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INTEGRATED ECOTECHNIQUE OF SILVOPASTORAL SYSTEM IN COASTAL AREA, JIANGSU PROVINCE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在江苏海岸带6年生2-69杨林分下,通过外来牧草引种和土著牧草开发,结合简化培育技术、时空配置技术、林分密度调控技术和牧草栽培技术等林草复合生态措施,建立了稳定的林下草场。在空间上,形成杨树-杨树萌生枝-牧草的三层垂直格局和多种牧草混播的水平格局;在时间上,形成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11-5月) -苏丹草+杨树萌生枝(6~9月) -狗尾草或茅叶荩草(7~10月)的高生产量格局。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海岸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A stable silvopastoral system of stand (6-year-old Populus deltoides cv.I-69/55) and herb(exotic species and local one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north 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by the improving technique of herb breeding, stand density controlling, spatial-temporal arranging and herb sowing. The system includes 3 vertical layers, i.e., poplar trees-poplar sprouts-herb and horizontal mixed-growth pattern of several herb species in spatial niches. It is also a high yield pattern of Lolium multiflorum+Medicago sativa(November to May)-Sorghum sudanense+poplar sprouts(June to September)-Setaria faberii or Artharxon pricnodes(July to October) in temporal niches. The system drastically increases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sheltering forest of the coastal area.


全 文 : 第 vz卷 第 u期u s s t年 v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z o‘²1u
¤µqou s s t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3
安树青tl 张久海ul 陈兴龙wl 谈建康xl
k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utss|vl
张纪林vl
k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 utttxvl
摘 要 } 在江苏海岸带 y年生 u p y|杨林分下 o通过外来牧草引种和土著牧草开发 o结合简化培育技术 !时
空配置技术 !林分密度调控技术和牧草栽培技术等林草复合生态措施 o建立了稳定的林下草场 ∀在空间上 o形
成杨树 p杨树萌生枝 p牧草的三层垂直格局和多种牧草混播的水平格局 ~在时间上 o形成多花黑麦草 n紫花
苜蓿ktt p x月l p苏丹草 n杨树萌生枝ky ∗ |月l p狗尾草或茅叶荩草kz ∗ ts月l的高生产量格局 ∀大大提高
了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海岸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关键词 } 生态技术 o林草复合系统 o生物量
收稿日期 }t|||2s|2tw ∀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k|y p ssz p sv p sxl ∀
3 tl !ul !vl !wl !xl为作者排序 ∀
ΣΤΥ∆ΙΕΣ ΟΝ ΙΝΤΕΓΡΑΤΕ∆ ΕΧΟΤΕΧΗΝΙΘΥΕ ΟΦ ΣΙΛς ΟΠΑΣΤΟΡΑΛ ΣΨΣΤΕΜ
ΙΝ ΧΟΑΣΤΑΛ ΑΡΕΑoϑΙΑΝΓΣΥ ΠΡ ΟςΙΝΧΕ
„± ≥«∏´¬±ªtl «¤±ª¬∏«¤¬ul ≤«¨ ± ÷¬±ª¯²±ªwl פ± ¬¤±®¤±ªxl
k Χολλεγε οφ Λιφε Σχιενχε o Νανϕ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 utss|vl
«¤±ª¬¯¬±vl
k Φορεστ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ϑιανγσυ Προϖινχε Νανϕινγ utttxvl
Αβστραχτ } „ ¶·¤¥¯¨¶¬¯√²³¤¶·²µ¤¯ ¶¼¶·¨° ²©¶·¤±§ky2¼¨ ¤µ2²¯§ Ποπυλυσ δελτοιδεσ¦√ qŒ2y|Πxxl ¤±§«¨µ¥k ¬¨²·¬¦¶³¨ 2
¦¬¨¶¤±§ ²¯¦¤¯ ²±¨ ¶l º¤¶ ¶¨·¤¥¯¬¶«¨§¬±·«¨ ±²µ·«¦²¤¶·¤¯ ¤µ¨¤²©¬¤±ª¶∏³µ²√¬±¦¨ o¥¼·«¨ ¬°³µ²√¬±ª·¨¦«±¬´∏¨ ²©
«¨µ¥¥µ¨ §¨¬±ªo¶·¤±§§¨±¶¬·¼¦²±·µ²¯ ¬¯±ªo¶³¤·¬¤¯2·¨°³²µ¤¯ ¤µµ¤±ª¬±ª¤±§«¨µ¥¶²º¬±ªq׫¨ ¶¼¶·¨°¬±¦¯∏§¨¶v √¨ µ·¬¦¤¯
¤¯¼¨ µ¶o¬q¨ qo³²³¯¤µ·µ¨ ¶¨2³²³¯¤µ¶³µ²∏·¶2«¨µ¥¤±§«²µ¬½²±·¤¯ °¬¬¨ §2ªµ²º·«³¤·¨µ± ²©¶¨√¨ µ¤¯ «¨µ¥¶³¨¦¬¨¶¬±¶³¤·¬¤¯
±¬¦«¨¶qŒ·¬¶¤¯¶² ¤«¬ª«¼¬¨ §¯³¤·¨µ± ²© Λολιυµ µυλτιφλορυµ n Μεδιχαγο σατιϖαk‘²√¨ °¥¨µ·² ¤¼l2 Σοργηυµ συ2
δανενσε n ³²³¯¤µ¶³µ²∏·¶k∏±¨ ·² ≥¨ ³·¨°¥¨µl2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 ²µ Αρτηαρξον πριχνοδεσk∏¯¼ ·² ’¦·²¥¨µl ¬± ·¨°³²µ¤¯
±¬¦«¨¶q׫¨ ¶¼¶·¨° §µ¤¶·¬¦¤¯ ¼¯¬±¦µ¨¤¶¨¶·«¨ µ¨¶²∏µ¦¨ ∏·¬¯¬½¤·¬²±¦²¨©©¬¦¬¨±·²©·«¨ ¦¨²¶¼¶·¨° ¤±§¶∏¶·¤¬±¤¥¯¨§¨ √¨ ²¯³2
°¨ ±·¦¤³¤¦¬·¼ ²©·«¨ ¶«¨ ·¯¨µ¬±ª©²µ¨¶·²©·«¨ ¦²¤¶·¤¯ ¤µ¨¤q
Κεψ ωορδσ} ∞¦²·¨¦«±¬´∏¨ o≥¬¯√²³¤¶·²µ¤¯ ¶¼¶·¨° o…¬²°¤¶¶
海岸带是一种特殊的生境 o其外界在 tx °左右的水深线一带 ~内界河口部分为海水入侵的上界 o海
岸部分为受特大潮汛k包括风暴潮l影响的范围 o并向陆地适当延伸 o一般在距大陆岸线 ts ®°左右的范
