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1): 34~ 39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10034
茎瘤芥(榨菜)瘤茎形状的遗传研究
刘义华ꎬ 张召荣ꎬ 冷 容ꎬ 李 娟ꎬ 肖 丽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科学研究所ꎬ 南方芥菜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ꎬ
榨菜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ꎬ 重庆涪陵 408000)
摘 要: 利用瘤茎形状有较大差异的 4个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自交系作为亲本配置
了 2个杂交组合ꎬ 并以瘤茎形状指数作为度量指标ꎬ 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衍生后代家系群体
P1、 P2、 F1、 B1、 B2和 F2瘤茎形状进行了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ꎮ 杂交组合 y203 ×b145的瘤茎形状受 2对加性-
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ꎬ 其遗传率在 B1、 B2和 F2群体中分别为 59 89%、 2618%和 5414%ꎻ 而瘤茎形状在杂
交组合 y92 ×b146中受 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ꎬ 在 B1、 B2和 F2家系群体中ꎬ 其
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22 44%、 58 06%和 63 14%ꎬ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40 42%、 4 36%和 1 26%ꎮ 这些结
果表明ꎬ 对瘤茎形状改良时要以主基因利用为主ꎬ 且宜在中高世代选择ꎮ
关键词: 茎瘤芥ꎻ 瘤茎形状ꎻ 遗传
中图分类号: S63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1 ̄0034 ̄06
收稿日期: 2013 ̄04 ̄16ꎬ 修回日期: 2013 ̄11 ̄06ꎮ
基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76)ꎮ
作者简介: 刘义华(1972-)ꎬ 男ꎬ 研究员ꎬ 主要从事芥菜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E ̄mail: 18225126866@163 com)ꎮ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umorous Stem Shape
in Tumorous Stem Mustard
LIU Yi ̄Huaꎬ ZHANG Zhao ̄Rongꎬ LENG Rongꎬ LI Juanꎬ XIAO Li
(Ful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Chongqingꎬ South Mustard Varieties Improvement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ational & Local United Engineering Laboratoryꎬ Tuber Mustard Varieties Improvement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hongqing Engineering Laboratoryꎬ Fulingꎬ Chongqing 408000ꎬ China)
Abstract: Two hybridized combinations between four self ̄lines of parents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with different tumorous stem shape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inheritance of tumorous stem shape in their progeny family groups P1ꎬ P2ꎬ F1ꎬ B1ꎬ B2 and F2
by joint segregation of major genes plus polygenes. Tumorous stem shape in the cross of
y203 × b145 was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s with additive ̄dominant ̄epistatic effects.
Heritability values of the major gene in B1ꎬ B2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estimated as 59 89%ꎬ
26 18% and 54 14%ꎬ respectively. Tumorous stem shape in the cross of y92 × b146 was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s with additive ̄dominant ̄epistatic effectsꎬ plus polygenes with
additive ̄dominant effects. Heritability values of the major gene in B1ꎬ B2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estimated as 22 44%ꎬ 58 06% and 63 14%ꎬ while those of polygenes were 40 42%ꎬ
4 36% and 1 26%ꎬ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major gene effects were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utilized in breeding programs. The improvement of tumorous stem shape trait
should be selected in middle and high generations.
