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Castanea mollissima Germplasm Resources by AFLP

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10,37(9):1499–1506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收稿日期:2010–03–09;修回日期:2010–06–25
基金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常规育种财政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05B32)
* 通信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liandizhou@126.com;Tel:010-51503587)

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 AFLP分析
兰彦平,周连第*,姚研武,王尚德,刘国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97)
摘 要:采用荧光标记 AFLP技术,利用筛选出的 9对 EcoRⅠ/MseⅠ引物对 90份中国板栗种质进行
遗传变异及遗传关系分析。90份种质共产生 806条带,69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比率 86.23%;基于种质
间遗传相似性系数的 UPGMA聚类图将 90份种质聚为两大类 14个小组;9对引物在 90个板栗种质中检
测到数量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各引物对对供试材料具有较高的鉴别效率,最高 93%,最低 80%。引物
对两两组合可完全区分所有供试材料。
关键词:板栗;亲缘关系;AFLP;种质鉴定
中图分类号:S 6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10)09-1499-08

Analysis of Castanea mollissima Germplasm Resources by AFLP
LAN Yan-ping,ZHOU Lian-di*,YAO Yan-wu,WANG Shang-de,and LIU Guo-b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 100097,
China)
Abstract: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90 Castanea mollissima cultivars were
analyzed by the fluorescent-AFLP technique with 9 primer combinations. Among the 806 bands detected,
695 bands were polymorphic,and the high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86.23%)revealed a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90 C. mollissima cultivars. The UPGMA phenogram based on genetic identity
clustered the 90 C. mollissima cultivars into 2 groups and 14 rows. The 9 pairs of AFLP primer
combination used could distinguish all the tested cultivars,the highest ratio of identification is 93% and the
lowest is 80%.
Key words:Castanea mollissima;genetic relationship;AFLP;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我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有板栗地方品种近 350个(尚
不包括有价值的遗传材料和东北的丹东栗),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凤城、河北青龙,南至海南岛,形成
了六个地方品种群(张宇和 等,2005)。本研究中考察了全国六大品种群的分布,鉴于气候的制约,
确定以北方品种群为主,通过详细调查北方各品种群资源分布状况确定取样目标。以板栗主要产区
为取材目的地,以当地常见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和主栽品种或种质为目标,共采集来自全国 9
个省份(直辖市)17 个地区的 90 份板栗种质,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方的板栗资源分布
状况。但由于对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背景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地方品种

1500 园 艺 学 报 37卷
有可能属于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造成引种过程中资源重复收集,进而影响杂交亲本的选择。
同工酶和 RAPD、ISSR、SSR等技术在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方面已有报道
(郎萍和黄宏文,1999;Casasoli et al.,2001;Marinoni et al.,2003;Ai et al.,2007),板栗主要栽
培品种分子鉴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翁尧富 等,2001;暴朝霞和黄宏文,2002;王同坤 等,
2006;艾呈祥 等,2006)。AFLP 技术综合了 RFLP 和 RAPD 技术的优点,已用于板栗部分品种的
遗传多样性分析(艾呈祥 等,2008)。
本研究中通过荧光 AFLP技术,对所取 90份板栗材料进行分析,探索种质间的遗传差异及其遗
传关系,从而为板栗品种鉴别、引种、资源保存、板栗育种及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于 2005年 6月和 2006年 5月份取自北京市怀柔区板栗试验站及密云、昌平板栗主产
区,河北遵化及迁西县主产区,山东日照、泰安,安徽舒城、广德,浙江上虞、诸暨,湖北麻城、
罗田,江苏宜兴、新沂,陕西长安及河南罗山等主产区,共 9个省份计 90份种质,为主产区常见农
家品种和主栽优良品种(品系)(表 1)。每品种取 3 ~ 5片幼叶装入做好标记的自封袋,迅速放在
冰壶,立即带回实验室,于–80 ℃冰箱中冷冻保存。

