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Different Utilization Regimes to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ipa grandis Population

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5) 01-0053-06
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赵念席,高玉葆* ,王金龙,任安芝,陈 磊,阮维斌,聂立影,王 丹,刘惠芬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 研究大针茅草原在中牧区和割草区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与割草区相比, 中牧区大针茅生殖枝和营养枝
株高和叶长显著减小, 生殖枝生物量的分形维数显著增大, 营养枝叶片内 C/ N 比显著增加, 这是放牧干扰后生长变化的
度量指标; 割草区株高呈正态分布而中牧区则为峰值左偏的对数正态分布; 中牧区大针茅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显著增大,
而割草区物种多样性则显著高于中牧区。
关键词: 大针茅; 中度放牧区; 割草区; 生物量; 分形维数; 频度分布
中图分类号: S 812; S948   文献标识码: A
Effect of Different Utilization Regimes to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ipa grandis Population
ZHAO Nian-x i, GAO Yu-bao* , WANG Jin-long , REN An-zhi, CHEN Lei,
RUAN Wei-bin, NIE Li-ying , WANG Dan, LIU Hui-fen
( Co llege o f L ife Science, Nanka i Univ ersity , T ianjin 300071, China )
Abstract: A study o f moderate grazing and mow ing to the quantitat iv e characterist ics of Stip a grandis
populat ions and communit ies of Inner M ongo lia Grassland Ecosy stem Research Center reveals that the grasss
height of reproduct ive and vegetat ive t illers, as w ell as the leaf length o f the vegetat ive t illers in the moder ate
gr azing sample plot decreased signif icant ly compar ed to those of the mow ing sample plo t , w hile the f ractal
dimension of abovegr ound biomass of the reproduct ive tillers and C/ N ratio o f the vegetat iv e t illers leaves of the
moderate gr azing plot increased markedly . All this could be v iew ed as a g row th st rategy of S. gr andis when
disturbed by gr azing . T he plant height of the mow ing sample plot fo llow ed the normal dist ribut ion model,
w hile that of the moderate gr azing sample plot show ed a lo garithm ic normal dist ribut ion w ith peaks leaning
leftw ard. In addit ion, the impo rtance of value o f S. grandis in the communit ies of the moderate g razing sample
plot increased no ticeably, w hile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mowing sample plot w as mor e marked than that of
the moderate g razing sample plo t .
Key words: S tipa gr andis; M oder ate gr azing area; Mowing area; Biomass; Fractal dimension; Frequency
distr ibution
  大针茅( Stipa gr andis)属禾本科针茅属,多年生丛
生禾草。大针茅草原是温带亚洲东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特有的典型草原, 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
被认为是春夏季的良好放牧场, 抽穗后可作刈草场, 其
干草牲畜十分喜食[ 1]。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不
合理的家畜放牧会引起草原的退化,故而采取了一些保
护措施,如减小牧压、围封作为割草场等。鉴于上述不同
