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troduction Experiments of Three Wild Tea Species from Yunnan

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 19( 1) : 39~46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
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罗吉凤 龙春林 周翊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4)
摘 要: 调查了产于滇东南的 3 种野生茶 (秃房茶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厚轴茶 C .
crassicolumna Chang 和普洱茶 C . sinens is var . as samica Kitamura )的生态环境, 其中普洱茶属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它们均分布于海拔 100~2 540 m 的常绿阔叶林或山地苔藓林中。在 5年
时间里,先后采集上述3 种野生茶的插条、小苗和种子,进行了引种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野生
茶在昆明地区的引种驯化已取得初步成功; 扦插和小苗移栽的时间以 6~8 月份为宜;扦插成
功的关键是插条须“现采现插”, 扦插成活率最高可达 88% ; 种子具有休眠期 ,用 700×10- 6
GA 3 处理种子可打破休眠;采用 MS+ 1. 5BA+ 0. 15NAA 培养基,可用野生茶种子进行组织
培养, 从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关键词: 野生茶; 普洱茶; 秃房茶; 厚轴茶; 引种试验; 滇东南
  中图分类号: S 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0-470X ( 2001) 01-0039-08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troduction Experiments
of Three Wild Tea Species from Yunnan
LUO Ji-Feng , LONG Chun-Lin , ZHOU Yi-Lan
( K unming I nst 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 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Kunming 650204, China)
Abstract: T he natural eco logical environment o f 3 species o r variet ies of w ild
tea fr om Southeaster n Yunnan, Camellia gymnogyna Chang , C. crassicolumna
Chang and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Kitamura, has been invest ig ated based on a
fiv e-year field w ork and intensive observat ion. T hey dist ribute in the ever green
br oad-leaved fo rests w ith an alt itude of 100~2 54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Camell ia gymnogyna and C. cr assicolumna may gr ow to gether in mountain
cloud forests as high as 2 540 meter s above sea lev el. Among these w ild tea

收稿日期: 2000-01-17,修回日期: 2000-09-12。
基金项目: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46467-0)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93C 07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
项目。Foundation item s: T he MacArth ur Found at ion ( 46467-0) ; th 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 93C072) ; th e Chinese A cad emy of Scien ces ( th e Knowledge In novat ion Pr oject ) .
作者简介:罗吉凤( 1963- ) ,女,实验师,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Corr esp on ding author .
species, C. sinensi s var. assamica is listed in the Red Data Book for Rare and
Endanger ed Plant Species o f China. T he int roduction and propagat ion experi-
ments of cutt ings, seedling s and seeds o f 3 species of wild tea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Kunm ing Botanical Garden since 1995. The major results o f intr oduc-
tion pract ices are as follow s: ( 1)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in July 1998, it is
conf irmed that the int roduct 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3 wild tea species ar e
successful in their first stag e of intr oduct ion. ( 2) T he best t ime for cult ivation
of cut t ing s and seedling s o f w ild tea is from June to August . ( 3) T he key point
to ensure cut t ing success is to insert cutt ings into appropriate medium or soil as
so on as the cut t ings are col lected f rom mother tr ees in the fields. ( 4) Seeds o f
w ild tea have a rest period. It can be interr upted by a t reatment of 700×10- 6
GA 3. ( 5) Rapid propagat ion of w ild tea can be br ought about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t issue culture. The suitable cultur e medium for w ild tea is formula-
ted as M S+ 1. 5BA + 0. 15N AA. T he succession of int roduction w ill be useful
fo 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ion o f wild tea species.
