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untermeasures of Fruit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ibet

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流域与昌都地区横断山脉北段的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河谷流域等西藏果树主产区的果业现状、市场背景、气候资源、果树种质资源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西藏特色果业的发展思路,及以服务藏区旅游为主的市场目标,提出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想,并探讨产业发展对策。

The valle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 and the basins in Nujiang River, Lancangjiang River and Jinshajiang River on the north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Changdu are the main fruit production areas in Tibet .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uit industry,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climate resources and fruit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main fruit production areas in Tibet, the paper provides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fruit industry of Tibet , the market aim of which is mainly serving for tourism in Tibet, and suggestion of developing fruit industry. It also marks out the bluepri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ruit industry.


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08,35(6):899—908
Aeta Horticulturae Sinica
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李美桂 ,谢钟琛 ,郑 宇 ,陈卫峰 ,蔡盛华 ,洛松银巴4,古桑德庆 ,
李 健
( 福建省农业厅果树站,福州 350003; 西藏林芝地区农牧局,西藏林芝 850400;。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农场,西藏
林芝 850400; 西藏昌都地区农牧局 ,西藏昌都 854000; 西藏 自治区林业局,拉萨 850002)
摘 要:在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流域与昌都地区横断山脉北段的三江 (怒江、澜沧江、金
沙江)河谷流域等西藏果树主产区的果业现状 、市场背景 、气候资源 、果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
地提出西藏特色果业的发展思路 ,及以服务藏区旅游为主的市场 目标 ,提出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想,
并探讨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西藏;果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 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3-353X (2008)06-0899—10
Countermeasures of Fruit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ibet
LI Mei.gui。

XIE Zhong.chen ,ZHENG Yu ,CHEN W ei.feng ,CAI Sheng.hua ,Luosong Yin.ba ,Gusang
De.qing’
. and LI Jian。
(’Fruit St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Fuf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China; Linzhi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Linzhi,Tibet 850400,China; Milin in Linzhi,Linzhi,Tibet 850400,China; Changdu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Changdu,Tibet 854000,China; Forestry Bureau of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Lhasa
850002,C^ina)
Abstract:The valle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and the basins in
Nujiang River,Lancangjiang River and Jinshajiang River on the north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Changdu
are the main fruit production areas in Tibet.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uit industry,the
background of market,climate resources and fruit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main fruit production areas in
