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eed Vigor Characters and Seed Yield Formation of Sweetclover During Maturing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全 文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李鸿祥 韩建国 马春晖 毛培胜 戎郁萍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北京 100094)
  摘要: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特性和产量形成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 种子在盛花后
45d 达到生理成熟,其荚果干重和种子活力最高。种子硬实率随着成熟度的加深而提高。新收获
的高硬实种子可用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 TTC 法测定活力。浓硫酸浸泡 20~30min 可有效打破
硬实。种子最高产量在盛花后 36d 获得, 种子适宜收获期是盛花后 33~42d。
关键词: 草木樨; 种子活力; 硬实; 种子产量; 适宜收种期
中图分类号: S 54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0) 04-0297-09
  白花草木樨( Meli lotus albus)是豆科草木樨属 2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迅速, 产草量高,耐
瘠薄、寒冷和干旱,饲草品质好。同时又因其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占地时间短,并可培肥地
力,特别是在干旱寒冷地区粮草轮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聂朝相, 1995;张保烈等, 1989)。草木
樨属无限花序,种子成熟期极不一致,从盛花到种子完全成熟可维持 50~70d, 落粒性严重,
在生产中, 因对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形态变化和活力形成缺乏足够认识,也缺少
具体有效的指标以确定最适收获期, 因而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
国内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毛培胜等( 1997a; 1997b; 1996)、王显国
( 1998)和姚爱兴( 1998)分别在北京、河北和宁夏对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新麦草
( P sathy rostachys j uncea)、老芒麦( Elymus sibiricus)和多年生黑麦草( L olium per enne L. )种
子生产及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活力变化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豆科牧草主要是对白
三叶种子生产方面的研究,蒋文兰等( 1995)和丁醒雄等( 1995)在云南和湖南对白三叶种子
生产田的建植方式和田间管理及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王彦荣等( 1992)与Wang ( 1996)对紫
花苜蓿种子活力测定方法及贮藏的关系进行研究。Wang 等( 1993)对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的
种子活力进行研究。孙建华等( 1990)和玉柱等( 1989)对紫花苜蓿(M edicago sativ a L. )、红
豆草 ( Onobry chis viciaef ol ia Scop. )、塔落岩黄芪 ( H edy sarum laev e Max im. ) 和扁蓿豆
( M edicago ruthenica)种子活力及测定方法进行研究。但有关豆科牧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
变化的报道较少。本试验旨在对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和产量形成机制进行研
究,为草木樨种子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自然概况
试验在河北承德市鱼儿山牧场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科技攻关试验站进行。该地区位于内
  收稿日期: 1999-02-11; 修回日期: 2000-05-11
  * 国家 96-016-01-04科技攻关专题研究内容
第 8卷 第 4期
Vol. 8  No. 4 草 地 学 报ACT A AGREST IA SINICA 2000年 12月Dec.   2000