Key words: Wild tea; Camell 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C. gymnogyna; C. crassi-
columna; Introduct ion; SE Yunnan
野生茶是山茶科( Theaceae)山茶属( Camellia)茶组植物( Sect . Thea)野生种类的总
称,其叶均可用于制作茶叶。国内许多植物学家和茶叶专家从不同侧面对茶组植物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 根据植物分类学家最近的订正, 茶组植物共有 12种 7变种[ 1 9] (表 1) ,均为
野生状态,仅茶叶( Camell ia sinensis O. Kuntze)及其变种普洱茶( C. sinensi s var. assam ica
Kitamura )普遍栽培1)。野生茶的全部 12种和 7变种均产自中国[ 7, 9] ,而以云南、广西、贵
州、广东为分布中心,其中云南东南部分布有 8种和 7变种,可以认为是野生茶的现代多
样化中心。笔者在 5年野外观察和引种试验的基础上,对产自云南东南部的金平县、屏边
县及河口县的普洱茶( C. sinensis O. Kuntze var . assamica Kitamura)、秃房茶( C. gymnog-
yna Chang)和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Chang)等进行了研究。
这 3种野生茶中的普洱茶,又称“野茶树”、“大叶茶”,被认为是茶树的始祖。它对于研
究茶树的系统发育、由野生变为栽培、以及从西南发展到华中、华南的演化历史提供了丰
富的研究材料,它在遗传育种学上也有很高的价值。普洱茶还可作为饮料、油料和用材树
种;其叶入药有消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因此,普洱茶无论是在科学研究
方面,还是在生产实践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在云南的南部、东南部和东
北部都发现有野茶树, 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过度采集,野茶树数量日趋稀少。
基于上述原因,普洱茶于 1984年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0]。文中所述及的 3种野生
茶,均可代茶饮用,在滇东南地区,当地百姓利用这些野生茶的历史相当悠久。根据我们最
近的调查,仅金平县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 群众每年采集这 3种野生茶的数量都
很大,加工后的干茶叶平均每年达 20余 t。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种野生茶所含的营
养成分、微量元素与现行商品茶相当,咖啡因含量很低,但茶碱含量高, 可制作保健茶叶。
因此,对野生茶进行引种驯化, 不仅有利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普洱茶的有效保护, 而且具
1) 根据有关论著记载和作者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大理茶( C. talie nsi s Melchior )、厚轴茶( C . cr assi columna Chang)、
40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9卷  
大苞茶( C. gr andibract eata Chang et Yu )、德宏茶(C . sinensi s var . dehung ensis M ing)等亦有少量栽培。
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利于将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茶资源。
1 野生茶的生态环境
滇东南金平县、屏边县及河口县的野生茶产地,地处热带北缘,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
风的影响,具有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的气候特点。由于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没有遭受第
四纪大陆冰川的直接袭击, 因此,区内森林动、植物丰富, 发育了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
系统,其中最典型的是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分水岭自然保护区。这里主要的植被类型有:
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竹
林等[ 11]。
滇东南野生的秃房茶、厚轴茶和普洱茶均为常绿乔木, 高 10~15 m , 树形为长纺锥
形,有些被采摘后呈圆锥形,与栽培种类[ 12]的直立形、椭圆形、披张形等截然不同。
滇东南野生茶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它们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表 1) ,伴生有壳斗科