Tibet,the paper provides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fruit industry of Tibet,the market aim
of which is mainly serving for tourism in Tibet,and suggestion of developing fruit industry.It also marks out
the bluepri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ruit industry.
Key words:Tibet;frui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西藏是我国气候资源最多样与果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由于地域障碍,受社会经济、劳动
力素质、农业生产力的限制,西藏诸多的自然优势至今未能得以发挥,农业发展较我国其它区域明显
滞后,尤其是果业的发展未能立足优势并形成特色。2001-2007年作者结合援藏工作先后 4次进入
藏东南果树主产区的十多个县数十个乡镇,在实地考察当地果业生产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收集、整
理与研究,分析了西藏自然与资源优势,对西藏未来果业生产市场定位与发展设想提出一些看法,以
期促进西藏特色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8—03—31;修回日期:2008—05—19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fruit—li@i~agri.gov.an)
致谢: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林芝地区农牧局、昌都地区农牧局对作者先后4次进藏考察所提供了协助与支持,前述 3个单位以及
西藏 自治区林业局左力高级农艺师予以本文悉心的审阅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 艺 学 报
1 基础背景
1.1 果树生态环境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主体的西南部,北纬 26。50 ~36。53 ,东经78。25 ~
99。06 ,国土面积约 120万 km 。西藏依地形大体可分为3个主要 自然生态区:①藏北高原,为高原
寒温带气候,占全区面积的2/3,平均海拔 >4 500 m,年平均气温≤4 oC,自然条件恶劣,没有果树
资源分布;②藏南谷地,为高原温带气候,位于冈底斯山与喜玛拉雅山之间东西延伸,雅鲁藏布江及
其支流的河谷平原,海拔 <4 000 m,为西藏主要农耕区,其河谷地东段由乃东向东至波密,受雅鲁
藏布大峡谷输送水汽影响,气候逐渐湿润,林地由疏渐密,适宜果树栽培,为藏区商品水果主要产
地;③藏东高山峡谷区,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由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
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组成,地势向南倾斜,垂直高差悬殊,立体农业气候明显,昌都以南的河谷区气
候温热干燥 ,为西藏另一主要果树产区。
1.2 果业生产现况
2005年,西藏果树栽培面积约 1 100 hm ,年产量 8 671 t,均仅占我国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
0.O1%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06)。西藏果树栽培以苹果占绝对优势,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
占全区水果的64%和 65%;其次为桃,分别占 18%和 16%;其它的产量梨占9%,柑橘 占 1.1%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以及少量的葡萄等。柑橘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种栽培,虽引种
成功,但受条件制约,未形成规模。此外,核桃为西藏的传统干果,栽培较为广泛,年产量约 1 500
t。藏区现有果园的80%为国有农场与集体经营,农户多为零星栽培。现有栽培品种绝大多数由内地
引进,极少数引自印度或为当地驯化。例如,苹果主栽品种黄元帅、青香蕉、红元帅、国光等均由内
地 20世纪50._60年代引入,系内陆地区已淘汰品种,由于栽培管理粗放、栽植密度大,平均产量约
7 500 kg·h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06)。
2001年以来,西藏果树生产科技明显进步,尤其是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得到重视。如,果
树设施 (大棚)栽培、矮化栽培、微喷灌、高接换种技术在果树主要产区取得良好示范效应。同时,
果树良种的引种也逐渐显现经济成效。2001年以来 ,藏区引进了苹果、梨 (红巴梨)、桃 (水蜜桃、
油桃)、李、杏、樱桃、银杏、枣等落叶果类,以及枇杷、龙眼、荔枝等亚热带果树的多个品种。仅
福建省农业厅果树站在2002-2003年就先后向察隅、墨脱提供了枇杷、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
多个品种,并陆续开始结果。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发展与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增长,藏区吸引了许
多来 自内地的农业技术新移民。在各级政府部门引导下,通过 “人才与技术”配套引进项 目的实施,
成功示范、推广了设施 (大棚)葡萄栽培、西甜瓜抗病砧嫁接、高接换种等一批新技术,且有相当
比例的国有或集体果园为农业技术移民所改良、改造与承包经营,使西藏果业发展与内地有了更加紧
密的联系。更有意义的是,新技术移民还为藏区传播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提升了农牧民的商品生产意
识,对藏区加速摆脱 自给、半自给的原始农业生产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1.3 果树生产布局
