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Leaves of Different Evolutionary Type within Subgenus Soja

大豆属Soja亚属不同进化型植物叶片演化结构研究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5ꎬ 33(6): 744~748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5􀆰 60744
大豆属 Soja亚属不同进化型植物叶片演化结构研究
高 伟1ꎬ 陆静梅1∗ꎬ 牛 陆1ꎬ 吴东梅1ꎬ 李 岩1ꎬ 段 肖2
(1.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长春 130024ꎻ 2.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 为了探讨大豆属(Glycine)Soja亚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ꎬ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产自吉林省的大豆属 Soja
亚属 4种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ꎮ 结果显示ꎬ Soja亚属中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eib. et Zucc.)、 半
野生大豆(semi ̄wild soybean)、 半栽培大豆(semi ̄cultured soybean)、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叶
片的部分结构特征差异显著ꎻ 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ꎬ 其叶片和主脉逐渐加厚、 表皮毛数量增多ꎬ 主脉维管束
中导管分子列数增多且逐渐演化出异型维管束ꎬ 栅栏组织层数逐渐增多ꎬ CTR(栅栏组织 / 叶片厚)和 SR(海绵
组织 / 叶片厚)值也有增高的趋势ꎻ 栽培大豆栅栏组织最发达ꎬ 已演化出 4层栅栏组织细胞ꎮ 大豆属 Soja亚属 4
种植物(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半栽培大豆、 栽培大豆)叶片间的解剖结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进化趋势ꎮ
关键词: Soja亚属ꎻ 叶ꎻ 结构演化
中图分类号: Q9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5)06 ̄744 ̄05
      收稿日期: 2015 ̄05 ̄21ꎬ 退修日期: 2015 ̄06 ̄29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231)ꎮ
  作者简介: 高伟(1989-)ꎬ 男ꎬ 研究方向为结构植物学(E ̄mail: biologygaowei@163.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陆静梅(1952-)ꎬ 女ꎬ 博士生导师ꎬ 研究方向为结构植物学(E ̄mail: jingmlu@163.com)ꎮ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Leaves of Different Evolutionary
Type within Subgenus Soja
GAO Wei1ꎬ LU Jing ̄Mei1∗ꎬ NIU Lu1ꎬ WU Dong ̄Mei1ꎬ LI Yan1ꎬ DUAN Xiao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ꎬ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ꎬ Changchun 130024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ꎬ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ꎬ Hohhot 010021ꎬ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subgenus Soja plantsꎬ we compared
anatomical structure differences among leaves of four soybean germplasm from Jilin Province
by paraffin se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four taxa of plant leaves within subgenus Soj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wild soybean to cultured soybeanꎬ the leaves and primary veins thickenedꎬ the number of
epidermal hairs increasedꎬ vessel elements in the primary vein vascular bundle increasedꎬ
abnormal vascular bundles appearedꎬ the palisade tissue layers and CTR and SR values
increasedꎬ and four cell layers evolved in the palisade tissue of cultured soybean.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 from lower to higher evolution) of the subgenus Soja plants determined
from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as wild soybean → semi ̄wild soybean → semi ̄cultured
soybean → cultured soybean.