围内k巴蓬辰 ot||tl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 t{wss ®° o海岸带面积 vtss ≅ tsw «°u o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v1u h k安树青等 ot||ul ∀但是由于该地区盐迫 !台风和热带风暴等的频繁影响 o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和生态恢复k张纪林等 ot||wl ∀因此沿海防护林 o不但能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减缓灾害的影响 o而且
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o我国沿海共营造海岸带基干防护林带 t1w ≅ tsw «°
k宋兆民 ot||{l o其他防护林 yxs ≅ tsw «°u 以上 ∀但是 o存在着树种单调 !结构简单 !自我维持能力差和
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o对造林树种的选择 !造林技术k许基全 ot||y ~林文棣 ot||vl及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和效益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k康立新等 ot||wl ∀但对改善海岸防护林结构 !提高
其自我维持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工作未见报道 ∀因此 o本项研究通过在成熟林内种植 !培育牧草 o进行林
下放牧实验 o旨在探索提高该防护林自我维持能力和经济效益的生态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 o以期能为我
国沿海林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
t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设在黄海之滨的东台林场 o距新海堤约 v ∗ w ®°∀位于 vuβxtχ ∗ vuβxwχ‘otusβwzχ ∗ tusβxuχ∞o
面积 u|vv1v «°u ∀全境地势平坦 o平均海拔 w1x ° o地下水位 u1x °∀属北亚热带北缘气候 o年均温 tw1w
∗ tx1u ε ot月平均气温 t1u ∗ t1| ε oz月平均气温 uy1x ∗ uz1x ε ~全年降水在 tsss ∗ ts{s °° o年蒸发
量约 twss °° o年均日照时数 uuss余小时 ∀日照百分率 xs h ∗ xx h ∀日平均气温稳定 ∴s ε 期间积温
k{s h保证率lxsss ∗ xuss ε ~∴ts ε k{s h保证率lwyss ∗ wzss ε k江苏省气象局5江苏气候6编写组 o
t||tl ∀土壤为滨海盐土 o³‹值 {1x o土壤有机质层较薄 o仅 v ∗ x ¦°o土壤 ‘¤n含量 v1uy °ªΠtss ªoŽn含
量 u1u| °ªΠtssª∀全场有林面积 tz|s«°u o森林覆盖率 yt h ~以Œp y|杨k Ποπυλυσ δελτοιδεσ¦√ q/ ∏¬0l和水
杉k Μετασεθυοια γλψπτοστροβοιδεσl纯林为主 ∀试验区原是 { ° ≅ x °的 y龄 Œp y|杨林 ot||z年实验时 o间伐
形成 { ° ≅ x °k对照l !ty ° ≅ x ° !uw ° ≅ x ° !vu ° ≅ x ° !ws ° ≅ x ° x个林分密度 o即从南至北依次为 Œ!
ŒŒ!ŒŒŒ!Œ∂ 和 ∂ 等 x个试验小区 o各小区面积之和分别为 s1uu «°u !s1uy «°u !s1uy «°u !s1vx «°u 和 s1ww
«°u ∀每个小区之间留 { °宽的隔离带 o以消除相邻小区间的干扰 ∀此时平均树高 ty1yz° o胸径 tz1|u
¦° o枝下高 v1yy ° o冠幅 w1xx ° ≅ w1tz °∀林下植物以白茅kΙµπερατα χψλινδριχα √¤µq µαϕορl为优势种 o另有
芦苇k Πηραγ µιτεσ αυστραλισl和狼尾草k Πεννισετυµ αλοπεχυροιδεσl等 ∀
u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引种牧草有禾本科的多花黑麦草kΛολιυµ µυλτιφλορυµl !苏丹草k Σοργηυµ συδανενσεl ~豆科的紫花苜蓿
k Μεδιχαγο σατιϖαl ~土著牧草是狗尾草k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l和矛叶荩草kΑρτηραξον πριχνοδεσl等 ∀
212 实验方法
u1u1t 试验区建立 清除地被杂物和杂草 o深耕 !浅耙 o平整试验地 o择晴朗天气播种 ∀条播 o南北走
向 o使每种牧草在各小区都有分布 o播种深度 u ∗ w ¦°o行距 us ¦°∀按常规要求确定播种量 ∀留出部分
试验区用作土著牧草的培育 o不播种 ∀在牧草生长季初期kv ∗ x月l !盛期ky ∗ z月l和末期k{ ∗ ts月l进
行观测 ∀
u1u1u 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 采用收获法 o取样面积 t ° ≅ t ° o刈割时间留茬 u ¦° o立即称鲜重 o
tsx ε 烘至恒重 o称干重 o每小区重复 v次 ∀
u1u1v 牧草的栽培技术 选多花黑麦草 !紫花苜蓿和苏丹草 v个品种 o依据牧草的特性 o取播种量 !施
肥量和播种深度 v个因子 o每个因子取 v个水平 o取用 v水平正交表 |kvwl的前 v列k表 tl设计正交实
验k赵仁榕等 ot|z|l o每试验小区面积为 t °u ov次重复 ∀
表 1 正交试验设计
Ταβ .1 Τηε χροσσινγ2εξπεριµεντ δεσιγν
多花黑麦草和苏丹草试验区
Λqµυλτιφλορυµ ¤±§ Σ qσυδανενσε
紫花苜蓿试验区
Μq σατιϖα
试验
区号
‘²q
播种量
≥²º¬±ª
¤°²∏±·kªl
播种深度
≥²º¬±ª
§¨³·«k¦°l
施肥尿素
…¤¶¤¯ §µ¨¶¶¬±ª
º¬·«∏µ¨¤k®ªl
播种量
≥²º¬±ª
¤°²∏±·kªl
播种深度
≥²º¬±ª
§¨³·«k¦°l
施肥过磷酸钙
…¶¤¯ §µ¨¶¶¬±ªº¬·«
¶∏³¨µ³«²¶³«¤·¨k®ªl
t t qx u s t qx u s
u t qx v uz qzw t qx v uz qzw
v t qx w wu qss t qx w wu qss
w v qs u uz qzw v qs u uz qzw
x v qs v wu qss v qs v wu qss
y v qs w s v qs w s
z w qx u wu qss w qx u wu qss
{ w qx v s w qx v s
| w qx w uz qzw w qx w uz qzw
uu 林 业 科 学 vz卷
正交表的分析中 o每个因子的贡献可以用该因子下结果的极差k Ρl衡量 oΡ 越大 o表示这个因子的
作用越大 ~反之 oΡ越小 o表示这个因子的影响越小 ∀
v 结果与分析
311 林分密度调控的影响
为了研究林分密度调控技术的影响 o将试验区分为不同林分密度的小区 ∀因此 o小区间的差异体现
了林分密度调控措施的不同及其效应的差异 ∀
v1t1t 引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以苏丹草为例 o从Œ到Œ∂ 区 o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 o苏丹草的生物
量逐渐增大 o∂ 区又略有减少 ∀Œ∂ 区干重达 wsw1{ ªΠ°u o分别是 Œ区 !ŒŒ区 !ŒŒŒ区和 ∂ 区的 v1t| !t1ww !
