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24(1):74-79
Journa/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贺杰 。,孙振元 ,魏建华 ,王宏芝 ,校现周。,李瑞芬 ¨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
北京 100091:3.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结缕草属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和耐践踏等优良特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基因转移与重组技术在结缕草遗
传改良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结缕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取得重要进展;基因克隆和基因资源研究正在展开。结合
当前有关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综述了结缕草基因工程和基因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
望其前景。
关键词:结缕草;组织培养;遗传转化;基因资源
中图分类号:Q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O·470X(2006)01—0074-06
Advance on the Study of Biotechnology in Zoysiagrass
HE Jie ·’
,
SUN Zhen—Yuan2
,
WEI Jian—Hua ,WANG Hong—Zhi ,Xiao Xian.Zhou’,LI Rui—Fen ’
(1.BeijingAgro-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曰咖 Academy矿Agricultural and Fo~try 5c/enc~,Beijing 100089,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Forestry,ChineseAcademy of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3.South China
Unlwrslty旷Tropical Agdcula~,Danzhou,Hainan 571737,China)
Abstract:Some species in the genus Zoysia possess agronomicaUy useful traits such as drought toler-
alice,salt tolerance and wear tolerance.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DNA transfer and recombination tech—
nology provides great potential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zoysiagrasses;molecular linkage maps were
constructed from Zoysiajaponica and its hybrids with Zoysia matrela;the researches on gene cloning and
gene resource are in progres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genet-
ic transformation an d gene resource in zoysiagrass,an d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an d prospects.
Key words:Zoysiagrass(Zoysia spp.);Tissue culture;Genetic transformation;Gene resource
结缕草(Zoysia spp.)是禾本科 (Gramineae)画
眉草亚科(Chloridoideae)结缕草属(Zoysia)多年生
暖季型草坪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其跨度约为20个
纬度,34个经度,但主要分布于亚洲,在非洲等温暖
地区亦有分布。我国结缕草资源居世界首位,结缕
草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出口创汇能力的草种。我国有
该属植物5种、2变种、1变型H】,其中5个种已经用
于草坪草种质研究和开发利用,即 日本结缕草(
japonica Steud.)、中华结缕草(z.sinica Hance)、大
穗结缕草(z.macrostachya Franch.&Say.)、沟叶结
缕草[Z.Matrela(L.)Mer.]和细叶结缕草 (z.
tea.ifolia Wild.)。结缕草具有耐干旱、耐盐、耐践
踏、耐瘠薄、耐低修剪等优点 J,是一种很有发展潜
力的草坪草,但绿色期较短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
障碍。
近20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为植物遗传改
良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人员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结
缕草遗传改良和基因资源研究中,并取得了重要进
展,延长结缕草绿色期也将成为可能。
1 结缕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是遗传转化成功的前提和
保障,而外植体的选择是建立植株再生体系的首要
环节。就结缕草而言,常用的外植体除成熟的种子
外,还有幼穗、幼果、匍匐茎分生组织等。但由于成
