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DsCPV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及对松毛虫灾害的持续控制作用,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建立了DsCPV的早期检测技术。依据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质型多角体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纯化的DsCPV、BmCPV和舞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LdCPV)的基因组dsRNA可成功地扩增出长6 14bp的目的片段,从提取的健康松毛虫幼虫肠组织的DNA、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基因组核酸、以及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HaCPV)基因组核酸,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DsCPV基因组dsRNA扩增片段的序列与BmCPV相应基因序列具有87%的同源性,检测敏感度为1pg的DsCPV基因组dsRNA。由于松毛虫与家蚕、舞毒蛾相互之间食性不同,而且BmCPV和LdCPV对松毛虫无感染性,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Bm CPV病毒和LdCPV病毒的感染,因此该结果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DsCPV与BmCPV、LdCPV存在基因同源性,同时也表明了依据BmCPV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DsCPV基因组核酸建立的RT PCR扩增体系,可以作为松毛虫种群中DsCPV的一种敏感、特异、早期、快速的检测手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DsCPV and its role in sustained controlling pine caterpillars,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velop the assay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DsCPV in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of pine caterpillars,based on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of RNA followed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RT-PCR).A pair of primers producing 614bp amplification fragment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the C-polyhedrin gene of Bombyx mori CPV (BmCPV),and the expected amplification products were obatined when genomic dsRNAs isolated from purified BmCPV,DsCPV and Lymantria dispar CPV (LdCPV) were used as templates.Genomic dsRNAs isolated from Heliothis armigera CPV and DNAs from Lymantria dispa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LdNPV) and DNAs from midgut tissue of healthy Dendrolimus spectabilis (Walker) larva did not yield any amplification products.The detection limit of purified DsCPV genomic dsRNAs was 1.0pg.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614bp DNA amplification product from DsCPV was 87% homogenou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art of C-polyhedrin gene of BmCPV.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mCPV,DsCPV and LdCPV were homologous as classfied in the same electropheres type I,and that this RT-PCR assay could be used for early,rapid,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DsPCV infection i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the pine moth,due to the apparent different feeding habits of Bombyx mori,Dendrolimus ssp.and Lymantria dispar larva each other and the no infection of BmCPV and LdCPV to Dendrolimus ssp.
全 文 : 第 vz卷 第 v期u s s t年 x 月
林 业 科 学
≥≤∞× ≥∂ ∞ ≥≤∞
∂²¯1vz o²1v
¤¼ou s s t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2°≤ 检测技术的建立
赵同海 张永安 王玉珠 陈昌洁
k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tsss|tl
摘 要 } 为研究 ⁄¶≤°∂ 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及对松毛虫灾害的持续控制作用 o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
式反应k ×2°≤ l建立了 ⁄¶≤°∂ 的早期检测技术 ∀依据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k
°≤°∂l质型多角体蛋白的核苷
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o从纯化的 ⁄¶≤°∂ !
