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ree New Fungous Disease of Forage Grasses

草本植物三种真菌新病害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6) 03-00284-03
草本植物三种真菌新病害
雷玉明1* , 张建文2
( 1.河西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甘肃张掖 734000; 2.张掖市植保植检站,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室内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本文报道了寄生于菊科Comp ositae 和桑科Moraceae 等9 种草本植
物上的3 种尾孢菌及其病害: 蒿褐斑病(Cer cosp ora ar tenmisiae Y. L . Guo & Y . Jiang)、蓟褐斑病 (Cer cosp ora cir sii Ellis
& Everh. )和 草褐斑病(Cer cosp ora humulig ena Y. L . Guo & L . Xu)。上述病害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属国内3 种新病
害, 其中9 种草本植物为国内新纪录寄主。并对每一种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牧草; 尾孢菌; 病原鉴定; 新病害
中图分类号: S 812    文献标识码: A
Three New Fungous Disease of Forage Grasses
LEI Yu-ming
1
, ZHANG Jian-wen
2
( 1. Departm 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 cience, Hexi Univer sity, Zhangye 734000, China;
2. Plant Protect ion an d Plant Quar ant ine S tat ion of Zh an gye, Zhangye 734000, Chin a)
Abstract: Three fungous diseases were found f irst on nine forag e g rasses in China in the paper, through field col-
lect ion, isolat ion culture, test of pathogenicity and ret ro-isolat ion. Among which Cercosp ora artenmisiae on
A rtemisia sp. , C. cirsii on Cir sium sp. and C. humuligena on H umulus scandent is wer e new diseases w ithin
China. 9 kinds ho st of Cercosp ora were new r ecords ho st plants in China. Diseases symptom and morpholog y
w er e described of each diseases its causal agent .
Key word: Forage grass; Cercosp ora; Ident if ication of pathogen; New disease
  尾孢菌属( Cercosp or a)真菌是危害草本植物地上
部分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寄生在植物的叶、茎、花、果
实或小梗上引起病害, 有些种能引起严重的病害,并造
成经济损失。郭英兰等对中国尾孢菌属进行过系统分
类研究[ 1~4] ,魏景超对国内粮食作物上寄生的尾孢菌
种类进行过报道[ 5] ,南志标等报道过中国牧草真菌病
害名录[ 6]。纵观文献,但对尾孢菌引起牧草病害的专门
研究报道较少,有些虽报道其病菌种类,但缺乏对病害
症状描述及发生规律的报道, 给牧草病害诊断及防治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在2002- 2004年在对
黑河流域牧草病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3种尾孢菌引
起的病害,经室内鉴定、致病性测定。发现国内未曾报
道[ 6~ 10] ,现就鉴定及为害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标本采集
2002- 2004年从祁连山草地和川区牧草基地进
行病害调查采集。按照草本植物特候特点和当地的气
候条件,选择在6、7、9月3次采集。采集不同阶段不同
发病部位、不同症状的植株, 用吸水纸压制成蜡叶标
本。对病征典型的发病组织浸泡于乳酚油 (苯酚 20
mL、乳酸20 mL、甘油40 mL、蒸馏水20 mL)。
1. 2 症状观察
在采集的同时,根据不同生育期,观察发病部位及
其病状、病征的特点,测量病斑大小, 并与健康植株进
行比较,记载发病后的状况。
收稿日期: 2005-10-08;修回日期: 2006-05-08
作者简介:雷玉明: ( 1964-) ,男,甘肃金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病理研究及教学
