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creening Indexe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of Seve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2): 148~157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 10􀆰 3724 / SP􀆰 J􀆰 1142􀆰 2014􀆰 20148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张 军ꎬ 鲁 敏ꎬ 孙树贵ꎬ 庞玉辉ꎬ 敬 樊ꎬ 陈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ꎬ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采用 7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ꎬ 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部分生理指标和部分农艺性状变
化ꎬ 以各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抗旱性衡量指标ꎬ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ꎬ 同时将综合评价值
(D值)与抗旱指数(DRI)进行相关性分析ꎮ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相比ꎬ 干旱胁迫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相对电导率、 丙二醛(MDA)含量、 脯氨酸(Pro)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胞间
CO2 浓度(Ci)均有不同程度上升ꎻ 根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 株高、 穗下
节长度、 叶面积、 穗长、 小穗数和穗粒数均下降ꎻ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各品种间变化
趋势不尽一致ꎮ (2) 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ꎬ 供试品种可分为 3 类: ‘晋麦 47’和‘小偃 22’属于强
抗旱型ꎻ ‘矮抗 58’、 ‘西农 979’和‘西农 509’属于中等抗旱型ꎻ ‘郑麦 366’和‘郑麦 9023’属于弱抗旱型ꎮ (3)
两种不同干旱胁迫下综合评价值(D值)与抗旱指数均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68和 0􀆰 808ꎬ p < 0􀆰 05)ꎮ
关键词: 冬小麦ꎻ 灌浆期ꎻ 生理指标ꎻ 农艺性状ꎻ 综合评价ꎻ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03􀆰 4ꎻ S512􀆰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2 ̄0148 ̄10
      收稿日期: 2013 ̄09 ̄22ꎬ 修回日期: 2014 ̄01 ̄20ꎮ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3JZ007)ꎻ 农业部 948项目(2013 ̄Z28)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唐仲英育种基金ꎮ
  作者简介: 张军(198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小麦抗逆生理(E ̄mail: bjzhangjun@126􀆰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cxh2089@126􀆰 com)ꎮ
Screening Indexe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of Seven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t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ZHANG Junꎬ LU Minꎬ SUN Shu ̄Guiꎬ PANG Yu ̄Huiꎬ JING Fanꎬ CHEN Xin ̄Hong∗
(Agronomy Collegeꎬ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ꎬ Yanglingꎬ Shaanxi 712100ꎬ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d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using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agronomical traitsꎬ with ‘ Xinong979’ and six other winter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taken as test materi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of drought resistant coefficients
of the investigated indexes was conduct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ꎬ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prehensive indexes (D)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es (DRI) was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stꎬ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activitiesꎬ catalase (CAT) activitiesꎬ relative conductivityꎬ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ꎬ
proline contentꎬ soluble sugarꎬ and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C i) increased at different
levelsꎬ while root vigorꎬ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 Pn )ꎬ transpiration rate ( Tr )ꎬ stomatal
conductance (Gs)ꎬ plant heightꎬ internode length below spikeꎬ flag leaf areaꎬ ear lengthꎬ
spikelet number and grains per ear decreased. The trend of peroxidase (POD) activities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 cultivars. (2)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D)ꎬ the seven tested cultivar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Jinmai47’ and
‘Xiaoyan22’ belonged to the high drought resistance groupꎬ ‘Aikang58’ꎬ ‘Xinong979’ and
‘Xinong509’ belonged to the medium drought resistance groupꎬ and ‘Zhengmai366’ and
‘Zhengmai9023’ꎬ belonged to the low drought resistance group. (3) At two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levelsꎬ 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D)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es (DRI) ( r = 0􀆰 768ꎬ 0􀆰 808ꎻ p < 0􀆰 05) .