Key words: Tumorous stem mustardꎻ Tumorous stem shapeꎻ Inheritance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为榨菜原料植物ꎬ 于 18世纪中叶以前起源于
四川盆地东部长江沿岸ꎬ 是我国特有的鲜食和加工
蔬菜ꎬ 以瘤茎为其主要经济收获物[1]ꎮ 瘤茎形状
(俗称菜形)按其外观形状可划分为 4 种类型: 长
形(包括圆柱形、 纺锤形或长纺锤形等)、 近圆球
形、 圆球形以及扁圆球形ꎮ 在育种实践中除采用外
观形态来描述瘤茎形状外ꎬ 还利用形状指数(俗称
菜形指数ꎬ 为瘤茎纵径与横径之比值)来比较分析
不同品种间瘤茎形状的差异ꎮ 瘤茎形状指数约等于
1时为圆球形或近圆球形ꎬ 低于 1 时为扁圆球形ꎮ
而瘤茎形状指数愈大ꎬ 瘤茎形状愈呈长形ꎬ 因此可
利用形状指数作为度量瘤茎形状的指标对茎瘤芥不
同品种进行鉴定与评价ꎮ 生产上一般要求茎瘤芥品
种瘤茎形状为圆球形、 近圆球形或扁圆球形ꎬ 即形
状指数愈大ꎬ 商品性状愈差ꎬ 因此优良的瘤茎形状
是茎瘤芥育种的基本要求ꎮ 瘤茎形状是典型的数量
性状ꎬ 深入剖析其基因效应对茎瘤芥遗传改良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刘义华等[2]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
法对瘤茎形状指数基因效应进行分析认为ꎬ 瘤茎形
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ꎬ 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只
在有些组合中占优势ꎬ 由于此研究假定了数量性状
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基因效应相等ꎬ 故只能从整体
上来了解和把握基因效应ꎬ 而不能鉴别个别基因ꎬ
也无法估算不同基因的基因效应ꎮ 在植物遗传改良
和育种研究中发现ꎬ 大量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效
应大小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ꎬ 有的还表现出主基因
的特性[3]ꎮ 王建康等、 盖钧镒等[4ꎬ5]发展的主基
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方法ꎬ 能鉴别出主基因和多
基因并能估测出各项基因效应ꎬ 已在不结球白菜、
小麦、 水稻、 番茄、 小豆等许多作物上得到广泛应
用[6-10]ꎬ 但在茎瘤芥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上尚未
见报道ꎮ 我们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
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对茎瘤芥瘤茎形状的遗传
体系加以分析ꎬ 旨在为制定茎瘤芥遗传改良策略提
供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实验材料
选择 2个瘤茎形状呈近圆球形的茎瘤芥(Bras ̄
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 ) 自交系
b145、 b146和 2个瘤茎形状呈长纺锤形的茎瘤芥
自交系 y203 和 y92 作为亲本ꎮ 2007 年 3 月配制
y203 ×b145和 y92 ×b146 两个杂交组合并获得 F1
群体ꎬ 2008年 3月以 F1单株及其亲本(y203和 y92
为 P1ꎬ b145和 b146为 P2)为试材开展自交、 回交
和杂交ꎬ 共获得 2个杂交组合的 7个世代家系群体:
P1(P1×P1)、 P2(P2×P2)、 F1(P1×P2)、 RF1(P2×
P1)、 B1(F1×P1)、 B2(F1×P2)和 F2(F1×F1)ꎮ
1 2 实验方法
田间试验在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试验地进行ꎮ
2008年 9月 10日播种ꎬ 10月 12日移栽ꎬ 株行距
0 33 m × 0 33 mꎻ 随机区组设计ꎬ 重复 2次ꎮ 对
2 个杂交组合(y203 × b145和 y92 × b146)的家系
群体 P1、 P2、 F1和 RF1栽植 36 株 /小区ꎬ B1和 B2
栽植 72株 /小区ꎬ F2栽植 108 株 /小区ꎬ 尽量保证
受试材料的田间管理条件一致ꎮ 2009年 1-2 月逐
株调查受试材料的现蕾期(瘤茎成熟期)并同时测
定瘤茎纵径和横径ꎬ 计算出瘤茎形状指数ꎮ
1 3 数据分析
在对 P1与 P2、 F1与 RF1间瘤茎形状差异比较