致  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英兰研究员对病原菌进行认定,并对论文作了修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14卷 第 3期
 Vo l. 14  No . 3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6年  9 月
 Sep.    2006
1. 3 病情调查
对于山地草本植物,采用随机5点取样法, 对大田
牧草采取对角线或“Z”字形取样法,取2 m 2点5个, 调
查其发病率。野生草本植物采用随机取样, 取5~10 m 2
点5个, 调查发病率。对零星生长的草本植物, 采用调
查病叶率确定病情。每个样点抽取10个病叶, 根据病
斑面积占叶面积的比例确定病情,其标准为:叶片上病
斑面积占叶面积 5%~10%为零星发生, 记作( + ) ;
10%~25%为普遍发生,记作( + + ) ; 30%以上为严重
发生,记作( + + + )。
1. 4 病原鉴定
1. 4. 1 直接镜检 挑取病斑表面的菌体, 置于载玻片
上的无菌水中,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特征, 并用测微尺各测量
100个菌体,确定其大小。
1. 4. 2 病原菌分离 将病叶用无菌水冲冼后, 剪取病
健交组织约0. 2 mm 见方,在无菌条件下用 75%酒精
消毒 2 min,再用0. 1%升汞消毒1 m in, 无菌水冲冼 3
次,于PDA 培养基上,在25~28℃条件下倒置培养。4
d后观察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的特征与
1. 4. 1相比。并挑取单个菌落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
置于斜面保存。
1. 5 致病性测定
将分离得到的菌株,配制成浓度1×105cfu/ mL 的
孢子悬浮液备用, 采用喷雾接种法。一般在8月中旬从
田野带土采挖健康植株,移栽于直径400 mm 花盆内,
培养15 d,待有3片新叶长出时, 于9月中旬置于温室,
将孢子悬浮液喷于植株上, 并用塑料袋保湿36 h。以无
菌水处理为对照, 每个处理5株,重复3次。温室温度控
制在28±2℃,湿度控制在80%以上, 15 d后观察发病
情况,进行再分离,确定致病性。
2 结果与分析
2. 1 蒿褐斑病( Cercosp ora ar tenm isiae Y. L . Guo &
Y. Jiang )
2. 1. 1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中下部叶片, 其它部位未
见受害。叶片正面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
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淡褐色或褐色, 边缘暗褐色, 具
有黄绿色的晕圈,直径约1. 5~5. 0 mm。潮湿阴暗处,
病斑中央可见灰色至灰褐色霉状物, 即病原菌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叶背病斑呈淡褐色, 圆形至不规则
形,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病斑亦生霉状物。在山
地阴坡、田野生长的植株, 秋季病斑可见灰色霉状物,
但叶背较正面密集。病害严重发生时, 病斑常相互愈
合, 导致叶片发黄, 从叶缘开始卷曲, 下部叶片提前
脱落。
潮湿的祁连山草地、沟岸边生长的黄化蒿( A rte-
misia annua L. )、狭叶青蒿 ( A . draculus L. )、艾蒿
( A . argy i Levl. et Vant . )以及灰苞蒿( A . rox burg-
hiana Bess. ) , 其发病率较高, 病征表现明显,最初发
病于6月中旬, 7- 9月间为发病高峰。生长于盐碱地或
气候干燥的年份,发病较晚,一般在花期开始,且叶面
形成的病斑数量较少。
2. 1. 2 病原菌 子座叶两面生,子座较小,褐色。分生
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2~15根簇生,淡褐色或褐
色,顶端呈淡褐色,宽度不均匀, 直立或弯曲, 很少分
枝, 1~3个曲膝状折点, 顶端圆锥形平截,有1~6个隔
膜, ( 41- ) 55. 6~( 155. 8- ) 173. 4×3. 8~6. 1 m。孢
痕明显加厚, 宽2. 3~3. 2 m。分生孢子针形至倒棍棒
形,无色,直立或弯曲, 顶端尖细,基部近平截到圆锥形
平截, 多隔膜, ( 44. 5- ) 54. 1~ ( 199. 2- ) 211. 8×
3. 0~5. 0 m。
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 铺散, 14 d 达
21. 8 mm,正面初为暗褐色,后期中央隆起, 呈灰褐色,
边缘黑褐色, 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产生时, 菌落中
央由灰褐色变为灰白色。接种后,发病率达100% ,潜育
期达25 d,症状与自然发病相同。根据病菌为害寄主、
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致病性测定结果,与 2000年郭
英兰、蒋毅描述的尾孢菌相比,形态特征相同,鉴定为
蒿尾孢菌 ( Cer cosp ora artenmisiae Y. L . Guo & Y.