°≤°∂ 和舞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k§≤°∂l的基因组 §¶ 可成功地
扩增出长 ytw¥³的目的片段 o从提取的健康松毛虫幼虫肠组织的 ⁄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k§°∂l基因组
核酸 !以及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k¤≤°∂l基因组核酸 o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 ⁄¶≤°∂ 基因组 §¶ 扩增片
段的序列与
°≤°∂ 相应基因序列具有 {z h的同源性 o检测敏感度为 t³ª的 ⁄¶≤°∂ 基因组 §¶ ∀由于松毛
虫与家蚕 !舞毒蛾相互之间食性不同 o而且
°≤°∂ 和 §≤°∂ 对松毛虫无感染性 o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
°2
≤°∂ 病毒和 §≤°∂ 病毒的感染 o因此该结果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 ⁄¶≤°∂ 与
°≤°∂ !§≤°∂ 存在基因同
源性 o同时也表明了依据
°≤°∂ 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 ⁄¶≤°∂ 基因组核酸建立的 ×2°≤ 扩增体系 o可以作
为松毛虫种群中 ⁄¶≤°∂ 的一种敏感 !特异 !早期 !快速的检测手段 ∀
关键词 }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o多角体蛋白基因 o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收稿日期 }usss2sx2tu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xzsx|yl ∀
ΕΣΤΑΒΛΙΣΗΜΕΝΤ ΟΦ ΡΤ2ΠΧΡ ΑΣΣΑΨ ΦΟΡ ∆ΕΤΕΧΤΙΟΝ ΟΦ
∆ΕΝ∆Ρ ΟΛΙΜΥΣ ΧΨΤΟΠΛΑΣΜΙΧ ΠΟΛΨΗΕ∆Ρ ΟΣΙΣ ςΙΡΥΣ
«¤² ײ±ª«¤¬ «¤±ª ≠²±ª¤± • ¤±ª ≠∏½«∏ ≤«¨ ± ≤«¤±ª¬¨
k 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Φορεστ ΕχολογψoΕνϖιρνονµεντ ανδ Προτεχτιον oΧΑΦ Βειϕινγ tsss|tl
Αβστραχτ } ± ²µ§¨µ·²∏±§¨µ¶·¤±§√¨ µ·¬¦¤¯ ·µ¤±¶°¬¶¶¬²±²©⁄¶≤°∂ ¤±§¬·¶µ²¯¨¬±¶∏¶·¤¬±¨ §¦²±·µ²¯ ¬¯±ª³¬±¨ ¦¤·¨µ³¬¯2
¤¯µ¶o·«¬¶¶·∏§¼ º¤¶∏±§¨µ·¤®¨ ±·² §¨√¨ ²¯³·«¨ ¤¶¶¤¼ ·¨¦«±¬´∏¨ ©²µ§¨·¨¦·¬²± ²© ⁄¶≤°∂ ¬± ¤¨µ¯¼ ¶·¤ª¨ ²©¬±©¨¦·¬²± ²©
³¬±¨ ¦¤·¨µ³¬¯¯¤µ¶o¥¤¶¨§²±·«¨ µ¨√¨ µ¶¨ ·µ¤±¶¦µ¬³·¬²± ²© ©²¯ ²¯º¨ §¥¼·«¨ ³²¯¼°¨ µ¤¶¨ ¦«¤¬± µ¨¤¦·¬²± ¤°³¯¬©¬¦¤·¬²±
k ×2°≤ l q ³¤¬µ²©³µ¬°¨ µ¶³µ²§∏¦¬±ªytw¥³¤°³¯¬©¬¦¤·¬²±©µ¤ª°¨ ±·º¨ µ¨ §¨¶¬ª±¨ §¥¤¶¨§²±·«¨ ¶¨ ∏´¨±¦¨ ²©·«¨
≤2³²¯¼«¨ §µ¬± ª¨ ±¨ ²© Βοµβψξ µορι ≤°∂ k
°≤°∂l o¤±§·«¨ ¬¨³¨¦·¨§¤°³¯¬©¬¦¤·¬²± ³µ²§∏¦·¶º¨ µ¨ ²¥¤·¬±¨ § º«¨ ±
ª¨ ±²°¬¦§¶ ¶¬¶²¯¤·¨§©µ²° ³∏µ¬©¬¨§