Key words: Subgenus Sojaꎻ Leavesꎻ Evolutionary structure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 隶属于大豆
属(Glycine)Soja亚属ꎬ 原产中国ꎬ 是我国主要的
经济作物之一ꎮ Soja 亚属中除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eib. et Zucc.) 和栽培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ill.) 2个已经确定的一年生物种外ꎬ 还存
在其他进化程度相差较大的大豆种质资源ꎬ 因此研
究 Soja亚属内物种的系统演化地位ꎬ 对探讨大豆
属植物的起源、 演化和分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ꎮ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存在差异ꎬ 导
致 Soja亚属的分类一直存在分歧[1-7]ꎮ 叶片作为
主要营养器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ꎬ 相对于其
他营养器官叶的可塑性较强ꎬ 这已为国内外学者所
共识[8-11]ꎮ 叶片作为植物进化过程中可塑性较强
的器官ꎬ 不同属间植物叶片结构差异明显ꎬ 即使同
属不同品系的植物叶片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演化结
构ꎮ 前人对不同科属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研究均表
明ꎬ 叶片结构存在适应性演化ꎬ 且同科甚至同属植
物的叶解剖结构也存在差异[12-16]ꎬ 陆静梅[17]研究
指出植物叶片的表观结构具有指导植物分类的作
用ꎮ 目前还未见采用结构植物学方法对 Soja 亚属
植物叶解剖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ꎮ 植物的
解剖结构特征相对较稳定[11]ꎬ 通过结构植物学手
段来研究植物演化是一种科学的方法ꎮ 本研究采用
石蜡切片技术ꎬ 通过观察不同进化型 Soja亚属植物
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ꎬ 探讨 Soja亚属植物的演化规
律ꎬ 旨在为 Soja亚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提供解剖
学依据ꎬ 丰富大豆属植物营养器官解剖学资料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大豆属 Soja亚属 4种植物为: 野生大豆(Gly ̄
cine soja Seib. et Zucc.)、 半野生大豆(semi ̄wild
soybean) 、 半栽培大豆(semi ̄cultured soybean)
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ꎮ 所有材
料均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提供ꎮ
1􀆰 2  实验方法
选取同一生长时期相同部位的大豆叶片(取第
5片厚实饱满复叶的叶中主脉部位)制作石蜡切片ꎮ
具体步骤是: 取叶片材料放入 FAA(甲醛 ∶ 冰乙
酸 ∶ 50%乙醇 = 1 ∶ 1 ∶ 18)中固定 48 hꎬ然后依次
进行乙醇梯度脱水、 二甲苯梯度透明、 浸蜡、 包
埋、 切片、 展片、 二甲苯梯度脱蜡、 番红-亮绿复
染法染色、 中性树胶封片[18]ꎮ
1􀆰 3  数据测量统计
在 Nikon Eclipse 80i 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结构
并选取合适视野拍照ꎮ 采用 Nis ̄Elements D 2􀆰20ꎬ
sp2(Build 243)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叶片解剖结构特
征数据(数据取 5 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ꎬ 结果以
Mean ± SD表示)ꎬ 运用 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
统计分析ꎮ
2  结果与分析
Soja亚属 4种植物的叶片均为羽状三出复叶ꎬ
叶型均为异面叶且为网状脉ꎬ 气孔多分布于远轴面
且呈肾形ꎬ 可明显区分出保卫细胞、 副卫细胞和表
皮细胞ꎬ 副卫细胞排列方式为平列不等型ꎬ 表皮细
胞垂周壁式样以 A 型为主[17ꎬ19]ꎮ 叶肉中栅栏组织
和海绵组织区别明显ꎬ 可见平脉叶肉细胞ꎬ 大豆植
物中的平脉叶肉细胞位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间
且与叶脉韧皮部相连ꎬ 有利于光和产物的水平运
输ꎬ 平脉叶肉细胞相互构成的通道结构可提高叶片
的气体交换能力ꎮ 平脉细胞的出现体现出 Soja 亚
属植物的进化性[20ꎬ21]ꎮ
2􀆰 1  野生大豆的叶片结构特征
野生大豆叶片平均厚度为 106􀆰89 μmꎬ 上、 下
表皮均由 1层细胞组成ꎬ 排列整齐ꎬ 细胞多呈长方