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度地带,海拔 1460m。属冷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春季干旱
少雨,风沙较大,夏季短促而温和,昼夜温差较大。全年≥0℃积温为1870. 3℃,年均气温为1℃,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为 32. 8℃和- 37. 4℃, 最冷月( 1月)和最热月( 7月)均气温为- 18. 6℃
和 17. 6℃。全年≥10℃积温为 1513. 1℃, 无霜期 85d, 年均降水量 430. 7mm , 年蒸发量
1735. 7mm, 是降水量的4倍多。全年盛行西风和西北风, 年均风速4. 3m / s,最大瞬时风速34m / s,
年日照时数 2930. 9h (丰宁县气象局平安堡气象站提供)。试验地土壤有机质 2. 19%, 全氮
0. 1267%,速效氮106. 05mg / kg ,全磷0. 0261% ,速效磷10. 70mg/ kg ,速效钾85. 66mg / kg。
1. 2 1997年 5月以莜麦做保护作物条播草木樨, 播种量 15kg/ hm2 , 面积 67hm2。试验从
1998年草木樨盛花后 10d( 8月 2日)至 48d( 9月 9日)。
1. 3 荚果含水量测试
从盛花期后 10d开始, 每隔 3~5d 取 100个花序, 放入塑料袋在室内随机选取 50个荚
果(重复 5次) ,称鲜重后,在 105℃下烘干 5h后称干重。
1. 4 种子产量测试
每次测含水量样品时随机割取 3个 1m 2草木樨(重复3次) ,打捆凉晒后,将荚果置于布
袋中风干后称重, 据此推算各时期的种子产量。
1. 5 种子产量构成测试
在黄熟期(盛花后 36d)随机测 5个 0. 5m2 样方内的花序数,并取 100个花序统计荚果、
未育小花及脱落荚果数,进而计算结实率。
1. 6 标准发芽率测试
取净种子 100粒,纸上发芽,重复 4次。芽床湿润后 5℃冷冻 7d,再置于 20℃发芽箱内,
每天光照 8h,黑暗 16h。第 4d 首次计数, 第 7d末次计数,计算正常种苗、硬实和死种子数。
1. 7 发芽指数( Gi)和活力指数( Vi)测试
选完整种子 50粒在纸上发芽,条件同标准发芽。从种子萌发开始计数,到第7d 为止。种
苗长度在萌发第 2d测试。通过Gi=  ( Gt / Dt )及 Vi=  ( Gt / Dt ) S 公式计算发芽指数和活力
指数。其中, Gt 是时间 t日的发芽数, Dt 为相应的发芽天数, S是萌发第 2d的芽长。
1. 8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数大小均匀的净种子 100粒,重复2次。称重后放入已加 100mL 无离子水的 150mL 三
角瓶中,同时设两个对照( 100mL 无离子水)。加盖后放入 20℃温箱 24h,用 DDS-Ⅱ型电导
仪测浸出液电导率,减去对照电导率即为种子浸出液电导率。
1. 9 脱氢酶活性测定
每份样品取完整种子 50粒, 3次重复。室温浸泡 24h,期间对未吸胀的硬实种子用刀片
划破种皮。将吸胀种子除去种皮后,放入具塞试管,加 5mL0. 1%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
( TT C)溶液,置于 38℃水浴中,加盖遮光。染色 2h。将种子吸干后,加 5mL 80%丙酮置于
56℃水浴浸提 4h后,在 490nm 测光密度(虞锦林, 1985;徐本美, 1982等)。
1. 10 硬实种子处理后标准发芽率测试
取硬实率最高(盛花后 45d,于 9月 6日收获)种子,用 98%的浓硫酸浸泡处理后进行标
准发芽试验, 浸泡时间为 1、5、10、20和 30min。
298 草 地 学 报 2000年
2 结果与分析
2. 1 荚果含水量
草木樨荚果含水量由盛花后 10d 的 73. 4%逐渐降低至盛花后 48d的 49. 8% (图 1) ,其
中盛花后 30d 以前,荚果日均失水 0. 2%左右, 盛花 30d以后失水率提高到 1. 2%~1. 8% ,
当荚果含水量 49. 8%时(盛花后 48d) ,种子已进入黄熟后期。
图 1 荚果含水量和鲜干重
Fig. 1 Var iations of mo isture content , dr y and fresh w eight of pods
of sw eetclover at differ ent developm enta l stag es
2. 2 荚果鲜干重
荚果干重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而逐渐增加,盛花后 33d以前,日增重 0. 02~0. 07mg /
粒,之后变为日增 0. 01mg /粒。至盛花后 45d达最重( 3. 15mg /粒) ,此后则不再增加。荚果鲜
重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单峰曲线, 鲜重先于干重 9d(盛花后 36d)达最大值( 8. 1mg /粒) , 日增重
0. 05~0. 09mg, 荚果鲜重达最大值后,伴随着水分的下降,以 0. 1~0. 3mg/ d的速度下降。
2. 3 种子干重 
种子干重是种子生理和生产上的重要指标, 一般干重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时的种子达
到生理成熟并获得最高活力( Hampton, 1991; Adam 等, 1989; Copeland等, 1985)。草木樨种