表 1 供试材料
Table 1 Materi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编号
No.
品种
Cultivar
来源地
Origin site
编号
No.
品种
Cultivar
来源地
Origin site
1 燕山红栗 Yanshan Hongli 北京 Beijing 53 垂枝栗 Chunzhili 山东 Shandong
2 怀九 Huaijiu 北京 Beijing 54 遵优 5号 Zunyou 5 河北 Hebei
4 六渡河 1号早栗 Liuduhe Zaoli 1 北京 Beijing 55 凤 2 Feng 2 北京 Beijing
8 六渡河 2号早栗 Liuduhe Zaoli 2 北京 Beijing 56 乌壳栗Wukeli 北京 Beijing
9 短丰(后 20)Duanfeng(Late 20) 河北 Hebei 57 玉厂沟 Yuchanggou 北京 Beijing
10 山东红光 Shandong Hongguang 山东 Shandong 58 薄壳油栗 Baoke Youli 山东 Shandong
11 2399 河北 Hebei 59 六月暴 Liuyuebao 山东 Shandong
12 燕奎 Yankui 河北 Hebei 60 早燕 Zaoyan 北京 Beijing
13 919 河北 Hebei 61 银红 Yinhong 北京 Beijing
14 银丰 Yinfeng 河北 Hebei 62 银资 Yinzi 北京 Beijing
16 84-3 河北 Hebei 63 银知 Yinzhi 北京 Beijing
17 遵化短刺 Zunhua Duanci 河北 Hebei 65 早昌 Zaochang 北京 Beijing
18 青丰 Qingfeng 北京 Beijing 66 银苗 Yinmiao 北京 Beijing
19 替马珍珠 Tima Zhenzhu 北京 Beijing 67 沂蒙短枝 Yimeng Duanzhi 山东 Shandong
20 魁栗 Kuili 浙江 Zhejiang 68 团泉河 1号 Tuanquanhe 1 北京 Beijing
22 燕山短枝 Yanshan Duanzhi 河北 Hebei 69 莱西油栗 Laixi Youli 山东 Shandong
23 燕泉 Yanquan 北京 Beijing 70 京山红毛早 Jingshan Hongmaozao 北京 Beijing
24 南 5号 Nan 5 河北 Hebei 71 撞道口 2号 Zhuangdaokou 2 北京 Beijing
25 下庄 1号 Xiazhuang 1 北京 Beijing 72 燕红芽变 Yanhong sport 北京 Beijing
26 下庄 2号 Xiazhuang 2 北京 Beijing 73 浅刺大板栗 Qianci Dabanli 湖北 Hubei
27 兴隆城 1号 Xinglongcheng 1 河北 Hebei 74 毛栗Maoli 湖北 Hubei
28 短花 Duanhua 北京 Beijing 76 湖北油栗 Hubei Youli 湖北 Hubei
30 洞台 1号 Dongtai 1 北京 Beijing 78 塔丰 Tafeng 河北 Hebei
31 怀黄 Huaihuang 北京 Beijing 79 毛板红Maobanhong 浙江 Zhejiang
32 无花Wuhua 北京 Beijing 80 大板红 Dabanhong 河北 Hebei
33 早丰 Zaofeng 河北 Hebei 82 羊毛栗 Yangmaoli 湖北 Hubei
34 明拣Mingjian 陕西 Shaanxi 83 中刺板栗 Zhongci Banli 湖北 Hubei
35 灰拣 Huijian 陕西 Shaanxi 84 九月寒 Jiuyuehan 湖北 Hubei
9期 兰彦平等: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 AFLP分析 1501

