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全 文 :第 18 卷 第 3 期
Vol. 18 No. 3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0 年 5 月
May 2010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吕林有 , 何 跃, 赵立仁*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 为筛选适宜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栽培的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 a)品种, 于 2007 年采用随机区组法设
计,对 30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返青期差异较大 ,最多
相差 22 d, 其中甘农 3 号( Gannong No . 3)返青最早, 其次为公农 1 号( Gongnong No. 1)、敖汉( Aohan)和甘农 1 号
( Gannong No. 1) ,国内品种普遍返青早于国外品种;抗寒性方面, 国内品种强于国外品种, 具有较高的越冬率; 5 个
入选生产性能因子中,分枝数和越冬率决定苜蓿的鲜草和青干草产量,在晾制青干草过程中, 还受到主枝侧枝数的
较大影响。综合评价参试品种的生产性能,以公农 1 号、保丰( Bao feng )、甘农 3 号、陇东( L ongdong )、德福( Defy )、
皇冠( Phabulous)、爱菲尼特( Affinity) 7个品种表现最佳, 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和较高的株高,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风沙半干旱地区; 紫花苜蓿; 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10) 03-0365-07
A Study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Alfalfa Varieties
LV Lin-you, HE Yue, ZHAO L-i ren
*
( Liaoning Ins titute of S an dyland Improvement an d U til izat ion, Fuxin, Liaon ing Province 123000, China)
Abstract: In or der to select the suitable alfalfa v ariet ies for the sandy and sem-i drought areas o f northw est
Liaoning prov ince, the product ion performances o f thir ty alfalfa v ar iet ies w ere evaluated by this study w ith
a random ized block design. T he r esults show that there w er 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v iv ing stage
and the most discrepancy reached to tw enty- tw o days. Gannong No. 3 w as the earliest one, Gongnong No.
1, Aohan and Gannong No. 1 follow ed, a majority of domest ic variet ies revived earlier than intr oduced va-
r iet ies. M ost domest ic varieties w er e bet ter than int roduced variet ies in cold resistance and had higher o-
verw inter rates. Among the f ive selected facto rs, the ramificat ion number and overw inter rate determined
the alfalfa f resh and dr y forag e yield; mor eover, the branch number per stem also had a g reater inf luence
on the dr y forage pr oduct ion. Accor ding to the integ rated appr aise on the product ion performance of tested
variet ies, Gongnong No. 1, Baofeng , Gannong No . 3, Longdong, Defu, Phabulous, and A ff inity w ere op-
t imum fo r the extended plant ing in this ar ea due to their r elat ively bet ter branching capability and higher
plant height .
Key words: Sandy and sem-i drought ar ea; Alfalfa; Productiv e character ist ics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处于科尔沁沙地南部, 属