Key words: Winter wheatꎻ Grain ̄filling stageꎻ Physiological indexesꎻ Agronomical traitsꎻ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ꎻ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在各种逆境因子中ꎬ 干旱已成为小麦持续增产
的主要限制因子[1ꎬ2]ꎮ 据统计ꎬ 世界范围内由于干
旱缺水造成的小麦减产ꎬ 可能要超过其他因素所导
致的产量损失的总和[3]ꎮ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ꎬ
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ꎬ 使小麦全生育期也可能
遭受干旱胁迫[4ꎬ5]ꎮ 因此ꎬ 研究小麦的抗旱性鉴定
指标ꎬ 提高抗旱性评价的准确性ꎬ 对选育抗旱小麦
品种和农业抗旱节水具有重要的意义ꎮ 作物的抗旱
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ꎬ 因此准确评价作物
的抗旱性比较困难[6-9]ꎮ 前人对小麦的抗旱机理进
行了大量研究ꎬ 并筛选出了许多与抗旱性相关的指
标[5ꎬ10-12]ꎮ 大致可归纳为 2类: 一是与小麦干旱适
应性相关的生理指标ꎬ 如质膜相对透性、 丙二醛含
量、 根系活力、 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 脯
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变化等ꎻ 二是干旱胁迫
后与小麦形态及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ꎬ 如株高、 叶
面积、 穗长、 穗下节长度、 小穗数和产量构成等因
素ꎮ 在分析方法上ꎬ 为了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
多个指标的相关性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主
成分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小麦的抗逆性[13-17]ꎮ 武仙
山等[1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76份小麦材料灌浆期
的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ꎬ 结合抗旱指数ꎬ 提出在不
同水分条件下应采取不同的生理性状来评价小麦的
抗旱性ꎻ 白志英等[17]对小麦 CS ̄Synthetic 6x 整套
染色体代换系的 15 项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
析ꎬ 对小麦代换系抗旱性进行了分类和评价ꎮ 这些
研究为小麦抗旱性鉴定提供了较好了参考ꎬ 然而将
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综合起来评价小麦抗旱性的研
究较少[18]ꎮ 鉴于小麦的抗旱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
制的复杂性状ꎬ 要准确评价小麦的抗旱性ꎬ 有必要
将生理指标和对应的农艺性状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
虑ꎮ 因此ꎬ 我们以‘西农 979’等 7个代表性的冬小
麦品种为研究对象ꎬ 对其灌浆期生理指标和农艺性
状等 19项指标进行测定ꎬ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ꎬ 以期为冬小麦
灌浆期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提供参考ꎮ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与培养
试验于 2012-2013 年在原中国科学院西北植
物研究所东院试验场地进行ꎮ 选用‘西农 979’、
‘小偃 22’、 ‘郑麦 366’、 ‘矮抗 58’、 ‘西农
509’、 ‘郑麦 9023’和 ‘晋麦 47’等 7 个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材料ꎮ 盆栽试验方法
是ꎬ 选取大小合适的盆(直径 30 cm、 高 30 cm)ꎬ
每盆装干土 15 kg(土取自试验田 0~30 cm耕层土
壤)ꎬ 埋入大田后ꎬ 盆内与盆外土壤持平ꎬ 土壤田
间持水量为 23􀆰 85%ꎮ 土壤含有机质 8􀆰 34 g / kg、
全氮 0􀆰 83 g / kg、 速效氮 59􀆰 09 mg / kg、 速效磷
19􀆰 39 mg / kg、 速效钾 95􀆰 24 mg / kgꎮ 播种前每
盆施复合肥 4 g作基肥ꎬ 种子精选并浸泡ꎬ 露白后
于 2012年 10月 15日播种ꎬ 3叶期定苗ꎬ 每盆 12
株ꎮ 返青期移入防雨棚ꎬ 拔节前剪去分蘖留主茎ꎮ
从拔节期到小麦成熟期进行不同的干旱处理ꎬ 共设
置 3个干旱胁迫梯度(控水)ꎬ 其中ꎬ 对照(CK)土
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70%~75%ꎻ 中度干旱