熟或已分化的外植体缺少较强的二次生长的自然能
力【3 ,因此结缕草一般都用胚性愈伤组织、胚性细
胞悬浮系及其原生质体来分化再生植株。
1.1 以成熟胚为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优点是取材不受季节和
收稿 日期:2005·06·28。修回日期:2005.09—15。
基金项 目:国家 863计划资助项目(2002AA241061)。
作者简介:贺杰(1978一),女。河南周 口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E·mail:liruifen@yahoo.eom.en)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期 贺 杰等: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75
时间的限制,缺点是愈伤组织诱导受种子活力状况、
附属结构等因素影响。由于结缕草种子存在一定的
休眠特性,颖壳等附属结构不利于彻底消毒和激素
吸收。目前主要采用 除去颖壳消毒后直接接
种H 】,也有切取胚再接种的[9】。但由于结缕草种
子极小,切取胚比较费工费时,难以操作,一般不采
用此方法接种。在以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中,用 Ms[ -6· 、LS[’,。 和 N6 E9,10]基本培养基添加合
适浓度激素诱导愈伤组织。Asano等在 1989年把
无菌幼苗接种在改良的 N6培养基(添加 Na:SO ·
2H:0、CuSO。·5H:O、有机酸、维生素)上首次诱导
出愈伤组织并通过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引,
而未改良的 N 培养基不适宜结缕草成熟胚愈伤组
织的诱导和分化 】。维生素 VB。对 LS培养基诱导
和继代胚性愈伤组织是必需的 J。总的来说,MS
培养基比较适宜结缕草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
植株。
不同外植体的内源激素不同,诱导愈伤组织时
在培养基上添加的外源激素种类和水平不同。建立
与优化结缕草组培再生体系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
外源生长素与分裂素的比例适合与否,是影响胚性
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植株再生率的主要因素[4 】。
结缕草是禾本科植物中比较难以培养的物种,
在由结缕草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经常会
出现不同状态的愈伤组织。其中较软、水渍状的愈
伤组织容易产生 ¨ ,这类愈伤组织没有再生能力。
如何把不具有胚性的愈伤组织变成胚性愈伤组织,
是建立结缕草稳定、成熟再生体系的关键。结合我
们研究室的工作经验和资料报道,通过:①适当调整
诱导培养基中激素的浓度和配比,如 1—3 mg/L的
2,4一D配比低浓度的6-BA(O.1—0.3 mg/L) 川、一
定浓度的 NAA(1.0 mg/L)与2,4一D(3.0 mg/L)组
合 ;②适当增加继代次数 ;③添加有机成分,如
VB。、肌醇和 仅一酮戊二酸 等,均可增加胚性愈伤
组织的比例。目前,以日本、中华结缕草组培再生体
系的建立和优化研究较多,但都没有太大的突破,高
频再生愈伤系的获得仍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室通
过反复摸索,初步建立与获得了中华结缕草高频再
生愈伤系,用于遗传转化研究(另文发表)。
1.2 以幼穗、匍訇茎等为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大多数草坪草是异花授粉植物,所谓的品种或
材料在遗传上是异质体(Heterogeneous)。如果以种
子为外植体,不同种子可能代表不同的基因型,但选
择幼穗、茎节(包括匍匐茎和根茎)为外植体就可克
服该缺点。
尽管目前 日本和韩国研究者利用 日本结缕草、
沟叶结缕草和中华结缕草的幼穗、幼胚 J引、茎
尖口 和匍匐茎段 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
株,但再生率均很低。研究表明结缕草幼穗、幼胚的
全能性优于茎尖[1引,茎尖优于匍匐茎段,而匍匐茎
段是组培快繁的理想材料。
以幼穗、幼胚、匍匐茎等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
织,最大的好处是不通过继代扩繁可获得大量同一
基因型愈伤组织,为研究结缕草基因型对植株再生
的影响提供理想外植体。但取材除受季节和时间的
限制、不宜消毒外 ,结缕草的分布和生殖受地域性影
响很大,一般难以获得合适的幼穗和幼胚外植体。
椐资料分析,到目前为止,结缕草遗传转化的外植
体,仍以成熟胚为主。
2 结缕草遗传转化
草坪草的遗传转化方法可分为原生质体转化法
和不依赖于原生质体转化法。前者包括电激转化
法、聚乙二醇(PEG)介导法,后者包括基因枪法、碳
化硅介导转化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等。但到目前
为止,报道的结缕草转化方法主要有原生质体法、基
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2.1 原生质体介导结缕草的遗传转化
原生质体转化法是基于原生质体具有摄取外来
物质的特性,通过渗透或电击处理可诱导原生质体
摄人外源 DNA¨ 。1980年后,由于采用了胚性细
胞悬浮系或胚性愈伤组织制备原生质体,各种草坪
草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植株技术相继成功,使得
DNA直接导人原生质体的转化技术能够应用于草
坪草。Inokuma等 通过热激和聚乙二醇(PEG)介
导法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p一葡萄糖
醛酸酶基因(gus)(用 Adh 1作为启动子)和 N一乙酰
基转移酶基因(Pat)导入 日本结缕草原生质体 ,获
得了抗潮霉素的转基因植株,从而开创了草坪草用
该转基因法的先例。但 由于原生质体培养难度较
大,目前运用该法进行遗传转化的研究较少。
2.2 农杆菌介导结缕草的遗传转化
