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常见植物光合、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全 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常见植物光合 、蒸腾速率
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杜菁昀1 ,杜占池2 ,崔骁勇3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摘要:在所测 78种植物中 , 光合(Ph)、蒸腾速率(T 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值 , 分别以反枝苋 、藜和
西伯利亚滨藜最高。在不同分类系统中 , Ph 、T r和WUE 3 个指标 , C4 植物大于 C3 植物;双子叶植物通常大
于单子叶植物;藜科植物高于其他科植物;1~ 2 年生草本高于其他生活型植物;撂荒地植物一般高于其他植
被类型的植物。方差分析表明 , 光合速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在各分类系统中均高于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
效率 。
关键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典型草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Q945.1(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03)06-0011-05
  光合和蒸腾作用是植物的 2个密切相关的生
理过程 ,对植物群落第一性生产力有着直接而重
大的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决定于植物光合与蒸腾
速率作用的比例 ,它对植被适应半干旱生态环境
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草原地区植物的光合 、蒸腾
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但
涉及的植物种类较少[ 1-5] 。研究对典型草原地区
常见的 78种植物进行了测定 ,并对不同分类系统
中的各类植物进行了分析比较 。
1 条件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研究地点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
原 ,海拔约 1 200 m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半干旱
的典型草原地带 。草原为地带性植被类型 ,此外
还有隐域性植被类型草甸和沙地 ,以及开垦后撂
荒的植被。不同类型的植被 ,其土壤水分有所差
异。据测定 ,草原 、沙地 、草甸和撂荒地的土壤通
常含水量依次为 6.7%,4.0%,14.4%和 5.2%。
1.2 研究对象 共测定了 78 种植物。从植物
分类学看 ,分别属于 27科 60属 。其中 ,单子叶植
物纲 17种 ,双子叶植物纲 61种;菊科 15种 ,禾本
科 9种 ,豆科 7种 ,蔷薇科 6种 ,藜科 5种 ,百合科
和毛茛科各 4 种 ,其它科均少于 4种。从碳代谢
类型看 , C3 植物 70 种 , C4 植物 8 种。从生活型
看 ,多年生草本 57种 , 1 ~ 2年生草本 12种 ,半灌
木 5种 ,灌木 4种 。从植被类型看 ,草原植物 48
种 ,沙地植物 8种 ,草甸植物 14种 ,撂荒地植物 8
种 。从生态型看 ,旱生型 30种 ,中旱生型 21 种 ,
旱中生型 10种 ,中生型 17种。从经济用途看 ,以
收稿日期:2002-07-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790020)和中科院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9813)资助
作者简介:杜菁昀(1974-),女 ,河北任县人 ,实验师 ,在职研究
生。
Study on adaptability of Medicago sativa cv.in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ZHANG Jian
1 ,HUANG Yong-fu1 ,SU Jian1 , LI Yuan-lun2 , WU Xiao-hong 2
(1.Chongqi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 itute , Chongqin , 400039;
2.WuShan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 WuShan , 404700)
Abstract:Medicago sativa cv.was int roduced to Huazhuping planting-fo rage-raising-animals demenstrat ion
sect ion in Wushan county (1 100 m)for adaptability evaluation.The grow th speed , stem/leaf ratio , fresh
y ield and summerhardiness w ere measured and analy 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gave good performanc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under similar climate.