西藏现有果树栽培集中分布在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半干旱至湿润河谷,以及藏东三江 (怒
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中游的干热河谷地带。在土地布局上,主要分布在农耕区间的经济林宜
林地 (280 000 hm );在行政区划上,集中在林芝、昌都 、山南地区,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
的79.4%和95.5%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市产量仅占全区的4.5%。林芝
为西藏最主要的果品产区,果树株数占全区的 34.1%,产量却占总产的48.1%;其次为昌都,分别
占37.3%和25.8%。核桃主要分布在林芝和山南两个地区。其它如柑橘、石榴等主要集中在林芝地
区的察隅县、昌都地区的芒康县和左贡县,果类地域分布十分明显 (左力 等,200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李美桂等: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 西藏果业经济地位与市场背景
西藏现有果业年产值2 000万元,仅占农牧渔业产值的0.32%、种植业的0.75%。本地产水果人
均占有量仅3.3 kg(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68 kg的5% (中国农业年鉴编
辑委员会,2006)。本地产水果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因而藏区所产水果基本为区内鲜销,果
品加工与出口基本属空白。2004年西藏干鲜果消费量约75 000 t,其中85%产品来 自内地 (古桑德
庆,2004)。依照2005年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推算,藏区果品市场尚存80 000~100 000 t市场空间,而
这些市场现已基本由内地产品所填补。拉萨、八一镇、昌都农贸市场随处可见内地山东的苹果、梨,
新疆的葡萄、哈蜜瓜,四川的柑橘,岭南的香蕉、龙眼、荔枝等各类水果。受此冲击,近年来 ,藏区
的果园效益呈下滑态势。1999-2005年全区苹果园面积年平均递减 8% ~9%,远高于其它省 (区)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课题组,2003)将藏区产水果列为 “西藏自治区内市场主导型产品”。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藏区农产品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青藏铁路开通、川藏等公路
改造完工,藏区运输力增强,内地农产品在藏区内的销售便捷 ,使藏区所产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大为减
弱,市场空间呈现萎缩 (德庆措姆,2001);另一方面,由于藏区自身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特
别是旅游经济增长强劲,2006年入境旅游人次235.7万,旅游收入达27.7亿元;2007年入境旅游人
次超过西藏人口,达402.94万 (西藏 自治区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2007),农产品的
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因而,受客观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地域的差异限制,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导
向,藏区未来的果业发展趋势必定是限制低水平重复或复制,有效促进有别于内地的特色果业发展。
为此,藏区果业发展必须立足地域资源优势,改造传统果业,着力发展特色。
3 西藏果树资源
3.1 气候资源
根据西藏农业气候区划以及果树栽培分布,藏区具备果树开发潜力的区域为藏东南的林芝与藏东
的昌都地区海拔≤3 200 m的干旱、半干旱至湿润的河谷流域的农作区。西藏 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
发展研究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03)将藏东南列为水果生产优势区域。经实地
考察与相关文献 (段盛娘,1983,1984a;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西藏林芝地
区气象台和科委,1993;西藏昌都地区气象台和科委,1996;左力 等,2004;杜军 等,2007)综合
分析,西藏果树分区主要优、劣势如下。
I亚热带山地湿润河谷气候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南,海拔 2 400 m
以下林芝地区的察隅、墨脱县境内河谷区域 (包括山南地区错那县),其热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约为
海拔 1 100 m。区内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为酸性的红、黄壤土,分布有柑橘、芭蕉、枇杷等热带亚热
带果树。该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13照较低,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
特征。该区域与我国年平均气温相同的沿海地区杭州 (年平均气温 16.5℃)相比 (表 1),其气温
年较差 (杭州 1月和7月平均气温为4.3℃和28.4℃)、≥10℃积温 (亚热带常绿果树生物学零度
1O℃,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果树卷编委,1993) (杭州,5 100℃)明显偏低,而极端最低气温
(杭州,一8.6℃)却大幅偏高,为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同等极端最低气温条件下,活动积温与13照最
低地区。亚热带长绿果树虽可安全越冬 ,但成熟期大幅延迟,例如,嘎普 (藏语)酸橙 (Citrus au—
mnti m×C.rnedica)6月中旬开花,次年 6—7月成熟 (郭天池,1988)。作者引种的枇杷在察隅的
成熟期为6月底至7月初 ,较浙江黄岩迟30~40 d,较福建莆田迟60~80 d。若依据≥10℃活动积