t1uw和 t1sw倍 ∀鲜重也是如此 oŒ∂ 区最大 o为 ttts1vvªΠ°u o分别是Œ!ŒŒ!ŒŒŒ和 ∂ 区的 v1vx !t1wz !t1vu和
t1sv倍k图 t o图 ul ∀苏丹草叶 !茎和穗的生物量k鲜重l在 Œ到 ∂ 区的变化不同k图 tl }叶鲜重在 Œ区最
小 o为 tt{1{z ªΠ°u oŒŒ区最大 o为 uw{1u ªΠ°u o是 Œ区的 u1s|倍 ∀ŒŒŒ!Œ∂ !∂ 区的鲜重基本持平 o分别为
uvu1uvªΠ°u !uvz1wv ªΠ°u 和 uvz1tz ªΠ°u o比 ŒŒ区略有下降 o但仍高于 Œ区 ~穗的鲜重 oŒ∂ 区最高kxv1yz ªΠ
°ul o分别比 Œ区 !ŒŒ区 !ŒŒŒ区和 ∂ 区高 usy1y h !t{1u| h !tu1zx h和 ts1wv h ~茎的鲜重从 Œ到 Œ∂ 区逐步
增大 oŒ∂ 区为 {t|1uv ªΠ°u o分别是前 v个区的 w1wu !t1zz和 t1wz倍 o∂ 区略有减小 o比 Œ∂ 区降低 v1w h ∀
图 t 苏丹草穗 !茎和叶生物量分布k鲜重l
ƒ¬ªqt ׫¨ ¥¬²°¤¶¶kº ·¨º ¬¨ª«·l §¬¶·µ¬¥∏·¬²± ²© Σ qσυδανενσε
图 u 苏丹草穗 !茎和叶生物量分布k干重l
ƒ¬ªqu ׫¨ ¥¬²°¤¶¶k§µ¼ º ¬¨ª«·l §¬¶·µ¬¥∏·¬²± ²© Σ qσυδανενσε
苏丹草茎 !叶和穗干重的变化与鲜重的变化不同k图 ul }叶干重在 Œ区最小 o为 x|1sxªΠ°u oŒŒ区增至
tts1zxªΠ°u oŒŒŒ区略有下降后 o在Œ∂ !∂ 两区又增加 o至 ∂ 区最大 o为 tu{1w{ªΠ°u o分别是Œ区 !ŒŒ区 !ŒŒŒ区
和 Œ∂ 区的 u1t{ !t1ty !t1vu和 t1su倍 ~穗的干重以 Œ∂ 区最高kxv1yz ªΠ°ul o分别是 Œ区 !ŒŒ区 !ŒŒŒ区和 ∂
区的 v1{| !t1t| !t1ws和 t1{{倍 ∀茎干重从 Œ到 Œ∂ 区逐步增大 oŒ∂ 区为 wsw1{{ ªΠ°u o分别是前 v个区的
v1t| !t1ww和 t1uw倍 o∂ 区略有减小 o降低 v1|| h ∀试验区内 o苏丹草的茎重占总生物量的比重较大 o平
均为 y{1zv h k鲜重l和 x|1ss h k干重l o它的变化对苏丹草生物量变化影响较大 o因此 o表现出茎生物量
在小区间的变化与总生物量变化一致的规律 ∀Œ∂ 区苏丹草生物量出现最高值 o主要是苏丹草茎重的增
加所致 ∀
v1t1u 土著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狗尾草是试区内生长季中后期ky ∗ ts月l的替代性牧草 o常伴生
有少量蒿类及矛叶荩草等 ∀此时地面牧草的总生物量k鲜重l在试区内有三个层次k表 ul o最低的 Œ区 o
为 twyv1|| ªΠ°u o稍高的 ŒŒ!ŒŒŒ和 Œ∂ 区分别比 Œ区高 tz1tx h !tt1zw h 和 {1yv h o∂ 区生物量最高 o为
t{vv1wªΠ°u ∀狗尾草干重的变化规律与其鲜重一致k表 ul ∀狗尾草穗的鲜 !干重在小区间的变化规律是
一致的 o∂ 区鲜重最高 o为 ts|1xz ªΠ°u o分别是前 w个小区的 t1tv !u1sx !t1|t和 u1v|倍 ∀茎叶的变化与
穗的变化一致 o∂ 区 otzuv1{v ªΠ°u o分别是前 w个小区的 t1{{ !t1|v !t1yz和 u1u{倍 ∀仅计狗尾草 oŒ至 ∂
区生物量k鲜重l分别是 }tstu1|v !|w{1y !ts{z1vv !{st1s ªΠ°u o和 t{vv1w ªΠ°u o∂ 区最大 ∀在 ∂ 区内 o没有
矛叶荩草及蒿类等的出现 ~而 Œ至 Œ∂ 区 o或多或少伴生的矛叶荩草及蒿等其他植物 o这些伴生牧草的生
vu 第 u期 安树青等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物量占各区总生物量k鲜重l的比重分别为 }vs1{t h !ww1y| h !vv1xy h和 w|1yv h o平均为 v|1sx h o说明
其它草本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o尤其是在 ŒŒ区和 Œ∂ 区 ∀但 ∂ 区没有其它草本存在的事实 o为开发该土
著牧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o即开阔的林分环境增加了狗尾草的竞争力而使其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物种并
导致较高的生物量 ∀
表 2 狗尾草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
Ταβ .2 Τηε αβοϖεγρουνδ βιοµ ασσ οφ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
∞¬³¨µ¬°¨ ±·¤¯
¶´∏¤µ¨
狗尾草群落鲜重
• ·¨º ¬¨ª«·²©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kªΠ°ul
狗尾草群落干重
⁄µ¼ º ¬¨ª«·²©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kªΠ°ul