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种群数量特征及群落数量特征的比
较研究较少[ 2~3] ,本文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大针茅草场
为研究对象, 通过相关指标的观察和测定, 分析比较两
种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特征的影响,为更好地
合理利用草原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收稿日期: 2003-11-20; 修回日期: 2004-02-1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2000018601)
作者简介:赵念席( 1978-) ,女,河北辛集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种群生态和种群遗传学研究;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ybgao@ nankai. edu . cn
第 13卷 第 1期
 Vo l. 13  No. 1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5 年 3月
 M arch  2005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002年 7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在锡林郭勒盟东部
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选择两个生境
条件近似,均为大针茅建群的典型草原样地,分别代表
中牧区(样地Ⅰ)和割草区(样地Ⅱ)两种利用方式。样地
Ⅰ位于北纬 43°53′, 东经116°61′,海拔1300 m。土壤为
栗钙土,距牧民居住点约3 km。( 3只羊/ hm2 , 5~10月
轮牧,放牧日∶休牧日= 15∶30)。样地Ⅱ与样地Ⅰ相
距约 12 km, 位于北纬 43°49′, 东经 116°71′, 海拔约
1300 m ,土壤为栗钙土,近十年来无放牧干扰, (每年 9
月割草 1次,留茬 5 cm )。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均气温 0. 4℃; 最冷( 1月)和最热月( 7月)均温为-
22. 48℃和 18. 88℃,≥10℃年积温 1800℃。年降水量
300~450 mm, 波动幅度大,丰水年达500 mm, 干旱年
仅 166 mm ; 年蒸发量 1600~1800 mm, 为降水量的
4~5倍;太阳辐射值5. 3×105 J/ cm2 ,日照 2600~2900
h。地貌以高平原为主,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天然植
被以大针茅和羊草为主体,并有沙地疏林、灌丛、河漫
滩草甸、沼泽等,形成多样化的复合格局。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在样地内随机设置一条 50 m 样线,以 1 m 为
单位统计群落内植物出现的频度 P ( P= 出现的次数/
总次数;本试验总次数为 50) ;每隔 10 m 做 1 m×1 m
样方,统计植物种类,测量自然高度, 剪下后,以种为单
位分别装袋, 用 1/ 100 g 电子天平称量鲜重, 用烘箱
( 80℃)烘至恒重后, 称干重(生物量)并统计每种植物
(或分株)的数目(即密度)。
1. 2. 2 在样地内随机选大针茅的营养枝和生殖枝各
50 株, 测量株高和营养枝全部叶长并作标记区分, 将
标记好的样品用烘箱( 80℃)烘至恒重, 用 1/ 10000 g
电子天平称量单株干重,所得数据用于计算分形维数
和构建频度分布模型。
1. 2. 3 将烘干后的大针茅营养枝磨碎, 过 0. 9 mm
筛,重铬酸钾容量法测试全碳, 用开氏定氮法测试全
氮。
1. 2. 4 在每各样方取 15~20 cm 土样 3份,每个样地
各取 15份,在 105℃烘干, 根据土壤农化分析方法 [ 4]
测定其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速效磷含量。
1. 3 数据处理方法
1. 3. 1 分形维数的计算参考马克明等的研究方法[ 5] ,
在双对数坐标下,将株高与所对应的生物量进行线性
回归,所得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分形维数值。
1. 3. 2 株高分布模型的构建参考梁宇等的研究方
法[ 6] ,在 SAS 软件上进行。
1. 3. 3 物种重要值
物种重要值= (相对密度+ 相对高度+ 相对生物
量) / 3
相对密度(高度、生物量) = 某一物种的平均密度(高
度、生物量) /样地内所有物种密度(高度、生物量)
1. 3. 4 Shannon 信息指数( H )
H = - 2 ( P i lgP i ) ,其中 P i 为物种 i的频度
2 结果与分析
2. 1 利用方式对种群自然高度和叶长的影响
样地Ⅰ大针茅生殖枝高、营养枝高以及叶长都显
著低于样地Ⅱ(表 1)。
表 1 大针茅株高和营养枝总叶长
T able 1 Comparison of height and leaf leng th of S tipa grandis
项目
Character
样地号
Plot number
最大值
Maximum
最小值
M inimum
平均值
Mean
标准差
S tandard error
变异系数
CV
生殖枝高度 Ⅰ 98. 0 63. 5 78. 69±2. 50b 9. 02 11. 47
Height of reproduct ive t ill ers Ⅱ 118. 0 67. 0 93. 24±3. 03a 10. 94 11. 74