( Fagaceae)、木兰科( M agnoliaceae)、樟科( Lauraceae)、山茶科( T heaceae)、槭树科( Ace-
raceae)、冬青科( Aquifoliaceae)、杜英科( Elaeocar paceae)、五加科( Ar al iaceae)、紫金牛科
( My rsinaceae)、茜草科( Rubiaceae)等森林树种。它们一般以数株至数十株组成群落, 其
中最大的一片大约 4 hm2。野生茶在群落中通常居于第二层。
野生茶在分布高度上存在差异, 普洱茶通常见于海拔 1 200 m 以下,而秃房茶和厚轴
表 1 野生茶的种类、分布及生境
T able 1 Species and distr ibution of w ild t ea
种名或变种名
Species/ Variety name
分 布
Dist rib ut ion area
海拔高度( m)及生境
Altitud e & habitat
C. costata Chang 黔东南,粤西北,桂东、桂北 700~1 100,常绿阔叶林中
C. cr assicolumna Chang var . crassi columna C han g var . mult ipl ex Ming var . shang baensis F. C. Zh ang
滇东南滇东南滇南
1 300~2 300,常绿阔叶林中
1 900~2 210,常绿阔叶林中
2 450,常绿阔叶林中
C. f ang cheng ensi s S .Y. Liang et Y. C. Zh on g 桂南 320,常绿阔叶林中
C. g rand ibr acteata Chang et Yu 滇西 1 750~1 850,常绿阔叶林中
C. gymnogyna Chang var . gy mnogyna Chang var . remot iserr ata Ming 滇东南,桂西南,黔南滇东北,黔北,川南 1 000~1 600,阔叶林或灌丛中920~1 350,杉木或阔叶林中
C. kw angsi ensi s Chang var . kw ang siensis C han g var . kw angnanica Ming 滇东南,桂西滇东南
1 500~1 900,阔叶林中
1 550~1 850,阔叶林中
C. l ep top hyl la S. Y. Liang et C han g 桂南 山坡灌丛中
C. p ti lop hy lla C han g 广东,湘南 270~480,疏林或灌丛中
C. p urp urea Chang et B.H .C hen 滇东南 1 500~2 200,常绿阔叶林中
C. sinensis O.Kuntze var . sinensi s O. Kuntze
 var . assamica Kitam ura var . dehung ensis M ing var . pubil imba Chang
长江以南各省区及藏东南,日本南部,缅甸北部滇、黔、桂、琼,越、老、泰、缅滇南,滇西南滇东南,广西,粤西,海南
130~200,山坡或沟谷灌丛中
100~1 500,常绿阔叶林中
1 000~1 600,林下或灌丛中
240~1 450,阔叶林中
C. tachangensis F. C. Zh ang 滇东,黔西南,桂西 1 500~2 250,常绿阔叶林中
C. talie nsi s Melch ior 滇西 1 300~2 700,林下或灌丛中
 注:据闵天禄( 1992, 1996)、张宏达( 1981, 1983, 1984, 1996)等的研究整理而成。种及变种按字母顺序排序。
 Note: Af ter M in ( 1992, 1996) and Chang ( 1981, 1983, 1984, 1996) w ith m od ificat ion. S pecies lis ted alphabet ical ly.
41 第 1期          罗吉凤等: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茶均在海拔 1 200 m 以上,其中秃房茶通常分布在海拔 1 600 m 以下, 厚轴茶则分布在海
拔1 600 m以上。但是, 在分水岭自然保护区, 秃房茶和厚轴茶的分布高度达到了海拔
2 540 m,且二者有时还混生在一起。秃房茶和厚轴茶的这一分布高度,大大超出了以往许
多研究者的记录。
气温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于茶树生长的。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在滇东南野生茶
的产地,年平均气温 14℃;气温最低的元月, 平均气温 7℃;气温最高为 6~7月,平均温度
为 23℃。由于各种茶树分布区海拔高度的差异,其所适应的气温也是不同的。野生普洱茶
产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19℃,而秃房茶和厚轴茶产地的年平均气温仅为 10. 6℃, 且极端最
低温达到了- 5. 2℃。
湿度和降水是野生茶生长所必需的又一个生态因子。滇东南野生茶产区的年降雨量
约为2 100~2 300 mm,雨量集中在雨季( 5~10月) , 占全年总雨量的80%左右;年平均蒸
发量约 1 400~1 600 mm ,小于降雨量。产区内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为 78%~93%。在