Key words:Medicago sativa cv.;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adaptability
20卷 6期 草 业 科 学 11 
Vol.20 , No.6 PRATACULTU RAL SCIENCE 6/ 2003
饲用植物为主 ,其次为药用植物 ,还有少量观赏和
有毒植物 。
1.3 研究方法 植物光合和蒸腾速率的测定使
用CI-301PS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 ,采取开放
系统 ,在自然条件下于 1999 —2000年植物生长旺
盛的 7月上旬至 8月上旬进行 。测定时间选择光
照适中的 9 —11 点和 15—17点。测定部位选草
本植物为最上部的完全展开叶;半灌木和灌木为
壮龄枝条 。每种植物测定 5个叶片(或枝条),求
其平均值 。再用光合速率除以蒸腾速率求出水分
利用效率 。由于有些草原植物的叶片呈线形或簇
生 ,叶面积难以测准 , 所以统一用叶片干质量
(md)计算光合和蒸腾速率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植物种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
用效率比较
2.1.1光合速率 经统计表明 ,所测定的 78 种植
物光合速率平均值为 127.6 [ CO2μmol/(kg·s)] 。
其中 ,以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 lexus)最高 ,
达 459.8 [ CO2μmol/(kg ·s)] ;百里香(Thymus
serpylum)最低 , 仅 28.1[ CO2μmol/(kg·s)] 。依
据所测植物光合速率的高低 ,将其分为 4个水平:
1)>250[ CO2μmol/(kg·s)] 的植物有 6 种 ,反枝
苋 、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藜
(C.album)、蒙古鹤虱(Lappula redowskii)、猪
毛菜(Salsola coll ina)、西伯利亚滨藜(Atriplex
sibirica)。2)250 ~ 150[CO2 μmol/(kg·s)的植物 15
种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巨序剪股
颖(Agrost is gigantea)、射 干 鸢 尾 (Iris di-
chotoma)、扁蓄豆(Melissitus ruthenica)、异茎凤
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var. alata)、短瓣耆
(Achillea ptarmicoides)、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 ta)、星毛委陵菜(Potenti lla acaulis)、西伯利
亚蓼 (Polygonum sibiricum)、 狐 尾 蓼 (P.
alopecuroides)、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毛
萼麦瓶草(Si lene repens)、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邹叶沙参(Adenophora crispata)、大车
前(Plantago asiatica)。 3)150 ~ 50[ CO2μmol/
(kg·s)] 的植物共 49 种 ,冰草(Agropy ron crista-
t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艹洽草(Koeleria
cristata)、沙竹(Psammochloa v il losa)、黄囊苔
(Carex korshinskyi)、寸草苔(C.duriuscula)、日
阴菅 (C.pediform is)、山葱(Allium senescens)、
双 齿 葱 (A. bidentatum )、 黄 花 葱
(A.condensatum)、山天门冬(Asparagus dauri-
cus)、多叶棘豆(Oxy tropis myriophy lla)、斜茎黄
芪(Astragalus adsurgens)、木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 var.lignosum)、小叶锦鸡儿(Cara-
gana microphyl la)、披 针叶黄 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冷蒿(Artem isia frigida)、褐沙蒿
(A.intramongolica)、变蒿(A.commutata)、蒙
古蒿(A.mongolica)、大籽蒿(A.sieversiana)、
狭叶青蒿(A.dracunculus)、高山紫菀(Aster al-
inpus)、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凤毛菊
(Saussurea japonica)、蓝刺头(Echinops lat i-
folius)、秋苦荬菜(I xeris denticulate)、轮叶委陵
菜(P.vertici llaris)、地榆(Sanguisorba of f ici-