营养枝高度 Ⅰ 33. 6 17. 6 26. 50±1. 02b 3. 67 13. 84
Height of vegetat ive t ill ers Ⅱ 42. 5 22. 5 31. 98±1. 20a 4. 36 13. 63
营养枝叶长 Ⅰ 70. 6 32. 3 53. 57±2. 49b 8. 97 16. 41
L eaf length of vegetat ive t ill ers Ⅱ 87. 2 51. 3 65. 25±2. 52a 9. 09 13. 93
  表中数据以平均值±95%置信区间表示;右上角字母相同者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者差异极显著( A= 0. 01) Data ar e presen ted in the format of
mean±95% conf idence range; same let ter denotes non-sign ifican t dif f erence w hile dif feren t let ters denote a sign ifican t dif f erence( A= 0. 01)
2. 2 利用方式对种群分形维数的影响
从图 1可以看出, 在双数坐标下,两个样地大针茅
生殖枝高度与其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中牧区(样地Ⅰ)大针茅生殖枝生
物量的分形维数 ( 1. 897) 显著高于割草区 (样地Ⅱ)
54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
( 1. 6819) ( t= 244. 6> t96, 0. 001)。
图 1 大针茅生殖枝生物量与株高的静态分形关系
F ig . 1 Static fr actal relation bet ween abovegr ound biomass( g )
and height ( cm) o f repr oductive tiller of Stipa g rand is
2. 3 利用方式对种群株高分布模型的影响
对两个样地中的大针茅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作频
度分布图,所得曲线拟合检验的结果表明, 中牧区(样
地Ⅰ)的株高可用对数正态分布很好地拟合,营养枝高
频度分布曲线的峰值接近于平均值, 生殖枝高度频度
分布表现为峰值的左偏(图 2) , 即样地Ⅰ大针茅生殖
枝高度低于平均值的比例显著大于高于平均值的比
例。割草区(样地Ⅱ)株高的频度分布可以用正态分布
很好地拟合, 即样地Ⅱ的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接近于
平均值(图 2)。两个样地的大针茅分布模型如下:
  种群营养枝分布模型 样地Ⅰ  P ( x ) = 1
2P×0. 1420( x - 0) exp[ -
lo g( x - 0) - 3. 2673
2×0. 14202 ]
样地Ⅱ  P ( x ) = 1
2P×4. 3584exp[ -
( x - 31. 9760) 2
2×4. 35842 ]
  生殖枝分布模型 样地Ⅰ  P ( x ) = 1
2P×0. 4583( x - 57. 3026) exp[
-
log ( x - 57. 3026) - 2. 9669
2×0. 45832 ]
样地Ⅱ  P ( x ) = 1
2P×10. 9425exp[ -
( x - 93. 2400)
2
2×10. 94252 ]
图 2 大针茅株高频度分布(上:营养枝高频度分布; 下:生殖枝高频度分布 )
图中光滑曲线为拟合曲线; Ⅰ,对数正态分布; Ⅱ,正态分布
F ig . 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height o f S. grandis
( Above : fr equency dist ribution of v egetat ive t iller s; below : fr equency dist ribution of r eproductiv e tiller s)
Smoot h lines ar e cur ves fitt ed fr om t he obser ved data; Ⅰ, L ogarithmic normal distr ibution cur ve; Ⅱ, N ormal dist ribution cur ve
2. 4 利用方式对草原群落环境的影响
利用方式不同,大针茅草原 15 cm~20 cm 土壤有
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有差异(表 2) , 中牧区
(样地Ⅰ)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高, 但速效磷含量较
低。
55第 1期 赵念席等: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表 2 土壤性质测定
Table 2 P roper ties o f the soils
样地号
Plot number
有机质( % )
Organic mat ter
碱解氮( mg /k g)
Hydrolyt ic nit rogen
全氮( % )
Total nit rogen
速效磷( mg/ k g)
Available ph osphorus
中牧区(样地Ⅰ) Plot 1 4. 582±0. 470a 162. 036±29. 071a 0. 168±0. 018a 4. 433±0. 478b
割草区(样地Ⅱ) Plot 2 3. 522±0. 447b 134. 54±23. 008b 0. 163±0. 025a 6. 918±2. 118a
  表中数据均为 15个样品地平均值±标准差;右上角字母相同者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则差异显著( A= 0. 05) Data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at of