于农牧交错带, 是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发展区,生态
环境十分脆弱, 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 1~ 4] 。该地
区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冬春季节风大风多,风蚀非常
严重,因此如何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
盾已成为当地农业科研的主要课题。Catherine
Bressolier等 [ 5]认为,植被特征以密度对土壤风蚀的
影响最大,其次为高度和宽度; Fr year [ 6] 实验证明,
风蚀率随植被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少的规律;
董志宝等[ 7] 指出, 保护植被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将有
效地改变气流性质, 抑制风沙流的产生,是防治土壤
风蚀的关键技术之一, 鉴于此,植物措施作为一种有
效的防治土壤风蚀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地采用。
紫花苜蓿 ( Med icago sativa L. ) (以下简称苜
蓿)是一种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 适应性强,营养价
值高,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选择作物品
种[ 8 ~ 10]。种植苜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 1 1~ 13] ,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肥力[ 14, 15] , 增加
地表覆盖度,同时也可以解决家畜饲草问题,减轻畜
牧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生态压力。本试验旨在通过
对 30个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生产种植的苜蓿新品种,为当
收稿日期: 2009-08-18;修回日期: 2010- 04-20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项目( 2008207003)、863项目( 2008AA10Z149)资助
作者简介:吕林有( 1980- ) ,男,黑龙江省五常人,硕士,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牧草栽培育种及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 E- mail : llyou515@
126. com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 ce fss6169@ 163. com
草 地 学 报 第 18卷
地的生态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辽宁省农科院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
所章古台试验站。该站位于北纬 42b42c、东经 122b
32c,年平均降水量 450~ 500 mm, 多集中在 7、8 月
份,年平均蒸发量 1789. 8 mm; 年平均气温 7. 3 e , 1
月最低气温- 32. 4 e , 无霜期 150 d 左右, 初霜期 9
月末,终霜期 5月初, 日照时数 2822. 8 h, \10 e 活
动积温 3331 e ;土壤类型为风沙土, 养分贫瘠, 保水
保肥能力极差; 全年 5 m # s- 1以上的风速达 240多
次,主要风害为春季南风及西南风[ 16] 。
1. 2 试验材料
参考苜蓿的秋眠性( Fall dormancy , FD; )选择
参试品种( FD [ 5) , 其中国外品种 18个, 国内地方
育成品种 12个。国内苜蓿主要选择北方地区育成
品种,一般为秋眠型(表 1)。
1. 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参试苜蓿品种于 2007 年 5月 2日、3 日播种。
播前精细整地并喷灌, 施底肥 15 g # m- 2有机复合
肥及 10 g # m- 2磷酸二胺,同时进行根瘤菌接种(北
京绿冠公司提供)。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 重复 3
次,小区面积 2 m @ 5 m, 6行条播,人工开沟,播深 2
cm,播种量 1. 3 g # m- 2 ,播后镇压。每小区选中间
3行用作产草量测定,其余作生育期和适应性观测。
表 1 试验苜蓿品种及其来源
Table 1 The tested alfalfa va rieties and t heir source in the experiment
序号
N o.
品种
Variety
种子来源
Seed source
秋眠级
FD class
序号
No.
品种
Variety
种子来源
Seed source
秋眠级
FD class
1
德福
Defy
澳大利亚
Au st ralia
5 16
新牧 1号
Xinmu No. 1
中国
China
3. 5
2
爱菲尼特
Affinity
美国
U SA
4 17
费纳尔
Vernal
美国
USA
2
3
陇东
L on gdon g
中国
Chin a
未知
unknow n
18
甘农 1号
Gannong No. 1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4