(MD)为 50% ~55%ꎻ 严重干旱 (SD)为 40% ~
45%ꎮ 每处理每个品种 3盆ꎮ 在孕穗期和扬花期根
据盆内小麦生物重量ꎬ 重新确定各处理的补水量ꎬ
用称重法控制土壤水分ꎬ 水分处理到小麦成熟为
止ꎮ 扬花后期搭建防鸟网ꎬ 在灌浆期天气晴好的上
午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和取样ꎮ 其余管理与大田
相同ꎮ
1􀆰 2  取样方法
在小麦开花期间ꎬ 取同一天开花、 旗叶大小相
对均匀的麦穗挂牌标记ꎬ 花后第 11 d(小麦籽粒灌
浆期)上午测定光合指标ꎬ 然后取对应处理挂牌标
记的所有旗叶ꎬ 混合后分成 3份ꎬ 一份直接用于测
定相对电导率ꎻ 一份经 105℃杀青 30 min、 85℃
烘干至恒重后ꎬ 用于可溶性糖的测定ꎻ 一份用液氮
速冻 30 sꎬ -80℃保存ꎬ 用于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
测定ꎮ
941  第 2期                    张 军等: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根系采用破盆法进行取样ꎮ 每处理随机选取 2
盆ꎬ 用缓流将根系洗净ꎬ 每盆挑选挂牌标记的 2株
对应的根系ꎮ 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ꎬ 将每处理 4
株根系剪碎ꎬ 混合后取样测定根系活力ꎮ
1􀆰 3  指标测定方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
(NBT)法测定ꎻ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愈创
木酚法测定ꎻ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过氧化
氢法测定ꎻ 细胞质膜相对透性用相对电导率表示ꎬ
相对电导率采用电导仪(DDS ̄307)测定ꎻ 丙二醛
(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ꎻ 根
系活力采用 TTC法测定ꎻ 脯氨酸(Pro)含量采用酸
性茚三酮显色法测定ꎻ 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
法测定ꎻ 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 G ̄250
比色法测定ꎮ 上述生理指标的测定均参照文献
[19]进行ꎬ 每个指标测定 3次ꎬ 取平均值ꎮ
光合指标采用 Li ̄6400便携式光合仪(美国)测
定ꎮ 测定指标为净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和胞间 CO2 浓度(C i)ꎮ 光源设定为
1400 μmol􀅰m-2􀅰s-1ꎬ 开放式气路ꎬ CO2 浓度为
365 μmol􀅰L-1左右ꎬ 每个处理测定 3 次ꎬ 取平均
值ꎮ
小麦成熟后ꎬ 每盆取 5个代表性的单株ꎬ 记录
穗长、 小穗数等指标ꎬ 并测定单株产量ꎬ 再计算抗
旱指数ꎮ
1􀆰 4  统计分析
采用抗旱系数对供试品种的干旱敏感程度进行
分析ꎮ 抗旱系数计算公式为[5]:
抗旱系数 = (胁迫测定值 / 对照测定值) ×
100% (1)
各综合指标的隶属函数值 u(X j)的计算公式
为[15ꎬ17]:
u(X j) = (X j - Xmin) / (Xmax- Xmin) (2)
(2)式中ꎬ X j 表示第 j 个综合指标ꎬ Xmin和
Xmax表示第 j个综合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ꎮ
各综合指标的权重(w j)的计算公式为[20]:
w j = p j􀰐

j =1
p j   j = 1􀆺n (3)
(3)式中ꎬ w j 表示第 j 个综合指标在所有综合
指标中的权重ꎬ p j 是每个供试品种第 j 个综合指标
的贡献率ꎮ
各小麦品种综合抗旱能力的计算公式为[15ꎬ17]:
D =􀰐

j =1
u(X j)× w j[ ]   j = 1􀆺n (4)
(4)式中ꎬ D为各供试品种在不同干旱胁迫下
用综合评价指标所得出的抗旱性综合评价值ꎮ
抗旱指数(DRI)的计算公式为[21]:
DRI = YDS (YDS / YWW)YDS (5)
(5)式中ꎬ YDS为干旱条件下单株产量ꎬ YWW为
对照的单株产量ꎬ YDS为所有供试材料干旱条件下
的单株产量平均值ꎮ
利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数据处理ꎬ 用
SAS 8􀆰 1进行主成分分析ꎮ 即基于所测 19 项单项
指标的抗旱系数ꎬ 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其转化成新的
个数较少且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ꎬ 在此基础上ꎬ 求
出所有品种的每个综合指标值及其相应的隶属函数
值ꎬ 然后进行加权ꎬ 最后得到各品种抗逆性的综合
评价值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各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及其简单相关分析
各小麦品种经长期中度(MD)和严重(SD)干
旱胁迫后ꎬ 其 SOD 活性、 CAT 活性、 相对电导