mean±s tandard deviat ion; same let ter denotes non- sign ifican t dif ference w hile dif feren t let ters denote a sign ifican t dif f erence( A= 0. 05)
  由表 3可以看出: 样地Ⅰ的植物种类为 18 种, 远
远低于样地Ⅱ( 29种) ;前者出现频度低于 10%的植物
有麻花头 ( S erratula centauroides )、细叶葱 ( A llium
tenuissimum )、菊叶委陵菜( Potenti lla tanacetif ol ia)、
猪毛菜( Salsola col lina)、 牛儿苗( E rod ium stephani-
aunm)、火绒草( Leontop odium leontop odioides)、腺委陵
菜( Potenti lla longif olia) 7种植物, 占样地总植物种数
的39%;而样地Ⅱ的29种植物中, 出现频度低于10%的
有瓣蕊唐松草( T halict rum petaloideum)、裂叶委陵菜
( Potent illa bif urca)、蓬子菜( Galium ver um ) 和马蔺
( I ris lactea) 4种植物,仅占总数的14%; 在两个样地中,
物种的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样地Ⅰ的物种多样性指
数( 1. 32)低于样地Ⅱ( 3. 17) ; 大针茅在样地Ⅰ中的重要
值( 0. 396)显著高于样地Ⅱ( 0. 202) ,主要原因是样地Ⅰ
的大针茅相对密度( 0. 47)和相对生物量( 0. 38)都显著高
于样地Ⅱ(分别为 0. 22和 0. 18) (表 4)。
表 3 群落种类组成、频度、生长参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
Table 3 Species composition, fr equency , g row th par ameter s and diver sity index
植物名称 Species
样地 Ⅰ Plot Ⅰ 样地Ⅱ Plot Ⅱ
频度
Frequency
( % )
干物质含量
Dry m at ter
content
重要值
Im portance
valu e
频度
Frequency
( % )
干物质含量
Dry m at ter
content
重要值
Im portance
valu e
大针茅 S t ipa g randi s 100 0. 46±0. 01 0. 396±0. 070 56 0. 47±0. 02 0. 202±0. 045
羊 草 L eymu s chinensi s 100 0. 39±0. 03 0. 136±0. 026 100 0. 43±0. 01 0. 164±0. 021
糙隐子草 Cleistogene s squar rosa 68 0. 46±0. 07 0. 033±0. 009 52 0. 39±0. 05 0. 029±0. 009
艹治 草 K oele ria cri stata 32 0. 45±0. 05 0. 029±0. 002 0. 22±0. 09 0. 015±0. 009
冰 草 A g ropyr on cristatum 64 0. 41±0. 03 0. 070±0. 037 84 0. 42±0. 01 0. 075±0. 036
西伯利亚羽茅 A chnatherum sibi ricum 24 0. 44±0. 02 0. 025±0. 037
扁蓿豆 T rigonella r uthenica 24 0. 22±0. 05 0. 009±0. 008
冷 蒿 A rtemisia f rigida 58 0. 38±0. 04 0. 022±0. 011 64 0. 32±0. 04 0. 057±0. 029
黄 蒿 A rtemisia scopar ia 16 0. 33±0. 05 0. 022±0. 020
麻花头 S er ratula c entauroid es 6 0. 22±0. 00 0. 005±0. 010 32 0. 27±0. 02 0. 021±0. 015
阿尔泰狗娃花 H er erop app us altaicus 16 0. 18±0. 02 0. 011±0. 014
细叶葱 A l lium tenuissimum 8 0. 52±0. 00 0. 009±0. 018 36 0. 20±0. 03 0. 017±0. 015
蒙古葱 A l lium mongolium 16 0. 19±0. 04 0. 003±0. 007
黄囊苔 Car ex korshinsky i 88 0. 50±0. 03 0. 211±0. 058 100 0. 48±0. 02 0. 271±0. 045
菊叶委陵菜 P otenti lla tanacetif olia 2 36 0. 27±0. 02 0. 004±0. 007
灰绿藜 Chenop odium g laucum 64 0. 17±0. 02 0. 0069±0. 0106
轴 藜 A xyr is amar anthoides 24 0. 18±0. 03 0. 007±0. 008
猪毛菜 Sal sola col lina 4 0. 36±0. 00 0. 005±0. 010
瓣蕊唐松草 T hali ctr um p etaloideum 8 0. 31±0. 02 0. 005±0. 010
芯 芭 Cymbar ia dahur ica 54 0. 43±0. 02 0. 043±0. 020 20 0. 41±0. 05 0. 006±0. 011
狼 毒 S tell era chamaej asme 12 0. 30±0. 00 0. 008±0. 015