温推算,墨脱引种的龙眼、荔枝成熟期将较福建推迟40 d以上。随着今后交通的发展,选择适宜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 艺 学 报
冻环境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品不仅可供藏区生活与旅游消费,还可返销内地市场,犹如一座巨
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的天然保鲜库。该区域不足的是生长季节日照量低且湿度较高,病虫害较多。
另外,墨脱产柑橘果实表现有缺 B症。
表1 西藏果树分区气候要素
Table 1 Climatic factors of fruit regions in Tibet
果树分区
Fruit region
地点
Location
注: I.亚热带山地湿润河谷区;Ⅱ.高原温带河谷区;Ⅲ.高原温热干燥河谷区。
Note:I.Climatic region of subtropical mountains,and moist river valley;I.Climatic region of plateau and temperate valey:Ⅲ.Climat
ic region of plateau,warm and dry temperate valley.
Ⅱ高原温带河谷区:位于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河谷,包括山南地区的乃东
县,海拔 3 200 m以下河谷盆地,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的主要农耕区。区内主要土壤为棕色森
林土,呈微酸性。适宜发展温带落叶果树并有大量旱地 (有相当数量旱地处于半休耕状态)与宜果
河滩荒地可供利用 (仅尼洋河流域就有宜农荒地 14 000 hm ) (任光华和赖世登,1993),其耕地与
人口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交通相对较发达,是藏区最具发展果树商品生产潜力的区域。根据水分条
件,该区域分为以下两个亚区。
湿润半湿润河谷亚区:林芝、米林、波密县境内,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尼洋河,海拔
3 300 m以下的河谷区,年降水量600~800 mm,雨季集中于5—1O月。区内森林覆盖率高,河谷沿
岸有大量野生光核桃 (Amygdalus mira)分布,并在林芝与波密交界处2 000~3 000 m有野生核桃分
布,栽培果类有苹果、梨、李、桃、核桃等,在林芝县海拔 2 050 m的排龙乡野生芭蕉可开花结果。
该区域现有水果、干果产量约占林芝地区的70%、30%,为藏区的重要干、鲜果产地。
半干旱河谷亚区:乃东、加查、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沿岸,海拔 3 200 m以下的河谷区,地处
喜马拉雅山北麓,年降水集中于6_-9月,雨量 <500 mm。森林覆盖率低,仅24.9%,但光照条件优
越。区内野生核桃分布数量多,为藏区核桃、葡萄的集中产地之一。
上述两亚区的极端最低气温 (表 1)远高于内地年平均气温同等的区域 (例如,丹东,年均气
温8.7℃,极端最低温 一27.7℃),可适应多种温带落叶果类栽培。虽然,其35℃积温 (温带落叶
果树生物学零度 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果树卷编委会,1993)较我国同等年均温的区域低,
生长积温相对不足,但因果树生长期极端最高温≤3O℃,光合作用适宜温度在午间与强光相遇,光
合作用效率高,这对热量、日照不足有一定补偿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4)。另据宫振钦 (1991)调查,青藏高原海拔每升高1 000 m,紫外线辐射较同纬度地区平均增
对 ".亳. 相度Ⅲ m

水 呲

照 2;
日 m-蠹0 钟间

氐 y m 剥 鼬端温 一
温 一
气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李美桂等: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强31.5%。因而同比该区域紫外线强度约较内地沿海高 100%。紫外线有利花青素等色素合成促进着
色,但是否还促进其它特殊品质形成还有待研究。由于高原热量不足,果实发育期延长,当地的苹
果、桃成熟期较内地晚 30~60 d(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台和科委,1993),但果实含糖量仍可达 1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与我国内地的西、北部果树产区相比,该区域在热
量、光照方面虽不具备优势,但若能利用果树越冬有利条件,以及果实成熟期的差异,结合旅游业多
样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采用露地与设施栽培相结合,发展 5—10月旅游季上市的鲜食果类,尤其是不
耐贮运的杏、砂梨、水蜜桃、葡萄等果类,则可形成特色并巩固藏区果品市场。本区不利因素是乃东
至林芝雅江河谷沿线的区域晚霜频发与果树冬季抽条,对果树生产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晚熟品种
难以充分成熟,无栽培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因而,在引种中应
选择花期晚,热量需求低的果类品种,同时还应从品种筛选、花期调节与晚梢控制栽培技术、改良生
态 (建立防护林带)等方面研究综合防灾技术。
Ⅲ高原温热干燥河谷区:位于昌都以南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三江)流域的河
谷区域,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河谷内气候温热干燥,植被为稀疏灌丛。夏季,南来暖湿气流受地形
抬升形成降水,雨季集中于6 月,年降水量 300~500 mm,雨量虽稍欠少,但雨热同季,降水利
用效率高;冬季,易受沿江而下的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区农业垂直结构明显,果树主要分布在察雅、
八宿、左贡、芒康县,海拔2 200~3 000 In,年平均气温≥10.5℃,无霜期≥170 d的三江流域的河
谷阶地的农耕区,果品产量占昌都地区果树产量的98% (西藏昌都地区气象台和科委,1996)。土壤
主要为山地褐土,pH偏碱性。果树资源有核桃、光核桃、葡萄、杏 (藏杏)、梨、石榴、皱皮柑
(柑橘)及海棠类,在怒江上游的洛隆县海拔 3 300~3 800 m的河谷沿岸有大量的藏杏 (Armeniaca