Jiang)。
2. 1. 3 寄主与分布 黄花蒿( Ar temisia annua L. )
( + + ) , 艾蒿( A . v ulgaris L) ( + ) , 狭叶青蒿( A . dr a-
cunculus L. ) ( + + ) , 灰苞蒿( A . rox burghiana Bess. )
( + + )。分布于甘肃祁连山、张掖、天祝。
2. 2 蓟褐斑病( Cercosp ora cir sii Ellis & Everh. )
2. 2.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其它部位未见受害。发
病初期,多见下部叶片正面产生褐色斑点, 扩大后形成
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
呈暗褐色,直径2. 5~11. 2 mm, 病斑表面略隆起。叶背
病斑呈淡褐色,病健交界不明显。至8月中下旬,可见
植株上部叶片产生圆形、褐色病斑, 下部叶片黄化、萎
蔫、脱落。9月份可见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状物,叶正
面稀疏而背面密集。
生长于山地阴坡、沟岸、田间的植株, 6 月中旬开
始出现症状,发病早, 8月中旬至9月中旬症状表现明
显,且病斑数量较多。而生于荒地、路旁的植株在8月
中旬的花果期才出现症状, 但雨后病情发展较快。
2. 2. 2 病原菌 子实体叶两面生。子座球形,褐色, 直
285第 3期 雷玉明等:草本植物三种真菌新病害
径约40~50 m。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 15~35根簇
生,淡褐色,宽度不规则,直立或弯曲,不分枝或极少数
1次分枝, 具 0~5个曲膝状折点,顶端平截,多隔膜,
9. 8~25. 2×4. 1~6. 2 m。孢痕疤明显, 宽 2. 3~
3. 4 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圆锥形, 极少有针状,无色
或淡色,顶部直或弯曲,基部平截, 19. 7~91. 2×3. 1~
4. 8 m。
在PDA 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铺散, 14 d 直径
达17. 00 mm,隆起约3 mm。初期背面灰黑色, 正面淡
褐色, 生长后期菌落正面中央灰隆起约3 mm ,白色至
白色,背面为灰色。从接种体上分离菌落与直接分离菌
落相同,接种体发病率达100%。根据病菌为害寄主、形
态特征、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结果, 鉴定为蓟尾孢菌
Cercosp ora cirsii Ellis & Everh.。
2. 2. 3 寄主与分布 大蓟( Cirsium souliei ( F ranch. )
M at t f . ) ( + ) , 马刺蓟 ( C. monocep halum ( Vant . )
Lev l. ) ( + + ) , 刺儿菜 ( C. setosum ( Willd) M B. )
( + ) , 丝路蓟( C. arv ense ( L . ) Scop. ) ( + )。分布于祁
连山、张掖、敦煌。
2. 3  草褐斑病( Cercosp or a humul igena Y. L . Guo
& L. Xu)
2. 3.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 褐色针状斑
点生于缠绕茎基部靠近地面的叶片正面, 扩大后形成
圆形或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 直径 1~5. 5 mm, 中央
灰白色,中间褐色,边缘暗褐色有淡黄色晕圈,叶背病
斑淡褐色。
生于山坡阴面或林缘中的植株, 从缠绕茎基部至
上部均见有病斑的分布,且病斑较大,正面与背面均见
有灰色稀疏霉状物。生于路旁及沟岸边的植株, 一般在
8月中旬才表现症状,但病斑较前者小,且霉状物仅见
叶背病斑。
2. 3. 2 病原菌 子座生于病斑两面,近球形或不规则
形,褐色或暗褐色, 直径达11~37 m。分生孢子梗从
气孔伸出, 2~23根簇生, 淡褐色或褐色, 粗细不均匀,
渐向顶部变窄,直立或弯曲,不分枝,有2~4个曲膝状
折点,多出现于孢梗顶部, 顶端平截, 基部略膨大, 有
0~3个隔膜, 80. 1~101×4. 1~6. 5 m。孢痕明显, 偶
有加厚,宽1. 1~4. 1 m。分生孢子针状,较短的呈倒