率、 MDA含量、 脯氨酸(Pro)含量、 可溶性糖含
量、 胞间 CO2 浓度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表 1)ꎬ 根
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株
高、 穗下节长度、 叶面积、 穗长、 小穗数和穗粒数
有不同程度地下降ꎬ 而 POD 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
含量在各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尽一致ꎮ 可见ꎬ 用任一
单项指标评价小麦的抗旱性都具有片面性ꎮ 从不同
小麦品种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看出(表 2)ꎬ
各单项指标间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ꎬ 这说明它
们的相关信息发生了重叠ꎮ 因此ꎬ 还需采用主成分
分析法对小麦各综合指标的抗旱性进行评价ꎮ
2􀆰 2  主成分分析
利用 SAS软件对 19个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进
行主成分分析(表 3)ꎬ 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ꎬ 前
5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值均在 1􀆰 000以上ꎬ 因此保留
这 5个主成分ꎬ 其余可忽略不计ꎮ 中度干旱下ꎬ 前
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为: 0􀆰 504、 0􀆰 144、 0􀆰 135、
05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151  第 2期                    张 军等: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25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351  第 2期                    张 军等: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0􀆰110和 0􀆰066ꎬ 累积贡献率达 95􀆰 90%ꎻ 严重干
旱下ꎬ 前 5 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为: 0􀆰 512、
0􀆰189、 0􀆰130、 0􀆰 072 和 0􀆰 064ꎬ 累积贡献率达
96􀆰 7%ꎮ 这样可将原有的 19 个单项指标转换成 5
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ꎮ 将这 5个新综合指标
分别定义为ꎬ 第 1 主成分至第 5 主成分 (CI1 ~
CI5)ꎮ 严重干旱与中度干旱的特征向量相似ꎬ 分析
方法与此相同ꎮ 中度干旱数据分析如下:
第 1 主成分: CI1 = 0􀆰 316X1 + 0􀆰 316X2 +
0􀆰166X3-0􀆰065X4-0􀆰189X5+0􀆰 260X6+0􀆰 268 X7
+ 0􀆰133X8 + 0􀆰 248X9 + 0􀆰 259X10 + 0􀆰 266 X11 +
0􀆰 303X12 - 0􀆰 291X13 + 0􀆰 010X14 + 0􀆰 206X15 +
0􀆰 234X16+ 0􀆰 117X17+ 0􀆰 113X18+ 0􀆰 275X19ꎻ
第 2 主成分: CI2 = 0􀆰 071X1 + 0􀆰 067X2 -
0􀆰 024X3+ 0􀆰 485X4 + 0􀆰 406X5 + 0􀆰 008X6 + 0􀆰 046
X7- 0􀆰 315X8 + 0􀆰 014X9 - 0􀆰 088X10 + 0􀆰 281 X11 -
0􀆰 012X12 - 0􀆰 043X13 + 0􀆰 073X14 + 0􀆰 380X15 -
0􀆰 237X16- 0􀆰 221X17+ 0􀆰 379X18- 0􀆰 030X19ꎻ
第 3 主成分: CI3 = 0􀆰 042X1 + 0􀆰 067X2 -
0􀆰 290X3- 0􀆰 044X4 - 0􀆰 056X5 - 0􀆰 284X6 + 0􀆰 238
X7+ 0􀆰 283X8 + 0􀆰 286X9 - 0􀆰 266X10 + 0􀆰 033 X11 -
0􀆰 199X12 + 0􀆰 217X13 - 0􀆰 374X14 + 0􀆰 000X15 +
0􀆰 336X16- 0􀆰 127X17+ 0􀆰 415X18- 0􀆰 080X19ꎻ
第 4 主成分: CI4 = -0􀆰 045X1 + 0􀆰 026X2 -
0􀆰 242X3+ 0􀆰 021X4 - 0􀆰 264X5 - 0􀆰 076X6 - 0􀆰 168
X7- 0􀆰 076X8 + 0􀆰 232X9 - 0􀆰 186X10 + 0􀆰 141 X11 -
0􀆰 024X12 + 0􀆰 111X13 + 0􀆰 516X14 + 0􀆰 276X15 +
0􀆰 098X16+ 0􀆰 517X17+ 0􀆰 021X18- 0􀆰 297X19ꎻ
第 5 主成分: CI5 = -0􀆰122X1 - 0􀆰121X2 +
0􀆰 561X3+ 0􀆰 082X4 - 0􀆰 077X5 + 0􀆰 316X6 + 0􀆰122