形、 圆形ꎬ 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为 12􀆰7 μmꎮ 叶主
脉平均厚度为 449􀆰53 μm (图版Ⅰ: 1a)ꎮ 主脉机
械组织较少ꎬ 主脉维管束有 5列导管分子ꎬ 韧皮部
面积较小(图版Ⅰ: 1b)ꎮ 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
组织区别明显ꎬ 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平均厚度为
45􀆰52 μmꎬ 分为 2层细胞ꎬ 栅栏 / 叶片厚为 CTR =
0􀆰43ꎬ 外层细胞呈圆柱形和钟柱形ꎬ 内层细胞呈钟
柱形和圆锥形ꎮ 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平均厚度为
19􀆰27 μmꎬ 海绵 / 叶片厚为 SR = 0􀆰18ꎬ 细胞形状
不规则ꎬ 排列松散ꎬ 叶片栅栏 / 海绵厚为 P / S =
2􀆰 39 (图版Ⅰ: 1c)(表 1)ꎮ
2􀆰 2 半野生大豆的叶片结构特征
半野生大豆叶片平均厚度为 118􀆰 13 μmꎬ 上、
下表皮均由 1层细胞组成ꎬ 排列整齐ꎬ 细胞多呈长
方形、 椭圆形ꎬ 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为 15􀆰77 μmꎮ
叶主脉平均厚度为 830􀆰37 μm (图版Ⅰ: 2a)ꎮ 主
脉机械组织发达ꎬ 主脉维管束有 11 列导管分子ꎬ
有异型维管束出现ꎬ 韧皮部发达(图版Ⅰ: 2b)ꎮ
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区别明显ꎬ 靠近上表皮
的栅栏组织平均厚度为 57􀆰36 μmꎬ 分 2 层细胞ꎬ
CTR = 0􀆰49ꎬ 外层细胞呈圆柱形紧密排列ꎬ 内层
细胞多呈钟柱形ꎮ 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平均厚度
547  第 6期                    高 伟等: 大豆属 Soja亚属不同进化型植物叶片演化结构研究
表 1  Soja亚属 4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Table 1  Anatomical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four taxa within subgenus Soja
结构特征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半野生大豆
semi ̄wild soybean
半栽培大豆
semi ̄cultured soybean
栽培大豆
Glycine max
叶片厚(μm)
Thickness of lamina 106.89 ± 5.31 a 118.13 ± 3.14 b 119.82 ± 4.87 b 190.32 ± 4.29 c
叶表皮细胞厚(μm)
Thickness of epidermal cells 12.70 ± 1.34 a 15.77 ± 1.25 b 16.15 ± 1.38 b 17.69 ± 1.96 c
叶主脉厚(μm)
Thickness of primary veins 449.53 ± 6.82 a 830.37 ± 17.10 b 867.06 ± 17.46 c 971.65 ± 12.30 d
栅栏组织厚(μm)
Thickness of palisade tissue 45.52 ± 3.02 a 57.36 ± 1.78 b 60.67 ± 3.93 b 116.58 ± 4.02 c
栅栏组织层数
Layers of palisade tissue 2 2 2 4
栅栏 /叶片厚
Cell tightness rate (CTR)   0.43 ± 0.02 a   0.49 ± 0.02 b   0.51 ± 0.04 b   0.61 ± 0.03 c
海绵组织厚(μm)
Thickness of spongy tissue 19.27 ± 2.09 a 20.29 ± 2.33 ab 22.87 ± 2.50 b 46.71 ± 4.54 c
海绵 /叶片厚
Scattered rate (SR) 0.18 ± 0.02 a 0.17 ± 0.02 a 0.19 ± 0.02 a 0.25 ± 0.03 b
主脉维管束导管分子列数
No. of vessel elements in main
vein vascular bundle
5 11 12 16
异型维管束
Abnormal vascular bundle

No

Yes

Yes

Yes
表皮毛
Epidermal hair + + ++ +++
    注: 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指标不同种类间有显著差异(P < 0. 05)ꎮ “+”、 “++”、 “+++”分别表示“较少”、 “较多”、 “最多”ꎮ
Notes: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line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ame index. “+”ꎬ “++” and
“+++” represent “ less”ꎬ “more” and “most”ꎬ respectively.