°≤°∂ o⁄¶≤°∂ ¤±§ Λψµαντρια δισπαρ ≤°∂ k§≤°∂l º¨ µ¨ ∏¶¨§¤¶·¨°2
³¯¤·¨¶q¨ ±²°¬¦§¶ ¶¬¶²¯¤·¨§©µ²° Ηελιοτηισ αρµιγερα ≤°∂ ¤±§⁄¶©µ²° Λψµαντρια δισπαρ±∏¦¯ ¤¨µ³²¯¼«¨ §µ²2
¶¬¶√¬µ∏¶k§°∂l ¤±§⁄¶©µ²° °¬§ª∏··¬¶¶∏¨ ²©«¨ ¤¯·«¼ ∆ενδρολιµυσσπεχταβιλισk • ¤¯®¨µl ¤¯µ√¤§¬§±²·¼¬¨ §¯¤±¼
¤°³¯¬©¬¦¤·¬²± ³µ²§∏¦·¶q׫¨ §¨·¨¦·¬²± ¬¯°¬·²©³∏µ¬©¬¨§⁄¶≤°∂ ª¨ ±²°¬¦§¶ ¶º¤¶t qs³ªq׫¨ ±∏¦¯ ²¨·¬§¨ ¶¨ ∏´¨±¦¨
²©·«¨ ytw¥³ ⁄ ¤°³¯¬©¬¦¤·¬²± ³µ²§∏¦·©µ²° ⁄¶≤°∂ º¤¶{z h «²°²ª¨ ±²∏¶º¬·«·«¨ ¦²µµ¨¶³²±§¬±ª³¤µ·²© ≤2³²¯¼2
«¨ §µ¬± ª¨ ±¨ ²©
°≤°∂ q׫¨ ¶¨ µ¨¶∏¯·¶§¨ °²±¶·µ¤·¨§·«¤·
°≤°∂ o⁄¶≤°∂ ¤±§§≤°∂ º¨ µ¨ «²°²¯²ª²∏¶¤¶¦¯¤¶¶©¬¨§¬±
·«¨ ¶¤°¨ ¨¯ ¦¨·µ²³«¨µ¨¶·¼³¨ o¤±§·«¤··«¬¶ ×2°≤ ¤¶¶¤¼ ¦²∏¯§¥¨ ∏¶¨§©²µ ¤¨µ¯¼oµ¤³¬§o¶¨±¶¬·¬√¨ ¤±§¶³¨¦¬©¬¦§¨2
·¨¦·¬²± ²©⁄¶°≤∂ ¬±©¨¦·¬²±¬±·«¨ ±¤·∏µ¤¯ ³²³∏¯¤·¬²± ²©·«¨ ³¬±¨ °²·«o§∏¨ ·²·«¨ ¤³³¤µ¨±·§¬©©¨µ¨±·©¨ §¨¬±ª«¤¥¬·¶²©
Βοµβψξ µορι o∆ενδρολιµυ󶶳q¤±§ Λψµαντρια δισπαρ ¤¯µ√¤ ¤¨¦«²·«¨µ¤±§·«¨ ±²¬±©¨¦·¬²± ²©
°≤°∂ ¤±§§≤°∂
·² ∆ενδρολιµυ󶶳q
Κεψ ωορδσ} ⁄¶≤°∂ o°²¯¼«¨ §µ¬± ª¨ ±¨ o ×2°≤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k⁄¶≤°∂l是我国重大森林害虫 ) ) ) 松毛虫的重要致病微生物 o它对松毛虫
幼虫感染力强 o致死率高 o对人 !畜及天敌昆虫安全 o尤其是其可通过感病幼虫的排泄物或尸体进行水平
扩散 o通过产卵进行垂直传递 o对松毛虫灾害具有良好的持续控制效果k陈昌洁等 ot|{{l o生产中 o使用
过 ⁄¶≤°∂ 杀虫剂的林区 o可长达数年不发生松毛虫灾害 ∀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利用 ⁄¶≤°∂ 防治
松毛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o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杀虫剂在我国松毛虫灾害的综合治理上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 ⁄¶≤°∂ 病毒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能力及其对松毛虫灾害的持
续控制效果 o对进一步发挥 ⁄¶≤°∂ 杀虫剂在松毛虫灾害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 °≤ 技术
可以灵敏地检测出感病虫体内存在微量的病毒遗传物质 o可以用来研究 ⁄¶≤°∂ 病毒使用后林间松毛虫
种群的带毒状况 o从而进一步研究 ⁄¶≤°∂ 对松毛虫的持续控制效果 ∀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k≤°∂l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o寄主范围仅限于非脊椎动物的