分析的基础上ꎬ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
混合遗传模型ꎬ 对 2 个杂交组合(y203 × b145 和
y92 × b146)6 个世代家系群体 P1、 P2、 F1、 B1、
B2和 F2瘤茎形状指数进行联合遗传分析ꎮ 通过极
大似然法和迭代条件 EM 算法( IECM 算法)对混合
分布中的有关成分分布参数作出估计ꎬ 然后通过
AIC值的判别、 极大似然比(LRT)测定和一组适合
性测验ꎬ 从各种候选模型中选出最优遗传模型及其
成分分布参数ꎬ 并估计主基因和多基因效应等遗传
参数[5]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亲本间及正反交一代间瘤茎形状差异显著性
检验
对 2个杂交组合亲本间及其正反交一代间瘤茎
形状指数差异进行了 t 测验ꎬ 从表 1 可看出ꎬ 2 个
杂交组合亲本间瘤茎形状指数有极显著差异ꎬ 正反
交 F1与 RF1间无显著性差异ꎮ 此结果表明ꎬ 2个杂
交组合亲本间瘤茎形状差异较大ꎬ 且瘤茎形状主要
53 第 1期 刘义华等: 茎瘤芥(榨菜)瘤茎形状的遗传研究
受核基因控制ꎬ 可做进一步遗传分析ꎮ
2 2 分离世代 B1、 B2和 F2中瘤茎形状的次数分布
从 2个杂交组合(y203 ×b145 和 y92 ×b146)
的 B1、 B2和 F2分离世代瘤茎形状指数次数分布可
看出ꎬ 各世代分离明显(表 2)ꎮ 除杂交组合 y92 ×
b146 的 F2世代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偏态分布外ꎬ 其
余均为单峰偏态分布ꎬ 因此各个分离世代可能为多
个分布的混合ꎬ 在控制瘤茎形状的基因中应有效应
差异较大的主基因和多基因存在ꎮ
2 3 瘤茎形状遗传模型的判定
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对 2
个杂交组合的 6 个世代群体 P1、 P2、 F1、 B1、 B2
和 F2的瘤茎形状指数进行分析ꎬ 获得了 1 对主基
因(A)、 2 对主基因(B)、 多基因(C)、 1 对主+
多基因(D)、 2对主 +多基因(E)等 24种混合模型
的 AIC值ꎬ 并将其中 4 个最小 AIC 值的模型作为
备选模型(表 3)ꎮ 对每个组合选出的 4个备选模型
进行适合性检验ꎬ 选择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个数最
少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ꎮ 测验结果表明ꎬ 杂交组合
y203 × b145 的 B ̄1模型和 y92 × b146 的 E ̄1模
型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个数最少ꎬ 分别为 2 个和 3
个(表 4)ꎬ 因此杂交组合 y203 × b145的最优模型
为 B ̄1ꎬ 即符合 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
模型ꎻ y92 × b146的最优模型为 E ̄1ꎬ 符合 2对加
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
传模型ꎮ
2 4 遗传参数的估计
对 2个杂交组合一阶遗传参数和二阶遗传参数
估计值进行分析(表 5)发现ꎬ y203 ×b145 组合群
体的瘤茎形状指数均值为 1 3572ꎬ 第 1 对主基因
加性效应为 01596ꎬ 显性效应为-0 0084ꎬ 其显
性度 ha / da = -0 0526ꎬ 第 2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
表 1 亲本及正反交一代瘤茎形状指数显著性检验
Table 1 Significance tes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and between obverse and inverse crosses
组合
Cross
平均值 ±标准差 Mean ± SD
P1 P2 差异 Difference F1 RF1 差异 Difference
y203 × b145 1 71 ± 0 438 1 03 ± 0 230 10 74∗∗ 1 30 ± 0 270 1 35 ± 0 296 0 92
y92 × b146 1 64 ± 0 288 1 14 ± 0 187 11 94∗∗ 1 07 ± 0 199 1 10 ± 0 193 0 97
注: ∗∗表示在 α= 0 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
Notes: ∗∗indicates different significance at α= 0 01 level.