为 20􀆰29 μmꎬ SR = 0􀆰17ꎬ 细胞形状不规则ꎬ 排列
松散ꎬ 叶片 P / S = 2􀆰87 (图版Ⅰ: 2c)(表 1)ꎮ
2􀆰 3  半栽培大豆的叶片结构特征
半栽培大豆叶片平均厚度为 119􀆰82 μmꎬ 上、
下表皮均由 1层细胞组成ꎬ 排列整齐ꎬ 细胞多呈长
方形、 椭圆形ꎬ 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为 16􀆰15 μmꎮ
叶主脉平均厚度为 867􀆰06 μm (图版Ⅰ: 3a)ꎮ 主
脉机械组织较少ꎬ 主脉维管束有 12 列导管分子ꎬ
出现多个异型维管束ꎬ 韧皮部发达且韧皮纤维木质
化程度较高(图版Ⅰ: 3b)ꎮ 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
绵组织区别明显ꎬ 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平均厚
度为 60􀆰67 μmꎬ 由 2 层细胞构成ꎬ CTR = 0􀆰51ꎬ
外层细胞呈短粗的圆柱形ꎬ 排列紧密ꎬ 内层细胞
多呈钟柱形ꎮ 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平均厚度为
22􀆰87 μmꎬ SR = 0􀆰19ꎬ 细胞形状不规则ꎬ 排列松
散ꎬ 叶片 P / S = 2􀆰70 (图版Ⅰ: 3c)(表 1)ꎮ
2􀆰 4  栽培大豆的叶片结构特征
栽培大豆叶片平均厚度为 190􀆰32 μmꎬ 上、 下
表皮均由 1层细胞组成ꎬ 排列整齐ꎬ 细胞多呈长方
形、 椭圆形ꎬ 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为 17􀆰69 μmꎮ
叶主脉平均厚度为 971􀆰65 μm (图版Ⅰ: 4a)ꎮ 主
脉机械组织较少ꎬ 主脉维管束有 16 列导管分子ꎬ
出现多个异型维管束ꎬ 韧皮部发达(图版Ⅰ: 4b)ꎮ
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区别明显ꎬ 靠近上表皮
的栅栏组织平均厚度为 116􀆰58 μmꎬ 由 4层细胞构
成ꎬ CTR = 0􀆰61ꎬ 外侧 3层细胞呈短粗的圆柱形ꎬ
排列紧密ꎬ 内侧 1层细胞多呈钟柱形ꎮ 靠近下表皮
的海绵组织平均厚度为 46􀆰71 μmꎬ SR = 0􀆰25ꎬ 细
胞形状不规则ꎬ 排列松散ꎮ 叶片 P / S = 2􀆰52 (图
版Ⅰ: 4c)(表 1)ꎮ
3  讨论
Soja亚属植物叶片的一些相同结构反映出同
属植物间具有近缘性ꎬ 但解剖结构上存在演化差
异ꎮ 从 Soja亚属 4 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参数
可见ꎬ 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半栽培
大豆均存在显著差异ꎻ 除海绵组织厚度和 SR 参数
外ꎬ 野生大豆与半野生大豆、 半栽培大豆、 栽培大
豆各特征参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ꎮ Soja
亚属 4种植物叶片表皮细胞厚度从小到大依次为:
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半栽培大豆 <栽培大豆ꎬ
表皮毛数量也从野生到栽培种逐渐增多ꎬ 这显示出
647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大豆属植物从野生到栽培种ꎬ 通过增加表皮厚度和
表皮毛的数量来抵御外界的侵害、 减少强光灼伤及
水分过度蒸腾ꎬ 自我保护能力逐渐增强ꎬ 这也是一
种进化特征ꎮ 主脉维管束中导管分子的列数及异型
维管束的有无直接影响叶片的输导能力ꎬ 研究结果
表明ꎬ 无论从导管列数还是异型维管束的有无进行
比较ꎬ 野生大豆都是最原始类型ꎬ 而栽培大豆是最
进化类型ꎮ 韧皮部的发达程度较低显示出野生大豆
的原始性特征ꎬ 韧皮纤维具有抗曲挠的特性ꎬ 发达
的韧皮纤维增强了叶的机械支持能力和韧性ꎬ 木质
化的纤维增强了叶的机械支持能力ꎬ 同时也增大了
脆性ꎬ 木质化的纤维细胞丧失了生长和分化能力ꎬ
降低了叶的输导能力ꎬ 同时限制了叶的生长ꎬ 本研
究认为半栽培大豆叶片中纤维的木质化现象是一种
退化特征ꎮ 栅栏组织富含大量叶绿体ꎬ 其多少决定