续表 1
编号
No.
品种
Cultivar
来源地
Origin site
编号
No.
品种
Cultivar
来源地
Origin site
36 怀丰 Huaifeng 陕西 Shaanxi 85 信阳晚油栗 Xinyang Wanyouli 河南 Henan
37 大明栗 Damingli 北京 Beijing 87 团泉河 2号 Tuanquanhe 2 北京 Beijing
38 虎爪栗 Huzhaoli 北京 Beijing 88 处暑红 Chushuhong 江苏 Jiangsu
39 石丰 Shifeng 山东 Shandong 89 燕山早丰 Yanshan Zaofeng 河北 Hebei
40 遵达栗 Zundali 河北 Hebei 90 雄性败育母株Male abortion(female) 北京 Beijing
41 塔丰 Tafeng 河北 Hebei 91 华丰 Huafeng 山东 Shandong
42 北峪 2号 Beiyu 2 河北 Hebei 92 红光 Hongguang 山东 Shandong
43 东陵明珠 Dongling Mingzhu 河北 Hebei 93 尖顶油栗 Jianding Youli 山东 Shandong
44 金丰 Jinfeng 山东 Shandong 94 郯城 207 Dancheng 207 山东 Shandong
45 泰安薄壳 Taian Baoke 山东 Shandong 95 宋家早 Songjiazao 山东 Shandong
46 九家种 Jiujiazhong 山东 Shandong 96 红苞 Hongbao 山东 Shandong
47 玉丰 Yufeng 山东 Shandong 97 舒城油栗 Shucheng Youli 安徽 Anhui
48 上丰 Shangfeng 山东 Shandong 99 羊毛栗 Yangmaoli 湖北 Hubei
49 107 河北 Hebei 100 四渡河早栗 Siduhe Zaoli 北京 Beijing
50 3113 河北 Hebei 101 垂枝 2号 Chuizhi 2 山东 Shandong
51 黄花城早栗 Huanghuacheng Zaoli 北京 Beijing 102 桂花 Guihua 山东 Shandong
52 山东红栗 Shandong Hongli 山东 Shandong 103 银红丰产芽变 Yinhong sport 北京 Beijing

采用 CTAB 法提取板栗基因组 DNA;AFLP 分析利用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AFLP试剂盒(EcoR I/Mse I型);利用建立的板栗 AFLP—银染反应技术体系(周连第 等,2006)
分析中国板栗 90份种质间的亲缘关系。
从 64对 EcoR /Ⅰ MseⅠ引物对中筛选出带型清晰且多态性带较好的引物对 9对(表 2)。扩增体
系为 25 µL,其中预扩增产物稀释后的 DNA样品 2.0 µL,10 × PCR buffer 2.5 µL,EcoRI引物和 MseI
引物各 1.0 µL,2.5 mmol · L-1 dNTPs 0.5 µL,TaqDNA聚合酶 0.5 µL,加 ddH2O至 25 µL。
扩增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DNA测序仪将自动保存胶图。运用 GENESCAN 3.1分
析软件,打开已电泳完成的胶图,首先将每个样品泳道进行对线,根据每个样品泳道加入的荧光分
子量标准(即 GeneScan 500 Size Standard,ROX-500),将胶图的图像信号直接生成分子量矩阵
(Matrix);运用 BINTHERE软件,将生成的分子量矩阵进一步转变为 0,1矩阵(根据记录带的有
无,有带的记为 1,无带的记为 0)。运用 POPGENE1.32软件计算 90份板栗种质的多态位点百分率
(PPL)、Nei’s(Nei,1973)遗传多样性指数(He)、Shannon信息指数(I)、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GST,GST = DST/Ht)、基因流[Nm,Nm = 0.5(1–GST)/GST]及遗传距离(D)等参数;用 NTSYSpc2.10
软件对 90份种质采用非加权配对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AFLP引物组合扩增结果
从合成的 64对 EcoR /Ⅰ MseⅠ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带型清晰且多态性带较好的AFLP引物对 9对,
对供试 90份板栗种质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与分析,结果见图 1和表 2。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条
带 80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 695条,多态性比率达 86.23%。不同引物组合扩增效率有所不同,引物
组合 ACA/CAG效率最高,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90.32%,引物组合 ACA/CAT最低,多态位点百分率
为 78.26%;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 89.6 条,其中多态性条带 77.2 条,9 对引物平均获得多态位点
百分率为 86.23%(表 2)。经 AFLP技术分析可知板栗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1502 园 艺 学 报 37卷
图 1 对部分板栗品种的扩增结果(引物对 E-ACA, M-CAT)
1 ~ 61代号表示为 61份板栗品种。
Fig. 1 The PCR results of some Castanea mollissima cultivars(Primer pairs E-ACA and M-CAT)
1–61 represent 61 chestnut cultivars.

