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Optimal Stocking Rate on Grazing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SteppeⅡ.Ba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ing Rate and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适宜放牧率的研究Ⅱ.以牧草地上现存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为管理目标



全 文 :第 7
V o l
.


第 3 期
N o
.
3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 A
1 9 9 9 年
S e Pt
.

l , , ,
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适宜放牧率的研究
且 . 以牧草地上现存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为管理 目标
汪诗平 李永宏 陈佐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北京 1 0 0 0 9 3)
摘要 : 本文以放牧管理中放牧率与牧草地上现存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分析和探
讨内蒙古典型草原草一畜系统的适宜放牧率 。 尽管草原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降低 , 采
食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 , 但最大地 上净初级生产力则 以 2 . 67 羊 /h m Z 最大 。 结果表明 , 在
冷篙小禾草退化草原 , 确定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适宜放牧率 , 既要考虑地 上现存量的大小 ,
又要兼顾采食量 , 因而将草原状况与放牧率有机结合 , 综合的判断标准较为适用 。 此类退化草原
最大地上 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约为 2 . 7 羊 /h m Z , 此时 , 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分别为最大个体
增重和公顷增重的 87 环和 70 %以上 。 因此 , 冷篙退化草原的最大放牧率不应超过该放牧率值 。
关键词 : 典型草原 ; 草畜系统 ; 适宜放牧率
1 前言
以绵羊个体增重和公倾增重及经济效益为管理 目标 , 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的适宜放牧
率 , 但该指标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提供草场状况的任何信息 , 而放牧率与绵羊生产性能间的关
系是通过草原状况而得以实现的 (李永宏等 , 1 9 7 ; B ra n s ly , 1 98 9 ) 。 有些学者以草地地上净
初级生产力为标准 , 将最大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作为最适放牧率 (W il ia m so n 等 , 1 9 8 9 ;
M o Na au gh to
n , 1 9 8 6
,
1 9 7 9 )
。 也有根据公顷增重和放牧率间的关系及放牧率与牧草现存量
的关系 , 作为决定最适放牧率的标准(B r ans by , 1 98 9 ) 。 此外 ,还有人用可利用牧草量与每头
家畜需要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临界放牧率 (P e te ro n 等 , 1 9 65 ) 。
本文以放牧管理中放牧率与牧草地上现存量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分析和
探讨内蒙古冷篙草原草 一畜系统的适宜放牧率 。并就上述指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
2 材料和方法
2
.
1 自然概况和放牡率设计详见本期李永宏等 (19 9 9) , 17 4 一 17 5 页 。
2
.
2 放牧试验设置五种放牧率 , 其中 1 9 9 0 年为 1 . 3 3 、 2 . 0 0 、 2 . 6 7 、 3 . 3 3 和 4 . 0 0 只羊 / h m Z ,
1 9 9 1 一 1 9 9 3 年为 1 . 3 3 、 2 . 6 7 、 4 . 0 0 、 5 . 3 3 和 6 . 6 7 只羊/ h m Z , 在文中分别以 A , B , C , D , E 表示 。
2
.
3 试验从每年 (1 9 9 0 一 1 9 9 3 年 )5 月 2 0 至 10 月 5 日 , 共计 1 3 8 天 。
2
.
3
.
1 试验期间 , 每隔 15 或 16 天对参试羊进行早晨空腹称重 。 在围栏内全天放牧 , 早
本文 系国家 “九五 ”攻关项 目 (9 6 一。1 6 一01 一01 )和中国科学院 “九五 ”特别支持项 目 (K Z 95 T 一04 一03 )和重大项 目 (Kz9 51 -
A l
一 3 0 1 )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4 9 7 9 0 0 2 0 )的资助
第 3 期 汪诗平等 : 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适宜放牧率的研究
6 : 。。出牧 , 晚 1 9 : 30 或 18 : 30 归牧 回圈休息 , 不补饲 , 每 日饮水 3 次 (出牧前 、中午和 归牧
后 ) , 自由舔食盐砖 。
2
.
3
.
2 每年在 6 月 20 日左右定期剪毛 、药浴 、驱虫 , 发生疾病及时治疗 , 如有死亡及时补充
体重相近的同龄同品种羊 , 并记下当时的体重 , 以便校正 。
2
.