目前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已十分有效地
应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由于单子叶植物不
是农杆菌的天然宿主,曾认为农杆菌介导法不适合
于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的遗传转化。但
随着对农杆菌侵染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相应技术的提
高,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包括禾本科植物的基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6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24卷
转化已获得成功。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7个科
2O多种单子 叶植 物利用农 杆菌介导 法转化成
功 。
1998~2001年间,柴明良 通过A.tumefac/ens
LBA4404介导,将 hpt基因、bar基因、GFP基因及
gus基因导人由日本结缕草种子诱导的胚性愈伤组
织中,得到了再生植株,这是世界上首例用农杆菌介
导法获得草坪草转基因成功的报道。Rahman等 lJ
建立了 A.tumefaciens介导的日本结缕草品种 YK—
EM2高效转化体系,并确定了A.tumefaciens菌株、
潮霉素浓度等关键因子的最佳组合。目前研究表
明,影响结缕草农杆菌介导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有两
个:一是受体组织的状态(包括再生能力和转化能
力);二是促进农杆菌侵染的各种因素 。其中
酚类物质可以激活农杆菌 Ti质粒的 基因以促进
转化,效果最佳的是 AS(乙酰丁香酮);而且甜菜
碱、去除钙离子及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温度能明显
提高 Gus基因瞬时表达水平。钙离子在农杆菌侵染
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但 gus基因瞬时表达
证明钙离子的存在抑制转化效率 J,这可能是由于
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钙离子参与了植物防御反应而
导致的结果。这些研究标志着结缕草农杆菌转化方
法日益成熟。
2.3 基因枪介导结缕草的遗传转化
由于基因枪法既避免了原生质体再生培养的困
难,又克服了农杆菌的宿主限制,受体材料广泛,因
此问世后得到广泛应用。到 目前为止,基因枪法已
在多种冷季型 (cool—season type)和暖季型(warm—
sea8on type)草坪草的基因转化中获得成功[1 。但
目前通过基因枪转化结缕草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的
报道极少 。
尽管原生质体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和农杆菌
转化法在结缕草遗传转化中都有报道,但都只是处
于摸索、建立与优化遗传转化体系。导人的外源基
因都是报告或标记筛选基因,导人重要功能基因的
研究还有待于开展。其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具有其
很大的优势,不仅操作简单、设备便宜、转化频率高
等,且外源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插入的片段多为单
拷贝,很少出现共抑制现象和外源基因表达沉默,遗
传稳定性好。农杆菌介导法很有可能成为结缕草遗
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将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抗
逆、优质和绿色期延长的结缕草新品系(种)。
2.4 结缕草遗传转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作者本人工作及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以下
问题,以引起注意:
(1)转化受体的选择:无论是原生质体转化法、
农杆菌介导法,还是基因枪法 ,获得转化再生植株的
关键是选择适宜的转化受体,特别是转化受体的状
态直接影响转化效果。本实验室采用高频再生胚性
愈伤系作为转化受体,在筛选过程中采取多轮逐步
加大筛选压的策略;在分化过程中筛选压对植株再
生影响较大,采取先无后有,先低后高的措施对提高
转化效率有明显作用。
(2)在遗传转化中基因型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
的问题:因为由不同基因型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分
子或表型的差异,是由基因插入造成的,还是由不同
基因型引起的,不能解释清楚。目前以建立同一基
因型的胚性愈伤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J。如在选择
外植体时,注重外植体基因型的一致性,就可避免在
遗传操作中由组培外植体基因型不同而造成的麻
烦。
(3)外源功能基因的选择:根据结缕草的利用
和分布,因地制宜确定育种目标,选择合适的外源基
因,比如针对病虫害,选择几丁质酶基 因等;选择
CBF/DREB1、eF5一A等类型转录因子转化,不仅可
以培育出抗旱、抗寒性增强,还可改变株型、延长绿
色期,是比较理想的外源 目标基因。同时应用反义
抑制或 RNAi技术对结缕草绿色期进行表达调控研
究,或导人提高光合效率关键酶基因等都有助于创
制出新的结缕草种质。
综上所述,结缕草转基因研究还处于转化体系
建立和优化阶段,但基因转移和重组技术在结缕草
的遗传改良研究中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3 生物技术在结缕草基因资源研究方面的
应用
由于结缕草具有兼性繁殖、雌蕊先熟和种间杂
交可育等生物学特性,导致天然种间杂种的普遍存
在和 丰 富 的遗传 变 异,形 态种 的确 定 非 常 困