了光合作用的强弱ꎬ 从栅栏组织的厚度、 形状、 细
胞层数、 CTR 值来看ꎬ 均反映出从野生大豆到栽
培大豆的逐级进化关系ꎬ 其中演化出 4层栅栏组织
细胞的栽培大豆ꎬ 显示出极强的光合性能ꎬ 具有最
高的进化地位ꎬ 这与周波等[22]对大豆属不同进化
类型叶的结构演化研究结果一致ꎮ 海绵组织与叶片
气体交换联系紧密ꎬ 本研究供试材料叶的 SR 值有
逐级增大的趋势ꎬ 且栽培大豆 SR 值显著高于其他
大豆种质ꎬ 这更有利于叶片呼吸等生命活动的进行ꎬ
各大豆种质间的演化差异表明栽培大豆最进化ꎮ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稳定保守的结构植物学方法ꎬ 通过
观察、 分析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ꎬ 确定大豆属 So ̄
ja亚属植物从原始到进化的演化顺序是: 野生大豆
→ 半野生大豆 → 半栽培大豆 → 栽培大豆ꎮ 不同
进化型植物间解剖结构的差异可作为 Soja 亚属植
物分类的依据ꎮ
参考文献:
[ 1 ]   Skvortzow BV. The soybean - wild and cultivated
in eastern Asia. Natural Science Sectionꎬ Series A
[M] . Manchurian Research Society Publicationsꎬ
1927(22): 1-8.
[ 2 ]   Hymowitz Tꎬ Singh RJ. Taxonomy and speciation
[M] / / Wilcox JR ed. Soybean: Improvementꎬ Pro ̄
duction and Uses[M]. 2nd ed. Madison WI: Ag ̄
ronomy ASA CSSA SSCA Publishersꎬ 1987: 23-45.
[ 3 ]   王金陵. 大豆的分类问题 [ J] . 植物分类学报ꎬ
1976ꎬ 14: 22-29.
[ 4 ]   王连铮ꎬ 吴和礼ꎬ 姚振纯ꎬ 周毅夫ꎬ 李秀兰ꎬ 朱之
垠. 黑龙江省野生半野生大豆的观察研究[J] . 中国
油料ꎬ 1980(3): 48-53.
[ 5 ]   吴冈梵ꎬ 张仁双ꎬ 付连舜. 野生大豆整理、 归并和
分类问题的商讨[J] . 中国油料ꎬ 1983(4): 29-30.
[ 6 ]   张可炜ꎬ 郑亦津. Soja 亚属的数量分类学研究[J] .
山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1999ꎬ 34(4): 479-
483.
[ 7 ]   杨金玲ꎬ 郭庆梅ꎬ 郑亦津. 大豆属 Soja 亚属种皮微
形态特征的研究 [ J] . 西北植物学报ꎬ 2002ꎬ 22
(6): 1465-1468.
[ 8 ]   Jackson LWR. Effect of shade on leaf structure of
deciduous tree species [ J] . Ecologyꎬ 1967ꎬ 48
(3): 498-499.
[ 9 ]   Hickey LJ. Changes in the angiosperm flora across
the Cretaceous ̄Tertiary boundary[M] / / Berggren
WAꎬ Van Couvering JAꎬ eds. Global Catastrophes
in Earth History: the New Uniformitariani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ꎬ 1984: 279-313.
[10]   Cunningham SAꎬ Summerhayes Bꎬ Westoby M.
Evolutionary divergences in leaf structure and
chemistryꎬ comparing rainfall and soil nutrient gra ̄
dients[J] . Ecol Monogrꎬ 1999ꎬ 69(4): 569-588.
[11]   王勋陵ꎬ 王静. 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M] . 兰州: 兰
州大学出版社ꎬ 1989: 105-138.