赛特
Sitel
法国
France
4 19
甘农 2号
Gannong No. 2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5
草原 3号
Caoyuan No. 3
中国
Chin a
未知
unknow n
20
甘农 3号
Gannong No. 3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6
保丰
Baofeng
中国
Chin a
4 21
驯鹿
AC Carib ou
加拿大
Canada
1
7
新疆大叶
Xin jiangdaye
中国
Chin a
未知
unknow n
22
敖汉
Aohan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8
朝阳
Jacklin
美国
U SA
3 23
德宝
Derby
法国
France
5
9 WL- 323
美国
U SA
4 24
皇冠
Ph abu lous
美国
USA
3. 7
10
三得利
Sanditi
法国
France
5 25
飞马
Grandeur
加拿大
Canada
3. 7
11
阿尔刚金
Algonquin
美国
U SA
3 26
北极星
North star
美国
USA
2~ 3
12
润布勒
Rambler
加拿大
Canada
3 27
皇后
Queen
美国
USA
2
13
苜蓿王
Alfakin g
美国
U SA
3~ 4 28
公农 1号
Gongn on g No. 1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14
巨人 201+ Z
AmeriStand 201+ Z
美国
U SA
2 29
肇东
Zhaodong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15
牧歌 401+ Z
AmeriGraze 401+ Z
美国
U SA
4 30
草原 2号
Caoyuan No. 2
中国
China
未知 unknow n
366
第 3期 吕林有等: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从播种后到 6月初的田间管理主要防风蚀, 采
用多次喷灌保持地表湿度以增加土壤附着力和延迟
苗期除杂草时间以增加地表覆盖度 2种方法。苗期
除杂草采用化学药剂法, 选用山东省博兴县科农化
工有限公司开发的 5%苜蓿净,用量及施用方法参
照文献[ 17]。其他田间管理包括刈割后中耕除草、
春灌( 2008年 4月 16 日)和冬灌( 2007年 10 月 12
日旬、2008年 10月 16日)。刈割在初花期进行, 分
别于 2007年刈割 2次( 7月 3日, 8月 31日)和2008
年刈割 3次( 6月 8日, 7月 11日, 9月 3日)。
1. 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4. 1 生育期观测 参试品种每个试验小区留 2
行进行生育期观测。
1.4. 2 株高(绝对高度)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择测定
植株,每株自地面量至生长点。每个小区测定 30株。
1.4. 3 分枝数 参照魏臻武等的方法 [18, 19] , 测定地
表根颈部形成的分枝数目。为了方便测定,在小区内
随机测定 15 cm样段内植株枝条数,重复3~ 5次。
1. 4. 4 主枝侧枝数 为根颈以上枝条的侧枝数量,
每个小区随机测定 30株。
1. 4.5 叶部性状 测定指标包括叶片数、叶长和叶宽。
1. 4. 6 越冬率 在小区中选 2 个 0. 5 m2 的样方,
入冬前查明株数,越冬后再数植株存活数, 3次重复
取平均值。
越冬率= (存活植株数/植株总数) @ 100%
1. 4. 7 牧草产量 在开花初期进行刈割,取每个小
区的中间 3 行测定鲜草产量, 留茬高度 3~ 5 cm。
每小区取 1 kg 鲜草, 经过地面晾晒干燥后称量, 换
算为每 hm 2 青干草产量。
1. 5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在 EXCEL 中作基本处理, 获得各项
性状参数后,分别作各性状间差异显著性及其与产
草量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所有分析均在 SPSS
10. 0 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苜蓿品种的生育期
调查结果表明,播种当年不同苜蓿品种的各生
育期差异不明显, 播种后 8~ 10 d 出苗,初花期在 7
月初, 7月 18日左右达到盛花期, 10月上旬进入枯
黄期。越年后各生育期变化以返青期差异最大, 不
同品种间最多相差达到 22 d, 其中甘农 3 号( Gan-
nong No . 3)最早, 在 4 月 8 日, 其次为公农 1 号
( Gongnong No. 1)、敖汉( Aohan)、甘农 1 号( Gan-
nong No . 1)等品种,国内地方品种返青普遍早于国
外品种。
2. 2 不同苜蓿品种的抗寒性
抗寒性是苜蓿能否在易冷凉风沙半干旱地区种
植推广的一个重要生产性能指标, 采用越冬率来评
价。从表 2可知, 参试的 30个苜蓿品种间越冬率存
在显著差异( P< 0. 05) ,根据越冬率的高低可分为 4
个类群:第 1类群为抗寒性强品种, 越冬率在 95%
以上,包括公农 1 号、甘农 1号、保丰( Bao feng )、爱
菲尼特+ Z( Af f inity)、肇东( Zhaodong )、草原 3 号
( Caoyuan No. 3)、甘农 3号、新牧1号( Xinmu No. 1)、
北极星( N orthstar )、敖汉、草原 2号( Caoyuan No.