难 】。这给育种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生物技
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结缕草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
培育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1 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应用
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筛选研究是种质创新和培育
新品种的基础。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在结缕
草种质资源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研究者们从形
态 矧、蛋白 圳和分子 批 3个不 同层次对 日本、
中华、细叶和大穗等不同种、不同种质的结缕草进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期 贺 杰等 :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了初步研究。虽然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作物种质资源
方面得到广泛而深入应用,但由于整个草坪业研究
水平的滞后以及结缕草等草坪草资源一直得不到足
够的重视,分子标记技术很晚才应用在结缕草资源
研究上。首先13本学者 Choi Joon Soo等用 RAPD技
术成功地鉴定 出结缕草 的 5个种 、 58个生态
型 ;并将从形态上很难区分的中华结缕草与大穗
结缕草,用 RAPD(random amplifed polymorphism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技术对其进行了成功
分析 。Weaver等用 DAF法 (DNA amplifcation
fingerprinting,DNA扩增产物指纹分析)鉴定了8个
结缕草品种 。Yaneshita等用 RFLP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
长度多态性)分析,将 5种结缕草分成 3组 ;并采
用叶绿素 DNA、细胞核 DNA RFLP分析将形态上难
以区分的材料划归不同种,特别是对大穗结缕草和
13本结缕草、13本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以及 日本结
缕草和中华结缕草间的天然杂种进行了区分[3引。
这些研究解决了结缕草属内不同种、杂交种和品种
间存在混乱、亲缘关系不清的问题,为结缕革新品种
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3.2 在结缕草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
了解结缕草染色体组背景对结缕草遗传图谱构
建、基因操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最早报道结缕草的
染色体数 2n=4x=40-2 ,而且基于 RFLP分析表
明,结缕草是异源四倍体 】。Ebina等利用 AFLP
(amplif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
度多态性)和 Yaneshita等用 RFLP技术分别构建了
13本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杂交种的分子遗传 图
谱 引。2004年 Cai等利用无性系自交后代群体
构建了13本结缕草 AFLP遗传图谱[3 。但报道的
连锁群数(the number of linkage groups)均不同,而
且不符合结缕草染色体数 /,=20。Cai等指出,结缕
草为异花授粉植物,且染色体数较多,构建高密度连
锁图谱比较困难;RFLPs和 SSRs(simple sequence
repeats)共显性分子标记(co-dominant marker)可使
该图谱更加精细-3 。尽管如此,这些分子标记的发
展和连锁图谱的构建,对结缕草的分类、分子标记辅
助育种和基因克隆等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3 在基因标记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应用
结缕草属植物具有耐盐性[3 ,研究表明,主要
是通过叶片上盐腺分泌 Na 和积累可溶性甘氨酸甜
菜碱来减轻盐害 引,定位和克隆结缕草耐盐基因是
研究者的期望。根据发展起来的 RFLPs和 AFLPs
分子标记,13本学者Kiyosada 等对结缕草耐盐数
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分析,通过同源基因序列
分离克隆到细叶结缕草耐盐基因 BADH(betaine al-
dehyde dehydrogenase,甜菜碱脱氢酶基因)(Genbank
登录号:AB161712),并将耐盐基因 BADH和 FAD
(faty acid desaturase,脂 肪酸脱饱 和酶基 因)的
RFLPs分子标记整合到 AFLP遗传连锁图谱上,为
进一步寻找和克隆结缕草耐盐主效基因打下了基
础。
13本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在形态和抗寒性等方
面差异较大,Makoto等根据其杂交后代在叶宽、叶
长、根茎结节长、秋季叶色和抗寒性等方面的分离情
况,对这些性状进行了 QTL分析,发现叶片宽度是
该属植物分类的一个关键指标 】。Yaneshita[4 根
据一个种间杂种 Miyako(z.japonica×z.matret/a)
RFLP的连锁图,鉴定 出与结缕草冬季叶片色泽有
关的数量性状位点。13本结缕草的耐寒性明显优于
沟叶结缕草 J,研究表明,在低温下 13本结缕草具
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43 J。最近,Nomura等从 13本结
缕草中克隆了一个编码 C 循环关键酶 PCK(phos.