表 2 板栗 AFLP分析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AFLP analysis of Castanea mollissima
EcoR I引物
Primer EcoR I
Mse I引物
Primer Mse I
扩增条带数
Number of amplified bands
多态带数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多态位点百分率/%
Percent of polymorphic loci
ACA CAG 93 84 90.32
ACA CAT 92 72 78.26
ACA CTG 94 83 88.30
AGG CAT 93 82 88.17
ACG CAT 86 74 86.05
AGC CTG 94 77 81.91
ACC CTA 91 79 86.81
ACC CAG 77 68 88.31
ACT CTT 86 76 88.37
总数 Total 806 695
平均Mean 89.6 77.2 86.23

2.2 板栗种质AFLP遗传分析
利用 POPGENE 1.32软件对各位点的 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 Shannon信息指数等参数进行计
算,结果表明:90份板栗种质所属的 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 0.4753,基因流为 0.4529。如果
Nm<1,则遗传漂变可导致群体间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这意味着板栗种质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
分化;90份种质的平均 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 0.1299;平均 Shannon信息指数(I)为 0.2296;
分析还发现,各位点遗传多样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别,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值为 0.1614,最小值
9期 兰彦平等: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 AFLP分析 1503

图 2 板栗品种 AFLP分析遗传相似性聚类图(代号见表 1)
Fig. 2 Genetic similarity cluster based on AFLP analysis in
Castanea mollissima cultivars(Code see Table 1)
0.0995;Shannon 信息指数最大值是 0.2372,最小值是 0.1565,说明本研究种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
遗传变异。
2.3 板栗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及聚类分析
根据 POPGENE分析,90份板栗种质两两间的相似性系数在 0.56 ~ 0.96之间。50号 3113和 54
号遵优 5号之间的相似系数值最大,为 0.96,遗传距离系数仅为 0.04,说明两者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4号六渡河 1号早栗和 55号凤 2、71号撞道口 2号、84号九月寒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值最小,均为
0.56,遗传距离系数最大,均为 0.44,说明它
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所有供试材料中最远。
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对 90份板栗种质进
行 UPGMA聚类。从图 2可以看出,以 0.68的
相似系数值作为划分标准,可将 90个供试板栗
品种划分为如下两大类。
第 1 大类只有两个品种,即 4 号六渡河 1
号早栗与 20号魁栗。
第2大类包括88个品种,可分为两个亚类。
第 1 亚类包括 5 个品种:1 号燕山红栗、
22号燕山短枝、25号下庄 1号、27号兴隆城 1
号均为燕山种质,彼此间亲缘关系较近,36号
怀丰来自陕西,与其他 4个遗传距离较远。
第 2 亚类包括 84 个品种,可进一步分为
14个小组。第 1组包括 50个种质,其中 14个
山东种质、4个湖北种质、1个安徽种质、1个
河南种质、19个北京种质、11个河北种质。第
2、3、6、7、9、10、12 组各包括 1 个种质,