nalis)、耧斗叶绣线菊(S piraea aqui legi folia)、西
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木地肤(Kochia pros-
trata)、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红纹
马先蒿(Pedicularis striata)、芯巴(Cymbaria
dahurica)、叉分蓼(P.divaricatum)、瓣蕊唐松草
(Thalictrum petaloideum)、细裂白头翁(Pul-
sat il la tenui loba)、 棉 团 铁 线 莲 (Clematis
hexapetala)、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 fol ia)、
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鼠掌老鹳草(Gerani-
um sibiricum)、窄叶蓝盆花(Scabiosa comosa)、二
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乳浆大戟(Eu-
phorbia esul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长柱
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狼毒(S tellera
chamaejasme)、篷子菜(Galium verum)。4)<50
[CO2μmol/(kg·s)]的植物有 8种 ,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西伯利亚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多茎野豌豆(Vicia
mul ticaul is)、黄蒿(Artemisia scoparia)、菊叶委
陵菜(P.tanaceti fol ia)、防风(Saposhnikov ia di-
varicata)、百里香。
2.1.2蒸腾速率 所测植物的蒸腾速率平均值
为 59.1×103[ H2Oμmol/(kg·s)] 。其中 ,以藜最
高 ,达 144.6×103[ H2Oμmol/(kg·s)] ,防风最低 ,
仅 6.7×103[ H2Oμmol/(kg·s)] 。根据所测植物
蒸腾速率的强弱 ,亦将其分为 4 个水平:1)>100
×103[H2Oμmol/(kg·s)]的植物有 7种 ,即藜 、尖
头叶藜 、毛茛 、蒙古鹤虱 、毛萼麦瓶草 、田旋花 、巨
序剪股颖 。2)100×103 ~ 50 ×103[ H2Oμmol/(kg
12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0 ,No.6) 6/ 2003
·s)] 的植物共 32种 ,狗尾草 、艹洽草 、寸草苔 、日阴
菅 、双齿葱 、扁蓄豆 、多叶棘豆 、斜茎黄芪 、木岩黄
芪 、小叶锦鸡儿 、高山紫菀 、异茎凤毛菊 、秋苦荬
菜 、短瓣耆 、星毛萎陵菜 、地榆 、猪毛菜 、东北羊角
芹 、芯巴 、西伯利亚蓼 、狐尾蓼 、棉团铁线莲 、反枝
苋 、并头黄芩 、宿根亚麻 、鼠掌老鹳草 、窄叶蓝盆
草 、二色补血草 、乳浆大戟 、狼毒 、大车前 、篷子菜。
3)50×103 ~ 25×103[ H2O μmol/(kg·s)] 的植物
计 27种 ,羊草 、冰草 、糙隐子草 、沙竹 、黄囊苔 、黄
花葱 、山天门冬 、射干鸢尾 、多茎野豌豆 、披针叶黄
华 、冷蒿 、褐沙蒿 、变蒿 、蒙古蒿 、麻花头 、凤毛菊 、
蓝刺头 、箭叶橐吾 、轮叶委陵菜 、耧斗叶绣线菊 、西
伯利亚滨藜 、红纹马先蒿 、叉分蓼 、瓣蕊唐松草 、大
果榆 、邹叶沙参 、长柱沙参。 4)<25 ×103
[ H2Oμmol/(kg·s)]的植物有 12 种:大针茅 、西伯
利亚羽茅 、山葱 、黄蒿 、大籽蒿 、狭叶青蒿 、菊叶委
陵菜 、木地肤 、西伯利亚杏 、防风 、细裂白头翁 、百
里香 。
2.1.3水分利用效率 所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
率平均值为 2.27×10-3[ CO2(μmol/H2Oμmol)] 。
其中 , 以西伯利亚滨藜最高 , 达 7.18 ×10-3
(CO2μmol/H2Oμmol);艹洽草最低 ,为 1.01×10-3
(CO2μmol/H2Oμmol)。依据其水分利用效率的
大小 , 将 其分为 4 个 水平:1)>5 ×10-3
(CO2μmol/H2Oμmol)的植物有 6种:西伯利亚滨
藜 、防风 、大籽蒿 、箭叶橐吾 、西伯利亚杏 、猪毛菜。
2)5 ×10-3 ~ 3×10-3(CO2μmol/H2Oμmol)的植
物有 12种:糙隐子草 、木地肤 、反枝苋 、细裂白头
翁 、邹叶沙参 、射干鸢尾 、披针叶黄华 、冷蒿 、尖头
叶藜 、长柱沙参 、大车前 、山天门冬。3)3×10-3
~ 1.5×10-3(CO2μmol/H2Oμmol)的植物 45种:
沙竹 、狗尾草 、羊草 、大针茅 、冰草 、巨序剪股颖 、日
阴菅 、双齿葱 、山葱 、黄花葱 、扁蓄豆 、多茎野豌豆 、
斜茎黄芪 、木岩黄芪 、小叶锦鸡儿 、黄蒿 、褐沙蒿 、
变蒿 、蒙古蒿 、狭叶青蒿 、麻花头 、凤毛菊 、异茎凤
毛菊 、蓝刺头 、秋苦荬菜 、短瓣耆 、菊叶委陵菜 、星
毛委陵菜 、轮叶委陵菜 、耧斗叶绣线菊 、藜 、红纹马