phoenolpyruvate earboxykinase,磷酸烯醇丙醇酸羧基
激酶)的基因,该基因全长7 kB,该基因在 13本结缕
草维管束鞘中表达;并克隆了 ZjPck基因的特异性
启动子,在 C,植物水稻中进行特异性表达研究 】。
绿色期是制约结缕草广泛应用的限制因素之一 ,培
育冬季保持绿色的结缕革新品种 (系)是结缕草育
种的主要目标。目前许多衰老诱导叶绿素降解基因
被克隆,在 Genbank中查询发现,韩国 Paek等在 13
本结缕草中克隆出衰老诱导的叶绿体持绿基因(se.
neseence-inducible chloroplast stay-green protein gene,
SGR)(Genbank登录号:AY850154)。在此研究基
础上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反义抑制叶绿素降解基因
或过量表达叶绿体持绿基因,进而培育出冬季保持
绿色的结缕草新品种(系)。
4 问题与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草坪业的发展,最近几年对
结缕草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
如此,与其它农作物相比,草坪草生物技术方面的研
究比较滞后;与美国、13本、韩国等相比,我国对结缕
草生物技术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应该加强这方面
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针对 目前结缕草研究现状 ,提
出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
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8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24卷
4.1 建立结缕草稳定、高效再生体系
建立稳定、高效再生体系是结缕草基因工程的
前提。虽然结缕草组培再生体系已取得了一定进
展,但稳定、高效组培再生体系的获得仍存在一定困
难,特别是高频再生愈伤系的保存技术还未获得突
破,成为发展稳定、高频再生体系的瓶颈。对于再生
能力较高的愈伤系除了采用超低温保存技术外,还
可探索愈伤组织与组培苗无性系反复诱导的方式以
保持愈伤组织的高频再生能力。
4.2 完善结缕草遗传转化研究
目前已成功将一些标记基 因或报告基因,如
、bar、gus等导入结缕草,特别是农杆菌介导的转
化技术在结缕草转基因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如果将耐寒、抗病等重要功能基因导入坪用价值较
高的草坪草品种(系)中,有望培育出优质高抗的结
缕草新品种(系)。据目前研究报道,利用转录因子
来改良植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和改变株型,能获得较
为理想的效果L45 ;而且通过 antisense(反义抑制)或
RNAi技术抑制叶绿素降解基因,或正义表达新克隆
的持绿基因,有可能培育出绿色期延长且坪用价值
优良的结缕草新品系(种)。
4.3 加强结缕草基因资源的研究
结缕草是我国的特色资源,携带有抗旱、耐盐和
高光效等重要基因。尽管近年来开展了一些种质资
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深度和广度不够。挖掘和鉴
定具有重要性状的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遗传分析,
建立作图群体,是进行基因分离和克隆的前提。分
子标记技术(RAPD、RFLP和 AFLP)已在结缕草种
质资源研究上应用,但 目前还需发展 SSR、EST—SSR
或 ISSR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在研究结缕草资源的
起源进化、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图谱等方面具有巨大
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1] 董厚德,宫丽君.中国结缕草生态学及其资源开发与应用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刘建秀,贺善安,刘永东.华东地区暖地型草坪草特征特性及
其经济价值[J].中国草地,1997(4):62—66,78.
[3] Lee L.Tufgrass biotechnology[J].Ham Sci,1996,115(1):1—
8.
[4] 李瑞芬 ,张敬原,赵茂林.结缕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J].园艺学报.2003,3O(3):355—357.
[5] Chai M L,Lee J M,Kim D H.High eficiency ofplantregenem—
tion from:eed-derived calus of zoysiagrass cv.Zenith[J]./(or
Turfgra~s Sc/,1998,12(4):195—202.
[6] RimYW,KimKY,ChoiG J.Callusinduction and plant1w,l~n-
[7]
[8]
[9]
[1O]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eration from seeds ofZoys/aj~wo,"ca Steud[J].J/(or Sod/on
3c/,2001,21(2):49—52.
AsanoY,KatsumotoH,Inokuma C,Kaneko S,hoY,FujieA.
Cytokinin and thiamine requirements and stimulative efects of Ti-
boflavin and ct-ketoglutarlc acid on embwogenic calus induction
from the seeds of Zoys/a向mr Steud[J].P/ant Physiol,
1996,149(3—4):413—417.