分别为 87号团泉河 2号、100号四渡河早栗、
103号银红丰产芽变、70号京山红毛早、45号
泰安薄壳、41号塔丰、8号六渡河 2号早栗。
这些种质有的为通过审定的品种如泰安薄壳、
塔丰,有的为特殊遗传材料,如银红丰产芽变,
具有其本身特定的基因型,因而在这些供试种
质种单独成组。第 4组和第 5组共包括 4个种
质,88号处暑红、59号六月暴和 71号撞道口
2号、83号中刺板栗,来源于 4个不同地区。
第 8 组为山东种质的聚类组,包括 94 号郯城
207、96红苞、101垂枝 2号、52号山东红栗。
第 11组包括 10个种质,除 34号明拣、35号
灰拣两个陕西种质外,其余 8个均为燕山种质。
第 13组包括 14号银丰和 44号金丰,两个均为
丰产品种。第 14组包括 6份种质,为湖北、浙
江、河北的杂合组。
1504 园 艺 学 报 37卷
本研究的 UPGMA聚类图中,大部分板栗种质没有按照原产地聚类,如第 1组的 50份种质中,
包括了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安徽和河南 6个地区的资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引
种过程中对种质的来源地没有调查清楚;不同地区间地方品种居多,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
某些野生资源与审定品种有相似的基因型;对板栗种质资源调查研究不充分,引种过程中未进行准
确鉴定。
2.4 不同引物组合的检测效率
通过对 90份板栗种质的扩增,9对引物组合检测到数量不等的可将 90份种质进行区分的品种
特异带型(表 3)。
9对引物组合在品种间的鉴定效率最高达 93.33%,最低为 80.00%,平均 88.22%。其中,引物
E-ACC/M-CAG、E-ACG/M-CAT、E-AGC/M-CTG 的鉴别效率最高,均为 93.33%,可区分其中的
84 份种质;引物 E-ACA/ M-CAT 次之,能鉴别其中的 82 份种质;引物 E-AGG/M-CAT、
E-ACC/M-CTA、E-ACA/M-CAG 分别能区分其中的 79、78、77 份种质;引物 E-ACT/M-CTT 和
E-ACA/M-CAT鉴别效率在其中较低,分别为 83.33%和 80.00%,可分别鉴别其中的 75份、72份种
质。
利用一个引物对不能鉴别的品种,可通过与另一引物对结合进行鉴别,即利用两对引物组合鉴
别供试的所有品种。本研究中,引物 E-ACC/M-CAG 分别和 E-ACC/M-CTA、E-AGC/M-CTG、
E-AGG/M-CAT 任意一组引物结合,或引物 E-ACG/M-CAT 和 E-AGC/M-CTG 结合,或引物
E-AGC/M-CTG和 E-AGG/M-CAT结合,都能够将 90份板栗种质完全区分开。因此,这些引物对的
组合可作为参考来选择鉴别板栗品种。

表 3 引物组合的品种间鉴别效率
Table 3 Identification percentage of primer combination for cultivars
引物组合
Primer combination
鉴别品种数
Number of cultivars identified
未鉴别品种数
Number of cultivars unidentified
鉴别效率/%
Efficiency of identification
E-ACA/M-CAG 77 13 85.56
E-ACA/M-CAT 72 18 80.00
E-ACA/M-CTG 82 8 91.11
E-ACT/M-CTT 75 15 83.33
E-ACC/M-CAG 84 6 93.33
E-ACC/M-CTA 78 12 86.67
E-ACG/M-CAT 84 6 93.33
E-AGC/M-CTG 84 6 93.33
E-AGG/M-CAT 79 11 87.78
平均 Average 79.4 10.6 88.22
3 讨论
3.1 板栗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黄宏文(1998)研究了中国板栗 4个品种群的人工栽培群体和茅栗、美洲栗自然居群的遗传多
样性,并与欧洲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板栗具有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美洲栗和欧洲
栗;在此后的研究中,郎萍和黄宏文(1999)利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栗属中国特
有种板栗、锥栗和茅栗的 30个居群 12个酶系统的 20个位点进行分析,中国实生板栗遗传多样性水
平达 90%,高于其他两个中国栗种;暴朝霞和黄宏文(2002)利用同工酶技术研究板栗主栽品种获
9期 兰彦平等:中国板栗种质资源的 AFLP分析 1505