牛儿苗 E rodium step haniaunm 4 0. 30±0. 01 0. 002±0. 003
射干鸢尾 B elamcanda chinensis 60 0. 18±0. 02 0. 0222±0. 013
火绒草 L eontop od ium leontop odioid es 4 28 0. 29±0. 04 0. 017±0. 015
木地肤 K ochia p rostrata 24 0. 40±0. 05 0. 004±0. 007
卷叶唐松草 T hali ctr um p etaloideum 6 0. 26±0. 00 0. 003±0. 005
星毛委陵菜 P otenti lla acaul is 16 0. 53±0. 08 0. 038±0. 035 44 0. 42±0. 05 0. 012±0. 012
腺委陵菜 P otenti lla long if ol ia 2 36 0. 42±0. 06 0. 007±0. 009
裂叶委陵菜 P otenti lla bif urca 4 0. 27±0. 05 0. 008±0. 008
蓬子菜 G alium ver um 4 0. 31±0. 00 0. 018±0. 035
马 蔺 I ri s lact ea 0. 40±0. 00 0. 001±0. 001 4
Shannon 信息指数( H ) 1. 32 3. 17
  表中数据均平均值及其标准差 Data are mean s and their s tandard deviat ion
56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
2. 5 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的生长参数及叶片中的 C、N
含量的影响
两个样地都以大针茅为建群种和优势种,利用方
式不同,大针茅的相对密度、相对高度和相对生物量差
异显著;叶片中全碳及 C/ N 比也有显著差异(表 4)。
表 4 大针茅生长参数及叶片碳、氮含量
F ig . 4 Some g rowt h par ameter s and C、N content o f S. grand is
样地号
Plot number
相对密度
Relat ive density
相对高度
Relative h eigh t
相对生物量
Relat ive biom as s
生殖枝/营养枝
( g / g) R/ V
全碳( % )
T otal carbon
全氮( % )
T otal nit rogen
碳氮比
C/ N
样地Ⅰ Plot Ⅰ 0. 47±0. 09a 0. 32±0. 05a 0. 38±0. 07a 0. 16±0. 04a 43. 95±2. 12a 2. 93±0. 07a 14. 99±0. 32a
样地Ⅱ Plot Ⅱ 0. 22±0. 07b 0. 20±0. 02b 0. 18±0. 07b 0. 14±0. 07a 41. 82±0. 04b 3. 20±0. 21a 13. 09±0. 73b
  表中生物量指地上部生物量; 表中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右上角字母相同者差异不显著, 字母不同则差异极显著( A= 0. 01) R/V =
Reproductive til lers/ veg etat ive t il lers ; Data are pr esented in the form at of mean±standard deviat ion; same let ter denotes n on- sign ifican t dif f erence
w hile d iff erent letters den ote a signif icant diff erence( A= 0. 01)
3 讨 论
3. 1 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牧区(样地Ⅰ) , 大针茅生殖
枝和营养枝株高以及与株高紧密相关的营养枝叶片总
长度均显著低于割草区(样地Ⅱ)。虽然放牧或刈割对
大针茅都是一种干扰, 但结果说明,割草区对株丛高度
的影响小于中牧区。
3. 2 分形几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形体的维数及自
相似性规律[ 7] , 近年来在植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
用[ 8~ 11]。在本试验, 两个样地大针茅生物量与生殖枝
高呈显著分形关系, 表明大针茅种群具有自相似的特
征,该特征的存在意味着较小的株高或叶长的生物量
积累与较大的株高或叶长的生物量积累在各器官中的
分布具有相同的规律,这也为估测大针茅草地产草量
提供了一种简便算法。分维数是对大针茅生物量空间
分布的维度特性的表征。样地Ⅰ大针茅种群营养枝和
生殖枝地上部生物量的分形维数较大, 说明其营养枝
和生殖枝生物量在空间积累较多,展布较大。这也说明
在中度放牧利用下大针茅种群累积生物量能力较强,
为其以后在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打下基础;本实验所
得在中度区大针茅种群单位生物量( 50. 25)和相对生
物量( 0. 38)都很大,也支持这一结论。
3. 3 利用分布模型来研究种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
视[ 12 ]。本文采用随机变量分布模型的表征方法研究两
个样地大针茅营养枝和生殖枝株高实测值的变异情
况。实验结果表明,样地Ⅱ的营养枝和生殖枝株高以正
态分布为特征,而样地Ⅰ以对数正态分布为特征。正态
分布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中重要和常见的一种分布,
从理论上说, 只要某一随机变量是大量互相独立的偶
然因素之和, 而且每个因素的个别影响在总的影响中