4 每个轮牧区放置 4 个 1 . 2 m Z 活动笼罩 , 每年 5 月 20 日一 10 月 5 日 , 每隔 15 天或 16
天齐地面XlJ 割 , 各区测 4 个 1 m Z 的样方 (笼 内外 ) , 分种后测产 。
2
.
5 绵羊采食量测定
1 9 9 3 年用全年收粪法和 4 m ol / IJ H CI 不溶灰分法 (姜恕等 , 19 8 6 )测定绵羊采食量 。 1 9 9。
~ 19 9 2 年其它年份均采用笼内外生物量之差求得 。 4 m ol / IJ H CI 不溶灰分法的计算公式为 :
A 一 B x b / a , 其 中 : A—采食量 (绝干重 ) 、 B—排粪量 (绝干重 ) 、 a—牧草中不溶 灰分
(% )

b一一粪便中不溶灰分 (% )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地上现存量与绵羊增重的关系
3
.
1
.
1 放牧率与地上现存量呈负相关关系 , 其回归方程为
y = 8 2
.
4 一 7 . 4 65 , r Z = 0 . 8 9 ‘
y 为地上现存量 , S 为放牧率 。 由于放牧率的增大降低了地上现存量 , 因而影响绵羊的采食
量 , 影响营养摄入量 , 进而导致增重下降 。
0八Ij
”
n甘nƒUC„门‘七一匕连玉勺J八,lƒ飞\罗)a劫p。兰忿du叫目脚呀令ƒP谧„。书.之节a的目Ž^V叫势堆令ƒz飞月a二s„祠目Ž留叫名。o衬仍哥郊俏
3
.
1
.
2 个体增重 ( G a) 和公顷增重 ( G h) 与
地上现存量 ( y )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G a = 3
.
7 3 + 0
.
2 1 y ( r
Z
= 0
.
7 0 )和 G h
= 一 2 2 . 8 + 3 . 7 8 y一 0 . o 4 ly ,
( r
Z
= 0
.
9 5

)

3
.
1
.
3 家畜增重和地上现存量的关系与
放牧率的关系相似 。 但个体增重则随着放
牧率的增大而降低 , 而随着地上现存量的
增大而增大 , 在超过一定程度时则保持相
对稳定 。 公顷增重首先随着地上现存量的
增大而增大 , 当地上现存量增大到一定程
度时 , 当个体增重 的增大不能补偿 因放牧
率降低 、家畜数量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时 , 则
公顷增重开始下降 。 从上述方程可以得出
公 顷最大增重的地上现 存量为 45 · 54 9 /
m
Z , 公顷最大增重一 63 . 07 k g , 此时放牧率
为 4 . 94 羊 / h m Z 。 结果 比利用公顷增重与
放牧率间的关系所得出的结果较小 (后者
当公顷最大增重为 69 . 67 k g 时的放牧率为 5
及个体增重的关系见图 1 。
. . 。- 放牧率 S t o e k i n g r a t e
~
个休增重 Av o r a . o d a i l y ‘o i n
~习卜~ 公顷增重 G a i n p e r he e t ar e
一止~ 洲卜甲卜~ , 一30 4 0 50 6 0 7 0 8 0
地上现存量 (g /矿)
Abo v e盯o un d p r e se n t bi o . a ss
图 1 地上现存量与放牧率 、个体日增重
及公顷增重的关系
Fig
.
1 R e la t io n s h ip b e tw e e n a b o v e g r o u n d p r e s e n t
b io m a s s a n d s t o e k in g r a t e
, a v e r a g e d a i ly
g a in a n d t o t a l g a in p e r h e e t a r e
.
43 羊 /h m Z ) 。 地上现存量与放牧率 、公 顷增重
草 地 学 报 1 99 9 年
3
.
2 适宜采食率的 放收率
3
.
2
.
1 采食率与放牧率的关系
牧草采食率一家畜总采食量 /地上总生物量 (放牧前 + 再生 ) 火 10 % 。 1 9 9 3 年试验结果
见表 1 。
随着放牧率的增大 , 采食率呈线性大幅度增大 , 如 (处理 E ) (6 . 67 只羊/h m Z )的牧草采
食率是 1 . 3 3 羊/h m Z 的 4 倍 。 采食率与放牧率的回归公式为
H e = 8
.