X7 + 0􀆰 469X8 - 0􀆰 266X9 - 0􀆰 256X10 + 0􀆰158X11 -
0􀆰115X12 + 0􀆰 168X13 + 0􀆰 050X14 + 0􀆰 089X15 -
0􀆰 046X16+ 0􀆰 080X17+ 0􀆰 172X18- 0􀆰 239X19ꎮ
上式中ꎬ X1 ~X19依次代表 SOD 活性、 POD
活性、 CAT 活性、 相对电导率、 MDA 含量、 脯氨
酸(Pro)、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根系活力、 净
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
胞间 CO2 浓度(C i)、 株高、 穗下节长度、 叶面积、
穗长、 小穗数、 穗粒数ꎮ
由上述 5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可知: 在第 1主成
分的表达式中ꎬ 第 1、 2 项系数较大ꎬ 分别代表
SOD 活性、 POD 活性ꎻ 其次为 6、 7、 10、 11、
12项ꎬ 分别代表脯氨酸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净
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气孔导度(Gs)ꎬ
故可大致概括为保护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
光合相关指标ꎮ 在第 2 主成分的表达式中ꎬ 第 4、
5项系数较大ꎬ 分别为相对电导率、 MDA 含量ꎻ
其次为 15、 18 项ꎬ 分别为穗下节长度和小穗数ꎬ
故可大致概括为细胞膜稳定性指标和农艺性状ꎮ 在
第 3主成分的表达式中ꎬ 第 16、 18 项系数较大ꎬ
分别为叶面积、 小穗数ꎬ 其次为第 9项ꎬ 为根系活
力ꎬ 故可大致概括为农艺性状和根系活力ꎮ 在第 4
主成分的表达式中ꎬ 第 14、 17 项系数较大ꎬ 分别
为株高、 穗长ꎬ 故可大致概括为农艺性状ꎮ 在第 5
主成分的表达式中ꎬ 第 3 项系数较大ꎬ 为 CAT 活
性ꎬ 故可确定为 CAT活性ꎮ
分析结果表明ꎬ 保护酶活性 ( SOD、 POD、
CAT)、 渗透调节物质 (脯氨酸、 可溶性糖含量)、
光合性状(Pn、 Tr、 Gs)、 细胞膜稳定性(相对电导
率、 MDA含量)、 根系活力、 农艺性状(穗下节长
度、 小穗数、 叶面积、 株高、 穗长)等 5 项综合指
标均可作为小麦的抗旱性的评价指标ꎮ
2􀆰 3  综合评价
2􀆰 3􀆰 1  隶属函数分析
根据公式(2)求出的每个品种所有综合指标的
隶属函数值见表 4ꎮ 从表 4可看出ꎬ 对于同一指标
如 CI1 而言ꎬ 在中度干旱下ꎬ ‘晋麦 47’的综合指
标隶属函数值 u(X1)最大ꎬ 为 1􀆰 000ꎬ 表明‘晋麦
47’在 CI1 这一综合指标上表现为抗旱性最强ꎬ
‘郑麦 366’的 u(X1)最小ꎬ 为 0􀆰 000ꎬ 表明‘郑麦
366’在这一综合指标上最不抗旱ꎮ
2􀆰 3􀆰 2  权重的确定
根据各综合指标的贡献率(表 3)ꎬ 用公式(3)
可求出其权重ꎮ 经计算ꎬ 中度干旱下 5个综合指标
的权重依次为: 0􀆰526、 0􀆰150、 0􀆰141、 0􀆰115 和
0􀆰 069ꎻ 严重干旱下 5 个综合指标的权重依次为:
0􀆰 529、 0􀆰195、 0􀆰134、 0􀆰 074和 0􀆰 066(表 4)ꎮ
2􀆰 3􀆰 3  抗旱评价
用公式(4)计算出各品种综合抗旱能力的大小
见表 4ꎮ 根据各自的 D值ꎬ 对供试小麦品种抗旱性
45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进行排序可见ꎬ 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ꎬ 均是‘晋
麦 47’的 D 值最大ꎬ 说明该品种的抗旱性最强ꎬ
其次为‘小偃 22’ꎬ ‘郑麦 366’的 D值最小ꎬ 表明
其抗旱性最差ꎮ 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ꎬ 除‘西农
979’和‘西农 509’的相对排名不一致外ꎬ 其余品
种排名均一致ꎮ 综合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的 D 值ꎬ
7个供试品种大致可分为 3类: ‘晋麦 47’和‘小偃
22’为一类ꎬ 属强抗旱型ꎻ ‘矮抗 58’、 ‘西农
979’和‘西农 509’为一类ꎬ 属中等抗旱型ꎻ ‘郑麦
9023’和‘郑麦 366’为一类ꎬ 属弱抗旱型ꎮ
2􀆰 4  抗旱指数与 D值的相关性分析
由公式(5)求得的各品种的抗旱指数见表 4ꎮ
以小麦单株的抗旱指数作为评价依据[22]ꎬ 评价 D
值对抗旱性鉴定的适用性ꎮ 在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
下ꎬ 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68 和 0􀆰 808ꎬ 假
设检验 t 值分别为 2􀆰 635 和 3􀆰 065ꎬ 大于 t0􀆰 05(5)=
2􀆰 571[23]ꎬ 这说明 D 值与抗旱指数之间存在着真
实的线性关系ꎬ 可以用 D值来评价小麦的抗旱性ꎮ
3  讨论
抗旱性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
性状ꎬ 而及时准确地对小麦品种抗旱性做出鉴定ꎬ
是筛选抗旱小麦品种和选育小麦品种的基础[24]ꎮ