表 2 2个组合的 B1、 B2和 F2分离世代瘤茎形状指数次数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hape index of tumorous stem in B1ꎬ B2 and F2 populations of the two crosses
组合
Cross
分离世代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株数
No. of
plants
组中值 Middle value of group
0 6 0 8 1 1 2 1 4 1 6 1 8 2 2 2 2 4 2 6
均值
Mean
y203 × b145
B1 134 8 24 23 30 18 12 11 5 3 1 63
B2 122 1 9 33 29 29 13 6 1 1 1 25
F2 199 6 25 55 38 31 25 8 7 2 2 1 44
y92 × b146
B1 129 5 15 36 26 24 16 3 2 1 1 1 41
B2 124 2 18 43 28 15 8 5 1 3 1 1 18
F2 187 1 9 43 31 49 21 11 12 6 2 2 1 37
表 3 IECM 算法估计遗传模型的 AIC值
Table 3 AIC values obtained from IECM algorithm
组合
Cross
模型代号
Model symbol
AIC 值
AIC value
组合
Cross
模型代号
Model symbol
AIC 值
AIC value
y203 × b145
B ̄1 452 2
D 455 0
E 456 7
E ̄1 451 4
y92 × b146
B ̄1 345 0
E 339 0
E ̄1 325 1
E ̄3 305 0
63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表 4 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括号内为概率值)
Table 4 Test for goodness ̄of ̄fit of genetic models(probability in parentheses)
组合
Cross
模型
Model
世代
Generation
统计量 Statistics
U 21 U
2
2 U
2
3 nW
2 Dn
y203 × b145 B ̄1
P1 0 10(0 75) 1 05(0 31) 28 45∗∗ 0 61∗ 0 15
F1 1 31(0 25) 1 78(0 18) 0 80(0 37) 0 27 0 14
P2 2 07(0 15) 3 30(0 07) 2 88(0 09) 0 38 0 16
B1 0 18(0 67) 0 41(0 52) 0 87(0 35) 0 12 0 07
B2 0 15(0 70) 0 47(0 49) 1 53(0 22) 0 11 0 07
F2 0 07(0 79) 0 41(0 52) 2 27(0 13) 0 13 0 07
y92 × b146 E ̄1
P1 0 26(0 61) 0 01(0 92) 2 35(0 13) 0 11 0 09
F1 0 01(0 94) 0 06(0 80) 0 52(0 47) 0 19 0 12
P2 0 04(0 85) 0 03(0 87) 2 02(0 16) 0 06 0 07
B1 0 81(0 37) 1 57(0 21) 2 34(0 13) 0 26 0 08
B2 5 61∗ 7 24∗∗ 2 56(0 11) 0 85∗∗ 0 12
F2 1 05(0 30) 1 15(0 28) 0 09(0 76) 0 19 0 07
注: U 21、 U
2
2和U
2
3为均性检验统计量ꎻnW
2为 Smirnov检验统计量ꎻ D n 为 Kolmogorov 检验统计量ꎻnW 2的临界值分别为 0 461(p <
0 05)和 0 743(p < 0 01)ꎻ ∗表示在 p < 0 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ꎻ ∗∗表示在 p < 0 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
Notes: U 21ꎬ U 22 and U 23 are the Uniformity test statisticsꎻnW 2 is the Smirnov test statisticsꎻ Dn is the Kolmogorov statisticsꎻ The criti ̄
cal of nW 2 is 0 461 at the 0 05 levelꎬ and is 0 743 at the 0 01 levelꎻ ∗indicates different significance at p <0 05 levelꎻ ∗∗indi ̄
cates different significance at p < 0 01 level.