holosericea)分布,海拔≤3 000 m的三江河谷常见有成片野生酸石榴分布,并有许多百龄的核桃、石
榴与光核桃古树。主要栽培果树有核桃、苹果、梨、桃 、石榴、葡萄等,其中核桃产量占45%、苹
果占15%、梨占20%。该区域优势与劣势和Ⅱ区基本相似,与内地同等年平均气温地区相比,其极
端最低气温较高 (表 1)(例,潍坊年均气温 12.5℃,极端最低气温 一17.9℃),气温年较差小,日
较差大,光合作用效率高,果实成熟较迟,但热量条件较 Ⅱ区略高,且气候相对干燥、日照充足,所
产乌梨 (川梨Pyrus pashia)可溶性固形物可达 15%,欧美种巨峰葡萄陆地栽培可成熟,成熟期在 9
月中旬,较北京迟 35 d;当地所产白、紫葡萄可溶性固形物i>23% (段盛娘,1983)。在左贡县怒江
沿岸中林卡乡引进的黑李可溶性固形物≥14%,在芒康县盐井区的曲孜卡乡、纳西族乡的澜沧江河谷
沿岸阳坡分布的芭蕉、无花果、枇杷 (花期9月)能开花结果,且单刺仙人掌 (Opuntia monacantha)
所产果实品质优,具有弓1种试种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火龙果 (Hylocereus undatus)的可能性,已引种
的樱桃表现良好,但西北坡向栽培的柑橘在冬季有冻害。本区特色是所产水果品质优,无冬季抽条与
晚霜危害,病虫害较少,最适宜发展绿色果品生产。然而,其地貌受三江切割地形垂直起伏强烈,地
质灾害常见,交通状况较差,且果园主要分布在背负陡峭高山、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零星阶地,适宜
规模开发与商品生产的土地资源有限。因而,可适当选择发展部分鲜食与加工 (制干、仁用、酿造)
兼用的杏、柿、石榴、葡萄等。
3.2 果树生态辅助区划
藏东南、藏东地区地势复杂,除垂直气候明显外,随坡向不同,水、湿、热条件相差悬殊,水热
系统丰富多样。仅凭有限的气象站点资料,仍难以为具体的果类品种布局与生产规划选址提供较为翔
实的农业气象依据。对此,根据藏东南果树资源分布种类较多与生态区分布不同的特点,可利用它们
作为 “指示植物”辅助生产区划。例,在半干旱的藏核桃 (Juglans regia)分布集中区域,可选择发
展薄皮核桃以及杏、欧亚种葡萄;在半湿润的西藏桃 (光核桃)集中分布区域 (尼洋河谷)适宜栽
培苹果、桃、砂梨、李等落叶果树;在三江河谷区酸石榴分布集中区域,可发展甜石榴、葡萄、薄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 艺 学 报
核桃、杏、柿等;在低海拔的亚热带区域可利用野生芭蕉分布作为柑橘栽培依据,并在野生芭蕉冬季
一 般不受寒害的区域可栽培龙眼、荔枝、香蕉 、菠萝;在仙人掌果实成熟区域可栽培火龙果等。
此外,三江流域的地貌虽总体上由纵贯南北、平行并列的高山与深谷组成,但其间仍有许多转折
的河段和支流河谷与季风盛行的南北方向垂直,呈东西走向,对季风行进有所阻滞,因而聚热条件相
对较好 ,热量较为丰富。例如,纬度相近的昌都县 (N31。8 34”)南北向澜沧江河谷和察雅县 (N30。
39 39”)东西向麦曲河谷,海拔仅相差200 m (分别为3 300 m、3 100 m),但年平均气温则相差3.2 oC
(分别为 7.8 oC、11.0 oC)(西藏昌都地
区气象台和科委,1996)。因而,此类河
谷只要阶地宽阔与水源便利,则最为适宜
栽培果树。其澜沧江水 系察雅 (麦曲)
河谷,澜沧江盐井区河谷段,怒江的东
坝、中林卡、下林卡等河谷段,怒江水系
的八宿 (冷曲)河谷等均属此类型河谷,
均为昌都地区重要果树产地。可供果树商
品生产基地选址参考,尤其是东南坡的热
量与越冬条件更优于西北坡。
3.3 果树种质资源
藏东、南为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和
温带落叶果树的交汇地带,果树种类繁
多,资源丰富。由于地理障碍,自然生态
保存较好,蕴藏着许多尚未开发利用的果
树种 质 资 源。据文 献 记 载 (段 盛娘,
1983,1984a,1984b;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原综 合 科 学 考 察 队,1983;宗 学 普,
1983;郑 惠章,2004;郭天池,1988),
可供食用、酿酒、加工利用的,作砧木或
观赏的野生、 野生 栽培果树种质资源
有46个科、86个属、296个种 、57个变
种、3个亚种,其中23个种、11个变种、
3个变型为西藏特有 (表 2)。
在寺院、农地零星栽培或半野生栽培
的果类有:海棠、光核桃、李、梅、杏、
樱桃、木瓜、柿、石榴、猕猴桃、桑、板
栗、醋栗、拐枣 、仙人掌、木通 ,以及
枇杷、杨梅、柑橘、芭蕉等。野生果树
资源除光核桃、核桃、石榴、葡萄、木
瓜 、沙棘、藏杏的经济价值已被认识与
有所利用,木瓜 、野生海棠作为苹果矮
化砧木,悬钩子作为野果采食外,其它
资源尚待研究利用。例如 ,色季拉山大
表2 西藏特有果树种质资源名录
Table 2 The list of fruit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endemic to Tibet
科 Family 材料 Material
松科 Pinaceae
胡核桃科Jugland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桑科 Moraceae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西藏白皮松 Pinus gerardiana
腺毛核桃 Juglans regia var.glandulora
西藏石栎 Lithoearpus xizangensis
通麦栎 Q rc tungmaiensis
薄果森林榕 Ficus~er/fol/a var.fieldingi
薄叶森林榕 nerifolia vat.nemoralis
长柄线尾榕 F.filicauda vaF.1ongipes
裂叶蒙桑 Morus mongolica var.diabolica
可食小檗 Berberis vinifera
藏八角 lliciumgrifthi
白毛枸子 Cotoneaster wardi
大果小叶枸子 C.microphylus vRr.conspicuus
藏南枸子 C.taylori
尾叶花楸 Sorbus subochracea
察隅花楸 S.zayuensis
白毛花楸 S.albopilosa
少毛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 var.glabrescens
柔毛悬钩子 Rubus pubifolius
墨脱悬钩子R.metoensis
聂拉木悬钩子R.nyalamensis
晚熟裂萼草莓 Fragaria dahoniana var.Z.
波密草莓 puonmiaesis sp.nov.Z.
墨脱白果草莓 F.matuensis sp.nov.Z.et Dn.