棍棒形, 无色, 直立, 顶部略弯曲, 基部平截, 多隔膜,
18. 9~194. 5×4. 6~5. 3 m。
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与前两者相同,从接
种体上分离菌落与直接分离菌落相同, 接种体发病率
达100%。根据病菌为害寄主、形态特征、培养性状、致
病性测定结果, 与2002年郭英兰等[ 5]报道的尾孢菌形
态特征相同鉴定为 草生尾孢菌( Cercosp ora hu-muli-
gena Y. L . Guo & L. Xu)。
2. 3. 3 寄主与分布  草 ( H umulus scandentis
( Lour. ) M err. ) ( + )。分布于甘肃祁连山、天水。
3 讨 论
  据2001年出版的《真菌字典》记载, 全世界已报道
1200种尾孢菌。郭英兰等[ 2] ( 2005)主编的《中国真菌志
第24卷尾孢菌属》报道了中国尾孢菌200多种,但引起
牧草病害的种为数不多。本文报道寄生于菊科( Com-
positae)黄花蒿( A rtemisia annua)、艾蒿( A . argy i)、狭
叶青蒿( A . d raculus)和灰苞蒿( A . rox bur-ghiana)上
的蒿尾孢菌 ( Cer cosp or a artenmisiae ) 和寄生于大蓟
( Cirsium souliei )、马刺蓟( C. monocep halum )、刺儿菜
( C. setosum ) 和丝路蓟 ( C. arvense ) 上的蓟尾孢菌
( Cercosp ora cir sii ) 以及寄生于桑科( Moraceae ) 草
( H umulus scandentis)上的 草生尾孢菌( Cer cosp or a
humuligena)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6~10] ,为国内 3种新病
害, 其中9种寄主为国内新纪录寄主。根据尾孢菌引起
病害的命名方法, 结合症状特点,分别定名为蒿褐斑病、
蓟褐斑病和 草褐斑病。从发病的情况看, 3种褐斑病
在郁蔽、潮湿的山坡、沟岸、田野的发病率达30%以上。
因此,在西部地区退耕还草的牧草生产中, 应注意加强
尾孢菌引起病害的病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 1] 郭英兰. 寄主范围与尾孢菌分类的关系[ J]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2, 20(增刊) : 62-63
[ 2] 郭英兰, 刘锡进,谢文瑞主编.中国真菌志第 24卷尾孢菌属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373
[ 3] 郭英兰,蒋 毅. 中国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研究  [ J] . 菌物系
统, 2000, 19( 4) : 445-448
[ 4] 蒋 毅,郭英兰. 中国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研究Ⅵ[ J] . 菌物系
统, 2001, 20( 1) : 25-28
[ 5] 郭英兰,徐 莉. 中国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研究Ⅺ[ J] . 菌物系
统, 2002, 21( 2) : 181-184
[ 6]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570-597
[ 7] 南志标,李春杰. 中国牧草真菌病害名录[ J] .草业科学, 1994, 11
(增刊) : 127-128
[ 8]  Braun U. T oxonomic n otes on some species of the Cer cosp ora
complexⅡ[ J ] . Crypt . Bot . , 1993, 3: 225-298
[ 9] Chupp C A. Monogrp h of th e fung us Geenus Cercosp ra[ M ] . Itha-
ca. New York, 1954. 1-667
[ 10] 王雪薇,袁自清,赵震宇.新疆北部豆科饲用植物的寄生真菌及真
菌病害的初步研究[ J ] .草地学报, 1994, 2( 1) : 64-70
(责任编辑 孙 彦)
286 草 地 学 报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