5 1 + 1 0
.
35 (r
Z
= 0
.
9 8“ ) ,
式中 H e 为采食率 , S 为放牧率 。 以春季采食率最高 , 夏季最低 , 秋季次之 。 由此可见 , 夏季采
食率除处理 E (6 . 67 只羊 /h m Z )外 ,均 为中等偏低 , 而重牧或过牧主要发生在春秋季 。 处理 E
的采食率在整个生长季节都很高 。
表 l 不同放牧率和放牧时期采食率的变化
T a ble 1 T he eh a n g e o f h e r ba g e u tillz a tio n a l e ffie le n ee u n d e r d iffe r e n t s t o e kin g r a t e s a n d g r a z in g p e r io d s
放牧率 (羊/h m “)
S to e k 一n g r a t 。 (s h e e p / h a )
春季
S Pr 一n g
夏季
S
u
m m e r
秋季
A u t
u
m n
平均
A v e r a g e
17
.
2 2
3 1
.
9 3
4 4
.
5 0
4 8
.
0 6
6 4
.
6 9
1 6
.
72
3 1
.
64
4 4
.
6 8
6 2
.
8 4
7 4
.
7 3
1 9
.
7 8士 4 . 8 8
3 6
.
1 6士 7 . 5 7
5 3
.
8 8士 16 . 2 1
6 1
.
16士 12 . 35
74
.
5 4士 9 . 2 6
10内UhO11
月斗n曰Ž户n一09Ž
.
.⋯亡J
Jl‘Qg’J住‘9Ž月注一了口U1 . 3 3
2
.
6 7
4
.
0 0
5
.
3 3
6
.
6 7
3
.
2
.
2 羊 日占有牧草量与放牧率的关系
按放牧前地上现存量计算不同放牧率处理每只羊 日占有牧草量 , 结果见表 2 。 由于地上
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降低 , 故每只羊 日占有牧草量也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下降 ,但下
降的幅度并非线性的 , 而是与放牧率呈倒数关系 , 其回归方程为 :
Y = 一 1 . 2 8 + 1 8 . 5 / S ( r Z = 0 . 9 9 “ ) ,
式中 Y 为每只羊 日占有牧草量 (k g ) , S 为放牧率 (羊 /h m Z ) 。 对中牧和重牧处理 , 由于绵羊每
日牧草占有量 尚不足轻牧处理的 日采食量 , 即使采食率很高 , 但终因地上牧草现存量过低而
导致 日采食量降低和体重下降 。
表 2 不同放牧率和不同放牧时期羊 日占有牧草t 的变化 (k 9 D M / 羊 · 天 )
T a ble 2 T he e h a n g e o f o e e u p in g a b o v e g r o u n d p r e s e n t b i o m a s s p e r s h e e p u n d e r
d iffe r e n t s t o e k in g r a t e s a n d d i ffe r e n t p e r io d s ( k g l) M /
s he e p
.
d a y )
放牧率 (羊 /h m Z )
S to e k i n g r a t e (
s
h e e p / h a )
春季
S Pr 盆n g
夏季
S u m m e r
秋季
A u tu m n
平均
A
v e r a g e
3. 2
.
3 公顷增重与采食率的关系
分析不同放牧率处理公顷总增重与采食率的数据 , 可得出回归方程为 :
G h = 2 8
.
4十 3 . 1 3 x 一 0 . 0 2 6 x 2 ( r Z = 0 . 9 7 ’ ‘
第 3 期 汪 诗平等 : 内蒙占典型 草原草畜系统适宜放牧率的研究
G h 为公顷增重 , x 为牧草采食率 (% ) 。 当 x 一 5 9 . 28 , 即采食率达 59 . 28 %时 , 公顷增重最大 ,
可达 64 . 37 k g 。 由此可推出临界放牧率 为 4 . 83 只羊 /h m Z , 每只羊占有临界牧草现存量为 2 .
5 k g /羊 , 即当低于该值时 , 则公 顷增重开始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降低 。
3
.