∞¤µ
茎 n叶
≥·¨° n ¯¨ ¤©
小计
≥∏¥·²·¤¯
其它
’·«¨µ¶
总计
ײ·¤¯

∞¤µ
茎 n叶
≥·¨° n ¯¨ ¤©
小计
≥∏¥·²·¤¯
其它
’·«¨µ¶
总计
ײ·¤¯
Π|z qt |tx q{v tstu q|v wxt qsz twyv q|| xx qvv vxt q|w wsz quz twx qv| xxu qyy
ŒŒ xv qw {|x qu |w{ qy zyy qxv tztx qtv vt qtx vww qx{ vzx qzv uzx qtw yxs q{z
ŒŒŒ xz qv tsu| qyv ts{y q|v xw{ q|v tyvx q{y vu q|z v|x qwu wu{ qv| ut{ qwu ywy q{t
ζ wx q| zxx qt {st qs z{| quz tx|s quz uw q|s vsu qw| vuz qv| vtw qsy ywt qwx
∂ ts| qxz tzuv q{v t{vv qw t{vv qw yw qxz ywt qvu zsx q{| zsx q{|
矛叶荩草是试区生长季中后期ky ∗ ts 月l的优势物种 ∀在生长盛期和末期 o平均鲜重分别为
y|s1sy ? ww1xu ªΠ°u 和 tzwv1u{ ? v|u1vz ªΠ°u o干重分别为 tx|1{ ? tw1u| ªΠ°u 和 w|w1zx ? ttz1zx ªΠ°uk表
vl ∀
表 3 矛叶荩草的地上生物量
Ταβ .3 Αβοϖεγρουνδ βιοµασσ οφ Α . πριχνοδεσ
∞¬³¨µ¬°¨ ±·¤¯
¶´∏¤µ¨¶
生长盛期
≤¯ ¬°¤¬²©ªµ²º¬±ª¶¨¤¶²±
生长末期
∞±§²©ªµ²º¬±ª¶¨¤¶²±
鲜重
• ·¨º ¬¨ª«·kªΠ°ul
干重
⁄µ¼ º ¬¨ª«·kªΠ°ul
鲜重
• ·¨º ¬¨ª«·kªΠ°ul
干重
⁄µ¼ º ¬¨ª«·kªΠ°ul
Πyxv qy twt twy{ qu{ vzu qty
ŒŒ yv{ qs txt qsw tv{{ qxu wsv qsw
ŒŒŒ zut q{{ tzs q{{ txt| qy xst qyw
ζ zwv qy tzy qsw utz{ qs yzs q{
∂ y|v qu tys qsw utyu qs xuy qtu
„√ µ¨¤ª¨ y|s qsy tx| q{ tzwv qu{ w|w qzxu
矛叶荩草的鲜重最高值在 Œ∂ 区 o最低值在 ŒŒ区 ∀生长盛期 oŒ∂ 区牧草生物量鲜重为 zwv1y ªΠ°u o分
别是 Œ区 !ŒŒ区 !ŒŒŒ区和 ∂ 区的 t1tw !t1tz !t1sv和 t1sz倍 ∀末期 oŒ∂ 区鲜重分别是 Œ!ŒŒ!ŒŒŒ和 ∂ 区的
t1w{ !t1xz !t1wv和 t1s倍 ∀生长盛期 o矛叶荩草干重从 Œ区到 Œ∂ 区逐渐增大 oŒ∂ 区分别比 Œ区 !ŒŒ区和
ŒŒŒ区高 uw1{x h !ty1xx h和 v1su h o∂ 区有所减少 o比 Œ∂ 区下降 |1s{ h ∀末期矛叶荩草鲜 !干重在各小
区间的变化同盛期一致 ∀试验小区间矛叶荩草干 !鲜重变化规律的差异是其含水量的不同造成的 o不同
林分密度下生物量的差异在末期比较明显 ∀无论在什么季节 oŒ∂ 区对于矛叶荩草都是最好的生长环
境 ∀比较试验区内外矛叶荩草生物量发现 }无论在哪个时间 o区内生物量均比区外高 ∀盛期 o区外草本
的鲜 !干重分别为 }xvx1zu ªΠ°u 和 tuz1{w ªΠ°u o试验区内鲜 !干重最低的区kŒŒ区l比试验区外分别高
t|1s| h和 ts1u| h ~末期 o试验区外地面草本的生物量鲜 !干重为 {vv1w{ ªΠ°u 和 uxu1|y ªΠ°u o同期试验
区内生物量最低的区kŒŒ区l比区外高 yy1x| h和 wz1tu h ∀这说明简化的耕作技术与牧草栽培措施能增
加林草复合系统中单位土地面积上牧草的生物量 ∀
v1t1v 三种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较 生长季末期试区内矛叶荩草和狗尾草的生物量鲜重平均达
到 tzwv1u{ªΠ°u ? v|u1vzªΠ°u 和 tywz1zvªΠ°u ? tv{1swªΠ°u o分别是苏丹草k{uu1|tªΠ°u ? vtv1wtªΠ°ul的
u1tu和 t1sy倍k图 vl ~试区内矛叶荩草干重kw|w1zx ? ttz1zx ªΠ°ul和狗尾草干重kyv|1xw ? xx1s{ ªΠ°ul
也分别是苏丹草kvsx1uv ªΠ°u ? ttt1xxªΠ°ul的 t1yu和 u1ts倍k图 wl }与苏丹草相比 o矛叶荩草和狗尾草
较高的生物量反映了土著牧草在生长季中后期较强的竞争力 o是较理想的替代性土著牧草 ∀无论是栽
wu 林 业 科 学 vz卷
培品种还是土著牧草 o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较为开阔的 ∂ 区k狗尾草l或Œ∂ 区k苏丹草 !矛叶荩草l ∀
土著牧草单位面积上鲜草产量均高于栽培品种苏丹草 o表现了土著牧草强竞争力和高产草量的优势 ∀
适当的时间配置 o可大大提高林草复合系统中单位土地面积上牧草的生产力 ∀两种土著牧草相比 o高密
度的林分中kŒ区 !ŒŒ区 !ŒŒŒ区l o狗尾草平均鲜重ktysw1|| ªΠ°u ? tu{1v{ ªΠ°ul比矛叶荩草ktwx{1{ ªΠ°u ?