所起作用都很微小, 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随机变量服
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13]。因为它们是由许多作用很
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组成的 [ 14] , 在实际观察中许
多生物学现象所产生的数据都服从正态分布[ 16]。本研
究中样地Ⅱ处于正态分布, 表明大针茅种群植株生长
的一致性较高,即大量的中等长度的或接近中等长度
的营养枝或生殖枝所占的比例最大, 说明在割草区大
针茅种群比较稳定; 样地Ⅰ生殖枝和营养枝株高呈对
数正态分布, 其生殖枝呈现峰形显著左偏的分布,表明
生殖枝大部分集中在比平均值低的枝条组中,表明种
群出现了矮化,这与样地Ⅰ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都显
著低于样地Ⅱ的结果相一致。
3. 4 就群落无机环境而言,两个样地土壤有机质、碱
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之间存在差异,这与其土壤养分补
给的途径有关,即样地Ⅰ主要依靠牲畜的粪便, 而样地
Ⅱ则主要来自凋谢物质的分解。就群落生物环境来说,
两种利用方式下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多样性信息指数
也有差异。一般来说,无牧的群落具有较低的物种多样
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中、轻牧的群落多样性较高;
放牧强度继续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又逐步降低 [ 15]。本
实验中,割草区和中牧区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形式的干
扰,但在中牧区群落种类数目以及多样性信息指数要
显著小于割草区,这可能与大针茅种群在中度放牧下
一系列的表现有关。从实验结果可知,在中牧区利用下
大针茅种群迅速占领空间(分形维数)和糖类物质积累
能力( C/ N )高于割草区,导致大针茅在群落中的作用
(频度、相对株高、相对生物量、相对密度)显著大于割
草区, 亦即中牧区的大针茅种群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
力,从而抑制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割草区比
中牧区更能提高和维持群落物种的多样性。
3. 5 中牧区和割草区的大针茅种群及群落数量特征
之间都存在差异。从提高草原初级生产力和长期利用
考虑,中度放牧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利用方式;而从维持
群落物种多样性考虑, 割草场更为适合,但因为割草场
属于能量输出型, 所以必须及时供给一定的养分。
57第 1期 赵念席等: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 王义凤. 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J ] . 植物生
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9, 13( 4) : 297~308
[ 2] 白永飞, 李德新, 许志信, 等. 牧压梯度对克氏针茅生长和繁殖
的影响[ J ] . 生态学报, 1999, 19( 4) : 479~484
[ 3]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等. 内蒙古高原四种针茅种群年龄与
株丛结构的研究[ J ] . 植物学报, 1999, 19( 4) : 479~484
[ 4] 鲍士旦主编. 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 [ M ]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2002. 25~97
[ 5] 马克明, 祖元刚. 羊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与株高的分形关系[ J]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 4) : 417~420
[ 6 ]  梁宇, 高玉葆, 任安芝, 等.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 ( Salix
gordej ev i i )种群若干数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J] . 生态学报, 2000,
20( 1) : 80~87
[ 7] K J Falconer. 分形几何-数学基础及应用(曾文曲等译) [ M ] . 沈
阳: 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1
[ 8] 李连芳, 王培, 王警龙, 等. 老芒麦( Elymus sibi ricus)种群地上生
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J ] . 生态学报, 2001, 21( 7) : 1208~
1211
[ 9 ] 李火根, 黄敏仁. 分形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J] . 植物学通
报, 2001, 18( 6) : 684~690
[ 10] 祖元刚, 马克明, 张喜军. 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分形分析方法 [ J] .