昆虫纲 ∀ ≤°∂ 病毒为 §¶ 病毒 o其基因组由 ts个等分子数的 §¶ 片段组成 ∀ ≤°∂ 病毒的分类 o目
前暂时地以其基因组 §¶ 片段在 t h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迁移图谱类型的变化做为依据k°¤¼±¨ ·¨¤¯ qo
t|zy ~ µ¨·¨±¶ ετ αλqot|{|l ~根据这个标准 o已经确定了至少 tu个不同的 ≤°∂ 病毒电泳型 ∀
≤°∂ 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在保护稳定病毒粒子的生物活性及识别侵染受体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 ≤°∂ 病毒编码多角体蛋白的基因位于其 §¶ 基因组最小的 §¶ 片段上 o目前已有家蚕 ≤°∂ 病
毒k
°≤°∂l !棉铃虫 ≤°∂k¤≤°∂l病毒等数种 ≤°∂ 病毒多种分离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被克隆和测序 ∀
研究表明 o≤°∂ 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o在不同的电泳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kƒ²¶¶¬¨½
ετ αλqot|{y ~¤¯¬±¶® ετ αλqot||w ~µ¨¯¯¤ ετ αλqot|{{l o但同一电泳型的不同 ≤°∂ o其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同
源性程度很高 o如同为 ×¼³¨ x的 Ηελιοτηισ αρµιγερα ≤°∂ k¤≤°∂l !Οργψια πσευδοτσυγατα ≤°∂k³≤°∂l和 Ευ2
ξοασχανδενσ ≤°∂ k∞¶≤°∂l o它们多角体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程度可达 |{ h k¤¯¬±¶® ετ αλqo
t||wl ∀
⁄¶≤°∂ o
°≤°∂ o§≤°∂ 同为 ×¼³¨ t病毒 o它们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也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k°¤¼±¨ ετ
αλqot|z{l ∀由于 ⁄¶≤°∂ 目前还没有任何基因序列资料报道 o本文依据已发表的
°≤°∂ 病毒多角体蛋
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资料设计合成寡聚核苷酸引物 o建立 ⁄¶≤°∂ 病毒的 ×2°≤ 检测技术 o现将结果报
道如下 ∀
t 材料和方法
111 病毒材料
⁄¶≤°∂ 病毒 o于 t|{y年复制 o低温冰箱保存 ∀
°≤°∂ 病毒 o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蔡秀玉提供 ∀
§≤°∂ 病毒 !¤≤°∂ 病毒 !§°∂ 病毒均为本研究室保存材料 ∀
112 病毒基因组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 病毒和 °∂ 病毒多角体的提取与纯化采用陶粮kt|{{l的方法 o≤°∂ 病毒基因组 §¶ 的提取
与纯化 o采用 °¤¼±¨ 的热酚法k°¤¼±¨ ετ αλqot|zyl ~°∂ 病毒基因组核酸的提取与纯化采用刘润忠kt||{l
的方法 ∀
113 松毛虫幼虫中肠组织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松毛虫幼虫中肠组织核酸的提取与纯化采用祁学忠kt||yl方法 ∀
114 ×2°≤ 扩增反应
依据已发表的
°≤°∂ §¶ 基因组第 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资料k¤¦¤½¤º¤ot||yl o设计合适的 ×2