近年来ꎬ 国内外学者已筛选出许多与小麦抗旱性相
关的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ꎮ 王士强等[18]研究认为ꎬ
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可溶性糖含量、
丙二醛含量、 游离脯氨酸含量、 穗长、 穗粒数、 千
粒重、 水势、 有效分蘖数和株高等都与小麦的抗旱
性相关ꎬ 其中与气孔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气孔导
度、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与作物的抗旱性关系最
为密切ꎮ 本研究中ꎬ 保护酶活性(SOD、 POD)、
渗透调节物质 (脯氨酸、 可溶性糖含量)、 光合性
状(Pn、 Tr、 Gs )、 细胞膜稳定性 (相对电导率、
MDA含量)、 根系活力、 农艺性状(穗下节长度、
小穗数、 叶面积、 株高、 穗长)均可作为小麦抗旱
性的评价指标ꎬ 这与周桂莲等[10]、 王士强等[18]、
邵宏波等[25]的观点基本一致ꎮ
而作物的抗逆性是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数
量性状ꎬ 且不同品种的抗逆机理也不完全相同ꎬ 从
而使得不同品种在同一逆境胁迫下对某一具体指标
的反应也不尽相同ꎮ 因此ꎬ 用单一指标很难准确全
面地鉴定作物的抗逆性ꎬ 应该用多种指标来综合评
价作物的抗逆适应性[15ꎬ17]ꎮ 但评价作物抗逆性的
指标较多ꎬ 指标间又存在不同程度地相关性ꎬ 采用
表 4  各小麦品种的综合指标值(CI)、 权重、 综合指标隶属函数值 u(Xj)、 D值、 抗旱指数
Table 4  Value of each cultivar􀆳s comprehensive index (CI)ꎬ index weightꎬ u(Xj)ꎬ value D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处理
Treatment
品种
Cultivar CI1 CI2 CI3 CI4 CI5 u(X1) u(X2) u(X3) u(X4) u(X5) D
抗旱指数
DRI
中度干旱
MD
权重
Index weight
严重干旱
SD
权重
Index weight
1 0.808 -1.236 2.999 -1.131 0.642 0.619 0.169 1.000 0.031 0.635 0.539 0.578
2 1.564 1.344 -0.242 0.541 -0.643 0.708 0.724 0.359 0.483 0.163 0.598 0.843
3 -4.460 -2.021 -1.321 -0.844 -0.758 0.000 0.000 0.145 0.109 0.132 0.042 0.498
4 2.503 0.109 -2.053 -1.040 1.690 0.818 0.458 0.000 0.056 0.793 0.560 0.834
5 -1.286 2.630 0.407 -1.247 -0.829 0.373 1.000 0.487 0.000 0.113 0.423 0.572
6 -3.178 0.507 0.432 2.458 1.076 0.151 0.544 0.492 1.000 0.627 0.388 0.494
7 4.049 -1.333 -0.222 1.263 -1.179 1.000 0.148 0.363 0.677 0.019 0.678 0.851
0.526 0.150 0.141 0.115 0.069
1 -0.363 -3.673 1.194 0.647 0.416 0.406 0.000 0.821 0.796 0.685 0.429 0.331
2 2.952 0.396 1.914 -1.714 -0.749 0.800 0.755 1.000 0.000 0.312 0.725 0.540
3 -2.885 -1.076 -2.105 -1.331 0.322 0.107 0.482 0.000 0.129 0.655 0.203 0.175
4 1.339 1.614 -0.715 -0.405 1.398 0.608 0.981 0.346 0.441 1.000 0.658 0.440
5 -1.896 1.718 1.405 1.083 1.019 0.224 1.000 0.873 0.942 0.879 0.558 0.146
6 -3.786 1.097 -0.022 0.467 -1.723 0.000 0.885 0.518 0.735 0.000 0.296 0.064
7 4.640 -0.076 -1.671 1.253 -0.684 1.000 0.667 0.108 1.000 0.333 0.770 0.877
0.529 0.195 0.134 0.074 0.066
551  第 2期                    张 军等: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
隶属函数法直接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价作物的抗逆性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6]ꎮ 主成分分析法可将原来
较多的指标转换成指标数量较少且相互独立的综合