秃房茶和厚轴茶的产地内, 还有云雾大而多的特点。例如,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茶产
地(海拔约 2 400 m ) ,每年有 180天以上有雾,云雾时聚时散, 有时雾大如雨。
滇东南野生茶产地的土壤大部分为千枚岩、片麻岩和石灰岩发育而成,土壤多为赤红
壤、黄壤或黄棕壤, pH 值 5. 5~6. 5, 呈酸性反应。土层深厚、疏松、湿润,表面有一定厚度
的凋落物和腐殖质层覆盖。
2 野生茶的引种试验
2. 1 材料与方法
从云南东南部野生茶原产地的大茶树上剪取一年生枝条,用水苔保湿, 5天内运至昆
明。剪穗时间分别为 1995年 8月12~14日和 1998年 7月 6~8日。扦插前,从枝条上选
择插穗,每个插条上带一片叶和一个腋芽,长约 4~10 cm。剪取插穗时,注意保持剪口平
滑,上端切口距离叶柄 0. 3~0. 4 cm、且切口斜面与叶片方向相同,下端切口与上端切口
平行。剪好后的插穗分别用 A、B 两种生长液处理( A 表示用 NAA 800×10- 6和多菌灵
1 000×10- 6处理; B表示用 NAA 500×10- 6、IBA 300×10- 6和多菌灵1 000×10- 6处理) ,
然后插入已准备好的不同基质的苗床中。用 60%的遮荫网遮荫,每天喷雾。
用于试验的 3种野生茶(秃房茶、厚轴茶和普洱茶)小苗和种子亦采自滇东南野生茶
的原产地,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进行小苗栽种和组织培养试验。插条和其
它繁殖体的有关资料见表 2。
2. 2 1995年的扦插试验
经过多菌灵、生长素等处理后, 选用珍珠岩和红壤两种不同基质, 1995 年 8月 17日
分别对 10个采自不同产地的野生茶枝条进行扦插, 于 1995年 11月 25日和 12月 25日
两次对插条的成活率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 3、表 4、表 5。
结果表明, A 和 B 两种处理都能促使野生茶插条萌发,二者对插条的成活率无明显
差别。插条成活率在初期较高,到后来却很低。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首先
是 1995年12月 5日至 8日4天气温骤然降至 0℃, 新萌发的侧芽和嫩梢在未老化或半老
化之前就受到严重冻伤,从而导致死亡; 再就是空气湿度偏低, 10月份以后, 昆明地区为
42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9卷  
表 2 3种野生茶引种的有关原始资料
Table 2 Or iginal data o f three w ild t ea species
产 地  
L ocal it y  
编号
No.
种(变种)名
Species ( variety) name
试验材料类别
Propagat ion
material s
海拔高度(m )
Alt itude
生 境
Hab itat
多度
Abundance
金平龙口
Jin ping Longkou
01
Camel 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插条,小苗,种子 900~1 000 常绿阔叶林中 O
金平龙口
Jin ping Longkou
02
Camel 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插条,小苗 900~1 000 常绿阔叶林下 R
河口良子
Hekou Liang zi
03 Camel lia crassicolumna
插条,小苗,种子 1 900 山坡阔叶林中 D
金平分水岭
Jin ping Fenshuilin g
05 Camel lia crassicolumna 插条,种子 2 200~2 350 山地苔藓林中 F
金平分水岭
Jin ping Fenshuilin g
06 Camel lia crassicolumna 插条,种子 2 200~2 350 山地苔藓林中 F
金平分水岭
Jin ping Fenshuilin g
09 Camel lia crassicolumna 插条,种子 2 200~2 350 山地苔藓林中 F
河口瑶山
Hekou Yaosh an
43 Camel lia crassicolumna 小苗,种子 1 920 山坡阔叶林中 O
屏边大围山
Pingbian Daw eishan
50 Camel lia gymnogyna
插条,小苗,种子 1 300~1 400 常绿阔叶林下 O
屏边大围山
Pingbian Daw eishan
51 Camel lia gymnogyna
插条,小苗,种子 1 300~1 400 常绿阔叶林下 O
表 3 用大叶茶作对照的扦插试验(以普洱茶为材料,以红壤为基质 ) (扦插时间: 1995 年 8 月)
T able 3 Cutting pr actice of tea (C . sinensis var . assamica) as cont rast
( in r ed so il) ( Cut ting t ime: August, 1995)
产 地
L ocal it y
原插条数
Cu tt ing s
处理类别
Treatm ent
11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Nov. 25
成活株数
Su rvival no.