°≤ 扩增引物 ∀上游引物 us¥³o位于其 xχ端从 t|v¥³到 utv¥³o下游引物 us¥³o位于 z{y¥³到 {sy¥³之间
的序列 o两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分别为 }xχ×≤≤≤×≤≤×≤ vχ和 xχ×≤≤××≤≤≤×≤
vχ ∀所有模板的 ×2°≤ 扩增反应 o均使用 °µ²°¨ ª¤公司的 ¦¦¨¶¶ ×2°≤ ≥¼¶·¨°试剂盒 o但方法有改动 ∀
取 uΛ模板核酸溶液 otss ε 沸水浴 ts°¬±后立即置于冰上 ~加入酶反应混合液k上下游引物各 uΛo ∂
√¨¨ µ¶¨ ×µ¤±¶¦µ¬³·¤¶¨ 和 ×φλ ⁄ °²¯¼°¨ µ¤¶¨ 各 tΛo ∂Π×φλ x ≅ ¤¨¦·¬²±
∏©©¨µtsΛoux° ª≥wuΛo
§×° ¬¬·∏µ¨ tΛl o总反应体积 xsΛ∀混合均匀后上面覆盖约 xsΛ的矿物油k分子生物学级别l ∀置于
°≤ 仪上 o依下列程序进行 ×2°≤ 扩增反应 }wx ε |s °¬±进行反转录 o然后 °≤ 扩增循环 }|w ε ws ¶o
xy ε t °¬±ozu ε t °¬±o循环 vx次后 ozu ε 进行延长反应 z °¬±∀取 xΛ反应物于 t h琼脂糖凝胶电泳
|z 第 v期 赵同海等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2°≤ 检测技术的建立
上 ∞
染色检测 ∀
115 序列测定
得到的 °≤ 产物精制后送宝生物工程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结果见图 u ∀
图 u ⁄¶≤°∂ 多角体蛋白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ƒ¬ªqu °¤µ·²©·«¨ ±∏¦¯ ²¨·¬§¨ ¶¨ ∏´¨ ±¦¨ ²© ⁄¶≤°∂ ³²¯¼«¨ §µ¬± ª¨ ±¨
s{ 林 业 科 学 vz卷
u 结果与分析
211 ⁄¶≤°∂ 病毒 §¶ 基因组的 ×2°≤ 检测
图 t ⁄¶≤°∂ 多角体蛋白基因
×2°≤ 扩增产物
ƒ¬ªqt ×2°≤ ¤°³¯¬©¬¨§ ³µ²§∏¦·¶
²© ⁄¶≤°∂ ³²¯¼«¨ §µ¬± ª¨ ±¨
}°≤ 分子量标准 t qou }扩增产物 ∀
q}°≤ ¤µ®¨µ~t qu } ×2°≤ ¤°³¯¬©¬¨§
³µ²§∏¦·¶
根据
°≤°∂ §¶ 基因组第 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o
对 ⁄¶≤°∂ 的基因组 §¶ 进行 ×2°≤ 扩增的结果如图 t所示 o在约
yss¥³处有一条清晰的带 o与预期结果相符 ~所得 ⁄扩增片段的核苷酸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o共有 ytw个碱基 o也与理论值相同k图 ul ∀与
°≤°∂
§¶ 基因组第 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相比 o此片段为其 xχ端从 t|v¥³到
{sy¥³之间的碱基序列 o属基因内部序列 o不包含任何非编码区的碱基 ∀
与
°≤°∂ 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相应片段的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 o同源性程
度为 {z h o不同的核苷酸碱基有 z{处 ∀
212 ×2°≤ 检测 ⁄¶≤°∂ 的特异性鉴定
分别以 ⁄¶≤°∂ !
°≤°∂ !§≤°∂ !¤≤°∂ 和 §°∂ 病毒的基因组核酸 o
以及虫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核酸为模板 o经 ×2°≤ 反应 o结果显示 o以
⁄¶≤°∂ !