指标ꎮ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ꎬ 分别将 19 个单
项指标转换成 5个独立的综合指标ꎬ 在此基础上根
据各综合指标的贡献率求出对应的隶属函数值ꎬ 并
根据各综合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ꎬ 便可得到
各小麦品种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值(D 值)ꎮ 由于 D
值是一个无量纲的纯数ꎬ 从而使得各品种间的抗旱
性具有可比性[27]ꎮ 从 7 个小麦品种的 D 值来看ꎬ
‘晋麦 47’和‘小偃 22’的 D 值较大ꎬ 这与它们在
干旱胁迫后具有较强的保护酶活性和根系活力、 渗
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能力ꎬ 以及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
密切相关(表 1)ꎮ 这是其能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
理基础ꎮ
作物在干旱条件下形成产量的能力是抗旱性评
价的重要指标[28]ꎬ 有研究认为ꎬ 抗旱指数(DRI)
较好地兼顾了旱地指标潜力和干旱胁迫下基因与环
境的互作ꎬ 因此可将其作为评价作物抗旱性的综合
指标[21ꎬ24]ꎮ 本研究中ꎬ 将抗旱指数与综合评价值
(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ꎬ 不同干旱程度下ꎬ 二者
均在 0􀆰 05水平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ꎬ 说明 D
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小麦的抗旱性ꎬ 可以用其来评价
小麦的抗旱性ꎮ 另外ꎬ 本研究中严重干旱下抗旱指
数与综合评价值(D 值)的相关系数大于中等干旱
下二者的相关系数(严重干旱下的假设检验 t 值为
3􀆰 065ꎬ 已经接近 t0􀆰 025(5) = 3􀆰 163[23] )ꎬ 这可能是
恶化的逆境使得品种间的抗旱性进一步分化ꎬ 这也
进一步说明在抗旱性评价时ꎬ 适当提高干旱胁迫的
程度可能能更好地反映出品种间的抗旱性ꎮ 由于本
试验仅就 7个代表性冬小麦品种进行研究ꎬ 此结果
能否适用于其他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还有待进一步
检验ꎮ
参考文献:
[ 1 ]   Zhang JJꎬ Bernard Dꎬ Elisabeth Cꎬ Irene Wꎬ Tim
Sꎬ Rudi A. Water deficits in wheat: fructan exo ̄
hydrolase(1 ̄FEH) mRNA expression and relation ̄
ship to soluble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in two
varieties[ J] . New Phytolꎬ 2009ꎬ 181 (4): 843 -
850.
[ 2 ]   Lipiec Jꎬ Doussan Cꎬ Nosalewicz Aꎬ Kondracka
K. Effect of drought and heat stresses on plant
growth and yield: a review[ J] . Int Agrophysicsꎬ
2013ꎬ 27(4): 463-477.
[ 3 ]   赵丽英ꎬ 邓西平ꎬ 山仑. 水分亏缺下作物补偿效应类
型及机制研究概述[J] . 应用生态学报ꎬ 2004ꎬ 15
(3): 523-526.
[ 4 ]   David BLꎬ Marshall BBꎬ Claudia Tꎬ Michael DMꎬ
Walter PFꎬ Rosamond LN. Prioritiz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needs for food security in 2030
[J] . Scienceꎬ 2008ꎬ 319(5863): 607-610.
[ 5 ]   兰居生. 农作物综合抗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 . 西
北农业学报ꎬ 1998ꎬ 7(3): 85-87.
[ 6 ]   Sudisha Jꎬ Sharathchandra RGꎬ Lam ̄Son PT. Sys ̄
tems biology ̄based approaches toward under ̄
standing drought tolerance in food crops[J] . Crit
Rev Biotechnolꎬ 2013ꎬ 33(1): 23-39.
[ 7 ]   郑桂萍ꎬ 李金峰ꎬ 钱永德ꎬ 吕艳东ꎬ 刘丽华ꎬ 王伯伦.
农作物综合抗旱性指标的评价分析[J] . 中国农学通
报ꎬ 2005ꎬ 21(10): 109-121.
[ 8 ]   Fan TLꎬ Balta Mꎬ Rudd Jꎬ Payne WA. Canopy
temperature depression as a potential seletion cri ̄
terion for drought resistance in wheat[J] . Crit Rev
Biotechnolꎬ 2005ꎬ 4(10): 793-800.