yy1sxªΠ°ul高 ts1s h o而在低密度kŒ∂ 区 !∂ 区l的林分中则相反 o矛叶荩草平均鲜重kutzs1s ªΠ°u ?
tt1vt ªΠ°ul比狗尾草ktztt1{w ªΠ°u ? tzt1|u ªΠ°ul高 uy1{ h ~两种土著牧草在干重方面 o除 Œ∂ 区矛叶荩
草略高外 o其余均是狗尾草为大 ∀
图 v 生长季末期牧草生物量的比较k鲜重l
ƒ¬ªqv ׫¨ ¥¬²°¤¶¶¦²°³¤µ¬¶²±kº ·¨º ¬¨ª«·l ²©
ªµ¤¶¶¨¶¬±·«¨ ±¨§²©ªµ²º¬±ª¶¨¤¶²±
τ 矛叶荩草 Αqπριχνοδεσ~ο苏丹草 Σεταρια qσυδανεσε ~
ϖ狗尾草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 q
图 w 生长季末期牧草生物量比较k干重l
ƒ¬ªqw ׫¨ ¥¬²°¤¶¶¦²°³¤µ¬¶²±k§µ¼ º ¬¨ª«·l ²©
ªµ¤¶¶¨¶¬±·«¨ ±¨§²©ªµ²º¬±ª¶¨¤¶²±
τ 矛叶荩草 Αqπριχνοδεσ~ο苏丹草 Σεταρια qσυδανεσε ~
ϖ狗尾草 Σεταρια φαβεριι q
312 林下牧草栽培技术的影响
v1u1t 栽培措施对牧草出苗的影响 在林草复合下 o影响多花黑麦草出苗的因子由强到弱依次为 }播
种量k Ρ € wt{1|zl !播种深度k Ρ € wsw1yzl和施氮肥量k Ρ € tu{1vvl ∀多花黑麦草播种量 w1xªΠ°u 时平均
出苗 ysy1yt株Π°u o分别是播种量 t1x ªΠ°u 和 v1s ªΠ°u 时出苗数的 v1uv和 t1u{倍 ∀播种深度 u ¦°时 o
多花黑麦草出苗最好 o为 ysu1yz株Π°u o分别是播种深度 v¦°和 w¦°时出苗数的 t1u|和 v1sw倍 ∀施肥
对多花黑麦草的出苗有负影响 o施肥 uz1zw ªΠ°u 和 wu1s ªΠ°u 时出苗平均为 vyt1s株Π°u 和 wt{1yz株Π
°u o比不施肥时分别减少了 uy1uv h和 tw1ww h ∀影响紫花苜蓿出苗的因子由强到弱依次为 }播种深度
k Ρ € tvu1yyl !施磷肥量k Ρ € |w1ssl和播种量k Ρ € zu1yyl ∀播种深度 u ¦°时出苗最高 o为 txz1vv株Π
°u o分别是播种深度 v¦°和 w ¦°时出苗数的 v1{w和 y1v{倍 ∀施磷肥 uz1zw ªΠ°u 时 o紫花苜蓿出苗较
好 o为 tuu1yz株Π°u o分别比不施肥和施肥 wu1ssªΠ°u 时高 zt1ty h和 vuz1{z h ∀播种量 v1sªΠ°u 时出苗
数ktt{1vv株Π°ul o分别是播种量 t1x ªΠ°u 和 w1x ªΠ°u 时的 u1ss和 u1x|倍 ∀影响苏丹草出苗的因子由
强到弱依次为 }播种深度k Ρ € vv1yzl !播种量k Ρ € us1sl和施氮肥量k Ρ € y1yzl ∀播种深度 u ¦°时出苗
最高 o为 wu1yz株Π°u o分别是播种深度 v¦°和 w¦°时出苗数的 v1tu和 w1zw倍 ∀施氮肥 wu1ss ªΠ°u 时 o
苏丹草出苗较好 o为 ux1yz株Π°u o分别是不施肥和施肥 uz1zw ªΠ°u 时出苗数的 t1vx和 t1uw倍 ∀播种量
w1xªΠ°u 时出苗数kvv1s株Π°ul o分别是播种量 v1sªΠ°u 和 t1xªΠ°u 时的 t1zt和 u1xw倍 ∀对多花黑麦草
的出苗 o播种量 w1x ªΠ°u !播种深度 u¦°和不施肥是最优组合 ~播种量 v1s ªΠ°u !播种深度 u¦°和施磷肥
uz1zw ªΠ°u 是紫花苜蓿的最优组合 ~苏丹草的最优组合是播种量 w1x ªΠ°u !播种深度 u ¦°和施肥 wu1s ªΠ
°u ∀
v1u1u 栽培措施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受氮肥的施肥量影响最大k Ρ € xv1y|l o其
次是播种量k Ρ € u{1vyl和播种深度k Ρ € t{1t{l ∀施肥 wu1ssªΠ°u 时多花黑麦草鲜重 z{1yzªΠ°u o分别是
不施肥和施肥 uz1zw ªΠ°u 的 v1tx和 t1ws倍 ∀播种量 v1s ªΠ°u 和 w1x ªΠ°u 时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相差
不大 o分别为 yu1s|ªΠ°u 和 yu1|{ªΠ°u o平均值比播种量 t1xªΠ°u 的鲜重高 {s1yx h ∀播种深度 v¦°时生
xu 第 u期 安树青等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物量最高 oys1wx ªΠ°u o分别比播种深度 u¦°和 w¦°时高 wv1s h和 y1uy h ∀播种深度k Ρ € twz1z{l对紫
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最强 o其次为施氮肥量k Ρ € tv|1uul和播种量k Ρ € uu1{|l ∀播种深度 u ¦°时生物
量最高 o为 utv1tt °ªΠ°u o分别是播种深度 v¦°和 w¦°时的 u1x{和 v1uy倍 ∀施磷肥 uz1zwªΠ°u 时 o紫花
苜蓿生物量为 utw1tt °ªΠ°u o分别是不施肥和施肥 wu1ss ªΠ°u 的 u1uu和 v1tx倍 ∀播种量 t1x ªΠ°u 时生
物量ktvu1z{ °ªΠ°ul分别比是播种量 v1s ªΠ°u 和 w1x ªΠ°u 时高 ut1|w h 和 tt1vz h ∀播种量k Ρ €
tv{t1wxl对苏丹草生物量的影响最强 o其次为播种深度k Ρ € xyx1sl和施氮肥量k Ρ € vsu1xyl ∀播种量
w1xªΠ°u 时的生物量最大 ot|s{1z{ °ªΠ°u o分别是播种量 t1xªΠ°u 和 v1sªΠ°u 的 v1yu和 v1tw倍 ∀播种深
度 u¦°时鲜重为 tvu{1tt °ªΠ°u o分别是播种深度 v ¦°和 w ¦°的 t1v|和 t1zw倍 ~施肥 wu1s ªΠ°u 时为
ttyu1{| °ªΠ°u o分别比不施肥和施 uz1zwªΠ°u 时高 vx1tz h和 tv1|t h ∀就生物量而言 o播种量 w1xªΠ°u !