°≤°∂ 和 §≤°∂ 病毒的基因组核酸为模板 o根据
°≤°∂ 基因组
第 ts片段序列设计合成的引物成功地扩增出长 ytw¥³的特异性产物 o而
¤≤°∂ !§°∂ 病毒的基因组核酸 !虫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组核酸及无模板
×2°≤ 反应 o均未检出目的扩增片段k图 vl ∀
213 ×2°≤ 检测 ⁄¶≤°∂ 的敏感性鉴定
将纯化的 ⁄¶≤°∂ 病毒基因组核酸溶液浓度调整至 tΛªΠ°o按 tΒts系列分别稀释为 t ≅ tsptΛªΠ°o
t ≅ tspuΛªΠ°ot ≅ tsp vΛªΠ°ot ≅ tsp wΛªΠ°和 t ≅ tsp xΛªΠ°~各取 tΛ做模板 o进行 ×2°≤ 反应 ∀以
无模板核酸反应做阴性对照 o结果见图 w ∀以 tΛª的 t ≅ tsp v ΛªΠ°浓度的 ⁄¶≤°∂ 基因组核酸溶液
kt³ªl做模板 o仍可见明显的特异扩增带 ∀
图 v ×2°≤ 检测 ⁄¶≤°∂ 基因组核酸的特异性
ƒ¬ªqv ≥³¨¦¬©¬¦¬·¼ ²©⁄¶≤°∂ ª¨ ±²°¬¦ ¥¼ ×2°≤ §¨2
·¨¦·¬²±
}°≤ 分子量标准 °≤ ¤µ®¨µ~¤}
°≤°∂ 基因组核酸
°2
≤°∂ ª¨ ±²°¬¦ ~¥}⁄¶≤°∂ 基因组核酸 ⁄¶≤°∂ ª¨ ±²°¬¦ ~
¦}§≤°∂ 基因组核酸 §≤°∂ ª¨ ±²°¬¦ ~§}¤≤°∂ 基因组
核酸 ¤≤°∂ ª¨ ±²°¬¦ ~¨}§°∂ 基因组核酸 §°∂
ª¨ ±²°¬¦⁄ ~©}健康马尾松毛虫幼虫中肠组织核酸 ⁄ ¬±
¬§ª∏··¬¶¶∏¨ ²© «¨ ¤¯·«¼ ⁄q¶³¨¦·¤¥¬¯¬¶k • ¤¯®¨µl ~ª}无模板核酸
² ·¨°³¯¤·¨ q
图 w ×2°≤ 检测 ⁄¶≤°∂ 基因组核酸的敏
感性
ƒ¬ªqw ≥¨ ±¶¬·¬√¬·¼ ²© ³∏µ¬©¬¨§ ⁄¶≤°∂ ª¨ ±²°¬¦
¥¼ ×2°≤ §¨·¨¦·¬²±
}°≤ 分子量标准 °≤ ¤µ®¨µ~¤}tsss³ª~¥}
tss³ª~¦}ts³ª~§}t³ª~¨ }s qt³ª~©}s qst³ª~ª}无模板
² ·¨°³¯¤·¨ q
t{ 第 v期 赵同海等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2°≤ 检测技术的建立
v 讨论
不同种类的 °∂ 病毒 o其多角体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 o但不同种类的 ≤°∂ 病
毒 !及 ≤°∂ 病毒与 °∂ 病毒之间 o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kƒ²¶¶¬¨½ ετ αλqot|{y ~¤¯¬±¶® ετ
αλqot||w ~µ¨¯¯¤ ετ αλqot|{{l ∀不过同一电泳类型的 ≤°∂ 病毒之间 o其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同源性程度也
很高 o如同为 ×¼³¨ x的 Ηελιοτηισ αρµιγερα ≤°∂k¤≤°∂l !Οργψια πσευδοτσυγατα ≤°∂k³≤°∂l和 Ευξοα σχανδενσ
≤°∂k∞¶≤°∂l o它们多角体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程度可达 |{ h k¤¯¬±¶®ot||wl ∀°¤¼±¨ ≤ ≤ qετ αλq