2)、甘农 2号( Gannong No. 2)、费纳尔( Vernal)等
品种;第 2类群抗寒性较强, 越冬率在 95% ~ 90%
之间, 包括陇东( Longdong )、新疆大叶 ( Xinjiang-
daye)、朝阳( Jacklin)、WL-323、润布勒( Rambler)、
皇后( Q ueen ) ; 第 3 类群存在越冬问题, 越冬率在
90%~ 80%之间, 冻害的发生影响了草产量,包括德
福( Defy )、三得利( Sanditi)、苜蓿王 ( Alfaking )、巨
人 201 + Z ( AmeriStand 201 + Z)、牧歌 401 + Z
( AmeriGraze 401+ Z)、驯鹿 ( AC Caribou)、德宝
( Der by)、皇冠( Phabulous)、飞马 ( Grandeur) ; 第 4
类群抗寒性最差, 不能安全越冬, 有阿尔刚金 ( A-l
gonquin)和赛特 ( Sitel ) 2 个品种, 越冬率分别为
77. 5%和 59. 3%。在养份贫瘠的风沙土壤类型种
植条件下,国内苜蓿品种的抗寒性普遍强于国外品种。
2. 3 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参试品种间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表 2显
示,在第 2个生产年限中,株高最高的品种为德宝和
赛特,各茬次测定值均为最高或较高, 其次为公农 1
号和陇东 2个品种, 3 茬次株高平均值均在 80 cm
以上;植株高度较低的品种为甘农 2号、新疆大叶、
敖汉和草原 2号等,平均植株高度在 73 cm 左右,其
他品种处于中等水平; 不同茬次间植株高度的变化
呈递减趋势,以德宝、甘农 2号为例,第 1茬、第2茬
的株高分别为第 3 茬的 1. 24、1. 39 和1. 14、1. 18
倍; 3 次刈割的株高, 国外品种普遍较国内品种偏
高。分析返青期和各茬次株高可以看出, 国外品种
367
草 地 学 报 第 18卷368
第 3期 吕林有等: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生长势较强,返青或刈割后其生长速度较国内品种
快,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生长(再生)植株的高低不同,
是其品种遗传特性的体现。
不同茬次间分枝数、主枝侧枝数变化趋势与株
高一致,即第 1 茬> 第 2 茬> 第 3 茬, 其中再生枝
条数第 3茬较第 1茬减少最多的和较多的品种为北
极星、草原 3号、新牧 1 号、皇后、新疆大叶, 相对减
少最多的是草原 3 号, 为 32. 74% ; 随着茬次的推
移,主枝侧枝数减少量较多的品种为新疆大叶、WL-
323、肇东、甘农 1号,其中 WL-323相对减少最多,
达 47. 24%。3 次刈割分枝总数以保丰最多( 67. 6
个) ,其次为陇东、公农 1号和甘农 3号,较少的品种
为德宝、赛特、牧歌401+ Z 和飞马,不足 50个; 主枝
侧枝数较多的品种为赛特、德宝、公农 1号、皇冠、飞
马、甘农 3号、驯鹿等, 平均主枝侧枝数在 10个以
上,阿尔刚金和敖汉明显少于其他参试品种。综合
分析可知,在同一个生产年限中,各参试品种的 3个
生产性状都存在严重的减弱现象, 原因可能是第 1
茬根系养分积累充足, 刈割后植株短时间内减少了
同化作用,根系养分相对减少,加之土壤养分贫瘠,枝
条的再生受到限制,最终表现为株高降低和分枝能力
下降。
图 1 参试苜蓿品种间不同茬次及 2 年总干物质产量
Fig. 1 Yield of differ ent cutting times and tota l y ield of 2 years fo r all the tested alfalfa v arieties
注:品种序号同表 1
Note: s equence number of variet ies same as table 1
2年青干草产量最高的为公农 1号( 28. 306 t #
hm
- 2
) ,而保丰、爱菲尼特+ Z、肇东、甘农 3 号、德
福、陇东、苜蓿王、皇冠等 9个品种较高;总青干草产
量最低的品种为赛特( 21. 586 t # hm- 2 ) ,而朝阳、德
宝、甘农 2 号、皇后、敖汉、牧歌 401+ Z、阿尔刚金、
新牧 1号等较低;其余的品种为中等(图 1) ; 2007年
每 hm 2青干草产量在 10 t以上的有 6个品种,分别
为保丰、公农 1号、肇东、新疆大叶、德福、草原 2号,
越年后青干草产量在 15 t # hm- 2以上的品种有 16
个,其中公农 1号和甘农 3号、保丰、爱菲尼特+ Z、
皇冠、苜蓿王等品种达到了 16 t / hm2 以上, 说明具
有高产性能的苜蓿品种在种植当年就表现出高产特
性。对苜蓿种植头 2 年 5 次青干草产量排序得出,
越年后第 1茬> 种植当年第 1茬> 越年后第 2茬>
种植当年第 2 茬> 越年后第 3 茬。可以看出, 第 1
茬对全年产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生产中应加强
对第 1茬草的田间管理, 以保证全年生产。
2. 4 生产性状的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 R 型聚类分析法对参试苜蓿品种的
各生产性状测定值进行聚类(图 2) ,可将 30 个品种
生产性能分为 5个类群, 分别为强、较强、中、差、极
差。其中公农 1号和保丰聚为一类, 该类群生产性
能最强,特征为鲜草产量、青干草产量、分枝数、越冬
率综合结果最高;甘农 3 号、陇东、德福、皇冠、爱菲