[ 9 ]   Wang Wꎬ Vinocur Bꎬ Altman A. Plant responses to
droughtꎬ salinity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to ̄
wards genetic engineering for stress tolerance[J] .
Plantaꎬ 2003ꎬ 218(1): 1-14.
[10]   周桂莲ꎬ 杨慧霞. 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及其分析评价[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 1996ꎬ 14
(2): 65-71.
[11]   杨子光ꎬ 张灿军ꎬ 冀天会ꎬ 郭军伟. 小麦品种抗旱性
形态指标比较研究[J] . 安徽农业科学ꎬ 2010ꎬ 38
(9): 4489-4490.
[12]   邵宏波ꎬ 梁宗锁ꎬ 邵明安. 小麦抗旱生理生化和分子
生物学研究进展与趋势[J] . 草业学报ꎬ 2006ꎬ 15
(3): 5-17.
[13]   徐海成ꎬ 尹燕枰ꎬ 蔡铁ꎬ 倪英丽ꎬ 杨卫兵ꎬ 彭佃亮ꎬ
杨东清ꎬ 王振林. 冬小麦拔节期不同茎蘖对低温胁迫
的反应及抗冻性评价[J] . 应用生态学报ꎬ 2013ꎬ 24
(8): 2197-2204.
[14]   王树刚ꎬ 王振林ꎬ 王平ꎬ 王海伟ꎬ 李府ꎬ 黄玮ꎬ 武玉
国ꎬ 尹燕枰. 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及抗冻
性评价[J] . 生态学报ꎬ 2011ꎬ 31(4): 1064-1072.
65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15]   周广生ꎬ 梅方竹ꎬ 周竹青ꎬ 朱旭彤. 小麦不同品种耐
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J] . 中国农业科
学ꎬ 2003ꎬ 36(11): 1378-1382.
[16]   武仙山ꎬ 昌小平ꎬ 景瑞莲. 小麦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
标的综合评价[J] . 麦类作物学报ꎬ 2008ꎬ 28(4):
626-636.
[17]   白志英ꎬ 李存东ꎬ 孙红春ꎬ 赵金锋. 小麦代换系抗旱
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 . 中国农业科
学ꎬ 2008ꎬ 41(12): 4264-4272.
[18]   王士强ꎬ 胡银岗ꎬ 佘奎军ꎬ 周琳璘ꎬ 孟凡磊. 小麦抗
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07ꎬ 40(11): 2452-2459.
[19]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ꎬ 上海市植物生理
学会.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ꎬ 1999: 294-336.
[20]   谢志坚. 农业科学中的模糊数学方法[M] . 武汉: 华
中理工大学出版社ꎬ 1983: 99-193.
[21]   兰巨生. 胡福顺ꎬ 张景瑞. 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
计方法[J] . 华北农学报ꎬ 1990ꎬ 5(2): 20-25.
[22]   李贵全ꎬ 张海燕ꎬ 季兰ꎬ 赵二开ꎬ 刘建兵ꎬ 李玲ꎬ 张
家蓉. 不同大豆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J] . 应用生态
学报ꎬ 2006ꎬ 17(12): 2408-2412.
[23]   金益.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ꎬ 2007: 234ꎬ 302.
[24]   张灿军ꎬ 冀天会ꎬ 杨子光ꎬ 郭军伟ꎬ 孟丽梅ꎬ 张珂.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Ⅰ. 鉴定方法
及评价指标 [ J] . 中国农学通报ꎬ 2007ꎬ 23 (9):
226-230.
[25]   邵宏波ꎬ 梁宗锁ꎬ 邵明安. 小麦抗旱生理生化和分子
生物学研究进展与趋势[J] . 草业学报ꎬ 2006ꎬ 15
(3): 5-17.
[26]   陈荣敏ꎬ 杨学举ꎬ 梁凤山ꎬ 卢少源ꎬ 赵华荣ꎬ 张荣芝.
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冬小麦的抗旱性[J] . 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ꎬ 2002ꎬ 25(2): 7-9.
[27]   王军ꎬ 周美学ꎬ 许如根ꎬ 吕超ꎬ 黄祖六. 大麦耐湿性
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 [ 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07ꎬ 40(10): 2145-2152.
[28]   Blum A. Breeding crop varieties for stress environ ̄
ments[J] . Crit Rev Plant Sciꎬ 1984ꎬ 2(3): 199-
238.
(责任编辑: 张 平)
751  第 2期                    张 军等: 7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