kt|z{l以同源杂交的方法研究报道了同为 ×¼³¨ t类型的
°≤°∂ !⁄¶≤°∂ 和 §≤°∂ 病毒之间基因组核酸
的同源性 o结果显示 ⁄¶≤°∂ 和 §≤°∂ 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o两者与
°≤°∂ 的同源性为 xu h ∗ zy h ∀本
研究根据
°≤°∂ 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的引物 o对 ⁄¶≤°∂ 病毒和 §≤°∂ 病毒的基因组核
酸进行 ×2°≤ 反应 o均可成功地扩增出长 ytw¥³的特异性目的产物 o也证实了同样的事实 ~对 ⁄¶≤°∂
病毒的基因组核酸进行 ×2°≤ 反应所得 ⁄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 o⁄¶≤°∂ 病毒与
°≤°∂ 病毒 o
其多角体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z h o但明显低于不同种类的 °∂ 及 ≤°∂ 与 °∂ 之间多角
体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程度 ∀
松毛虫 !家蚕 !舞毒蛾 o属不同类型的林业害虫 o相互之间食性不同 o分别取食为害不同的树种 ~且
°≤°∂ 病毒和 §≤°∂ 病毒对松毛虫无感染性 o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
°≤°∂ 病毒和 §≤°∂ 病毒的感
染 o因此利用本方法对松林间松毛虫种群中 ⁄¶≤°∂ 病毒感染的检测研究时 o可以不考虑
°≤°∂ 病毒和
§≤°∂ 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
本文建立的 ×2°≤ 检测方法 o对 ⁄¶≤°∂ 病毒进行检测的敏感度为 t³ª含量的 ⁄¶≤°∂ 病毒基因组
核酸 ∀综合以上所述 o表明本文建立的 ×2°≤ 检测技术方法对 ⁄¶≤°∂ 病毒是敏感而特异的 o可用于松
林间松毛虫种群中 ⁄¶≤°∂ 病毒感染的检测研究 ∀而且 o由于本方法也可扩增
°≤°∂ 病毒和 §≤°∂ 病
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 o因此也可用于
°≤°∂ 病毒和 §≤°∂ 病毒的有关研究 ∀
参 考 文 献
陈昌洁 o王志贤等 q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q林业科学研究 ot|{{ otktl }tw ∗ uw
刘润忠 o梁布峰 o王晓容等 q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型体内分离 q中国生物防治 ot||{ otwktl }vx ∗ vz
祁学忠 o孟小林 o朱应等 q°≤ 法证实 ¦°∂ 对小菜蛾的经卵传播 q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o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ot||y ots|{
∗ ttst