Inokuma C,SugiuraK,ChoC,OkawaraR,Kaneko S.Plant Te-
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Japanese lawngrass[J].P/ant Cel
Rep,1996,15(12):737—741.
AL-Khayri,Huang F H,Thompson L F,King J W.Plant Iegen.
era/ion of zoysiagTass from embryo-derived calus[J].Crop Sc/,
1989,29:1 324—1 325.
Asano Y.Somatic embwgenesis and pmtoplast culture in Japa-
ne8e lawngraas(Zoys/ajapon/ca)[J].P/ant Cel Rep,1989,8
(3):141—143.
Toyama Koichi,Bae CH,SeoM S,SongIJ,LimY P,SongP
S,Lee H Y.Overcoming ofb~lier8 to transformation in monoeot
plants[J].J Plant Biotech,2002,4(4):135—141.
NohHY,ParkGH,Choi J S,Al B J.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zoysiagtases(Zoys/a spp.)[J].,n
‰ rD,1992,28:3.
NohHY,Choi J S,Al B J.Plant regenerationt~ ush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zoysiagrasses(Zoys/a spp.)[J].J Kor Soci
Hort Sci,1995,36(4):582—587.
Yoo Y K,Kim K S.Efects of plant uwtlI regulators on calus
formation and organ~enesis from shoot tip cultures of five tugf-
m species[J].J/(orSod/on ,1991,32(2):237—246.
柴明良,钮友民,郭达初.结缕草试管增殖与筛选 [J].植物
生理学通讯,1995,31(3):205.
玄松南,陈惠哲,傅亚萍,陈红青,孙宗修.两种草坪草愈伤
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研究 [J].浙江农业学报,1997,9(6):
295—299.
Chai B L,Mariam B S.Application of bioteclology in turfgrass
geneticimprovement[J].Crop Sci,1998,38:1 320—1 338.
Inokuma C,Sugiura K,Imaizumi N,Cho C.Transgenic Japa-
nese lawngrass(Zoys/ajapon/ca Steud.)plants regenerated from
protoplasts[J].P/ant Cel Rep,1998,17(5):334—338.
Gould J,Devery M,Hasegawa 0,Ulian E C,Peterson G,Smith
R H.Transformation of Zea mays L.using Agrobacter/um tume-
factiens and shoot apex[J].P/ant Physiol,1991,95:426—
434.
Chai M L ,Kim D H. g^r日6 c lm —mediated mmsformation of
Korean lawngras(Zoys/a问 )[J].J Kor Sod Hort ,
2000,41(5):455—458.
Rahman S M L,Ebina M,Nakagawa H.Agrobacterium tumefa·
ciens—mediated gene transformation ofJapanese lawng~tss(Zoysth
joeon/ca Steud.)[A].Pant&AnimalGenomeVII Conference.
2000.January 9—12[C].htp://www.infl—pag·org/8/ab-
stracts/pag 8824 .htm1.
Toyama K,Bae C H,Kang J G,Lim Y P,Adachi T,Riu K Z,
Song P S,Lee H Y.Production of herbicide-tolerant zoysiagras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期 贺 杰等:结缕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23]
[24]
[25]
[26]
[27]
[28]
[29]
[3O]
[31]
[32]
[33]
[34]
Ag,_DI Im-mediated transformation[J].Mol cells,2003,16
(I):19—27.
Aim B J。Lee E A.Particle hombanhnent-mediated~tnsforfna-
tion of Korean lawngraas (Zoysiajaponica).Annual Meeting of
Korean Society of Plant Tissue Cuhure and Joint Workshop for
Plant Biotechnology between Korea and Isend[C].Seonl:Seonl
National University PIx~s,1998.35.
u L,Qu R.Development ofIi y regenerable calus lines and
biolistie transformation of tIl岍 common bermudagras [Cya-
odon如嘶 (L)Pers.][J].Plant Cel Rep,2OO4,22(6):
403—407.
Hongkue,Hyon Y,Do Y.Studies on interspecifc hybridization
in Koreal awngrasses(Zoysia spp.)[J].J Kor Sod Hon Sc/,
1985,26(2):169—178.
Choi J S,Aim B J。YangGM.Distributionofnativezoysiagtaas-
es (Zoysia spp.)in the south and west coastal Iegiol8 of Korea
and classifcation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J/(or
SodHort ,1997。3S(4):399—40 .