[12]   蔡霞ꎬ 胡正海. 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
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J] . 植物分类学报ꎬ 2000ꎬ
38(3): 218-230.
[13]   滕红梅ꎬ 苏仙绒ꎬ 崔东亚. 运城盐湖 4 种藜科盐生
植物叶的比较解剖研究 [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ꎬ
2009ꎬ 27(3): 250-255.
[14]   王宏ꎬ 申晓辉ꎬ 郭瑛. 中国北方鸢尾属植物叶片解
剖结构特征及分类学价值研究 [ J] . 植物研究ꎬ
2008ꎬ 28(1): 30-37.
[15]   韦梅琴ꎬ 沈宁东ꎬ 海显勋ꎬ 谭大凤. 黑马河草原 8
种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研究[J] . 草地学报ꎬ 2010ꎬ 18
(6): 865-869.
[16]   杨开军ꎬ 张小平ꎬ 张兴旺ꎬ 张中信ꎬ 操璟璟. 稀有
植物香果树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 J] . 植物研究ꎬ
2007ꎬ 27(2): 195-198.
[17]   陆静梅. 中国植物表观结构植纹鉴定[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2013: 34-35ꎬ 474-475.
[18]   李正理. 植物制片技术[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1987: 138-148.
[19]   Dilcher DL. 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
giosperm leaf remains[J] . The Botanical Reviewꎬ
1974ꎬ 40(1): 1-157.
[20]   Fisher DB. Kinetics of C ̄14 translocation in soy ̄
bean Ⅰ. Kinetics in the stem[ J] . Plant Physiolꎬ
1970ꎬ 45(2): 107-113.
[21]   苗以农ꎬ 徐克章. 大豆叶片平脉叶肉细胞研究[J] .
大豆科学ꎬ 1984ꎬ 3(3): 251-252.
[22]   周波ꎬ 宋金枝ꎬ 韩丽娟ꎬ 张睿ꎬ 陆静梅. 大豆属不
同进化类型叶的结构演化研究[J] .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3ꎬ 35(4): 97-100.
747  第 6期                    高 伟等: 大豆属 Soja亚属不同进化型植物叶片演化结构研究
高伟等: 图版Ⅰ GAO Wei et al.: Plate Ⅰ
MT
500 μm 1a
X
100μm
1b
P
PT
50 μm 1c
PMC
ST
50 μm 2c
PT
PMC
ST
50 μm
3c
PT
PMC
ST
50 μm
4c
PT
PMC
ST
P
100 μm
1b
AVB
X
AVB
P
100 μm
4b
X
P
100 μm
3b
X
LPF
500 μm
4a
MT
500 μm 2a
MT
500 μm
3a
MT
AVB
VBLV
2b
Soja亚属 4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ꎮ 1: 野生大豆ꎻ 2: 半野生大豆ꎻ 3: 半栽培大豆ꎻ 4: 栽培大豆ꎮ a: 叶主脉横切面ꎻ b: 叶主
脉横切面ꎻ c: 叶片横切面ꎮ MT: 机械组织ꎻ AVB:异型维管束ꎻ X:木质部ꎻ P: 韧皮部ꎻ LPF: 木质化韧皮纤维ꎻ VBLV:侧脉
维管束ꎻ PT: 栅栏组织ꎻ ST: 海绵组织ꎻ PMC: 平脉叶肉细胞ꎮ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leaves from four taxa within the subgenus Soja. 1: Wild soybeanꎻ 2: Semi ̄wild soybeanꎻ 3: Semi ̄
cultured soybeanꎻ 4: Cultured soybean. a: Transverse section of primary veinꎻ b: Transverse section of primary veinꎻ
c: Transverse section of leaf. MT: Mechanical tissueꎻ AVB: Abnormal vascular bundleꎻ X: Xylemꎻ P: Phloemꎻ LPF: Lig ̄
nified phloem fibersꎻ VBLV: Vascular bundle of lateral veinꎻ PT: Palisade tissueꎻ ST: Spongy tissueꎻ PMC: Paraveinal
mesophyll cell.
(责任编辑: 张 平)
847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