陶 粮 o陈昌洁等 q七株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基因图谱比较研究 q林业科学 ot|{{ ouwktl }u{ ∗ vv
µ¨¯¯¤ o¤√¤¯¯¨ ¨ ≤ o
¨ ¯¯²±¦¬® ≥ ¤±§ƒ∏µ∏¬¦«¬≠ q²¯ ¦¨∏¯¤µ≤ ²¯±¬±ª¤±§≤«¤µ¤¦·¨µ¬½¤·¬²± ²© ≤¼·²³¯¤¶°¬¦°²¯¼«¨ §µ²¶¬¶∂¬µ∏¶°²¯¼«¨ §µ¬± ¤±§¤ ∂¬¤¥¯¨ ⁄¨ 2
¯¨·¬²± ∏·¤±·¨ ±¨ qq∂¬µ²¯ qot|{{ oyu }utt ∗ utz
ƒ²¶¶¬¨½ ƒ o
¨ ¯¯²±¦¬® ≥ ¤±§ µ¨¯¯¤ q∏¦¯ ²¨·¬§¨ ≥¨ ∏´¨ ±¦¨ ²©·«¨ °²¯¼«¨ §µ¬± ¨ ±¨ ²© Ευξοα σχανδενσ ≤¼·²³¯¤¶°¬¦°²¯¼«¨ §µ²¶¬¶∂¬µ∏¶k∞¶≤°∂l q∂¬µ²¯²ª¼ o
t|{| oty| }wyu ∗ wyx
¤¯¬±¶® ≥ q±¤¯¼¶¬¶²©·«¨ ≤2³²¯¼«¨ §µ¬± ¨ ±¨ ¶©µ²° ⁄¬©©¨µ¨±·¨ ²ªµ¤³«¬¦¤¯ ¶²¯¤·¨¶²©¤ ×¼³¨ x ≤°∂ qqª¨ ±q∂¬µ²¯ qot||w ozx }t|y| ∗ t|zw
µ¨·¨±¶° ° ≤ o≤µ²²® ∞o∏¥¬±¶·¨¬± qo°¨ §¯ ¼¨ ≥ ¤±§°¤¼± ≤ ≤ q≤¼·²³¯¤¶°¬¦°²¯¼«¨ §µ²¶¬¶∂¬µ∏¶≤ ¤¯¶¶¬©¬¦¤·¬²± ¥¼ ∞¯ ¦¨·µ²³«¨µ²·¼³¨ ~∂¤¯¬§¤·¬²± ¥¼ ≥ µ¨²2
²¯ª¬¦¤¯ ±¤¯¼¶¨¶¤±§ ª¤µ²¶¨ ¨ ¯ ∞¯ ¦¨·µ²³«²µ¨¶¬¶qq¨ ± q∂¬µ²¯ qot|{| ozs }tzv ∗ t{x
¤¦¤½¤º¤ o¨±§¬µª¬ƒ o
¨ ¯¯²±¦¬®≥ q∞©©¨¦·²©°∏·¤·¬²±¶²±·«¨ ¬±·µ¤¦¨¯¯∏¯¤µ¯ ²¦¤¯¬½¤·¬²± ²© Βοµβψξ µορι ¦¼·²³¯¤¶°¬¦³²¯¼«¨ §µ²¶¬¶√¬µ∏¶³²¯¼«¨ §µ¬±oq¨ ± o
∂¬µ²¯ qot||y ozz }twz ∗ txv
°¤¼±¨ ≤ ≤ o¬√ µ¨¶≤ ƒ q °µ²√¬¶¬¯±¤¯ ≤¯ ¤¶¶¬©¬¦¤·¬²± ²© ≤¼·²³¯¤¶°¬¦°²¯¼«¨ §µ²¶¬¶∂¬µ∏¶¨¶
¤¶¨§²±·«¨ ≥¬½¨ ¶²©·«¨ ¨ ±²°¨ ≥¨ ª° ±¨·¶qq¨ ± q∂¬µ²¯ qo
t|zy ovv }zt ∗ {x
°¤¼±¨ ≤ ≤ q
¬²¦«¨ °¬¦¤¯ ¤±§≥¨ µ²¯²ª¬¦¤¯ ≥·∏§¬¨¶²©¤ ≤°∂ ©µ²° Αρχτια χαϕα }¤ ¤·∏µ¤¯ ¼¯2²¦¦∏µ¬±ª ¬¬·∏µ¨ ²©×º² ∂¬µ∏¶×¼³¨¶qq¨ ±q∂¬µ²¯ qot|zy ovs }vxz
∗ vy|
°¤¼±¨ ≤ ≤ o µ¨·¨±¶° ° ≤ ¤±§¤·¤ª¬µ¬ q≤²°³¤µ¤·¬√¨ ≥·∏§¼²©×«µ¨¨≤ ²¯¶¨ ¼¯ ¨¯¤·¨§≤¼·²³¯¤¶°¬¦°²¯¼«¨ §µ²¶¬¶∂¬µ∏¶¨¶qq±√ µ¨q°¤·«qot|z{ ovu }vts ∗
vt{
u{ 林 业 科 学 vz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