光叶绢毛蔷薇 Rosa sericea f.glabrescens
腺叶绢毛蔷薇 Rosa sericea f.glandulosa
宽刺绢毛蔷薇 Rosa sericea f.pteracantha
西康蔷薇 R.sikangensis
西藏蔷薇 R.tibetica
腺果大叶蔷薇 R.macrophyla var.glandulifera
重齿蔷薇 R.duplicata
全缘光萼稠李 Prunus cornuta var.integrifolia
鼠李科 Rhamnaceae 云南勾儿茶 Berchemia yunnanensis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红萼水东哥 Saurauia rubricalyx
大花水东哥 S.punduana
少脉水东哥 S.paucinervis
多脉水东哥 S.polyneura
杜鹃花科 Ericaceae 腺毛米饭花 Vaccinium iteophylum var.glandulosum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 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队,1983;郑惠章,
2004。
References: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cademia Sinica,1983;Zheng Hui—zhaI1g,200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李美桂等 :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果牛奶子 (Elaeagnus umbelata)纵径 13 mm,成熟期 5月,肉厚味佳,可直接利用;分布于色季拉
山的桃儿七 (Sinopodophylum hexandrum)(俗称辣椒果)属国家2级保护植物,为珍贵抗肿瘤药物资
源 (罗大庆和郑维列,1998);云南勾儿茶 (Berchemia yunnanensis)在林芝的色季拉山资源丰富,果
实具有清热、利湿之效,可加工利用;墨脱的毛叶葡萄在湿热亚热带气候下表现抗病,为理想的抗病
育种材料;墨脱、波密的珍贵白果草莓资源也是珍贵的育种材料 (罗大庆,1997);光核桃在西藏不
仅分布广 、数量多,且有许多自然变异类型,仅成熟期差异就长达 4个月 (7—10月),可为育种提
供丰富种质资源 (古桑德庆,2004)。如何促进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待科学系统地评估与计
划。当前,可就资源蕴藏量大与资源分布密集的野生果树,如光核桃、核桃 、酸石榴、藏杏等果类制
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关的仁用、制汁、高级食用油,以及高接换种利用的研究,为开发作可行性探索
与技术储备。鉴于藏区现有科研力量有限,政府部门应积极借助内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援藏。
4 可持续发展规划
4.1 发展思路
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国土功能区划分,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
功能区为限制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依此前提,统筹规划藏区果业
的发展。
以藏东南、藏东为优势区域,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凭借独特高原气候优势,发展具有藏区特色的
优质果类品种及其加工产品,形成以藏区及其旅游消费市场为主体,积极争取拓展内地与边贸市场的
生产格局。
根据西藏果业生产基础,林芝地区的朗县、米林 、林芝、察隅、墨脱、米林农场,山南地区的乃
东、加查,昌都地区的察雅、八宿、左贡、芒康为西藏果树优势区域。并建议在米林农场、察雅县烟
多镇建立果树苗木繁育基地。
4.2 分步实施规划
4.2.1 第一阶段
由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至2000年,西藏果树生产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基本上只解决了从
无到有的问题,与比邻的新疆、I~t)lI、云南相比,西藏至今未能形成明显的自身优势与特色,高原特
色果业的轮廓仍然比较模糊。为此,第一阶段 (约需 8年时间,至 2015年)主要任务是加强良种与
技术引进,筛选具有市场潜力的主栽果类品种,改良、消化引进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为藏区的特色果
业制定生产适宜区划,规划发展方向。同时,对野生果类资源进行系统评估,确立具有特色的可利用
资源,开展相关资源型加工产品的研制。
建议引进筛选果类与研发的内容如下。
亚热带气候区引进果类:枇杷 、柑橘类、杨梅、番石榴、龙眼、荔枝、香蕉、毛叶枣等;雅江河
谷流域高原温带气候区引进果类:桃 (油桃)、李 、梨 (砂梨)、葡萄、桑,以及草本的树莓、酸浆
(Physalis alkekengi)等,其中设施栽培引进果类有葡萄、樱桃、杏;三江流域温热干燥河谷气候区引
进果类:梨、樱桃、桃 、李、Prunus salicina var.cordata Y.He、梅、杏 、枣、葡萄、石榴、无花
果、火龙果、枇杷等;技术引进与改良:高接换种 、种苗保护地快速繁育、矮化栽培 、地膜覆盖、无
公害矿物农药使用;砧木资源利用:光核桃、藏核桃、酸石榴、藏杏;加工产品研发:光核桃 (蔡
长河,2002)、核桃、酸石榴、葡萄、藏杏等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减灾防灾技术:从品种改良、萌前
修剪与生长抑制剂应用推迟花期、晚梢控制、防风林建设改善生态等方面,研究综合防范冬季抽条和
晚霜危害技术,并开展灾害性气候的预测预报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 艺 学 报
4.2.2 第二阶段
目标为果业生产示范与规模开发。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西藏特色果业规划方向,并视交通改善与
经济发展状况,在藏东南 、藏东计划有序地推进生产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5 产业发展对策
5.1 生态保护
西藏原始生态是维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实行对土
地保护性开垦,最大 限度 降低对生态环 境 的影 响。林芝 、昌都地 区现有人 均耕 地为 1 334、
1 000.5 tn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耕地与人口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土地处于半休
耕状态,并有大量宜果河滩荒地可供利用。为此,果园开发应优先利用现有休耕地 ,避免新垦。今后
随着生产发展需要,对河谷沿岸宜果荒地也应实施因地制宜地保护性开垦,并应注意适度规模与相对
集中。另外,对引进良种实行严格检疫,谨防危险性病虫 (如葡萄根瘤蚜等)入侵,为绿色果品生
产保留充足的空间 [经检索除苹果绵蚜外 (舒正义 等,1996),藏东南未见有其它检疫性病虫报
道]。并实行就地育砧与引进接穗结合,禁止直接引种苗木。
5.2 优先引进
由于受交通等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藏东南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不仅难以在短期内转化形成产业,