Forbes I J.Chromosome number sand hybrids in Zoys/a[J].J
Agron ,1952,44:147—151.
Weng R X,Chen Y C,Liao T C.Study on estera~ isoenzymes
ofZoysia spp.[J].Grasl China,1996,1:56—66.
Choi J S,Yang G M.PCR conditions for efective identification
ofKorean nativezoysiagtaas(Zoysia spp.)species byDNA y-
morphism[J].JKorSodHortsd,1996,37(1):166—170.
Choi J S,Aim B J,Yang G M.Classifcation of zoys~ sas
(Zoysia spp.)native to the southwest coastal regions ofKorea u—
sing RAPDs[J].JKorSodHortSci,1997,38(6):789—795.
Callahan L M,Weaver K,Caetano-Anol6s G,Bassam B J,
Greashof P M.DNA fingerprinting of turfgrasses[J].Int Turf-
gras Soc冗∞J.1993:761—767.
Yaneshita M.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zoysiagrasses by RFLP
nuclear DNA[J].Im Turfggras Soc Res J,1993,7:786-794.
Yaneshita M,Nagasawa R,Engelke M C.Genetic variation and
interspecifc hybridization among nature all populations of zoysia-
grassesdetected byILVLPanalysesofchloroplastand nuclearDNA
[J].Genes and Gene~ 跏 ,1997,72(4):173—179.
YaneshitaM,Kaneko S,~tsakum T.Allotetraploidyof Zoysia
specieswith2n=4o based on aRFLPgeneticmap[J].Th~or
pl C.en~.1999,98(5):751—756.
[35] Ebina M,Kobayashi M,Kasnga S,Araya H,Nakagawa H.An
AFLP based genome map of zoysiagraas [A].Plant and Animal
Genome VI Conference.1999,Jan.17—21[c].http://www.
intl-peg.org/7/abstracts/png7654.htm1.
[36] Cai H,Inoue M,Yuyama N,Nakayama S.An AFLP-based
linkage map of zoysiagtaas (Zoysiajaponi~)[J],Plan*Breed-
, 2OO4,123(6),543—548.
[37] MareumK B,Sharon J,Anderson,EngelkeM C.Salt studion
secretion:A salinity tole】限nce mechanism among five zoysiagraas
species[J].Crop sd,1998,38:806-810.
[38] Maronm K B.Salinity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8e8 in the
subfamily ehloridoideae[J].Crop So/.,1999,39:1 153—1 160.
[39] Kiyo~daH,Masumi E,HidekiO,Su#taSI.Cloningandlink-
age analysis of salt tolerance gene in zoysingrass[A].Plant and
Animal Genome VII Conference.1999,Jan.17—21[C].ht.
tp://www.infl-png .org/7/abstracts/png7083.htm1.
[4o] MakotoK,YcshimT,MasumiE,Naks~awaH.Q1Lanalysisin
zoysiagrass:Morphological and physi010gicll characteristics[A].
Plant and An imal Genome VII Conference.2OOO.Jan.17—21
[C].htp://www.ind-peg.org/8/ab~aets/pa88823.htm1.
[41] Yaneshita M,Kaneko S,Sasakuma T.Genetic analysis ofthe
winterleaf-eolour of Zoysia spp.facilitated by molecular Inarker8
[J].Im 细 Soc Res J,1997,8:401-411.
[42] Matsuba K,Imalzumin N,Kaneko S,Sanejima M,Ohsngl R.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of phcsphc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type C4 species difering in celd sensitvity[J].
Plan*CelEnviron,1997,2o(2):268—274.
[43] OkawaraR,Kaneko S.Efectoflow~owthtemperature on photo-
synthetic O2 evolution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zoysingrass-
es[J].Grau/andsd,1997,12:294—298.
[44] NomuraM,Higeehi T,IshldaY,Ohta S,Komari T,Inmizomi
N,Tokutomi M,Matsuoka M,Tajima S.Di妇f Iential expression
pattern ofC4 bundle sheath e, re鹪i0n genes in rice ,a C3 plant
[J].Plan*Cel Physiol,2005,46:754—761.
[45] 杨致荣,王兴春,李西明,杨长登.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的研
究进展 [J].遗传,2004,26(3):403—4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