2
.
4 从采食率与放牧率 、公顷增重和每羊 日占有牧草量的关系可以看 出 , 在 日常管理中 ,
牧民虽难以估测和掌握采食率 。 但可以很容易地度量牧草地上现 存量 , 按每只羊至少占有
2
.
5 k g 牧草干物质 , 当 日采食量为 1 . 51 k g 时 , 便可获得公顷最大增重值。
3
.
3 适宜地上最大净初 级生 产力的放牲率
3
.
3
.
1 地上最大净初级生产力 (A N PP )一 3 个轮牧小区生长季中最大地上现存量的均值 +
家畜采食量 (l ) 。 依据季节性地上现存量采食量的数据 , 可以得出 1 9 9 3 和 1 9 9 7 年放牧率处
理最大净初级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图 (图 Za 和 2b ) 。
日采食 t lnt ak e 日 采食量 Int ak e
口地上现存量 Ab o v e盯o u n d 口 地上现存量 人b o v e g r o u n d
Pr e s e n t b iom
a s s Pr e s e n t b i o m a s s
OC
甘n”nUCR内匕J性介乙0‹1”八UR一口.几
0八U”640‘
(. m/场)uo曰”。nPoŽ
卜艳a喇Ždpu吧uno匕。^qV
只礼州甄尽介叫阅
0 1
.
33 2
.
6 7 4 5
.
3 3 6
.
6 7 0 1
.
3 3 2
.
6 7 4 5
.
3 3 6
.
6 7
放牧率 (只羊/恤2 )
St o e k i n g r a t e ( sh e e p / ha )
放牧率 (只羊 /脑与
St o e k i n g r a t e ( sh e e p / ha )
图 2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放牧率的关系
Fig
.
2 R e la t io n s h ip be t w e e n a b o v e g r o u n d n e t p r im a r y p r o d u e t io n a n d
s t o e ki n g r a t e ( A N P P一 a b o v e g r o u n d n e t p r im a r y p r o d u e t io n ; A P一 a b o v e g r o u n d p r e s e n t b io m a s s )
从图 2a 可以看出 , 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 (0 一 2 . 67
羊/h m Z ) , 但随着放牧率更进一步地增大 , 地上现存量下降幅度减缓 。 当放牧率较小时 , 食物
资源相对较丰富 , 绵羊间食物竞争程度较低 , 因而对个体采食量影响较小 。 总采食量随着个
体数呈线性增加 , 当放牧率增大时 , 由于绵羊个体数量的增加与采食量的减少相抵销 , 单位
面积的总采食量变化较小 , 因而地上现存量的变化幅度亦小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
与地上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 但对照 (不放牧 )反而 比轻牧处理低 ,说 明轻牧能刺激牧草的再
生 , 具有补偿性或超补偿性生长的特点 。
3
.
3
.
2 图 Zb 的结果与图 2a 类似 , 其不同处在于 , 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变化的趋势较 为
缓和 , 因为 1 9 9 3 年降雨量较 1 9 9 7 年多 , 且分布相对均匀 , 地上最大现存量的出现 日期均在
生长后期 (9 月 20 日或 8 月 20 日以后 ) , 而 1 9 9 7 年 7 月份几乎未下雨 , 严重影响着牧草的生
长 , 轻牧处理干 7 月 5 日前即达到生长季的最大值 , 而放牧率大的处理在 7 月 5 日以前地上
现存量相对较低 , 至 7 月底降水较多 , 牧草出现较大的补偿性生长 , 尽管如此 , 由于重牧或过
牧及补偿生长的有限性 , 结果仍低于对照 。
草 地 学 报 1 9 9 9 年
1
.
3 3 2
.
6 7 4 5
.
3 3 6
.
6 7
放牧率 (羊/恤2 )
St o e k i n g r a t e (
s he e p / ha )
图 3 相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放牧率的关系
F ig
.