先蒿 、芯巴 、并头黄芩 、毛萼麦瓶草 、宿根亚麻 、瓣
蕊唐松草 、西伯利亚蓼 、叉分蓼 、狐尾蓼 、蒙古鹤
虱 、二色补血草 、大果榆 、大戟 、篷子菜。4)<1.5
×10-3(CO2μmol/H2Oμmol)的植物 15种:西伯利
亚羽茅 、洽草 、黄囊苔 、寸草苔 、多叶棘豆 、高山紫
菀 、地榆 、东北羊角芹 、棉团铁线莲 、毛茛 、百里香 、
鼠掌老鹳草 、窄叶蓝盆草 、田旋花 、狼毒。
2.2不同碳代谢类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
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由表 1可见 , C4 植物
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明显高于 C3
植物 , 前者依次比后者高出 147.6%, 30.3%和
90.6%。方差分析表明 , 2类植物之间的光合和
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极显著[ 分别为 F = 46.66
>F0.0001(1 , 74)=16.92和 F =14.30>F0.0001
(1 , 74)=13.26] ;蒸腾速率速率的差异较显著
[ F =2.89>F 0.1(1 , 74)=2.77] 。
2.3不同植物纲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
用效率比较 从表 1还可看出 ,双子叶植物纲
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单子叶
植物 ,分别高出 41.1%, 17.2%和 20.5%。方差
分析显示 , 2类之间光合的差异较显著 ,显著性水
平为 F=3.17>F0.1(1 , 74)=2.77;蒸腾速率和
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不显著 ,显著性水平分别为
F =1.04 >F0.4(1 , 74)=0.72 和 F = 2.56>
F 0.15(1 , 74)=2.16 。
表 1 不同碳代谢类型植物和植物纲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
类 型 光合速率(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类 型
光合速率
(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碳代谢类型 植物纲
C3 110.8 54.4×103 2.03×10-3 单子叶植物 96.5 49.5×103 1.95×10-3
C4 274.3 70.9×103 3.87×10-3 双子叶植物 136.2 58.0×103 2.35×10-3
2.4 不同植物科的 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
利用效率比较 表 2列出了测定种数大于 4
种的植物科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
平均值 。从光合速率看 ,从高到低依次为藜科>
豆科>菊科>毛茛科>禾本科>蔷薇科 、百合科。
最高的藜科比最低的百合科高出 236.1%。前 5
科与蔷薇科(或百合科)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显著
性水平为 F 0.0001)。就蒸腾速率而言 ,从强到弱依
6/2003 草 业 科 学(第 20卷 6期) 13 
次为藜科>豆科 、毛茛科>禾本科 、蔷薇科>菊
科 、百合科 。最高的藜科比最低的百合科高出
86.8%。但方差分析表明 ,其差异不显著(显著性
水平为 F 0.25)。从水分利用效率看 ,依次为藜科
>菊科>百合科>豆科 、禾本科>蔷薇科 、毛茛
科。最高的藜科比最低的毛茛科高出 113.9%。
其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为 F 0.05)。
2.5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
分利用效率比较 如表 2所示 ,光合和蒸腾速
率均以 1 ~ 2年生草本最高 ,半灌木最低 ,前者比
后者分别高出 185.3%和 102.9%;多年生草本和
灌木介于其间 。而水分利用效率亦为 1 ~ 2年生
草本最高 ,但最低却为多年生草本 ,前者比后者高
出 72.2%;半灌木和灌木介于 2 者之间 。方差分
析指出 , 4 类之间的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极显著[分别为 F =14.30>F0.0001(3 , 70)=8.15
和 F=4.50>F 0.01(3 , 70)=4.07] ;蒸腾速率的
差异亦显著[ F =2.92>F0.05(3 ,70)=2.74] 。
表 2 不同植物科和生活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
类 型 光合速率(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类型
光合速率
(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植物科 生活型