尼特 5个品种为一类群, 有较高的株高和较多的枝
条数,生产性能较强; 生产性能极差的类群包括赛
特、牧歌 401+ z、德宝和朝阳 4 个品种, 其中赛特、
牧歌 401+ z、德宝 3个品种表现为越冬率低、枝条
数少,但有较高的株高,赛特品种同时还具有叶大叶
多的优良性状。其他参试品种分别分为生产性能中
等、差两个类群,各生产性状测定值综合结果一般或
偏低。
2. 5 生产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苜蓿最终产量的形成与各生产性状间密切相
关。株高、主枝侧枝数、分枝数、叶片数、越冬率是构
成苜蓿鲜草及青干草产量的 5 个主要因子,能够反
映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苜蓿生产性能状况,各因
子间相互关系见表 3。可以看出,鲜草、青干草产量
369
草 地 学 报 第 18卷
与 5个主要生产因子均呈正相关,其中鲜草产量与
越冬率、分枝数及青干草产量与分枝数的相关性达
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1) , 青干草产量与主枝侧
枝数、越冬率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 P <
0. 05) ,另外越冬率与分枝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
水平( P< 0. 01) , 而与株高、主枝侧枝数、叶片数却
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辽
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种植苜蓿草,所选品种的越冬
率、再生分枝能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图 2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状聚类分析
F ig. 2 Cluster analysis of yield character istics
o f tested alfalfa va rieties
注:品种序号同表 1
Note: Variety s equence num ber is same as table 1
3 讨论与结论
3. 1 植物在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受多种因子的影响,
可分为 2类,一类为生态因子(光照、温度、降雨量、
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状况等) ,而另一类为植物本身
的遗传特性,植物在生育期内生长发育的进程动态
是植物自身对外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因此对
相应的环境因子苜蓿能通过植株生长特性的变化来
适应其影响[ 20, 21] 。本试验结果表明, 在适应辽西北
风沙半干旱地理气候条件过程中, 不同苜蓿品种间
返青期和抗寒性表现具有明显差异, 2 个品种间返
青时间相差最多的达到 22 d, 其中返青最早品种为
甘农 3号,其次为公农 1号、敖汉、甘农 1号等品种,
中国地方品种普遍返青早于国外品种;抗寒性方面,
与在高寒干旱地区引种苜蓿结果 [ 10]相似, 国内地方
品种越冬能力普遍强于国外品种, 主要表现出有较
高的越冬率。
3. 2 田间测定结果示,不同苜蓿品种间各茬次的生
产性状差异显著(表 2) , 不同茬次间植株高度、分枝
数和主枝侧枝数的变化呈递减趋势, 此结果与韩路、
王成章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 23] , 分析主要原因
是土壤养分贫瘠, 在一年的 3次刈割中,不能满足后
2次的生长生产,而与赵艳等人的研究报告[ 24] 相比,
该地区苜蓿自身的生长发育提前与其生长生产形成
竞争关系。另外比较发现,所选参试国外苜蓿品种
普遍高于国内地方品种,此结果与韩路[ 22] 的调查结
果相反, 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聚类分析各
品种的生产性状测定值可以分为: 强、较强、中、差、
极差 5个类群组, 生产性能差和极差的 2 个类群组
越冬能力低下,不适应当地地理气候条件。
3. 3 枝条重量、长度、直径、侧枝数和叶片是构成苜
蓿生物量的重要因子[ 25] , 产量与株高、茎数、节间
数、叶片数 4个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和分枝
表 3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状相关性分析
Table 3 Co rr elation analysis of yield character istics of tested alfalfa v ariet ies
叶片数
Leaf number
株高
Plan t height
主枝侧枝数
Tru nk branch number
分枝数
Branch number
鲜草产量
Fresh f ield
青干草产量
Dry yield
叶片数 Leaf number 1. 000
株高 Plant heigh t 0. 214 1. 000
主枝侧枝数 T runk branch number 0. 066 0. 611** 1. 000