而且农业生产力与内地差距仍在加大。因而,藏东南地区的果业发展不能再延续依靠循环积累的发展
模式,必需通过良种、技术、人才的大量引进、消化、吸收,促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才能实
现跨越式发展与形成后发优势。品种引进,应以服务西藏旅游季 (5—1O月)为目标,重点引进优质
鲜食品种。引进品种应尽可能兼备丰产稳产、耐粗放管理、抗病虫、白花可育与耐贮运等特性。技术
引进,当前重点为优质与无公害生产技术,例如,设施促成栽培技术、无机矿物与生物农药等无公害
病虫防治技术等;还应研究建立持续的技术援藏合作机制,加速对果树资源利用与开发,缩小与内地
生产力的差距。人才引进,效仿藏区冬季大棚蔬菜,以及大棚西、甜瓜发展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实业
型劳动力人才的引进,促进相关技术的示范带动与普及推广。
5.3 产业政策
确立藏东南果业在藏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特色地位,制定相关的优惠与鼓励政策,促进技术与资
金的引进,即在享有 《西藏自治区关于招商引资若干规定》、《西藏自治区关于招商引资的补充规定》
有关农业开发鼓励政策,如:土地租赁、税费减免等优惠外,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还应根据多年
生果树培育期长的实际,鼓励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引进,特别对于携带技术与资金,进藏从事果业规模
开发的企业予以更为特殊的优惠扶持政策。
References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2006.Xizang statistical yearbook(2006).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in Chinese)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西藏统计年鉴 (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ibet Research Group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08.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economic and s~ial development in 2007.htp://tibet.cn/news/qqbg/120080401_301679.htm.(in Chinese)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2008.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Cai Chang—he.2002.Fruit character and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peach in Xizang.Food Science,23(11):
73—76.(in Chinese)
蔡长河.2002.西藏野桃果实的特性及综合加工利用研究.食品科学,23(1 1):73—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期 李美桂等 :西藏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Deqing Cuo—mu.2001.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apples in the Linzhi region and its solutions.Northern Fruits,(6):29—30.
(in Chinese)
德庆措姆.2001.林芝地区苹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北方果树,(6):29—30.
Du Jun,Hu Jun,Zhang Yong.2007.A 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 division ofTibet.Bering:Meteorological Pres.(in Chinese)
杜 军,胡 军,张 勇.2007.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北京:气象出版社.
Duan Sheng—lang.1983.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frui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Xizang.Acta Horticuhurae Sinica,10
(4):217—224.(in Chinese)
段盛娘.1983.西藏果树资源考察初报.园艺学报,lO(4):217—224.
Duan Sheng—lang.1984a.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fruit tree in Tibet.China Fruits,(2):2O一26.(in Chinese)
段盛娘.1984a.西藏果树的种类与地理分布.中国果树,(2):2O一26.
Duan Sheng—lang. 1984b.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walnu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Xizang.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34—4O.(in Chinese)
段盛娘.1984b.西藏核桃种质资源考察初报.果树科学,(2):34—4o.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A culture Yearbook.2006.China a culture yearbook(2006).Beijing~China A cultural Press.(in Chinese)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06.中国农业年鉴 (200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A cutural Encyclopaedia. 1993. Chinese a cutural encyclopaedia
. Fruit indusrtry.Beijing:A cultural Press.
(in Chinese)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编委会.199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Gong Zhen—qin.1991.A reporttotheinvestigation of ultraviolet ray andits protection onthe plateau.Journal ofHighAltitudeMedicine
, (2):49
— 52.(in Chinese)
宫振钦.1991.高原紫外线综合考察及其防护措施的研究报告.高原医学杂志.(2):49—52.