表 5 2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参数估计
Table 5 Genetic parameters of two cross combinations
组合
Cross
一阶参数
First order
估计值
Estimates
一阶参数
First order
估计值
Estimates
二阶参数
Second order
估计值 Estimates
B1 B2 F2
y203 × b145
m 1 3751 jab 0 2229 σ2p 0 1476 0 0802 0 1291
da 0 1596 jba -0 082 σ2pg - - -
db 0 155 l -0 3429 σ2mg 0 0884 0 021 0 0699
ha -0 0084 σ2e 0 0592 0 0592 0 0592
hb 0 3012 h2mg(%) 59 89 26 18 54 14
i 0 0066 h2pg(%) - - -
y92 × b146
m 1 6234 jab -0 0538 σ2p 0 1368 0 1352 0 1427
da 0 2536 jba -0 1089 σ2pg 0 0553 0 0059 0 0018
db -0 2614 l -0 2553 σ2mg 0 0307 0 0785 0 0901
ha 0 1005 [d] 0 2633 σ2e 0 0508 0 0508 0 0508
hb -0 0844 [h] -0 3247 h2mg(%) 22 44 58 06 63 14
i -0 2405 h2pg(%) 40 42 4 36 1 26
注: m —群体均值ꎻ da—主效 a基因加性效应ꎻ db—主效 b基因加性效应ꎻ ha—主效 a基因显性效应ꎻ hb—主效 b基因显性效应ꎻ i —
主效基因 a、 b间加性互作ꎻ jab— a基因加性与 b基因显性互作ꎻ jba— b基因加性与 a基因显性互作ꎻ l —主基因显性与显性互作ꎻ
[d] —多基因加性效应ꎻ [h] —多基因显性ꎻ σ2p—群体表型方差ꎻ σ
2
mg—分离群体主基因遗传方差ꎻ σ
2
pg—分离群体微效多基因遗
传方差ꎻ σ2e—环境方差ꎻ h
2
mg(%) —分离群体主基因遗传率ꎻ h
2
pg(%) —分离群体微效多基因遗传率ꎻ B1、 B2—回交一代群体ꎻ
F2— F2世代群体ꎮ
Notes: m —Average valueꎻ da—Additive effect of major gene aꎻ db—Additive effect of major gene bꎻ ha— Dominant effect of ma ̄
jor gene aꎻ hb—Dominant effect of major gene bꎻ i — Interaction of additive effects between major gene a and bꎻ jab— Interac ̄
tion between additive effect of major gene a and dominant effect of major gene bꎻ jba— Interaction between additive effect of
gene b and dominant effect of gene aꎻ l — Interaction of dominant effects between two major genesꎻ [d] —Additive effects of
minor genesꎻ [h] —Dominant effects of minor genesꎻ σ2p—Phenotypic variance of groupsꎻ σ
2
mg—Genetic variance of separa ̄
tion groups major geneꎻ σ2pg— Genetic variance of separation groups minor genesꎻ σ
2
e— Environment varianceꎻ h
2
mg(%) —
Heritability of separation groups major geneꎻ h2pg(%) —Heritability of separation groups minor genesꎻ B1ꎬ B2—First generation
of back crossꎻ F2— F2 gneration.