得 86.7%的多态百分率;艾呈祥等(2008)对部分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 AFLP分析,获得 89%
的多态位点;本研究中所取试材与暴朝霞和黄宏文(2002)的有部分重叠,如都包含郯城 207、六
月暴、处暑红、宋家早、九月寒及石丰、金丰、玉丰等品种(或地方品种),获得 90份板栗种质遗
传多样性水平 86.23%,与之结果(86.7%)相当,从而说明中国板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聚类结果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二者聚类结果均有按原产地聚类的组合和不按原产地聚类
的杂合组,不同的是具体材料聚类有所差别,重叠部分材料聚类不同,可能是因为二者所取材料大
部分不同致使材料间遗传关系有所差别,还有可能与二者使用方法不同有关,暴朝霞和黄宏文(2002)
利用的是同工酶分析。
中国板栗(无论实生还是栽培品种)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与其异花授粉的生物学
特性有关,另外,本研究中供试材料来源地北京、河北及山东、湖北等地,板栗生产量大,品种资
源丰富;供试材料多为实生选种产生的品种(品系),有些为实生变异,是遗传组成差异较大的天然
杂种,这些均有可能是造成供试板栗种质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原因。
3.2 板栗种质间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除第 8组和第 11组外,大部分供试材料没有按照原产地聚类,聚类比较复杂,如
聚类图中第 1组中,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六地的部分或全部种质聚在一起,
而以北京、山东、河北三地为主。这可能与三者地理位置及材料引种有关,三者地理位置相接,相
似的自然条件和栽培耕种史、频繁的品种交换,都会造成这些地区的品种在遗传组成上趋同。其余
聚类组中,部分材料由于发生变异或选育品种本身与其他种质存在极大差别、或为野生资源,遗传
变异较大,与其他种质遗传关系较远而单独聚类。
本试验中第 4、5和 14组聚类结果较为复杂,第 4组和第 5组共包括 4个种质,处暑红、六月
暴和撞道口 2号、中刺板栗,来源于 4个不同地区,种质间遗传关系复杂;第 14组包括 6份种质,
为以河北种质为主的杂合组,可能由于河北地区板栗品种较多,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异较大,加上资
源交换频繁,与其他地区品种(系)间可能属于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关系;也可能是由于地区间的
引种交流导致某些基因在不同地区间漂移所致。
3.3 AFLP在板栗种质鉴定中的作用
板栗为我国特有种,分布范围广,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遗传组成较为复杂,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不同的气候格局,导致我国板栗种质间虽然形态特征
有较大差异,而其遗传关系却较近。RAPD、AFLP、RFLP 等技术都可用来对植物遗传变异进行分
析,并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品种鉴定,但 RAPD技术由于重复性与稳定性较差,影响其鉴定品种的
可靠性,RFLP技术则多态性较低,限制了其应用。AFLP技术综合了 RAPD与 RFLP技术的优点,
除可用于一般分子标记外,在鉴定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遗传连锁图谱绘制
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检测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本研究中 9对引物在不同程度上可鉴别供试材
料中 72 ~ 84份种质,不同引物对间的相互组合,更可以将所有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来,表现了极
高的种质鉴定能力,是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的有效手段。
我国板栗资源极为丰富,除野生资源外,还存在许多地方品种。由于受到不同地区板栗物候期
的影响,加之引种适应性的考虑,本研究中只采集了 90份种质,仅是我国丰富板栗资源中的一部分,
所取范围也只有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两个品种群;另外由于时间上的制约,本研究侧重以遗传分析手
段为主来评价所取板栗种质间的关系,尚缺乏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后续工作将进一步深入开展,一
方面补充新材料,分别从全国六大品种群取样;另一方面将调查、搜集不同种质的植物学性状,采
1506 园 艺 学 报 37卷
用遗传分析手段与形态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更深入更全面的评价种质间关系,为板栗选育种及资
源发掘提供理论参考。