生态学报, 1997, 17( 3) : 333~337
[ 11] 刘先华, 韩苑鸿, 李凌浩. 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分布空
间异质性的影响[ J] . 草地学报, 1998, 6( 4) : 293~298
[ 12] 张德罡, 胡自治.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 J ] . 草地学报, 2003, 11( 3) : 234~239
[ 13] 天津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教研室. 应用概率统计[ M ] . 天津: 天
津大学出版社, 1990. 84~85, 212~213
[ 14] 杨持. 生物统计学[ M ]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
41~42, 47
[ 15] 李永宏. 放牧影响下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 J ] . 植物学报, 1993, 35( 11) : 877~884
(上接第 29页)
草亲本及杂交后代材料之间均达差异显著水平( P<
0. 05)。随着测定日期的推延,枯黄程度变化较弱的材
料为: 1号、0号、62号和 54号材料。供试材料叶片枯
黄程度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差异不显著,但父、
母本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 亲本材料的叶
片颜色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 父、母本组合的特殊配
合力差异极显著。野牛草叶片颜色的一般配合力、特殊
配合力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
殊配合力方差,说明亲本间是以加性效应为主的。选择
亲本时必须兼顾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 5]。
Rior dan 等[ 6]在研究野牛草草坪若干性状的遗传
力时发现试验第 2年遗传力较高的是草坪颜色和草坪
一致性。Rio rdan 的结论中关于野牛草草坪的颜色的
遗传力较高的结论与本试验的结论一致。
牧草和草坪草多为多年生植物, 育种工作相对较
困难,尤其是有性育种工作 [ 7]。野牛草的营养繁殖能力
非常强,已有的野牛草品种大多为无性材料选育的。本
试验表明应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改良野牛草的叶片颜色
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 1] Quinn J A, En gel J L . Life-h istory st rategies and sex rat ios for a
cul t ivar and w ild populat ion of ( B uchloe d acyloid es ( Nut t . )
Engelm) [ J ] . Amer. J . Bot . , 1986, 73( 6) : 874-881
[ 2] Riordan T P, Gauss ion R E. Bu ffalograss: An al ternat ive nat ive
grass for turf . [ EB/ OL ] h ttp: / / w ww . inar. unl . edu / PU BS/
hort icul ture/ g 1297. HT M
[ 3 ]  Richard L D. Buf falogras s. [ EB/ OL ] . ht tp: / / aggie-hort icu l-
ture. tamu. edu/ plantanw ers / tu rf /pu bl. . . / buf falo. htm, 2000-3-
22
[ 4 ]   Riordan T P, S A de Shazer , John son-Cicalease J M . An
overview of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buf falgras s for golf
cours e turf [ J ] . Internation al T urfgras s Society Research J our-
nal, 7: 816-822
[ 5] 郭平仲. 数量遗传分析[ M ] .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 1987. 273-276
[ 6] Brown ing S J , Riordan T P. Her itabil ity est imates of turf-type
character ist ics in buf falogr as s [ J ] . Hort Science, 1994, 29( 3) :
204-205
[ 7] 刘建秀,朱雪花. 中国假俭草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变异及形态类型
[ J] . 草地学报, 2001, 12( 3) : 183-188
58 草 地 学 报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