播种深度 v¦°和施氮肥 wu1s ªΠ°u 是多花黑麦草的最优组合 ~播种量 t1x ªΠ°u !播种深度 u ¦°和施磷肥
uz1zw ªΠ°u 是紫花苜蓿的最优组合 ~苏丹草的最优组合是播种量 w1x ªΠ°u !播种深度 u ¦°和施氮肥 wu1s
ªΠ°u ∀
w 讨论
411 关于土著牧草的开发
林草复合试验中 o在生长季的中后期ky月 ∗ |月l o土著牧草狗尾草和矛叶荩草表现了较强的竞争
力和对林草复合系统的适应性 o成为试验区内的优势种 o且具较高的产草量 o二者的鲜重分别是苏丹草
的 u1tu和 t1sy倍 ~干重是苏丹草的 t1yu和 u1ts倍 ∀狗尾草属植物作为优良牧草 o在我国南方已有栽
培 ∀广东 !广西 !福建等地 o栽培大面积的广西畜牧所选育的卡选 tw号狗尾草k Σεταρια ανχεπσ¦√ q Καζυν2
γυλαtwlk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ot||tl o该品种叶量丰富 o产量高 o孕穗期蛋白质占干物质的
tu1ww h o但仅适于在北纬 vsβ以南 o海拔 ys ∗ t{ss °的丘陵 !山地栽培 ~在我国华南红壤山区的山谷 !山
坡的阴湿处或林下 o有大面积棕叶狗尾草k Στεαρια παλµιφολιαl o该草适应性广 o蛋白质占干物质的
t{1z| h o只是茎叶粗糙 o适口性稍差 ∀但其根系发达 o是一种防治水土流失的优良草种k中国饲用植物
志编辑委员会 ot||tl o适宜在坡地种植 ∀本试验中的狗尾草 o能够在江苏沿海或江苏以北地区良好生
长 o可作为卡选 tw号狗尾草和棕叶狗尾草在地域上的替代性牧草 ∀狗尾草代谢能为 |1su ≅ tsv®Π®ªk王
栋 ot|{|l o比苏丹草k{1y| ≅ tsv®Π®ªl高 v1{s h o饲料单位为 s1zzw ƒ˜Π®ªo比苏丹草ks1zvu ƒ˜Π®ªl高
t1yw h o单位面积上代谢能kxzy{y1xt ≅ tsv ®Π«°ul是苏丹草kuyxuw1w| ≅ tsv ®Π«°ul的 u1tz倍 o单位面积
上饲料单位是苏丹草kuuvw1u{ ƒ˜Π«°ulk王栋 ot|{|l的 u1tv倍 ∀狗尾草直立生长 o叶重占总株重的比例
大 o平均达 xv1w h k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ot||tl o产草量高 o颇具开发前景 ∀性喜干 o在高岗地或
雨水不足时长势好 ∀在当地林场大面积的 Œp y|杨林分k{ ° ≅ x °l内 ox年生前 o大都间作农作物 ∀x年
生以后抛荒 o林下白茅 !狗尾草丛生 o利用率低 ∀此时k或间伐后l o简单的耕作k仅需在林下深耕 !浅耙或
深耙l就可以使其生长 o盛期一次刈割鲜草产量在kws ° ≅ x °l林分密度时 o达 t{vvw1s ®ªΠ«°u o比苏丹草
高 yx1tu h ∀
矛叶荩草的代谢能为 z1tw ≅ tsv ®Π®ªo比苏丹草低 tz1{w h ~饲料单位为 s1yvt ƒ˜Π®ªo比苏丹草低
tv1{ h ∀但其产草量较高 o比苏丹草高 |y1ty h o所以在单位面积上的代谢能和饲料单位均超过了苏丹
草 o分别高 vv1t{ h和 v|1zv h ∀矛叶荩草喜湿 o在低洼地或高温多雨时生长迅速 o易管理 o并且在鲜草
产量有较大优势 o具开发前景 ∀两种土著牧草相比 o狗尾草的品质优于矛叶荩草 ~狗尾草代谢能比矛叶
荩草高 uy1vv h o饲料单位比矛叶荩草高 tz1|t h ~单位面积上代谢能和饲料单位分别是矛叶荩草的
t1yv和 t1xu倍 ∀而在产草量方面 o矛叶荩草的优势大 o在各试验小区中 oŒ∂ 区矛叶荩鲜草产量最高 o达
utz{s1s ®ªΠ«°u o比狗尾草的最高产量高 t{1{s h ∀依据二者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o在高岗地或气候
干旱时栽培狗尾草 o在低洼地或高温多雨时栽培矛叶荩草 ∀这样 o物种间的相互配置 o可延长林草复合
系统的供草期 o提高供草量 o并使林内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o提高林草复合系统的效益 ∀
412 营造稳定的林下草场
yu 林 业 科 学 vz卷
林业生产的发展 o长期以来因其周期长 !效益低而受到阻碍 ∀为寻求林业的高效 !持续发展 o国内外
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o尤其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k„ªµ²©²µ¨¶·µ¼ ¶¼¶·¨°l的研究 o自 us世纪 zs年代以
来 o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k于宗周等 ot||w ~周国模 ot||{ ~黄宝龙 ot||t ~
裘福庚 ot||y ~熊文愈 ot|{{l ∀林牧复合生态系统k≥¬¯√²³¤·²µ¤¯ ¶¼¶·¨°l作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分
支 o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k王晓江 ot||y ~孟庆臣等 ot||w ~„ª±¬«²·²µ¯ot||v ~…¨ ½®²µ²º¤­±¼­ot||v ~Š¤µµ¬¶²±o
t||u ~≥·²¬¦∏¯ ¶¨¦∏ot||tl ∀我国太行山区 o林草结合种植后 o比单纯造林地表径流量减少 zs1{ h o侵蚀模数
降低 vu1x h ∀林草牧结合后比单纯造林载畜量增加 u1{倍 o经济效益增加 vtx元Π«°u o比单纯造林早受
益 v ∗ x年k于宗周等 ot||wl ∀在经济林内间作牧草的研究中 o王建江kt||yl !毛凯kt||xl !孟庆臣kt||wl
等都进行林草复合的试验 o建立了适合当地林牧发展的有效模式 ~李绍密kt||ul研究了柑桔和茶林内间
作三叶草 ~吴建军kt||yl在桔园内间作黑麦草和紫云英 ∀这些在各种立地条件下k山区 !盆地 !经济林
内 !堤坝上等l建立的复合模式 o为我们在沿海防护林内建立稳定的林草复合系统提供了可能与示范 ∀
但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幼林地内建立复合系统 o随着林分的郁闭增加 o林下间作便不能再进行 o从而使系
统稳定性下降 ∀而本研究是针对海岸带成熟林k或近成熟林l o探索在其间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规律 o以
实现林草复合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本研究在 y年生 Œp y|杨林下间作优势牧草 o进行林草复合试