子在盛花后 45d 左右进入生理成熟期。
2. 4 千粒重变化
在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随着干物质的积累和形态的形成,千粒重逐渐增加(表 1) ,盛
花后 33d前,千粒重日增 0. 02g 左右,增重最快的时期在盛花后 33至 39d,日增达 0. 04g ,在
盛花后 45d达最高( 2. 71g) ,此后千粒重稍有下降,原因可能是先成熟的种子首先脱落所致。
2. 5 种子活力特性
2. 5. 1 标准发芽率 从盛花后 10~36d, 草木樨种子的标准发芽率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增
加(图 2)。盛花后 33~42d,发芽率达 20%以上, 极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 P< 0. 01)。发芽
率在盛花后36d达最高( 25. 25%) , 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收获期( P< 0. 01) , 之后发芽率急聚
299第 4期 李鸿祥等: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表 1 草木樨种子千粒重、活力指数和发芽指数
Table 1 Var iations o f sweet clov er thousand-g rain weight, seed v itality
index and seed germ inat ion index at dif 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 es
盛花后天数
Days af ter peak bloomin g
千粒重( g)
1000-g rain w eigh t ( g)
活力指数
S eed vitalit y index
发芽指数
Seed ger mination index
10 1. 238 12. 570Hh 0. 706Cd
15 1. 692 27. 465Ff 1. 583BCdc
20 1. 800 35. 572Ee 1. 865BCdc
25 1. 849 41. 239Dd 2. 061BCdc
30 1. 861 43. 169Dd 2. 006BCdc
33 1. 849 105. 342Bb 4. 881ABab
36 2. 089 146. 152Aa 6. 148Aa
39 2. 216 148. 242Aa 5. 797Aa
42 2. 354 78. 049Cc 3. 079ABCbcd
45 2. 713 19. 837Gg 0. 809Cd
48 2. 562 20. 461Gg 0. 951Cd
  注: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1) ,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 0. 05)
  Note: Mean s in the same column wi th dif ferent let ter s mean signif icant ly dif f erent at P< 0. 05 ( small let ters )or P<
0. 01( capital let ters )
图 2 草木樨种子标准发芽率
Fig . 2 The germina tion r atio of sw eetclover seed at dif fer ent developmental sta ges
下降,至盛花后 48d,降至 3. 25%,相当于盛花后 10d的水平。
2. 5. 2 硬实率 与此同时, 草木樨种子硬实率随着发育进程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在盛花后
10d 达到 11. 25% , 20d 达 50%以上,以盛花后 45d最高( 89. 00% )。草木樨种子硬实率与成
熟度密切相关, 在种子成熟过程中, 果胶等物质在种皮中逐渐积累,使种皮的不透水性增强
(傅家瑞, 1985;浙江农大种子教研组, 1980)。草木樨种子成熟后期发芽率下降的原因是硬实
率的急剧上升超过了发芽率的增加。在种子的成熟进程中, 死种子率由盛花后 10d 的
79. 50%降至 36d以后的 1%左右,说明盛花 36d以后的种子质量已达较高水平。
2. 5. 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 草木樨种子浸出液电导率随着种子的逐渐成熟而减小(图 3)。
浸出液电导率 y 与盛花后天数 x 呈 y= 536. 46x-1. 0743( R 2= 0. 8644)关系。盛花后 30d 前,电
导率均大于 100S/ cm . g ,此前的种子成熟度很差,使用价值极低。之后由于种子的成熟和
硬实率的提高, 电导率降低为90~40S / cm . g , 并趋于稳定, 这一阶段种子已获得较高活
300 草 地 学 报 2000年
图 3 草木樨种子电导率
F ig . 3 Changes o f conductiv ity dur ing t he seed developm ent o f sweet clov er
力,具有较高的种用价值。
2. 5. 4 活力指数 草木樨种子的活力指数在盛花后39d以前,伴随发育进程而逐渐提高,盛花