73 第 1期 刘义华等: 茎瘤芥(榨菜)瘤茎形状的遗传研究
为 0155ꎬ 显性效应为 0 3012ꎬ 其显性度 hb / db =
1 9432ꎬ 说明 2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基本相等ꎬ
但 2对主基因的作用不同ꎮ 第 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
明显大于显性效应ꎬ 呈弱的负向显性ꎬ 即低瘤茎菜
形指数呈部分显性ꎬ 而第 2对主基因作用以显性效
应为主ꎬ 呈正向超显性ꎬ 即高瘤茎菜形指数呈超显
性ꎮ 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显显互作和第 1对加性
与第 2对显性互作为主ꎬ 特别是显显互作效应为
-0 3429ꎬ 其绝对值在遗传效应中最大ꎬ 有利于降
低瘤茎形状指数ꎬ 说明在临时性分离群体中ꎬ 显性
效应和与显性效应有关的互作效应对选择的影响还
是比较大的ꎮ 在 B1、 B2和 F2世代群体中主基因遗
传率分别为 59 89%、 26 18%和 54 14%ꎬ 环境
方差占表型方差的 40 11%、 73 82%和 45 86%ꎬ
可见环境因素对瘤茎形状变异的影响也较大ꎬ 基本
上属于中等遗传率ꎮ
y92 × b146 组合群体瘤茎形状指数均值为
1 6234ꎬ 第 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 0 2536ꎬ 显性
效应为 0 1005ꎬ 其显性度 ha / da = 0 3963ꎻ 第 2
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 - 0 2614ꎬ 显性效应为
-0 0844ꎬ 其显性度 hb / db = 0 3229ꎬ 说明 2 对
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ꎬ 其绝对值基本相等ꎬ 但
第 1对主基因使瘤茎形状指数增加ꎬ 第 2对主基因
使瘤茎形状指数降低ꎮ 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均为负
值ꎬ 以加加互作和显显互作为主ꎬ 表明互作效应对
瘤茎形状指数的变异所起的作用也较大ꎮ 多基因加
性效应为 0 2633ꎬ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0 3247ꎬ
势能比值[h] / [d] = -1 2331ꎬ 因此该组合多基因
对瘤茎形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ꎮ B1、 B2和 F2群体
主基 因 遗 传 率 分 别 为 22 44%、 58 06% 和
63 14%ꎬ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40 42%、 4 36%
和 1 26%ꎬ 总的遗传率分别为 62 86%、 62 42%
和 64 4%ꎬ 说明该组合瘤茎形状指数遗传率属中
等偏上ꎬ 由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ꎬ 基本上仍以主基
因遗传占主导作用ꎬ 但尚有 35 6%~ 37 58%的变
异由环境因素决定ꎮ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
代联合分析方法对 2个茎瘤芥杂交组合后代瘤茎形
状的遗传分析表明ꎬ 瘤茎形状主要是受 2 对加性-
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或+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
制ꎬ 存在明显的加性、 显性和上位性遗传效应ꎬ 这
与采用经典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的结果是一致
的[2]ꎮ 但本研究进一步区分鉴别出了控制瘤茎形
状遗传的 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ꎬ 并估算出了各项的
遗传效应ꎮ 杂交组合 y203(形状指数为 1 71ꎬ 长
纺锤形)× b145(形状指数为 1 03ꎬ 近圆球形)的
F1瘤茎形状为纺锤形ꎬ 形状指数为 1 30ꎬ 略低于
中亲值ꎻ 而杂交组合 y92(形状指数为 1 64ꎬ 长纺
锤形)× b146(形状指数为 1 14ꎬ 近圆球形)的 F1
瘤茎形状为近圆球形ꎬ 形状指数为 1 07ꎬ 低于低
值亲本ꎬ 为负向超亲ꎬ 说明同一类型的 2个杂交组
合(长纺锤形×近圆球形的配组)F1代瘤茎外观形态
及其菜形指数有明显差异ꎬ 这可从两个杂交组合
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中可知ꎮ y203 × b145 组合
群体中ꎬ 虽然 2 对主基因间显显互作为较大负值