%
12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Dec. 25
成活株数
Survival no.
%
昆明
Kunming
200 A 196 98 182 91
金平
Jin ping
200 B 180 90 164 82
  注:“处理类别”中, A 表示用 NAA 800×10- 6和多菌灵 1 000×10- 6处理; B表示用 NAA 500×10- 6, IBA 300×
10- 6和多菌灵 1 000×10- 6处理。“成活”表示叶片绿色、有新芽萌发,不表示生根。表 4及表 5亦同。
Note: In the item “t reatmen t”, A means NAA 800×10- 6 and fun gicide ( called Duojunl ing) 1 000×10- 6, B means
NAA 500×10- 6, IBA 300×10- 6 and fungicide 1000×10- 6.“Su rvival”mean s the cu tt ing w ith green leaves
and new leaf buds , but does not mean rootin g, such concept is als o us ed in Table 4 and 5.
表 4 野生茶扦插试验(以红壤为基质) (扦插时间: 1995 年 10月)
T able 4 Cutting exper iment o f w ild tea ( in red soil) ( Cutting time : October, 1995)
产 地
L ocal it y
编号
No.
原插条数
Cu tt ings
处理类别
Treatm ent
11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Nov. 25
成活株数
Su rvival no.
%
12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Dec. 25
成活株数
Survival no.
%
河口良子  03 50 A 30 60 3 6
河口良子  03 100 B 60 60 19 19
金平分水岭 09 12 A 9 75 5 41
金平分水岭 09 20 B 16 80 8 40
屏边大围山 50 20 A 18 90 2 10
屏边大围山 50 42 B 39 92 9 21
屏边大围山 51 50 A 41 82 15 30
屏边大围山 51 20 B 17 85 5 25
43 第 1期          罗吉凤等: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表 5 野生茶扦插试验(以珍珠岩为基质) (扦插时间: 1995年 10 月)
T able 5 Cutting exper iment o f wild tea ( in pear lite) ( Cutting time : October, 1995)
产 地
L ocal it y
编号
No.
原插条数
Cu tt ings
处理类别
Treatm ent
11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Nov. 25
成活株数
Su rvival no.
%
12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Dec. 25
成活株数
Survival no.
%
金平龙口  01 40 A 30 75 2 5
金平龙口  02 41 B 27 65 2 5
河口良子  03 208 A 190 95 8 3
河口良子  03 200 B 180 90 8 4
金平分水岭 05 50 A 37 74 2 4
金平分水岭 05 29 B 16 55 3 10
金平分水岭 06 26 A 17 65 2 7
金平分水岭 06 30 B 21 70 4 13
金平分水岭 09 100 A 86 86 15 15
金平分水岭 09 80 B 69 89 13 16
屏边大围山 50 80 A 67 83 4 5
屏边大围山 50 100 B 89 89 7 7
屏边大围山 51 100 A 88 88 15 15
屏边大围山 51 80 B 69 86 3 3. 8
旱季, 降水少,空气较干燥, 从而影响了插条的成活率,在对照试验(表 3)中, 由于采用的
材料是栽培品种, 而且扦插时间早,侧芽和嫩梢已经老化或半老化,即使气温骤降,也能保
持较高成活率;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插条经长途运输后, 水份大量丧失, 而且发生了化学
变化,如酚性物质的氧化等。因此,我们认为,在昆明地区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野生茶进
行扦插繁殖, 扦插时间应以 6~8月为宜,新鲜插条应及时扦插,做到“现采现插”。
2. 3 1998年的扦插试验
在 1995年扦插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扦插试验方案进行了修订,确定将插条采集时
间提前到 7月上旬,同时准备好土筐以供野外采集插条时扦插之用。1998年 7月上旬,我
们在野外采下插条时, 立即扦插到土筐内。将土筐运回昆明后,便将插条连同土筐内的基
质移栽到苗床上。土筐和苗床的基质均为红壤与珍珠岩的混合物, 二者配比为 2 1,并经
1/ 1 000的黑胫清处理。结果见表 6。
表 6 野生茶扦插试验(以红壤和珍珠岩混合物为基质) (扦插时间: 1998年 7 月)
T able 6 Cut ting experiment of w ild tea ( in r ed so il 2: pear lite 1) ( Cutting time: July , 1998)
产 地
Local ity
编号
No.