禾本科 95.5 49.9×103 1.92×10-3 多年生草本 110.2 55.8×103 1.98×10-3
百合科 85.6 40.0×103 2.14×10-3 1~ 2 年生草本 239.1 70.2×103 3.41×10-3
豆 科 113.6 57.8×103 1.97×10-3 半灌    83.8 34.6×103 2.42×10-3
菊 科 109.5 42.7×103 2.56×10-3 灌木    94.7 46.1×103 2.06×10-3
蔷薇科 87.2 47.5×103 1.83×10-3
藜 科 287.7 74.7×103 3.85×10-3
毛茛科 103.4 57.4×103 1.80×10-3
2.6 不同生态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
分利用效率比较 从表 3可以看出 ,不同生态
型植物的光合速率从高到低顺序为旱中生型>中
生型 >中旱生型 >旱生型 , 最高比最低高出
96.7%。4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F =5.37>
F 0.01(3 , 70)=4.07] 。其蒸腾速率从大到小顺序
为中生型>旱中生型>中旱生型>旱生型 ,最高
比最低高出 76.5%。4类植物之间的差异亦极显
著[ F =6.29>F 0.01(3 , 70)=4.07] 。其水分利
用效率依次为旱中生型>中旱生型>旱生型>中
生型 。尽管最高比最低高出 60.3%,但方差分析
指出 ,其差异不显著 , 显著性水平为 F =1.47>
F 0.25(3 , 70)=1.40 。
2.7 不同植被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
分利用效率比较 表 3的数据还表明 ,不同植
被类型的光合和蒸腾速率 ,依次为撂荒地植物>
草甸植物>草原植物>沙地植物 ,最高比最低分
别高出 153.0%和 90.2%。其中 ,撂荒地 、草甸与
草原(或沙地)植物的差异显著(光合和蒸腾速率
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 F 0.01和 F 0.05);草原植物与
沙地植物的差异不显著(显著性水平仅为 F 0.7)。
就水分利用效率而言 ,顺序为撂荒地植物>沙地
植物>草原植物>草甸植物 ,最高比最低分别高
出40.8%。但方差分析显示 ,其差异不显著[ F =
1.61>F 0.25(3 , 70)=1.41] 。只有撂荒地与草原
植物之间的差异显著[ F =5.07>F 0.05(1 , 54)=
4.02] 。
表 3 不同生态型和植被型植物的光合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
类 型 光合速率(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类 型
光合速率
(μmol/ kg·s)
蒸腾速率
(μmol/ kg·s)
水分利用效率
(CO2μmol/H2Oμmol)
生态型  植被型  
旱生型  98.1 44.7×103 2.19×10-3 草原植被  103.8 48.3×103 2.15×10-3
中旱生型 114.9 51.9×103 2.21×10-3 沙地植被  98.0 43.9×103 2.23×10-3
旱中生型 193.0 60.5×103 3.19×10-3 草甸植被  157.3 74.4×103 2.11×10-3
中生型  156.7 78.9×103 1.99×10-3 撂荒地植被 247.9 83.5×103 2.97×10-3
14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0 ,No.6) 6/ 2003
3 讨论
以往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 C4 植物的光合和
水分利用效率高于 C3 植物 ,草本植物的光合和蒸
腾速率高于木本植物[ 6 ,7] 。上述研究结果与其相
一致。研究表明 ,双子叶植物的蒸腾速率和水分
利用效率平均值虽然高于单子叶植物 ,但差异显
著性水平不高 ,其原因是植物纲内不同种之间的
变异较大 。
在草原植被型中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仅有糙
隐子草和木地肤 2种 C4 植物[ 8] ,其光合 、蒸腾速
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虽然均比 C3植物高 ,但
方差分析表明 ,其光合或蒸腾速率之间的差异均
不显著(显著性水平小于 F0.35)。这是由于 2 种
C4植物的光合和蒸腾速率的差异很大所致;而其
水分利用效率相近 ,所以差异显著[ F =5.89 >
F 0.05(1 ,46)=4.05] 。
上述研究结果还指出 ,在各植被型中撂荒地植
物的光合速率平均值最高。经分析表明 ,其主要原
因是研究地区的撂荒地植物多为 C4 植物和 1 ~ 2
年生植物;如果去掉这 2类植物进行统计 ,则草甸
植物的光合速率平均值高于撂荒地植物。在各生
态型中 ,旱中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平均值最高。这与
研究所测定的旱中生植物以 C4 植物和 1 ~ 2年生
植物较多有关;当 去这 2类植物进行统计时 ,则
中生植物光合速率平均值大于旱中生植物 。
