和马尾松的芽 !新梢和枝上都存在潜伏
侵染 o其中火炬松和短叶松的潜伏率较高 o湿地松发病虽重 o潜伏侵染率却较低 o马尾松带菌最少 ∀芽上
潜伏的真菌越冬后可造成松树产生芽腐 !枯梢等症状 ∀在新梢和枝上枯梢病菌带菌率较高 o而新梢在叶
长到 tΠv长度以上时就不易发生明显病害 o梢和枝上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对松树生长是否有影响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 ∀
由于松枯梢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o只有在寄主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发病 o如果松树生长
良好 o既使林间存在松枯梢病菌 o也不会造成很大危害 ∀所以防治松枯梢病菌应注意适地适树 o在湿地
松 !火炬松生长不良的地方不宜大量引种 ~已种植的应加强森林抚育 o使松树生长良好 o增强抗病性 ~已
发病的林分可注意选择抗病单株 o进行抗性育种 o或在侵染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 ∀
参 考 文 献
邓德胜 q杉木炭疽病k Γλοµερελλα χινγγυλαταl潜伏侵染的研究 q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 qtuktl }u| p vw
方中达 q植病研究方法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z| }vsw p vuv
沈伯葵 o赵桂华 o王国良等 q国槐溃疡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q南京林学院学报 qt|{x okul }xv p ys
沈伯葵 o葛明宏 o张明海等 q松枯梢病及其病原的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u oxkyl }yx| p yyw
沈伯葵 o褚祥如 o张明海等 q松梢枯病的发生规律 q林业科学研究 ot||v oykul }txz p tyt
魏初奖 o刘利玲 o林际朗等 q松枯梢病的研究 q福建林学院学报 ot||z otzktl }ux p vs
…µ²²®«²∏¶¨µ• o°¨ ·¨µ¶²± Š • qŒ±©¨¦·¬²± ²© „∏¶·µ¬¤±o≥¦²·¶o¤±§°²±§¨µ²¶¤³¬±¨ ¶¥¼ ∆ιπλοδια πινεα q°«¼·²³¤·«²¯²ª¼ ot|zt oyt }ws| p wtw
≤«²∏≤ Ž≥ q°¨ ±¨ ·µ¤·¬²± ²©¼²∏±ª¶·¨°¶²© Πινυσραδιατα ¥¼ ∆ιπλοδια πινεα q°«¼¶¬²¯²ª¬¦¤¯ °¯ ¤±·°¤·«²¯²ª¼ot|z{ otu }t{| p t|u
≥¬±¦¯¤¬µ…q¤·¨±·¬±©¨¦·¬²± ²©¶²¼¥¨¤± ³¯¤±·¶¤±§¶¨ §¨¶¥¼©∏±ª¬q°¯ ¤±·⁄¬¶¨¤¶¨ ot||t ozxkvl }uus p uuw
≥·¤±²¶½ Š • o≤¤µ¯¶²± ≤ q„¶¶²¦¬¤·¬²± ²© °²µ·¤¯¬·¼ ²©µ¨¦¨±·¯¼ ³¯¤±·¨§¶¨ §¨¯¬±ª¶¤±§ ¶¨·¤¥¯¬¶«¨ §¶¤³¯¬±ª¶¬± • §¨ °¬±¨ ³¯¤±·¤·¬²±¶º¬·« Σπηαεροπσισ σαπινεα
¦²¯ ¤¯µµ²·q°¯¤±·⁄¬¶¨¤¶¨ ot||y o{skzl }zxs p zxv
≥·¤±±²¶½ Š • q°¨ µ¶¬¶·¨±¦¨ ²© Σπηαεροπσισσαπινεα ²± ²µ¬± ¤¶¼°³·²°¤·¬¦¶«²²·¶²© • §¨¤±§¤¦® °¬±¨ ¶q¼¦²¯²ª¬¤ot||z o{|kwl }vux p vvs
uz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