分枝数 Branch num ber 0. 213 - 0. 096 0. 038 1. 000
鲜草产量 Fresh field 0. 139 0. 271 0. 360 0. 641** 1. 000
青干草产量 Dry yield 0. 112 0. 258 0. 414* 0. 520** 0. 901** 1. 000
越冬率 Overw inter rate - 0. 024 - 0. 324 - 0. 062 0. 480** 0. 493** 0. 435*
注: ** 表示极显著相关( P< 0. 01) ; * 表示显著相关( P < 0. 05)
Note: ** indicates the correlat ion signif icance at the 0. 01 level; * indicates the cor relat ion signif icance at the 0. 05 level
370
第 3期 吕林有等: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数对产量影响最大[ 26] ,有 65%的草产量由植株高度
决定[ 27] 。通过对 20项与苜蓿产草量相关的农艺性
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性状的贡献率和累积贡
献率得 出: 第一主成分为刈割因子, 贡 献率
46. 3890% ;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为分枝数因子
和植株高度因子, 贡献率分别为 12. 8170% 和
10. 2880% [ 19]。本试验 5个入选因子与草产量均呈
正相关,其中分枝数与鲜草产量、青干草产量均呈极
显著正相关,越冬率与鲜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
与青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主枝侧枝数与青干草
产量呈性状正相关,可见越冬抗寒性和分枝能力对
草产量的影响最大,决定着苜蓿的鲜草和青干草产
量,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引种苜蓿时应首先
考虑这 2个因素。另外, 其他研究表明,苜蓿植株高
度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相同条件下,品种
株高越高,产量越高 [ 28]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左, 可能
因为不同苜蓿品种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各生产性状表
达存在一定的差异。
3. 4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
其地理气候条件的主要特征为多风少雨、降水集中、
气候干旱、风沙严重和土壤养分瘠薄、沙化严重、保
水保肥能力差。在适应这种特殊生境条件过程中,
30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表现差异明显。通过比
较不同年限中青干草产量和 2年总产量可以看出,
以公农 1号和保丰为代表的具有高产性能的苜蓿品
种在种植当年就可以表现出高产特性, 对不同茬次
青干草产量高低排序表明, 第 1 次刈割对全年产量
的贡献最大, 该结论与魏臻武[ 19] 等人研究结果一
致。综合评定认为, 公农 1 号、保丰、甘农 3 号、陇
东、德福、皇冠、爱菲尼特 7个品种有较强的生产能
力,良好的抗寒性和较多的枝条数, 适宜种植推广;
而赛特、牧歌401+ z、德宝和朝阳 4个品种由于不能
安全越冬,生产性能低下,在该地区不宜选种。
参考文献
[ 1]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生
态问题[ J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 5) : 739- 747
[ 2] 乌兰图雅,雷军,玉山.科尔沁沙地风沙环境形成与演变研究进
展[ 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 1) : 28- 31
[ 3] 徐海涛,朱玉章.辽宁省重点风沙区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问题
的研究[ J ] .林业资源管理, 2003, 5: 10- 13, 53
[ 5] Catherine Bress ol ier, T homas Yves-F. Studies on win d and
plant interact ions on Fren ch At lant ic Coastal dun es[ J ] . Journal
of Sedim entary Petr ology, 1977, 47( 1) : 331- 338
[ 6] Fryr ear D W. S oil cover and w ind erosion[ J] . Transact ions of
th e ASAE, 1985, 28( 3) : 781-784
[ 7] 黄志宝,陈渭南,李振山,等. 风沙土开垦中的风蚀研究[ J] . 土
壤学报, 1997, 34( 1) : 74-80
[ 8] 杨青川,孙彦.紫花苜蓿在北京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J] .北京农业科学, 2000, 18( 3) : 37, 38-39