原插条数
Cut t ings
处理类别
T reatmen t
1999年 1月 25日统计
Statis t ics on Jan. 25, 1999
生根数
Root ing no.
%
河口瑶山  43 100 A 85 85
河口瑶山  43 100 B 67 67
河口瑶山  43 100 对照 Cont rast 35 35
屏边大围山 50 100 对照 Cont rast 34 34
屏边大围山 50 100 A 88 88
屏边大围山 50 100 B 71 71
  注:“处理类别”中, A 表示用 NAA 500×10- 6和 IBA 800× 10- 6处理; B表示用 NAA 500×10- 6和 IBA 800×
10- 6;“对照”表示不作处理。
Note: In“t reatment”, A means NAA 500×10- 6 an d IBA 800×10- 6, B means NAA 500×10- 6 and IBA 800×
10- 6. No t reatment for “cont rast”cut t ings .
44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9卷  
通过 1999年元月 25日的统计可以看出, 野生茶的扦插生根率达 70%~80% ,从而
达到了在昆明地区初步成功的目的(完全成功要看扦插苗是否能完成其生活史,这大约需
要 5~10年时间)。值得说明的是, 1998年元月上旬,昆明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大雪,极端温
度降至- 5℃,但扦插苗却安然度过。由此验证了 1995年的推断: 野生茶扦插成功的关键
是扦插时间, 以 6~8月为宜,而且应做到“现采现插”。
2. 4 小苗栽培试验
从野生茶的产地采到的茶树幼苗一般高度为 20~50 cm ,在昆明地区的成活率较低,
除了移栽时气温骤降和空气湿度低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茶树幼苗须根很少。因
此,采挖小苗时应特别小心。小苗栽培试验的结果见表 7。
表 7 野生茶小苗栽培试验(栽培时间: 1995年 10 月)
T able 7 Cult iva tion experiment of seedling s o f w ild tea ( Cultivation tim e: Oct ober , 1995)
产地(编号)
L ocal it y( No. )
栽培方式
Cu lt ivat ion
栽培株数
Plant no.
1995年 11月 25日统计
Stat ist ics on Nov. 25, 1999
成活株数
Su rvival no.
%
1999年 1月 25日统计
Statis t ics on Jan. 25, 1999
成活株数
Survival no.