References
Ai Cheng-xiang,Yu Xian-mei,Zhang Li-si,Ma Yu-min,Yuan Ke-jun,Jin Song-nan,Liu Qing-zhong. 2006. A study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Castanea
mollissima in Shandong.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3 (5):681–684. (in Chinese)
艾呈祥,余贤美,张力思,马玉敏,苑克俊,金松南,刘庆忠.2006. 山东板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果树学报,23(5):681–684.
Ai Cheng-xiang,Zhang Li-si,Wei Hai-rong,Jin Song-nan,Yuan Ke-jun,Liu Qing-zhong. 2007.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natural chestnut
of Shandong by ISSR.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3 (4):628–633.
Ai Cheng-xiang,Zhang Li-si,Wei Hai-rong,Liu Qing-zhong. 2008.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some chestnut cultivars by AFLP analysis.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35 (5):747–752. (in Chinese)
艾呈祥,张力思,魏海蓉,刘庆忠.2008.部分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的 AFLP分析. 园艺学报,35(5):747–752.
Bao Zhao-xia,Huang Hong-wen. 2002.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chestnut.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29 (1):
13–19. (in Chinese)
暴朝霞,黄宏文.2002.板栗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园艺学报,29(1):13–19.
Casasoli M,Mattioni C,Cherubini M,Villani F. 2001.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European chestnut(Castanea mollissima Mill.)based on RAPD,
ISSR,and isozymei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102:1190–1199.
Huang Hong-wen. 1998.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world Castanea species and importance of germplasm conservation of China native
Castanea species.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16 (2):171–176.(in Chinese)
黄宏文. 1998. 从世界栗属植物研究的现状看中国栗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武汉植物学研究,16(2):171–176.
Lang Ping,Huang Hong-wen. 1999.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he endemic Castanea species in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41 (6):651–657. (in Chinese)
郎 萍,黄宏文.1999.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 植物学报,41(6):651–657.
Marinoni D,Akkak A,Bounous G,Edwards K J,Botta R. 2003.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Castanea
sativa(Mill.). Molecular Breeding,11:127–136.
Nei M. 1973. Analysis of gene diversity in subdivided population.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70:3321–3323.
Wang Tong-kun,Dong Chao-hua,Qi Yong-shun,Zhang Jing-zheng,Bai Su-hua,Song Wen-jing,Zhang Kai-hui. 2006.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Yanshan chestnut by RAPD.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3 (4):547–552. (in Chinese)
王同坤,董超华,齐永顺,张京政,柏素花,宋文静,张开慧.2006.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RAPD分析. 果树学报,23(4):
547–552.
Weng Yao-fu,Chen Yuan,Zhao Yong-chun,Zheng Kang-le,Huang Shao-fu. 2001. DNA fingerprinting of Castanea mollissima elite varieties(clone)
seeding. Scientia Silvae Sinicae,37 (2):51–55. (in Chinese)
翁尧富,陈 源,赵勇春,郑康乐,黄少甫.2001.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分子标记鉴别研究. 林业科学,37(2):51–55.
Zhang Yu-he,Liu Luan,Liang Wei-jian,Zhang Yu-ming. 2005. The economic value and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estnut. China fruit
records:Chestnut and Hazelnut Volume. Beijing:Chinese Forestry Press. (in Chinese)
张宇和,柳 銮,梁维坚,张育明. 2005. 板栗的经济价值及生产与研究概况.中国果树志板栗榛子卷.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Zhou Lian-di,Lan Yan-ping,Cao Qing-chang,Lan Wei-zong,Han Zhen-hai. 2006. Establishment of AFLP silver-stained reaction system for
genomic DNA in Castanea mollissima. Jounal of Fruit Science,23 (1):17–20. (in Chinese)
周连第,兰彦平,曹庆昌,兰卫宗,韩振海.2006.板栗基因组 AFLP银染反应体系的建立. 果树学报,23(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