[ 9] 曾月梅.调整种植业结构 ) ) ) 种植紫花苜蓿促进农区舍饲畜牧
业大发展[ J] .内蒙古草业, 2002, 14( 2) : 17-19
[ 10] 黄新善,张东鸿,刘晓霞,等.高寒干旱地区紫花苜蓿引种试验
[ J] .中国草地, 2002, 24( 6) : 70-72
[ 11] 郭庆魁,乌雪飞.海拉尔区发展人工草地的途径及效益分析
[ J] .草原与草坪, 2006, ( 3) : 11-13
[ 12] 许付仁.种植苜蓿草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J] .环境
科学与管理, 2007, 32(1) : 142-143
[ 13] 郑家明,王辉,马凤江,等.辽西地区紫花苜蓿种植利用现状及
发展对策[ J] .辽宁农业科学, 2004( 3) : 20-22
[ 14] 杨玉海.种植苜蓿土壤改良效应评价[ D] . [学位论文]新疆: 新
疆农业大学, 2005
[ 15] 张建波,白史且,张新全,等.紫花苜蓿根系与土壤物理性质的
关系[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4) : 3424-3425, 3427
[ 16] 吕林有,何跃,魏臻武,等.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 J ] . 牧草与
饲料, 2007, 1( 3) : 35-37, 51
[ 17] 刘晓舟,赵成德,茆璐,等. 5%苜蓿净防除苜蓿田杂草药效试
验[ J] .辽宁农业科学, 2005, ( 5) : 52-53
[ 18] 魏臻武,冯毓琴,曹致中,等.南澳苜蓿品种特性和生产性能的
比较评价[ A] .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C] . 北京: 中
国草原学会,中国畜牧业协会, 2003. 48-51
[ 19] 魏臻武,符昕,曹致中,等.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
[ J] .草业学报, 2007, 16( 4) : 1-6
[ 20] 南红梅,王俊鹏,闫建波. 8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
研究[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 12) : 2261-2265
[ 21] 徐春明.不同苜蓿( Medicag o sat i v a L. ) 品种生长特性分析及
评价[ D] : [学位论文]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22] 韩路.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分析及评价[ D] : [ 学位论文 ] .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23] 王成章,韩锦峰,史莹华,等.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
能研究[ J] .作物学报, 2008, 34( 1) : 133-141
[ 24] 赵艳,魏臻武,吕林有,等. 苜蓿根系生长性状及其与产草量关
系的研究[ J] .草原与草坪, 2008, ( 12) : 1-4
[ 25] Volence J J, Chemeu y J H , Johnson K d. Yield com ponents ,
plant m orphology and forage quality of alfalfa as inf lu enced by
plant popu lat ion [ J] . Crop Science, 1987, 27: 321-326
[ 26] Geors e H L, Riedl A. Agronomic t rait s inf luencin g forage an d
seed yield in alfalfa [ J] . Crop Science, 1964, ( 2) : 394-396
[ 27] Davis R L. Baker R J. Predict ing yields f rom associated char-
acters in Medicag o sat i v a L. [ J ] . Crop Science. 1966, 2:
492-494
[ 28] 孟昭仪.苜蓿品种引种鉴定及推广应用的研究[ A] . 中国国际
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6
[ 29] 余玲,王彦荣,郭正刚,等. 8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和休眠
特性研究[ J] .草地学报, 2004, 12( 3) : 189-194
[ 30] 孙建华,王彦荣,余玲,等.紫花苜蓿品种间产量性状评价 [ J ]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 10) : 1837-1844
[ 31] 阎旭东,朱志明,李桂荣,等. 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 J] .草地
学报, 2001, 9( 4) : 302-306
(责任编辑 李 扬)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