Guo Tian—chi.1988.Citrus resources ofXizang.China Citrus,(1):3—5.(in Chinese)
郭天池.1988.西藏柑桔资源.中国柑桔,(1):3—5.
Gusang De—qing.2004.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fores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demonstra.
tion county offorest engineering in China.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96—101.(in Chinese)
古桑德庆.2004.西藏自治区经济林发展建设的调查∥中国社会林业工程重点示范县综合报告集.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6—101.
Luo Da—qing. 1997.The preliminary studied on the wild fruit resources at the Yaluzangbujiang Daguaiwan District.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13(6):265—268.(in Chinese)
罗大庆.1997.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野生果类资源初探.资源开发与市场,13(6):265—268.
Luo Da。qing,Zheng Wei—lie. 1998.Wild fruit resource in Shergyla Mountain of Tibet and their utilization prospect
.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15
(3):283—288.(in Chinese)
罗大庆,郑维列.1998.西藏色季拉山区野生果类资源及其利用前景.果树科学,15(3):283—288.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Linzhi Prefecture of Tibet,Scientific Committee of Linzhi Prefecture of Tibet
. 1993.Study and planning distributi0n
of agroclimatic in Tibet Linzhi area.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in Chinese)
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台,科委.1993.西藏林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北京:气象出版社.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ChangOu Prefecture of Tibet,Scientifc Committee of Changdu Prefecture of Tibet. 1996.Agroclimatic and integrated
exploitative utilization of the Three River Valeys in the east of Tibet.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in Chinese)
西藏昌都地区气象台,科委.1996.藏东三江流域农业气候资源及综合开发利用.北京:气象出版社.
Projet Group Stud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dcultural and Animal Industry in Xizang. 2003.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0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industry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Xizang.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Press.(in Chinese)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03.西藏 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Ren Guang—hua,Lai Shi—deng. 1993.Approach on the fruit tree resources and its exploitation in Niyang River basin of Xizang autonomous re—
gion.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8(4):340—346.(in Chinese)
任光华,赖世登.1993.西藏尼洋河流域果树资源及其开发途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8(4):340—346.
Shu Zheng—yi,Gama Yi—xi,Zuo Li,Basang Luo—bu.1996.The fruit diseas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ibet.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 艺 学 报 35卷
University,18(2):165—169.(in Chinese)
舒正义,嘎玛益西,左 力,巴桑罗布.1996.西藏果树病害种类及其分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8(2):165—169.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c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cademia Sinica.1985.Tibet forestry.Beijing:Science Pres.(in
Chinese)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5.西藏森林.北京:科学出版社.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c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cademia Sinica.
(in Chinese)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4.西藏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c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cademia Sinica.
(in Chinese)
1984.Climate in Tibet.Beijing:Science Press
1983.Flora Xizangica.Beijing:Science Press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西藏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Zuo li,Dai An—guo,Liu Qing—yuan.Zuo Chun—lian.2004.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ruit tree resouroc!s of Tibet and division.Tibet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Sciences,26(3):13—26.(in Chinese)
左 力,代安国,刘清元,左春莲.2004.西藏果树资源与区划初探.西藏农业科技,26 (3):13—26.
Zheng Hui—zhang.2004.The fruit germplasm resoure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of Xizang.Beijing:China Agrlcultural Press.(in Chinese)
郑惠章.2004.西藏果树种质资源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Zong Xue—pu.1983.Fruit tree resouree in Changdu prefecture ofTibet.China Seeds Resources,(4):25—33.(in Chinese)
宗学普.1983.西藏昌都地区果树资源.作物品种资源,(4):25—33.
2008全国香蕉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
由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主办、国际香 (大 )蕉协作 网 (INIBAP)亚太指导委员会 (BAPNET)
协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及广东省园艺学会香蕉协会承办的2008全国香蕉产业发展论坛于 4月 29—30日
在广州召开。
大会开幕式首先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总书记、副院长蒋宗勇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邓秀新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韩振海教授,国际香 (大)蕉协作网 (INIBAP)亚太地区官方协
调员 Molina Agustin博士,国家农业部技术推广中心李莉处长,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郑惠典处长表示祝贺与支持,
并提出了新希望与要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易干军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有来 自中国、澳大利亚 、马来西亚 、南非、菲律宾、哥斯达黎加等 6个国家和广东、广西、福建、海
南、北京、湖北、云南、辽宁8个地区约240名代表参加,邀请 2O名专家作大会报告。内容涉及香蕉枯萎病综合防
治、香蕉的栽培育种、香蕉的生物技术 、香蕉种质资源以及香蕉的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这次大会对我国香蕉学术领域无疑是个学习交流、增进友谊 、加深了解的好机会,对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也有极
大的促进作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