验 o已建立了稳定的林草复合系统 o并总结出适合于当地林k牧l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ktl品种选择 }海岸
带防护林 o有地下水位高 !风速大 !土壤含盐量高等特殊的环境条件 o对于牧草选择应因地制宜 o特别要
注意牧草的耐盐性 ∀本实验选用多花黑麦草 !苏丹草 !紫花苜蓿 !碱谷 !羊草 !蒙古冰草 !老芒麦 !碱茅等
优良牧草作为参试品种 o结果表明苏丹草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等能较好的适应当本地林分 !土壤和气
候等条件 ∀其中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宜秋播并能安全越冬 o供草期在 v月 ∗ y月 ~苏丹草应春播kw月
上旬 !x月初l o供草期在 y月 ∗ |月 o这样 o在时间上与多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形成延续 ∀另外 o在多花
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供草期过后 o林下空地上适宜生长土著的矛叶荩草或狗尾草k由立地及气候条件决
定l o因有高产优质 o易管理等特点 o也可成为继续供草的优良品种 ~kul简化栽培措施 ~在密度为 { ° ≅ x
°的 Œp y|杨林下 o间伐k或不间伐l o机械深耕 !浅耙或仅深耙 o无需施肥 o即可播种苏丹草 !黑麦草和紫
花苜蓿等优良牧草 ∀苏丹草在生长末期一次刈割鲜重可达 tttsv1v ®ªΠ«°u 比文献报道的空旷地产量
kttuxs ®ªΠ«°ulk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ot||tl仅低 t1vs h ∀简化的栽培措施可使优良牧草迅速生
长起来 }试区外林下以适口性极差的狼尾草和营养期较短的白茅为主 o几乎遍布林内空地 o只在低湿的
地方长有芦苇或矛叶荩草 ∀机械的翻耕 o可使优良的狗尾草或矛叶荩草迅速生长并居于优势 o从而大大
提高系统的效益 ∀同时 o在仅有机械能输入的情况下 o实现了系统的高效 !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kvl时 !空
上的配置 }林牧复合系统是一种多组分 !多功能 !多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k冯宗炜等 ot||ul o要求不断地
输入自然能量 !人工能量 !物质和信息 o因此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在这种开放 !非对称的系统中 o在时间 !
空间上适当安排系统的各组份 o使其结构与功能合理 o并尽量避免生态位k空间 !营养l在资源轴上的重
叠 o可以更大地发挥系统的效益 ∀本试验中 o空间上乔kŒp y|杨l !灌kŒp y|杨幼苗l !草k牧草l结合 o充
分利用空间资源 o拓展了系统的空间生态位 ∀在水平空间上 o在低密度林分的Œ∂ 和 ∂ 区培育矛叶荩草 o
在高密度林分的 Œ区 !ŒŒ区和 ŒŒŒ区培育狗尾草 o在空间上使物种得以最佳配合 ~时间上 o冬季及早春 o林
内郁闭度低 o宜栽培多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 ~夏 !秋季 o苏丹草 !矛叶荩草和狗尾草可以作为它们的替代 o
从而使系统在全年都使光 !热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o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林下草场 ∀以该草场为重要依托
所建立的种羊场 o年收入达数万元 ∀
413 林草复合对杨树的影响
在幼林地或疏林地种植牧草 !特别是豆科牧草 o能显著地促进林分的生长 o提高郁闭度 o缩短郁闭时
间 o提高林地的生产力k陈 凯等 ot||wl ∀火炬松人工林中栽植牧草 o使松树 x年木材生长量比对照林
分高 x1w °vΠ«°vk≤¯ ¤¶²±ot||xl ∀川中丘陵地林草复合林分可提前 t年郁闭k刘玉西 ot||xl ∀日本柳杉
kΧρψπτοµεριαϕαπονιχαl ) 红花车轴草k Τριφολιυµ πρατενσεl间作后林分平均生产量比对照高 {1z h k韩定启 o
t|{|l ∀幼龄柑桔 !茶林内间作白三叶 o柑桔和茶叶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 {s1xz h和 x|1uy h k李绍密等 o
zu 第 u期 安树青等 }江苏海岸带林草复合生态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t||ul o河北坝上在 v年生的青杨k Ποπυλυσχατηαψαναl内间作草木樨k Μελιλοτυσσυαρελενσl o第 t年株高 !胸径
无明显变化 o试验组略低于对照 o第 u年株高 !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 ut1tt h和 z1y| h k孟庆臣等 ot||wl ∀
在本试验中 o对照组在 t||z !t||{ !t|||年 Œp y|杨平均株高分别为 tx1yt ° !tz1ww °和 tz1x{ ° o后
t年度分别比前 t年度增加 tx1xz h和 s1{s h ~试验组平均株高分别为 ty1yz ° !t{1yu ° !t|1s| ° o增长率
分别为 tt1zs h和 u1xu h ∀试验组与同期对照相比 o林草复合第 t年 o株高增长速度减慢 v1{z h ~第 u年
株高增长速度超过对照 t1zu h ∀初建试验区时 o由于间伐与机械的翻耕 o对杨树的根系伤害较大 o生长
受到影响 ∀一个生长季后 o杨树又得以迅速生长 o这说明 o在较长时间尺度上林草复合可以提高林分的
增长速度 o从使林业生产在更高水平上持续稳定发展 ∀Œp y|杨胸高直径的变化与株高的变化有所不
同 }对照组在 t||z !t||{ !t|||年时胸径分别为 ty1xx ° !t{1w{¦°和 us1vz¦° o后 t年度分别比前 t年度
增加 tt1zv h和 ts1uv h o而试区内平均胸径分别为 t{1u| ¦° !t{1yx ¦°和 us1|v ¦°o分别增加 y1uw h和
z1zt h ∀试验组与对照相比 o虽然在两年内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低 ~第 t年低 x1vt h o第 u年低 v1xu h ~