%
河口瑶山( 43)  盆栽 46 25 54 21 46
屏边大围山( 50) 盆栽 12 8 67 7 58
河口瑶山( 43)  地栽 51 32 63 11 22
屏边大围山( 50) 地栽 9 4 44 3 33
2. 5 播种试验
1995年 10月,将 3种野生茶成熟种子各 100 粒采用常规播种,至次年春天,未见萌
发。由此可见,野生茶籽具有休眠作用,与茶树( Camell ia sinensis)的“后熟作用”相似 [ 12]。
将 3种野生茶种子各 6粒用 700×10- 6 GA 3浸泡 24 h 后, 人为使外种皮裂开,然后
播种。2个月后进行抽样检查,发现子叶均变为淡绿色,胚根开始萌动。3个月后,幼根伸
长约 1~5 cm ;到 4个月时,幼芽出土。
2. 6 组织培养
材料和方法: 采用接近成熟的种子,种子来源见表 1。将种子消毒后, 剥去内外种皮,
用解剖刀切取子叶,以基部的为主,约 2~3. 5 mm 长,置于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培养基:颜慕勤等[ 13]对茶叶( Camel 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进行过组织培养, 所用的
培养基为改良的 ER 培养基, 其分化、继代培养和生根所用的培养基分别是改良 ER+
BA 2. 5+ IAA 1. 5、改良ER+ BA 2. 5+ IAA 1. 5、1/ 2ER+ NAA4-2。我们在 3种野生茶
种子不同的培养时期均采用 MS+ BA 1. 5 mg / L+ NAA 0. 15 mg / L 培养基, 但诱导生根
时附加 NAA 5 mg/ L , 蔗糖为 4%。
培养条件:培养室温度为昆明地区的室温( 26±2)℃,湿度为 75%~85%, 每天人工
光照 12 h, 光强 1 500~2 000 lx。
结果:子叶接种培养 20 d 后, 开始形成胚状体,继续培养 35~40 d后,产生愈伤组织
苗。在转入第三阶段培养基 25 d 之后, 开始生根,再过 20 d后,根长约 1 cm。
小苗移栽:移栽前先洗去培养基,然后在苗床上炼苗,此时需遮荫,每天浇水 1~2次。
炼苗 30 d 左右时,可移入大田栽植,成活率达 92%。
45 第 1期          罗吉凤等:云南几种野生茶生态环境与引种试验的初步研究
3 结语
( 1) 滇东南的野生茶均为常绿乔木,生长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海拔较高的常绿阔
叶林或山地苔藓林中。
( 2) 滇东南产的 3种野生茶(普洱茶 Camell ia sinensis O. Kuntze var. assamica Kita-
mura、秃房茶 C. gymnogyna Chang 和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Chang)经 5年的引种试验
后,在昆明地区初步引种成功。
( 3) 3种野生茶的扦插时间和小苗的移栽时间以 6~8月份为宜,扦插成功的关键是
确保插条“现采现插”。
( 4) 3种野生茶种子都具有休眠期, 可用 700×10- 6GA 3 浸泡处理打破休眠。采用种
子快速繁殖时,可用 MS+ 1. 5 BA + 0. 15 NAA 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
( 5) 野生茶是一类十分有用的植物资源。3种野生茶的引种成功,将有利于野生茶资
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致谢: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教授及李炳钧、王春、杨世雄、张文驹、李学东诸位先生参加部
分野外工作,植物园温室全体工作人员协助栽培试验, 李正安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 云南省金平县林业
局、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屏边县大围山保护区管理所及河口县瑶山乡干部群众协助了野外调查工
作, 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 1 ] 张宏达.茶树的系统分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1, 20( 1) : 87 99.
[ 2 ] 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1. 108 128.
[ 3 ] 张宏达.山茶科植物增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3, 22( 2) : 104.
[ 4 ] 张宏达.茶叶植物资源的订正.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4, 23( 1) : 1 12.
[ 5 ] 张宏达.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 Ⅶ. 山茶属秃茶组 Glaberr ima 的系统分类问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6, 35( 5) : 87 90.
[ 6 ] 张芳锡,丁渭然,黄 毅,等.云南山茶属三新种.云南植物研究, 1990, 12( 1) : 31 34.
[ 7 ] 张芳锡.云南山茶属茶组一新变种.云南植物研究, 1997, 19( 4) : 437.
[ 8 ] 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云南植物研究, 1992, 14( 2) : 115 132.
[ 9 ] 闵天禄,张文驹.山茶属植物的进化与分布.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 1) : 1 13.
[ 10] 宋朝枢,徐荣章,张清华.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292 293.
[ 1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编.云南自然保护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78 94.
[ 12] 庄晚芳.茶树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7 9, 21 25.
[ 13] 颜慕勤,陈平.几种山茶科的植物组织培养育苗及栽培技术.见:罗士韦,许智宏主编.经济植物组织培养.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05 209.
46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