后36d和39d分别达到146. 152和148. 242,极显著( P< 0. 01)高于其他时期。此后由于硬实率
的急剧增高,活力指数迅速下降,至盛花后45d降至19. 831,仅高于盛花后10d 的12. 570。
在盛花后 10~48d, 草木樨种子的发芽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盛花
后 36d( 6. 148) ,与盛花后 10、15、20、25、30、45 和 48d差异极显著( P< 0. 01) ,但与盛花后
33、39和 42d 差异不显著( P< 0. 01)。
2. 5. 5 标准发芽率 徐本美等( 1985)的研究表明, 浓硫酸浸泡可有效打破二色胡枝子
( L esp edez a bicolor )和合欢( Albiz z ia j ulibrissin)等种子的硬实, 提高发芽率。本试验经 98%
浓硫酸的浸泡处理, 草木樨种子的硬实率下降, 发芽率提高(表2)。处理前硬实率高达
93. 5% ,发芽率仅为 4. 5%,除 1m in处理外, 其他处理均极显著地提高了发芽率并极显著地
表 2 浓硫酸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Table 2 The effects of immersing in sulfuric acid on seed germination of sw eetclover
处理时间 正常种苗 不正常种苗 死种子 硬实 新鲜未发芽
(分钟) ( % ) ( % ) ( % ) ( % ) ( % )
Tim e of t reatment Normal Abnorm al Dead seed Hard seed Fresh s eed
(m in) seedlin g s eedling
0( CK) 4. 50Dd 1. 25Bb 0. 75BCdc 93. 50Aa 0. 00
1 6. 5Dd 0. 75Bb 0. 00Cd 92. 50Aa 0. 25
5 34. 75C c 6. 50Aa 0. 50ABab 54. 50Bb 1. 75
10 74. 25Bb 5. 25Aa 3. 50Aa 15. 50C c 1. 50
20 88. 25Aa 6. 00Aa 3. 50Aa 2. 25Dd 0. 00
30 92. 25Aa 5. 50Aa 1. 75ABCbc 0. 50Dd 0. 00
  注: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1) ,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 0. 05)。
  Note:M eans in the s am e column wi th dif ferent let ters mean sign ifican tly d iff erent at P< 0. 05( sm all let ter s) or P<
0. 01( capital let ters )
301第 4期 李鸿祥等: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降低了硬实率( P< 0. 01) , 其中浸泡 20和 30min处理则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 P< 0. 01) ,硬
实率分别降至 2. 25%和 0. 5%, 正常种苗率提高到 88. 25%和 92. 25%。与对照比较, 5、10、
20和 30m in浸泡处理的不正常种苗率极显著提高( P< 0. 01) ,增加了 4. 0%~5. 25%。浸泡
10和 20min处理,死种子率极显著高于对照( P< 0. 01) ,增加 2. 75%。
2. 5. 6 脱氢酶活性 徐本美等( 1982)的研究表明, 在种子活力测定中,光密度与 T TC 含
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氧化态无色的 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 T TC)可接受种子呼吸过程
脱氢酶产生的氢, 而转化成还原态的红色沉淀物, 直接标志着种胚内脱氢酶脱氢活性的强
弱,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种胚呼吸代谢的强度。当光密度值高时, 即T T C含量高时,脱
氢酶活性高,反之则低。孙建华等( 1990)和玉柱等( 1989)的研究表明, 豆科牧草种子 TT C
含量与田间出苗率有很好的相关性。
2. 5. 7 草木樨种子 TT C含量随着发育进程的改变而不断增加(图 4)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盛花后 10~20d, TT C 含量 0. 3~0. 4, 此阶段种子刚开始形成, 死种子率高达 32. 0~
79. 5%。第二阶段是盛花后 25~33d, TT C含量0. 6左右,此时种子进入绿熟期,已具备一定
活力,标准发芽率已达 8%~20%。第三阶段从盛花后 36d开始, TT C 含量达 0. 8~1. 0,种
子已进入黄熟期。草木樨种子于盛花后 45d获得最高活力, T TC 含量是 1. 091。此后 TT C
含量稍有下降的原因是部分先成熟并具有最高活力种子的脱落。
图 4 不同发育时期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Fig . 4 Variations o f TT C during the seed developmentation of sw eetclo ver