3 R e la tio n s h ip be tw e e n r e la tiv e a b o v e g r o u n d
n e t p rim a ry p r o d u e tio n (R A G N PP ) a n d s t o e k in g r a te
同时随着放牧率的增大 , 地下
生物量随之减少并表层化 (见本专
辑王艳芬等的文章 ) , 地上地下生物
量之和仍以轻牧为大 , 表明轻牧提
高了牧草总生产力 , 而重牧或过牧
则降低总生产力 , 从而导致草原退
化 。 尽管不同年份地上净生产力的
绝对值各异 , 1 9 9 7 年约为 1 9 9 3 年的
2 / 3
, 但 出现最大地上净生产力的放
牧率均类似 , 为 2 . 67 羊/h m , 左右 ,
详见图 3 。 图 3 为 1 9 9 3 和 1 9 9 7 年放
牧处理平均相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值 , 可以看出 , 对照地上净初级生产
uo叫p。nPoŽd卜知日喇d祠uPunoŽ.a钾q川。卜叫p目工留ƒ球„只礼州介月裂毋友
力只相当处理 A 和 B 的 92 %左右 , 但较中、重牧 (处理 C , E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高 4 %左右 。
4 讨论
4
.
1 指标的局限性
适宜公顷最大增重的地上现存量和采食率的放牧率 , 虽然比公顷最大增重值的放牧率
低 ,前者分别为 4 . 89 和 4 . 83 羊 /h m “ , 而后者为 5 . 43 羊 /h m “, 但均 以公顷最大增重为目标 ,
故很容易造成退化草原的进一步退化 。而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 , 既考虑牧草的光
合效率 , 又考虑其利用状况 , 从而使放牧生态系统中能量利用转化率较高 , 因而该放牧率无
论对那种类型的草原都较适宜 , 不会导致草原或退化草原的进一步退化 。 本研究表明 , 最大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约为 2 . 7 羊 /h m Z 。
4
.
2 几 种指标的适用范围
4
.
2
.
1 较大地上现存量的放牧率 该指标对已退化的草原 ,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因为个体增
重与地上现存量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呈线性下降 。对于退化草原而言 , 其主要特征之一就
是生产力低下 , 此时单一地提高放牧率 , 追求公 顷最大增重和最大利润 (暂时的或 目前的 ) ,
势必造成草原进一步退化 , 甚至沙化 , 很难得到持续的公顷最大增重和最大利润 , 如本试验
结果 , 适宜公顷最大增重的放牧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 。 相反 , 如利用适于个体最大增重和较
大地上牧草现存量的放牧率 , 一则可较大限度地保护退化草原 , 有利于顺行演替 , 二则不致
于大幅度影响目前牧业水平和牧民生活的水准 , 即所谓利用式改良的理论基础 。
4
.
2
.
2 适宜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 因为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为地上现存量
与家畜采食量之和 , 当放牧率较轻时 , 虽然地上现存量较多 , 但因家畜的采食量较少 , 故两者
之和未必最大 (图 2 ) , 因此即不利于提高牧草的光合效率 , 也没有较充分地利用牧草资源 。
而当放牧率较大时 , 地上现存量和采食量均下降 , 两者之和也较低 , 因而只有适牧时 , 才能发
挥牧草的补偿性生长作用 , 使得地上牧草净初级生产力最大 。但适宜不同草原类型的最大地
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水平各异 , 对于退化草原 , 放牧率以不应超过该水平为宜 。 本研究
表明 , 此时的放牧率约为 2 . 7 羊 /h m Z , 其个体增重为最大个体增重的 87 %以上 ,公顷增重为
公 顷最大增重的70 %以上 , 但放牧率分别比前者或后者增加或减少了一倍 , 同时草场的状
第 3 期 汪诗平等 : 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适宜放牧率的研究 1 9 7
况并未进一步恶化 , 反而有所改善 。 因而认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
5 结论
尽管牧草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增大而降低 , 采食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 , 但最大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却以 2 . 67 羊 /h m Z 处理最大 。在冷篙小禾草退化草原 , 适宜最大地上净初
级生产力的放牧率更能指示该类草原的适宜放牧率 , 它既考虑地上现存量的大小 , 又考虑到
家畜采食量 , 因而能将草原状况与放牧率有机地结合起来 , 判断标准较为适用 。本研究表明 ,
此类退化草原的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约为 2 . 7 羊 /h m Z ;此时 , 个体增重和公顷
增重分别为最大个体增重和最大公顷增重的 87 %和 70 % 以上 。 因此 , 对于冷篙退化草原 , 最
大放牧率不应超过此值 。
参 考 文 献
l
2
3
4
5
6
7
姜恕等编著 , 19 86 . 草地生态研究方法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23 7
Br a n s ly D l
,
1 9 89
.