但对照组 Œp y|杨胸径的增长速度在第 u年减慢 t1x h o而试区内 o胸径在第 u年增长速度加快 s1|u h ∀
这说明 o林草复合可以降低 Œp y|杨胸径增长速度的减慢 ∀
参 考 文 献
安树青 o仲崇信 q中国海涂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分布和利用 q见 }钦佩 o仲崇信主编 q北京 }海洋出版社 ot||u out ∗ uz
巴蓬辰 q中国自然资源科普丛书 o天富之区 ) 海岸带资源 q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ot||t }t ∗ v
陈 凯 o胡国廉 o饶辉茂等 q红壤坡地柑桔园栽培香根草的生态效应 q生态学报 ot||w otwkvl }uw| ∗ uxv
冯宗炜 o王效科 o吴刚 q农林业系统结构和功能 o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t||u }twy ∗ txu
韩定启 o范 亦 q林草药牧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 q林业科技通讯 ot|{| ox }tz ∗ ut
黄宝龙 q立体林业 ) ) ) 里下河地区林农复合经营实践 q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ot||t }w ∗ {|
江苏省气象局5江苏气候6编写组 q江苏气候 q北京 }气象出版社 ot||t }tw ∗ uuv
康立新 o王述礼 q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及其效益 q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ot||w }tt| ∗ u{u
李绍密 o陈青 o裴大凤等 q经济林间作牧草的效益研究 q草业科学 ot||u o|ktl }uv ∗ vx
林文棣 q中国海岸林业 q北京 }海洋出版社 ot||v }x ∗ y{
刘玉西 q川中丘陵高效林草复合系统的建立与效益研究 q四川林业科技 ot||x otykvl }yv ∗ y{
毛 凯 o蒲朝龙 o任伯文等 q桤柏混交幼林间种草木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q草业科学 ot||x otuktl }w| ∗ xs
孟庆臣 o文振海 o惠颜军 q河北坝上林间种草的试验初报 q中国草地 ot||w ow }ux ∗ u{
裘福庚 o方嘉兴 q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实践 q林业科学研究 ot||y o|kvl }vt{ ∗ vuu
宋兆民 q我国防护林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q防护林科技 ot||{ ow }tw ∗ tz
王 栋著 o任继周修订 q牧草学各论k新一版l q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ot|{| }uw ∗ yv
王建江 o杨永辉 o张万军 q太行山干旱区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q生态农业研究 ot||y owktl }yu ∗ yw
王晓江 q试论牧用林业在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q草业科学 ot||y otvkxl }vs ∗ vw
吴建军 o严力蛟 o李全胜 q桔园间作牧草的生态效益及其管理技术 q农村生态环境 ot||y otukul }xw ∗ xz
熊文愈 q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文集 q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t|{{ }tt ∗ yz
许基全 q沿海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y }t ∗ vy
于宗周 o郭桂兰 q试论太行山区林农复合生态经济工程 q见熊文愈等主编 q中国农林复经营研究与实践 q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o
t||w }vtz ∗ vt|
张纪林 o康立新 o季永华等 q沿海农田林网抵御k强l热带风暴对水稻侵害的研究 q见 }康立新 o王述礼主编 q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及其
效益 q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ot||w }uyv ∗ uy|
赵仁榕 o余松烈 q田间试验方法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z| }ty ∗ v|
中国饲用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q中国饲用植物志 q北京 }农业出版社 ot||t }tt ∗ z{
周国模 q松林复合经营模式的试验与评价 q生态学杂志 ot||{ otzkxl }tw ∗ t{
„ª±¬«²·²µ¯ „ q什瓦里柯低山区林牧和传统农业经济评估 qŒ±§¬¤± qƒ²µqot||v otykul }tv{ ∗ twv
…¨ ½®²µ²º¤­±¼­° Š q林牧系统中牛的踩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q „ªµ²©²µ¨¶·µ¼ ≥¼¶·¨° ot||v outktl }t ∗ ts
≤ ¤¯¶²± × • q∞¦²±²°¬¦¬°³¯¬¦¤·¬²± ²©¶¬¯√²³¤¶·∏µ¨¶²± ¶²∏·«¨µ± ³¬±¨ ³¯¤±·¤·¬²±¶q„ªµ²©²µ¨¶·µ¼ ≥¼¶·¨°¶ot||x ou|kvl }uuz ∗ uv{
Š¤µµ¬¶²±  q厄瓜多尔中部高地松林中林牧系统的评价 q„ªµ²©²µ¨¶·µ¼ ≥¼¶·¨° ot||u ot{ktl }t ∗ ty
≥·²¬¦∏¯ ¶¨¦∏≤ ⁄q放牧对无梗花栎k Θυερχυσσεσσιλιφλοραl林稳定性的影响 q • √¨ q°¤§∏µqot||t otsykwl }t{y ∗ t{|
{u 林 业 科 学 vz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