2. 5. 8 在草木樨种子发育过程中, 由于硬实率不断提高, 导致新种子中含有大量硬实种子
因而影响其标准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不能正确地反映种子批的活力状况(尤其是
发育后期的种子) ,只能大致地反映黄熟期(盛花后 36d)前种子活力增长的趋势。徐本美等
( 1996; 1995)通过对 8种硬实种子的研究结果表明,硬实种子大多是高活力种子,而且硬实
程度越高,活力越高。本试验的预备试验结果表明, 老化后发芽和冷冻等活力测定方法由于
新收获种子高硬实的影响, 结果无法准确显示种子活力状况, 因此未在本文中列出。为正确
描述草木樨整个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的变化,就必须排除硬实的干扰,本实验采取划破种皮
后测定脱氢酶活性、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浓硫酸浸泡后做标准发芽率的方法以便真实地反
映草木樨种子的活力状况。
302 草 地 学 报 2000年
2. 6 种子产量形成和最适收获期
2. 6. 1 产量形成 牧草的潜在种子产量为理论上获得的最高种子产量(理论种子产量) , 即潜
在种子产量= 生殖枝数/面积×花序数/生殖枝×花数/花序×胚珠数/花×平均种子重量。而表
现种子产量是单位土地面积上实现的潜在种子产量,相当于潜在种子产量×结实率。实际种子产
量则是实际收获的种子产量,是表现种子产量减去落粒和收获损失的剩余(韩建国, 1997)。
2. 6. 2 草木樨种子产量构成要素及不同收获期荚果产量,结实率为 52. 38% (表 3)。由于草
木樨生长第 2年所有枝条都是生殖枝,潜在种子产量用公式: 花序数/面积×小花数/花序×
胚珠数/小花×平均荚果重计算。最高潜在表现和实际产量的获得是在盛花后 39d,既种子
生理成熟(获得最高荚果干重和最高活力—盛花后 45d)前 6d, 之后由于落粒的增加实际种
子产量明显下降, 此时用手工收获的实际种子产量是潜在种子产量的 32. 4%。盛花后 39~
45d 的潜在和表现种子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收获期( P< 0. 01) ,但此期间各个收获期间
潜在种子产量间和表现种子产量间产量差异极不显著( P> 0. 01)。
限制潜在种子产量转化为实际种子产量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状况、传粉率、受精率, 风等
外力造成的落花落果、落粒性及收获损失等。通过种子生产中的合理管理和调控,可有效地
增加实际种子产量。
表 3 草木樨种子产量组成
T able 3 T he seed yield composition o f sweetclov er
盛花后天数 花序/ m2 小花/花序 荚果/花序 荚果重 潜在种子产量 表现种子产量 关际种子产量
( d) In florescen ce Floret / Pod/ ( mg) ( kg/ hm2) ( k g/ hm2) ( kg/ hm2)
Days af ter peak / m2 Inf lorescence Inf lorescence Weight of Poten tial Presentat ion Har vested
bloom ing (d ) pod seed yield seed yield s eed yield
10 329. 46 — — 1. 437 1522. 47Fg 759. 86E g 184. 03Ii
15 515. 97 — — 1. 536 2538. 67Ef 1267. 05Df 424. 23Hh
20 474. 26 — — 1. 695 2585. 09Ef 1290. 22Df 736. 92Gg
25 526. 55 — — 1. 812 3068. 24Ee 1531. 36De 1142. 58Ff
30 663. 65 — — 2. 183 4657. 50Dd 2324. 56C d 1801. 33Dd
33 740. 11 — — 2. 264 5388. 37Cc 2689. 34C c 2014. 04Bb
36 714. 23 306. 4 160. 5 2. 784 6394. 33Bb 3191. 41Bb 2441. 07Aa
39 857. 41 — — 2. 800 7720. 30Aa 3853. 20Aa 2484. 56Aa
42 811. 55 — — 2. 848 7432. 64Aa 3709. 63Aa 1948. 81C c
45 730. 30 — — 3. 146 7387. 67Aa 3687. 18Aa 1795. 45Ded
48 518. 34 — — 3. 145 5242. 35Cc 2616. 46C c 1715. 44E e
  注: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1) ,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 0. 05)。
  Note:M eans in the s am e column wi th dif ferent let ters mean sign ifican tly d iff erent at P< 0. 05( sm all let ter s) or P<