参考文献:
[ 1]  崔骁勇 ,陈佐忠 , 杜占池.半干旱草原植物光能和水
分利用特征的研究[ J] .草业学报 , 2001 , 10(2):14-
21.
[ 2]  杜占池 ,杨宗贵.羊草和无芒雀麦叶片光合和蒸腾
作用日进程特性的初步研究[ A] .作物与水分关系
研究[ 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213-
224.
[ 3]  杜占池 ,杨宗贵.不同土壤型羊草光合和蒸腾速率
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J] .植物学报 , 1995 , 37(1):
66-73.
[ 4]  Brow n L F.I nteracting effects of soil wa ter , tempera-
ture and irradiance on CO2 exchange rate of two domi-
nant grasses of the shortgrass prairie[ J] .Appl.Ecol.,
1997 , 14:194-204.
[ 5]  ЛавренкоЕ М.СухиестедиМонгольскойРесдублики
[ M] .Ленинград: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тделение, 1988 , 6-59.
[ 6]  石井龙一 ,村田吉男.C3 , C4 植物の光合成[ J] .日
作纪 , 1978 , 47(1):165-188.
[ 7]  Larcher W. 志席 , 郭玉梅 , 马永泽 , 柏长青译.植
物生态生理学(第五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
版社 , 1997.60-100 , 164-210.
[ 8]  宋炳煜.内蒙古典型草原中的 C4 植物[ J] .植物杂
志 , 1993 ,(4):8-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hotosynthesis , transpiration rat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common plants in typical steppe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 ia
DU Jing-yun1 ,DU Zhan-chi2 ,CU I Xiao-yong3
(1.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 , China;
2.Inst 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 CAS , Beijing 100101 ,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 CAF , Beijing 100091 , China)
Abstract:The average values of photosynthesis (Ph), t ranspirat ion rate (Tr)and water use eff iciency
(WUE)of Amaranthus retrof lexus , Chenopodium album and Atriplex sibirica were the highest in 78
species tested.In different classif ication system , as far as Ph , Tr and WUE values are concerned , C4 plant
w as higher than C3 plant;dicotyledons w ere usually higher than monocoty ledons;chenopodiaceae plant
g ave higher values than other plant family;annual and biennial forages w ere higher than others;plants in
abandoned land gave better perfo rmance than other vegetat ion form.The varianc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ce signif icance levels of Ph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r and WUE in eve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Key words:photosynthesis;t ranspi ration rate;water use ef ficiency;ty pical steppe grassland
本刊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将原杂志寄回编辑部 , 由本部负责调换。电话:(010)64985644
6/2003 草 业 科 学(第 20卷 6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