(-0 3429)ꎬ 但受到第 2 对主基因呈明显的正向
超显性(hb = 3 012ꎬ hb / db = 1 9432)作用ꎬ 使
得 F1仍具有较大的形状指数ꎻ 杂交组合 y92 ×
b146 主要是 2 对主基因间显显互作 (效应为
-0 2553)ꎬ 多基因的显性效应为-0 3247ꎬ 均为
较大负值ꎬ 但主基因的正向显性较弱ꎬ 使得 F1的
形状指数大大降低ꎬ 呈现出负向超亲现象ꎬ 因此本
研究通过了解基因间作用方式和大小ꎬ 为探明瘤茎
形状遗传机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遗传信息ꎮ
本实验对茎瘤芥瘤茎形状的遗传分析可为制定
茎瘤芥品种或品系的遗传改良策略提供依据ꎮ 培育
茎瘤芥新品种时ꎬ 要选择瘤茎形状指数低的品种或
材料做杂交亲本ꎬ 充分利用主基因的加性效应ꎬ 并
采用有助于优良基因累加的育种选择手段来选育瘤
茎形状指数低的新种质ꎬ 并且宜在中高世代选择ꎬ
以减少主基因显性效应及与显性相关的上位性效应
对选择的影响ꎻ 选育杂交种时ꎬ 需选择瘤茎形状指
数均较低(形状为圆球形、 近圆球形或扁圆球形)
的亲本或在形状指数高与低的亲本间配置杂交组
合ꎮ 当高与低配组时要充分利用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来增加其负向杂种优势ꎬ 这样才有利于育成瘤茎外
观形态优且形状指数低的杂交种ꎬ 因此在实践中要
注意区分和把握主基因加性、 显性和上位性等遗传
83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效应对育种的影响ꎮ 瘤茎形状指数具有中等遗传
率ꎬ 与利用方差分析法估算的 23 个茎瘤芥品种形
状指数遗传率相近[11ꎬ12]ꎬ 说明环境对瘤茎形状也
有较大影响ꎮ 为了提高选择效率ꎬ 育种材料种植时
应尽量保持环境条件的一致性ꎬ 使主基因效应得以
充分发挥ꎮ
参考文献:
[ 1 ] 刘佩瑛. 中国芥菜[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ꎬ
1996: 2-5.
[ 2 ] 刘义华ꎬ 张召荣ꎬ 冷蓉. 茎瘤芥产量性状的基因效
应研究[J] . 西南大学学报ꎬ 2009ꎬ 31(12): 58-
62.
[ 3 ] 莫惠栋. 质量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 作物学报ꎬ
1993ꎬ 19(1): 1-6.
[ 4 ] 王建康ꎬ 盖钧镒. 利用杂种 F2 世代鉴定数量性状主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估计其遗传效应[J] .
遗传学报ꎬ 1997ꎬ 24(5): 432-440.
[ 5 ] 盖钧镒ꎬ 章元明ꎬ 王健康.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2003: 224-260.
[ 6 ] 张增翠ꎬ 侯喜林ꎬ 曹寿椿. 不结球白菜维生素 C 和
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分析[J] . 园艺学报ꎬ 1999ꎬ 26
(3): 170-174.
[ 7 ] 葛秀秀ꎬ 张立平ꎬ 何中虎ꎬ 章元明. 冬小麦 PPO 活
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 . 作物学报ꎬ
2004ꎬ 30(1): 18-20.
[ 8 ] 王庆钰ꎬ 朱立宏ꎬ 盖钧镒ꎬ 王建康. 水稻广亲和性遗
传的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J] . 遗传ꎬ 2004ꎬ
26(6): 898-902.
[ 9 ] 李纪锁ꎬ 沈火林ꎬ 石正强. 鲜食番茄果实中番茄红
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 . 遗传ꎬ
2006 ꎬ 28(4): 458-462.
[10] 金文林ꎬ 白璐ꎬ 文自翔ꎬ 濮绍京ꎬ 赵波. 小豆百粒
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 J] . 作物学报ꎬ 2006ꎬ 32
(9): 1410-1412.
[11] 刘义华ꎬ 冷蓉ꎬ 张召荣. 茎瘤芥主要数量性状遗传
力和遗传进度的初步研究[J]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ꎬ
2006ꎬ 7(4): 442-444.
[12] 冷容ꎬ 刘义华ꎬ 张召荣. 茎瘤芥(榨菜)晚播条件下
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J] . 西南农业学报ꎬ
2011ꎬ 24(2): 677-680.
(责任编辑: 刘艳玲 )
93 第 1期 刘义华等: 茎瘤芥(榨菜)瘤茎形状的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