0. 01( capital let ters )
2. 6. 3 最适收获期 在种子生产中,种子含水量是确定最佳收获期的重要指标。在草木樨
种子的发育成熟过程中,随荚果含水量的下降, 实际产量呈单蜂曲线变化(图 5) , 最佳收获
期应是既能获得较高产量, 又能获得尽可能接近生理成熟、具有高活力的种子。由于草木樨
种子最高产量出现在生理成熟(盛花后 45d)前 6d(盛花后 39d) ,而种子电导率和 TT C 测定
证明草木樨种子在盛花后 30~36d后具有相当高的活力,所以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活力, 在
盛花后 33~42d,荚果含水量 68. 5%~56. 9%时收获种子,可获得 2000~2400kg/ hm2 的种
子产量。过早收获则种子因大部分未充分达到生理成熟而活力不高,过晚会因落粒而损失大
量先成熟的高活力种子,而无法获得较高的产量。
303第 4期 李鸿祥等: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图 5 草木樨种子产量和含水量
F ig . 5 Yield and mo istur e content of seed in sw eetclov er
3 结 论
3. 1 草木樨荚果鲜重先于干重达到最大值,荚果干重和千粒重于黄熟后期达到最大值(盛
花后 45d) ,此时种子已达到生理成熟。
3. 2 草木樨种子的标准发芽率在进入黄熟期时达到最高(盛花后 36d) ,之后由于硬实率的
增加而下降、草木樨种子的硬实率随着种子的成熟而增加,至黄熟后期达最高值( 93% )。
3. 3 草木樨种子脱氢酶活性随着种子的成熟而提高,黄熟后期生理成熟达最高值。浓硫酸
浸泡处理能有效地打破草木樨种子的硬实,促进种子发芽,其中又以20和 30分处理效率最高。
3. 4 打破硬实种子,通过标准发芽率、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 T TC 含量测定可不受高硬实
的影响,正确反映种子活力状况。
3. 5 草木樨最高实际种子产量出现在盛花后 36d(生理成熟前 6d) ,之后产量由于落粒而下
降。手工收获实际种子产量是潜在种子产量的 32. 4%。草木樨种子最佳收获期应为盛花后
33~42d,荚果含水量 68. 5%~56. 9%。
参 考 文 献
1 丁醒雄,刘伟秋, 陈立本,戴共党. 1995.白三叶种子生产研究[ J] .草业科学, 12( 5) : 59~60
2 毛培胜, 韩建国, 宋锦峰,李鸿祥,倪小琴,王颖. 1997a. 高羊茅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J] . 草
地学报, 5( 1) : 1~6
3 毛培胜,韩建国, 倪小琴,王颖. 1997b. 高羊茅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与种子成熟的关系. 种子工程
与农业发展[ M ]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571~576
4 毛培胜, 韩建国,浦心春,宋锦峰,倪小琴. 1996.高羊茅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变化. 见: 第三届全国畜
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集[ M ] . 长春:长春出版社 , 174~177
5 王彦荣, 余玲, 陈江辉. 1992. 紫花苜蓿种批标准发芽率、活力及含水量与贮藏力的关系[ J] . 草业科学,
19( 6) : 34~38
6 王显国. 1998.老芒麦、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及适宜收获期的研究[ D]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304 草 地 学 报 2000年
7 玉柱,西力布, 林柏和. 1989.几种多年生豆科牧草种子活力及测定方法的探讨[ J] .种子, ( 6) : 41~43
8 孙建华,陈江辉. 1990.紫花苜蓿种子活力的不同测定方法[ J] .草业科学, 7( 4) : 53~57
9 张保烈,文荣威编著. 1989.草木樨[ M ]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7
10 姚爱兴,邵生荣, 刘彩霞,周玉香, 兰剑. 1998. 宁夏引黄灌区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的研究
[ J] . 草业科学, 15( 1) : 51~53
11 徐本美,冯桂强, 史晓华,黎念林等. 1996. 7 种硬实种子特性的研究[ J] .种子, ( 6) : 4~8
12 徐本美,白原生, 梁飞凤,孙洁等. 1995.蓝花棘豆硬实种子特性的研究 [ J] . 草业学报, 13( 4) : 305~310
13 徐本美,顾增寿. 1985.硫酸处理硬实种子的效果[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 : 22~25
14 徐本美,顾增寿, 郑光华. 1982. 测定种子活力方法的探讨( I ) - TT C 定量法[ J] .种子, ( 5) : 12~14