J
u s tifiea tio n fo r g r a z in g in t e n s ity e x p e r im e n ts : ee o n o m ie a n a ly s is
.
J
.
R a n g e M
a n a g e
-
m e n t
,
4 2(5 ) : 4 2 5 ~ 4 3 0
Mar te
n G C 著 , 李永宏 , 汪诗平 , 尹承军 , 韩建国译 , 19 7 . 放牧研究 :设计 、方法与分析 . 北京 :气象出版
社 , 5 4 ~ 5 9
M
e N a u g h to n S J
,
1 9 7 9
.
G r a z in g a s a n o p tim iz a tio n p r o e e s s
:
g r a s s
一u n g u la te r e la tio n s h ip s in th e
S e r e n g eti
.
A m er ie a n N a t u r a lis t
,
5
:
6 9 1~ 7 0 3
M
e N a u g hto n S J
,
1 9 8 6
.
O n p la n ts a n d h e r b iv o r e s
.
A m e r ie a n N a tu r a list
,
1 2 8 : 7 6 4 一 7 7 0
Pe te r so n R G
,
I
J u e a s H 琴, M o t t G O , 1 9 6 5 . R e la tio n s hip be tw e e n r a te o f st o e k in g a n d p e r a n im a l a n d
p e r a e re p e rfo r m an e e o n p a s t u r e
.
A g r o n o m y J
o u r n a l
,
5 7
:
2 7 ~ 3 0
W illi
a m s o n S C
,
Ja m e s K D
,
J
e r r o ld I
J
D
,
M
e lv in I D
,
1 9 8 9
.
E x p e rim e n t a l e v a lu a tio n o f th e g r a z in g o p ti
-
m iz a tio n h yp o th e sis
.
J
.
R a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
3 6
:
3 0 2一 3 0 6
T h e O Ptim a l S to c k in g R a te o n G r a z in g Sys te m
in In n e r M o n g o lia S tePPe
1
.
B a s e d o n R e la t io n s h ip B e tw e e n S to e k in g R a te a n d
A b o v e g r o u n d N e t P rim a r y Pr o d u e t iv ity
W a n g S hip in g L i Y o n g h o n g C h e n Z u o z h o n g
(In n er M o
n g o lia G r a ss la n d R e s e a r e h S t a tio n
,
In s tit u te o f Bo
t a n y
,
C A S
,
Be iii
n g 1 0 0 0 9 3 )
A bs t
ra e t
:
T he o bj
e e tiv e w a s t o st u d y the r e a ltio n sh ip be tw e e n s to e k in g r a te a n d a bo v e g r o u n d p r e s e n t
b io m a s s (A PB ) a n d a bo v e g r o u n d n e t p r im a r y p r o d u e tiv ity (A N PP ) ba s e d o n th e d e g r a d e d r a n g e la n d o f
A rt e二 is ia fr ig id a a n d sh o r t一 g r a s s e s
.
T h e r e s u lt s s h o w e d tha t a lt ho u g h th e A PB d e e r e a s e d w it h in e r e a s e
o f s t o e k in g r a te a n d in t a k e r a te o f he r b a g e in e r e a s e d w ith in e r e a s e o f s t o e k in g r a t e
, th e A N PP w a s the
m a x im u m in th e st o e k in g r a te o f 2
.
6 7 s h e e p u n it / h
a in 1 9 9 3 a n d 1 9 9 7
.
T h e s t o e k in g r a te o f th e m a x i
-
m u m A N PP 15 t he b es t fo r g r a z in g sy s te m
, e s p ie ia lly fo r d e g r a d e d r a n g e la n d o f A rt e m isia fr ig id
a a n d
s h o r t

g r a s s es
.
K e y w o r d s
:
In n e r M
o n g o lia s te p p e ; S he e p

he r b a g e s y ste m ; A N P P ; O p t im a l st o e k in g r a 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