15 浙江农大种子教研组. 1980. 种子工作问答[ M ]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1~25
16 聂朝相. 1995. 草木樨种子着生部位成熟度与种性关系的研究[ J] .草业学报, 14( 1) : 9~13
17 傅家瑞. 1985. 种子生理[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14
18 蒋文兰, 李琪,于应文, 杨绍祥, 年兴福等. 1995. 白三叶种子大面积生产试验初报[ J] . 草业科学, 12
( 4) : 47~49
19 韩建国著. 1997. 实用牧草种子学[ M ]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82~183
20 虞锦林. 1985. 用浸提法测定水稻种子的还原态 TT C[ J] . 种子, ( 2) : 32~33
21 Adam N M, McDonnald M B, Hender long P R . 1989. The influence of seed position , planting and har-
vesting dates on soybean seed quality [ J] . Seed Sci & Technol, 17: 143~152
22 Copeland P J, Cro okston R K . 1985. V isible indicato rs of phy siolo gical maturity in bar ley[ J] . Cr op Sci-
ence, 25: 843~847
23 Hampton J G . 1991. Herbage seed lo t vigour : Do problems star t w ith seed product ion[ J] . J Appl Seed
Produ, 9: 87~93
24 Wang Y R , Hampton J G. 1993. Seed v ig or in lucerne and w hite clov er. Pr oceedings of the XVⅡinter-
national gr assland cong r ess[ M ] . New Zea land: Keeling & M undy L td, 1868~1869
25 Wang Y P . 1996. U se o f seed v igour t ests to pr edict field emergence of lucerne(Medicago sativ a) [ J]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Resear ch, 39: 255~262
Seed Vigor Characters and Seed Yield Formation of Sweetclover
During Maturing
Li Hongx iang Han Jianguo Ma Chunhui Mao Peisheng Rong Yuping
( G rassland Institute, China Ag ricultura l Univ ersity, Beijing 100094)
  Abstracts: The study o f the sw eetclo ver about seed vig or chang ing and seed y ield formation was done
dur ing the matur ing per iod. The r esults show ed that t he sweet clo ver seed attained phy siolog ical matur ity at
45 day s after the peak blo oming , the highest seed w eight and seed vig our were obtained during the phy sio-
lo gica l mat ur ing stage . The hard seed r atio o f sw eetclov er incr eased during the seed development . T he
higher hard seeds harv est ed can be t ested its vig or using seed conductivity and TT C method. Im mersing
20~30m in. In t he sulfur ic a cid could improve the hard seed t o germinate . The highest seed yield o f the
sweet clov er w as atta ined at 36 day s aft er the peak bloom ing. T he appropr iate seed harv est per iod of the
sweet clov er w as dur ing 33~42 day s aft er peak blo oming
  Keywords: Sw eetclo ver ; Seed v ig or ; Ha rd seed; Seed y ield; Apropr iat e ha rv est per iod
305第 4期 李鸿祥等: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